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策略

合集下载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条件变化大,地质灾害类型多且危险性大,应及时预防治理。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公路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显著增加。

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层岩性,会遇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1.1崩塌、滑坡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

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

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

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易受到滑坡、塌方、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因此,在山区公路设计中,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山区公路设计的整体原则、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山区公路设计的整体原则1. 寻找最佳路线:在山区公路设计中,必须寻找最佳路径,避开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

这要求进行详细的地质考察和调查,充分利用地质勘探技术,确保公路线路选择合理。

2. 强化地质勘探:在山区公路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探工作。

通过地质勘探,可以详细了解山区地质情况,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为后续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采用适当的设计标准:山区公路的地质环境复杂,设计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

这有助于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二、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1. 地质灾害评估:为了准确了解山区公路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必须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等,可借助地质勘探和现场调查等手段获取数据,以评估公路的潜在灾害风险。

2. 地质灾害监测:对于山区公路来说,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监测手段可以包括地壳运动监测、地质构造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

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三、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1. 洞穴及滑坡防治:山区地质灾害中的洞穴和滑坡是常见的灾害类型。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填充、排水、加固等。

对于洞穴,可以利用填充物填充洞穴空间,增强地表的承载力;对于滑坡,可以采用土工材料加固滑坡体,增加其稳定性。

2. 山体开挖与支护:在山区公路建设中,经常需要进行山体开挖。

为了确保开挖安全,必须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如爆破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等。

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

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

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相关推荐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一、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检测公路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不仅公路自身的建设带来了影响,而且也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要运用科学方法,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检测。

在公路工程中经常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和仪器装置,运用量测方法对房屋、灾害体、构筑物裂缝进行位移情况变化的监测。

一般公路工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四种--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

埋桩法是最为直接、简单的一种检测方法。

在所预测可能存在危险的地带下埋下规格一致数量不定的木桩,进而对木桩之间的距离随时进行观察,观测其距离间的变化,由此来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

埋钉法主要对临灾前兆进行判断,通过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所钉的钉子间的距离变化的观测来判断滑坡的发生。

上漆法与埋钉法有一曲成功之处,也是在在建筑物裂缝进行标记,只不过不同于埋钉法,它是用油漆在两侧画上标记,来测量两侧标记间的距离。

贴片法对建筑物裂间所缝粘的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进行检测,若是被拉断,说明会发生滑坡。

二、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2.1对地质灾害本身的防治针对公路工程中常发生的岩体崩塌、泥石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现象,要切实做好工程的加固工作。

运用固化、支档等方法,减少地质灾害危险部位的发生概率。

在公路灾害多发生的地段实施安全保障工程,用钢筋水泥巩固危险部位,从而彻底地预防各种地质灾害的诱发,并且在施工时进行配套的排水工程,及时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进行疏导,防止水流的集聚。

用粘土沾粘滑坡体上的裂缝和地表排水渠,对已存在的塌陷坑的及时进行土层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雨水的.注入。

2.2对公路自身所存问题的整治地质灾害的发生离不开人为因素,因此对其的防治工作离不开对公路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政治。

目前公路工程的修建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无秩序、混乱现象,安全意识薄弱,监督机构监管不力等问题,要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2.1建立健全完善公路工程监管机制建立全方位完善的监管机制,设立监管机构,对公路工程的修建的各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工作,健全其对工程的监管模式,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能,并将责任具体化,以确保公路工程的健康、高效、有序的进行。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策略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策略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策略山区公路的建设是连接城市和山区的重要通道,然而,由于山地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地质灾害成为山区公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策略。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山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滑坡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和具有威胁的地质灾害之一。

泥石流在山地降雨较大的地区也很常见,其对公路路基和桥梁的破坏性极大。

崩塌则是山区公路以及周边地区所面临的另一个严重威胁。

二、地质灾害与路线选择在山区公路路线选择过程中,地质灾害应该成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避开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选择相对稳定的地段是预防灾害的首要措施之一。

同时,结合地质勘测、地质预测、遥感技术等手段,评估潜在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规模,以便在设计阶段采取更合理的措施。

三、滑坡防治策略滑坡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为减少滑坡的风险,在路线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土壤加固:选择适当的土壤加固措施,如添加加固材料、采用植物根系等,提高路基的抗滑能力。

2. 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减少雨水对路基土壤的浸润和影响,防止滑坡的发生。

3. 断面选择:在滑坡易发区附近,采用较小的路面断面,减少土壤的挖掘量,降低滑坡的风险。

四、泥石流防治策略泥石流是山区公路建设中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其破坏性很大。

在路线设计中,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泥石流灾害:1. 泥石流沟道规划:通过设计泥石流沟道的宽度和深度,引导泥石流沿特定通道流动,减少对公路的损害。

2. 护坡设计:在泥石流易发区,采用坡面护坡措施,如喷锚网、悬索网等,增强坡面的稳定性,阻止泥石流的侵蚀。

3. 桥梁设计:在泥石流频发区域,采用较高的桥梁设计,减少泥石流对桥梁的冲击和毁坏。

五、崩塌防治策略崩塌是山区公路建设中的另一个地质灾害,其危害性较大。

在路线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岩土工程技术:采用合适的岩土工程技术,如锚喷技术、爆破技术等,对崩塌易发区的岩石进行加固处理。

浅谈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及建议

浅谈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及建议

浅谈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及建议摘要:本文分析了公路地质灾害常见的几种类型,并根据灾害成因和特征,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公路;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防治;措施。

1公路地质灾害的类型1.1崩塌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陡坡上的岩土体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滚落的地质现象。

根据其成因和破坏方式可划分为滑移式崩塌、倾倒式崩塌和坠落式崩塌三类。

按其发生的体积大小分为小型(小于1×104m3)、中型(1~10×104m3)、大型(10~100×104m3)和特大型(大于100×104m3)4个级别。

根据其物质成分又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诱发因素为自然或人类工程活动。

1.2滑坡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现象,一般具有双重含义,一是重力地质作用过程,二是重力地质作用结果。

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大类。

根据滑面与岩层面的关系可划分为顺层滑坡、切层滑坡。

依据滑坡体发展运移形式可划分为推移式、牵引式和混合式滑坡等类型。

按滑坡体的体积大小,划分为小型(小于10×104m3)、中型(10~100×104m3)、大型100~1000×104m3)和特大型(大于1000×104m3)4个级别,其诱发因素为自然和人类工程活动。

1.2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泥石流活动对民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或构成危害时,即形成泥石流灾害。

按其水源成因可划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化)泥石流、溃决(水库、坝塘、堰塞湖等)泥石流等。

按物源成因可分为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弃渣型泥石流和混合型泥石流等类型。

按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流型和泥石流型三种类型。

城市公路桥梁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措施

城市公路桥梁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措施

城市公路桥梁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在城市公路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应急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防治和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城市公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滑坡、地面塌陷、沉降和地下水涌出等。

地震是最为常见和具有破坏力的地质灾害之一,对桥梁工程造成的直接破坏往往不可忽视。

而滑坡、地面塌陷、沉降和地下水涌出等地质灾害往往是桥梁工程长期受力和环境影响导致的。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的成因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岩土工程特性和地震等。

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或开发活动导致的地质环境改变。

在城市公路桥梁工程中,往往既存在自然因素,也存在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具有直接性和不可控性,而人为因素则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来避免或减少。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地震防治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之一,对于城市公路桥梁工程来说,地震风险的防治尤为重要。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地震区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如选择适当的桥梁位置、使用抗震材料、加强结构设计等,以确保桥梁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2. 滑坡防治滑坡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要有效防治滑坡,首先需要对滑坡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确定滑坡潜在的危险性和规模。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如挡土墙、边坡加固、排水系统等,来增加抵抗滑坡的能力。

3. 地面塌陷防治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下开采活动或地质构造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

在城市公路桥梁工程中,遇到地面塌陷风险较大的地区,应加强地质勘察和监测,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如加固土体、注浆加固、钢板桩等,以确保桥梁的安全性。

四、地质灾害应急措施地质灾害的发生常常是突然而且具有不可预测性。

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地质灾害及对策

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地质灾害及对策

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地质灾害及对策摘要:地质灾害是对公路危害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公路的建设时常要跨越各种不同的地貌单元,在建设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地质问题,如泥石流、山体滑坡、下雨、下雪等特殊的地质灾害。

为了让经济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我们及时的进行预防。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经济建设防治1.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概述①滑坡:主要在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这是公路工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很高,主要是因为其地质原因形成的。

②崩塌:发生在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如果崩塌发生在公路中,时常会造成人员伤亡,这是我们应当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

③地面塌陷是在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主要是由外在原因造成的,并不能减轻其对公路造成的伤害,而且其伤害较大。

④泥石流在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主要在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也是公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分析公路的地质灾害有很多,影响也较大,在公路工程中长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

一般常用监测方法主要有:埋桩法。

埋桩法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最适合进行对地质的观测。

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

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

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此方法便于测试地质灾害的来临。

埋钉法。

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影响公路工程的地质问题及对策

影响公路工程的地质问题及对策

影响公路工程的常见地质问题及对策无论是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工程还是地下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在建设初期都要重点考虑地质问题,比如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基塌陷等。

不仅可以提高公路测设质量、减少道路病害,而且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1、崩塌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

来势迅猛,常可摧毁路基和桥梁,堵塞隧道洞口,击毁行车,对公路交通造成直接危害。

有时因崩塌堆积物堵塞河道,引起壅水或产生局部冲刷,导致路基水毁。

由于各种岩石的形成和工程性质不同,有可能发生压碎、拉断、剪断等地质灾害。

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如公路路堑开挖过深、边坡过陡,也常引起边坡发生崩塌。

由于开挖路基,改变了斜坡外形,使斜坡变陡,软弱构造面暴露,被切割的岩体失去支撑,结果引起崩塌。

此外,如坡顶弃方荷载过大或不妥当的爆破工程,也常促使斜坡发生崩塌现象。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避免使用不合理的高、陡边坡,避免大挖大切,以维持山体的平衡。

在岩体松散或构造破碎地段,不宜使用大爆破施工,以免由于工程技术上的错误而引起崩塌。

现在,我国主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有遮挡、拦截、支挡、护墙、护坡、排水等,2、滑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在公路工程地质问题中,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常常会掩埋村庄、摧毁厂矿、破坏铁路和公路交通、堵塞江河、损坏农田和森林等,从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

滑坡常发生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

滑动的地方主要是山谷坡地、海洋、湖泊、水库、渠道和河流的岸坡及露天采矿场所。

滑坡灾害的主要诱因,主要包括建筑场地开挖、采矿、公路施工、自然山体开裂、降雨、雪融、地震等。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

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策略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显著增加。

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层岩性,会遇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

本文对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防治策略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1.1崩塌、滑坡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

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
设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1.4冻土冻融
冻土冻融是指在季节性冻土区,地基土冬季冻胀,夏季融化沉陷的一种现象。

此种灾害是东北地区等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特有的地质灾害,常会造成道路翻浆、冻胀、融陷及路面冻裂,影响道路正常通行。

2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崩塌、滑坡具体措施主要包括①掌握崩塌活动分布规律,公路要尽可能避开崩塌、滑坡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②加强对危岩体监测、预测、预报工作,临崩、滑前及时疏散人员和重要财产;③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斜坡或防护受威胁的工程设施。

主要工程措施有:护墙或护坡,防止斜坡岩土剥落;镶补、填堵坡体岩石缝洞;削坡,人工消除小型危岩体或减缓陡峭高坡;锚固,加固危岩体,提高其稳定程
度,防止崩落、滑坡;排水、疏通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对危岩陡坡的冲刷和潜蚀;拦截、修筑挡石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阻止崩滑物对公路设施的破坏。

(2)泥石流。

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②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③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④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地面塌陷。

预防和治理地面塌陷的工作有多方面内容,首先,为避免或减少地面塌陷灾害,必须十分重视公路场地的地质环境,查明建设区地面塌陷的危险程度和形成条件,对地面塌陷进行预测,尽可能布设在塌陷危险性小的安全地带;对于无法避让路段,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钻孔灌浆、旋喷加固等必要的防塌措施。

除上述预防途径外,在地面塌陷危险区进行抽水、排水、蓄水、爆破等活动时,要采用适当方法,防止诱发地面塌陷活动。

为了减轻矿区采空塌陷灾害,限制采空区范围,或者增多、加大保安柱,减小塌陷规模。

对于已经发生的塌陷灾害,要在查明地面塌陷发育状况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

其方法除了消除促使地面塌
陷发展的各种动力活动外,还可采用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深基础加固法、控制抽水(或排水)强度法、疏导水流法、地下水气调压法等充填加固地面塌陷坑和地下孔洞,堵截水流,强化土层及洞穴沉积物强度,削弱地面塌陷活动能力,保证工程设施安全。

(4)冻土冻融。

①工程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确定的地基土冻胀级别,采取相应的防冻胀融沉措施。

②在拟建工程施工时,一是回填粗颗粒抗冻材料,并在地面做好防水工作,防治冻胀产生的冻切力破坏基础;二是采取清基换填砂砾或粗砂等透水性好的填筑材料等措施处理基础。

3防治地质灾害的策略
地质灾害不仅对公路工程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其成灾的缓变性还将对公路造成持续的影响,需要公路工程施工中防治相结合,进行规划治理。

对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建议如下:(1)注重地质勘察,做好工程规划。

公路工程施工前要进行细致、全面的地质勘察工作,根据施工区域的具体地质情况敲定工程规划,兼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环保工作与工程施工同时进行。

公路环保工作包括设立各种防护林带等针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绿化防护工程,确保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同时完成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防治地质灾害。

(3)建立公路地质灾害的预测和保障体系。

通过高科技技术手段健立健全防治公路地质灾害的相关体系,提高公路系统预测、防护和控制地质灾害的能力。

(4)提高公路工程施工人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和工作能力。

通过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来提高相关人员对地质
灾害的重视,提高其防范地质灾害工作的能力。

建立责任制度并完善奖惩制度来保障公路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执行力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施工对地质灾害的具体防治工作中深入研究灾害产生的机理和有效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公路工程施工期间造成的灾害隐患,对突发灾害情况先做好应急措施,并随后做好防治灾害的长久性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