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报告
山西传统青花瓷调研报告

山西传统青花瓷调研报告山西传统青花瓷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山西传统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山西传统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采访调查:通过与山西当地瓷器制作工匠、收藏家和相关行业从业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传统青花瓷的理解、传承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展望。
2.参观考察:实地走访山西青花瓷制作工艺传承基地、博物馆等,亲身了解青花瓷的制作流程、材料选用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等。
三、调研结果1.制作工艺:山西传统青花瓷主要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工艺复杂、过程繁琐。
瓷胚的制作需要精细的技巧,釉料的配比和上釉的技术都需要长期积累和经验的传承。
青花瓷的彩绘是通过人工细致地给瓷器上釉,并在上釉尚未干透的时候,用细毛笔或者细竹签蘸矾溶液、用线条勾勒出各种花纹,再以蓝色釉水描绘轮廓线,然后上胎窑烧成。
2.发展现状:传统青花瓷作为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现代青花瓷制作已经与传统相结合,尝试了新工艺和新样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市场上不乏爱好者和收藏家,青花瓷的销售也较稳定。
3.面临挑战:传统青花瓷制作工艺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青花瓷的价格也较高,导致制作成本上升和市场需求下降。
同时,传统青花瓷在现代工艺与市场化需求的冲击下,丧失了一部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4.保护与传承: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和经济扶持,加强青花瓷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培养更多的青花瓷制作工匠,注重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同时开拓市场需求,推广青花瓷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四、调研结论山西传统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在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冲击下,青花瓷面临一定的挑战,其传统制作工艺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同时,为了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青花瓷制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创新和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相关政策和经济扶持,挖掘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培养更多的制作工匠,推广青花瓷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为传统青花瓷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越窑青瓷可行性分析报告

越窑青瓷可行性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越窑青瓷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估其在现代市场中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通过详细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越窑青瓷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潜力,并且在现代审美趋势下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1. 引言越窑青瓷是中国传统的瓷器工艺,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其独特的青色釉彩和特殊的制作工艺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瓷器中的瑰宝。
然而,随着现代人们审美和文化兴趣的变化,以及仿制技术的出现,越窑青瓷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本报告将从市场需求、竞争环境、产品特点和经济可行性等方面对越窑青瓷进行可行性分析。
2. 市场需求在当前艺术品市场上,古董和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越窑青瓷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瓷器文化代表之一,因其稀缺性和独特性而备受珍视。
同时,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越窑青瓷的文化价值和装饰艺术性得到了更好的认可。
因此,市场对越窑青瓷的需求逐渐增加。
此外,中国瓷器也成为了国际收藏家和文化爱好者的热门对象,国际市场对越窑青瓷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3. 竞争环境尽管越窑青瓷具有独特性,但在鉴赏和收藏领域中,其竞争对手主要是其他中国传统瓷器和艺术品。
同时,由于仿制技术的发展,市场上涌现出了大量的越窑青瓷仿制品。
这些仿制品虽然价格低廉,但其质量和艺术价值与真正的越窑青瓷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对于真正追求品质和文化价值的消费者来说,这些仿制品并不能满足需求。
4. 产品特点越窑青瓷以其青色釉彩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青色釉彩是通过特殊的配方和高温烧制而成,具有耐高温、抗磨损和抗化学腐蚀的特点。
同时,釉彩的颜色鲜艳、雅致,并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
制作工艺方面,越窑青瓷传承了千年的秘密工艺,包括瓷泥调制、成型、釉料喷涂、干窑烧制等多个环节,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使越窑青瓷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5. 经济可行性对于越窑青瓷的经济可行性而言,市场需求和产品特点是关键因素。
青瓷行业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青瓷行业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对青瓷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包括市场规模、销售额、产量等方面的数据,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本报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以促进青瓷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引言青瓷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瓷器市场的不断扩大,青瓷行业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本报告旨在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全面了解青瓷行业的现状和趋势,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统计分析2.1 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青瓷市场规模呈稳步增长趋势。
2016年,青瓷市场规模达到XX亿元,而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至XX亿元和XX亿元。
虽然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响,青瓷市场规模在2020年略有下降,但分析师普遍认为,疫情过后,青瓷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增长机遇。
2.2 销售额分析青瓷行业的销售额也在不断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期间,青瓷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XX%。
其中,线上销售额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但传统实体店的销售额仍然占据着较大比例。
这意味着青瓷行业需要兼顾线上和线下渠道的发展,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3 产量分析青瓷产量是衡量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近五年来青瓷行业的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2016年至2020年,青瓷产量年均增长率为XX%。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技艺的传承,未来青瓷的产量有望更加稳定增长。
3. 发展趋势分析3.1 品牌建设品牌对于青瓷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建设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因此,青瓷企业应积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3.2 创新设计传统的青瓷技艺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审美需求进行创新设计。
通过开发出更具吸引力和适应当代人口味的产品,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欲望。
3.3 拓展国际市场在国内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青瓷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青花瓷可行性研究报告

青花瓷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青花瓷是我国传统的瓷器之一,以其独特的蓝色花纹而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和生产成本较高,青花瓷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渐面临挑战。
因此,本报告对青花瓷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旨在找到更有效的生产方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2. 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索现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保持瓷器的高质量和独特美感。
具体目标如下:•分析传统青花瓷制作工艺的优势和局限性;•寻找适合现代生产的青花瓷制作工艺;•评估新工艺的可行性和潜在优势。
3. 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来达到目标:3.1 文献综述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了解传统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烧成方式以及其他制作细节。
评估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3.2 调研现代制作技术考察现代陶瓷工艺和技术的新进展,如3D打印陶瓷和数控成型等技术。
分析这些技术在青花瓷制作中的应用潜力,并探索如何结合传统和现代工艺。
3.3 制作工艺实验基于第二步的调研结果,选取几种具有潜在优势的工艺方法进行实验。
通过制作样品,并与传统工艺进行对比,评估新工艺在质量、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的表现。
3.4 评估结果对实验样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外观、质量、强度、成本等方面。
与传统青花瓷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新工艺的可行性和优势。
4. 预期成果基于上述方法,我们期望达到以下成果:•理解传统青花瓷工艺的优势和局限性;•确定适合现代生产的工艺方法,并分析其潜在优势;•创造出符合现代需求的高质量、低成本的现代青花瓷样品。
5. 计划与进度阶段时间完成的任务文献综述第1周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调研现代技术第2-3周调研现代陶瓷制作技术制作工艺实验第4-6周尝试不同工艺方法,制作样品并测试评估与对比分析第7-8周对样品进行综合评估,并和传统工艺进行对比报告写作第9-10周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修改第11-12周修改报告、完善细节6. 预期的挑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预计可能面临以下挑战:•传统青花瓷制作工艺的细节很多,需仔细研究和理解;•现代陶瓷制作技术的创新性和可行性需要充分评估;•制作工艺实验可能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需要仔细安排;•对比分析中,需要充分了解传统和新工艺的优缺点。
龙泉青瓷发展现状研究的开题报告

龙泉青瓷发展现状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龙泉青瓷是中国古代优秀的陶瓷品之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早在
唐代就已经声名远扬,并被称为“天下第一瓷”。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
泉青瓷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生产工艺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
然而,随着国内外陶瓷市场的竞争和多样化需求的出现,龙泉青瓷的市场占有
率逐渐下降,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研龙泉青瓷目前的现状,确定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
挑战,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标如下:
1. 了解龙泉青瓷的历史、产地、制作工艺及特点;
2. 调研龙泉青瓷在国内外市场的现状和市场需求;
3. 探究龙泉青瓷制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4. 分析龙泉青瓷未来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调研研究法:对龙泉青瓷历史、产地、制作工艺、特点等方
面进行全面的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
2.实地调研法:走访龙泉青瓷产地、企业和其他陶瓷相关机构,了
解其生产情况、问题和未来发展规划。
3.问卷调查法: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向广大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发放
问卷,了解龙泉青瓷在市场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
四、研究意义
研究龙泉青瓷的发展现状,对于推动龙泉青瓷产业的发展和探索龙泉青瓷更多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龙泉青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宽龙泉青瓷在市场中的应用,促进龙泉青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青花瓷可行性研究报告

青花瓷可行性研究报告1.引言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就享有盛誉。
其独特的工艺和美丽的图案使其成为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们的心头好。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崛起,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研究青花瓷可行性,探讨如何保持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2.传统制作工艺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程。
传统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原料准备青花瓷的原料主要由瓷土、石英和釉料组成。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精细的筛选和混合,确保质量的稳定和均匀性。
2.2.手工成型采用手工成型的方式是青花瓷制作的重要环节。
制作者需要根据设计图案,将原料塑造成各种形状的器皿,并确保其尺寸和比例的准确性。
2.3.上釉和绘画上釉是为了增加瓷器的光泽和保护表面。
绘画则是青花瓷最具特色的环节,通过手工绘制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图案。
2.4.烧制过程烧制是青花瓷制作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烧制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对于瓷器的质量和色彩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现代科技与传统制作工艺的结合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考虑引入一些现代技术来提高青花瓷的制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保留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3.1.数字化设计和打印技术传统的手工绘画技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而现代的数字化设计和打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还原设计图案,并实现批量生产。
3.2.智能控制系统传统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控制是十分关键的。
通过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可以精确控制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提高瓷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3.材料科学与工程传统的青花瓷原料需要经过繁琐的筛选和混合过程。
而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加优质和均匀的原料,提高瓷器的质量和稳定性。
4.可行性分析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制作工艺相结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限制。
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调查报告

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调查报告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调查报告一、引言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始于东汉,盛于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衰于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停烧,烧造历史长达千年之久,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可以说,上林湖越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蕴涵着慈溪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是慈溪古代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发展的见证,是浙江文化的根基和主要组成部分,拥有着难以完全表达的深刻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着从整体到个体,从全局到局部的原则,我们结合实际对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希望可以通过这次调查总结出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以点带面,为上林湖越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出更多有建树的建议。
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总结如下:(一)调查目的1.初步了解上林湖越窑遗址历史及现状。
2.初步了解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措施实施情况。
3.初步总结上林湖越窑遗址传承与发展经验。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主要是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辅助问询相关的保护工作人员。
(三)调查时间2019年*月*日——2019年*月*日(四)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现场调研、问卷调查、资料查询与等综合调查方式。
二、调查内容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浙江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
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
根据调研情况显示,上林湖的遗址分布按时间朝代分布有东汉、三国时期窑址11处,南朝1处,唐代31处,唐—五代11处,唐—北宋17处,五代7处,五代—北宋27处,北宋10处。
按地点分类有后司岙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核心窑址之一),位于上林湖越窑遗址中部的西岸边,考古面积1200平方米,呈“凹”字型分布,中间是烧瓷的龙窑,左侧是碎瓷废料堆积区,右边则是当时制瓷上釉的作坊;有荷花芯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中重要窑址之一),其依山而建,沿山麓而上,呈不完全规则的长方形,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由火膛、窑床、窑尾组成,长约41.8米,宽约2米—2.8米不等;有寺龙口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中重要窑址之一),其沿岸分布,位于匡堰镇乾炳村古银锭湖南侧钓杆山西坡,两侧废品堆积隆起,最厚处达10米以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
青花瓷文化调研报告

高品质的青花瓷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市场的考验后,其价值往
往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青花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存在问题
当前青花瓷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 题,如市场混乱、仿品充斥、技 术传承不足等。
对策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市场监管 、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 等措施,促进青花瓷产业的健康 发展。
05
青花瓷的传承与创新
Chapter
青花瓷的传统,需要经过选料、炼泥、拉坯、利坯、绘青花、施釉 、烧窑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丰富的技艺和经验。
传承人培养
为了保护和传承青花瓷传统技艺,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传承人培养工作, 通过技艺传承、培训、交流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青花瓷制作技艺。
青花瓷的纹饰艺术
题材广泛
青花瓷的纹饰题材广泛,包括山 水、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 每种题材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表
现形式。
构图精美
青花瓷的纹饰构图精美,注重画面 布局和整体效果,使得纹饰与器型 完美结合。
寓意深刻
青花瓷的纹饰寓意深刻,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具有 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青花瓷的色彩与釉彩
青花瓷与民俗文化
01
青花瓷的造型和图案常常与民间 传统习俗相关联,如春节、端午 、中秋等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等 人生礼仪。
02
青花瓷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也反 映了民间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如 茶文化、酒文化等。
青花瓷与宗教文化
青花瓷的纹饰和图案中,常常出现与 佛教、道教等宗教相关的元素,如莲 花、云纹、龙凤等,这些元素都与宗 教文化紧密相关。
青花瓷的出现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瓷器审美的需求,逐 渐受到市场的欢迎和追捧。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泉青瓷的新机遇
1996 年,龙泉县被命名为中国青瓷之乡,2001 年, 龙泉青瓷被浙江省确认为受保护的15 个浙江省首批传 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2003 年,龙泉市被国家质量监 督检验检疫总局确定为龙泉青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产 区。 2006 年,龙泉青瓷被入选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推荐保护项目, 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 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遗”,成为世界唯一的陶瓷 类非遗项目,为中国陶瓷界赢得了荣誉
11
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90年代末,毛正聪先生用液化气梭式窑代替传统柴 烧龙窑和煤烧圆窑,是新时代龙泉青瓷工艺技术上的 最大创新和进步。这种新式窑炉温度控制精准,环境 污染小,投资不大,窑炉产量灵活设计,能力可大可 小。
12
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以徐朝兴为代表的龙泉制瓷人把“跳刀技术”用到青 瓷的装饰上,使得龙泉青瓷不但有似冰如玉的釉,而 且还有纹细如毫的刻花胎艺术,这在龙泉青瓷的装饰 艺术上是一种创造,是前所未有的新工艺。
6
青瓷的历史
北宋至明清龙泉窑青瓷的发展与衰落
北宋末期,越窑趋向衰落,龙泉窑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生产中心,龙泉 , 境内瓷土矿丰富,以紫金土瓷矿最为有名,龙泉山林茂盛,有大量的 木柴可供烧制青瓷,南宋政权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龙泉青瓷是主要出 口产品之一,这些有利的条件促进了龙泉青瓷的快速发展。
龙泉窑分为哥窑和弟窑,哥窑仿南宋官窑,其青瓷造型规整,釉厚胎 薄,清奇雅淡,古风古朴,风韵别致,堪称瓷中珍品。弟窑青瓷以白 胎厚釉为特色,是代表龙泉特点的龙泉青瓷,其釉层丰润,釉色青碧 ,光泽柔和,晶莹滋润, 与翠相媲美。
2
青瓷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陶文化为青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浙江新石器时代的余姚河姆渡陶文化、嘉兴马家浜陶文化、余杭良渚 陶文化、萧山跨湖桥陶文化所制作的黑陶,夹砂黑陶,泥质灰陶和红 陶以及彩绘陶等,是浙江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为青瓷的产生奠定 了基础。
商周至秦汉原始青瓷的发展
商代龙窑的使用促进了制陶工艺的发展,并在烧制印纹硬陶的时候出 现了原始瓷器的身影,随后,随着胎料技术,釉料技术以及成型工艺 的进步,青瓷的烧结工艺越来越成熟,至东汉时,印纹硬陶的生产基 本退出,龙窑成了名副其实的青瓷窑,早期的青瓷统称为“越器”, 是我国青瓷的始祖。
内容大纲
青瓷简介 青瓷的历史 龙泉青瓷的新机遇 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现代青瓷的科学研究任务
1
青瓷简介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 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 绿色釉),于还原气焰中烧制而成; 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 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青瓷。
青瓷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 纯洁斑斓,誉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 器之花”,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9
龙泉青瓷的新机遇
1971年引进煤烧隧道窑,建造了第一座65米煤烧隧 道窑生产线,同时配套建成第一条半自动链式成型干 燥机生产线,形成了流水线规模生产,使古老的龙泉 青瓷焕发新春。
至80年代,龙泉青瓷的年产量已达一千万件以上, 产业工人超过万计,产品远销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 地区。90年代起,大量私营企业的加入,使龙泉青 瓷产业更加活力四射。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研究人员仿制出了较好的龙泉青瓷粉青釉, 揭秘了釉的配方比例,并认为粉青釉的制备过程中,施釉厚度 应控制在1毫米左右,还原气氛转换温度应在1000oC为宜,还认 为粉青釉的呈色是过渡金属Fe离子配位体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纳米级分相结构对入射可见光的瑞利散射作用及微米级晶体、 气泡、釉料团等对入射光线产生的反射和折射的综合体现。
8
龙泉青瓷的新机遇
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南京召开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 上指示“要恢复五大历史名窑,特别是要先恢复龙泉 窑和河南汝窑”
随即浙江省成立 “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对龙 泉青瓷开展研究,经过3 年努力,终于使失传300 年 的龙泉青瓷工艺得到恢复,并以崭新的姿态重放光彩 。1964年龙泉青瓷便开始出口,1970年,龙泉青瓷 的产业人员已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工厂职工人数达 1400多人。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青瓷的历史
东晋青瓷仍保持西晋的风格,但由于德清窑,瓯窑,婺州窑的发展, 越窑青瓷受到全面竞争。南朝越窑青瓷普遍使用西晋晚期出现的酱褐 色青瓷点彩装饰手法,由于佛教盛行,这时大量生产有莲瓣纹装饰的 器形,另外由于大量采用含铁量较低的白瓷土做成瓷材料,南朝青瓷 瓷质更接近于白色,胎质细腻。
唐至五代时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瓷质细腻,胎壁较薄,釉色滋润 ,表现出成熟的工艺和高超的技艺。五代浙江越窑青瓷文化的突出成 就有:在我国瓷器中最早开创雕刻、镂空和开光技术,在器物盖上浮 雕狮或雄风,或镂空花草人物;大件瓷器的制作和烧成。
13
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徐殷把龙泉青瓷作为传统艺术的元素, 装配成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别具一 格的青瓷浮雕画。这种瓷雕版画的出 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青瓷的理念, 让坐堂案桌千年的龙泉青瓷上了墙。
14
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卢伟孙在吸取前人制作青瓷精髓的同时,将自己的美 学品位注入作品中,制作了绞胎作品,这种哥弟窑结 合的新品种,一方面固守着民族地域性文化的风貌, 另一方面通过从传统中创新的方法来营造文化、美学 、艺术之精神,并强调个人情感的显现。
17
现代青瓷的科学研究任务
金逸林先生为了弥补传统龙泉青瓷强度低、胎体粗厚、高温 性能差等不足,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纳米技术,改善胎体 的组成与结构,来增强青瓷的抗折、抗压强度。
龙泉金宏瓷厂与浙江大学合作在龙泉青瓷釉上添加纳米抗菌 剂,使青瓷表面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灭菌率达97% ,并且无毒无害,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叶宏明先生和杨辉教授等人通过把纳米氧化铝粉末添加到薄 胎厚釉青瓷瓷胎中,形成增量莫来石晶体,提高了薄胎厚釉 青瓷的烧成合格率及一级品率。
18
谢
谢!
19
5
青瓷的历史
南宋官窑青瓷的兴起
南宋官窑是宋朝廷继北宋官窑毁灭后,在杭州建立的 又一个由宫廷建造的官家瓷窑。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 窑和郊坛下官窑之分,修内司官窑又称内窑,郊坛下 官窑又称新窑。南宋官窑代表了浙江青瓷工艺技术, 造型装饰,文化内涵的最高水准,其以四大特色著称 于世:庄重古朴的造型;粉青如玉的釉色;文武冰裂 的纹片;羚羊角色的紫口铁足。
7
青瓷的历史
元龙泉青瓷制瓷技术、烧窑技术比南宋有改进, 可烧制出大件青瓷作品,元代青瓷的出口规模更 大,韩国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来的一万多件元代 瓷器,其中龙泉窑青瓷达三千多件。
明初期,龙泉窑担着为明宫廷烧造御用瓷的重 任,烧制了一批精美瓷器。明后期由于未进行技 术创新,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和青 花瓷的冲击等原因龙泉窑开始走向衰落。
青瓷的历史
东汉至北宋中期越窑青瓷的成熟与发展
越窑青瓷开始于东汉,三国时规模已经很大,西晋时技术又比三国时 进步很多,如制作工艺趋向于深厚庄重,釉质也由淡色的薄釉转为呈 色较深的青灰釉,器表装饰题材比三国时也丰富,出现了龙虎或凤纹 一类的装饰题材,体现出西晋的青瓷制瓷文化较多的吸取了铜器和漆 器的造型和装饰文化,另外西晋的压印工艺、印贴工艺,以及各种贴 印图案与各种弦纹、网格相结合的装饰工艺,使西晋青瓷的装饰更富 有艺术性。
15
现代青瓷的科学研究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时期对青瓷的科学 研究有两大任务: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揭开古代青瓷瑰丽多彩、巧夺天 工的神秘面纱,并在此基础上延续和发展古代的优良传 统。
借助目前材料研究的新方法,制备出性能更加优异的青 瓷产品。
16
现代青瓷的科学研究任务
浙江大学和浙江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南宋官窑青瓷釉的颜 色主要受六配位的Fe2+离子的d-d跃迁(1000nm 左右)和Fe3+ 离子的荷移光谱(230nm左右)控制,他们还发现烧成温度提 高,釉层厚度增大,都使南宋官窑青瓷釉色饱和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