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案音乐小学

送别教案音乐小学教案标题:送别教案音乐小学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歌曲:《送别》2. 乐器:钢琴、小提琴、鼓等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送别场景,引发学生对送别的情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送别的原因和感受。
歌曲学唱:1. 听音乐:播放《送别》的音乐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和表达。
2. 学唱歌曲: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并注意歌曲中的情感表达。
乐器伴奏:1. 钢琴伴奏:教师演示钢琴伴奏的基本和弦和旋律,学生可以尝试跟随弹奏。
2. 小提琴伴奏:教师演示小提琴伴奏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学生可以尝试跟随演奏。
3. 鼓伴奏:教师演示鼓的基本节奏和鼓点,学生可以尝试跟随敲击。
音乐创作:1. 学生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送别的场景,根据歌曲的情感和表达,创作一个小段音乐表演。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音乐表演,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欣赏和评价。
总结反思:1.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他们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创作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努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2. 学生对歌曲和乐器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送别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学生可以学习更多乐器的演奏技巧,丰富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
教学资源:1. 《送别》的音乐录音。
2. 钢琴、小提琴、鼓等乐器。
3. 送别场景的图片或视频。
希望以上的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需要,欢迎进一步讨论。
小学教资音乐《送别》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送别》,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并能正确演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仿、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歌曲《送别》,让学生体会离别之情,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友谊之情。
教学重点:1. 歌曲旋律的演唱。
2. 歌曲节奏的把握。
教学难点:1. 歌曲中个别节奏的准确性。
2. 歌曲情感的表达。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歌曲《送别》的音频、歌词和图片。
2. 吉他或钢琴,用于伴奏。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歌曲《送别》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为什么?二、新歌教学1. 教师出示歌曲《送别》的歌词,让学生跟唱。
2. 学生跟唱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节奏和音准,及时纠正。
3. 教师讲解歌曲的节奏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强弱拍。
4. 学生练习歌曲,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三、节奏练习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如拍手、拍腿等,让学生熟悉歌曲的节奏。
2. 学生分组进行节奏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歌曲演唱1. 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演唱效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2. 学生互换角色,进行互评,提高演唱水平。
五、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离别时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六、拓展活动1. 教师播放不同风格的送别歌曲,让学生感受不同歌曲的情感表达。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送别歌曲,进行演唱或表演。
七、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2. 布置作业:回家后,向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心得,并尝试演唱歌曲《送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送别》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并能正确演唱。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共5篇)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共5篇)第1篇:歌曲《送别》教案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送别》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2、二、导入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
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
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学堂乐歌。
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三、了解歌曲1、认识作者: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
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1 发声练习节奏练习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
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
2、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知。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节奏拍打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把握歌曲的情感。
(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并用歌声传达出来。
2、教学难点(1)歌曲中长音的保持和气息的控制。
(2)合唱部分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离别的视频片段,如毕业时的场景或朋友分别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离别的情境。
(2)提问学生对于离别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2、歌曲介绍(1)向学生介绍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讲述作者李叔同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2)播放歌曲原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学唱歌曲(1)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2)逐句教唱歌曲旋律,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3)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强调声音的自然和连贯。
4、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变化,如开头的舒缓、中间的深情以及结尾的不舍。
(2)指导学生在演唱时通过音量、速度和语气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3)针对歌曲中的长音,进行气息控制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保持稳定的声音。
5、合唱练习(1)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分别练习自己的声部旋律。
(2)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强调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注意倾听对方的声音。
6、音乐拓展(1)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送别》,如乐器演奏版、合唱版等,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如舞蹈、诗歌朗诵等。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e6d0ab7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5.png)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送别,小学音乐教案篇一: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五、教学过程: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咪吗咪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
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小学音乐送别教案

小学音乐送别教案教案:小学音乐送别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理解、演唱《送别》这首歌曲。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友谊、离别等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送别》这首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内容,并进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送别》这首歌曲。
2. 教具:音乐播放器、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播放《送别》这首歌曲,让学生静听,营造出人们在送别时的情感氛围。
2. 学习歌曲教师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并播放歌曲的录音。
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传达的情感内容。
3. 分析歌词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歌词,并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中每一个词语的意义。
解释歌词中的生词和短语。
4. 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歌曲进行演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首与离别有关的歌曲进行演唱。
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指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表达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5. 合唱演出小组演唱结束后,全班学生一起进行合唱演出。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合唱指导,并适当安排各个小组之间的协调演唱。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音乐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友谊、离别等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演唱和全班合唱演出等形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此外,在课堂的设计中,也可以融入一些与离别相关的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最后,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进行情感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送别》这首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送别》是一首描绘友情离别场景的歌曲,歌词深情动人,旋律优美动人。
2. 歌曲结构:介绍《送别》的曲式结构,包括前奏、主歌、副歌、桥段等部分。
3. 音乐特点:分析《送别》的旋律线条、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送别》的曲谱,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背景、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程内容。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演唱《送别》,并思考友情、离别等主题。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版本的《送别》,如民谣、摇滚等风格,感受不同风格下的歌曲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送别》为灵感,创作自己的歌曲,表达自己对友情、离别的感悟。
3. 演出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学生登台演唱《送别》或其他自己创作的歌曲,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如演唱、讨论等。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送别人教版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音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热烈讨论。我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音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于教学难点的解析,我需要进一步简化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次,在实践活动组织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可以邀请学生谈谈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受,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送别》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2.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过程中,体验我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3.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合唱实践,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配合能力和音乐表现力;4.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鼓励学生在学唱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和改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的要求相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表达歌曲情感方面,教师可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在演唱中予以表现。
-对于合唱中的难点,教师要进行声部划分、音色调整等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协调与平衡。
-在音乐创造力方面,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对歌曲进行简单的改编或创作,如改变节奏、旋律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音乐送别教案
教案标题:小学音乐送别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学习送别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感。
教学重点:
1.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 学习歌曲的节奏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送别这首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乐器或音乐伴奏(如钢琴、吉他等)。
3. 歌曲的歌词和谱子。
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1. 创设音乐氛围,播放送别这首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和节奏。
2. 引导学生讨论送别这个词的含义,以及送别在音乐中的表达方式。
歌曲学习(1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歌曲的歌词,逐句进行朗读和解释。
2. 教师演示歌曲的旋律,引导学生跟随唱歌。
3. 教师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注意歌曲的节奏和表达方式。
音乐表达(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音乐表达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表演,可以配合动作、舞蹈或乐器演奏。
2.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合作创作(15分钟):
1. 学生分组合作创作一段送别的音乐,可以加入自己的歌词、旋律或乐器演奏。
2.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评价,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和
想象力。
总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送别这首歌曲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送别这首歌曲,可以进行个人或小组的深入
研究。
2. 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送别歌曲,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在合唱、表演和创作中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拓展:
1. 组织音乐比赛或音乐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2.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素质。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进行调整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