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所含的独特魅力分析

合集下载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

相思桃花梦醒时——谈《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和主题内涵《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以校园爱情为主题的中国电影,该电影的简介为:暗恋多年的小北与美少女琴,终于像愿以偿地在一起了。

可是美好的恋情却面临着来自现实的种种考验和挑战。

在没能得到父母祝福的情况下,小北毅然选择了和琴一起离家出走,在外漂泊的日子中,他们也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的事情。

到最后,小北在自己的特别行动中,却在救援他人的过程中意外坠崖而死,而琴也在此之后自杀身亡,原本的“暗恋桃花源”因此而破碎。

当镇上所流传出来的这个故事时,看到这个解读的人既觉得它浪漫唯美,也觉得它极其悲情慷慨。

逻辑结构《暗恋桃花源》的逻辑结构呈现了一个传统的、线性的叙事方式,它包括了从引子到结尾的一系列发展,这种描述方式既清晰明了,又能让人深入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从一开始的少年校园恋爱,到后来的离家出走和漂泊流浪,在一开始奠定的情感基础上逐步深入挖掘,到最后笔直地道出了美妙的暗恋桃花源相遇的始情,以及这段爱情经历了太多磨难和考验的终情,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情节和情感的升华。

这种叙事方式也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观影习惯,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个故事,当然,这种线性的叙事方式也展示出这部电影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

主题内涵这部电影的主题丰富、多元又非常务实,既对爱情,又对亲情,对于社会的现状,文化包容性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表达和借鉴。

在爱情方面,它表达了一个传统的爱情观,追求:相爱相守、不离不弃,同时也展现出现在年轻人在爱情中尤其容易迷失的困境和烦恼。

在亲情上,父母们恪守传统的观念,为子女的未来和家庭相处作出努力,这也很好地表达了亲情间的责任和关爱,以及家庭在人们的生命中扮演着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问题上,《暗恋桃花源》也在透露一种对于现实问题和可能性的思考,鲜明地和其他校园爱情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不同。

这部电影不仅通过全观察和大面积拍摄传递给人们当代社会的想象,并且影片中描绘的中国乡村化现象以及一线城市现象,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在的发展困境。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暗恋桃花源,一出令人心驰神往的话剧。

我有幸观看了这部作品,并在观后感中感受到了许多深沉的情感和启发。

首先,暗恋桃花源这个话剧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人们对于理想乡土的向往。

在舞台设计上,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投影技术和音乐,给观众创造了一个梦幻的桃花源世界。

整个舞台布景仿佛是水墨画中的山水,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是让人对剧中场景感到震撼。

他们可以在有限的舞台上,通过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的动作和表情,把桃花源的美景展示得淋漓尽致。

我被这些精彩的艺术表现所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来到了桃花源。

其次,暗恋桃花源这个话剧在情感上深入人心。

剧中人物的命运纠葛、爱情的喜悲、对乡土和亲情的思考,都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剧中的主人公苏小梅,她的一生都在暗恋自己的青梅竹马刘志勇,他们经历了相守相思、喜怒哀乐。

这种纯净、坚定的爱情,使我感到心中有股火,仿佛我也在他们身上经历了一遍。

而在融合了一种彷徨和追寻的过程中,剧中人物对乡土和亲情的思考也触动了我内心隐藏的那份感情。

我陷入了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中,在似乎遥不可及的记忆中挖掘出了许多珍贵的回忆,这种情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此外,暗恋桃花源这个话剧还通过人物的成长与成熟,传递了一种人生的真谛。

在剧中,苏小梅经历了种种考验和磨难,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成熟的女性。

她以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实现了对桃花源的向往,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成长,也是整个人生的抉择和选择。

我在观看这个过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在人生中的成长和追求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暗恋桃花源这个话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人们对于理想乡土的向往,通过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引发了观众的共鸣,通过人物的成长与成熟传递了人生的真谛。

我相信,这部话剧会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内心深处的触动,也期待着未来有更多的艺术作品能够唤起我们对幸福乡土的向往,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戏剧赏析《暗恋桃花源》是由《暗恋》与《桃花源》两出剧目合成的一出剧目。

故事一开场就把我深深吸引了,整个基调是那么怀旧,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得被导演带到了一家剧场,在无声无息间成为了剧场里的一个观众。

我的眼睛和舞台同时挤进了这两部话剧。

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在同一个排练场撞台,而从中撞击出纠缠的火花,好似闹剧般。

两队剧组轮番上阵,为求公演前最后的排练,甚至把舞台分成一人一半同时排练。

虽说是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可最终都显现出人生的惆怅。

整出戏有两边剧组轮番抢时间排练,也有同时排练,我的心情也不断随两部不同性质的戏剧起伏不定 ,有伤感也有大笑。

全剧笑点高潮不外乎就是两个剧组被逼到各半舞台就排了起来。

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两边不相干的台词互相交迭、干扰,而是两边各讲各的台词时却意外互相呼应。

在我慢慢习惯了同时感受这两部话剧的时候,我发现在表面看去十分搞笑的表演之下潜藏着一条情感主线,复杂但清晰。

虽然世上许许多多人都各过各的人生,但有时却都在经历着同样的事,烦恼着同样的事。

所以两边台词的呼应也不足为奇了。

搞笑的高潮过了之后,两组人各剩一场戏,分别作了结尾,由前面充满喜剧色彩的剧情铺垫后,两边的结尾都让人无比惆怅。

《暗恋》是说一对在战乱中相识的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接受命运的安排暂时分别,最终皆定居台北而不知,谁会知道这一别竟是一辈子,又有谁会想到近在咫尺却碰不到面呢。

就这样两人错过了人生璀璨的年纪,再次相见时江滨柳重病在床,也在这时才知道两人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男主角这时说了,“这么大的上海都让我们相遇了,可却被这小小的台北给难倒了!”听到这句话时,我心头一紧,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我听过的、看过的、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不断发生在彼此之间。

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

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弃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

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

暗恋桃花源解读

暗恋桃花源解读

暗恋桃花源是一首由苏轼创作的诗歌作品,描绘了一个幽静而美丽的桃花源,以及主人公对此的深深的暗恋之情。

首先,桃花源象征着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乌托邦。

在这个桃花源里,有着宜人的风景和宁静的生活,没有战争、纷争和世俗的烦扰。

这个地方让人们远离喧嚣的都市,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慰藉。

其次,暗恋则表达了主人公对桃花源的深深喜爱和向往,但却无法与之实现真正的相遇。

这种暗恋是一种美好而又痛苦的情感,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应和实现的可能性,只能躲在心底默默地爱慕。

暗恋桃花源的解读可以理解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这种追求的束缚和困扰。

主人公被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如意所困扰,因此向往一个纯净、美好且遥远的地方,这种向往成为了心中的桃花源。

虽然暗恋因为没有被理解和实现而带来痛苦,但暗恋本身也代表了主人公内心深处对美和完美的追求。

总的来说,暗恋桃花源表达了主人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渴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

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内心深处追求的思考。

《暗恋桃花源》——一部突破传统的戏剧

《暗恋桃花源》——一部突破传统的戏剧

《暗恋桃花源》——一部突破传统的戏剧《暗恋桃花源》是戏剧家赖声川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这部戏剧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

这部戏剧是一部突破传统的戏剧。

《暗恋》和《桃花源》是两部不相干的戏剧,却安排在同一天在同一个舞台上彩排,就形成了一副与别不同的舞台奇观。

《暗恋》讲的时男女主人公云之凡和江滨柳在上海外滩上,在秋千旁互衷情愫。

后来由于战乱,这对恋人被迫分离,从此天各一方。

过了四十年后,当两人再度重逢时,两人都已白发苍苍,在医院病房中两人相对无语凝噎,往事不堪回首。

唯一不变的大概是之凡送给江滨柳的那条温暖的围巾。

这是一部爱情悲剧,戏剧正是由这种让人黯然泪下的悲剧气氛中落下帷幕的。

另一部话剧是《桃花源》。

这是一部令人捧腹大笑的古装喜剧。

故事主人公老陶不堪忍受妻子春花和袁老板私通,愤而离家出走。

他在江边打渔时,误闯桃花源。

在桃花源,他遇到了与春花和袁老板极为相似的两个人,他们生活的犹如神仙眷侣,他们邀请老陶忘却武陵的情伤。

桃花源的生活与世无争,怡然自得,让人乐而忘返。

当老陶重回武陵时,春花和袁老板已结婚生子,并为生活的繁琐日夜争吵,对老陶的回归两人惊诧不已,但又不相信老陶口中的桃花源,认为他是一个疯子。

老陶最终黯然离去,但是却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

穿插在这两部戏剧中间的,还有一个不停叫唤刘子冀的时髦女子。

这是一个很让人莫名其妙的角色,这个女子在舞台上不停寻找一个名叫刘子冀的人,穿插在两部戏剧间。

让人猜想连篇,或许这个叫刘子冀的人是这个女子的恋人,两人在此相约,但男主人公失约了。

她与两个剧组都不相干,没有人清楚她的身份,也没有人理会她的要求,她的活动和整部戏的结构来说是相对脱离的,整部戏剧的结尾时,这个时髦的女子坐在舞台中央一声声的呼唤着情人的名字。

有意思的是,“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在此彩排的合约,遂发生了对舞台的争夺,于是古代与现代、悲剧与喜剧从轮番登场到同台竞技,一时间,尘世的喜怒哀乐和嬉笑怒骂悉数浮现。

暗恋桃花源的艺术结构

暗恋桃花源的艺术结构

暗恋桃花源的艺术结构
以其深厚的艺术魅力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圆话的巅峰作品,暗恋桃花源同时展现出了深邃的艺术结构。

该作品包含三层次递进的构思,既有丰富多样的叙述手法,又有卓越的人物塑造手法,再有独特的叙事结构设计。

每层次内部都有严谨的逻辑链条,嵌套拓展,形成一种独特的理解途径。

首先,层次一为“写实”,刻画了望夫坪、人间桃花源与隐士小山村的细腻生活
情景,笔触具体细腻,宁静田园的景致形象生动,营造出醉人的田园梦幻氛围。

其次,层次二为“魔幻”的处理,以铁玫瑰灵异的化身和豹子与狼的决斗为引子,再到梁思成遭历劫险,营造出魔幻色彩。

盖棺定论之余,创造性地提供了新的解释,这在文学上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认识空间。

最后,层次三为“象征”,以桃花源,望夫石为载体,展现了人物情感,人与人
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

桃花源象征着美好的乌托邦梦想,望夫石则期待着真爱的
到来。

综上所述,暗恋桃花源的艺术结构深厚且多元,展现了多维度的艺术魅力。

艺术手法的运用既体现了叙述结构的高超技法,又呈现出意象表现的深远影响,让读者在欣赏品味中,领悟到作者的独到思想和情感寓言。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暗恋桃花源》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青年男子对美丽女子的暗恋之情。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画家,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一位容貌美丽、温柔体贴的女子。

从那时起,他就深深地爱上了她,但却没有勇气向她表白,只能默默地守护在她的身边。

他每天都去欣赏她的演出,默默地欣赏她的美丽,暗自祝福她的幸福。

小说中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和痛苦。

他既羡慕那些与她有过接触的人,又嫉妒她与其他男子的亲密关系。

他深知自己没有资格去追求她,只能默默祈祷她的幸福。

他选择了欣赏她的美丽,而不是伤害她的自由。

小说中的桃花源给了主人公一个遥远的幻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伤害的乌托邦世界。

在那里,他可以忘却一切,只专注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

对于他来说,桃花源象征着他内心深处的爱情憧憬,是他心灵的净土。

通过《暗恋桃花源》,鲁迅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爱情观。

主人公没有追求得到女子的欲望,而是选择了默默地欣赏她的美丽,希望她能够幸福。

这种纯粹而无私的爱情观念,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追求自己的欲望,忽略了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

而主人公的选择,则给了我们一个鲜明的反面教材。

总之,《暗恋桃花源》以其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青年男子对美丽女子的暗恋之情。

故事中的主人公选择了默默地守护和祝福她,而不是追求自己的欲望。

这种无私的爱情观念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示,引发人们对于爱情的深入思考。

戏剧创作的精巧构设——浅析《暗恋桃花源》的独到之处

戏剧创作的精巧构设——浅析《暗恋桃花源》的独到之处
综观中外戏剧的创作历程,在传统 戏剧类型中我们有迹可循的是这样三种
14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读闻观
类型 :“开放式”“闭锁式”和“人像展览 式”。而与传统戏剧结构不同,《暗恋桃花 源》是以“庞大的架构和形式上的实验性” 成为台湾当代小剧场艺术创新的一个标 志。为了能够达到两个故事完全陌生化的 效果,创作者在故事架构上就进行了巧妙 的编排。也就是说,赖声川导演并没有打 算让观众沉浸在一个故事中更是增强了整体的戏剧效果。举个例子来 说,从第一幕里我们能够体会到《暗恋》 的主人公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第一个情感小 高潮是两人互相吐露对彼此的情感,但当 气氛渲染得恰好时舞台灯光突然亮起,然 后《暗恋》的导演上台打破整体气氛来和 两位主角讲戏。这样一个简单的点就使观 众突然从看故事的幻觉中醒了过来,从而 多次营造“戏中戏”的效果。这种“戏中戏” 的观感,要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受西 方思想和新生代文化影响的中国戏剧,剧 场上不断涌现的先锋戏剧、小剧场戏剧、 实验戏剧等都为中国戏剧的发展贡献了推 动之力,在流传了近百上千年的古典戏剧 流派之下,创作者们不断将戏剧解构,从 而呈现出了这种良好的载体。除此之外, 最有力地让观众游离在幻想与现实之间, 不断打破现实与幻想中这第三道门的人, 就是在剧中不断出现的看似违和实则大有 深意的妙龄女郎。相信这个不属于任何一 个剧组的神秘女子让每一个观看过剧目的 人都有所思考,没有人清楚她的身份,没 有人知道她究竟要做什么。她的活动性和 目的性跟两部戏剧看似脱离,其实又有联
“暗恋就像一场桃花源。”这部戏剧完 美地把两者融合在了一起。一个悲剧,一 个喜剧,交织在一起。
二、一古一今——交叉的复式结构
来回跳跃的时空,古今的转换,就是 让两个以上的戏剧空间在同一戏剧过程中 彼此交会呼应。《暗恋》剧中同时兼有“1940 年的上海”和“1980 年的台北”两个时空 的交会,而《桃花源》又形成了“武陵” 和“桃花源”的空间交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恋桃花源所含的独特魅力分析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暗恋桃花源》所含的独特魅力分析——探讨《暗恋桃花源》深受追捧的原因汉语言101班姚XX45导言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和大多数青年一样不怎么喜欢看所谓的戏剧,戏剧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讲犹如阁林观海,是那么的遥远,而且根本提不上兴趣。

但偶然间我得知有一部台湾的戏剧作品在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便轰动全岛,而后连演23场,场场爆满。

并于1991年、1999年先后在美国、香港巡回重演,引起广泛关注。

而编导赖声川也因此在1988年荣获了“国家文艺奖”。

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戏剧作品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难道它真有神秘吸引人的“迷魂香”我始终无法相信一部戏剧作品能比一部小说更具吸引力!但不得不说的是,当你接起这部戏剧作品,细细咀嚼,慢慢的你会发现你的嘴角在微笑,但始终不知道你的眼角早已泪水滚滚,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我相信那就是一部优秀戏剧作品的“迷迭香”吧!而我就这样成为了它的“俘虏”,让我无法自拔……没错,这部让我魂牵梦萦的戏剧作品就是《暗恋桃花源》,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根于其独特的魅力吧!以下我就以其“内容、艺术表现、陌生化现象和人生意蕴”四个方面对《暗恋桃花源》所含的独特魅力进行简略的分析:一、《暗恋桃花源》内容魅力——古今、悲喜奇观《暗恋桃花源》这部神奇戏剧作品是台湾着名戏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是否觉得这只是一个情节——“在桃花源内发生的暗恋”说实话我起先看到这个题目时就是这么认为的,可见作者题目构思的巧妙。

《暗恋桃花源》实质上是讲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为了赶场,彼此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彩排,结果两台戏的台词互相应和,混搭在一起,产生了微妙的交集,就此上演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20世纪40年代末,国共两党战争引起大陆政权易帜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到处炮火,全国大乱背景下的现代悲剧。

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濒临病终。

“桃花源”是一出以陶渊明于东晋时期写的《桃花源记》为载体的以从汉末开始,国内战乱,人民纷纷避祸为背景的古装喜剧。

讲述了武陵人渔夫老陶,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误还入桃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见的人是春花和袁老板,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过愉悦的时光;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家境破败。

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疯女人呼喊着一个叫做“刘子骥”的名字从剧场中间跑过……这种纠结的情节和古今、悲喜交加的内容魅力怎么能不吸引人呢二、《暗恋桃花源》艺术魅力显现——深、奇、新可以说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不仅是他自身作为当时精英知识分子在时代背景下焦虑万分、痛心疾首的致大陆情感(恋国)的展现,也是对台湾的处境、台湾人的焦虑、相爱却无奈心态的深刻揭露。

其不但台词奇特、戏剧冲突新奇、人物性格鲜明、戏剧悬念独特、戏剧情境幻妙,具有极强的艺术、情感双重感染力而且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创新能力。

1、《暗恋桃花源》的主题思想深刻——双重主题魅力(1)相爱难相守的“人恋影”的爱情悲剧主题——无奈、希望破灭人一旦恋上了自己的影子,必将陷入爱情悲剧,因为影子总是在有太阳的时候出现,当影子遇到乌云,爱情虽然存在,但个体却无法相守。

生活在内战时期的江滨柳和云之凡两人相识相爱又相离。

他们原以为分开几个月之后就会团聚,却不料这一别便是长达整整40年。

到最后等到他们好不容易见了一面,却是男已婚女已嫁,两人白发萧然,云之凡剪去了江滨柳喜欢的两根长长的马尾辫,江滨柳也病入膏肓,奄奄一息。

住在医院里的老年江滨柳与60年代才出生的小护士的一段对话无不令人感慨:小护士问他:“你们不是很要好吗怎么会让她跑掉”江滨柳摇着头回答她:“跑掉你没办法懂,那个时代时局有多乱———人在里头好小……你没有办法了解。

”在动荡的社会中,人不过是一群蝼蚁,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将其抛进无底深渊。

一代人的流离失所,一代人的种种无奈,都从这一句“人在里头好小”中展示出来。

赖声川深深懂得,动荡的乱世最能凸显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赖声川几乎是在梦幻中展开的《桃花源》,将一个关于无奈的故事安置在一幅桃花林古山水画似的美丽背景中。

生命中的所有无奈几乎都集中到了渔夫老陶一个人身上:生理上的毛病、以打鱼为生的他却始终打不到大鱼、明明知道春花与袁老板有暧昧,却不敢决断地处理这件事情,这是他人生的三大极为深刻的无奈。

而舞台上突兀地出现的那个一直在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刘子骥”(《桃花源记》中的陶渊明要找的人物)的陌生女人,成为了舞台与人生的所有无奈的隐喻与象征。

赖声川宁可将某种压抑感置于观众心头,也绝不用廉价的大团圆式的乐观主义换取观众内心那一点儿虚空的宽慰。

落幕之前,台上唯剩下《桃花源》的大山水布景鲜明、优美地挂着,它散发出的神秘的力量,给予接受者许多耐人寻味的启迪(当然这启迪包括下面提到的在政治、文化层面的启迪)。

(2)眷国难国和的“台恋陆”的政治、文化伤感主题——国家统一、文化寻根大陆和台湾本来就像实体与其影子一样的关系,有一种形影难分之情,但却偏偏遇上了国内战争这座巨山的阻挡,硬生生地使台湾与大陆形影相离,难免有种“与君生别离”之感,但其中暗含着一种极为深刻的“台湾眷恋大陆”的感情即政治上的渴望统一与文化上的寻根倾向。

《暗恋》在极大的程度上是在讲失散的故事。

在戏剧的舞台上,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必须经过泅渡。

映射到现实里,那个对于“暗恋”一方来说的“桃花源”虽只隔着浅浅的一湾海峡,至今却仍然保持着阅读繁体字(读大陆的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的传统。

这充分体现了台湾人民文化寻根的主题。

作者面对祖国大陆的地大物博,只好独自“暗恋”。

其实在《暗恋》和《桃花源》中他们共用着一个舞台,他们各自都以为自己是舞台的合法继承人,所以不断地发生争执,却又在争执中沟通,在争执中互文,在争执中融合(有人这样解释说“政治”又恰是“争执”的谐音)。

所以体现了一种政治主题——国家统一问题。

与余光中《乡愁》主题类似即写照了老一辈人对台湾游离祖国几十余载所怀的隐隐伤痛以及对祖国的深切眷恋,以个人的悲剧映照出历史所造成的整整一代人的悲剧以及整个台湾的悲剧。

《桃花源》中桃源的布景采用的是传统的山水画,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和符号,不仅是全体中国人的文化共识,而且暗喻了台湾人民心中的家园景象——一个中国的美好象征。

但却出现了留白,此时空间和心理上的断裂感就以直观的形式显现了。

在这背后,导演实际上暗喻的是中国人共有的传统文化血脉被割裂后造成的社会景象。

在赖声川那里,这个裂痕也就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反差和呼应,而这种刻意的留白不仅是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的隐喻,也是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正是基于这种意象的升华,才使《暗恋桃花源》获得了更深远的文化意义。

从这双重主题来看,我们怎能不被其深刻的主题而浑然忘我呢2、《暗恋桃花源》戏剧各要素奇特——要素魅力(1)台词语言奇特精妙、大胆、附有质疑感——成为塑造人物的鬼斧神工(语言魅力)话剧是语言的艺术。

这句话的含义更多地偏向于诸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莎士比亚那里,人物的台词常常是一泻千里,痛快淋漓的。

往往是通过语言造就不朽的人物。

<1>、词语意指之确定性的丧失物的确定性丧失《桃花源》中老陶想开酒瓶但就是打不开,于是老陶便怒道:“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买不回来,这还叫个家吗”说完去拿刀。

但即使他用刀来开酒但还是开不成,于是他就开始吃饼,可这饼像牛皮筋一样根本吃不动。

老陶潜移默化之间就产生了“武陵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鸟不语花不香,打鱼也打不到,老婆满街跑没人管。

”的想法。

在此,老陶的生存状态俨然不是一个没酒没饼的问题,而是有酒喝不到、有饼吃不动的问题。

他周围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甚至包括他老婆在内。

对他来说,它们确实不再具备那个东西的属性,难怪老陶开始怀疑人们对它们的命名。

●对传统美学概念和范畴的质疑●“留白”、“意境”的质疑:还记得导演“袁老板”对布景的指责这件事吗不记得也没关系,让我来说吧:在《桃花源》第二幕戏时,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不禁大为不解。

于是他叫来美工小林。

小林说,这叫“留白”。

“留白”导演立刻挠头。

小林说:“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也许从导演的语气你应该能够看懂导演的心思了吧是的,他对这些概念根本抱有一种拒斥同时甚至有些恐惧的味道。

“留白”、“意境”本来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可导演只通过对两个概念进行疑问句式的“重读”,就表达了一种态度。

最后,他百思不得其解,苦闷地大声喝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难道是为了“留白”和“意境”吗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对老陶离家出走之行为缘由的询问。

“情节”、“因果关系”的质疑:导演在戏中安排了老陶因老婆春花与袁老板有奸情而痛感“夫妻失和,家庭破碎,愤世嫉俗,情绪失调”,因此到上游去了;但导演在这里关于布景的一句呐喊好像也在说他不知道老陶出走的真正原因。

这就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即“因果关系链”。

<2>语言与人的关系的思索对语言与人的关系的思索是指——人被语言所困,人通过语言得到解放。

自索绪尔对语言进行“共时性”研究以来,语言与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文科学的焦点课题。

《桃花源》中,老陶进入了桃花源之中,但遇上了和春花、袁老板极为相似的人,原先他以为他们就是武陵的老婆和袁老板,但是作者通过赋予他们语言的解释最终让老陶明白了他们确确实实是桃花源中的人。

从这也可看出赖声川也在关注思索语言与人关系。

<3>话语权的斗争《暗恋桃花源》中充满了两种话语权的斗争,《暗恋》所代表的正统话语受到了《桃花源》所代表的解构性话语的挑战。

在《暗恋桃花源》中,这种话语权的斗争直接体现为谁占据舞台的使用权,谁就成为权威话语的掌控者。

在两剧的交替演出与台词穿插的背后,两部戏剧同时也在进行着相互诠释、影射和解构。

(2)戏剧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时空冲突魅力)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在戏剧的特征中,戏剧性无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所谓戏剧性,就是通过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吸引观众,实现其艺术效果和审美作用。

构成戏剧性的中心环节是戏剧动作和戏剧或者说是行动中的人物的冲突。

戏剧必须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动作,来展开激烈的冲突和交锋,使戏剧情节得以发展,在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曲折起伏的情节中,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