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导读分析

合集下载

论《史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史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史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发表时间:2019-01-23T16:58:21.167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6期作者:宋玉[导读] 司马迁在塑造典型人物的同时,抓住了特征,写谁象谁,没有重复。

陕西宝鸡市扶风县初级中学722200摘要:司马迁“籍人以明史”,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使他的《史记》有别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而自成一家。

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史记》写人更具全面性和典型性,立体的创造了一套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立体创造细节描写浓郁的抒情一、《史记》抓住人物特征,全面概括,集中刻画1.从把握特征入手,进行艺术概括。

司马迁在塑造典型人物的同时,抓住了特征,写谁象谁,没有重复,不见雷同,都是独具风采的“这一个”。

如同为帝王,汉高祖的无赖、汉惠帝的软弱、汉武帝的仁厚,写得各有各的特点;同为谋臣,范增性情暴躁、事不成则好怒,而张良沉者镇定,虽临大事却不慌不忙、从容定计;同为战将,白起直言得祸、疏于自全,王翦却老成持重、善于保身。

这些人物都写得特征鲜明,具有典型性。

2.运用“互见法”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司马迁运用“互见法”,集中史事,抓住重大历史事件,突出人物个性,避免了帐薄式记录人物形状的毛病。

司马迁在写每一个人物传记时,都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根据这一主题去选择和组织材料,对于那些不利于表现主题,或有损于人物形象完整性的其他史实,则放到与之有关的人物传记中去加以叙述,还有的干脆略而不载了,所以《史记》人物传记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他的集中性。

二、《史记》中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特征1.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

在《史记》中,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俯拾即是。

如《酷吏列传》写张汤儿时,劾鼠具狱,虽是儿时的游戏,却异常生动地突出了张汤的残酷性格,再如《李斯列传》写李斯少时见厕鼠和仓鼠而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

”以突出其“重爵禄”的思想性格。

司马迁捕捉的细节,并非猎奇,或为细节而细节本身,他总是放在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做宏观审视,所写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史记》名篇导读整理(精选)

《史记》名篇导读整理(精选)

《史记》名篇导读整理(精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主持创作,是我
国古代史学史地著作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我精选的几篇名篇:
1. 《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叙述了楚汉之争时期淮阴侯韩信的传奇故事,《淮阴侯列传》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的传奇,更通过侯选、李
斯等人物的描写,反映出当时历史大背景下的人性、斗争和胜负。

2. 《平准书》
汉武帝时期,大将军霍去病告老还乡,写了一篇名为《平准书》的奏章,表达自己的政见和忠诚。

这封奏章精炼有力,文采斐然,
被誉为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3. 《报任安书》
司马迁被贬徙至广陵的时候,写了一封《报任安书》安慰自己
的妻子并自我慰藉,这封书精美文辞,既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关切
之情,也表现了他永不屈服的精神风貌。

4.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写在《史记》前面的序言,既是对历
史学的自我审视,更是对历史写作的高度自省。

在自序中,司马迁
不仅阐述了他对史学的理解和分析,更表达了他对史书撰写的苦衷
和诉求,展现了其对历史写作的指导思想和野心抱负。

以上仅为部分选篇,希望大家阅读《史记》中更多精彩的篇章,汲取历史智慧,不断拓展自我认识。

司马迁其人其事和《史记》

司马迁其人其事和《史记》

司马迁其人其事和《史记》导读:【总览文本】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多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

然而对于大多数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的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

因为《太史公自序》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该选修教材的总起,是我们整体上认识司马迁了解《史记》的开始。

然而,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

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

作为自序,作者阐述了创作《史记》的背景、目的,交代了创造《史记》的经过,介绍了《史记》的主要内容,并对《史记》作出了评价。

《史记》创作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司马迁少年“诵古文”和青年壮游的经历,为其创作打下了基础;二是父亲临终前嘱托,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代的召唤,继任太史令后的机遇与责任。

司马迁又通过与壶遂的对话,阐述了创作《史记》的目的:效法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借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

创作《史记》的前期经过在阐述创作背景时作了交代: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继任太史令后开始“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缀集资料。

真正的创作是遭李陵祸后忍辱写《史记》,这在司马迁《报任安书》(见苏教版必修)中也作了深情叙述。

《史记》的内容,即《史记》的规模与体例,在自序的最后两段作了具体的说明。

司马迁在说明创作《史记》的目的时,以自信的口吻表示,要以论载史实的方式“绍明世”“继《春秋》”,同时又高度评价《春秋》一书,实际上是对《史记》所作的自我评价,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可以说,读懂了“序”,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史记》一书。

其实,司马迁是按照“传”的体例来写“自序”的。

从“传”的角度去读“自序”,便可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司马迁其人。

史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史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史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史记》这部经典名著,并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和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价值。

2.掌握《史记》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理解《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史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通过介绍《史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引起学生对这部名著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和讨论(60分钟)让学生在家自行阅读《史记》的选段或者指定章节,并准备相关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问题。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1.《史记》为什么被称为史学的巅峰?它的特点是什么?2.司马迁为什么选择以纪传体写本书?3.《史记》中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4.《史记》中所反映的历史是否客观真实?为什么?5.《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第三步:批判性阅读(6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史记》中的争议性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例如:1.《史记》中所呈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客观真实的吗?为什么?2.《史记》中是否有明显的史家偏见?如果有,是如何体现的?3.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在写作时是否受到了一定的政治压力?第四步:文化价值和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史记》的文化价值和应用。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史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何帮助?2.你认为《史记》中哪些事件和人物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影响?3.你认为《史记》中的哪些思想和价值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第五步: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答一些复习题,以巩固所学内容。

评估方式: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讨论和答问题过程中的表现。

《史记》十表导读

《史记》十表导读

❖ 因夏、商、周三代年代久远,文献资料较少,对这三代的历 史事件只能作粗线条勾勒,司马迁本着“疑则传疑”的审慎 态度写了《三代世表》,此表上溯黄帝,下至共和元年,对 上古直到三代的“帝王授受之正统”及周王朝封建的诸侯世 系作了梳理。司马迁又参照《春秋》、《左传》与《国语》、 《铎氏微》等前代史书谱出《十二诸侯年表》,以周王朝为 主线,按年列出“自共和讫孔子”时期周王朝所封主要诸侯 国的历史事件,欲以此体现出周王室的“盛衰大旨”,弘扬 “王道”,并突显出各诸侯国相互侵伐、违礼逾制、德义渐 衰、谋诈日盛的种种趋势,勾勒出政治模式由“王道”陵迟 为“霸道”的变迁轨迹。
❖ “十表”中的《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在东 汉时已亡佚,我们现在看到的此表乃后人补 作,无序。“十表”中也仅此表无序。
三.十表的篇章结构
❖ 见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 ❖ 附件:PDF文件
四.十表的意义
❖ 《史记》中的十表和相关本纪的对应纲目关系 ❖ 《史记》中有十个表,它们和相关的本纪,有着
对应关系,司马迁自己对于表在序里是这样写的: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 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 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也。就是说,十 二本纪是纲,是作为科条。只有纲还不够,对当时 的情形,还说不明白,因为在同一个时期内,即并 时,在不同的地域,年代差异也不同,所以又作了 十表来加以补充。这就形成了有纲有目,纲举目张。
❖ “表”这种史体的渊源、性质,古人有一定的分析总 结,可供我们参考:应劭云:“表者,录其事而见 之。按《礼》有表记”;郑玄云:“表,明也,谓 事微而不著者须表以明之,故曰表也”(司马贞 《史记索隐·三代世表》);刘知几曰:“表以谱列 年爵”(《史通》卷二);郑樵曰:“表以正历” (《通志·总序》);顾炎武曰:“表所由立,昉于 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日知录》卷二 六);汪越曰:“按表者,纪月编年,聚而为绘图 指掌,经纬纵横,有伦有脊”(《读史记十表》);

《史记故事》导读课教学设计

《史记故事》导读课教学设计

|文|禹学丰【设计意图】《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

教材中有三篇课文选自《史记》:《西门豹治邺》《将相和》《田忌赛马》。

因此,选择《史记故事》做导读课例便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牵手教材,拓宽学生阅读的需求;二是希望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三是高年级学生应开始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逐步丰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而故事最能吸引和打动小学生,用《史记故事》作为突破口,在阅读一个个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学生会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爱上经典阅读。

【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史记》,读《史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通过《史记故事》导读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这部史学著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阅读《史记故事》,铺垫历史知识,丰盈学生知识系统。

【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牵手教材1.竞猜成语,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看图猜成语”的游戏。

(课件依次出示成语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立木为信、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的相关图片,生竞猜,并简要介绍相关故事。

)(出示12个其他成语:完璧归赵、价值连城、怒发冲冠、霸王别姬、毛遂自荐、约法三章、鸟尽弓藏、刎颈之交、围魏救赵、背水一战、韦编三绝、胯下之辱。

)这些成语,大家熟悉吗?谁能说说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这一个个成语的背后,那可都是一个个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故事。

2.牵手教材,出示教材中三篇选自《史记》的课文。

这些课文,大家熟悉吗?谁来简单介绍一下。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现表格的第1~3列。

)(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3.总结过渡。

成语故事也好,我们学过的这三篇课文也罢,这些都出自同样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

【设计意图:成语竞猜,能迅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牵手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入题,能迅速拉近学生与《史记》这部伟大史书的情感距离。

】二、追本溯源,触摸《史记》在介绍这部伟大的著作之前,先通过一个短视频了解一下中华文明的起源,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部伟大的史书。

《史记》十表导读课件

《史记》十表导读课件

1
汉官八表
描绘了汉代官员的等级和职务,能够了解古代官员的等级、职务以及晋升制度。
2
盐铁铸币法表
展示了盐、铁和货币的生产及分配过程,此表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工 业和财政等方面的情况。
3
丞相列传
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故事,生动地描述了三位杰出的政治家,包括《史记》中最著名的 刘邦,此表是《史记》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
《史记》十表导读PPT课 件
欢迎大家来到关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文献之一《史记》十表的导读课件。 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到这些表格的作者、历史和意》十表:概述
《史记》十表,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它以十个表格的形式,概括了中国丰富的历史信息。每张表都包含着 与中国历史相关的重要数据和事实。这些表格是古代中国最为精彩和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文献之一,还是研究 古代中国的重要指南。
结论
《史记》十表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对后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起到了非常 积极的推动作用。
值得继承的历史文化
美妙的文学艺术品
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史记》十表中记录了数千年来 中国历史的许多精彩、珍贵的信 息,它是中国历史学的珍贵宝藏, 值得我们继承。
每张表格的写作风格都非常精细, 特别是在中国文字艺术上,有着 非常高的欣赏价值。
《史记》十表中传递出的古代中 国社会、人类学和经济等方面的 文化内涵,是世所罕见的。
表格的历史和意义
《史记》十表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许多重要事件, 如人物的生卒年等。此外,它也帮助了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反映思想观念的转变
十个表格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和社 会状况,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如何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史记》中的众多偏误,烽火戏诸侯疑点重重

《史记》中的众多偏误,烽火戏诸侯疑点重重

《史记》中的众多偏误,烽火戏诸侯疑点重重本文导读:《史记》是一部史书不错,但《史记》中也有许多自相矛盾的事情,有文学性也有史学价值,我们不能要求《史记》做到完美,但我们在读的时候也应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去读,有许多事情是不符合常理的,我们要明白作者的用意,同时也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比如在我们小学课本中都非常熟知的一篇课文,叫做烽火戏诸侯,大概意思就是周幽王得到了一个美女褒姒,但美女不笑,因此周幽王就用烽火三戏诸侯的方式让诸侯出丑,赢得褒姒一笑,这里的褒姒美女的笑点有点高啊!结果就是当犬戎真的打过来的时候诸侯国一个没过来,结果西周被一锅端了。

美女的笑点高这一点确实是个疑点,但这不是主要,我们有更充足的理由说烽火戏诸侯有误,那就是西周的镐京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在那里点上烽火你能确信周围的诸侯能看到?短距离还行,但诸侯国中即使最近的郑国离镐京都有几百华里,更别说齐国鲁国这样的诸侯,那都是隔着好几千里。

点什么狼粪都不一定能看见,更别说当时的长城还不像后来的连在一块,都是一段一段的。

即使可以好吧,烽火这种东西的大面积应用也是在战国后期,还是配合着驿站一起用的。

而且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是只有《史记》写了在别的书中都找不到引用的,这也是疑点。

除了烽火戏诸侯外还有一个故事也是疑点重重,那就是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收缴天下的兵器,铸造了12个金人,每个都有几百吨,总共1千多吨,在这里1千多吨的金人,是不是太轻了?想当年秦国和赵国打仗的时候仅一个长平之战,双方就投入了将近百万的兵力,更别说其他国家的兵器加起来一共才1000多吨,这个国家是不是太寒酸了,何况当时中国的冶金还是世界领先的,是因为司马迁在编造还是秦始皇真就收了这么点?前面说了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铸造金人,目的就是防范造反,可到了司马迁老先生写韩信受到胯下之辱的时候,却说因为韩信整天拿这个剑,屠夫看不惯,让他要不,杀了自己,要不,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那时候的人穿的可是开裆裤,真可谓奇耻大辱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证》还比较注意《史记》在艺术表现方面的 一些特点。 《项羽本纪》云:“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 梁与籍惧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考证》说:“陈胜曰:‘……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高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曰:‘彼可取 而代也!’三样词气,三样笔法,史公极力描 写。”
跟三家注比较,它更加重视文献材料的来源,凡 能注明出处的都尽量注明了出处。比如,在《五 帝本纪》“成而聪明”之下,《考证》云:“以上采 《五帝德》”
《考证》扬弃了三家注以及其他部分相关著作的 不足和毛病。富于批评精神并善于考辨,是它非 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在缺乏足够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泷川氏非常审慎, 宁可简单地持守文本字面意思,也不愿妄加解释。 《考证》搜集了《史记正义》的大量佚文。
唐代学者张守节,“涉学三十余年,六籍九流、 地里苍雅锐心观采,评史汉,诠众训释,而作正 义,。。。兼音解注,引致旁通,凡成十三卷, 名曰《史记正义》”。

裴氏《集解》是较早校注《史记》的重要著作,
小司马的《索隐》长于辩驳, 张氏的《正义》则长于地理
三家注,原本各自单行,至北宋开始合刻
其次,泷川氏选择材料有时偏守一说,而未能得 其实际。 比如《太史公自序》云:“孔子知言之不用、道 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 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 矣。” 《考证》曰:“《汉书》无‘天子退’三字。李 笠曰:三字衍。孔子作《春秋》所以扶君抑臣, 明上下之分,故曰达王事,贬天子非其义矣。” 泷川氏主张根据《汉书》去“天子退”三字,而 且认为“贬天子”不是《春秋》之义,显然失之 轻率。
三家注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序》:《史记》比于班书, “微为古质,故汉晋名贤未知见重”,直到晋末, 徐广“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 刘宋裴骃增演徐氏,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删 其游辞,取其要实,别作《史记集解》一书。

唐代学者司马贞颇事钻研,“探求异闻,采摭典 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 重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
再次,从版本方面看,《考证》参校了一些本子。 他的失误在于往往不作校记,而径直改变或补正 原文。后来日本另一位学者水泽利忠撰写了《史 记会注考证校补》一书,目的之一就是纠正他的 偏失 。
韩兆琦
男,1933年出生,天津市静海人。
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后入复旦 大学师从蒋天枢先生专治前四史,为史学大师陈 寅恪先生再传弟子。
泷川资言的《考证》及其基本价值和特点
泷川资言(1865—1946),名资言,号君山,通称龟 太郎,日本岛根县松江人。小时就内村鲈香的私 塾学习汉文。
《史记会注考证》一书的撰著开始于1913年, 1932年完成,1934年由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 所出版。
泷川氏的《考证》是迄今为止资料最丰富的《史 记》注本,是研究《史记》以及中国古代非常重 要的参考书。
其三,泥古自然是一种过失,但不知古则是一种 更常见的过失,《考证》对此有大量的驳正。 其四,泷川氏严厉批评了《正义》等著作的虚诞 倾向。
首先是不少材料,比如黄震、鲍彪、吴师道、张 鹏一、雷学淇等学者的说法、金石文字以及一些 近人著论(包括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等重要成果),《考证》未曾罗致,颇有遗 珠之憾。
在掌握了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泷川氏会毫不犹豫 地张扬自己信从的观点,批评前人的谬误,使得 《考证》具有强烈的批评精神。具体说来,这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考证》比较注意驳正三家注立足后代观 念做出的解释。 其二,“据后以议前”固不科学,泥古不化同样 并不可取,《考证》对有关成果在这一方面的弊 端也做出了批评。
《考证》则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收录了三家注 以来中日有关典籍一百二十多种(其中日本学者 的著作有二十几种,国人著作有一百零几种)
《考证》发扬了三家注原有的不少优点。它特别 重视地理的解释,对书中每一地名都尽量注出当 时的今名或今时方位。
比如《五帝本纪》:“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 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考证》云:“涿鹿,今 直隶宣化保安州南。
《史记》
司马迁,西汉人,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 城)人。 司马谈,太史令
李陵之祸 《史记》外,传世作品还有《悲士不遇赋》(片 段)以及《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 。
该书共有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分 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 文学著作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6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其后长期担任北京 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被誉为“中国《史记》研究大家”。曾先后出版 《史记通论》、《史记题评》、《史记选注集 说》、《史记选注汇评》、《史记评议赏析》、 《史记博议》、《中国传记艺术》、《中国传记 文学史》、《汉代散文史》、《史记题评》等二 十余部专著。
《史记笺证》,是韩教授受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 生嘱托,穷十余年之功完成的《史记》研究巨著。 全书500余万字,是《史记》原文的10倍多 。江 西人民出版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王叔岷《史记校证》
王叔岷(1914-2008) ,号慕庐,四川简阳人。 1935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41年考入北 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傅斯年、汤用彤先生 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大 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校。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诸子、校雠学,其集大成之 作乃《庄子校诠》,有人称王叔岷先生乃是二十 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弄最权威的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