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行书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胜军的空间2019-12-28 11:36:05被公认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三大行书都不是“正式的作品”,都是草稿。
可能正是因为“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能够随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心中有神,下笔有鬼”,往往有意为之的创作,反倒写不出精品!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是艺术,就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而言。
颜真卿《郭家庙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爱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
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他清楚指明了写字的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还是个人的特性!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啥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气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府、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都是依附政治和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冯承素的《快雪时晴贴》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600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行书和内容,因此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风流倜傥的文化现象。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达”境界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
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
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仿佛迷失很久的灵魂,已找不到归宿。
冰冷的炉灶,潮湿的芦苇,郁结的愁绪,似穷途末路。
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寒食帖》局部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要了解“天下三大行书”,首要的任务,在于解读他们的文学文化,即领悟他们各自闪光的“人生哲学”,也许在精神上会获得一种新的境界,也许在心灵深处会产生长久而又强烈的共鸣。
这对书法创作很有帮助。
1.兰亭序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兰亭序》是一篇序类文体,序又叫序言、叙言、引等。
一篇好的序言不但能统领全文,还能起着向导读者的作用,反之,序言有时候会框定或限制读者阅读的方向。
作序者,一般是德高望重之人,或行内练达之人,或文化清贵之人等。
自从唐太宗李世民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以来,不论在文学的地位上,还是在书法艺术史上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
不同的时代,对于《兰亭序》有不同的叫法:南朝称《临河序》;唐朝称《兰亭记》《兰亭集序》;到了大宋年间,对此称呼更是名目繁多,欧阳永叔谓之《修禊序》、蔡君谟谓之《曲水序》、苏东坡谓之《兰亭文》、黄山谷谓之《禊饮序草》《兰亭序草》、宋高宗赵构则叫其《禊帖》;还有人叫其《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此序以夹叙夹议的形式,叙事写景,抒情述怀,感物论道,先后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以及集会的人物,描写了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以远近结合的方法从“崇山峻岭”写到“清流激湍”,接下来巧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人物活动时的情节,然后通过大自然的美景描写,笔锋又转向了“天朗气清”与“惠风和畅”,感悟大自然之际,回味人生而无限喟叹,集会感发于心灵,放眼于长空风物,骋怀于宇宙人情,怎一个“乐”字了得?好景不长啊!俯仰一世之余,放浪形骸之外,尽管取舍不同,性情有别,在他的追求与向往终于获得心神上的自足快然时,蓦然回首,这一切被时光已冲成一片“陈迹”。
此时此刻,乐悲交集涌上了心头,人生苦短,世情变迁。
诚如陶渊明所言:“人生无根底,飘人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于是,作者把兴趣深深地寄情到孔夫子的“不知老之将至”上来。
作者借用古人之言:“死生亦大矣。
”接着又以感叹的口气道出了一个沉甸甸的“痛”字。
天下三大行书

永乐九年的兰亭雅集,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序》,后被列为“天下行书第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后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真是一个醉酒忘情之人,笑着笑着,就失声痛哭起来。
那是因为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
这种悲观,不再是对社稷江山的忧患,而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
《兰亭序》寥寥324字,却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
于是,乐成了悲,美丽成了凄凉。
实际上,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
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
唐太宗之喜爱《兰亭序》,一方面因其在书法史的演变中,创造了一种俊逸、雄健、流美的新行书体,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
赵孟頫称《兰亭序》是“新体之祖”,认为“右军手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但主要还是因为它写出了这份绝美背后的凄凉。
我想起扬之水评价生于会稽的元代词人王沂孙的话,在此也颇为适用:“他有本领写出一种小品文选刊26天下三大行书□祝勇凄艳的美丽,他更有本领写出这美丽的消亡。
这才是生命的本质,这才是令人长久感动的命运的无常。
它小到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它大到由无数生命个体组成的大千世界。
他又能用委曲、吞咽、沉郁的思笔,把感伤与凄凉雕琢得玲珑剔透。
他影响于读者的有时竟不是同样的感伤,而是对感伤的欣赏。
因为他把悲哀美化了,变成了艺术。
”苏东坡《寒食帖》,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因此广为人知。
自元丰三年抵达黄州,苏东坡就被一个又一个的困境压迫着,以至于在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他在凄风苦雨、病痛交加中写下的《寒食帖》,至今让我们感到浑身发冷。
时隔九个多世纪,我们依然从《寒食帖》里,目睹苏东坡居住的那个漏风漏雨的小屋:“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不仅苏东坡的人生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连他居住的小屋都充满漏洞。
中国三大行书,三种人生,三种境界

中国三大行书,三种人生,三种境界学习更多诗词!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达”境界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
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
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仿佛迷失很久的灵魂,已找不到归宿。
冰冷的炉灶,潮湿的芦苇,郁结的愁绪,似穷途末路。
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寒食帖》局部在这里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一个脆弱之人,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下三大行书——这才是国风

天下三⼤⾏书——这才是国风中国的汉字是劳动⼈民创造的,它是⼈类的⼀项伟⼤发明。
⽽书法则是中国特有的⼀种传统艺术,带有⼗分浓厚的中国风。
说到书法,⼈们很容易想到历史上的“天下三⼤⾏书”。
天下第⼀⾏书:《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下以⽂会友,写出来的。
公元353年4⽉22⽇(即东晋永和九年三⽉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谢安、孙绰等数⼗⼈在会稽⼭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集,并作序⼀篇,记述流觞曲⽔⼀事,并抒写由此⽽引发的内⼼感慨。
这篇序⽂就是《兰亭集序》。
⾃古以来,⼈们都喜欢⽤曹植在《洛神赋》中的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据说,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推崇备⾄,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
他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和近⾂,⾃⼰以《兰亭集序》的真迹殉葬。
天下第⼆⾏书:《祭侄⽂稿》《祭侄⽂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夫季明⽂》)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书作品。
据说,现在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追祭⾃⼰的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234字。
此稿追述了常⼭太守颜杲卿⽗⼦⼀门在安禄⼭叛乱时,挺⾝⽽出,坚决抵抗,以致“⽗陷⼦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的故事。
当代书法家苏⼠澍评论这⼀作品为——“此帖虽是草稿,但通篇书法⽓度⾮凡。
颜真卿以沉着健劲的笔⼒,丰腴开朗的⽓度,纵笔豪放,⼀泻千⾥,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
”天下第三⾏书:《寒⾷帖》《寒⾷帖》⼜名《黄州寒⾷诗帖》或《黄州寒⾷帖》。
是北宋时期的⼤⽂豪苏轼所作,共129字,据说,现在也收藏于中国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回想当年,苏轼因⽂字狱,被贬带黄州(即今湖北黄冈)。
第三年的寒⾷节,苏轼作了两⾸五⾔诗,⼀⾸是:“⾃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天下三大行书观后感

天下三大行书观后感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
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等。
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妙笔菡塘今天带领大家看一看,行书之最——天下三大行书的奥妙之处。
一、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既是一篇散文杰作,更是一篇书法神品。
通篇笔势纵横,意气淋漓,如龙跳虎卧,浑然天成。
轻重疾徐,疏密斜正,敛放揖让,承接呼应,无一处不妥贴,无一处不潇洒。
纵有涂抹疏忽,亦无伤大雅。
全文十九个“之”字,七个“不”字,变化多姿,无一雷同。
真正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曾数次重写《兰亭序》,但皆不如前,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序》真迹今已失传。
今之所传《兰亭序》最早最著者有两个本子:一为神龙本,一为定武本。
二、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肃宗干元元年(公元758年)。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
颜真卿完全是情之所至,开篇书写时,心气尚显平静,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随着言词的深入,行草书渐趋相杂,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满腔悲愤,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
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书者心绪自然流露。
真可谓以文哭,以墨哭,血泪滴于笔,浩气充于文。
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
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
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
赏天下三大行书,品人生三种境界!

赏天下三大行书,品人生三种境界!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这三种境界让人惊叹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醉'境界文人与酒,鱼水难分,古来如此,而那些艺术家的形象,在酒后却更加真实,他们的人格,也在酣醉中愈发高大。
郭沫若曾言:当李白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而李白清醒的时候,则是他糊涂的时候。
其实,何止李太白?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书写心境则与《寒食帖》、《祭侄文稿》相反,则是在醉境下完成的。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
他出生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指的就是东晋的两大贵族王导和谢安。
兰亭雅集图33岁时,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写出了《兰亭序》。
当时是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来到绍兴兰亭,这一天按照习俗人们都到水边嬉游,感受春意,有洗去秽气的寓意。
等洗干净了,还可以坐在小溪边玩个游戏。
把酒杯放到水里,让它自由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觞(音商),觞就是酒杯的意思。
文人雅士玩得更高级些,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憋不出来就得喝酒。
文徵明《兰亭序图》局部随着酒杯一次又一次的从上面往下漂,被罚酒的人越来越多,诗作也是越来越多,当有三十几篇诗作出现的时候,有人提议要把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准备出一篇诗集。
出诗集当然就要写一篇序文,谁来写?大家想来想去就说王内史还是您老来吧。
王羲之见推辞不掉,就借着酒兴,带着几分醉意一挥而就,草拟了一篇序文,就是《兰亭序》。
上图《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又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他感叹说,当时一定有神仙在帮助我,否则我是写不出来的啊!从这方面来看,《兰亭序》的诞生是偶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欢乐的宴会后,在微醺的状态下,活出了一种洒脱的境界下写的。
如果能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读懂短暂,读懂珍惜,那么你就真的读懂了王羲之。
美除了文字本身之外,还有书法,有人说是神借着王羲之的手写,下了这篇书法,全篇三百二十四个字,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形态,这里面有二十一个“之”字,有的像躺,有的像坐着,有的俊秀,有的又随性,甚至是看它的每一个笔画,光是一个横,就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随手应变,这就是工匠跟艺术家的差别,工匠长于技法而缺少变化,而艺术家早就已经脱离了技法本身,可以赋予每一个字以灵魂。
据说王羲之是在微醺状态下书就的兰亭序,隔天清醒后看到前一天的草稿,还想再写一副,写到废纸堆满屋子,发现还是难以超越前一天的草稿。
为什么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能对书法驾驭自如,跟他从小受到的对美的感知力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他的书法老师卫夫人用她女人的感性思维来熏陶他,卫夫人把小王羲之带到山上,让他看层层叠叠的白云,对他说:写横,要有千里阵云的气势;看枯藤的缠绕,对他说:写竖,要有万岁枯藤的感觉;到山脚看落石,对他说:写点,要有高山坠石的速度。
这种从小对审美感知力的启发,成为王羲之在微醺状态时,能写出兰亭序那种开合自如的由来。
后人称王羲之为书圣,他确立和推广了行书和楷书的一系列规则。
书法技法是一回事,心境又是另一回事,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对美的感知训练,才能具备这种感知能力,才能体会书法的神韵。
现代人最缺乏的其实是千百年来的那一种曲水流觞的人生境界,我们很难像那个时代的王羲之们一样那样来生活,但当你意识到是时候该抽出时间好好的来认真对待生活,这个时候你在看看身边的云,听听耳边的风,品品安静的茶,相信我们也能穿越一千六百多年,去感受王羲之那个时候体会到的快乐吧。
汉字不仅可以表达意思,还很好看,抛开字义,抛开书法的技巧本身。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在他侄子死后,怀着巨大悲痛的心境底下写的。
他的哥哥和他的侄子在安史之乱中,无情的被叛军杀害,过了一年,人们才在废墟中找到了他侄子的头颅,颜真卿就是面对着他侄子的头,写下了那篇祭文。
我们今天看一篇字来看一个人的性格有几种方法,第一种,看它整篇文章的布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它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不同的心情,前面还很流畅很轻快,先交代时间,交代祭拜人的官职,交代他侄子的官阶,然后他就开始回忆他侄子的生平。
回忆的时候线条是非常流畅和请轻快的,然后回到现实,想到他们的死,于是笔锋一转,线条整个开始厚重起来,写到最后那句“呜呼哀哉尚飨”的“呜”字就只剩下一个线条,从那个线条里面你却能读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和他的性格。
每一幅作品其实都是作者性格和他当时的心情,我们进得去,因为我们感同身受,因为我们都活在亲情里。
看他每个字的结构,我们把每个字拉出来,不管是细致的还是潦草的,几乎每个字都很端正。
当时颜真卿可是再巨大悲痛的心情里面写的,但即便感情那么强烈,即便他用的还是行书,他每个字的变形程度会高吗,其实不高。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身边写字比较端正的人,他们的性格是不是都比较刚毅,果敢,敦厚和老实呢。
然后看他下笔的轻重,有些地方是细如游丝,有些地方又是浓墨重描,一般感情
比较重的地方,下笔也会比较重,里面“尔父”的“父”字,最后一捺简直触目惊心。
这是一幅非常感人的书法作品,越看就越容易看进去。
书法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他的技法,而是他要抒发的感情。
感谢他们的字,让我们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代,可以通过他们的字,可以跟他们那么亲近。
看到字就跟看到人一样亲近。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苏轼在他人生最穷途末路的时候写的。
《寒食帖》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四十五岁那年,苏东坡官场仕途不顺,被朝廷贬到了湖北黄州一个偏远的地方,生活非常窘迫,每天需要开荒种地,自耕自食,无比寂寞,而不久前陪伴自己从小到大的乳娘也突然过世了,这是谪居第三年的寒食节,阴雨绵绵,苏东坡看着自己窗外的乌鸦,叼着纸钱飞过,顿感心中悲凉,于是就写了首诗。
叠字的部分,最后的一个字直接用一个点来表示,就像是一个音符一样,这是看印刷字的时候,绝对看不到的韵律跟节奏。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中的“花”“泥”是牵丝牵在一起的,苏东坡一直把自己当作花,当花就娇贵,就不能下来,正是因为花落到了泥土间,才能不娇贵,才能活出这个人生当中更有气度的一面。
苏东坡的性格在这片书法里展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