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

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
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

目录民间文化

1、韩信的传说

2、娃娃井传说

3、大禹锁镇巫支祁的传说

4、九牛二虎一只鸡的传说

5、白马湖来历的传说

6、老子山的传说

7、水漫泗州城的传说

8、淮扬菜传说

民间音乐

1、金湖秧歌

2、十番锣鼓

3、南闸民歌

民间美术

1、传统结艺

2、车桥剪纸

民间舞蹈

1、洪泽湖渔鼓

2、泾口高跷

3、马灯舞

4、跳判

戏曲

1、淮海戏

2、淮剧

3、香火戏

4、京剧(荀派艺术)

曲艺

1、工鼓锣

2、淮海琴书

民间手工技艺

1、码头羊肉的烹饪技艺

2、文楼汤包烹饪技艺

3、淮安茶馓制作技艺

4、高沟酒(今世缘酒)酿造技艺

5、洪泽湖渔具制作、使用技艺

6、朱坝活鱼锅贴烹饪技艺

7、黄集羊肉烹饪技艺

8、蒋坝酸汤鱼园烹饪技艺

9、平桥豆腐烹饪技艺

10、淮扬菜烹饪技艺

11、洪泽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

人生礼仪

1、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

民间信仰

1、安淮寺庙会

民间知识

1、吴鞠通与山阳医派

淮海戏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淮海戏属拉魂腔系统,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淮安、连云港、宿迁和盐城、徐州的部分县区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

淮海戏起源于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社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声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术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解放后,流行区域各地专业的淮海戏剧团纷纷成立,并一直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编演新戏,淮海戏逐步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淮海戏既演全剧,也演折子戏。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罗鞋记》、《催租》、《骂鸡》等三十二整本、六十四单出。先后编演的现代戏有《大后方》、《小板凳》、《拾稖头》、《春回粮仓》、《十里香》、《生死怨》、《儿女情》、《果园风情》、《小镇有口甜井水》、《草包村长》、《粉祸》、《临时爸爸》、《永恒的彩霞》、《赶集》、《豆腐宴》等。淮海戏唱腔明快、爽朗、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以板式唱腔为主,兼唱部分民间小调。男女同弦异腔,女腔以【好风光】为

基本腔调;男腔以【东方调】为基本腔调。此外,女腔还有【二泛子】、【串十字】、【双起腔】、【彩腔】、【八句子】等;男腔还有【金风调】、【龙门调】、【小丑调】、【僮子调】及各种形式的弹唱等。伴奏乐器以板三弦、淮海高胡为主。

土生土长的淮海戏以民间生活小戏为多,是典型的大众化艺术。它的唱、念、做、表,均平实易懂,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形式尤显热烈生动。形式上的乡风野趣与直接表达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内容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一些生活小戏如传统的《催租》、《骂鸡》等和新创作的《小板凳》、《拾稖头》等,均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平民化特质。由于淮海地区处于北方鲁文化和南方吴文化的中间地带,因此其总体风格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

淮海戏生长在农村,它的语言、表演等都有着浓厚的乡风野趣和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淮海戏的表演艺术有着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如猪吊腰、鸡刨塘、野鸡溜、驴打滚、狗拜年、鳖爬走、脚尖走、膝盖走、鬼扯转、穿八字、矮步蹬等艺术表演形式,极其生动有趣。京剧大师荀慧生曾经在观看了淮海戏的演出后说:“正因为淮海戏来自农村,所以演出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曲调和表演都非常朴实……戏演得很生动,哏而不俗,嬉而不谑,蛮有风趣,也极具讽喻。”

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淮海戏历史上是以家族传承为主,师承为辅,并以此形成了家族性的班社,至今传承已达十代以上。影响较大的班社有“于登元班”、“杨如刚班”、“王大娘班”、“王春宝班”、“王玉帮班”、“吕柱生班”、“葛兆田班”、“霍启台班”等。从抗战时期起,就有了公资开办的训练班进行人才培训,建国后又由培训班发展为戏校教育。特别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淮安市主要以学校教育的形式培养和造就了谷广发、杨秀英、杨云发、范珍美、魏佳宁、苗爱华、吴玲、许亚玲、熊化冰等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形成了老生谷(广发)派、青衣杨(秀英)派、丑角杨(云发)派和花旦派(珍美)派等不同行当的四大流派。

淮海戏当今代表性人物是由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杨秀英和魏佳宁,其中杨秀英于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价值

淮海戏大量的剧目内容直接来源于平民生活,其中保留着许多当地历史衍变和社会发展的文化信息,对研究淮海地区社会人文史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淮海戏的唱词结构与声腔变化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这对于研究探讨中国戏曲唱词与曲调的关系,以及声腔中的情感内涵,有着一定的实证意义。特别是在它的部分声腔中,还保留着五个入声韵类,这对研究中国汉语言的分布和衍变有着特殊的价值。淮海戏的载歌载舞,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本质特征,这对于研究中国戏曲这一特殊的表演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保护情况

当前,淮海戏和全国许多地方剧种一样遭遇了生存的困难。为了振兴和保护淮海戏,淮安市建立了淮海戏博物馆,确定了淮海戏传承人,成立了淮海戏研究会,举办了规范化的淮海戏艺术节,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

一方面进一步广泛开展调查工作,录制和整理行将失传的音像资料,最大限度地避免有价值的资料流失;另一方面由江苏省淮海剧团开办了淮海戏《周末剧场》项目,加大演出力度,扩大淮海戏影响力。他们还每年召开一次淮海戏学术研究会,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淮海戏的保护工作。

淮剧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淮剧,又名江淮戏,是江苏省的三大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淮剧起源于苏北盐城西乡(今建湖县);起初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淮海以南的淮阴、盐城、扬州等地区,后流行区域逐步拓展,在沪宁沿线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安徽滁县、浙江长兴等地也渐流行。此外,在合肥、武汉、南昌、杭州等地亦曾留下过演出足迹。

淮剧是民间说唱“门叹词”与苏北“香火戏”相结合,并吸收了里下河“徽班”的艺术精华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门叹词源自农民号子和田歌,初为一人击板而唱,继而为两人对唱,是一门沿门卖唱的说唱形式。香火戏则是当地酬神的民间表演形式。二者联合演出,俗称“三可子”,并逐渐形成“江北小戏”,主要演出一些对子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后有大批徽剧班社进入里下河地区,江北小戏渐与徽班同台演出,谓之“徽夹可”。在与徽班合演时,吸取了徽剧中剧本、器乐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一些艺术成就,逐渐发展成熟,遂称“江北大戏”。1912年左右,艺人何孔德等首次将之带到上海街头演出,并于1914年在闸北太阳庙建立第一个江北戏院,使淮剧正式立足于都市。

1951年7月,淮剧周茂贵班在清江市集训后,改为“京江淮剧团”。1955

年5月,京江淮剧团改为清江市淮剧团,此后,涟水、洪泽、淮安、盱眙、金湖等县先后成立了县淮剧团。20世纪80年代以后,淮剧的演出规模有所缩小,目前,淮安市境内的淮剧团尚有淮安市淮剧团、楚州淮剧团和涟水淮剧团。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淮剧由于流传较久,又是江苏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所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传统节目。剧目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对子戏”和“三小戏”:《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等,只有生、旦、丑两三个角色,多用实词和专有曲调,表演内容简单纯朴、艺术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属于说唱范畴的民间生活小戏。二是“九莲”、“十三英”和“七十二记”。“九莲”是:《兰桥会》中的兰玉莲,《刘全进瓜》中的李翠莲,《土牢记》中的秦玉莲,《阴阳河》中的李桂莲,《吴汉三杀》中的王玉莲,《蔡金莲告状》中的蔡金莲,《刘文秀赶考》中的陆金莲,《大赶考》中的窦金莲和《荆钗记》中的钱玉莲。“十三英”是:《陆志春赶考》中的尹凤英,《刘秀走南阳》中的王大英,《玉杯记》中的王二英,《药茶记》中的苏风英,《牙痕记》中的顾风影,《对舌》中的苏迪英,《罗英访贤》中的周桂英,《韩湘子度妻》中的林芦英,《杨天

禄招亲》中的穆玉英,《何文秀赶考》中的王鸾英,《刘贵成私访》中的罗凤英,以及《孝灯记》中的陈凤英和王月英。“七十二记”主要有:《土牢记》、《荆钗记》、《玉杯记》、《牙痕记》、《白兔记》、《葵花记》、《红灯记》、《三元记》、《合同记》、《恩仇记》、《药茶记》、《孝灯记》、《骂灯记》、《乌金记》、《断膀记》、《磨房记》、《度妻记》、《朱痧记》、《贩马记》、《大琵琶记》(即《赵五娘》)、《小琵琶记》(即《秦香莲》),等等。三是幕表连台戏。如《杨家将》、《包公案》、《施公案》等,这些剧目,行当齐全,文武兼备,无固定台词,全凭演员根据幕表即兴创作。四是现代戏。淮剧具有编演现代戏的传统,从抗日战争以来,创演过上千出淮剧现代戏,其中《照减不误》、《刘桂英是朵大红花》等都盛行一时。成立于1955年的淮安市淮剧团建团五十多年来,先后排演了《白虎堂》、《包公下陈州》、《白蛇传》、《红灯记》、《斩韩信》等百余部传统剧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排演的剧目主要有大型现代戏《情与法》、《未了情》、《高原雪魂——孔繁森》、历史剧《林则徐》、大型新编淮剧《吴承恩》、新编历史剧《韩信》等。

淮剧的舞台语言和音韵是以建湖方言为标准的。淮剧的二十道音韵中将入声字单独列韵,为淮剧所独有。淮剧最初的声腔为【淮调】(又称【老淮调】)。后受徽剧和京剧影响,创造了【靠把调】(又称【老徽调】)。早期淮剧的声腔即以【老淮调】和【老徽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此后出现了一批女演员,也开始用二胡伴奏,便出现了【拉调】。著名演员筱文艳又在【拉调】等基础上创出【自由调】。【淮调】、【拉调】、【自由调】遂为淮剧的三大主调。另外还有一些富有个性的其它曲调如【下河调】、【蓝桥调】、【磨房调】、【种大麦】等,以及经常运用的民间小调如【柳叶子调】、【拜年调】、【丁黄氏调】等,加上脍炙人口的“五大宫曲”,据初略统计,淮剧曲调有五六十种之多。

淮剧一方面因其产生于民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因此其艺术风格朴实淳厚,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徽班”的熏陶与影响,因而形成行当齐全,文武皆备,“袍带”、“靠把”戏大气盎然,不同于一般地方小戏的特征。淮剧以工见长,一连几十句、上百句,紧扣剧情,出彩不断的即兴演唱,是淮剧声腔的一大特色,能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传承谱系及代表人物

淮剧的传承,原以家族血缘关系传承为主,师徒关系传承为辅。民国年间,在两淮地区活动的班社有刘玉琴班、杨洪文班、周茂贵班等。建国后则以剧团招收学员培养,及学校或训练班招收学生培养为主。

当前代表人物主要有:

周小贵,男,1935年出生,淮剧艺术大家周茂贵之子,国家二级演员。主攻文武小生、老生、净。其唱腔浑厚、吐字清晰,功底扎实,戏路宽。曾主演过《包公下辰州》、《武松》、《寇准背靴》、《刘老庄战斗》等剧。

乔艳红,女,1944年出生,国家二级演员,师承淮剧名家筱文艳,主工青衣、刀马旦,表演稳重大方,演唱独具一格。近年来她在现代戏中塑造的“杨开慧”、“江姐”,传统戏中塑造的“樊梨花”、“孟丽君”等不同的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荣光辉,男,1948年10月出生,国家一级演员,主工文武小生,西路淮剧的代表人物之一。先后在《白虎堂》、《红灯记》、《斩韩信》、《充军行》、《吴承恩》等百余部剧目中任主要角色。1996年至2008年,任淮安市淮剧团团长、书记期间,为淮安市淮剧团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韩丰萍,女,1954年出生,国家二级演员。主攻青衣、花旦,唱腔婉转自如,韵味隽永。先后在《阿庆嫂》、《倩女奇冤》、《白蛇传》、《为儿为女》等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

杨小楼,男,1964年出生,国家二级演员,主攻老生、小花脸,音色宏亮粗犷,唱腔淮剧淳厚,富有激情,演技精湛,文舞兼备。先后在《平原作战》、《智取威虎山》、《莲花庵》等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在编剧、导演方面也颇有成就,先后编导《摇钱树》、《莲花庵》、《万花船》等剧目。

主要价值

淮剧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是江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质朴而不失精致,创新意识强烈,反映当地的民生民情、社会时事十分及时而精到,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特别是淮剧表现悲剧的优势,能充分体现民间的道德观念和民众的精神追求,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如优秀的现代淮剧《打碗记》、《奇婚记》等,都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道德认知价值。另外由于淮剧的历史较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综合性较强,因而淮剧艺术的发展史,对于研究我国地方戏曲的起源及发展具有较高的佐证价值。

目前保护情况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淮剧已处于濒危状态。为保护淮剧这一文化遗产,淮安市做了大量工作。淮安市淮剧团新招收20名学员,以加强淮剧后备人才的培养。他们还抽调专人,搜集整理西路淮剧的相关影音资料,建立淮剧档案资料馆。他们还通过复排经典传统戏,举办“周周淮剧”演出活动,扩大淮剧的影响。但愿淮剧这朵乡野“奇葩”将常开不败,永远芬芳。

香火戏

“香火会”,也叫“香火神会”,是以鬼神信仰、消灾祈福为基础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

香火神会的渊源是古代的“乡人傩”它是原始巫文化的一部分,是由巫觋扮演鬼神唱歌跳舞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香火神会形成的时间,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大致在宋代以后,明代以前。香火神会的从业人员称“香火”、“童子”。香火童子除了以巫术为人祛病消灾外,同时也参与或主持民间的社会和庙会的祭祀活动。香火童子在香火神会上的各种表演称为“香火戏”。

香火神会旧时广泛流行于江苏省长江北部地区及邻省安徽的天长、来安等县,并随船民、渔民流传到江南太湖流域。现在仅在南通和金湖地区农村尚有活动。

金湖的香火神会名目繁多,但大致可分为村落举办的神会、行业举办的神会、家庭举办的神会和香火童子自办的神会。

村落举办的香火神会有“青苗会”,也叫“土地会”,还有“圩神会”。举办“青苗会”的时间一般在仲春清明前后,麦苗生长之时,或仲夏黄秧还青,适逢要水灌溉的关键时刻,以祈求丰收。夏末秋初暴雨季节,圩头上内涝外洪,为祈求风调雨顺,旱涝保收,则要做“圩神会”。六月初三(阴历)水母娘娘生日,要唱《水母忏》,演《捉水母娘娘》等杂剧。

各个行业也会举办香火神会。渔民秋捕之前要做“大王会”,跳顽神《耿七公》,祈求渔业丰收。瓦木匠要做“鲁班会”,祈求生意兴旺。商人小业主要做“血财会”,以祈求生意兴隆,念《火星忏》,要请赵公明,以示“黑虎招财”。如果上了规格的要念《黄河大摆阵》,以示阔派。算命的“瞎子”要做“三皇会”,要念《眼光忏》。养牛户春上要做“牛栏会”,要念《牛栏老爷》。医生要做“药王会”,要念《药王忏》、《五岳闹皇宫》。

家族做香火神会一般在秋后,或冬闲之时。在续序家谱时,要做“家谱会”,要念《文三忏》。为族长或老人祝寿时,要请来香火念长寿忏——《祝星》、《彭祖寿星忏》等等。砌房造屋,要做“安宅会”,要念《土地忏》等。

香火童子自办的神会为“升纲神会”。

“香火”一般以家庭传承为主,但也有认师带徒的。认师带徒分明带与私(暗)带,明带要做昇纲大会、请领纲司,“上山”领法名,三年后满师,满师后成为领纲童子。

金湖县“香火戏”是民间祭祀和民间戏剧综合体,它综合了表演艺术(说唱、舞蹈、戏弄杂耍等)和造型艺术(剪纸、绘画、民间工艺等)等多种形式,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活在民间的俗文化。

金湖香火戏存有许多唱词手抄本,其中有古戏遗孑《古藏勾戏》、《古参军戏》、《弄痴剧》、《传习经》等,还有“参军戏”蓝本——《三曹对案》。香火戏中的说唱韵文之内容,为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传》等的研究提供了资料。香火戏中的一些关目,如《消灾》、《转竹招魂》对楚辞的研究,特别是对《天问》、《大招》、《招魂》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香火戏中的说唱韵文对研究民俗也有着重要价值。

目前,金湖县境内尚有50至60名香火在活动,他们大都在县东南农村。为了保护香火城,金湖县文化局加强了对香火戏的调查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建立了香火戏传承人的档案和陈列室,组建了半脱产的香火戏表演队伍,并出版了香火戏的文字和音像资料。

京剧

京剧,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荀派艺术,则是以花旦(及以花旦应工为

主的花衫)的妩媚柔美为主要表演特色而在京剧的四大名旦之中独树一帜;宋长荣,乃是正式拜荀慧生先生为师的荀派传人,荀派表演艺术家。

荀慧生生于1900年,七八岁时拜河北梆子名家庞启发学戏,后又从昆曲及京剧等多位名师学艺,并正式拜京剧大师王瑶卿为师学习京剧。1918年,荀慧生即将河北梆子《花田错》移植为京剧演出,在京剧舞台上开创了以“花旦”为主演的新生面。1919年,荀与“三小”到上海演出,《花田错》即誉满申城。再往后影响较大的花旦戏及以花旦应工为主的华山戏有《丹青引》(以此戏得四大名旦之誉)《绣褥记》《金玉奴》《红楼二尤》《勘玉钏》等等,到1936年编演《红娘》时,已将花旦表演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荀派花旦的表演体系业已形成。……

荀慧生大师一生演出的剧目有数百出,影响较大的就有六大喜剧、六大悲剧、六大武剧、六大传统剧、六大移植剧、六大跌扑剧之说,这里仅就最具荀派特色的花旦戏(包括以花旦应工为主的花衫戏),简述一些基本内容:

一、剧目内容人民性、贫民性

荀派所演的剧目内容多关心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所塑造的妇女形象也多为受侮辱、受损害的类型,如红楼二尤、金玉奴、霍小玉、杜十娘、林慧娘、韩玉姐、晴雯等,也包括红娘、春兰等。宋长荣新编演的《桃花酒店》《鸳鸯帕》也是如此。宋长荣所演的荀派原有剧目,大多有所整理和改动,《红娘》一剧大小改动就有数十处,其余几出的整理和改动也多有大师兄荀令香、徐凌云等指导或参与。

二、舞台形象俏媚甜美

四大名旦表演风格不同,所扮演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性格也多有差异,即使饰演同一剧目中的同一人物,也各表现该人物性格中可能有的不同侧面,如醉酒的贵妃,梅演仍不失典雅庄重,荀演就醉意朦胧、娇媚可人。荀派的剧中人虽多属社会下层,但在舞台上突出表现的是这些女人所特有的柔美、俏媚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三、演唱行腔柔婉甜润

荀派声腔总的格调是柔婉的,但在必要时也有刚强的收放对比。宋长荣的演唱在把握住柔美的基调上,有些地方为突出人物的情感表现,加大了节奏和速度的对比,且根据自己调门不高的实际,曲调多走低回委婉。演唱诸如尤二姐悲苦的段落时,又能运用自己曾学过程派的技能,将气息拖腔、若断若续的韵味融入荀派声腔之中来。

四、念白是京、韵相掺

这也是为了表现下层人物的需要。下层人物如全念韵白就显得拿腔作势不自然,只有艺术化些的京白才更符合下层人物的身份。——这一点也为向现代戏过度提供了便利。

五、表演特讲究出情放彩

戏曲表演的手眼身袖步,在荀派演来都与其他三派有区别,如为表现花旦的俏媚神情,荀派独创有斜身侧颈、垂首晃肩、咬唇衔帕、捐巾横膝等身段程式。在一首赞颂宋的词作中有几句大体描述了这些特点:“台步偏偏,指儿点点,舞袖飞翻曼转摇,更怜爱,那灵灵媚眼,款款蛮腰。”评宋表演的诗句或文章之中还有“古有淮阴侯,今有淮阴腰”;“氍毹多少妖娆女,不及淮阴细腻腰”。——这腰身的灵动,又是宋从筱派特色处化用而来。——评论家评论说:“从手势的优美到眼睛的传神,从腰身的灵活到步履的轻盈,章法讲究,造型优美,内心充实。一抬手一投足,每句唱每句念,确实地道的荀派”。“难的是,他在以唱为主的时刻,能根据唱词的意境,挥洒自如的调整步履、翻弄水袖、指点手势、摆动腰身。而这一切之所以确切、自然、优美、动人,是由于他能把这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动作,用一条色彩浓重的‘情’带,横穿竖引,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

代表性人物

宋长荣,1935年生,江苏沭阳人。著名荀派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班导师,江苏省长荣京剧院名誉院长。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在申报。

1957年,《新华日报》即以《一颗刚出土的明珠》为题,报道了这位“后起之秀”的“难能可贵的艺术成就”。

1961年正式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后,即专事荀派表演和研究,在当今有突出成就的荀派传人之中,他又是唯一的乾旦代表。这对于由乾旦开创的荀派艺术来说,则有着独特的美学传承价值。如他在舞台上塑造的花旦形象、形态,相比较起来就最具荀派所特有的妩媚柔美的特质,那真是“比女人还女人”!——“活红娘”之美誉,就是观众对他最鲜明、最精当的评价。

宋长荣在传承恩师艺术的基础上,还遵照恩师的指导,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理解对荀派的表演艺术又有了丰富和发展,评论家称赞他是“青出于蓝,另放光彩”;“形似神更似,形态更出神”!

他能够“从生活中吸取源泉,以丰富舞台上的表演”。如以自己搓麻绳、纳鞋底的体会运用到《花田错》春兰的表演之中;将自己的女儿被打时受委屈的神态运用到尤三姐被褥后的表演之中;将城郊小姑娘拍蝴蝶时的动作、神情运用到红娘的拍蝶舞蹈中,等。

他能够“融他人之长计,增荀艺之光辉”。如将筱派的腰功运用到红娘的表演中;将程派的提气托腔、若断若连的韵味运用到尤二姐的悲痛欲绝的唱段中,等。

他能够“以情为魂出神采,用活原有旧程式”,如红娘的水袖表演中不同情感的处理,几次研磨时不同的速度、动作表演的区分,等。

——这些好的做法都很值得继承和发展所有流派时借鉴!而现在的荀派再传弟子们学演《红娘》《红楼二尤》《勘玉钏》《花田错》等荀派剧目,都为宋所传授,宗的是宋演的路数。

他还新编演出了荀派风格剧目《桃花酒店》《鸳鸯帕》《紫钗记》等,为荀派

传承增添了新载体、新样品。

宋长荣还多次应邀赴台湾、香港,及美国、加拿大等地演出和讲学,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荀派乾旦所能有的独特的作用。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民革XX市委今年3月,组织部分党员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市是地处太行山的一个山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六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竞技与杂技。主要有武术社火、故事火、牛斗虎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市的民间民俗。主要有平定风秧歌、跑马、平定城柏井古庙会上会迎驾与祈雨等。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刻花瓷制作工艺、平定砂货制作工艺、珐花瓷制作工艺等。四是道具简单、轻便灵活的说唱艺术。保存至今的说唱艺术主要有阳泉评说。五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民间舞蹈。主要有文迓鼓、武迓鼓等。六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学,主要有赵氏孤儿传说、浮山女娲补天的传说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各种活动大力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录。2006年以来,我市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将搜集整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记载下来。同时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市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编辑出版了各种资料。2008年10月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申报第二批省级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平定武迓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保护计划,确定了保护单位,明确了项目普查、申报责任人,使非物质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 香包 花灯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的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 徐州剪纸的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面等)、特种剪纸等。徐州剪纸内容也由传统的表现手法转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剪纸新作,使内容便加广泛,如:收割、养殖、运输、建筑等生活场景,也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 徐州剪纸艺人众多,代表性的人物有新沂的王桂英等;邳州的李云霞、衡瑞霞等;沛县的张玉兰等;市区的有孟宪云、张丽君、刘毅、吴国本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这里展示的她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市知名剪纸艺术家张丽君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知名剪纸艺人孟宪云老师的作品:。 信息点: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她出身贫苦,从小就倍受父亲雕刻艺术的熏陶,她的作品源于生活,内容丰富,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浑朴天然,自成一家。既有质朴厚重之意,又充满着生活情趣。其创作的近百件作品荣获国内外大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徐州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名师辈出,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青年剪纸艺术家,张丽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九龙图》、《喜上眉梢》、《虎娃》先后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中国民间雕刻、剪纸大赛金奖及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奖”。 香荷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端午节有制作和佩戴香荷包的习俗。 香荷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汉代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广泛运用到岁时年节等民俗生活中。明清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有较大发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荷包。 徐州香荷包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徐州有很多制作香荷包的艺人,最具代表性的有王振霞、井秋红、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冯瑞珍等。她们的作品都曾在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目前,徐州民间香荷包制作艺人中王振霞、井秋红二位老师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里展示的有两位老师的作品有:。 .信息点: 王振霞从艺40余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且起到了很好的领军带头作用,堪称“彭城一绝”、“娃娃王”、“巧女”等。 井秀红为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十四岁跟随母亲曹凤英(已故)学习刺绣和曹氏香包制作工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并将香包这项传统手工艺成功推向市场。

非遗申报范本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03 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美术技艺 申报项目名称:面塑 申报地:大善台村 中华人民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申报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数字代码: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02),民间美术(03),民间音乐(04), 民间舞蹈(05),戏曲(06),曲艺(07),民间杂技(08),民间手工技艺(09),生产商贸习俗(10),消费习俗(11),人生礼俗(12),岁时节令(13),民间信仰(14),民间知识(15),传统体育竞技(16),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7)。 (二)此申报书可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https://www.360docs.net/doc/4a7216315.html,.)“社文处长专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二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 3、子项目说明; (二)第四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中,应包括:为防止滥用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

护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技艺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等等。 (三)在第五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容。具体可参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一、基本信息 二、项目说明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其他的不说,就从我们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学生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具有文化优势、教育传承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学校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学校通过老师为我们营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为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合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举措。为此,各个高校应该普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以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国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号召,积极参与,我们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多少都保持着对自己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的印象,有些学生还有着相当的感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非常

丰富的,有些技艺为大学生所喜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投入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文化的不同,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并成为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哀的关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一刻不可放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邵冬梅B090902023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

非遗申报范本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03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美术技艺 申报项目名称:面塑 申报地:大善台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申报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 数字代码: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02),民间美术(03),民间音乐(04), 民间舞蹈(05),戏曲(06),曲艺(07),民间杂技(08),民间手工技艺(09),生产商贸习俗(10),消费习俗(11),人生礼俗(12),岁时节令(13),民间信仰(14),民间知识(15),传统体育竞技(16),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7)。 (二)此申报书可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a7216315.html,)“社文处长专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二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

3、子项目说明; (二)第四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栏 目中,应包括:为防止滥用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技艺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等等。 (三)在第五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史委 根据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工作分工,科教文史委牵头筹备了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协商活动。通过本地观摩,外出参观,听部门情况介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完成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比如的传承人,的传承人等。这些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损坏或者消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文字资料库,以供将来教学、研究时使用。一要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全面完成所有非遗项目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剧目或者节目、仪式规程等等。要让每一个非遗传承人、每一种非遗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每个项目的所有细节,都以最完整的形式原汁原味保留、记录下来。二要整理好历史非遗资料。许多历史非遗资料,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文字记录、录音带、录像带等难免出现发霉、老化现象,建议用数字化手段重新翻新保存。三要做好非遗资料的挖掘工作。对一些缺失的或者仍然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及项目,要及时进行挖掘和收集,查漏补缺,比如要及时收集散落民间的剪纸老纹样等,使档案库更加完善。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传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解决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被动保护相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讲堂,同时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让普通群众、下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甚至愿意传承非遗文化,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更加长远、高效之计。一要做好对“下一代”的传播,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建议有关部门联手,让等武术类项目进入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体育课程;让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手工课,让民俗、非遗类音乐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音乐课。二要做好对机关干部、教师、大企业等集中性群体的传播,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进各种讲堂。比如,等同志,既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有着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建议有关部门让他走进学校、机关、老年大学等讲堂,宣讲等传说。三要做好在全社会的普及性传播,让非遗专栏进入报纸、电视台、电台。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项目做成喜闻乐见的动漫、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使之真正在生根发芽。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青州的农民画产业现在正在兴起,其题材和内容大多来自于当地人的吃穿住行,很具乡土气息。比如当地的特产水果银瓜就是农民画的热门题材,许多福禄寿喜画作就是用银瓜排列组合而成的,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也能够引导非遗传承人借鉴这种经验,不断拓展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将之和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

关于徐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徐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10资源-108322110-刘学涵 一、徐州历史文化 1.1徐州历史文化的介绍 一部徐州历史:是刀光剑影的争雄史,是大河横流的苦难史,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史,亦是人文荟萃的创造史。徐州历史完整,千年一贯,史不断线,始终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帝尧时建大彭氏国。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两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两汉彩绘兵马俑,是继咸阳和西安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批重要发现。 徐州还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乡,唐代白居易,宋代苏东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驯,当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和著名音乐家马可都曾在徐州任职或生活过。 徐州的工艺技术历史悠久,著名产品如柳琴、皮毛画、玉雕已赢得国内外声誉。徐州地方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如沛县狗肉,东坡回赠肉、八大锤清烧鱼丸、糖醋四孔鲤鱼、珍珠鸭子等传统名菜名扬海内外。 1.2徐州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现状 1)脱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缺乏与之相配套的、

较完善的有关法律、规章的保障。在20年的城市建设中,徐州盲目地进行城区改造,许多项目并没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的保障作用,导致徐州局部山水环境遭到破坏;新的城市干道与广场体系大大弱化了原有的古城格局;古城内的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除了南门外户部山一带还有保存价值较高的民居街区外,其余城区传统风貌已基本不在;大量仿古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真实的历史风貌;相当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荡然无存,历史街区也在迅速消失。诸如在徐州户部山古民居、文亭街徐州道台衙门、云龙山汉代采石场、徐州城下城遗址等等文化遗存的保护方面,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损失。尤其是在最近徐州护城石堤(也是徐州古城墙的一部分)的保护和利用上,集中暴露了负有直接责任的一些政府等工作部门所存在的漠然麻木、无知软弱、瘫诱扯皮、不作为、乱作为乃至纵容破坏、无视法律等等极不正常的问题。 2)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如何处理仍不明确。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加强保护,才能更好地延续名城特色。近年来,徐州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导致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尖锐化。不仅使大量文物资源受到损害,更多的是传统的环境空间迅速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徐州正从一个历史悠久、城市特色鲜明的古城变成一个缺乏地区特色、千城一面的城市,城市魅力正在消失。户部山是徐州深厚历史文化的见证,文物古迹丰富,有戏马台、台头寺、文昌祠、三义庙、东坡祠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篇1 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

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2014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2014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学生姓名:谢奎 年级、专业:13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符昌忠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黄梅戏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其中湖北的黄梅戏作为南方戏曲种之一极具代表性。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这两者作为现存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间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黄梅戏的艺术性与价值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文化,即指发生于历史上的皖、鄂、赣以及由此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黄梅戏来源于该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方式,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定:其一,黄梅戏文化是指历史上该地区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安徽、湖北和江西界线上的相关区域。其二,黄梅戏文化约有两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息息相关。严格意义上来讲,黄梅戏文化在建国后达到了鼎盛,因此有“梅开二度”一说,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三,黄梅戏文化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种盛行文化,她更有徽州人带向外省,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黄梅戏文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演变,日渐成熟,

徐州艺术中心开业庆典新闻通稿

徐州艺术中心开业庆典新闻通稿 梦启华夏,崭新未来——华夏未来徐州艺术中心开业庆典隆重举行 2015年11月8日上午,“梦启华夏,崭新未来——华夏未来徐州艺术中心开业庆典”隆重举行,此次活动得到了徐州市委、市政府、教育局、文化局、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报业传媒集团等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受到了徐州市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天津市华夏未来文化教育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骞;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孙鹤;中国香港音乐剧团艺术总监、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张旭;泰思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李文建;CCTV中学生频道少年时代艺术团团长严雪枫;武当三丰太极传承人王明山;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中国执行总裁张彦及华夏未来各分中心领导出席本次庆典活动。 徐州艺术中心是天津华夏未来继哈尔滨、大连、厦门、华盛顿、墨尔本之后成立的又一中心。中国儿童教育第一品牌华夏未来全面入驻徐州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徐州乃至江苏省儿童教育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启了新的纪元。 本次庆典活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庆典仪式,在仪式上,徐州市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会、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分别授权于华夏未来徐州艺术中心。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精彩现场展示,让观众充分感受徐州非物质文化的魅力。 仪式最后,满载希望的五彩气球缓缓升上天空,这里是孩子梦想开启的地方,梦启华夏,崭新未来。 庆典第二部分为庆典演出,在徐州人民舞台举行,华夏未来徐州艺术中心的孩子们和专家们带来的精彩表演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华夏未来集团赵骞董事长献上一曲《梨花又开放》,将演出推向了高潮。伴随着精彩的文艺表演,华夏未来徐州艺术中心开业庆典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及其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携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很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做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做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应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保护、传承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批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

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典故与传说等);2.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等);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传统医药、宗教信仰等);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包括民间美术和公益类、生产类、商贸类手工技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遗的保护传承,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先进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明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传承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还处于起始阶段,出现的问题不少,需要我们共同关注、探讨和解决。 目前,从我所处的永康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资源消亡速度快 就如2011年永康云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为发掘云溪古村落文化,在收集编写《云溪传说》时,很多经口口相传、口传心授、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玉雕专题片解说词 一、概况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这里物产富饶、人口稠密、文风昌盛,民生富足、丘陵地貌,蕴含多种矿体,还探明富含石墨、明矾、花岗石、铁、铜、金等多种金属矿并富有稀土等珍稀资源。用土面积1644平方公里,湖泊水面16.7万亩,人口78万,是省级合肥经济圈和承接长江经济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有省级民营经济开发区一个,这座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可谓江淮沿江城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块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孕育着玉雕艺术的兴起与发展。 桐城玉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代有传人,声名远播,自夏、商、周承袭扬州玉雕血脉以来,绵延不绝,历数代艺人的不懈努力,薪火相传,博采众长,纳宇内各派玉雕工艺之长,融为一炉,形成迄今相对完整配套的玉雕工艺体系,由昔日的家族式作坊,零散式创制与经营,过渡到今天实现4万众从业人员,20多亿固定资产,历经文化传人一脉相承与发展的跨越,已经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玉雕产业体系和工艺竞技之地,成为桐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桐城派”、“黄梅戏故里”的文化滋润浸滢而生发出新一轮的创造活力和发展规模。它必将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元素,成为弘扬桐城文化的新亮点。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桐城大栗树村民组发掘战国时期古墓葬出土的玉器工艺品以来,玉雕业在桐城的发展与兴盛,伴随朝代更迭,国运昌盛走向今天继往开来的康庄大道,沉淀着桐城玉雕人一千余年不懈的心血,历史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工艺大师;尤在明清时期,王小溪、李文甫、贺四、姚宗仁等功不可没,奠定了桐城玉雕业的坚实地位,而一代“玉圣”胡正文正是受惠桐城玉雕工艺之营养修成的一代大家,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威望;后起之秀勃发英姿,层出不穷,仰前人之恩泽,发后人之壮志,造世纪之辉煌,革故鼎新,自重修养,提升玉雕工艺品质,闯荡国内外市场。加工、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将现代设备和传统工艺融为一体,以师徒传授技艺和现代工艺大师的优秀杰作为参照,重实践、求提高,形成自己以玉佩、玉把件、玉摆件、玉琮、玉璋、玉环等白玉小件为主要工艺品加工的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色和拳头产品,及有地域特色的一个产业群,以和田玉、俄罗斯玉、青海玉等高品质玉材为依托,加工成一件件艺术精品,远销海内外,传播中华文明,提振现代人文精神! 二、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玉雕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的重要品类,其以玉石文化与中国绘画艺术珠联璧合,互为载体,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拥有者带来健康向上、磊落光明的生命活力与远大追求。 收藏价值:玉雕工艺品流向市场,广为中外各民族所喜爱,既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播的最好的载体,又是提升人类自我修养的宝贵之物,可以因时间、地理环境的变迁而传之久远,并伴随时代变迁而产生高回报的附加值,可以增强收藏人的历史知识和人文见识。 经济价值:玉雕工艺品因玉雕工艺的高下而产生不同的市场前景,可以促进就业,丰富流通,便于贸易,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营者收入,活跃玉材市场,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三、濒危状况 斗转星移,朝代更迭。桐城玉雕历经千年的沧桑岁月,实属不易。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面临诸多危机:由于玉雕是采用单一的手传师承方式,工艺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况,特别是目前父子相传,师徒相承的技术传承关系很难适应规模化的生产,对不可再生的玉石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意义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

原则开展工作。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市政府统筹文化、财政、教育、民族宗教、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经信、旅游、卫生、体育、公安、环保、新闻媒体等部门、单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市财政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资金的保障和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市教育局负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工作; (三)市民宗局负责协调与民族宗教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市国土局负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土地规划使用工作; (五)市规划局负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存、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申报、规划工作; (六)市建设局负责历史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七)市经信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 (八)市旅游局负责宣传、推介与旅游项目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