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治理探讨

合集下载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山区公路建设是连接山区与外界的重要交通通道,但由于山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地质灾害成为山区公路建设和运维的重要挑战。

为了确保山区公路的安全和可靠性,必须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从而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地质调查分析地质调查是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关键一步。

通过对山区地质条件的详细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情况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同时,还需要对地震活动和降雨量等自然灾害因素进行评估。

这样可以帮助设计师选择较为稳定和安全的路线,并为后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合理选取路线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合理选取路线至关重要。

应尽量避免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如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区。

路线应尽量避开陡坡、河谷和地层不稳定的地段,以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避免穿越活动断层和地震带,以减少地震对公路的影响。

通过科学的地质条件评估和风险分析,选取合适的路线,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加强边坡防护山区公路的边坡稳定性对道路的安全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边坡防护方面,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滑坡和崩塌的风险。

例如,可以采用边坡加固措施如护坡板、锚杆和灌浆等,增加边坡的抗滑稳定能力,防止边坡的破坏和塌方发生。

同时,在设计中合理设置排水系统,确保雨水及时排除,减少边坡的润湿和松动现象,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四、设计合理桥梁山区地貌复杂,常常需要设计桥梁来跨越河流、山谷和险峻地段。

在桥梁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

如选择适当的桥墩类型,合理设置桥梁基础,确保桥梁的稳定性。

对于河流和山洪的影响,桥梁的排水系统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此外,对于潜在的地震风险,桥梁的抗震性能也是必须要满足的要求。

五、健全监测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不仅仅是在设计和建设阶段,还需要在公路的运维和使用阶段进行持续的监测和管理。

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

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

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策略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易受到滑坡、塌方、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因此,在山区公路设计中,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山区公路设计的整体原则、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山区公路设计的整体原则1. 寻找最佳路线:在山区公路设计中,必须寻找最佳路径,避开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

这要求进行详细的地质考察和调查,充分利用地质勘探技术,确保公路线路选择合理。

2. 强化地质勘探:在山区公路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探工作。

通过地质勘探,可以详细了解山区地质情况,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为后续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采用适当的设计标准:山区公路的地质环境复杂,设计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

这有助于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二、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1. 地质灾害评估:为了准确了解山区公路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必须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等,可借助地质勘探和现场调查等手段获取数据,以评估公路的潜在灾害风险。

2. 地质灾害监测:对于山区公路来说,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监测手段可以包括地壳运动监测、地质构造变形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

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三、地质灾害预防与控制1. 洞穴及滑坡防治:山区地质灾害中的洞穴和滑坡是常见的灾害类型。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填充、排水、加固等。

对于洞穴,可以利用填充物填充洞穴空间,增强地表的承载力;对于滑坡,可以采用土工材料加固滑坡体,增加其稳定性。

2. 山体开挖与支护:在山区公路建设中,经常需要进行山体开挖。

为了确保开挖安全,必须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如爆破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等。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策略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策略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策略山区公路的建设是连接城市和山区的重要通道,然而,由于山地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地质灾害成为山区公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策略。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山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滑坡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和具有威胁的地质灾害之一。

泥石流在山地降雨较大的地区也很常见,其对公路路基和桥梁的破坏性极大。

崩塌则是山区公路以及周边地区所面临的另一个严重威胁。

二、地质灾害与路线选择在山区公路路线选择过程中,地质灾害应该成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避开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选择相对稳定的地段是预防灾害的首要措施之一。

同时,结合地质勘测、地质预测、遥感技术等手段,评估潜在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规模,以便在设计阶段采取更合理的措施。

三、滑坡防治策略滑坡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为减少滑坡的风险,在路线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土壤加固:选择适当的土壤加固措施,如添加加固材料、采用植物根系等,提高路基的抗滑能力。

2. 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减少雨水对路基土壤的浸润和影响,防止滑坡的发生。

3. 断面选择:在滑坡易发区附近,采用较小的路面断面,减少土壤的挖掘量,降低滑坡的风险。

四、泥石流防治策略泥石流是山区公路建设中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其破坏性很大。

在路线设计中,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泥石流灾害:1. 泥石流沟道规划:通过设计泥石流沟道的宽度和深度,引导泥石流沿特定通道流动,减少对公路的损害。

2. 护坡设计:在泥石流易发区,采用坡面护坡措施,如喷锚网、悬索网等,增强坡面的稳定性,阻止泥石流的侵蚀。

3. 桥梁设计:在泥石流频发区域,采用较高的桥梁设计,减少泥石流对桥梁的冲击和毁坏。

五、崩塌防治策略崩塌是山区公路建设中的另一个地质灾害,其危害性较大。

在路线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岩土工程技术:采用合适的岩土工程技术,如锚喷技术、爆破技术等,对崩塌易发区的岩石进行加固处理。

谈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谈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时短暂 ,来势 凶猛 ,具有 强大 破坏 力 的洪流 。它掩 埋 村庄 ,摧 毁 城 镇 ,破坏 交通 ,往 往造 成 巨大 的灾 害 。泥石 流之所 以危害 巨大 ,主
要 是 它 的 剥 蚀 、搬 运 和 沉 积 作 用 极 为 强 烈 , 对 地 表 改 变 很 大 。 泥 石 流 主 要 有 两 类 :粘 性 泥 石 流 ,指 固 体 物 质 总 量 占 4 0% 以 上 的 泥 石 流 ;
山 崩 、坍 岸 、坍 陷 。崩 塌 的 成 因有 :
11 1 . . 地貌条件 地貌 是引起 崩塌的基 本 因素。一定 的坡 度和高 差是崩塌 发生 的基
本 条 件 。 据 调 查 由坚 硬 岩 石 组 成 的斜 坡 , 当 坡 度 大 于 50。或 60。 ,
泥 石 流 是 一 种 含 有 大 量 泥 沙 、 石 块 等 固 体 物 质 , 突 然 爆 发 , 历
发地 段 。 1 1 2地 质 条 件 .. .
稀性 泥石流 ,指固体 物质 总量 占40%以下 的泥石 流 。
构 造 变 动 复杂 或 新 构 造 运 动 强 烈 ,而 且 岩 性 脆 弱 的地 区 , 一 般 是 泥 石 流 的 易 发 区 , 形 成 泥 石 流 的水 源 主 要 来 自暴 雨 或 冰 雪 融 水 。 暴 雨
要 条 件 。 岩 层 构 造 ( 括 断 层 面 、 节 理 面 、 层 面 、 片 理 面 等 )及 其 组 包
2地 质 灾 害 的 防 治 措 施 21 强 地 质 灾 害的 勘 察 .加
公 路 可 行 性 研 究 、初 步 设 计 、施 工 图设 计 阶段 应 加 强 地 质 灾 害 的
上 部 的 软 弱 面 形 成 临 空 状 态 ,上 部 土 体 或 岩 体 处 于 不 稳 定 状 态 , 容 易

山区公路环境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山区公路环境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区冻融过程强烈, 因此在这些地区岩石风化强 烈, 悬崖陡坡最易出现崩塌。暴雨、连 日阴 雨及冰雪融化等往往是崩塌的触发因素, 岩体 和土体中水分的大量渗入, 大大增加了负荷, 同时还影响岩体内部结构 , 导致崩塌发生.
另外, 暴雨、连 日阴雨还易引起洪水 , 导致大 范围坍岸, 造成严重灾害。山区道路往往沿 河岸路段较长, 坍岸对道路交通威胁很大。
1. 1 崩塌
地质灾害。滑坡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 即滑 坡壁、滑动面和滑坡体。大型滑坡体的结构 比较复杂, 其前端为滑坡舌和滑坡鼓丘。滑 坡体上有滑坡阶地、滑坡洼地、滑坡湖、滑 坡裂缝等。滑坡的规模不一, 其危害程度也 不一 , 大型滑坡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滑坡 可造成公路毁坏, 河道堵塞, 水库淤积。滑坡 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1. 2. 1 地质条件 滑坡主要出现在松散沉积层。松散沉积 物, 尤其是粘土及黄土浸水后, 粘聚力骤降, 大 大增加其可滑性。基岩区的滑坡常和页岩、 粘土岩、泥灰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等 软弱岩层有关, 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一, 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 下伏坚硬岩石时, 易 地段。 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 1. 1. 2 地质条件 岩性与地质构造也是崩塌发生的重要条 面 ,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 岩层的倾向与斜坡 件。结构致密又无裂隙的完整基岩, 即使在 面、不整合面等。另外, 也有助于滑坡发育。 坡度很陡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崩塌。反之, 坡向一致时, 1. 2. 2 地貌条件 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发生崩塌。当坚硬 就地貌特征而言, 一般坡度不大, 起伏平 岩层与松软岩层成互层出现时, 由于差异风 而且植被覆盖较好的山 比较稳定, 坡, 不易 化, 使坚硬岩层突出, 临空面增大, 易引起崩 缓, 使斜坡上部 塌。大量节理或断层存在, 会加速岩石的风 发生滑坡。高陡的山坡或陡崖, 上部土体或岩体处于 化解体过程, 是崩塌发生的重要条件。岩层 的软弱面形成临空状态, 容易产生滑坡。此外, 河水侵蚀 构造( 包括断层面、节理面、层面、片理面 不稳定状态, 等)及其组合方式是发生崩塌的又一个重要条 强烈的凹岸陡坎是滑坡易发地段。在黄土地 大的滑坡带。 件。当岩层层面或节理面的倾向与坡向一 区的河谷两岸往往会出现巨 1.2 . 3 降水和地下水条件 致、倾角较大、又有临空面的情况下, 沿构 降水和冰雪融水往往是滑坡的触发条 造面最容易发生崩塌。就区域新构造运动特 一般是大 点而言, 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层挤压破 件。大多数滑坡发生在降雨时期, 雨大滑, 小雨小滑, 无雨不滑。地下水也是促 碎、地震频繁的地区是崩塌的多发区。 使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 1. 1.3 气候条 件 强烈的物理风化是崩塌发生的基础性条 饱含地下水的岩体软弱面产生的。 1. 2 . 4 其它 件。由于千旱、半干旱地区温差大, 高寒山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地质灾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岩石崩塌和地面塌陷等,不仅会给公路的建设和使用带来风险,还会给周边地区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为了保证公路的安全可靠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 地质勘察与评估在进行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地质勘察与评估工作。

通过地质钻探、地下水位监测、地质断层分析等方式,获取山区地质条件的详细信息,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

同时,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测绘技术,获取山区公路线路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信息,为后续的路线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路线选择与规划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灾害风险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选择沿着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的区域进行线路规划,避开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

同时,考虑山区地形起伏大、交通流量大等因素,合理设置坡度、弯道和桥梁等结构,在提高通行效率的同时,尽量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3. 岩体稳定性分析与处理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岩体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过岩体工程地质调查和岩石力学试验,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针对存在稳定性问题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岩锁爆破、喷射混凝土加固等,增强岩体的抗震、抗滑和抗剪强度,确保公路的安全稳定。

4. 雨水排泄与防洪措施山区地质灾害往往与降雨量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暴雨季节。

因此,要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合理规划雨水排泄系统,并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

例如,在公路两旁设置排水沟和雨水收集池,以便有效排除雨水;同时,在潜在的洪水风险区域,设置防洪堤坝,减少洪流对公路的冲击。

5. 应急避难设施建设为了应对突发的地质灾害事件,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应优先考虑设置应急避难设施。

这些设施可以包括应急停车场、避险点和疏散通道等,以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人员和车辆能够及时安全地避难或疏散。

总之,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保障公路安全的重要环节。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策略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策略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策略山区公路是连接山区与外界的重要交通纽带,然而,山区地质灾害频发,给公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公路的安全运行,设计中必须考虑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策略。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策略。

一、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策略的重要性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建设中常见的难题,包括山体滑坡、崩塌、土石流等,在发生时会严重影响公路的通行状况,甚至导致交通中断。

因此,在公路路线设计过程中考虑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策略是非常关键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对公路的影响,确保公路安全运行。

二、前期地质勘探与评估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前期地质勘探与评估工作。

通过使用各种地质勘探手段,如地质钻探、地震勘测、遥感技术等,来获取详尽准确的地质信息。

根据勘探结果,对道路沿线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估,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点,并进行灾害风险评估。

这样可以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合理规划应急避险策略。

三、合理选择路线选择合理的路线是减少地质灾害风险的关键步骤。

在规划路线时,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因素,避开潜在的地质灾害点。

例如,在避开易发生滑坡的斜坡地带,避开有明显地质断层的区域等。

同时,应尽量选择平缓且稳定的地质区域,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工程防护措施在设计山区公路时,必须合理安排工程防护设施,以应对潜在的地质灾害。

例如,在斜坡路段设置护坡结构,使用防护网进行土石流防护,建设防洪设施等。

这些防护设施能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公路的冲击力,保护公路完好。

五、定期维护与监测山区公路路线设计完成后,维护与监测工作至关重要。

定期检查公路路段的地质状况,对潜在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并采取措施。

同时,加强公路路段的养护工作,保持公路设施的完好,确保能够承受地质灾害的考验。

六、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过程中,必须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治理

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治理

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治理
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治理探讨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路网完善的需求,山区公路建设的发展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较严重。

山区一般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切坡、填沟、打洞(隧道),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处理不好还会诱发和加剧各种地质灾害,增加公路建设投资,影响工期,甚至给运营阶段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山区公路的地质灾害防治尤为重要。

关键词: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治理
贵州省处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山区,地形陡峻,地质环境复杂,地壳运动强烈,地质灾害十分严重。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年年成灾,对工程建设和运营以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

特别是在地质灾害多发山区修建公路、桥梁或隧道,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将对公路基础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产生严重的危害,不仅制约了公路交通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成为区内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避免由于地质灾害问题给交通工程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带来的巨大损失,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公路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防治对策。

一、贵州省内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贵州省内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以滑坡、危险斜坡、崩塌、泥石流为代表的斜坡类地质灾害和以岩溶塌陷、岩溶洪涝洼地为代表的岩溶类地质灾害。

根据调查,研究区公路地质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治理探讨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路网完善的需求,山区公路建设的发展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较严重。

山区一般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切坡、填沟、打洞(隧道),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处理不好还会诱发和加剧各种地质灾害,增加公路建设投资,影响工期,甚至给运营阶段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山区公路的地质灾害防治尤为重要。

关键词: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治理
贵州省处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山区,地形陡峻,地质环境复杂,地壳运动强烈,地质灾害十分严重。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年年成灾,对工程建设和运营以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

特别是在地质灾害多发山区修建公路、桥梁或隧道,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将对公路基础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产生严重的危害,不仅制约了公路交通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成为区内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避免由于地质灾害问题给交通工程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带来的巨大损失,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公路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防治对策。

一、贵州省内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贵州省内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以滑坡、危险斜坡、崩塌、泥石流为代表的斜坡类地质灾害和以岩溶塌陷、岩溶洪涝洼地为代表的岩溶类地质灾害。

根据调查,研究区公路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危险斜坡、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崩塌、危险斜坡为威胁公路安全运营和建设的最主要的地质灾害。

二、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应认识地质规律、尊重地质规律。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遵循地质原则,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山区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前期的地质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勘察设计阶段多花些钱和时间,尽量详细地查明地质条件,避免地质隐患,对于施工来说会节约大量的投资和工期。

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必须加强,要达到必要的深度。

山区公路地质选线主要受到地形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制约,配合路线方案设计,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和重点路段的调查,反复对比,优选出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地质灾害最少、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路线走廊带,真正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

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贯彻综合设计原则,在路线设计阶段对工程地质条件
要有充分的了解,保证路线方案的科学性。

对地质资料要充分利用,桥位、隧道、路线各有一套地质资料,但彼此经常脱节。

比如当桥隧相连时,隧道勘察发现有不良地质现象,桥梁设计人员却不知道,还把桥台置于其上。

因此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互相学习。

从事路线、隧道、桥梁设计的人员要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地质知识,以有利于对地质资料的合理使用。

三、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应遵循信息化施工、补充勘察、动态设计原则。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勘察周期的制约,有些复杂场地(岩溶、破碎带、岩性纵横向差异大的地区)或地形困难场地(陡坡、鱼塘等)在设计阶段难以布置充分的勘察工作量,无法查清场地详细工程地质条件。

在施工期间,可以进行补充勘察,如对岩溶发育区或岩性差异大的场地逐桩钻探,对原进场困难场地通过施工便道进场钻探。

施工中发现新的地质问题也要补充勘察。

应该把施工期间的勘察工作视作设计期间勘察工作的重要补充。

另外本阶段应遵循信息化施工(施工中监测)、动态设计的原则。

隧道的超前预报、边坡的动态监测都是施工阶段必须要进行的工作。

施工单位一定要配备过硬的地质技术人员,及时发现问题,不要等到地质病害已经发生才去治理,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发现边坡、隧道等有失稳的趋势之后要立即反馈业主和设计单位,并及时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避免边坡、隧洞大面积失稳。

应该认识到,设计阶段的勘察工作对地质现象和地质规律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据此进行的设计只能称为预设计。

在边坡或隧道断面开挖以后,很多问题才会发现,此时应有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对照原有的勘察设计方案,发现新的问题之后通过合理工序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等到问题已经发生才去采取措施,既多花了钱,又耽误了工期。

施工单位应聘请技术经验丰富的岩土工程人员,加强地质技术力量,掌握正确的施工工序和方法,预防地质病害的加剧,减少由于施工而诱发的地质病害。

及时预测和反馈地质病害。

施工期间的岩土工程监理工作也尤为重要,应聘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岩土监理工程师,加强施工期间的地质病害预防工作。

四、运营阶段
运营阶段应加强敏感点监测。

山区公路运营期间也要高度重视地质工作。

因为有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力释放或边坡的蠕变有些需要长达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一次性治理有时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

因此对于一些在施工中出现病害的路段或重要工点要建立数据库,进行变形、位移和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定期巡查,建立防灾和预警系统,在雨季或洪水季节要加强对敏感点的监测。

通过长期观测记录,还可以更深入的认识地质规律,分析地质病害的发生发展机理,预测发展趋势,发现有不利的趋势要及时采取措施。

五、正确认识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由于岩土体的组成物质差异,更重要的是在岩土体内部分布有大量的不连续界面,把完整的岩土体分割成许多块体,总体为非均质体,在应力的传递上非常复杂,因此岩土工程属于非线性科学。

现有的岩石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均难以准确的描述岩土体实际的力学本构关系。

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其本身的因素外,还受到许多外界的因素影响,十分复杂。

因此,对于岩土工程的分析计算只能是半定量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分析者经验的制约。

对于已经存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病害,其周界相对清楚,各种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较完备,认识起来相对容易。

最难的是对于现状稳定的高边坡,预测其人工开挖后的稳定性。

对于其地质构造的分析,地质-力学模型的建立,稳定计算分析都十分困难。

勘察深度难以保证,稳定性计算方法不够科学,边坡设计时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如一般都只给出最终的边坡坡率和边界,各种边坡加固设计也是针对最终边坡的,各种分析计算也是以最终边坡为约束条件的。

这样即使地质条件清楚,分析计算合理,设计稳妥,施工严格遵循规范和设计要求,也往往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地质病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对开挖过程中的各种边坡条件进行分析计算,虽然按最终边坡条件计算是稳定的,但不能够保证任意开挖条件下边坡都是稳定的。

因此对于从事边坡设计的岩土工程师而言,应该对于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多种控制性断面稳定性进行计算,提供合理的开挖步骤和各种稳定的开挖断面,并对不稳定的中间边坡提出临时性的工程加固措施,以保证边坡的稳定开挖。

参考文献:
[1]殷坤龙.滑坡灾害预测预报.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2]薛强,祖彪.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山西建筑,2007.
[3]秦明,张舒.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处治措施的探讨.山西建筑,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