脊柱关节松动技术详解

合集下载

关节松动技术(Mobilization)

关节松动技术(Mobilization)

Kaltenborn分级
分级
I级
手法操作
使关节内压迫状态缓解的分离力,关节 面尚未被牵开的力度。 关节周围组织松弛,由于结缔组织的紧 张当运动停止时治疗者可以感到有一种 使关节分离或滑动的力。 分离的力或是滑动的力超过了限制关节 活动的紧张感。治疗者可以试探着通过 伸张挛缩的软组织,引起关节内较大的 运动。
滑动(Glide)
从一个骨表面滑向另一个表面。滑动具 有以下特点: (1)滑动往往发生在两个相互符合的关 节面。 (2)实际上在关节内,两个完全一致的 关节面是不存在的。因此,不会出现纯 粹的滑动运动。 (3)骨的角运动时,产生滑动的方向是 由关节面的凹凸形状决定的(凹凸法则)。

凹凸法则

胸椎旋转的关节松动
方法:
治疗师站在患者体侧,位于 患者身体尾侧(远端)手的示指末 节指腹置于治疗部位的横突,中指 末节指腹置于下一节椎体的另一侧 横突,另一手以掌根部与其重叠, 于脊柱弯曲处呈垂直方向、边感觉 其运动边施加向下的压力。 适应证: 胸椎旋转受限。
腰椎椎间关节
关节形状:上关节面为凹面,下关节面
II级
III级
Maitland分级
分级 手法操作 I级 在关节活动范围开始的部位振幅小的运动
II级 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振幅大的运动,未达 到活动受限的部位。 III 达到活动受限的部位,振幅大的运动。 级 IV级 在活动受限的范围振幅小的运动。
V级 在活动受限的范围,振幅小的快速运动。
治疗原则

胸椎椎间关节
关节面形状:上关节面为凸面,下关节
面为凹面。 关节放松肢位:屈曲、伸展中间位 关节紧张肢位:伸展 体位:俯卧位
胸椎从后向前方的关节松动

关节松动技术详解篇

关节松动技术详解篇

【基本概念】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其操作速度比推拿速度慢,在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1.关节的生理运动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可以主动完成,也可以被动完成。

2.关节的附属运动凑巧在自身及其周用组织允许的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叫附属运动,是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

一般不能主动完成,需要其它人或对侧肢体帮助才能完成,如关节分离,離骨的侧方移动等。

任何一个关节都存在着附属运动,当关节因疼痛,僵硬而限制活动时,其生理及附属运动均受到限制。

在生理运动恢复后如果关节仍有疼痛或僵硬,可能附属运动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通常在改善生理运动之前,先改善附属运动,而附属运动的改善,乂可以促进生理运动的改善。

【目的】(1)治疗师以被动动作,过程中速度慢,可以让病人阻止动作的进行.(2)利用快速震动或持续牵张以降低病人的疼痛.(3)利用关节松动术增加或维持病患关节的活动度.【施行与动作的方向】方向应尽量为平行关节面或垂直关节面.【凸凹定律】关节松动术定律是,移动骨骼为凸面则滑动方向与动作方向是相反,移动骨骼凹面则滑动方向与动作方向是相同。

关节面为一凹一凸,凸在凹上滑动时,滑动方向与动作方向是相反,如肩关节的抬举。

而凹在凸上的滑动时,滑动方向与动作方向是相同,如肘关节的屈伸。

【关节松动术合适的位置】当关节周围韧带松弛,是关节面被拉开到最大范围,也是关节的休息位置。

【适应症】关节囊紧绷,肌肉紧绷,关节疼痛,关节活动不足,关节粘连,关节固定,关节退化。

【操作节律和时间】一般手法或大幅度活动时,节律约为每秒1次;强手法或小幅度活动时,节律约为每秒2-3次。

一个部位每次一般治疗30飞0秒后,间歇1分钟左右,重复2-3次。

然后进行重要症状和体征的复查,评价疗效。

通常再重复1-2遍上述治疗。

若治疗后病情明显加重,则需调整治疗技术。

关节松动术

关节松动术

关节松动术关节松动术(joint mobilization)或称关节松动手法,可归于推拿术的范围,在临术上多用于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症、四肢关节的疼和僵直,它类似于中医的推拿,但在理讼体系及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区别。

一、基本概念关节松动术是指治疗师在病人关节可动范围(range of motion)内过错成的一种手法技术,在关节运动学上属于被动运动(passive movement)。

其操作速度比椎拿术要慢,在应用时常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

1、生理运动关节的生理运动(physiologic movement)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如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

可由病人自己主动完成,也可由他人(如治疗师)被动完成。

2、附属运动关节的附属运动(accessory movement)是指关节在其自身及其周围组织允许范围内(即解剖范围内)完成的运动,超过这个范围的运动,易造成损伤。

关节的附属运动是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一般不能由病人主动完成,但在他人或其他肢体的帮助下可被动完成,如一个人不能主动使自己的关节发生分离,不能使髌骨发生侧方移位,但借助自己手的帮助或他人的帮助即可完成上述动动关节的附加税动运包括滚动、滑动、分离、挤压、旋转等。

二、手法分级关节松动术的分级标准是以操作者施加作用力的轻重及所引起关节的活动范围而定,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手法分级多采用Maitland的四级法和Kaltenborn的三级法。

Maitland根据关节的可动范围和操作者应用手法的幅度大小,将其分为四级。

Ⅰ级:操作者在病人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回到关节活动的起始端。

Ⅱ级:操作者在病人关节活动以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花江动,但每次均无不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未端,也不返回到关节活动的起始端。

Ⅲ级:操作者在病人关节活动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未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组织的紧张。

第三章:关节松动技术(下肢、脊柱)

第三章:关节松动技术(下肢、脊柱)

髋部关节
外展外旋摆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 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于面向患者站立; 上方手掌放置在对侧骨盆
上,下方手放在患侧膝关节 上,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 膝关节向下摆动。
膝关节
解剖结构
人体最大最复杂 的关节,为复关
节。
内侧股胫关节 股髌关节 外侧股胫关节
膝部关节
股胫关节
伸膝摆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稍外展,屈膝。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于患侧; 将患侧下肢置于上方上肢与躯干之间,双手握住小腿远端。双手稍将 小腿向下牵引,并同时将小腿向上摆动。
股胫关节
旋转摆动
患者体位:坐位,小腿垂直于 治疗床沿。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面对患者作于治疗凳上; 双手握住小腿近端。双手稍
退。请结合病例回答以下问题。 的技术
第三节:下肢关节松动技术
















解剖结构
髋部关节
髋关节由髋臼与股骨头 构成,属多轴的球窝关节, 为全身位置最深的关节, 也是最完善的“球与凹” 型关节。
1.髋臼唇
2.关节囊及周围关节韧带
3.颈干角和前倾角
髋部关节
生理活动 屈、伸,内收、外展,以及内旋和外旋。
下方手握住足跟。内旋时, 上方手向内摆动大腿,下方 手向外摆动小腿;外旋时, 上方手摆动大腿,下方手向 内摆动小腿。
髋部关节
内收内旋摆动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 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于面向患者站立; 上方手掌放置在患者髋部,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一)基本概念1.定义关节松动技术(joint mobilization)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师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

2.基本运动关节松动技术常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类型。

(1)生理运动(physiological movement):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如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

生理运动可以由患者主动完成,也可以由治疗师被动完成,在关节松动技术操作中,生理运动就是一种被动运动。

(2)附属运动(accessory movement):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附属运动是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一般不能通过关节的主动活动来完成,而需要由其他人或健侧肢体的帮助才能完成。

例如,滑动、滚动、分离(包括垂直分离和水平分离)或牵引等,均属于附属运动中常用的手法。

3.治疗平面是指手法治疗中的一个假想平面,该平面平行于关节面,并垂直于关节的轴心。

治疗时,凡属于分离或牵拉的手法,实施力的方向或是平行于治疗平面,或是垂直于治疗平面。

凡属于滑动(gliding)的手法,实施力的方向一定平行于治疗平面,而滚动(rolling)手法,实施力的方向沿着治疗平面变化。

4.关节松动技术与我国传统医学手法的区别关节松动技术在手法操作上有些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中二者有较大的区别。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推拿又称按摩,二者所指相同。

但在西方治疗技术中,推拿术与按摩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1)西方按摩术(massage):是指作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一些手法操作,其手法比较简单,主要有揉法、推法、扣击法、振颤法。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软组织损伤,如烧伤后的皮肤疤痕,肌腱移植或缝合术后的组织粘连和疤痕等。

关节松动术最大特点的手法分级,Maitland手法第V级是什么?

关节松动术最大特点的手法分级,Maitland手法第V级是什么?

关节松动术最⼤特点的⼿法分级,Maitland⼿法第V级是什么?关节松动术(joint mobilization)是西⽅⼿法医学(manual medicine)的精华,是现代康复治疗⼿法中最基本的技能之⼀。

是康复领域中恢复患者功能的重要技术之⼀,是治疗师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门专业技术。

关节松动术它是指医⽣或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被动运动,利⽤不同振幅、速度的操作,从⽽达到减轻或治愈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法治疗技术。

它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推拿术,但在理论体系,⼿法操作及临床应⽤中,⼆者均有较⼤的区别。

西⽅关节松动术有数个流派,⽬前影响较⼤的是Maitland、Kaltenborn及Mulligan的⼿法治疗体系,在国际康复⼿法领域享有盛誉。

其中Maitland和Kaltenborn还进⾏了⼿法分级。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三个影响较⼤的。

⼿法的操作可以追溯到 4000 前,古代的埃及、希腊、印度、泰国、中国、⽇本等均记载有⼿法治疗形式。

⼿法治疗也是美洲和印度⽂化的⼀部分。

时⾄今⽇,世界上很多地⽅的⼿法医学治疗体系⼤多停留在传统的医学经验积累及向现代科研的摸索阶段,过分强调⼿法的实操性。

关节松动术的⼀个最⼤特点是对操作者施加的⼿法进⾏分级,分级标准是以操作者施加⼿⼒的轻重或⼤⼩以及所引起关节的活动范围,因此,具有⼀定的客观性。

⼿法分级使专业⼈员在⼯作中有⼀致的共同语⾔,不仅可以⽤于记录治疔结果,⽐较不同级别⼿法的疗效,⽽且可以⽤于临床研究。

⼿法分级的有两种⽅法。

⼀种是澳⼤利亚麦特兰德(Maitland)的4级⼿法,但是准确来说Maitland的分级还有第V级(grade V spinal mobilizaion),这⼀级⼀般是⽤不到的,所以平时⼤家在教材中仅仅看到了四级分法。

Maitland的4级⼿法适⽤于附属运动和⽣理运动;另⼀种是美国卡顿波(Kaltenbom)的3级分法,主要⽤于关节内牵引。

脊柱关节松动术

脊柱关节松动术

垂直按压棘突
• 治疗作用:改善颈椎屈伸 活动度
• 患者体位:俯卧位,双手 交叉,掌心托住前额,下 颌稍内收;
•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头 部站立,双手拇指并置于 同一椎体的棘突上,其余 四指放在颈部两侧;
• 松动手法:双手固定,双 上肢伸直借助身体力量将 棘突向腹侧垂直按压。
侧方推棘突
• 治疗作用:改善颈椎侧屈 活动度
椎间关节垂直松动
• 治疗作用:改善颈椎侧屈和 旋转活动度
• 患者体位:俯卧位,双手指 交叉,掌心托住前额,头部 向患侧旋转30°;
• 治疗师体位:面对患者头部 站立,双手拇指放在横突与 棘突之间,其余四指放在颈 部前后;
• 松动手法:双手拇指固定, 双上肢用力同时向腹侧推动。
颈椎屈伸摆动
• 治疗作用:改善颈椎屈伸活 动度
– 范围 – 症状
– F ½ ROM P/N 2/10 at ® neck & shoulder
• 分析Interpretation
– 有无类似症状? – 症状有无改变?
• 每个活动检查完后回到起始位置观察上一个动作症状持续 时间Wait at starting position before next movement
椎动脉扭曲试验
• 患者坐位,头颈放松, 检查者站在患者身后, 双手抱住患者头部两侧, 将头后仰并转向一侧, 使椎动脉突然发生扭曲, 如出现头晕、恶心、欲 倒为阳性,提示为椎动 脉型颈椎病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middle
ear and VBI
VBI test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脊柱关节松动术
• 颈椎 • 胸椎 • 腰椎

(医学课件)关节松动术课件

(医学课件)关节松动术课件

关节松动术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关节松动术简介•关节松动术的基本理论•关节松动术的操作技术•关节松动术的临床应用•关节松动术的疗效评估•关节松动术的安全性及注意事项目录01关节松动术简介关节松动术是一种物理治疗技术,通过运用手法作用于关节,使关节发生生理范围内的微小活动,以改善关节功能。

定义关节松动术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促进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神经控制能力。

作用定义和作用适用对象关节松动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关节功能障碍,如骨折固定后、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适用症状关节松动术适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适用范围1发展历程23关节松动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物理治疗师詹姆斯·格雷斯发展起来,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起源关节松动术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和物理治疗领域,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

国际发展20世纪80年代,关节松动术在中国开始得到应用和发展,并在康复医学领域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应用02关节松动术的基本理论根据关节运动轴和骨连接的方式,关节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

关节的分类每个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关节的组成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运动和缓冲冲击,同时还有营养和代谢等作用。

关节的生理功能关节解剖与生理由于年龄、肥胖、劳损等因素,关节出现软骨退化、骨质增生等病理变化。

关节疾病的病理生理关节退行性变多种原因导致关节炎症,引起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

关节炎由于外力或慢性劳损,导致关节脱位、骨折等损伤。

关节损伤关节松动术的原理通过被动运动增加关节液的流动,从而改善关节营养代谢,缓解疼痛和僵硬。

促进关节液流动缓解肌肉紧张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促进神经肌肉控制通过放松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引起的僵硬。

通过被动运动恢复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肌肉萎缩和僵硬。

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和神经末梢,促进神经肌肉控制,提高肌肉张力和灵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关节松动技术(一)基本概念1.定义关节松动技术(joint mobilization)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师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

2.基本运动关节松动技术常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类型。

(1)生理运动(physiological movement):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如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

生理运动可以由患者主动完成,也可以由治疗师被动完成,在关节松动技术操作中,生理运动就是一种被动运动。

(2)附属运动(accessory movement):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附属运动是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一般不能通过关节的主动活动来完成,而需要由其他人或健侧肢体的帮助才能完成。

例如,滑动、滚动、分离(包括垂直分离和水平分离)或牵引等,均属于附属运动中常用的手法。

3.治疗平面是指手法治疗中的一个假想平面,该平面平行于关节面,并垂直于关节的轴心。

治疗时,凡属于分离或牵拉的手法,实施力的方向或是平行于治疗平面,或是垂直于治疗平面。

凡属于滑动(gliding)的手法,实施力的方向一定平行于治疗平面,而滚动(rolling)手法,实施力的方向沿着治疗平面变化。

4.关节松动技术与我国传统医学手法的区别关节松动技术在手法操作上有些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中二者有较大的区别。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推拿又称按摩,二者所指相同。

但在西方治疗技术中,推拿术与按摩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1)西方按摩术(massage):是指作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一些手法操作,其手法比较简单,主要有揉法、推法、扣击法、振颤法。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软组织损伤,如烧伤后的皮肤疤痕,肌腱移植或缝合术后的组织粘连和疤痕等。

(2)西方推拿术(manipulation):作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的一种快速、小范围的手法操作,多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乘患者不注意而突然发力。

一般分为快速推拿术和麻醉下推拿术2类。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四肢关节脱位后的复位等。

关节松动技术在广义上可以归入推拿术,但在实施时其操作手法的速度比推拿术慢。

20多年来,关节松动技术发展很快,临床应用广,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与按摩术、推拿术一起共同构成了治疗骨科疾患的三大基本操作技术。

由于澳大利亚的麦特兰德(Maitland)对这一技术的发展贡献很大,因此,也有将其称为“麦特兰德手法”或“澳式手法。

”(二)手法等级与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相比,关节松动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对操作者施加的手法进行分级。

这种分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仅可以用于记录治疗结果,也可以用于临床研究。

1.分级标准手法分级是以关节活动的可动范围为标准,根据手法操作时活动(松动)关节所产生的范围的大小,将关节松动技术分为4级(图5-1)。

(1)Ⅰ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2)Ⅱ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3)Ⅲ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4)Ⅳ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2.手法等级选择治疗时根据关节在附属运动或生理运动时是以疼痛为主还是以僵硬为主来选择手法的等级。

一般而言,Ⅰ、Ⅱ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因疼痛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Ⅲ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关节僵硬;Ⅳ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手法分级范围随着关节可动范围的大小而变化,当关节活动范围减少时,分级范围相应减小,当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时,分级范围也相应增大。

(三)治疗作用1.缓解疼痛当关节因肿胀或疼痛不能进行全范围活动时,关节松动可以通过活动关节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无血管区的营养,从而缓解疼痛。

同时可以防止因关节活动减少而引起的关节退变,这些是关节松动的力学作用,关节松动的神经学作用表现在关节松动可以抑制脊髓和脑干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痛阈。

2.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动物实验及临床发现,关节不活动可以引起组织纤维增生,关节内粘连,肌腱、韧带和关节囊挛缩。

关节松动技术,特别是Ⅲ、Ⅳ级手法,由于直接牵伸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因此,可以保持或增加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3.增加本体反馈本体感受器位于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和关节囊,关节松动由于直接活动了关节、牵伸了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和关节囊,因此,可以提高关节本体感受器的敏感度,主要是下列本体感觉信息:关节的静止位置和运动速度及其变化,关节运动的方向,肌肉张力及其变化。

(四)临床应用1.适应证关节松动技术适用于任何由于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它不良影响。

2、禁忌证关节松动技术的禁忌症为关节活动已经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增加)、关节的炎症、恶性疾病以及未愈合的骨折。

(五)操作程序1.患者体位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松动。

2.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时,治疗师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侧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侧手松动另一端。

3.治疗前评估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

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

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Ⅰ、Ⅱ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Ⅲ、Ⅳ级)改善活动。

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4.手法应用技巧掌握以下操作技巧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主要是根据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和治疗目的(如缓解疼痛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的幅度: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

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

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快速度(如I级手法)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如III级手法)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3)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

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如髋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关节。

(4)治疗时间:每次治疗时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4次,治疗的总时间在15~20分钟。

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每天或隔天治疗一次。

(5)治疗反应:治疗后一般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有轻微的疼痛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通常在4~6小时后应消失。

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太大,应调整强度或暂停治疗一天。

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关节松动技术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理过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在这些情况下,关节松动的主要作用是缓解疼痛,维持现有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减少因力学因素引起的活动受限。

二、脊柱关节松动技术一、颈椎关节颈椎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运动。

活动比较大的节段是C4-5,C4-6,C6-7,一般从C2-6,屈曲程度大于伸直,而在C6-T1,伸直稍大于屈曲。

附属运动包括相邻颈椎的分离牵引,滑动及旋转。

分离是颈椎沿着长轴的牵伸运动,滑动是相邻椎体间的前后及侧方的移动,而旋转则是指相邻椎体间或横突间的转动。

2.手法操作要领(1)分离牵引2.旋转摆动作用: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分离牵引。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分离牵引。

向左旋转时,治疗师右手放在患者枕部托住其头部,左手放在其下颌,双手同时使头部向左缓慢转动。

向右旋转时手法操作相反。

3.侧屈摆动作用:增加颈椎侧屈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

向右侧屈时,治疗师的右手放在患者的枕后部,食指和中指放在患者颈椎左侧拟发生侧屈运动的相邻椎体横突上,左手托住患者下颌。

操作时治疗师上身稍微向左转动,使颈椎向右侧屈,向左侧屈时手法操作相反。

4.后伸摆动作用:增加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坐位,大腿支撑患者头后部。

双手放在颈部两侧向上提,使颈椎被动后伸。

5.垂直按压棘突作用:增加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去枕俯卧位,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前额处,下颌稍内收。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指尖相对放在同一推体的棘突上,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

C2和C7的棘突在体表比较容易摸到,操作时可以C2或C7的棘突为标准,依次向下(从C2开始)或向上(从C7开始)移动。

6.垂直按压横突作用: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

双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一侧横突上,拇指指背相接触,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

可以双手拇指同时推动,或内侧手拇指固定,外侧手推动。

如果局部疼痛明显,外侧手的拇指可以靠近横突尖;如果关节僵硬明显,外侧手的拇指可以靠近横突根部。

7.垂直松动椎间关节作用:增加颈椎侧屈和旋转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上,但头部向患侧转动约30°。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位置同上,双手拇指放在横突与棘突之间,向腹侧推动。

如果在此体位上一时不能模准,可先让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治疗师一侧手拇指放在棘突上,一侧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横突上,然后让患者头向患侧转动约30°,治疗师双手拇指同时向中间靠拢,此处即相当于椎间关节处。

如果症状偏向棘突,可以外侧手固定,内侧手稍偏向棘突用力;如果症状偏向横突,可以内侧手固定,外侧手稍偏向横突用力。

二、胸椎关节(一)运动学概要胸椎的生理运动可以前屈30°、后伸20°,左右侧屈共为40°,左右旋转为70°,旋转时合并有侧弯。

附属运动包括垂直按压棘突,侧方椎棘突,垂直按压横突等。

(二)操作要领1.垂直按压棘突作用:增加胸椎的屈、伸活动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