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
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第四版课后答案

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第四版课后答案选择题:1.实训电视机的电源电路采用的是(B)整流。
A:半波B:全波C:桥式D:倍压2.电阻大的导体,其电阻率(D)。
A.一定大B.一定小C.不一定D.无法判定3.一段导线的电阻为R,若将其从中间对折合并成一条新导线,其阻值为(B)。
A.0.5R B.0.25R C.0.125R D.0.1R4.电阻器表面所标阻值是(B)。
A.实际值B.标称值C.实际值或标称值D.都不是5.为使电炉丝消耗的功率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则应(B)。
A.使电压加倍数B.使电压减半C.使电阻加倍D.使电阻减半6.1度电可供220V40W的灯泡正常发光的时间是(C)。
A.20h B.45hC.25hD.50h7.12V6W的灯泡接入6V电路中通过灯丝的实际电流(C)。
A.1AB.0.5AC.0.25AD.0.2A8.灯A的额定电压为220V,功率为40W,灯B的额定电压为110V,功率为100W若把它们串联接到220V电源上,则(B)。
A.灯A较亮B.灯B较亮C.两灯一样亮D.两灯都不亮9.标明100欧4W和100欧25W的两个电阻串联时,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A)。
A.40V B.100V C.140V D.180V10.标明100欧16W和100欧25W的两个电阻并联时,两端允许加最大电压是(A)。
A.40V B.50V C.90V D.100V11.用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2AP9二极管正反向电阻时,应该选择(C)。
A.R×1K档B.R×1档C.R×100档D.R×10K档12.满足Ic=ßIb的关系时,三极管一定工作在(C)。
A.截止区B.饱和区C.放大区D.任一区13.用万能表测得三极管的任意二极的电阻均很小,说明该管(A)。
A.二个PN结均击穿B.发射结击穿,集电结正常C.二个PN结均开路D.发射结击穿,集电结正常14.用于整流的二极管是(C)。
数字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05
数字电子系统的测试与验 证
XXX.xxx
功能测试
测试目的
验证数字电子系统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正确实 现各项功能。
• 正常功能测试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测试系统各项功能的正确 性。
测试方法 边界条件测试
测试系统在极限工作条件下的功能表现。
时序测试
• 故障注入测试
人为地在系统中引入故障,观察系 统是否能正确检测并处理。
03
02
测试方法
通过在系统中引入故障,观察系统 的反应和输出结果。
• 诊断算法测试
验证系统的故障诊断算法是否能准 确识别和定位故障。
04
06
数字电子系统设计实例
XXX.xxx
数字钟的设计与实现
数字钟简介
数字钟是一种用于显示时间的电子设备 ,通常由石英晶体振荡器提供稳定的计
04
数字电子系统的实现技术
XXX.xxx
集成电路实现技术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电子元件集成 在一块衬底上,实现一定的电路
或系统功能。
集成电路具有小型化、高性能、 低功耗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
电子系统中。
按工艺技术分类,集成电路可分 为薄膜集成电路和厚膜集成电路
。
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技术
可编程逻辑器件是一种数字逻辑电路 ,其逻辑功能可由用户通过编程来实 现。
可编程逻辑器件具有灵活性高、开发 周期短、可靠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 于数字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常见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有可编程逻辑 阵列(PLA)、可编程逻辑器件( PLD)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等。
硬件描述语言实现技术
硬件描述语言是一种用于描述数字电路和系统的行为、结构和设计的语言 。
电子系统设计创新与实践实习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创新与实践实习报告——数控直流电流源制作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通信工程09-1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摘要此次实习我的选题为数控直流源的设计与制作,我们小组在参考传统电流源以及普通数控电流源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性价比的同时提高数控电流源的准确性,再通过软件控制来实现数控直流源的工作。
本系统主要由直流电流源和单片机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
直流电流源采用连续调整型恒流源,电源电路分为四个模块电路:比较放大器、MOS型调整管、采样电阻和负载。
根据题目要求,我们采用的是8位A/D转换芯片ADC0832,8位D/A转换芯片DAC0832,通过AT89C52单片机控制系统进行校正,同时它还负责键盘输入和LCD显示功能,人机界面友好。
关键字:直流源、AT89C52、DAC0832、ADC0832、LCD1602一、数控电流源简介所谓恒流源就是输出电流极其稳定不随负载变化。
为了保证电流不变,输出电压必须始终符合V=I*R。
即负载需要多大电压,恒流源就必须输出多大电压,“无条件”予以满足。
负反馈的作用就是“使之稳定”。
通过时刻“检查”控制对象的状态,并进行调整。
发现小了,就设法使之增大,发现大了,就设法使之减小。
形象地说,电流负反馈电路则是采样输出电流,计算误差,据此调节自身状态,使输出电流稳定,因而,输出特性接近恒流源。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电子仪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电源作为电路的动力源泉更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的电流源不论是在控制精度还是输出特性上都无法满足要求。
再者单片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D/A,A/D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数控电源成为可能,数控电流源不论是在控制精度还是在可操作性上都有传统电源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1.设计任务: 设计并制作数控直流电流源。
输入交流36V,50HZ;输出直流电压<=10V。
其原理示意图如下:2.设计要求1)输出电流范围:200mA~2000mA;2)可设置并显示输出电流给定值,要求输出电流与给定值偏差的绝对值≤给定值的1%+10 mA;3)具有“+”、“-”步进调整功能,步进≤10mA;4)改变负载电阻,输出电压在10V以内变化时,要求输出电流变化的绝对值≤输出电流值的1%+10 mA;5)纹波电流≤2mA;三、数控电流源硬件系统整体设计AT89C52单片机、A/D、D/A芯片,键盘,LCD,显示器构成系统的控制电路;比较放大器、负载、调整管及采样单元构成恒流源电路。
电子系统训练实习报告

摘要:本报告记录了我在电子系统训练实习期间的学习经历和实践成果。
通过对电子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我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提升了实践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习过程、所学知识和心得体会。
一、实习目的与时间实习目的:1. 巩固和拓展电子系统基础知识;2. 掌握电子系统的基本设计、调试和维修技能;3. 提高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共计两周。
二、实习地点与单位实习地点: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单位:电子系统研发部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习初期,我们系统学习了电子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原理、电子元件、电子电路设计、PCB设计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电子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2. 实际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参与了电子系统的实际操作训练。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电路焊接:学习使用电烙铁、焊锡丝等工具进行电路焊接,掌握焊接技巧和注意事项。
- PCB设计与制作:使用Altium Designer等软件进行PCB设计,并制作出符合要求的PCB板。
- 电路调试:对焊接完成的电路进行调试,解决电路故障,确保电路正常工作。
3. 问题解决: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如电路设计不合理、元件损坏、焊接不良等。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同事和团队合作,我们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四、实习心得与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理论知识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际操作则帮助我们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2. 团队合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和共同进步。
3. 持续学习:电子系统领域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
在实习过程中,我意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五、对母校教学实习工作的建议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的实习机会;2. 完善实习指导,提高实习效果;3. 加强与企业合作,拓宽实习领域。
现代电子电路与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方法

现代电子电路与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方法现代电子电路与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方法是指在设计电子电路和系统时,采用的一系列技术和工具,以确保电路和系统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并满足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等各方面的需求。
在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电子电路和系统设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分析、设计和实现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现代电子电路与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方法:1. 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设计:硬件描述语言(HDL)是一种用来描述电子系统硬件行为的语言。
通过使用HDL,设计人员可以对电路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描述,从而更容易进行电路的分析和验证。
常用的HDL包括VHDL和Verilog。
2.元件级设计:元件级设计是指在电路设计中将电路拆分为可独立分析和设计的基本元件。
通过对各个元件的分析和设计,可以实现对整个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3.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现代电子电路和系统中应用广泛。
通过使用DSP技术,可以对电路中的信号进行精确和高效的处理,以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4.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模拟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主要涉及电路的建模、分析和优化。
通过对电路元器件的特性进行数学建模,可以对电路的行为进行准确的分析,并通过各种优化方法来改进电路的性能。
5.电磁兼容性(EMC)设计:在现代电子电路和系统设计中,电磁兼容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过采用适当的布线和屏蔽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和抗干扰能力,提高整个电路系统的EMC性能。
6.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设计是指将多个电路和系统集成到同一芯片上的设计方法。
通过采用现代的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和工具,可以实现高度集成、低功耗和高性能的电子系统设计。
7.系统级设计和建模:系统级设计是指对整个电子系统进行高层次的建模和设计。
通过对系统功能、性能和约束进行详细分析和建模,可以优化整个电子系统的设计过程。
8.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在现代电子电路和系统设计中,可靠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引言:电子系统设计是现代科技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电子元件、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系统来加深对电子系统设计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设计一个基于Arduino的温度监测系统。
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并将数据显示在LCD屏幕上。
实验器材:1. Arduino开发板2. 温度传感器3. LCD显示屏4. 连接线等实验步骤:1. 首先,将温度传感器与Arduino开发板连接。
将传感器的VCC引脚连接到5V引脚,GND引脚连接到GND引脚,将信号引脚连接到Arduino的A0引脚。
2. 接下来,连接LCD显示屏。
将显示屏的VCC引脚连接到5V引脚,GND引脚连接到GND引脚,将SDA引脚连接到A4引脚,SCL引脚连接到A5引脚。
3. 在Arduino开发环境中编写代码。
首先,需要包含所需的库文件,如LiquidCrystal_I2C库和Wire库。
然后,定义温度传感器引脚和LCD显示屏的相关参数。
接着,在setup函数中初始化LCD显示屏,并设置显示屏的列数和行数。
在loop函数中,通过调用温度传感器库函数获取环境温度,并将其显示在LCD屏幕上。
4. 将Arduino开发板与电脑连接,并上传代码到开发板上。
5. 实验完成后,观察LCD屏幕上的温度显示,确保温度监测系统正常工作。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Arduino的温度监测系统。
该系统能够准确地测量环境温度,并将数据实时显示在LCD屏幕上。
通过该系统,我们可以方便地监测环境温度的变化。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电子系统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Arduino开发板和相关传感器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如何编写代码并将其上传到开发板上。
这些技能对于今后从事电子系统设计工作将非常有帮助。
电子系统综合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特举办电子系统综合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模拟真实企业级项目,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实际操作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二、实训目的1. 使学生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电子行业发展趋势的认识。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项目介绍:邀请企业工程师介绍两个项目:基于虚拟仿真软件的数字农业数字孪生平台和基于STM32的四足机器人项目。
2. 理论学习:学习单片机原理、软件编程方法、电子行业基本工具等知识。
3. 项目实施:以项目小组形式,模拟企业一线研发项目,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
4. 作品展示与答辩: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组成专家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现场答辩和点评。
四、实训过程1. 项目分组:将144名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由5-6人组成。
2. 项目讨论:各小组根据项目要求,进行项目讨论,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工、时间安排等。
3. 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利用仿真软件和实际硬件进行实践操作。
4. 项目实施:各小组按照项目要求,完成项目设计和制作。
5. 作品展示与答辩:各小组向专家组展示作品,并进行现场答辩。
五、实训成果1. 项目成果:各小组成功完成了基于虚拟仿真软件的数字农业数字孪生平台和基于STM32的四足机器人项目。
2. 技能提升: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了单片机原理、软件编程方法、电子行业基本工具等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
3. 团队协作与沟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实训总结1. 实训效果显著:本次实训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2. 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给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电子资源,高校图书馆需要一个高效、便捷且安全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一、需求分析1. 资源管理:该系统应能够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包括资源的采购、分类、编目、入库等功能。
同时,应支持对资源的检索、借阅、归还和续借等操作。
2. 用户管理:系统应提供用户管理功能,包括用户注册、登录、修改密码等。
同时,应支持对用户信息的管理和查询,以及对用户的权限设置。
3. 借阅管理:系统应能够对用户的借阅记录进行管理和查询,包括借阅的时间、电子资源的名称、归还时间等。
4. 统计报表:系统应能够生成各种统计报表,包括资源的使用情况、用户的借阅情况、流通率等。
这些报表可以帮助图书馆了解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对图书馆服务的改进提供参考。
5. 安全性和权限管理:由于电子资源具有版权保护和使用限制等特点,系统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和权限管理机制。
不同用户应具有不同的权限,以便控制他们对电子资源的访问和使用。
二、系统设计1. 架构设计: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的前端界面,系统通过服务器提供各种功能和数据的处理。
这种架构具有简单、灵活、易于扩展的特点。
2. 数据库设计:系统的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和管理。
数据库结构设计应合理,以便满足系统的各项功能要求。
同时,需要做好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工作,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 用户界面设计:系统的用户界面应设计简洁明了,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便于用户进行操作。
界面设计要注意提供友好的提示信息,以帮助用户顺利完成操作。
4. 系统模块设计:系统可以划分为资源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借阅管理模块、统计报表模块和安全权限模块等。
每个模块负责相应的功能实现,模块之间可以进行数据共享和交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王建校张虹金印彬编写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4-8-27目录1电子系统设计基础 (1)1.1概论 (1)1.1.1 电子系统 (1)1.1.1.1模拟电子系统 (1)1.1.1.2 数字电子系统 (2)1.1.1.3 模拟—数字混合型电子系统 (2)1.1.2 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的新特点 (3)1.1.2.1 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和专用芯片设计电路 (3)1.1.2.2 现代电子系统设计方法 (3)1.1.2.3 系统设计模式的开放化和对象化 (4)1.2 电子系统设计教学环节 (4)1.2.1 目的与要求 (4)1.2.2系统设计的教学过程 (5)1.2.2.1 方案设计与参数计算阶段 (5)1.2.2.2 系统安装与调试阶段 (5)1.2.2.3 撰写总结报告阶段 (5)1.3 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6)1.3.1 电子系统设计基本方法 (6)1.3.2 电子系统设计一般步骤 (7)1.3.2.1 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 (8)1.3.2.2 单元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 (10)1.3.2.3 绘制电路图和相关设计文件 (14)1.4 电子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15)1.4.1 电子系统的安装 (15)1.4.1.1 插接方式 (16)1.4.1.2 焊接方式 (16)1.4.2 电子系统的调试 (17)1.4.2.1 调试方法 (17)1.4.2.2 常用调试仪器 (18)1.4.2.3 调试步骤 (18)1.4.2.4 注意事项 (19)1.5 电子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20)1.5.1 常见故障原因 (20)1.5.2 常用故障诊断方法 (21)1.5.3 常见故障及其排除 (23)1.6 电子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28)1.6.1 常见干扰源 (28)1.6.2 常见的抗干扰措施 (29)1.6.2.1 正确选择元器件 (29)1.6.2.2 合理分布元器件 (29)1.6.2.3 施加屏蔽措施 (29)1.6.2.4 抑制电网高频噪声 (30)1.6.2.5 采用合理的接地方式 (30)2传感器及其应用 (33)2.1概论 (33)2.1.1 传感器的分类 (33)2.1.2 传感器的基本性能参数 (34)2.1.3 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 (35)2.2 传感器电子电路 (36)2.2.1 传感器电子电路的设计要求 (36)2.2.2典型传感器电子电路的组成 (36)2.2.2.1 传感器输出电压信号或电荷量 (37)2.2.2.2 传感器输出电阻、电容、电感变化量 (37)2.2.2.3 带有温度补偿的电子电路 (38)2.3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实例 (39)2.3.1 温度传感器 (39)2.3.1.1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 (39)2.3.1.2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42)2.3.1.3 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 (44)2.3.1.4 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 (46)2.3.2 霍尔元件及霍尔传感器 (49)2.3.2.1 霍尔元件 (49)2.3.2.2 集成霍尔传感器 (52)2.3.2.3 霍尔元件和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54)2.3.3 光电传感器 (55)2.3.3.1 光敏电阻 (55)2.3.3.2 光电池 (57)2.3.3.3 光电断路器 (59)2.3.4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61)2.3.4.1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原理 (61)2.3.4.2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供电方式 (62)2.3.4.3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应用 (63)3电子系统设计中常用的数值处理方法 (65)3.1 非线性补偿技术 (65)3.1.1 非线性函数补偿法 (65)3.1.2 线性差值法(多段折线逼近法) (66)3.1.3 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二次抛物线差值法) (67)3.1.4 三次样条函数差值法 (69)3.1.5 查表法 (71)3.1.5.1 顺序查表法 (72)3.1.5.2 对分查表法 (72)3.2 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73)3.2.1 数值微分 (73)3.2.2 数值积分 (75)3.3 标度变换 (76)3.3.1 标度变换原理 (76)3.3.2 线性信号的标度变换 (77)3.3.3 非线性信号的标度变换 (77)3.4 数字滤波技术 (79)3.4.1虑波器的原理与分类 (79)3.4.1.1 数字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79)3.4.1.2 数字滤波器的分类 (81)3.4.1.3 数字滤波器的技术要求 (83)3.4.2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84)3.4.3 IIR与FIR滤波器的比较 (88)3.4.4 整系数数字虑器 (89)3.4.5 常用简单数字虑波方法 (98)3.5 数据压缩技术简介 (104)4PID控制技术 (106)4.1 引言 (106)4.1.1 位(或开关)控制 (106)4.1.2 比例控制 (106)4.1.3 积分控制 (106)4.1.4比例—积分控制 (106)4.1.5微分控制 (107)4.1.6比例—微分控制 (107)4.1.7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107)4.1.8比例—微分—反馈—前馈控制 (107)4.2 数字PID算法 (108)4.2.1 数字PID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 (108)4.2.2 数字PID控制算法 (109)4.3 数字PID控制算法的改进 (110)4.3.1 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 (110)4.3.2 遇限削弱积分PID控制算法 (112)4.3.3 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 (113)4.3.4 微分先行PID算法 (114)4.3.5 带死区的PID控制 (115)4.4 PID参数整定 (116)4.4.1 模拟PID参数整定 (116)4.4.1.1 齐格勒-尼柯尔斯规则第一种方法 (116)4.4.1.2齐格勒-尼柯尔斯夫则第二种方法 (117)4.4.2 数字PID控制的参数选择和采样周期选择 (118)4.4.2.1 凑试法 (118)4.4.2.2 经验法 (119)4.4.2.3 PID控制的自整定方法 (121)4.4.2.4 采样周期的选择 (121)4.5 单片机PID程序设计 (122)4.5.1 PID算法程序的设计 (122)4.5.2 增量型PID算法的程序设计 (124)5 单片机与PC机构成的电子系统 (127)5.1 RS-232C串行接口及应用 (127)5.1.1 RS-232C总线标准接口及电器特性 (127)5.1.1.1 RS-232C接口标准及电器特性 (127)5.1.1.2 RS-232C电平转换芯片介绍 (129)5.1.2 RS-449/423/422/485标准总线接口及其应用 (129)5.1.2.1 RS-232C接口的主要缺点 (129)5.1.2.2 RS-422串行总线标准及应用 (129)5.1.2.3 RS-485标准 (130)5.1.2.4 RS-232C、RS-422A、RS-485性能比较 (130)5.1.2.5 RS-485驱动芯片介绍 (130)5.1.3 PC机与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实现 (131)5.1.3.1 PC机与单片机通信的硬件设计 (131)5.1.3.2 通信软件设计 (131)5.1.3.3 基于VB6.0的程序实现方案 (132)5.1.3.4 基于VC6.0的程序实现方案 (134)5.2 USB接口及应用 (135)5.2.1 USB出现的动因 (135)5.2.2 适用的对象和目标 (136)5.2.3 设计原则和特性 (137)5.2.4 USB性能 (138)5.2.4.1不同接口传输速率对比 (138)5.2.4.2 USB的传输方式 (139)5.2.4.3 USB接口设备供电 (139)5.2.4.4 USB接口连接距离 (139)5.2.5 USB2.0 (139)5.2.6 全速USB总线接口控制器芯片简介 (140)5.3 IEEE 1394接口 (141)5.3.1 IEEE1394的特点与结构 (142)5.3.2 IEEE1394的连接方式 (143)5.3.3 IEEE1394与USB发展前景比较 (144)5.4 并行接口及应用 (144)5.4.1 PC机并行打印机接口各信号作用 (144)5.4.2 基于PC机并行接口的数据采集系统 (146)5.4.3 使用转换器 (149)6现场可编程应用技术 (153)6.1 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 (153)6.1.1 概述 (153)6.1.2 FPGA器件的基本结构 (154)6.1.2.1 逻辑元素(LE) (156)6.1.2.2 嵌入式阵列模块(EAB) (157)6.1.2.3 逻辑阵列块(LAB) (158)6.1.3 FPGA器件的配置 (159)6.1.3.1 FPGA器件的配置原理 (159)6.1.3.2 FPGA配置模式 (160)6.1.3.2.1 被动串行(PS)配置方式 (161)6.1.3.2.2 使用配置器件的配置方式 (163)6.1.3.2.3 使用JTAG的配置方式 (164)6.1.4 FPGA器件设计流程 (165)6.1.4.1 创建一个新项目 (166)6.1.4.2 新建一个VHDL文件 (168)6.1.4.3 编译 (170)6.1.4.4 项目仿真 (174)6.1.4.5 器件配置 (179)6.1.5 图形输入文件 (181)6.2 现场可编程模拟器件 (184)6.2.1 AN10E40芯片介绍 (185)6.2.1.1 AN10E40特性 (185)6.2.1.2 可用的IP模块功能 (186)6.2.1.3 AN10E40的工作原理 (186)6.2.1.4 AN10E40结构 (187)6.2.1.5 可配置模拟模块(CAB) (187)6.2.1.6 开关电容电路简介 (188)6.2.1.7 CAB详述 (188)6.2.1.8 布线资源 (189)6.2.1.9 时钟发生器 (189)6.2.1.10参考电压 (190)6.2.1.11参考电压发生器 (190)6.2.1.12模拟输入输出单元 (190)6.2.1.13配置引擎 (191)6.2.1.14 Mode 0-微机模式(并行装载) (192)6.2.1.14.1微机模式的最大数据传输率 (194)6.2.1.14.2发送器件复位命令 (196)6.2.1.14.3微机模式——配置过程 (196)6.2.1.14.4配置存贮器的组织形式—ASCⅡHex配置文件格式 (196)6.2.1.15 Mode 1-从ROM引导 (198)6.2.1.16 复位过程 (200)6.2.1.17 引脚说明 (201)6.2.2 AN10E40工作模式0使用方法举例 (207)6.2.2.1 AN10E40与51单片机接口方式 (207)6.2.2.2 用AnadigmDesigner设计所需的模拟电路 (208)6.2.2.3 用51单片机配置AN10E40的程序设计 (209)6.2.3借助I2C EEPROM的工作模式0使用方法举例 (212)6.2.3.1 用AnadigmDesigner设计频率合成器 (212)6.2.3.2 用学习机将配置数据文件写入24C64 (213)6.2.3.3 89C52将24C64中的配置数据传入AN10E40 (219)6.2.4 AN10E40工作模式1使用方法举例 (222)6.2.4.1 51单片机与A T17C65的接口方式 (223)6.2.4.2 AN10E40与A T17C65的接口方式 (223)7电子系统设计设计实例 (226)7.1 简易数字频率计 (226)7.1.1 总体方案比较与论证 (227)7.1.2 模块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 (228)7.1.3 系统电路的实现 (231)7.1.4 误差分析 (233)7.1.5 软件设计 (234)7.1.6系统调试与指标测试 (235)7.2 数字式工频有效值多用表 (237)7.2.1 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 (238)7.2.2 模块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 (239)7.2.3 软件设计及流程 (243)7.2.4 系统调试与指标测试 (244)7.3 存贮式数字式示波器 (244)7.3.1 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 (245)7.3.2模块电路设计与实现 (246)7.3.3 软件设计 (254)7.3.4 系统调试及指标测试 (256)7.3.5 系统性能分析 (257)7.4 简易逻辑分析仪 (258)7.4.1 方案论证和比较 (260)7.4.2 系统设计 (263)7.4.3 软件设计 (267)7.4.4 系统调试与指标测试 (270)7.5 低频数字式相位测试仪 (271)7.5.1 方案设计与论证 (272)7.5.2 理论分析与具体电路实现 (276)7.5.3 软件设计与流程图 (285)7.5.4 系统调试与指标测试 (286)7.5.5 结果与误差分析 (289)7.6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 (290)7.6.1 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 (292)7.6.2 理论分析与计算 (298)7.6.3 系统测试及数据 (303)7.6.4 数据分析和处理 (305)7.6.5 设计完成情况 (305)8电子系统调试技术 (308)8.1开环系统调试方法 (308)8.1.1 电子秒表的调试 (308)8.1.2 单级放大器模块电路的调试 (310)8.1.3反相比例放大器 (311)8.2 闭环系统调试方法 (312)8.2.1三个反相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的调试 (312)8.2.2集成运放构成的三角波发生器的调试 (314)8.3 单片机系统调试方法 (315)8.3.1简单单片机程序调试 (315)8.3.2单片机最小系统验证 (317)8.3.3单片机P1口的测试 (318)8.3.4调试软件延时程序 (319)8.3.5单片机串行口的测试 (320)8.3.6调试A/D转换模块电路 (321)8.3.7调试D/A转换模块电路 (324)8.3.8单片机扩展外部数据存贮器的测试 (325)8.3.9调试中断服务程序 (327)附录电子系统设计思考题及答案 (329)7 电子系统设计实例前面各章主要就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以及一些常用技术进行了介绍,本章将精选一些历届电子竞赛的赛题,通过对它们的具体分析和设计、实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设计训练提高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