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隧道工程中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隧道工程中的围岩稳定性分析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涉及到许多工程学科的知识。
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隧道围岩的稳定性。
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的安全和可持续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隧道工程中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成为了工程师们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隧道工程中的围岩稳定性分析可以分为岩石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
岩石力学分析是指通过实地勘探和采样,对隧道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实验室测试,并通过理论计算和分析,了解围岩的强度、变形性能、破坏特性等。
这样可以为隧道设计提供关键的参数和参考依据。
进行岩石力学分析时,首先需要对围岩进行采样。
通过岩芯和地质面的观察,可以得到围岩的颜色、结构、岩石类型等基本信息。
然后,利用岩石工程力学测试,如拉伸试验、压缩试验等,确定围岩的强度和变形特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单轴和三轴剪切试验,以评估岩石的抗剪强度。
这些实验数据可以为后续的数值模拟提供基础。
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隧道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对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预测。
在数值模拟中,主要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
首先,需要根据岩石力学分析得到的实验数据,建立围岩的材料模型和边界条件。
然后,将隧道建模,并将岩石材料模型应用于模拟中。
最后,对围岩施加负荷,通过计算机模拟围岩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在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时,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
其中,地下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地下水的存在会显著影响围岩的稳定性。
当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地下水时,要通过合理的抽水措施来控制地下水位,减少对围岩的影响。
此外,还要考虑到隧道周围的地质构造和应力状态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计算可以帮助工程师们确定围岩稳定性的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围岩稳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对隧道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运营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们了解围岩的力学特性,预测围岩的变形和破坏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
因此,在隧道工程中,围岩稳定性分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地铁隧道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地铁隧道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分析地铁隧道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围岩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隧道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对于地铁隧道的施工方来说,合理的围岩稳定性分析非常重要。
一、围岩特性分析在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围岩的特性进行分析。
围岩的特性包括岩性、结构、强度、稳定性等方面。
岩性可以分为软岩、硬岩等不同类型,而结构则包括岩体的裂缝、节理等特征。
这些特性对于围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应力环境分析地铁隧道施工中,围岩所承受的应力环境是很复杂的,包括地表荷载、地下水压力、地壳运动等多个方面。
在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应力环境的影响。
例如,地表荷载会对围岩产生额外的压力,而地下水压力则可能导致围岩的软化和溶解。
因此,在分析围岩稳定性时需要考虑这些应力环境的综合影响。
三、工程地质调查与分析工程地质调查是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的基础,通过对地铁隧道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估围岩的稳定性。
工程地质调查包括地层、地下水、岩土体等方面的调查。
这些数据可以为围岩稳定性的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在对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有效应力、稳定性系数、岩体开挖应力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估围岩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五、围岩支护设计基于围岩稳定性的分析结果,需要进行围岩支护的设计。
根据不同的围岩特性和施工条件,可以选择不同的支护方式,如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锚杆等。
支护设计的目的是保证围岩的稳定性,防止隧道发生塌方等意外情况。
六、围岩监测与预警施工过程中,对围岩进行实时监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监测实时了解围岩的变形和应力状态,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围岩监测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应力监测、位移监测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监测数据可以预测围岩的破坏程度,并及时进行预警。
隧道工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隧道工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项目,其中围岩的稳定性对于隧道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中的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围岩稳定性的重要性围岩是指构成隧道周围墙壁的地质层,其稳定性是保证隧道工程安全运行的关键。
围岩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层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地应力状态等。
二、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为了评估围岩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1. 岩体力学参数测试: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测试,获取围岩的力学参数,如强度、刚度等。
这些参数的准确性对于稳定性分析非常重要。
2.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有限元或离散元等数值模拟方法,对围岩进行力学分析,预测其变形和破坏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考虑多种力学因素,并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
3. 实地观察和监测:利用现场观察和监测手段,对隧道的变形、裂缝、水渗等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这些观测数据可以为围岩稳定性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三、围岩稳定性分析的影响因素围岩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地质情况:包括岩性、岩层结构、断裂和节理等。
不同的地质条件会对围岩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2.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地下水流等因素对围岩的饱水状态和应力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下应力状态:地应力是指地层中存在的自重应力和外界荷载所引起的应力。
合理的地应力分析对于围岩稳定性评估至关重要。
4. 施工过程: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如钻孔、爆破、掘进等操作会对围岩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合理考虑。
四、围岩稳定性分析解决方案在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解决方案:1. 合理设计支护结构:通过合理的支护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围岩的稳定性。
常用的支护方法包括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衬砌等。
2. 注浆加固:在围岩中注入硬化材料,增加其强度和刚度,提高稳定性。
注浆加固是常用的围岩稳定措施之一。
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监测与控制

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监测与控制隧道建设是现代交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隧道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监测与控制。
隧道围岩的变形不仅会导致工程安全问题,还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隧道围岩的变形与稳定性进行监测和控制是极为重要的。
一、隧道围岩变形的原因隧道围岩的变形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地质条件: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围岩变形方式各有不同。
例如,在软弱土层中,围岩的变形主要表现为挤压和侧壁塌落;而在岩石中,围岩的变形则主要表现为岩体的断裂和滑移。
2. 施工方式:隧道的施工方式对围岩变形有直接的影响。
开挖方式、开挖速度、支护方法等都会对围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对围岩变形有很大的影响。
水压的存在会使围岩产生渗透变形,增加围岩的稳定性问题。
二、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监测为了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必须对隧道围岩的变形与稳定性进行监测和预警。
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勘探:通过地质勘探,了解地下水位、地层岩性、构造特征等信息,为后续的监测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2. 监测仪器:利用各种现代化仪器和传感器对围岩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
常用的仪器有变形仪、应力计、位移传感器等。
3. 隧道测量:通过隧道测量,获取隧道围岩的变形参数和变形速度,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变形问题。
4. 数据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围岩变形的规律和趋势,为隧道工程的调整和支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控制隧道围岩的变形与稳定性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的施工方式: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隧道类型,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例如,在薄层软土地区,可以采用液压掘进机等非开挖方法,降低围岩变形的风险。
2. 针对性的支护措施:根据不同岩体和地层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支护措施。
例如,在岩石地层中,可以采用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衬砌等方式,提高围岩的稳定性。
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一、地质因素的影响1.岩土体结构状态岩土体结构是在长时间的地质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是对围岩稳定性起主要作用的地质因素。
围岩的结构状态通常用其破碎程度或完整状态来表示。
原始状态的岩土体,在长期的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产生各种结构面、形变、错动、断裂等,趋于破碎,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有的完整状态。
因此,结构状态的完整程度或破碎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岩土体受地质构造运动作用的严重程度,对隧道围岩的稳定起着主导作用。
实践经验指出,在岩性相同的条件下,岩体越破碎,隧道就越易失稳。
因此在各种分级方法中,都把岩体的破碎程度作为基础指标。
岩体的完整状态或破碎程度有两个含义:一是构成岩体的岩块大小;二是这些岩块的组合形态。
前者一般采用裂隙的密集程度(裂隙率、裂隙间距、体裂隙率等)来表达,即结构面法线方向上单位长度内结构面的数目或结构面的平均间距,或采用单位体积中的裂隙数等;后者主要考虑构成岩体的完整状态的各种岩块的组合比例。
岩体结构状态的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裂隙岩体的基本特性,是影响围岩分级的重要因素。
2.岩石的工程性质岩石的工程性质是多方面的,一般主要指岩石的强度或坚固性。
在岩体结构状态成为控制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时,强调岩石强度意义是不大的。
例如,在碎块状岩体中,岩石强度再大也阻止不了隧道围岩的坍落。
但在较为完整的岩体结构中,如岩体具有整体的巨块状结构或大块状结构,岩石强度就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这类围岩中,因裂隙少,结构面强度高,故岩石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岩体强度接近。
岩石强度在完整的岩体中是起主要作用的,此时岩石越硬,隧道越稳定。
完整岩体,一般都被认为是均质的连续介质。
隧道开挖后,围岩强度高,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仅在个别情况下有局部的碎块、剥离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理论分析,也是以岩石强度为依据。
此外,在判定某些裂隙岩体的强度时,也以岩石强度为基础。
在围岩分级中,岩石的坚固性或强度都以岩石的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为基准,这是因为它的试验方法简便,数据分散性小,且与其他物性指标有着良好的互换性。
断层倾角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

断层倾角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隧道是一种人工开凿的地下通道,常用于交通运输和供水等领域。
隧道工程的稳定性是保证隧道安全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断层倾角是指地层中断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对隧道围岩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断层倾角的定义、断层倾角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一、断层倾角的定义断层是地壳中因地质构造活动而形成的裂隙面,其倾角是指断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断层倾角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断层活动性和隧道围岩的稳定性。
二、断层倾角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机理1. 断层活动性:断层倾角越大,说明断层活动性越强,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越差,易发生断层滑动和断裂;2. 地应力分布:断层倾角的变化会引起地应力分布的不均匀,对围岩表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作用,增大了围岩的应力集中程度;3. 拱效应:断层倾角较大的地质构造,会对隧道围岩产生压缩作用,形成一定的拱效应,增加了围岩的稳定性;4. 断层倾角会导致隧道围岩的非均质性增加,增加了围岩的裂隙和孔隙,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影响断层倾角的因素1. 地壳构造:断层倾角与地壳构造紧密相关,不同类型的断层具有不同的倾角特点;2. 活动程度:断层的活动程度越强,断层倾角越大;3. 地层性质:地层的硬度、稳定性等特性会影响断层倾角的形成。
四、优化措施1. 断层勘探:在隧道设计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断层勘探工作,确定断层的倾角和活动性,为隧道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2. 改变隧道布置:针对断层倾角较大的区域,可以适当调整隧道的布置,尽量避开断层影响范围;3. 增加支护措施:对于断层倾角较大的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增加钢筋混凝土衬砌厚度、设置锚杆等,提高围岩的稳定性;4. 断层活动监测:在隧道运营过程中,应对断层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隧道的安全运行。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文章编号:1004 5716(2003)05 59 02中图分类号:U451+ 2 文献标识码:B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习小华(西安科技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 要:主要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自然因素如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围岩稳定性;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毫无疑问,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的正常运营是至关重要的。
从许多隧道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可以知道,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不仅与岩石的性质、岩体的结构与构造、地下水、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有关,而且还与隧道的开挖方式及支护的形式和时间等因素有关。
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等自然因素。
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和机理,才能够客观实际的采取相应的维护隧道围岩稳定的措施。
1 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围岩的岩石性质和岩体结构通过围岩的强度来影响围岩的稳定性,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因素。
从岩性的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塑性围岩和脆性围岩,塑性围岩主要包括各类粘土质岩石、粘土岩类、破碎松散岩石以及吸水易膨胀的岩石等,通常具有风化速度快,力学强度低以及遇水软化、崩解、膨胀等不良性质,故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最为不利;脆性围岩主要各类坚硬体,由于这类岩石本身的强度远高于结构面岩石的强度,故这类围岩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岩体的结构,岩性本身的影响不是很显著。
从围岩的完整性(围岩完整性可以用岩石质量指标RQ D、节理组数Jn、节理面粗糙程度Jy、节理变质系数Ja、裂隙水降低系数Jw、应力降低系数SR F八类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五级即:完整、较完整、破碎、较破碎、极破碎。
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良好、节理裂隙不发育(如脆性围岩)即围岩为完整或较完整,那么,隧道开挖后,围岩产生的二次应力一般不会使岩体发生破坏,即使发生破坏,变形的量值也是较少的。
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碎 带施 工过 程进 行现 场监 控量 测 , 得到 了隧道洞 周 的变形 规律 , 推 导 了围岩 的弹性 、 弹塑性 二 次 、 三次
应 力状 态及 位移 状态 , 得 到 了径 向应力 与 切 向应 力 随 距洞 周距 离增 加 的 变 化 规律 . 孙星亮 、 侯 永会
1 围岩 稳 定 性 影 响 因素 分 析
第2 O卷
第 4期
兰 州 工业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L a n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V0 1 . 2 0 No . 4
2 0 1 3年 8月
A u g . 2 0 1 3
.
断层 破碎 带 围岩 自稳 时 间短 , 经 常 出现坍 塌 、 冒
顶 等事 故 ] . 因此 , 断 层 破 碎带 隧道 开 挖 过 程 中的 围岩稳定 性 具有 重 要 的 理论 研 究 意 义 和 技 术 支 持 价值 , 是 岩土 工程 学科 的研 究重 点 和难 点之 一 . 目前 国 内外 很 多 学 者 都开 展 了针 对 由工 程 地
道 施 工过程 实施 了监 控 , 并采 用 回 归分析 的方 法预 测 了该 隧道 两 个 断 面的 最终 沉 降. 以该 隧道 为
原型, 基 于有 限元原理与岩体的弹塑性本构关 系, 采用A D I N A软件 , 建立 了有限元模 型并进行 了
隧道 开挖过 程 的模拟 计 算并预 测 了最终沉 降. 模 拟 计 算 结果 表 明 : 隧道 开挖 过程 中最 大 垂 直位 移
始终位 于拱 顸 , 上 台阶 左侧及 上 台阶 右侧 土体 开挖后 , 拱 顶下 沉及 周边 收敛速 率增 大. 现 场监 测 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习小华
摘要:主要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自然因素如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围岩稳定性;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
毫无疑问,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的正常运营是至关重要的。
从许多隧道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可以知道,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不仅与岩石的性质、岩体的结构与构造、地下水、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有关,而且还与隧道的开挖方式及支护的形式和时间等因素有关。
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等自然因素。
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和机理,才能够客观实际的采取相应的维护隧道围岩稳定的措施。
1 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
围岩的岩石性质和岩体结构通过围岩的强度来影响围岩的稳定性,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因素。
从岩性的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塑性围岩和脆性围岩,塑性围岩主要包括各类粘土质岩石、粘土岩类、破碎松散岩石以及吸水易膨胀的岩石等,通常具有风化速度快,力学强度低以及遇水软化、崩解、膨胀等不良性质,故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最为不利;脆性围岩主要各类坚硬体,由于这类岩石本身的强度远高于结构面岩石的强度,故这类围岩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岩体的结构,岩性本身的影响不是很显著。
从围岩的完整性(围岩完整性可以用岩石质量指标RQD、节理组数J n、节理面粗糙程度J y、节理变质系数Ja、裂隙水降低系数Jw、应力降低系数SRF 八类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五级即:完整、较完整、破碎、较破碎、极破碎。
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良好、节理裂隙不发育(如脆性围岩) 即围岩为完整或较完整,那么,隧道开挖后,围岩产生的二次应力一般不会使岩体发生破坏,即使发生破坏,变形的量值也是较少的。
这种情况下,围岩岩性对围岩的稳定性的影响是很微弱的,即一般是稳定的,可以不采取支护,能适应各种断面形状及尺寸的隧道。
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差、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或围岩破碎(如塑性围岩)即围岩为破碎、较破碎或极破碎,则围岩的二次应力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或破坏区域,同时节理裂隙间的岩层错动会使滑移变形增大,势必给围岩的稳定带来重大的影响,不利于隧道洞室稳定;软硬相间的岩体,由于其中软岩层强度低,有的因层间错动成为软弱围岩而对围岩的稳定性不利。
从岩体的结构角度,可将岩体结构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整体结构和块状结构) 、层状结构(薄层状结构和厚层状结构) 、碎裂结构(构镶嵌结构和层状碎裂结构) 、散体结构(破碎结构和松散结构) 。
松散结构及破碎结构岩体的稳定性最差;薄层状结构岩体次之;厚层状块体最好。
对于脆性的厚层状和块状岩体,其强度主要受软弱结构面的分布特点和较弱夹层的物质成分所控制,结构面对围岩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结构面的本身特征,还与结构面的组合关系及这种组合与临空面的交切关系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当结构面的倾角≤30°时,就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的分离体,特别是当分离体的尺寸小于隧道洞跨径时,就有可能向洞内产生滑移,造成局部失稳;当倾角> 30°时,将不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性的分离体。
而软弱夹层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的性状和分布。
一般认为软弱夹层的矿物成分、粗细颗粒含量、含水量、易溶盐和有机质等的含量是决定其性质的主要因素,对不同类型的软弱夹层,这些因素是不大相同的。
由于软弱夹层的抗强度较低,故它不利与隧道围岩的稳定。
围岩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的形式特点,不仅与岩体内的初始应力状态和隧道形状有关,而且还与围岩的岩性及岩体结构有关,但主要的是和围岩的岩性及结构有关(见表1) 。
表1 围岩的变形破坏的形式及其与岩石性质及结构的关系
2 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岩体的天然应力是岩体的自重应力、构造应力、变异及残余应力在某一个具体地区以特定方式作用的结果。
已经有大量的实践资料证明,大多数地区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是以水平方向为主的即水平应力通常大于垂直应力。
一般情况下,隧道轴向与水平主应力垂直,以改善隧道周边的应力状态。
但水平应力很大时,则隧道方向最好与之平行以保证边墙的稳定性。
然而,岩体的天然应力对隧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垂直于隧道轴向水平应力的大小与天然应力的比值(ζ) ,它们是围岩内应力重分布状态的主要因素。
例如,圆形隧道,当ζ= 1 时,围岩中不会出现拉应力集中,压应力分布也比较均匀,围岩稳定性最好;当ζ≤1/ 3 时围岩出现拉应力,压应力集中也较大,对围岩稳定不利。
最大天然主应力的数量级及隧道轴向的关系,对隧道围岩的变形特征有明显的影响,因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围岩破坏的概率及严重程度比其它方向大。
因此,估算这种应力的大小并设法消除或利用非常重要的。
3 地质构造
褶曲和断裂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降低了岩体的力学强度,一般来说,岩体经受的构造变动的次数愈多,愈强烈,岩层的节理裂隙就愈发育,岩体的稳定性也就愈差。
例如围岩岩石强度不等的坚硬和软弱岩层相间的岩体在构造变动中,坚硬和软弱岩层常会在接触处发生触动,形成厚度不等的层间破碎带,极大的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
由于隧道通过坚硬和软弱相间层状岩体时,易在接触面处发生变形或塌落,因此,隧道应尽可能避免设在坚硬和软弱岩层之间的岩层破碎带、褶皱或断层带;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隧道应尽量设在坚硬岩层中,或尽量把坚硬岩层作为顶层围岩。
褶皱的形式、疏密程度、轴向与隧道轴线的交角不同,围岩的稳定性不同,这是由于褶皱的核部岩层受到强烈的张力和压力的作用,故核部的岩层就比翼部的岩层破碎的多,因此,隧道横穿褶皱翼部比横穿核部有利。
在断层附近,因地层的相对位移会使破碎带的宽度很大,若岩层发生倒转,不仅节理裂隙十分发育,而且往往会出现大的逆断层。
如果隧道通过断层,断层宽度愈大,走向与隧道轴向交角愈小,在隧道内出露的愈长,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愈大。
另外,断层破碎带物质的碎块性质及其胶结情况也都影响围岩的稳定性。
破碎带组成物质如为坚硬岩块,并且挤压紧密或已胶结,比软弱的断层泥组成稀疏的糜棱岩或未胶结的压碎岩要稳定些。
因此,可以把构造强烈的程度作为衡量围岩稳定性状况的一个基本因素,其影响程度如表2 。
表2 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等级划分
4 地下水
围岩岩体中地下水赋存条件与活动状况,既影响围岩的应力状态又影响围岩的强度,进而影响隧道围岩的稳定。
围岩中地下水状态一般可以分三级,即干燥、有渗水、潮湿。
实践证明,只要隧道围岩是干燥的,即便是通过软弱的或破碎的岩层时,围岩的稳定性总是较好的或危害比较微弱,并且易于克服。
当隧道处于含水层中或隧道的围岩透水性较强即隧道围岩中的地下水状态为有渗水或潮湿时,地下水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静水压力作用、动水压力作用、软化作用和溶解作用、对可溶岩体的溶蚀作用及对滑动面的润滑作用等。
它们作用的机理如下:静水压力作用在衬砌上,相当于给衬砌增加了一定的额外荷载,因此,在设计衬砌强度和厚度时,应充分考虑静水压力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静水压力能够使岩体的结构面张开,减少了滑动摩擦力,从而增加了围岩的坍塌和滑落的可能性。
动水压力的作用促使岩块沿着水流方向移动的同时也冲刷和带走岩石裂隙中的细少的矿物颗粒,从而增加了围岩的破坏的程度。
另外,地下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和软化作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5 结语
上述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地壳内外营力的作用下不断变化的,例如,岩石结构面的性质可以在风化营力作用下不断恶化,而且有些恶化速度相当快。
因此,不论是选择隧道的位置,还是对隧道进行衬砌、考虑隧道的施工方法以及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维护、还是对隧道围岩进行等级划分时,必须从发展的观点考虑岩石的性质、岩体结构、天然应力状态、地下构造、地下水等这些自然因素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倬元.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 .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2]王洪亮. 隧道构造裂隙及其影响带的治理[ J ] .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1 ,02.
[3]李相然. 城市地下工程实用技术[M] .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0 ,07.
本篇文章选自《西部探矿工程》 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