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案

合集下载

关于“对称、平移和旋转”数学教案设计

关于“对称、平移和旋转”数学教案设计

关于“对称、平移和旋转”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对称、平移和旋转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二、教学内容:1. 对称的概念与应用2. 平移的概念与应用3. 旋转的概念与应用三、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对称、平移或旋转特性的图形或者物体,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新课(1)对称:教师首先解释什么是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然后举例说明,并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对称图形,以此加深理解和记忆。

(2)平移:教师讲解什么是平移,如何进行平移,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平移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平移操作。

(3)旋转:教师讲解什么是旋转,如何进行旋转,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旋转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旋转操作。

3. 实践操作教师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包含对称、平移和旋转元素的图案。

4. 小结复习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重要性和应用,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寻找生活中具有对称、平移和旋转特性的物品,记录下来,并思考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七、参考资料:《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教材》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图形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图形是否发生平移、旋转或轴对称。

2.培养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2.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用于教学演示和练习。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如房屋装修、衣服设计等,用于让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解决。

3.准备一些教学辅助工具,如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如滑滑梯、旋转门、对称图案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向学生介绍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解释它们的性质。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尝试对给定的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操作。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篇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章节名称图形的运动(二)课时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内容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教学重点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学策略轴对称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单元。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感受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些抽象的概念,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本质特征,培养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引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呈现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移动实物模型或绘制图形,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1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1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形变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1. 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2.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3. 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4.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本质特征,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进行图形变换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发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意义和作用。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存在。

2. 新课导入:讲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性质。

3. 案例分析:分析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形变换。

5. 总结与拓展:总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价他们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3. 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形变换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移2. 旋转3. 轴对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形变换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推拉门、旋转木马、对称的剪纸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2. 新课导入(1)平移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平移的特点。

(2)旋转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展示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旋转的特点。

(3)轴对称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展示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轴对称的特点。

3. 活动环节(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和应用,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剪纸、拼图等,进一步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点。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并进行拓展,如探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2. 请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实例,并进行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演示、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活动环节活动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活动环节分为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两部分,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形变换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移的概念和性质2.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3. 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4. 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形变换5. 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形变换。

2. 教学难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发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现象。

2. 探究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 引导学生总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3. 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形变换-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形变换。

-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换前后的变化,总结图形变换的规律。

4. 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程度和学习态度。

2. 动手操作:评价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的正确性、创新性等。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测试成绩:通过测试,评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建议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案(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案(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案(整单元)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感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共安排了6课时,分别是:平移、旋转、轴对称、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欣赏与设计、练习。

内容涵盖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特点、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和特点,体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和特点,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操作体验、交流讨论、练习应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教具,如风扇、滑滑梯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风扇、滑滑梯等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风扇、滑滑梯等现象,提问:“它们是什么现象?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平移、旋转的定义和特点。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并操作相关教具,体验平移、旋转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案数学科目第八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教材简析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

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

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教学要求、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画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使学生学会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使学生在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的与变换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运用。

课时安排课题课时数起止日期备注课题练习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轴对称图形练习一课题:图形的平移上课时间:总 4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具学具诊断调整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二、交流共享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三、反馈完善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题:图形的旋转上课时间:总 4 课时第 2 课时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具学具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诊断调整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

提问: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

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顺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绕逆时针旋转90。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中心点:点A;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角度:90。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出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后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

提问: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要先找出一条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反馈完善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利用钟面的时针、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等实例来巩固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实际上是例题3的补充,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

教学时可以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长方形;而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个长方形,按旋转的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板书设计课题:轴对称图形。

上课时间:总 4 课时第 3 课时教学目标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根据对称轴判断已知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具学具教学过程诊断调整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飞机图、蝴蝶图和奖杯图。

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师指着蝴蝶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的?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折纸演示。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四边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2)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5。

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图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①交流作图思路。

②交流作图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