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三大系

合集下载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字体特点是以笔锋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条较粗,笔画浓重,笔画之间有明显的连贯关系。

行书分为楷行、草行、隶行三大类,对于熟悉这门艺术的人来说,三大行书都有着不同的韵味和表现方式。

首先是楷行,这种字体慷慨、舒展而稳重,意蕴深厚。

楷书是一种正式的官方写法,也是最为常见的书法字体。

乍一看之下,它似乎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却要求非常高的功力与技巧。

楷书更注重结体与笔画的规范性,具有端庄大气、刚中有柔的特质,能带来高贵、沉稳的感觉。

其次是草行,草书飘逸豪放,速度快、字形变化大、筆劃簡略,其笔画的外形像草的轻藐和随性。

草书的书法技巧灵活、神韵激昂、刚柔相济,感性而不受束缚,富有生命力的境界。

它生动跳跃,明快有力,表现出极富活力与动感的艺术特色,是表达书法家独特个性和情感的途径之一。

最后是隶行,这种字体对于写字者的技巧和功力要求极高,隶书的笔画紧凑而有神韵,颇具规矩和秩序。

隶书结体面貌平稳而流畅,拙劣的墨笔却能构成深邃的文意,又使人感到庄重和严谨,体现出一种气韵高雅的感觉。

隶书在石刻、书碑上应用广泛,其正统性和古朴风格备受赞赏与推崇。

三大行书各有侧重,楷书则是最常用最正式的书法字体,草书追求情意和自由,而隶书则是最具古朴与庄重感的书法字体,选择不同行书,也往往是书法家根据作品的特点和情感背景做出的自我表达。

在学习和欣赏书法过程中,多了解这三大行书的不同特点,对于提升我们的美学和文化素养也有极大的益处。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胜军的空间2019-12-28 11:36:05被公认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三大行书都不是“正式的作品”,都是草稿。

可能正是因为“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能够随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心中有神,下笔有鬼”,往往有意为之的创作,反倒写不出精品!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是艺术,就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而言。

颜真卿《郭家庙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爱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

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他清楚指明了写字的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还是个人的特性!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啥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气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府、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都是依附政治和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冯承素的《快雪时晴贴》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600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行书和内容,因此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风流倜傥的文化现象。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国书法史上,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

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它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麻纸本,行书纵 28.2 厘米横 75.5 厘米,23 行,每行 11—12 字不等,共 234 字;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

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

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祭侄稿》卷面并不清爽,字迹匆促,涂抹删补之处时时可见。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论文院系: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2010级二班姓名:王文娟学号:10101100131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晋对于行书,古有多种论述,唐代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

”又说:“案行书者,反汉款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

”清宋曹曰:“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流行,如云行水流,浓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这正如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的比喻。

从已经出土的《居延汉简》、《武威医简》和《流沙附简》等汉人所留下的墨迹看,类似今日行书的用笔和结体比比皆是,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寿二年瓮”(即东汉末年,公元156年)上所写的行草,可能出自当时工匠之手,浑厚质朴,颇有流动感,从中可窥视楷隶向行书的转变,因此,行书的出现可推至两汉时期,并非汉末刘德升所造。

我们说,一种书体之形成,从草创到臻于成熟,城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演化过程,有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才智,决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

说刘氏“以行书闻名于当时”,则更更为合适。

行书的演变发展达到高潮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宗霍《书林藻鉴》曰:“晋人书以韵胜,以度相高,夫韵与度,皆须求工于笔墨之外也,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斡,然后韵敛而度凝。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要了解“天下三大行书”,首要的任务,在于解读他们的文学文化,即领悟他们各自闪光的“人生哲学”,也许在精神上会获得一种新的境界,也许在心灵深处会产生长久而又强烈的共鸣。

这对书法创作很有帮助。

1.兰亭序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兰亭序》是一篇序类文体,序又叫序言、叙言、引等。

一篇好的序言不但能统领全文,还能起着向导读者的作用,反之,序言有时候会框定或限制读者阅读的方向。

作序者,一般是德高望重之人,或行内练达之人,或文化清贵之人等。

自从唐太宗李世民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以来,不论在文学的地位上,还是在书法艺术史上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

不同的时代,对于《兰亭序》有不同的叫法:南朝称《临河序》;唐朝称《兰亭记》《兰亭集序》;到了大宋年间,对此称呼更是名目繁多,欧阳永叔谓之《修禊序》、蔡君谟谓之《曲水序》、苏东坡谓之《兰亭文》、黄山谷谓之《禊饮序草》《兰亭序草》、宋高宗赵构则叫其《禊帖》;还有人叫其《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此序以夹叙夹议的形式,叙事写景,抒情述怀,感物论道,先后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以及集会的人物,描写了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以远近结合的方法从“崇山峻岭”写到“清流激湍”,接下来巧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人物活动时的情节,然后通过大自然的美景描写,笔锋又转向了“天朗气清”与“惠风和畅”,感悟大自然之际,回味人生而无限喟叹,集会感发于心灵,放眼于长空风物,骋怀于宇宙人情,怎一个“乐”字了得?好景不长啊!俯仰一世之余,放浪形骸之外,尽管取舍不同,性情有别,在他的追求与向往终于获得心神上的自足快然时,蓦然回首,这一切被时光已冲成一片“陈迹”。

此时此刻,乐悲交集涌上了心头,人生苦短,世情变迁。

诚如陶渊明所言:“人生无根底,飘人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于是,作者把兴趣深深地寄情到孔夫子的“不知老之将至”上来。

作者借用古人之言:“死生亦大矣。

”接着又以感叹的口气道出了一个沉甸甸的“痛”字。

中国十大名帖

中国十大名帖

十大传世名帖作者:墨禅道元大传世名帖图片下载书法,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艺术,古老悠久而生机勃勃。

只有含蓄隽永、机敏睿智的炎黄子孙,才能将这独具特色的方块字演绎的如此风姿俊秀。

中国传世法书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

通过那些各具特色的名字题跋和历代印记,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它们极富传奇的身世与经历。

这些历史的收藏家、鉴赏家留下的迹痕,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和作品本身融为一体。

1.《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

《三希宝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法书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

《三希宝帖》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2.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3.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4.苏轼《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5.欧阳询《仲尼梦奠帖》(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传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碑刻为主,其行书墨迹却极为希少,不易见到。

十大传世名帖

十大传世名帖

十大传世名帖书法,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艺术,古老悠久而生机勃勃。

只有含蓄隽永、机敏睿智的炎黄子孙,才能将这独具特色的方块字演绎的如此风姿俊秀。

中国传世法书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

通过那些各具特色的名字题跋和历代印记,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它们极富传奇的身世与经历。

这些历史的收藏家、鉴赏家留下的迹痕,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和作品本身融为一体。

1.《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

《三希宝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法书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

《三希宝帖》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2.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3.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4.苏轼《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5.欧阳询《仲尼梦奠帖》(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传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碑刻为主,其行书墨迹却极为希少,不易见到。

行书流派

行书流派

行书流派行书历史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

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

后汉刘德升所造也。

既正书之小伪。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

帮谓之行书。

"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

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

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

行书无法却有体。

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

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

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

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

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

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

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

流派发展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

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

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

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

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

元至明中叶。

无论是赵孟俯还是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

明代晚期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

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

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

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

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

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流变二王行书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6)父子二人。

晋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

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我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

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

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

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书三大系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

'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

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行书名家百出,行书风格多样、个性丰富。

行书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系:一、二王行书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创,后世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派行书体系的影响,代表书家有米芾、赵孟頫。

二、颜体行书颜真卿所创,他在传统笔法中掺入篆籀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等。

颜体行书的出现改变了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从而推动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

后世书坛宗王宗颜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或互相掺杂融合,使书坛更加绚丽多彩,生气勃勃。

三、魏碑行书清代书家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形成的一种行书。

代表书家有赵之谦、何绍基等。

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

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
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

何绍基书法从颜真卿出,生动圆熟,是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

他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

执笔用回腕法。

这种执笔法远离正常生理习惯,故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每次写完'汗湿襦衣'。

笔意纵逸超迈,融厚有味。

==您能看到此文,只因他人的无私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