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地质灾害与防治

合集下载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分析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分析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分析摘要:在公路建设当中,所遇见的土质差别较大,不同类型的基土与现场环境会引发不同的地质灾害。

土质的问题很容易影响工程的进程,比如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凹陷、冻土冻融等问题,这些地质灾害大部分可以被预测。

基于此,在本文针对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研究,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相关的研究能够公路工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前言: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了满足城市、乡村发展需求,很多地区在不断的开展公路工程建设,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需要规避常见的地质灾害问题,以提升工程的进展速度,促进公路开发项目应用。

因此对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常见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1.1山体崩塌、滑坡崩塌、滑坡比较常见于山体,其主要的形成规律是在颇有幅度的斜面上,由于重力以及流水的原因,浮出表面的土、砂、石等沿着斜面的方向掉落,这种形式的灾害会大幅度的损害公路,甚至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

该种灾害引发原因除了地质因素以外还有可能是公路工程开发坡脚角度不当,也可能是土基内部的地下水等水分过多导致山体滑坡。

1.2泥石流泥石流常见于在山村野外的工作区域,其主要的组成是含大部分的泥沙、石块的水流,其爆发的速度极快,该种形式的地质灾害杀伤力过大,不仅会毁坏已有的建筑物,也会危害人们生命,导致公路大规模的工程损害。

一旦泥石流出现就会携带周边树木、山体崩塌,以堵塞,堆积等方式出现在道路上。

1.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指的是地基表面在自然环境或者是在人为的因素下,向下掉落,出现凹凸表面的一种现象,常见的地面坍塌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

该种地质灾害在发生之前可以提前被勘测到,需要公路工程施工勘测人员及时对有裂缝、有轻微塌陷的路面进行科学数据测量、记录、计算,并且加以预防。

若公路工程在此处上方进行搭建,就很容易造成路面开裂,路基破损以及地面沉积,变形,最为严重的也会造成地面塌方,不仅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行,也会危害人身安全[1]。

铁路公路与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铁路公路与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铁路公路与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地质灾害是造成铁路、公路及隧道工程困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铁路、公路建设和隧道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探讨铁路公路与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影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地面沉降、岩溶、地裂缝和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对铁路、公路及隧道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隐患。

滑坡、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会导致路基和桥梁的破坏,岩溶会引发地下水涌出,对隧道工程构成严重威胁。

泥石流则容易造成路基、桥梁和隧道被冲毁,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顺利进行。

二、地质灾害预测与预警技术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警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关键。

现代科技手段已经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

例如,通过地面监测仪器,可以不断监测地下水位、地表位移、地震情况等数据,进而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此外,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更精准地进行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

对于滑坡和地裂缝,可以采用加固与防护结构的方法,如使用锚杆加固、钢筋混凝土加固等,以增强抗震和抗滑能力。

对于地面沉降,应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和土体加固方式进行防治。

对于岩溶问题,在设计隧道时应建立合理的防水、防渗系统,同时采取加固土体、喷浆注浆等措施,防止岩溶水突出引发溃坝事件。

对于泥石流,可以采取河道治理和坝体堵截等方法,减少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

四、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铁路公路与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与预警系统。

这需要将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测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构建智能化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该系统应包括实时监测设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以及预警发布平台。

通过多元化的数据采集手段和及时准确的数据处理分析,可提前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灾害对工程的破坏。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条件变化大,地质灾害类型多且危险性大,应及时预防治理。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公路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显著增加。

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层岩性,会遇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1.1崩塌、滑坡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

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

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

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易受到滑坡、塌方、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因此,在山区公路设计中,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山区公路设计的整体原则、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山区公路设计的整体原则1. 寻找最佳路线:在山区公路设计中,必须寻找最佳路径,避开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

这要求进行详细的地质考察和调查,充分利用地质勘探技术,确保公路线路选择合理。

2. 强化地质勘探:在山区公路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探工作。

通过地质勘探,可以详细了解山区地质情况,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为后续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采用适当的设计标准:山区公路的地质环境复杂,设计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

这有助于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二、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1. 地质灾害评估:为了准确了解山区公路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必须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等,可借助地质勘探和现场调查等手段获取数据,以评估公路的潜在灾害风险。

2. 地质灾害监测:对于山区公路来说,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监测手段可以包括地壳运动监测、地质构造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

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三、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1. 洞穴及滑坡防治:山区地质灾害中的洞穴和滑坡是常见的灾害类型。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填充、排水、加固等。

对于洞穴,可以利用填充物填充洞穴空间,增强地表的承载力;对于滑坡,可以采用土工材料加固滑坡体,增加其稳定性。

2. 山体开挖与支护:在山区公路建设中,经常需要进行山体开挖。

为了确保开挖安全,必须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如爆破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等。

谈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谈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时短暂 ,来势 凶猛 ,具有 强大 破坏 力 的洪流 。它掩 埋 村庄 ,摧 毁 城 镇 ,破坏 交通 ,往 往造 成 巨大 的灾 害 。泥石 流之所 以危害 巨大 ,主
要 是 它 的 剥 蚀 、搬 运 和 沉 积 作 用 极 为 强 烈 , 对 地 表 改 变 很 大 。 泥 石 流 主 要 有 两 类 :粘 性 泥 石 流 ,指 固 体 物 质 总 量 占 4 0% 以 上 的 泥 石 流 ;
山 崩 、坍 岸 、坍 陷 。崩 塌 的 成 因有 :
11 1 . . 地貌条件 地貌 是引起 崩塌的基 本 因素。一定 的坡 度和高 差是崩塌 发生 的基
本 条 件 。 据 调 查 由坚 硬 岩 石 组 成 的斜 坡 , 当 坡 度 大 于 50。或 60。 ,
泥 石 流 是 一 种 含 有 大 量 泥 沙 、 石 块 等 固 体 物 质 , 突 然 爆 发 , 历
发地 段 。 1 1 2地 质 条 件 .. .
稀性 泥石流 ,指固体 物质 总量 占40%以下 的泥石 流 。
构 造 变 动 复杂 或 新 构 造 运 动 强 烈 ,而 且 岩 性 脆 弱 的地 区 , 一 般 是 泥 石 流 的 易 发 区 , 形 成 泥 石 流 的水 源 主 要 来 自暴 雨 或 冰 雪 融 水 。 暴 雨
要 条 件 。 岩 层 构 造 ( 括 断 层 面 、 节 理 面 、 层 面 、 片 理 面 等 )及 其 组 包
2地 质 灾 害 的 防 治 措 施 21 强 地 质 灾 害的 勘 察 .加
公 路 可 行 性 研 究 、初 步 设 计 、施 工 图设 计 阶段 应 加 强 地 质 灾 害 的
上 部 的 软 弱 面 形 成 临 空 状 态 ,上 部 土 体 或 岩 体 处 于 不 稳 定 状 态 , 容 易

公路专项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公路专项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一、预案背景近年来,我国多地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为提高公路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公路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监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 设立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监督检查、信息报送等工作。

3. 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养护单位、施工单位等,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三、防治目标1. 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路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保障公路安全畅通,提高公路运行质量。

3. 建立健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四、防治措施1.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1)开展定期巡查,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

(2)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提高排查效率。

(3)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防治等级。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1)针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2)对滑坡、崩塌易发地段,修建挡墙、排水沟等防护设施。

(3)对边坡进行锚杆、喷浆等加固处理。

3. 非工程措施(1)加强公路沿线地质监测,实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

(2)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4. 应急处置(1)发生地质灾害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援。

(2)对受灾公路进行抢修,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3)对受灾群众进行安置,保障其基本生活。

五、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3. 技术保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4. 法规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

六、预案实施与评估1. 预案实施: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养护单位、施工单位等要严格执行。

2. 预案评估: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预案。

农村公路防灾减灾主要问题及措施

农村公路防灾减灾主要问题及措施

农村公路防灾减灾主要问题及措施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农村和城市的重要交通通道,在防灾减灾方面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和挑战。

下面是一些农村公路防灾减灾主要问题和相应的措施。

问题一:地质灾害风险大农村地处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

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采取防护措施,如增设防护栏、挡土墙等;合理规划路线,优化线路设计,避开易发地段。

问题二:交通不畅造成救灾困难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有限,一旦灾害发生,交通不畅可能造成救灾困难。

措施:加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覆盖范围,提高通行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障灾害时的救援工作。

问题三:设备设施老化由于投入有限,农村公路的设备设施老化严重,容易出现设备设施故障。

措施:加大农村公路维护和更新力度,定期进行设备设施的检修和更换;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问题四:灾害防治意识薄弱农村居民的灾害防治意识相对薄弱,缺乏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

措施:加强农村公路灾害防治教育,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灾害防治的认识和意识;培训农村居民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问题五: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农村公路灾害发生后,救援体系不完善,影响了灾民的生命安全。

措施: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供灾害时的快速救援和支援;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形成合力,提高救援效率。

总结起来,农村公路防灾减灾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扩充基础设施、加强设备设施维护、提高灾害防治教育、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

只有综合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农村公路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灾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公路岩溶地质灾害及其防灾减灾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公路岩溶地质灾害及其防灾减灾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岩溶地形的地面和地下特征示意图
公路岩溶地质灾害及其防灾减灾
土洞:在覆盖有土的岩溶发育区,在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岩面以上的土 体遭到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溶蚀和冲刷而产生空洞,空洞的扩展,导致地表变 形、陷落破坏的地质现象。土洞是岩溶的一种特殊形态,同属不良地质现象, 由于发育速度快、分布密,对工程的影响有时甚至大于溶洞。
公路岩溶地质灾害及其防灾减灾
② 漏斗:由地表水的溶蚀和冲刷并伴随塌陷作用而在地表形成的漏斗状形 态。③ 溶蚀洼地:由许多的漏斗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周围常有溶蚀残丘、 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④ 坡立谷和溶蚀平原:坡立谷是一种 大型的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坡立谷再发展就形成溶蚀平原。在坡立谷 或溶蚀平原内经常有湖泊、沼泽和湿地等。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 积层覆盖。⑤ 落水洞和竖井:由岩层裂隙受流水溶蚀、冲刷扩大或坍塌而 成,是地表通向地下深处的通道,其下部多与溶洞或暗河连通。⑥ 溶洞: 由地下水长期溶蚀、冲刷和塌陷作用而形成的近于水平方向发育的岩溶形态, 洞内常有支洞、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岩溶产物。
岩溶水的垂直分带
公路岩溶地质灾害及其防灾减灾
二、岩溶土洞塌陷地质灾害 的致灾类型
岩溶地貌发育的结果之 一是引起路基沉陷,破坏路 面平整,影响路基稳定。
公路岩溶地质灾a害及其防灾减灾
1、岩溶对公路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1)在路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如有溶洞、暗河等,在附加荷载和振动作 用下,溶洞顶板塌馅,使路基突然下沉,严重地影响建筑场地的使用和安全。 (2)溶洞、溶槽、石芽、漏斗等岩溶形态造成基岩面起伏较大,或者有软 土分布,使路基不均匀沉陷;基础埋置在基岩上,若其附近有溶沟、竖向岩 溶裂隙、落水洞等,会使基础下的岩层沿软弱结构面产生滑动,产生新的地 质灾害。 (3)岩溶发育地区,水资源的一大特点是地表储水能力低,降雨径流大部 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同时也造成地表干 旱缺水或工程性缺水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地质灾害与防治
摘要: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具有灾害成灾率高、灾害成因复杂、影响面广、破坏强度大等特点,对公路交通运输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

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必须根据灾害的类型、特点、规模等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公路地质灾害防治
在我国,公路交通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任务,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情况也非常复杂。

各地公路面临着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地质灾害,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就将阻碍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

1 公路地质灾害分析
1.1 地面沉降
在我国许多地区,地面沉降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公路地质灾害,对公路的破坏性极大。

地面沉降的发生和发展初期通常不易察觉,地面沉降具有“缓变性”。

在发现地面沉降后,往往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并且这种破坏不易修复。

损失地面标高、不均匀沉降等是地面沉降带给公路的最大危害。

地面沉降使得公路的路基不断沉降,路线发生竖向变化,路面和路基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位移差异。

例如,如果地
面沉降发生在桥梁路段,就会造成桥墩不均匀沉降,桥面发生挠曲变形,桥下净空减少等。

我国部分公路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地面沉降灾害,导致一些公路工程陆续暴露出一些严重的质量缺陷。

例如,广东道路桥梁塌陷事件。

1.2 泥石流
在诸多公路地质灾害中,泥石流具有数量多、规模大、活动频繁、危及面广等特点。

具有侵蚀作用的大型泥石流能够使沟谷深度下切,显著改变地表形态,使得两岸山体与沟源的稳定性遭到破坏,造成崩塌或滑坡不断发生,进一步加剧泥石流。

泥石流携带的大量的石块将会在平缓地带逐渐停积,进而形成堆积扇。

大型泥石流能够将公路直接埋没,将路基和桥涵等设施直接摧毁,从而中断公路交通。

通过经常发生泥石流地区的公路如果没有设置充足的排水设施,就难以阻止泥石流散流,公路遭到泥石流掩埋在所难免。

突发性的泥石流,还会对道路上的行使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例如,临安市昌化镇在2009年突发泥石流,导致昌化境内的多条公路遭到损毁,道路交通被迫中断。

1.3 滑坡和崩塌
滑坡和崩塌发生的范围、时间通常难以准确预测,因此其具有突发性特点。

较大的滑坡和崩塌的突发性强,灾害发生的速度快,造成的破坏也很大,对公路及其附近的建筑均造成极大的破坏。

滑坡和崩
塌不但会破坏路面、堵塞道路、中断交通,还会破坏公路的排水系统,导致公路水毁。

例如,甬台温高速公路的柳市路段曾经发生了较大的山体崩塌灾害,导致高速公路被大量碎石堵塞,道路交通瘫痪。

2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1 地面沉降灾害防治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淡水资源被过量的开采。

鉴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引水工作,缓解地下水过度开采的现状。

在全国南水北调的大背景下,加强外流域饮水,合理调度外来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控制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造成的地面沉降灾害。

对于已经出现地面沉降的地区,可以采取向含水层加压注水的措施,缓解或阻止地面沉降。

对于地面沉降量非常大的地区,应当马上停止或减少开采地下水,以控制地面沉降。

与此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人工回灌,提高地下水位,从而防止地面沉降进一步发展。

2.2 泥石流灾害防治
为了避免泥石流灾害对公路的破坏,通常可以采取跨越、排导、拦挡等措施。

首先,跨越。

采用渡槽、隧道、明洞、过水路面、涵洞、桥梁等措施跨越泥石流。

在利用桥梁跨越泥石流多发地区时需要重点考虑冲刷问题和淤积问题。

在桥梁孔径确定时,不但要考虑流量因素,还需要考虑阵流特性,确保孔径与净空能够使泥石流无阻碍的通过。

桥位需要选在河床稳定和河道顺直处,尽量和河床垂直,切不可在河床的边坡点处设置桥位。

其次,排导。

设置导流堤、急流槽或排导沟等引导泥石流排出,避免泥石流阻塞桥涵,掩埋道路。

泥石流排导沟在公路防治泥石流灾害中应用较广。

根据泥石流的特征与类型,合理设计排导沟。

为了避免决堤漫溢,降低沟道冲淤,就应当尽量按直线布设排导沟。

需要改变排导沟方向时,需要设置足够的弯道半径。

第三,拦档措施。

在泥石流上游,建筑拦沙坝,拦档部分泥石流物质,削减泥石流的规模,调节泥石流流向,以降低泥石流对公路的破坏。

2.3 滑坡灾害防治
改善滑动面土石性质、力学平衡和排水是常用的公路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在实际的防治中,需要根据滑坡的性质、成因和规律等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改善滑动面土石性质。

改善滑动面土石性质以提高滑动面抗剪强度,实现抗滑的目的。

具体方法有电渗法、灌浆法等。

电渗法是根据电渗透原理,将直流电通入饱和土层中,疏干土体,增强土体强度;灌浆法是在滑动带附近的岩土中注入化学浆或水泥砂浆,通过胶结、凝固作用提高岩土的抗剪强度。

其次,力学平衡法。

在滑坡体下方,修筑抗滑板墙、锚索抗滑桩、抗滑桩、抗滑挡土墙、抗滑石垛等支挡建筑物,提高滑坡下方的抗滑力。

或是“刷方减载”,清除滑坡上部的土体、岩体,减小下滑力。

与此同时,还可以清除的土体、岩体在坡脚堆筑,增加抗滑效果。

第三,排水。

通过排水,疏干滑体中的水或是减少雨水、雪水等渗入滑体,降低滑坡
下滑力。

排水主要包括地下水排除与地表水排除。

采用支撑盲沟可以排除滑坡体内的浅层地下水;在滑坡外部修筑截流排水沟,能够将滑体表面的水汇集、排除。

地表排水时需要注意避免发生渗流,必要时可以采用对沟坡和沟底进行砌筑防护。

2.4 崩塌灾害防治
防治崩塌灾害需要遵循分清主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将保护自热生态环境和治理危岩相结合,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在实际的防治中,崩塌防治措施大致可以分成主动防治措施和被动防治措施两类。

首先,崩塌主动防治措施。

崩塌主动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削坡、清除危石、排水、支撑、支顶、挡土墙支挡、嵌补、支撑托梁、岩体锚固、喷射混凝土防护等。

其次,崩塌被动防治措施。

崩塌被动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落石槽、拦石墙、明洞或棚洞。

崩塌被动防治措施是为了在崩塌发生时,有效控制崩塌的石块、土体等,为公路提供保护屏障,从而降低崩塌对公路造成的破坏。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公路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种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

这些地质灾害对我国公路交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消除这些影响,促进公路交通的稳健发展,相关部门就应当积极防治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 张姬.基于GIS的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D].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蔡建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中的选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 李志强.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王颜朝,金萍.高速公路路基砂土液化防治[J].山西建筑,2009,35(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