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硐室围岩应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

合集下载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

2.松动山岩压力的确定方法
(1)普氏压力拱理论。M.M.普罗托季亚科诺 夫根据对一些矿山坑道的观察和松散介质的模型试 验于1907年提出了平衡拱理论。普氏认为,由于断 层、节理的切割,使洞室围岩成为类似松散介质的 散粒体。由于洞室开挖应力重分布,使洞顶破碎岩 体逐渐坍塌,最后塌落成一个拱形才稳定下来。所 以普氏认为,洞顶的山岩压力就是拱形塌落体的重 量。这个拱称为塌落拱、平衡拱或压力拱。 (2)围岩压力系数法。(简介) (3)块体极限平衡法。(简介)
层状结构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4.碎裂岩体的松动解脱 碎裂结构岩体在张力和振动力作用下容易松 动、解脱,在洞顶则产生崩落,在边墙上则表现 为滑塌或碎块的坍塌。
5.松软岩体 一般强烈风化、强烈构造破碎或新近堆积的 土体,在重力、围岩应力和地下水作用下常产生 冒落及塑性变形。常见的塑性变形和破坏的形式 有边墙挤入、底鼓及洞径收缩等。
楔 缝 式 及 楔 头 式 锚 杆
胀 壳 式 及 砂 浆 粘 结 式 预 应 力 锚 杆
2.锚杆的作用
锚杆有楔缝式金属锚杆、钢丝绳砂浆锚杆、 普通砂浆金属锚杆、预应力锚杆及木锚杆等。目 前在大中型工程中,常用的是楔缝式金属锚杆和 砂浆金属锚杆两种。锚杆的作用可概括为下述三 个方面。 (1)悬吊作用。 (2)组合作用。对于层状岩层,锚杆可以将数层 薄的岩层组合联成整体,类似锚钉加固的组合梁, 提高了岩层整体的抗震、抗剪、抗弯能力。 (3)加固作用。 为了防止锚杆之间岩块的坍落,可采用喷层和 钢丝网来配合。
1.坚硬完整岩体的脆性破裂 在坚硬完整的岩体中开挖地下洞室,围岩一 般是稳定的。但是在高地应力地区,经常产生岩 爆现象。岩爆是储存有很大弹性应变能的岩体, 在开挖卸荷后,能量突然释放所形成的,它与岩 石性质、地应力积聚水平及洞室断面形状等因素 有关。

地下硐室围岩应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共75页文档

地下硐室围岩应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共75页文档
地下硐室围岩应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岩体力学-4地下硐室的围岩应力计算及应力分布

岩体力学-4地下硐室的围岩应力计算及应力分布


• •
4.2 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 4.2.1 天然应力场的成因及组成成分 • (1)自重应力 • 工程活动前,由于岩体自重所引起的应力为自重应力, 工程活动前,由于岩体自重所引起的应力为自重应力, 自重应力 自重应力场。 它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自重应力场 它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自重应力场。 • (2)构造应力场 • 构造应力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成生联系的各种构造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成生联系的 构造应力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成生联系的各种构造 形迹在不同部位应力状态的总体。 形迹在不同部位应力状态的总体。 • (3)变异应力 • (4)残余应力 • (5)温度梯度引起的应力 • 天然应力场此外,与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也有关系。 天然应力场此外,与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也有关系。
三、高地应力特征
• • • • (二)、高地应力现象 )、高地应力现象 岩芯饼化现象。 (1)岩芯饼化现象。 岩爆。 (2)岩爆。 探硐和地下隧道的洞壁产生剥离, (3)探硐和地下隧道的洞壁产生剥离,岩体锤击为 嘶哑声并有较大变形。 嘶哑声并有较大变形。 • (4)岩质基坑底部隆起、剥离以及回弹错动现象。 岩质基坑底部隆起、剥离以及回弹错动现象。 • (5)野外原位测试的岩体物理力学指标比实验室岩 块试验结果高。 块试验结果高。 岩爆是岩体的一种伴有突然释放大量潜能的剧烈的 岩爆是岩体的一种伴有突然释放大量潜能的剧烈的 脆性破坏。对于地下工程来说,岩爆是指处于高应力场 脆性破坏。对于地下工程来说,岩爆是指处于高应力场 条件下所产生的岩片(岩块)飞射抛撒, 条件下所产生的岩片(岩块)飞射抛撒,以及洞壁片状 剥落等现象。 剥落等现象。
三、高地应力特征
• (一)高地应力判别标准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在进行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1.岩层的力学性质:岩层的力学性质是岩石稳定性的基础。

要进行稳定性分析,首先需要获取岩层的力学参数,如岩石的强度、弹性模量和剪胀性等。

通常可以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调查和实测等方法获得这些参数,或者借助已有的类似工程的资料进行评估。

2.地下水:地下水是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中重要的一项因素。

地下水对围岩的稳定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增加孔隙水压,降低岩层的有效应力,促使岩体产生破坏。

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对岩层的影响,包括水位高度、水质状况、渗流特性等。

3.岩体结构:岩体的结构对于岩层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岩体的结构主要表现为节理、裂隙、岩体层理等。

这些结构特征对洞室的稳定性有直接影响,形成控制洞室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稳定性分析时,需要对岩体的结构特征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进行模拟。

4.洞室开挖方式和支护措施:洞室的开挖过程和支护措施对围岩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开挖过程中,洞室周围会受到剪切应力和变形等影响,进而对围岩稳定性产生影响。

因此,在稳定性分析中需要考虑洞室开挖方式和支护措施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岩体应力场和支护材料。

在进行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时,常用的方法包括力学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和现场监测法等。

力学分析法通过分析力学参数和地质参数,计算岩体的稳定系数,从而评估围岩的稳定性。

数值模拟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或边界元方法,模拟洞室周围围岩的变形和破坏过程,预测洞室的稳定性。

现场监测法是指通过安装监测点,对洞室周围的围岩变形和破坏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评估围岩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只有充分了解地下洞室周围的地质和力学条件,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模型,才能有效评估围岩的稳定性,并制定出合理的支护措施,确保地下洞室的安全和持续稳定。

工程地质讲稿-第9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

工程地质讲稿-第9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
,进而影响围岩稳定性。
地下水作用
地下水压力、渗透性等对围岩 稳定性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软
弱岩体中更为显著。
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工程地质分析法
通过对地质勘察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评估围岩的稳定性和可
能发生的不良地质现象。
数值分析法
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围岩应 力分布、变形和破坏过程,为 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谢谢观看
重要性
围岩稳定性是地下洞室工程设计 和施工中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 到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 性。
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01
02
03
04
地质条件
包括岩体的物理性质、岩层结 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地下
水状况等。
洞室设计
洞室的跨度、形状、埋深、支 护方式等设计因素岩的扰动程度和 支护结构的及时性有直接影响
控制地下水压力
设置排水系统
在洞室周边设置排水系统,以降 低地下水压力和防止涌水。
采取止水措施
在洞室周边采取止水措施,如注 浆、粘土填塞等,以防止地下水
渗入。
合理选择施工方法
根据地下水压力情况,选择合适 的施工方法,如逆作法、分部开 挖法等,以减少对围岩稳定性的
影响。
监测与预警系统
设置监测点
在洞室周边设置监测点,对围岩位移、变形、应 力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工程地质讲稿-第9章地下洞室围岩 稳定性
目录
•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概述 • 地下洞室围岩应力分析 • 地下洞室围岩破坏模式与机理 • 提高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措施 •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工程实例
01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概 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是指围岩在 一定时间内保持其自身结构完整 性和稳定性的能力。

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分析

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分析

5.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岩体力学作业之五一、名词释义1.围岩:指由于人工开挖使岩体的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而这部分被改变了应力状态的岩体称为围岩。

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在发生应力重分布的那一部分工程岩体称为围岩。

2.围岩压力:地下洞室围岩在重分布应力作用下产生过量的塑性变形或松动破坏,进而引起施加于支护衬砌上的压力。

作用在支护物上的围岩的变形挤压力或塌坍岩体的重力称为围岩压力。

3.静水应力状态:在岩石力学中,地下深部岩体在自重作用下,岩体中的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相等的应力状态。

4.形变围岩压力:指围岩在二次应力作用下局部进入塑性,缓慢的塑性变形作用在支护上形成的压力,或者是有明显流变性能的围岩的粘弹性或者粘弹—粘塑性变形形成的支护压力。

一般发生在塑性或者流变性较显著的地层中。

5.松动围岩压力:指因围岩应力重分布引起的或施工开挖引起的松动岩体作用在隧道或坑道井巷等地下工程支护结构上的作用压力。

一般是由于破碎的、松散的、分离成块的或被破坏的岩体坍滑运动造成的。

6.冲击围岩压力:(1)是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在超过围岩弹性限度的压力作用下,围岩产生内破坏,发生突然脆性破坏并涌向开挖(采掘)空间的一种动力现象。

(2)强度较高且完整的弹脆性岩体过渡受力后突然发生岩石弹射变形所引起的围岩压力。

7.膨胀围岩压力:在遇到水分的条件下围岩常常发生不失去整体性的膨胀变形和位移,表现在顶板下沉、地板隆起和两帮挤出,并在支护结构上形成形变压力的现象。

8.应力集中:受力物体或构件在其形状或尺寸突然改变之处引起应力在局部范围内显著增大的现象。

9.应力集中系数:指岩体中二次应力与原始应力的比值,也可用井巷开挖后围岩中应力与开挖前应力的比值来表示。

10.侧压系数:岩体中一点的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

11.围岩(弹性)抗力系数:当隧洞受到来自隧洞内部的压力P时,在内压力作用下,洞壁围岩必然向外产生一定的位移△α,则定义围岩的弹性抗力系数为K=P/△α。

第十章 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

第十章 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

第十章 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围岩应力的重分布(1)一般特点硐室开挖引起的应力状态的重大变化:①范围:3~5D (围岩);②强烈的应力分异:a.与最大主应力σ1轴相切点:径向应力σr 向自由临空面逐渐减小,硐壁σr =0;切向应力σθ:向自由临空面逐渐增大,硐壁σr 达最大值;b.与最大主应力σ1轴垂直点:径向应力σr 向自由临空面逐渐减小,硐壁σr =0;切向应力σθ向自由临空面逐渐降低,硐壁处甚至出现拉应力;硐壁周边具有最不利的应力状态,出现强烈的应力分异现象(平面应力场中处于应力差最大的单向应力状态)。

(2)圆形、椭圆形硐室周边应力集中的一般规律 天然应力状态:σh =N σVN-天然应力比值系数,N=σh /σV洞壁上的两个特征点(其它点为过渡状态):A 、B最大拉应力集中:初始最大主应力轴σ1与周边垂直点; 最大压应力集中:初始最小主应力轴σ3与周边垂直点;圆形硐室:N=1(σh =σV ),不发生应力集中;N>1(σh >σV ),A 点压应力集中,B 点拉应力集中; N<1(σh <σV ),A 点拉应力集中,B 点压应力集中;拉应力的形成取决于硐形b/a与天然应力比值系数N。

①当N=1时,b/a为任何值均不出现拉应力;②当N=0时,b/a为任何值均可出现拉应力(A点);③当N=b/a时,应力集中系数相等,周边各点的切向应力相等。

压应力集中最小,不产生拉应力(最有利的情况)。

N>b/a,最大压应力集中在B点;N<b/a,最大压应力集中在A点。

④N<1--硐形应为立椭圆,N>1--硐形应为横椭圆。

注意:a.设计硐形时,调整硐室宽高比b/a~天然应力比值系数N,使得σθ>0;b.硐轴线平行于σ1(图示);但对于大跨度硐室,洞顶易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应将硐轴线垂直于σ1。

(3)矩形硐形周边应力集中的一般规律①角点出现最大切向应力集中,并随B/H变化,方形硐形应力集中最小;②切向拉应力出现在与σ1垂直边的中点;2.地下围岩的变形破坏(1)围岩变形破坏的一般过程与特点变形破坏从硐室周边最大应力集中部位开始,逐步向围岩内部发展。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2 存在的问题 2.1 参数及本构 岩石力学参数和本构模型是岩石力学研究中最核心的两个
问题,然而,由于岩石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岩土体材料,一 般均具有非线性、非连续性、非均质及多相性等特点,尤其是天 然岩体,由于其赋存的特殊性,它被各种地质构造(如断层、节 理、层理等)切割成既连续又不连续的形态,从而一般均形成一 个从松散体到弱面体再到连续体的材料序列,而且,天然岩体所 涉及的力学问题是一个多场(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多相 (气相、固相、液相)等影响下的复杂耦合问题,再加上工程开 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致使许多情况下,我们不能获得较为准确 的力学参数和本构模型。“力学参数和本构模型不准”已成为岩 石力学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瓶颈”问题。
值或变形速率判据用于软弱围岩往往时效不佳,根据牛顿运动 定律,物体从运动转变为静止状态的必要条件是,加速度由负 值渐趋为零。因此,围岩稳定性判据应以加速度为主,辅以变 形值或变形速率,据此提出了变形速率比值判据。
然而采用不同的失稳判据得到的稳定安全度一般是不相同 的,如何建立一个具有理论基础的、可得到唯一解的失稳判据 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21参数及本构岩石力学参数和本构模型是岩石力学研究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然而由于岩石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岩土体材料一般均具有非线性非连续性非均质及多相性等特点尤其是天然岩体由于其赋存的特殊性它被各种地质构造如断层节理层理等切割成既连续又不连续的形态从而一般均形成一个从松散体到弱面体再到连续体的材料序列而且天然岩体所涉及的力学问题是一个多场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多相气相固相液相等影响下的复杂耦合问题再加上工程开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致使许多情况下我们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力
传统的岩石力学理论是以岩石的加载试验(包括室内及现 场原位试验)为基础,引入成熟的弹塑性理论等建立起来的而 地下洞室岩体开挖后的实际情况是以卸荷为主,且往往有较大 的拉应力区出现。显然传统的岩石力学理论统一采用加载试验 获取的岩体力学参数,应用适合于加载情况的力学分析软件进 行分析与计算,得到的变形及稳定分析结论与现场的实际情况 必然有巨大区别,甚至连趋势都无法反映[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r2
2
r4
(3-1)
r
q 2
p
a2
(1 2 r 2
3
a4 r4
)
s
in
2
(3)当p=q,即λ=1时,
r
p(1
a2 r2
)
可见, σθ、σr与θ无 关, λ=1(轴对称)时
p(1
a2 )
r2
(3-5)
对圆形坑道围岩应力分布 最有利。
r 0
r
p(1
a2 r2 )
p(1
a2 )
r2
r 0
(2)
在原岩应力 p、λp作用下,则由(1)
+(2)得:
(1 m)2 cos 2 1 (1 m)2 sin2 m 2
p
sin2 m 2 cos 2
p0 y
b
a
x
p y
b
a
x
p
(1 m)2 cos 2 1 (1 m)2 sin2 m 2
p
sin2 m 2 cos 2
3 sin2 2 sin2 cos 2 cos 2
p
2 sin2 cos 2
(2 sin2 cos 2 )(1 ) p 2 sin2 cos 2
p(1 )
在等应力轴比条件下,
σθ与θ无关,周边切 向应力为均匀分布。
可见,椭圆形长轴与原岩最大主应力方向一 致时,坑道周边不出现切向拉应力,应力分布 较合理,等应力轴比时最好。
sin2 m 2 cos 2
坑道周边两帮中点处(θ=0,π)切向应力为:
1
p (1 2 )
m
p(1 2a )
b
(a)
坑道周边顶底板中点处(θ=3π/2,π/2)切向应力为:
2
p
(1
2m)
1
p
(1
2 b )
a
1
(b)
若(a)=(b),即σθ1 =σθ2, 则可得:
a 1 q
bm p
地下硐室围岩 应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
本章内容
§3-1 §3-2 §3-3 §3-4 §3-5 §3-6 §3-7
概述 弹性理论计算坑道围岩与衬砌应力 坑道围岩应力分布的弹塑性力学分析法 坑道围岩位移 围岩压力计算 坑道支护 竖井围岩应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
本章的重点难点:
1、圆形坑道围岩应力弹塑性理论分析方法; 2、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原理; 3、弹塑性理论计算围岩压力 4、块体平衡理论计算围岩压力; 5、压力拱理论计算围岩压力; 6、太沙基理论计算围岩压力; 7、喷锚支护的力学作用; 8、圆形竖井围岩应力分布与稳定性评价。
4、坑道围岩分布的共同特点:
(3)坑道断面形状影响围岩应力分布的均匀性。通常平直 边容易出现拉应力,转角处产生较大剪应力集中,都不利于坑 道的稳定。
(4)坑道影响区随坑道半径的增大而增大,相应地应力集 中区也随坑道半径增大而增大。如果应力很高,在周边附近应 力超过岩体承载能力而产生的破裂区半径也将较大。
(c)
1 aq
mb p
(c)
由(c) 可得:
长轴 长轴方向原岩应力 短轴 短轴方向原岩应力
(3-9)
满足上式的轴比叫等应力轴比。在等应力轴比 的条件下,椭圆形坑道顶底板中点和两帮中点的切向 应力相等,周边应力分布比较均匀。
可见,在原岩应力(p,λp)一定的条件下,σθ随 轴比m而变化。为了获得合理的应力分布,可通过调整 轴比m来实现。
§3-1 概 述
一、地下硐室的分类 地下硐室(underground cavity)是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存在于岩 土体中作为各种用途的构筑物。 按用途:矿山巷道(井)、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地下厂房 (仓库)、地下军事工程 按硐壁受压情况:有压硐室、无压硐室 按断面形状:圆形、矩形、城门洞形、椭圆形 按与水平面关系:水平硐室、斜硐、垂直硐室(井) 按介质类型:岩石硐室、土硐 按应力情况:单式硐室、群硐
5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Distance [m]
圆形巷道右侧sigmaYY变化曲线
圆形巷道周围竖直方向的位移等值线图
Vertical Displacement [m]
Vertical Displacement
-0.00755 -0.0076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例: λ=1/4条件下,不同轴比m对应的顶底板和两 帮中点处的σθ:
(1)当m≤1,顶底板中的σθ出现拉应力 ,故在λ=1/4条件下,应选m>1. (2)当m=4时,巷道两帮中点和顶底板中点的应力为1.25p,出现切向应力相等 的应力状态,即等应力轴比状态。
在等应力轴比状态下,即 1 a q
要求
1、掌握本课程重点难点内容; 2、掌握圆形坑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3、了解椭圆形、矩形坑道周边应力分布; 4、掌握有内压圆形坑道围岩与衬砌的应力计算 5、了解塑性区半径、松弛区半径及围岩位移的计算公式; 6、了解岩体构造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7、掌握井壁压力的平面挡土墙计算方法; 8、了解井壁压力空心圆柱体挡土墙计算方法。
(3-3) (3-4)
式中:λ=q/p为侧压力系数。
p
由: p (1 ) 2(1 )cos 2
q
可见,σθ 与λ和θ密切相关。
当θ=0,π时, p(3 ) 当θ= 3π/2 ,π/2时, p(3 1)
由于岩体的抗拉强度很小,认为岩体不抗拉, 因此,坑道周边不能出现拉应力的条件为:
3、矩形坑道围岩应力分布
由实验和理论分析可知,矩 形巷道围岩应力的大小与矩形 形状(高宽比)和原岩应力 ( λ)有关。
高宽比=1/3,λ<1
矩形坑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1)顶底板中点水平应力在坑 道周边出现拉应力,越往围岩 内部,应力逐渐由拉应力转化 为压应力,并趋于原岩应力q; (2)顶底板中点垂直应力在坑 道周边为0,越往围岩内部,应 力越大,并趋于原岩应力p; (3)两帮中点水平应力在坑道 周边为0,越往围岩内部,应力 越大,并趋于原岩应力q.
b
a
x
r 0, r 0
p0
(1 m)2 sin2 ( ) sin2 m 2 cos 2 sin2 m 2 cos 2
式中:
m——y轴上的半轴b与x轴上的半轴a的比值,即 m=b/a;
θ——洞壁上任意一点M与椭圆形中心的连线与x轴的夹角;
β——荷载p0作用线与x轴的夹角; p0——外荷载。
4、坑道围岩分布的共同特点:
(1)无论坑道断面形状如何,周边附近应力集中系数最 大,远离周边,应力集中程度逐渐减小,在距巷道中心为3— 5倍坑道半径处,围岩应力趋近于与原岩应力相等。
(2)坑道围岩应力受侧应力系数λ 、坑道断面轴比的影
响,一般说来,坑道断面长轴平行于原岩最大主应力方向时, 能获得较好的围岩应力分布;而当坑道断面长轴与短轴之比 等于长轴方向原岩最大主应力与短轴方向原岩应力之比时, 坑道围岩应力分布最理想。这时在巷道顶底板中点和两帮中 点处切向应力相等,并且不出现拉应力。
(3-8)
上式也可表示为:
p m(m 2)cos 2 sin2 p (2m 1)sin2 m 2 cos 2
sin2 m 2 cos 2
r r 0
r r 0
(3-8)
p m(m 2)cos 2 sin2 p (2m 1)sin2 m 2 cos 2
一、无内压坑道围岩应力分布
1、圆形坑道围岩应力分布 设原岩垂直应力为p,水平应力为q,作用在围岩边 界,忽略围岩自重的影响,按弹性理论中的基尔希公式 计算围岩中任一点M(r,θ)的应力:
r
p
2
q
(1
a2 r2
)
q
2
p
(1
4
a2 r2
3
a r
4 4
)
cos
2
p q (1 a 2 ) q p (1 3 a 4 )cos 2
设一弹性厚壁筒,内径为ri,外径 为R,内压为pi ,外压为pa,由弹性理 论拉密解答,在距中心为r处的径向 应力和切向应力为:
(5)上述特征都是在假定坑道周边围岩完整的情况下才具 备的。在采用爆破方法开挖的坑道中,由于爆破的松动和破坏 作用,坑道周边往往不是应力集中区,而是应力降低区,此区 域又叫爆破松动区。该区域的范围一般在0.5 m左右。
二、有内压坑道围岩与衬砌的应力计算
1、内压引起的围岩附加应力
(1)厚壁筒应力公式
当r=a,坑道周边应力为:
r r 0
2p
(3-6)
当r→∞时,坑道原岩应力为:
r p p r 0
(3-7)
圆形坑道开挖应力扰动范围为坑道半径的3-5倍。
几何模型
物理模型
圆形巷道周围sigmaYY等值线图
User Data - Sigma YY
User Data
40 35 30 25 20 15 10
高宽比=1/3,λ<1
(4)两帮中点垂直应力在坑道周边最大,越往围岩内部,应力 逐渐减小,并趋于原岩应力p;
(5) 巷道四角处应力集中最 大,其大小与曲率半径有关。 曲率半径越小,应力集中越大, 在角隅处可达6~8。
例:不同λ和不同轴比m下,矩形坑道周边顶底板和两 帮中点处的σθ:
矩形坑道断面长轴与原岩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时,围 岩应力分布较合理,等应力轴比时最好。
2
p q (1 a 2 ) q p (1 3 a 4 )cos 2
2
r2
2
r4
r
q 2
p
(1
2
a r
2 2
3
a4 r4
)
s
in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