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礼之变迁

合集下载

先秦献捷礼源流考辨

先秦献捷礼源流考辨

《 今本竹 书纪 年》 :十一年 , 载 “ 周公 季历伐翳徒之 是在 国人 面 前 展现 凯旋 之 师 的精 神 风貌 , 奋 国人 振 戎 , 三 大夫 , 献捷 ” 获其 来 。春秋 时期 , 这样 的活动仍 精神 , 增强国人的 自 豪感和 自信心。《 左传》 隐公五
不绝 于史 。《 春秋 》 庄公 三 十 一年 “ 侯 来献 戎捷 ” 年 云 :三 年 而治兵 , 而振旅 ……习威 仪也 。” 齐 。 “ 人 成公
2 1 年 2月 01 第 2 8卷 第 1 期
长 治 学 院 学 报
J u a o h n z i i est o r l fC a g h v ri n Un y
Fe b..011 2 Vo .8, . 12 No 1
先秦献捷礼源 流考辨
景 红 艳
( 宝鸡文 理 学院 历 史文化与 旅 游 系, 西 宝鸡 陕 7 10 ) 2 0 7
献捷 礼 是 中 国古 代 的一 种 军礼 , 它形 成 于先 秦 如 下 : 时期 , 穿 于 中国古 代 王朝 达 二千 年之 久 。但 由于 贯
文 献资料 零 碎散 乱 , 历代 礼 家乃 至 今 天 的学人 对 此
( ) 旅 一 振
振 旅一 仪拉 开献 捷礼 的序 幕 。《 传》 左 隐公 五年
问题 要 么 只言片语 , 么含 混其 辞 。研 究 先秦 献捷 载 “ 年 而治 兵 , 而 振 旅 , 而 饮 至 。 ” 预 注 : 要 三 人 归 杜
振 整 众也 。振旅 意 即整军 。” 振旅 是 在献 礼, 不仅 有 助 于 我们 了解 先 秦 社会 , 有 助 于 我 们 “ , 也 。旅 , 也


先秦献捷 礼 的主 要 内容

《诗经》之于先秦的礼用本质及其嬗变

《诗经》之于先秦的礼用本质及其嬗变
以及 孔 子 的诗 教 为 出发 点 把握 和论 述 《 》 先 秦 的礼 用本 质 和 嬗 变 。 诗 在
关键 词 :诗 》 礼 用 本 质 ; 教 ; 变 《 ; 诗 嬗
原 名 《 》或 称 “ 三百 ” 诗 经 》 我 国 第 一 部诗 歌 集 。 诗 , 诗 的《 是 大 约 在公 元 前 6世 纪 编 定成 书 。在 两 千 五 百多 年 的流 传 和 演 变 过程 中 ,后 世 赋 予 了 它多 种 文 化 意 蕴 ,也 有 很 多 迷 雾 和扭

部 分 是 祭 祀 上 天和 圣 祖 的 . 现 了周 人追 祖 颂 功 、 祖 垂 戒 表 法
的“ 先祖 圣 化 ” ) 想 。 周开 国之 初 大 规模 制 礼 作 乐 , 先 是 (思 1 西 首 完 成 自 己的 宗庙 祭 祀 乐 歌 , 就 是 “ 颂 ” 这 周 的产 生 。 《 颂 》美 周 “ 盛 德 之 形 容 , 其成 功告 于 神 明”阎 文 王 、 王 、 康 诸 王 开 以 ,对 武 成
世界 各 民族 的 诗 歌 来 自原 始 宗 教 的 祷词 、 语 和 祭 歌 。 咒 诗 起 源 于人 类 的生 存 实 践 , 展 于 原始 巫术 礼 仪 , 始 之 诗 传 达 发 原 了先 民 的 主观 意 志 和 生命 体 . 释 和 教化 原 始 伦 理 。f 因 为 宣 l 】 正
如 此 , 今 为 止 , 国 发 现 的 最 早 的 诗 集 《 经 》 出世 , 与 迄 我 诗 一 就 西周 的社 会 生 活 紧 密联 系在 一 起 。 它们 是 周 王 朝 推 行 礼乐 而
不是 《 诗经 》 的原始 祭歌 特 性 的表 现 ,也 从 一 个 侧 面体 现 了 《 》 诗 的礼 用 特 质 。 - )诗经 》 宗 法观 念 与 西 周 的 制度 变 革 《 的 王 国维 在 《 周 制 度 论 》 殷 中说 :殷 周 之 大 变 革 , “ …… 自其

先秦礼仪

先秦礼仪

先秦礼仪先秦指人类产生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为止,远古自不必说有记载的便是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而我要讲的却是更近一点,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大家都知道这一时期诸候混战,群雄割据,天下动荡不安,可正是这种社会孕育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的时代。

这一时期学术自由,文化交流频繁,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流现象,史称“百家争鸣”,百家并不是一百家,具体来讲指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十大家,西汉人将小说家去掉,称余下的为九流,便是三教九流中的九流了,题外话不多讲。

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影响着世人,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而我要讲的便是这一时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仪。

礼仪,就是指两方交往中以一定约定俗成的方式表达尊人律己的过程。

在古代“致福曰礼,成义日仪”礼仪是很重要的,大的有国家祭祀之礼,再大有邦国之礼,小的有婚姻之礼,再小吃饭都有一定的礼仪。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礼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

《史记?礼书》记载“至秦有天下,悉六国礼仪,釆择其善”。

孔子所著《诗》《书》《礼》《易》《春秋》中《礼》便讲的是礼仪。

人们将礼分为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礼之事为军礼,表葬之事为凶礼。

内容极其复杂,但当时人们对礼仪非常看重,其中的一大代表便是儒家之礼,看过秦时明月的人都可以从中窥见一斑,所以儒士便是指有礼仪的人的代表。

礼仪的两大特点便是重要与繁琐。

我现在就要从各个方面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

祭祀之礼。

祭祀是一个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东西。

大到天子小到一个家族都需要祭祀。

祷告祖先神灵,祈请庇佑赐福,是先秦时代最普遍,最常见的祭祀仪式。

祭祀礼反等级森严,名目繁多,有一套严格的制度。

《礼记?王制》称:“天子祭天地,诸候祭社稷,大夫祭五祀。

夭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候。

先秦时期“君子”含义的发展变化

先秦时期“君子”含义的发展变化

先秦时期“君子”含义的发展变化【摘要】在先秦时期,君子这一概念经历了丰富的发展变化。

最初,君子是指具有高贵品德和高尚道德的人。

儒家将君子定义为具有完善品德和修养的人,具有高尚道德操守。

道家则强调君子要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墨家认为君子应该以明德和公道为准则。

随着时代的变迁,君子观念逐渐演变,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这种多元化的君子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先秦时期君子观念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不同学派对于道德和修养的不同理解,为后世的道德伦理观念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先秦时期、君子、发展变化、儒家、道家、墨家、观念演变、多元化、影响、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部分主要旨在阐述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这对于理解君子观念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先秦时期,中国大陆地区出现了多个诸侯国,各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争端,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的探讨和思考愈发迫切,君子观念应运而生。

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兴起也为君子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与理论基础。

通过对先秦时期背景的介绍,可以为后续对君子观念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历史依据和社会背景。

1.2 研究意义研究君子含义的发展变化在先秦时期的意义重大。

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特殊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人格典范,对于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建构和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君子的概念演变,可以更好地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认同,揭示当时的人伦关系与道德秩序。

探讨君子观念在不同学派中的理解与表达,可以揭示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对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看法与观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通过分析君子观念的发展演变,可以为后世的道德伦理建设与人格培养提供借鉴与启示,探究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对先秦时期君子含义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先秦时期社会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探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论先秦之“礼”的嬗变及现代意蕴

论先秦之“礼”的嬗变及现代意蕴
2 0 1 5年 9月
武 陵 学 刊
J o u na r l o f Wu l i n g
S a p . 2 0 1 5
Vo 1 . 40 No . 5
第4 O卷第 5期
口 中华 德 文化 研 究 口
论 先 秦 之 “ 礼” 的 嬗 变 及现 代 意 蕴
金 妍 妍
行礼治体现了神权统治地位的动摇 , “ 人” 之权利逐
渐 上 升 的人文 主义倾 向 。西周 统 治 者积 极 地从 “ 殷
供祭祀之用外 , 还 作为一种礼治 的象 征 , 作为古代
鉴” 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 丰 富周人 氏族的礼治体 系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2 0
制; 庙数之制 ; 同姓不婚之制 。” 从此“ 纲纪天下” , 礼 治盛 行 。对 此 他赞 日 : “ 自其 里 言 之 , 则 旧制 度 废 而新制度兴 , 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 同 他认为周兴
商亡 是社 会 历史 的变 革与社 会 文化 的进 步 。周朝 施
五礼” 之记载 , 《 尚书・ 舜典》 载舜“ 修五礼” 等。从夏 朝铸青铜礼器始 , 殷商 时期达到 鼎盛状态 , 经春秋 战国过渡到铁器时代。青铜礼器被赋予三代物质文 化与精神价值的丰富内涵 。 容庚指出t “ 青铜礼器除
( 二) 礼 的次 生形 态 : 孔孟之 礼
主要在三种场合必须推行 : 其一 , 丰收祭礼 ; 其二 , 建新都后祭礼 ; 其三 , 成王祭祖之礼 。其存在形式均


先秦 之 “ 礼 ”的嬗 变
中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礼治之萌芽 , 经历夏 商周三代 的发育成长 , 先秦之“ 礼” 的演变呈现明显 的阶段性。据李宗桂先生“ 三代之治是礼治” 的划分

先秦礼法之争的内容

先秦礼法之争的内容

先秦礼法之争的内容中国古代是一个封建社会,礼仪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政治利益和权力也是以礼乐礼法等方式进行维护和传承的。

先秦时期的礼法的形成,主要和鲁国、莒国、秦国的兴衰之间有关。

鲁国的礼法主要受尊卑分等礼仪的影响,而莒国的礼法则是以#室刑#为主,秦国的则以“#商洽#”礼仪为主。

先秦礼法之争主要是指鲁国、莒国、秦国三国之间在礼仪方面的争夺。

由于鲁国、莒国、秦国三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这就导致了它们之间在礼仪方面形成不同的礼仪系统,并且拥有着自己的礼仪传统。

鲁国为先秦三国中最早建立起自己的礼仪体系的国家,鲁国的礼仪是以尊卑礼法为主。

鲁国的礼法讲究“#兵令#”,以陛下的令语为最高法,实行尊贵人士上,下从尊贵人士而敬仰。

在鲁国,许多法令都是以“#婉言#”来要求,而非用强制力。

莒国也是先秦三国之一,莒国的礼仪是以“#室刑#”为主。

在莒国,以室刑来管制国家的事务,官员一旦违反规定,就会遭受室刑的处罚。

室刑不仅指刑罚,也指法令的传播。

君主宣扬的法令,百姓要仔细接受,不能有违反抗拒的行为。

秦国是先秦三国的最后一个,它的礼仪以“#商洽#”礼仪为主。

秦国礼仪的特点是严格的制度化,侧重于政治活动,它以“#太强#”为核心,以强制力来实施法令和政治活动。

秦统治下,高级官员要服从上级领导,百姓要服从官员的命令,这使得秦国的法律强制力特别强。

鲁国、莒国、秦国的礼仪的不同,以及三国之间的争夺,使得先秦礼法之争成为历史上众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因此,先秦礼法之争不仅对当时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为今日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贡献。

综上所述,先秦礼法之争,是鲁国、莒国、秦国三国之间在礼仪方面的斗争,它催生了不同的礼仪系统,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尊卑分等、室刑制度化以及商洽礼仪三大特色。

同时,先秦礼法之争也为今日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贡献。

先秦两汉礼制兴衰与《诗》义阐释变迁

先秦两汉礼制兴衰与《诗》义阐释变迁

1 0 4
先秦两汉礼制兴衰与《 诗》 义阐释变迁
多截取 篇首 之语 , 应 当经过 有 意 识 的 整理 。战 国 秦 汉 间采 诗 、 献诗 、 删 诗 诸 说 也 从 不 同侧 面说 明
作 者也多 隐没 不 闻 。 可见 《 诗 经》 文 本 的 形 成 源 于周 礼 之 兴 , 《 诗
天下 ; 由 i代而 下 , 治 出于 二 , 而 礼乐 为虚 名 。古
者, 宫室 车舆 以为居 , 衣 裳 冕弁 以为 服 , 尊 爵俎 豆
以为器 , 金石 丝 竹 以 为 乐 , 以适 郊 庙 , 以临朝廷,
以事神 而 治 。其 岁 时 聚 会 以为 朝 觐 、 聘 问, 欢
欣 交接 以 为 射 乡 、 食飨, 合众 兴事 以为师 田、 学 校, 下 至里 阊 田亩 , 吉 凶哀 乐 , 凡 民之事, 莫 不 一 出于礼 。由之 以教 其 民为 孝 慈 、 友悌 、 忠信 、 仁 义 者, 常不 出 于居 处 、 动作 、 衣服 、 饮 食 之 间 。盖 其
大师 之 义与 汉 儒诠 释 之 义 。 周 王 室 大 师之 义与 汉儒 诠释 之 义 形 成 对 先秦 作 者 之 义的 双 重 遮 蔽
关键词 :先秦 两汉; 礼制兴衰 ; 《 诗》 义; 阐释 ; 变迁
中 图 分 类 号 :B 2 3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7 3 8 7 ( 2 0 1 3 ) O l一 0 1 0 4— 0 6
四言诗 , 韵 部 系统 和 用 韵 规 律 也 多 相 似 , 其 篇 名
言行 举 止 , 礼 仪规范完备 , 因而 孑 L 子称 “ 吾 学 周 礼, 今用 之 。吾 从 周 ” 、 “ 周 监于二代 , 郁 郁 乎 文

先秦时期礼制的发展演变

先秦时期礼制的发展演变

先秦时期礼制的发展演变中国从古至今就是“诗书礼仪之邦”,“礼”,自古以来都是维护社稷江山,安定百姓的重要存在。

礼仪门类繁多,礼书典籍层出不穷。

随着先秦时代的变迁,礼制既贯穿于思想方面,又贯穿于生活方面,在政治上也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标签:先秦;礼制;演变“礼”,自古以来都是维护社稷江山,安定百姓的重要存在。

关于“礼”的记载,最早更是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礼”从原始社会人们简单的意识,转变为夏商时期用来祭祀的制度,经历了西周的发展与完善,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

一、夏商时期“祭祀”专用的礼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有了关于礼的意识:《通典·礼一》中曾有说道:“伏羲以俪皮为礼……可为嘉礼;神农播种……致敬鬼神……可为吉礼;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可为君礼;九牧倡教,可为宾礼;《易》称古者葬于中野,可为凶礼……故伏羲以来,五礼始彰”。

到了夏朝,礼制逐渐建立起来,在《礼记·礼运篇》提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

正如《通典·礼序》中提到的“夏商二代,散亡多阙”,所以说关于夏商之礼的具体内容和详细记载,我们无从探寻,只能从后世的相关记载,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来有所发现。

夏礼,最主要突出宗庙的地位,《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关于宗庙的地位就有说道:“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同时,《礼记·曲礼下》突出提到君子以宗庙为先“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侯后。

”可以看出,宗庙是夏代行礼的主要场所。

也说明夏礼,和祭祀礼仪息息相关。

对此《墨子·明鬼下》更有说道:“故古圣王必以鬼神为赏贤而罚暴,是故赏必于祖,而■必于社。

”这些都可以看出,在夏代礼制是用来维护神权和祖权的工具。

商代甲骨文中的“礼”是象形字,先是■,后来加上示旁,变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3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Mar.,2007第25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Vol.25No.2先秦礼之变迁张丽(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中国的礼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有一个“损益”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礼得以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演进的基础。

本文试从三代之礼的“因革”入手,考察先秦时期礼的发展脉络并对西周、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来揭示先秦时期礼乐文化在鼎盛和转型时期的特征与作用。

[关键词]先秦;礼制;变迁[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07)02-0095-03在古代中国,礼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本的社会规范。

先秦时期的礼经历了起源、发展、鼎盛、转型这样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

早在夏、商两代,礼就很盛行。

到了西周,周公在沿袭过去礼仪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周代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礼作乐。

他把殷代重视祭祀天、神等仪式的规定,发展为包括宗教、政治、道德在内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准则。

到了春秋时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都尚礼重礼,并以“仁”释礼,丰富并深化了礼的内涵。

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文化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仪式。

最初的礼,只是一些简陋、朴素、不成文的礼节仪式和风俗习惯。

《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氵于尊而扌不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表明在远古时代,礼最初从人的饮食开始,释米捭肉,加于烧石之上熟之,凿地作为酒器。

用手掬酒而饮,把土块抟成鼓槌去敲击土鼓,就可以德敬于鬼神,不讲究祭礼的丰盛,祭者的盛服,仪式的繁缛。

这种简陋的伴随人类饮食开始的祭祀鬼神活动,正是原始先民的崇拜意识和敬畏意识的表现,是祭祀的初始形式。

总之,可以说礼是由人们用饮食供奉天地、鬼神开始发生的。

关于礼起源的时间,根据考古资料可知,中原地区早在6000年以前就有了礼的萌芽,在距今5000年前至4000年前之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山东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薛家岗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更早些的红山文化已经有礼器出现,礼乐制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1]。

而据古文献的记载可知,生活在距今4000年前的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论语·泰伯》)。

范文澜认为:“禹时礼服礼冠的讲究,已含有区别贵贱的意义。

”[2]“礼”成为适应祭祀各级、各类神灵的复杂礼仪。

禹的儿子启,凭借其专制王权,筑成集铸各氏族或部落的图腾于其上的九鼎,用以为祭天礼器,把各氏族或部落置于夏王朝的统治之下,九鼎遂成为王权的象征。

随着阶级的形成,国家的产生,礼逐渐演变成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整个社会秩序的规范。

礼规定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别和社会各个等级的尊卑贵贱。

《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这时的礼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原始社会的礼有着本质的区别。

根据《礼记·礼器》中的记载“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可知三代之礼有一个前后继承和发展的因革关系。

夏礼是三代礼制的初始形态。

商代的礼和祭祀联系在一起。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情。

反映商代文明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都与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礼记·祭仪》)礼是祭祀的形式,祭祀是礼的内容。

“故殷礼涉配天,多历年所。

”(《尚书·君奭》)殷人对神灵进行频繁而隆重的祭祀,据有学者统计,卜辞中的祭名有近二百种[3],这一数字足以显示出殷代祭礼的发达。

只不过限于资料,使我们难徵其详。

即使是孔子亦曾感叹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论语·八佾》)但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一脉相承,并不断有所“损益”,则是孔子所知道的。

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有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在这种“损益”的过程中,“礼”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广泛、丰富,到周代达到十分庞杂的程度。

有学者认为,直到西周建立前,礼乐一直停留在巫术的性质,只有到周代,礼乐文化才发生了质的改变,被“演进为一种人文文化。

”[4]也就是说,到周代“礼”才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

—59—![收稿日期]2007-01-12[作者简介]张丽(197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史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

二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开创了华夏礼乐文明的新模式。

西周时期是先秦礼乐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

三代之礼互有损益,周礼对殷礼是有所继承和变革的。

《礼记·表记》有孔子对三代礼异同的总结:“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殷周礼之异同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殷周两代意识形态上的差别及政治上的各自特点。

周礼较之殷礼神本色彩开始弱化,人本色彩增强。

礼有了“规范”、“礼治”的引申义。

脱胎于原始宗教祭神仪式的礼,已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周公制礼的着眼点主要体现在对前代礼扬弃式的继承与发展。

前文提到商代祭礼十分发达,西周对商代的祭祖礼就多有继承。

有学者对西周金文中所反映的祭祖礼作了详细的考证,证明其多数与殷同名,进一步证明“周因于殷礼”。

不同的是周人对自然神的崇拜观念比较淡漠,对祖先神的崇拜和对祭祖礼的重视程度都超过了商代。

另外,在周礼中还突出“德”的观念,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

强调“明德”、“敬德”,形成了“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思想。

礼书中记载:“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礼记·王制》)。

“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周礼·地官·大司徒》)在周礼的这种治民方针的影响下,道德教化深入人心。

作为上层建筑的周礼,不仅被用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而且“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礼记·曲礼上》),规定和调整着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

管理国家,要“为国以礼”(《论语·先进》)“政以礼成”(《左传·成公十二年》);做人,需“约之以礼”(《论语·颜渊》)。

“礼治”遂成为西周一种居于支配地位的统治工具。

由宗法制、等级制结合起来,产生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不同等级的礼仪制度。

礼是确定人们尊卑、贵贱、长幼、亲疏关系的准则和依据,使各个等级能够各守名分,维持着社会的等级秩序。

作为“礼治”思想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相辅相成,体现着宗法等级制和政治等级制的基本精神,二者相结合,是使“礼治”思想得以实施的保证。

其中,“亲亲”要求在贵族内部实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悌。

“尊尊”则要求无论是谁,都必须尊敬和服从名分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绝对不可逾越。

总之,“亲亲和尊尊的实质都是等级制度。

可以说,离开等级制度就没有周礼,这表明了周礼的本质。

”[5]礼乐并重,是西周礼乐文化的特色所在。

“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通典·礼典》)礼是规范当时社会生活的首要原则,乐则是礼的实践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补充。

礼与乐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具有一致的内在精神,具体实践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西周法律的特点是以礼为主,礼刑并用,礼法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周礼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具有法的约束力,因此礼被视为“国之干”(《左传·襄公三十年》)、“国之纪”(《国语·晋语四》)、“政之舆”(《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西周法律所具有的浓厚的宗法色彩,决定了其只能受制于周礼、包容在周礼之中。

礼与法的这样一种混合状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法分离埋下了伏笔。

总之,西周之礼在内容、形式、作用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并注入了时代精神,维持着社会的统治秩序,使西周社会成为人们常常追述的礼乐盛世。

三春秋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转型,礼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礼不断被更新和扬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其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冲击着人们对礼重新认识理解。

政治家们将礼视作重要的统治手段,认为礼是“政”的根本。

尽管违礼的现象层出不穷,但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根基和图谋发展,往往更重视礼仪。

礼仪成为列国政治与外交的主流。

如齐桓公曾想乘鲁国内乱之机侵占鲁国,被齐大夫仲孙湫劝阻而止。

因为鲁国“秉周礼”,以礼治国、政治严明而使别的国家不敢冒犯它。

“礼”也成为大的诸侯国称霸和侵略别国的借口,如晋国发动肴殳之战的借口就是秦国的“无礼”。

列国诸侯虽然以固守周礼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但在特殊的形势下,也不得已而变通礼仪。

公元前488年,吴向鲁征取“百牢”贡献,鲁曾据理力争,谓“君若以礼命于诸侯,则有数矣。

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

”(《左传·哀公七年》),尽管依照周礼不应超过十二牢,但迫于强吴的威胁,以恪守周礼著称的鲁国也不得已而奉送百牢。

(二)违礼僭越与礼仪下移。

由于周王室衰微,王室中大批文化官员流入各诸侯国和四夷地区。

他们传播了礼乐文化,进而出现“礼”文化大规模下移现象。

西周严格的礼制等级开始松动,违礼僭越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下级僭用上级礼仪。

诸侯僭用天子之礼,卿大夫僭用诸侯之礼,改变了旧有的礼制秩序。

随着春秋中后期政局的动荡,周代的宗法等级制度及其从属的礼器使用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通过考古发现反映出春秋中期以后用鼎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其重要特点是诸侯、卿等高级贵族使用列鼎数量的上升,这种礼制上的一致而有序的升格,也是礼仪下移的一种具体表现。

用礼阶层的扩大使原来只有高层贵族才能使用的青铜礼器也开始向下层贵族扩散。

在春秋中期的一些平民小墓中时常发现有随葬的陶鼎和陶簋。

春秋时期,恪守周礼的传统使诸侯们在邦交活动中仍然遵守着有关的礼仪规定。

但与西周时相比,春秋邦交礼仪也发生了变化。

这里仅举朝觐礼来说明。

朝觐礼是西周时周王室规定诸侯定期晋见周天子的礼仪。

—69—随着西周政治的日趋混乱,“诸侯不享”和“不睦”(《国语·周语上》)的事情时有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