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关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句子

关于民族精神、发扬光⼤的句⼦1. 关于民族精神的优美段落结尾300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个国家,没有凝聚⼈⼼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命⼒、强⼤的凝聚⼒和卓越的创造⼒。
民族精神是民族⽂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时代精神是⼀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
历史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民团结和睦、共同奋⽃的精神纽带。
感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寄托着民族的希望,昭⽰着国家的未来。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量、激发活⼒,让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激荡、相互砥砺,必将壮⼤我们民族进步的⾎脉,增强我们国家发展的动⼒,激励亿万中国⼈民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成就伟业。
2. 关于民族精神的优美段落结尾300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个国家,没有凝聚⼈⼼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命⼒、强⼤的凝聚⼒和卓越的创造⼒。
民族精神是民族⽂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时代精神是⼀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
历史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民团结和睦、共同奋⽃的精神纽带。
感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寄托着民族的希望,昭⽰着国家的未来。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量、激发活⼒,让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激荡、相互砥砺,必将壮⼤我们民族进步的⾎脉,增强我们国家发展的动⼒,激励亿万中国⼈民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成就伟业3. 求⼀篇感⼈的关于民族精神的美⽂已经修改《祈祷书:⼤爱⽆疆》邓诗鸿2008年5⽉12⽇14时28分,⼀场突如其来的⼈间浩劫袭击了巴蜀⼤地,转瞬之间,楼房倾覆,⼭体坍塌,地⾯龟裂,道路扭曲,交通阻塞,⾳讯断绝,暴⾬如注,⼭崩地裂……,⽅圆⼗万平⽅公⾥之内,瞬间断壁残垣,遍野狼籍……;群⼭在抽搐,⼤地在呜咽,这绵延不绝的声⾳,像是亲⼈的啜泣,将⼀个民族的灵魂,揪紧!虚墟中的五⽉,被泪⽔、哀号、鲜⾎与绝望打湿……与此同时,数⼗万军队、武警、公安、消防、民兵,向巴蜀⼤地紧急挺进,⼀场饱含⾎泪和悲怆的⽣命⼤营救,由此展开……随着救援⾏动的迅速开展,⼀个个凄惋悲怆⽽⼜感天动地的故事,在⼗万平⽅公⾥的⼤地上⼀幕幕上演:今年只有9岁的⼩林浩,在危机时刻,⽤柔弱的肩膀背出两位同学,⽽⾃⼰的⽗母却⾄今仍联系不上。
民族精神 发扬光大

• 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 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 雷锋精神:1、助人为乐2、爱国精神3、热情似火4、默 默无闻5、勤俭节约6、无私奉献7、爱岗敬业8、热爱劳 动9、忠于革命,忠于党10、钉子精神 • 64字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 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 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 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 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抗 洪精神的形成,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新阶段, 它铸就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壮丽丰碑,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 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 北京奥运精神:中华百年梦圆;友谊竞争,团结进步;自 主,创新,兑现承诺;顽强拼搏,重在参与等 •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 井冈山精神:1.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 坚持 党的绝对领导。3.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 风。4.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 艰苦奋 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 • 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 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 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 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 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 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 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 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 延安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 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 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 神。
2024年弘扬民族精神总结范文

2024年弘扬民族精神总结范文2024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也是我国民族精神发扬的重要节点。
在这一年里,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下面是对2024年弘扬民族精神情况的总结。
一、加强教育引导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2024年我们致力于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
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确保全国各地的学校都能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另一方面,各级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包括中国历史、经典文学、传统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同时,还组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研讨会、讲座、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2024年,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第一,各级政府组织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通过文化节、艺术展等活动,向全国人民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二,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民众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第三,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鼓励文化界人士参与翻译、出版、演出等工作,让更多国际友人都能了解和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激发民族自豪感2024年,我们努力激发全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让每个人都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自豪。
一方面,加强对英烈事迹的宣传,挖掘和弘扬一些平凡民众中的英雄人物,让他们成为我们学习和崇敬的榜样。
另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等,让全民族在认同自己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的责任和使命。
四、加强全民族凝聚力2024年,我们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还要加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众志成城的大家庭。
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深入人心。
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

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它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精华。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传承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传承民族文化,就是要让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让后代子孙能够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来传承民族文化。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一种传承方式,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传唱民歌、教授民间手艺等方式来传承民族文化。
学校教育则是一种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传承方式,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组织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来传承民族文化。
社会教育则是一种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传承方式,社会可以通过举办民族文化展览、演出、比赛等方式来传承民族文化。
二、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必然结果。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民族文化成为推动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弘扬民族精神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可以通过文艺作品、体育竞技、科技创新等多种途径来弘扬民族精神。
文艺作品是一种最为广泛和深入的弘扬方式,文艺作品可以通过歌曲、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表现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民族文化。
体育竞技则是一种最为直观和感性的弘扬方式,体育竞技可以通过运动员的表现来展现民族精神,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科技创新则是一种最为前沿和创新的弘扬方式,科技创新可以通过发明创造来展现民族智慧,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三、发扬民族精神发扬民族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
发扬民族精神,就是要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中得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让民族文化成为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扬民族精神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可以通过教育、科技、文化等多种途径来发扬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2022-20237篇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2022-20237篇演讲,像表演一样,是讲话的艺术。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篇1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经典古籍构成了它的核心。
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
它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
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系统的内容。
它包含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例如:“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例如:“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而且把个人、集体、国家联成一体,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样一种伦理价值体系,在别的国家是很少见的。
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今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是因为:第一,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传统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
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思想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反映,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必然要伴随新的价值思想体系的建立。
但是,新的价值思想体系的建立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在对旧的价值思想体系的批判和改造中发展起来的。
今天我们提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中国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的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特色在哪里?我的理解,一是社会主义的,二是有中国文化底蕴的。
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是指人们在共享同一历史、语言、文化等相同基因并拥有强烈意识和认同感的群体。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民族精神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文化交流中形成的一种思想、道德、文化和美学观念。
它是一种文化传承、文化精华、文化担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导向。
弘扬民族精神可以增强国家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首先,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在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提高国民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心,增进众人着眼大局、共同发展的精神面貌,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其次,弘扬民族精神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基因。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把自己的文化扬起来,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感受,尊重并接受。
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和文化传承,才能吸引和汇聚团队力量,增加自身的文化自信心和号召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外来文化的进入及挑战,弘扬民族文化特色,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再者,弘扬民族精神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智慧结晶,是历代人民砥砺奋斗、积淀沉淀的文化宝库。
重视弘扬民族精神,就要主动寻求创新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实行民族文化的创新,保持文化传统活力和包容性,推动中国文化的独特发展。
最后,弘扬民族精神还可以提高知识分子的文化素养和国民素质。
知识分子是文化领袖和文化传承者,他们对民族精神的了解和接受,对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失落意识、文化自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呼吁全民积极向上、廉洁执政、弘扬正气、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更丰富和完善优秀的民族传统。
总之,弘扬民族精神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4.2 民族精神发扬光大1、中华文明没有发生过断裂的主要原因: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含义及作用:是指民族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古代:岳飞的“精忠报国”、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改革开放时期:“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5、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6、时代精神的内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7、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8、我们要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
如何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建设、民族振兴联系起来。
9、“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翻再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0、我国目前的小康: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11、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民族精神传承发扬 演讲稿

民族精神传承发扬演讲稿《民族精神传承发扬》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深刻而又重要的话题——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之中的力量。
它如同明亮的灯塔,在岁月的长河中为我们指引方向;又似强劲的引擎,推动着我们的民族不断前进。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孕育出了无数令人敬仰的民族精神。
从古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近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现代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这些精神品质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艰难困苦中奋发向前。
古代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但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
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英勇奋战。
在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广大劳动人民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创业,在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古有岳飞“精忠报国”,今有无数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总有无数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
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当今时代,爱国主义体现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
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科研工作者日夜攻关,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拼搏;边防战士坚守岗位,保卫着祖国的边疆。
团结协作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心齐,泰山移”,无论是在抵御自然灾害,还是在建设重大工程中,团结协作的力量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三)学情分析
由于生长在对外开放的时代,学生对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人生观、世界观处于萌芽状态,一些学生盲目崇拜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加强责任感教育、培育民族精神。九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懂得关心社会发展、国家大事,因此,要尽可能地从具体事实入手,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例中去懂得道理,去感悟知识,去体会变化和发展。
2.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
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革命战争年代
1921-1949年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孔繁森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1)设问:美军在上甘岭的失败,“不是输给了中国军队”,那么它到底输给了什么呢?
(2)学生回答。
(3)教师分析: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
(4)总结:民族精神的意义——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自主探究活动3】课本第72页“历史扫描”——探究《民族精神与时俱进》
某班针对这种现象,以“有必要抵制洋节吗?”为主题,组织一次辩论会。
(1)假定你是正方的主辩手,你方的观点是什么?运用所学知识陈述你的理由。
(2)假定你是反方的主辩手,你方的观点是什么?运用所学知识陈述你的理由。
2.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请结合本地实际、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和历史故事,设计一个弘扬民族精神的特色旅游线路。
和为贵,与人为善
四海之内皆兄弟张骞出使西域、
郑和下西洋爱好和平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勤劳勇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红军长征自强不息
3.教师总结:民族精神的核心及内容。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感悟《美军为何攻不下上甘岭?》。
整个上甘岭战役中,1万余人的志愿军,要对抗7万多人的敌军。前沿阵地上,我志愿军一两个残破连常常要对抗一两个满装员的团级进攻,而且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然而,占绝对优势的敌军,却最终没有攻下上甘岭。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民族精神,兴国之魂;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弘扬与发展
【情境体验活动1】感受民族精神
1.教师播放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学生齐唱国歌。
2.设问:国歌反映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和英雄气概?
3.学生回答。
【自主探究活动2】探究民族精神的内容及意义
设计意图:
列举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人名言、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及事迹……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
活动过程:
1.教师课件展示:历史典故、名人名言。
2.学生结合课本74页“国情导读”,完成下面表格。
源流远长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名言名句历史典故体现精神民族精神
核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端午节祭屈原、
林则徐“虎门销烟”爱国主义
爱
国
主
义
定于一,尚统一,一天下炎黄子孙的由来、
郑成功收复台湾、团结统一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1)奥运招贴画《更高、更快、更强》既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又弘扬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2)感悟到了自强不息、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民族精神。
4.教师用课件展示图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举办理念。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上海世博会的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广州亚运会的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
【体验思考活动4】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体验在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激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
活动过程:
1.课件展示:中国设计师孙明设计的含有“汉字书法元素”的奥运招贴画《更高、更快、更强》,并设问:
(1)对这一幅招贴画的风格你欣赏吗?为什么?
(2)结合这幅招贴画,谈谈你从奥运健儿身上感悟到了什么民族精神。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本单元知识梳理,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1980~1990年,解决温饱;
第二步: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
第三步: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进一步理解。
2.教师板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总结并板书。)
三、全面建小康,实现中国梦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总体小康状况,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2.教学重点:
(1)民族精神是兴国之魂,我们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课外拓展思考】(两个题目,任选其一)
1.面对来自国外的“文化侵略”,我们怎么办?
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洋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人们“抵制洋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时期都会孕育出新的精神、这些新的精神都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升华。
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图片与文字素材,思考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哪些具体体现?请举例说明。
4.学生活动:根据第一课时后布置的作业:“我理解的小康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发言。
5.教师讲解:正确理解小康社会
(1)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
(2)全面的小康的特征。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
(4)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①时间不同;②发展程度不同。
教师:通过用十八大报告内容引导学生。
总结:新时期,中国人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5.学生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青少年如何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小康”、“中国梦”这一系列知识的理解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教师须提前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做好铺垫,避免走过场。
(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民族精神”、“三步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和“中国梦”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2《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4.2《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第102~109页。
(二)教情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全面建小康的新阶段,我们必须高扬民族精神、才能振兴中华。知道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和“三步走”战略;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明确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1.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学生活动:讲讲历史上小康的定义;教师引出“我党对小康社会的提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小康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通过创设体验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动了起来,能较好地掌握知பைடு நூலகம்,陶冶品德,体现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2.经过学生的讨论、辩论后的观点,教师都有总结、进一步强化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铺垫。
第二课时:全面建小康,实现中国梦
学生获得启示:全面建小康,实现中国梦,要靠每一个人的努力。
6.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主要知识点,加深理解。
(三)课外作业
课堂延伸。学生结合所在地区的情况,或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说你对目前我国的小康水平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通过情景创设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对于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了解的,但并不完整、全面,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能让学生比较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