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厥冷话热厥
伤寒8大厥证

伤寒8大厥证《伤寒论》中的八大厥证,包括寒厥、热厥、水厥、痰厥、气厥、血厥、蛔厥、脏厥等。
厥证是外候,其病机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本篇就论中的厥证,归纳整理如下。
一、寒厥寒厥关乎少阴,是少阴阴寒内盛,阳气虚衰不能布达四肢,故手足厥逆。
本证多见于急、慢性疾病的危重阶段。
但随着阴寒之轻重,阳虚之微盛不同,临床上寒厥又有手足寒冷、手足厥冷、手足厥逆等程度上的差异。
故论中有“四逆恶寒而身倦,脉不至”,“吐利,手足厥冷”等多种论述,一般而言,寒厥的临床特点是:手足厥冷,爪甲青紫,手足心冷,无热恶寒,或恶寒身倦,吐利,汗出,口不渴,舌淡苔白而润,脉沉微细等,治当以急温之,宜四逆汤主治。
本方是回阳救逆的首选方,《医宗金鉴》说:“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功;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
”同时,寒厥还可用灸法,助阳消阴,常用穴以关元、气海着肤灸,与姜、附之温相得益彰。
但必须指出,由于寒厥为阴寒内盛,阳虚于里,肢厥于外,多为疾病临床之危候,论中提出手足逆冷,四逆头眩,时时自冒,烦躁者不治或死,此乃是告诫医者,阳有外越之势,审证应精确,当积极救治,不然则有稍纵即逝之虞。
二、热厥热厥是阳气独亢,热邪深入,而致阳气郁结,不能通达于四肢所致。
〈伤寒论〉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此即热邪内伏,热深厥亦深的意思。
《医宗金鉴》认为:“脉滑而厥,滑为阳脉,里热可知,是热厥也。
”尤在泾提出,脉微而厥为阴邪伤中,寒在里;脉滑而厥,阳邪所伤,热在里。
从临床实际来看,热厥四肢虽冷,而胸腹扪之灼手,或见扬手掷脚,恶寒口渴,烦躁不宁,甚或神昏谵语,小便赤涩,目合而赤脉灌睛,脉沉滑实有力,舌黄苔燥,或舌焦黑甚起刺等症,故用白虎汤达热出表,使之热去厥回。
但应注意,临床上出现热厥,多属病深日久,因热邪内伏,亦可见腹满拒按,不大便等里热结实证,则当用承气攻下腑实,釜底抽薪,泄热以治厥。
1956年资料9 “寒厥”与“热厥”

由放神经功能紊乱最容易引起手足四肢发冷症状,后代医家一般地把“厥”“逆”“冶”直释为手足四肢发冷,如对伤寒论“四逆厥”的注释, 金成无已伤寒论注明理论:“‘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冷也”。元李杲十书不同意这种注释,他说:“窃常考之,仲景言‘四逆’与‘厥’者非一。或曰‘四逆’,或曰‘厥’,或曰‘厥逆’,或曰‘厥寒’,或曰‘手足厥冷’,或曰‘手足厥逆’,或曰‘手足逆冷’,或曰‘手足厥逆冷’,细详其义,俱是言寒冷耳。故‘厥’‘逆’二字,每每互言,未尝分‘逆’为不温,‘厥’为冷也”。不过,李果认为“逆”与“厥”的区别在于寒冷的部位。他说:“四肢与手足,确有所分,其以‘四’字加于‘逆’字之上者,是通指手足臂胫以上言也。其以‘手足’二字加放‘厥逆’‘厥冷’等之上及无‘手足’二字者,是独指‘手足’言也”。从这一段辩论里,可见后代医家一般都把“厥”“逆”“冷”直释为手足四肢发冷。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七……:厥者,尽也。
阴阳极造其偏,皆能致厥。
伤寒之厥,足厥阴病也。
温热之厥,手厥阴病也。
……断不可以阴阳二厥混二为一。
……再热厥之中,亦有三等。
中医的厥证所指范围甚广,《内经》所载共有30余种,后世代有补充,约达50余种。
[1]明确规定厥证的特征为手足厥冷,始自仲景《伤寒论》[2][3]。
一般讲,厥只是一个症状,它不会单独出现,必伴有几个或一组相对固定的证侯出现。
厥与不同的证侯结合,形成了不同的厥证,在外感热病中常见的有①热厥;②寒厥;③脏厥;④蛔厥;⑤痰厥;⑥气厥;⑦附子汤证与当归四逆汤证。
现代医学对四肢发凉(厥)这一症状没有专述,散在于发热、休克、肠道、胆道蛔虫症、某些上消化道感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致营养不良低血压、风湿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章节中。
以下将探讨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厥证与现代感染病学中相应病理状态间的相融关系。
一、热厥与感染性发热是一个证态。
现代医学认为各种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的发热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升温期;第二时期高温期。
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一周以上,此期与白虎汤证一致。
由于微生物及其产物或炎症灶产物可能不断进入体内,有许多感染往往有二次菌血症、毒血症、病毒血症以及败血症的出现(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证),上述典型过程可能重复出现或重叠出现,导致四肢皮肤缺血发凉(厥)与高热交替反复出现,即“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
”实验证明,毒素毒力愈强,量愈大,交感神经兴奋性愈强,畏寒、寒战愈剧烈,体温升高愈明显,即“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所以热厥符合感染性发热。
白虎汤仅适用于热厥中最轻及较早期的表现,如毒血症、病毒血症。
实验证明,白虎汤退热作用与石膏所含钙密切有关。
石膏中的钙在实验动物离体空肠或小肠中的透过率与吸收率比其它钙盐为高[4],最新资料表明,脑内灌注CaCL2除可抑制CAMP增多之外,还能引起VSA(脑腹中隔区,限制体温中枢)中AVP(为神经调节物,内生解热物、精氨酸血管升压素)含量增高,表明Ca浓度增高与其启动负调节途径可能有重要关系。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厥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颜面苍白、汗出、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轻者发病后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和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但病情严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死亡。
【范围】多种疾病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西医学的休克、低血糖昏迷、高血压脑病、排尿性晕厥以及精神性疾病等病症出现本病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六淫或秽浊邪气,邪毒内犯,郁闭气机,使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为昏厥。
六淫致厥,以中寒、中暑多见,常与气候环境有关。
疔毒疮疡之疾,邪毒过盛,若失治误治,邪毒内陷,亦可致厥。
2.七情内伤忧愁思虑,悲恐恼怒,大惊大喜,或所愿不得,而致气机逆乱或阻遏,阳气不相顺接而发生厥病。
3.饮食劳倦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积滞内停,上下痞隔,气机升降受阻,则可骤发为厥。
元气素虚者,如遇过度饥饿,或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或房劳太过,亦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4.亡血失津如因邪毒炽盛,伤津耗液,或因失治误治而致大汗吐下,气随津耗,或因创伤出血、产后血崩或吐衄便血等,以致气随血脱,均可致厥。
5.剧烈疼痛跌打创伤,或烫伤烧伤,或中寒冷冻,皆可因剧痛伤气导致气机逆乱而发生昏厥。
此外,痰饮瘀血既是各种病因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厥病的致病原因。
因平素嗜食酒酪肥甘,损伤脾胃,以致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气机受遏,若痰浊复因气逆一时上壅,阻遏清阳,则发生昏厥。
瘀血内停,往往闭阻经络,瘀塞心窍,复因气逆下降,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则发为厥病。
二、病机1.发病多有明显的诱因,起病急骤,以一过性昏厥为发病特点,往往伴有颜面苍白、汗出肢冷等症,多在短时间内苏醒,亦有病重者,一厥不复而亡,临证当注意。
2.病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厥病虽涉及五脏六腑,但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
3.病性厥病有寒、热、虚、实之别。
一般来说,厥病虽因病因不同而有气厥、血厥、痰厥、暑厥、寒厥、秽厥、食厥、酒厥、色厥等的不同,但其病性概而言之,不外乎虚、实、寒、热几个方面。
厥证中医名词解释

厥证中医名词解释
厥证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中医认为,厥证是由于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所致。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厥证可以分为气厥、血厥、痰厥、食厥、暑厥、酒厥等多种类型。
气厥实证多因情志过激,气机上逆所致,常伴有呼吸气粗、口噤握拳等症状;气厥虚证多因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神明失养所致,常伴有气息微弱、汗出肢冷等症状。
血厥实证多因暴怒血逆,血随气上所致,常伴有面赤唇紫等症状;血厥虚证多因血虚气脱,血不养神所致,常伴有口唇无华、自汗肢冷等症状。
痰厥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扰所致,常伴有喉中痰鸣、呼吸急促等症状。
食厥多因暴食过饱,胃气上逆所致,常伴有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等症状。
暑厥多因暑热之邪,内闭心包所致,常伴有高热、面红气粗等症状。
酒厥多因饮酒过量,酒毒上攻所致,常伴有昏睡不醒、呼吸缓慢等症状。
厥证的治疗原则是醒神回厥,实证以开窍、化痰、辟秽、泻热等为主;虚证以益气、回阳、救逆为主。
厥证的名词解释

厥证的名词解释厥证(jué zhèng)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症状的一个术语。
它指的是身体虚寒,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冷、肌肉无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的一种病理状态。
厥证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使用。
厥证的形成是由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使得气血无法有效地滋养和维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其中,厥义主要有阳厥和阴厥两种类型。
阳厥主要表现为四肢冷、面色苍白、出汗多、心悸等症状。
而阴厥则表现为手足发凉、心烦口渴、脉细无力等症状。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中医医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症状是否属于厥证,并且对病因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厥证的出现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不足、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大、饮食不节、环境寒冷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厥证。
此外,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以及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厥证的发生。
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厥证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注意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平衡、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以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厥证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药物调理,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正常运行;二是通过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刺激和调节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以达到治疗厥证的目的。
针灸疗法中的补和泻、温和凉,推拿中的舒缓和刺激等手法都可以有效缓解厥证相关的症状。
厥证的研究也是中医药学重要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对厥证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通过整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观点,探讨厥证的机理和病因,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而言,厥证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疾病症状的术语。
厥证的形成与气血不足、环境因素、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
中医治疗厥证主要采用药物和物理疗法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中医对厥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谈谈伤寒论之厥证

谈谈伤寒论之厥证伤寒论第337条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这一条指出了厥证的主症特点和基本病机。
厥证的具体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寒厥。
由于阳气大虚,阴寒内盛,阳气不能温养四肢所致。
治宜回阳救逆,如第353、354条之四逆汤证。
二是热厥。
由于热盛于内,阻遏了阳气,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所致。
第335条曰“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并指出“厥应下之”。
具体来说,无形邪热致厥,治宜清之,如第350条白虎汤证;有形燥屎致厥,治宜下之,承气汤为主方。
三是阳厥。
阳厥既非阳虚,又非热盛,而是阳气郁结,气郁不伸,阳气不能达于四末之故。
治宜行气解郁,如第318条四逆散证。
四是血厥。
由于血虚及气,气虚生寒,血气虚寒,不能温养四末之故。
治宜养血温经,如第351条当归四逆汤证。
五是痰厥。
由于痰实于心胸,阻隔了阳气,阳气不能达于四末之故。
治宜涌吐痰涎,如第355条瓜蒂散证。
六是水厥。
由于水饮停聚,阻碍了气血的周流,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治宜利水通阳,如本条茯苓甘草汤证。
七是蛔厥。
由于蛔虫扰动,疼痛剧烈,血气逆乱而不能达于四末。
治宜安蛔止痛,如第338条乌梅丸证。
八是脏厥。
脏厥是在第338条附带论及的证候,这是一种最危之病,不仅四肢厥冷,并且周身肤冷,危在旦夕,治宜回阳救逆重剂或可一图,如吴氏大回阳饮、李氏破格救心汤。
上述八种厥证,只有阳厥列在少阴病篇,其余七种皆列在厥阴病篇。
总而言之,厥之证候,轻者手足厥寒,重者四肢厥冷,甚则周身肤冷。
厥之病因,凡阳虚、阳郁、热盛、燥屎、血气不足、痰浊、水饮、蛔虫及食积等众多因素,皆可致厥。
厥之病机,以“阴阳气不相顺接”,血气不能温养为基本病机。
由于厥证具体病因病机不同,其兼症及舌象、脉诊必然不同。
总之,辨厥证要四诊合参,治厥证既要求因,又要求本。
来源:https:///lj/tuwen_zhaodongqi_8141069675_DE4r muy0C9LuxW-OELTIKbs3Bg13tKWEzK6wtxBpmryVBJJSUMllq.htm。
厥证

第七节厥证定义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释义厥的含义有多种:1.发病形式: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即以暴死为厥。
2.指病理机制:指气机逆乱,气血败乱。
“厥者,逆也”,“厥者,尽也”。
《灵枢·五乱篇》:“乱于臂胫,则为四厥。
”3.临床表现:以四肢逆冷、手足不温为厥。
《素问·厥论》:“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4.六经形证:如《素问·厥论》叙述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
如《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此指神志病证而言,现已不用。
今论之厥证,主要指前二者而言。
第三种,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厥证。
历史沿革1.厥证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但不同篇章中其含义各异(不同名称大约有30种),概之有四:①以暴死为厥:《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②以四末逆冷为厥。
③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
④以病情严重者为厥。
《内经》对厥证的病机认为是气机逆乱、气血运行悖逆所致。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2.仲景论厥,承袭了《内经》中手足厥冷为厥的论点,且以外感发厥为主,认为寒厥与热厥的病机为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不能顺接的结果。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并创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厥证的代表方。
3.宋金元时代,皆宗仲景之说,所论以外感发厥,四肢逆冷为主。
4.明清以来,区分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张景岳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认为厥证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则为手足逆冷,故分为寒厥、热厥、阴厥、阳厥,发生于杂病中则为突然昏倒,故分为气、血、痰、酒、色之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肢厥冷话热厥
——四肢厥冷,似寒非寒;阳郁厥逆,热深厥深临床时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周身发凉,手足厥冷的病人,屡治不效。
时值秋深气凉,许多人尤其是中青年女性随着天气的日渐寒凉,手足不温的症状开始加重,更有甚者有四肢厥冷的临床表现。
从常理上讲,周身发凉,手足厥冷的病症就是寒大,治疗时遵照“寒者热之“的原则,选用温热祛寒、壮阳补气的中药治疗即可。
大多数病人也认为此厥冷为寒邪伤人,自行服用温热祛寒的姜汤、麻辣类食物,结果非但没有改善其上述症状,反而出现口干舌燥,胸胁满闷,坐卧不宁,情绪急躁,目赤流泪等上火症状。
让很多患者费解,难道这是陈寒痼冷,难以清除。
还是如电视养生类节目经常所说的,真的阳虚、气虚了,得慢慢进补才行。
关于四肢厥冷之症,2000年前的汉代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就早有描述,如“凡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简单理解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实际就是内脏之气与四肢之气不相顺接,导致人身的阳气不能顺利达到四肢末梢,既而出现的手足厥冷的病症。
临床一般可以分为两类情况:①一类是人体真正的阳气虚衰,寒邪內生,出现的一系列如四肢厥冷、恶寒畏风、神疲蜷卧、少气懒言等生理机能衰退的症状;中医临床诊断为寒厥;治疗当用补法、温法;方药用四逆汤加减。
②另一
类是人体的阴阳逆乱,内脏之气与四肢之气不相顺接,日久气机郁滞化热,热邪郁闭于内,阳气不达四末,出现的一系列如四肢厥冷,或脘腹疼痛,或口干心烦,或泄利下重等生理机能紊乱的症状;中医临床诊断为热厥(或称阳厥);治疗当用调和疏通之法;方药用四逆散加减(方药歌诀:四逆散中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需,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服)。
临床论治之时,如为阳衰真寒之证,当以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四逆汤类方剂治之;中药治疗多用干姜、附子,肉桂、川椒、胡椒、人参、黄芪等温热补益之品,可收良效。
但是也有许多这样手足厥冷的病人,经过系统、长期、大剂量温热药的治疗,厥冷病症不见好转,,反而日见加重,或兼脘腹疼痛,口干心烦等症。
则大多数可能都是热邪郁闭于内的“热厥”误治所致。
越用热药祛寒,内热郁闭越甚,阴阳之气越加不相顺接畅通,手足越觉厥冷,此即“热深厥深”是也。
这类病人越治越痛苦,医师越治越挠头的顽疾,详究其因,还是论治之时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被疾病的表浅假象蒙蔽,屡屡误治所致。
关于如何辨别寒热真假,《伤寒论》早有记载:“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前者“寒极似热”,后者“热极似寒”。
在这种疑似的现象下,医生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不致为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我于临床所治一些周身发凉,手足厥冷的病人,真寒者
十难见一,(可能是专家门诊的缘故,很多这类病人大多经过多方治疗或自行服用姜汤或温热补品,屡治不效,才来我处就医)。
其实,如果真是寒症,治疗反而简单了,无非就是用热性药祛寒,即可应手取效。
患厥逆者仔细想一想,自己本来身无大病,又在医生处吃了那么多的热性药,自己又吃了那么多姜汤类祛寒食物,怎么可能还是这么手足厥冷?必是治疗思路有误。
且当今社会,全国一盘,麻辣之风盛行,假若果真有寒,也早已为附子、茴香、干姜、胡椒、花椒及十三香之类香料温热祛寒的药物治好了,(这一类香料全都是功能温热散寒的大热性质的中药)。
而这一类辛辣刺激性食物,性质大多非常温热燥烈,极易耗散人体气血,何况将其当做日常食饮之品,而时时服之,食之令人内生火热,火热上炎则易发病。
《本草纲目》说这类食物“辛能散气”,味道辛辣,刺激性大,多吃可动火耗血。
《本草经疏》言“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更何况现今嗜补之风盛行,多有无病嗜补之辈,人参、鹿茸、鹿鞭、淫羊藿、冬虫草等壮火食气之类,亦是常年服食不断。
即使火毒缠身者,亦乐此不疲。
凡此种种,明伤暗耗,郁火、虚火愈炽。
目前国人体质早已是能量、热量有余,代谢不及,营养过剩,纯寒类疾病(能量不足)少之又少,代谢紊乱综合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皆为能量代谢障碍、阻滞,其发病率逐年递增亦可为反证。
故动辄壮补、过补者,一者周
身泛发火毒;一者必因物极必反,而发生越用热药,反而四肢或周身越冷的热厥怪病。
后世医家认为主治热厥,当以和法为其治疗大法。
其代表方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等。
本类方证多适用于郁症、脏躁、善太息等精神情绪类疾病,胃痞、嘈杂、呃逆等消化功能紊乱类疾病,以及胁胀、胁痛、乳癖、经行腹痛、肢厥等肝郁气血郁滞类疾病。
而热厥这类疾病的病机正是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阳热郁闭于内,阳气不达四末所致。
这种情况更是非常符合现代女性的病理特点,工作家庭压力大,情绪因素引起内分泌紊乱,气机郁滞,阳气不能伸展,究其本质乃为阻滞不通而非阳虚不达。
阳气阻滞中焦可见胸膈满闷,久而影响中焦肝胆脾胃运转升降,可见胃痞,胆胀,化火可见失眠,多怒,疏泄失职也可影响月经来潮,月经衍期,甚至闭经。
这些也非常符合现代医学所研究的脑肠轴理论—情绪引起胃肠植物神经紊乱;胆心综合症;及情绪引起内分泌紊乱,雌、孕激素紊乱致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诸多女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中医在治病疗疾,养生保健的过程中,其根本就是“辨证论治”,原则是“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因此,作为医生必须了解现代人的体质,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站在正确的高度治病救人,防患于未然。
实实虚虚之弊便是我们的警示大连市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石志超大连
市中医学会医院中医内科硕士石鉴泉〓〓〓〓〓〓〓〓〓
〓〓〓〓〓〓〓〓〓大连市中医药学会门诊部公众平台微信名称:大连中医微信账号:dalianzh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