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教学设计(多篇)

合集下载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别》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莺莺感情概括: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

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送别_音乐_小学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送别_音乐_小学

《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校园歌曲及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李叔同。

2.熟练掌握四四拍子的节奏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2.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本首歌曲所能接触到的乐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歌曲的学习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

2.能够很好的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

学情分析《送别》是人民出版社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影视音乐部分的一首经典老歌.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深刻体现了离别的忧伤与凄凉。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于歌曲的节奏和音准的掌握,以及分析歌曲的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上,还处于一个学习中的阶段,但他们对于歌曲的学唱,还是持有一定的热情,通过对于此曲的演唱,能够扩充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对学生的赏析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体会离别的忧伤情感,在音乐的演唱情绪上能够很好的表现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2.教学难点:有节奏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附点音符节奏节拍的准确演唱。

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活动2【讲授】情景导入,了解歌曲1、导入师:.同学们,今天呢,老师将给大家介绍一种歌曲的种类,叫做校园歌曲。

首先请大家认真欣赏两首耳熟能详的校园歌曲,说一说歌曲的名字是什么。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校园歌曲《童年》《红蜻蜓》。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欣赏歌曲让学生了解并喜爱校园歌曲。

2、出示课题师:什么是校园歌曲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那么,大家想一想,在上一世纪五四时期,我们的前辈在校园里唱的歌曲又叫什么呢?出示校园歌曲以及学堂乐歌的定义以及由来。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大家平时喜欢看电影吗?在欣赏影片的时候,大家是否意识到音乐和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特殊魅力?首先来欣赏一段影片,大家思考影片在表达主人公小英子什么样的内心情感世界?生:孤独,悲伤,忧伤、惆怅…师:影片就是在细腻的表达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

优质课教案《送别》【教学设计】.doc(1) 小学音乐

优质课教案《送别》【教学设计】.doc(1) 小学音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知识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2.唱好歌曲中的合唱部分,注意声部均衡和音色统一。

3.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流畅、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唱好歌曲中的合唱部分,注意声部均衡和音色统一。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 分钟)1.师生问好师:音乐课开始了,请听老师演唱一首歌曲,仔细聆听,想一想老师的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初听歌曲(教师手风琴弹唱作品《送别》——谁来说说歌曲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80 速度生:歌曲给我一种非常的悲伤的感觉。

(评价:你的音乐感受真好)是的,这就是咱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由李叔同先生填词的学堂乐歌《送别》师: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每当旋律响起,往事涌上心头,让我们伴随这段经典的旋律,走入那段《城南旧事》2.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背景介绍)这首《送别》被电影《城南旧事》当做主题曲传唱至今,同学们,人生总有很多的悲欢离合,主人公小英子在刚刚经历了与父亲的生死离别以后,与她朝夕相处每天照顾她的保姆也因为家庭原因离开的她,在那个战争年代,也许离别就代表着永别,此时此刻,小英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生:她的心情应该是依依不舍的。

(非常好)生:我认为她的心情也是很悲伤的。

师: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的,依不舍的感情,再来感受一下这段经典的旋律,三听歌曲。

生:随着音乐律动(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 分钟)1.用wu 模唱旋律师:几遍的聆听以后,我相信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有所熟悉,跟随钢琴用wu 来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老师示范wu )80 速度师:请同学们身体坐正,口腔打开,嘴巴里面像含着一个小乒乓球一样,(老师示范wu )80速度生:用wu 演唱(教师单手弹旋律)2.朗诵歌词师:同学们的声音真的很有感情,把老师也带入了这种离别之中,接下来,请听老师朗诵歌词,仔细聆听,想一想老师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送别,小学音乐教案篇一: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五、教学过程: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咪吗咪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

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

初中歌曲送别音乐教案

初中歌曲送别音乐教案

初中歌曲送别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音乐的情感,通过歌曲《送别》的学习,感受音乐中的离别情绪。

2. 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歌词的含义,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歌曲《送别》的背景介绍2. 歌曲的歌词解析3. 歌曲的旋律分析和演唱技巧4. 合唱部分的指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送别》的演唱,理解歌曲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合唱部分的协调,正确的呼吸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送别》的背景,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新课教学:教师讲解歌曲的歌词含义,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3. 示范演唱: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示范学习歌曲。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部分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整体演练:全班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送别》。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情感,正确表达歌曲的离别情绪。

3. 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送别》的合唱比赛,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2. 引导学生创作与离别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3. 邀请家长或音乐专家来校进行音乐讲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歌曲《送别》,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集合3篇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集合3篇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集合3篇第1篇: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声乐课《送别》教案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

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2、学堂乐歌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

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送别》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送别》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送别》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送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感情色彩的离别歌曲,歌词深情而感人,旋律优美动人。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强。

他们善于模仿和参与,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学情分析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送别》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感受音乐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的掌握。

2.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模仿。

2.情感引导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演唱、舞蹈等实践活动来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送别》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歌曲和录音。

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送别》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歌曲的乐谱和歌词,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学生的高音部分和节奏错误。

多次重复演唱,使学生熟练掌握歌曲。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演唱,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所学。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舞蹈、朗诵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小结,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的美感。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展示所学歌曲,并请家长签名。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歌曲《送别》的关键词,如:离别、情感、美感等,以供学生课后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教学设计(多篇)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

2、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3、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而且这些歌曲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现在流行的。

还有的同学讨厌教师教谱,一唱谱就想睡觉的感觉。

再加上五年级时期的学习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几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学期教材在乐理方面又加深了难度,使学生学习起来确实不容易。

总统上来看,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学习风气浓厚,学习歌曲的速度较快。

教学重点:学会情感歌唱《送别》,理解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针对音乐节奏的把握以及情绪的表达。

教学准备:PPT课件、音乐播放机、电钢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课教师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梅花三弄》。

师:同学们仔细听三个歌曲,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生:都是以古诗词为歌词而创编的歌曲,并且旋律都比较抒情优美(重复学生答案,教师展示正确答案)。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古诗词的经典名句呢?生:……二、学唱歌曲1、小知识。

师:好,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送别》,大家知道这歌曲的作者是谁吗?生:李叔同师:(介绍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

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播放录音1、了解本曲音乐要素,例如;节拍、速度、力度、情绪等。

2、学唱歌词,对歌词情绪的表达要有一定的了解。

3、对音乐术语D.C以及fine进行讲解以及它们在曲谱中的实际运用。

四、全班齐唱歌曲,老师加以指导。

五、老师范唱,并对重点语句进行指导,尤其是节奏、感情处理上进行重复教学。

对音乐术语D.C以及fine进行讲解以及它们在曲谱中的实际运用。

六、分组学唱。

知识拓展:1、《送别》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城南旧事》是1982年根据作家林海音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

在电影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歌曲的隐约、哀婉之美更加深入心扉。

2、赏析四大名著的主题音乐。

第2篇:送别教学设计《送别》教学设计连镇镇程庄小学庄园园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认识词作者李叔同。

2、学唱学堂乐歌《送别》。

3、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李叔同。

2、学会背唱《送别》。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歌曲音准节奏。

2、能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猜歌名)播放校园歌曲《上学歌》、《童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校园歌曲,也可称作“学堂乐歌”。

同样这首曲子还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1、介绍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我国20世纪初新式学堂里开设的“乐歌”课和音乐课教唱的原创歌曲。

这此歌曲的曲调一般来自于日本、欧洲、美国,由中国人用中文重新填词而成。

李叔同就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之一。

2、认识作者李叔同。

又名弘一法师。

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

著名画家。

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二、学唱歌曲,感受旋律。

1、播放歌曲《送别》,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

问题:我们在听到曲子时,想想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速度及调号。

四四拍、中速稍慢、C调2、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3、弹琴带唱简谱。

4、填入歌词,唱词。

5、小组PK 分小组练习,上台演唱歌曲,其他同学跟着打拍子。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通过学习该歌曲,你知道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吗?2、除了歌曲《送别》,我们还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古诗呢?四、课堂1、《送别》这首歌的歌词采用了古典诗词体,旋律优美、情感真切。

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惜别之情。

更广泛被作为校园毕业歌曲传颂。

学完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要更加懂得珍惜这美好的校园生活啊!珍惜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

2、全班学生深情演唱《送别》。

布置作业:1、课后观看电影《城南旧事》,看后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2、将《送别》这首歌曲唱给身边的人听。

第3篇:《送别》教学设计《送别》教学设计纳夜小学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 think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

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2、学堂乐歌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

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1)分句学唱歌谱。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

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

A 分小组演唱歌曲B 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夕阳”重复;(三)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

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第4篇:送别教学设计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

3、知识与技能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2学情分析《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

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

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3重点难点了解学堂乐歌,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

、4教学过程活动1送别(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播放《童年》,同学们随着音乐进教室,跟着老师一起律动。

师:孩子们,很高兴能和你们度过这节愉快的音乐课。

知道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的名字吗? 生:《童年》。

师:对,这首歌曲是老师在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很流行的一首歌曲。

这种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感受的歌曲被称为“校园歌曲”。

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的歌曲叫什么呢?(引入学堂乐歌)2、简介学堂乐歌。

活动2送别(三)学唱歌曲1、发声练习。

1) 复习升记号“#”,划拍听琴声。

学生分组自学旋律,老师指导(引导学生用科尔文手势练习。

) 2) 用“Wu”哼唱旋律。

注意气息要稳,声音要柔和。

2、出示歌曲,请孩子们听老师唱一遍,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并介绍D.C.反复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