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表1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8个(之其以于而 则者也焉因 且乃矣乎所 哉夫遂虽然 故苟会或诸 盖若为)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4.表示处所,时间,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积于今六十岁矣。(到)《捕蛇者说》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A、苛政猛于虎。(比)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C.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二章》;舍鱼而取熊掌《鱼我所欲也》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然得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表人教版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表人教版180个必背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简表格(精准版)

4值得观赏的景物或景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启窗而观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予观夫巴陵胜状
今以氏观之,犹信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传一乡秀才观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是日,观道中石刻
此则楼之大观也
伤仲永(七上)
核舟记(七上)
邹讥讽齐王纳谏(七下)
黄生借书说(八上)
楼记(九上)
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
序号
例词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1
比
1并列,靠近
2比较,相比
3及,等到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比其反也,其冻馁其妻子
比至,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核舟记(七上)
捕蛇者说(九下)
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下)
涉世家(九下)
2
鄙
1边疆,边远的地方
2浅陋,无知,见识短浅
蜀之鄙有二僧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上)
出师表(九下)
42
具
1具备,具有
2器械,器具
3才能、才干
4全部、详尽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具以情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答之
核舟记(七上)
伤仲永(七下)
卖柑者言(八下)(非考试篇目)
周处(七上)
桃花源记(九下)
桃花源记(九下)
43
为学六上非考试篇目84属zh同嘱嘱托部属隶属归属类一类像类似属予作文以记之召令徒属曰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黄不属楼记九上涉世家九下刿论战七下桃花源记九下核舟记七上85说述解说言论主学说古代的一种文体shu劝说说服yu同悦喜欢高兴请说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为一说使与书具故为之说或说处杀虎斩蛟公输盘不说公输七下桃花源记九下答司马谏议书九下非考试篇目黄生借书说八下捕蛇者说九下周处七上公输七下86素白的没有染色的朴素不加装饰的向来一向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黄生借书说八上陋室铭七下涉世家九下87汤热水开水shng水大的样子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两小儿辩日六上非考试篇目楼记九上88痛痛心悲痛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九下89亡逃亡逃跑灭亡死亡失掉失去w通无没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广故数言欲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河曲智叟忘以应涉世家九下涉世家九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出师表九下中国古代语言四则六上非考试篇目中国古代神话三则七上非考试篇目90为做干雕刻制作制造修筑修建堆积酿造写署题叫做称为担当充当作为当作是变成成为形成做成缚者曷为者也行拂乱其所为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向吾不为斯役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通计一舟为人五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无从北方闻子为梯为坛而盟譬如为山酿泉为酒并自为其名为一说使与书俱故为之说涉乃立为王号为楚公宜为王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为屯长胜自立为将军若为拥耕何富贵也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全石以为底读书以过目成诵未能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武陵人捕鱼为业橘生则为橘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宜兴人谓为三横以为妙绝为是其智弗若与非读书为然以项羽本纪为最向为何声岂其鬼耶乌在其为智也项燕为处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生于则为枳终为忠臣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道皆砌石为磴橘逾淮为枳六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捕蛇者说九下捕蛇者说九下出师表九下核舟记七上核舟记七上核舟记七上公输七下涉世家九下孔孟论学八上醉翁亭记九上伤仲永七上黄生借书说八上捕蛇者说九下涉世家九下涉世家九下出师表九下涉世家九下涉世家九下涉世家九下伤仲永七上小石潭记七上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八上孔孟论学八上桃花源记九上橘逾淮为枳六下核舟记七上核舟记七上周处七上口技林嗣环七上孔孟论学八上黄生借书说八上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八上黠鼠赋七下黠鼠赋七下涉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yú)、卬(áng)朕(zh èn)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女(rú)尔(ěr)、若、乃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
“或”可译为“有的、有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问人:谁、孰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wū)、何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四、程度副词表轻度:稍(今译“稍微”)、略(今译“略微、几乎”)、少(今译“稍微”)、颇(今译“略微”)表比较:益(今译“越、更加”)、弥(今译“越”)、愈(今译“更加”)、尤(今译“更加”)、更(今译“更加”)加(今译“更”)、滋(今译“更加”)表高度:殊(今译“很、极、特别、非常”)、颇(今译“很”)、最(今译“最”)、极(今译“非常”)、至(今译“最”)、甚(今译“很”)、绝(今译“极”)、良(今译“很”)、酷(今译“极”)、孔(今译“很”)五、范围副词表全部、概括:皆(今译“全、都”)、咸(今译“都”)、悉(今译“全、都”)、举(今译“全、都”)、俱(今译“全、都”)、尽(今译“都”)、毕(今译“都”)、既(今译“全部”)、凡(今译“一共、总共”)、共(今译“一起、一同”)、并(今译“一起、一同”)、率(今译“全、都”)、偕(今译“一起、一同”)、备(今译“都”)表局部、个别:但(今译“只、仅、不过”)、唯(今译“只”)、止(今译“只、仅”)、徒(今译“只、仅、只是”)、独(今译“只有”)、仅(今译“差不多”)、第(又作“弟”,今译“只、仅、不过”)六、否定副词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译“不”)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七、时间副词表示过去:已(今译“已经”)、曾(今译“曾经”)、尝(今译“曾经”)、既(今译“已经”)、业(今译“已经”)、向(此义繁体字写作“嚮”,与方向的“向”不同,今译“从前、过去”)、初(今译“当初”)、曩(nǎng ,今译“从前、过去”)、昔(今译“从前”)表示现在:方(今译“正在”)、会(今译“正、正巧碰上”、适(shì,繁体字为“適”,今译“刚才”)、向(今译“刚才”)、立(今译“立刻、马上”)表示将来:且(今译“将要”)、将(今译“将要”)、行(xíng ,将、将要)、欲(今译“将要”)、其(今译“将要”)表示经常:常(今译“经常、平常”)、素(今译“一向、向来”)、雅(今译“一向、向来”)表示短暂:俄(今译“不一会儿”)、旋(今译“一会儿、过一会儿”)、须臾(今译“一会儿、片刻”)、且(今译“暂且”)、暂(今译“暂且”)、乍(今译“忽然”)、暴(今译“忽。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简表(精准版)

酒徒亭记(九上)
登泰山记(九下)
劳山道士(九上)(非测验篇目)
17
赋
1钱粮
2征收,敛取
3一种体裁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岁赋其二
刻唐今人诗赋于其上
捕蛇者说(九下)
捕蛇者说(九下)
捕蛇者说(九下)
岳阳楼记(九上)
18
更
1瓜代,轮换,改换
2又,另,还
乡里皆谓已逝世,更相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斯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各类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
如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登泰山记(九下)
桃花源记(九下)
登泰山记(九下)
登泰山记(九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七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八上)
出师表(九下)
29
极
1尽头,顶点,穷尽
2到顶点
(直达)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央力拉崩倒之声
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七上)
黔之驴(八下)
酒徒亭记(九上)
酒徒亭记(九上)
酒徒亭记(九上)
出师表(九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七下)
曹刿论战(七下)
陈涉世家(九下)
口技(林嗣环)(七上)
35
简
遴选,提拔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核舟记(七上)
桃花源记(九下)
9
当
1在(某时.某处)
2占着,挡着
3对着,面临
4应当,应当
5(dàng)抵充,当作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代词1 、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 、代第一人称的。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 、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助词1 、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2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3 、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其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他、它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初中文言文虚词表
1、之 位 置 用法 意 义 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和意义
动词 到 1、陈胜佐之( )(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4、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 )( )
5、何陋之有( ) ( )
6、马之千里者( )( )
7、怅恨久之( )( )
8、渔人甚异之( )( )
9、辍耕之
垄上( )
( ) 10、孤之有孔明( )( )
助词 的
名代+之+动形 助词
不译,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 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 不译,放在时间副词的后面,调节音节
动+之
代词
可以代人、事、物。
译为
他、他们 、它(它们) 2、而 位置
用法
意义
指出下列“而”的用法和意义
两个相同的词性之间 并列连词 可不译 1、中峨冠而多髯才为东坡( )( ) 2、起坐而喧哗者( )( ) 3、夺而杀尉( )( )4、长跪而谢之( )( )5、杂然而前陈者( )( )6、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7、佣者笑而止之( )( )8、尉然而深秀者( )( )
动+而+动(分先后) 顺接连词 可不译 肯+而+否
转折连词 但是、却、然而
状态(形容词)+而+动 修饰连词 可不译
3、以 用法 意义
指出下列“以”的用法和意义
介词 把、凭、靠、拿、用、按照、由于
因为、
1、以衾拥覆( )( )
2、徐喷以烟( ) ( )
3、屠惧,投以骨( )( )
4、策之不
连词而、来、用来、以致、表时间和方位的界限,不译、以其道( )( )5、以君之力( )( )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7、徒以有先生也( )( )8、先帝不以臣卑鄙( ) ( ) 9、扶苏以数谏故( )()
10、无从致书以观()11、属予作文发记之()()12、卷石底以出()()13、吴广以为然()()1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15、固以怪之矣()()16、以塞忠谏之路也()()17、必以分人()()
动词认为
副词通“已”,已经
4、于
用法意义指出下列“于”的用法和意义
介词在、从、比、
到、同、给、
被、对、向、1、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2、贫者语于富者曰()()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
()()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5、请广于君()()
6、曹操比于袁绍()()
7、受于人者不至也()
8、每自比于管仲()()
9、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10、行者休于树()()
5、其
用法意义指出下列“其”的用法和意义
代词可译作“他(她)、他的(她的)、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这卑,()()2、其如士石何()
()3、其真无马邪?()()
4、其真不知马也()()
5、安陵君其许寡人()()
6、其一犬坐于前()()
7、其人视端容寂()
()8、复前行,欲穷其林()()
9、以勉其学者也()()10、择其善者而从
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
代词其中、其中的,
副词大概、或许、恐怕、、怎么、难道或不译、加强语气“可要”
连词如果
之( )( )11、不能指其一端也( )( )
6、为 用法
意义
指出下列“为”的用法和意义
动词(w éi ) 做
1、并自为其名( )( )
2、以径寸之木( )
( )3、好为<梁父呤>( )( )4、为坻、为屿、为堪( )( )5、以丛林为草( )( )6、武陵人捕鱼为业( )( )7、孰汝多智乎( )( )8、知之为知之( )( )9、天下为公( )( )10、中轩敞者为舱( )( )11、若为佣耕( )( )12、士卒多为用者( )( )13为天下唱( )( )
动词(w éi ) 作为、当作、成为 动词(w éi ) 认为 动词(w éi ) 是 介词(w èi ) 替、给、向 介词(w èi ) 被 介词(w èi ) 为了 介词(w èi )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