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 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P11;传播学的任务;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P29;口语的局限;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P30;文字发明的意义;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P33;电脑,电;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 NII NII,,GII GII))P39P39;我国信息化建设;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 signal signal)的特点)的特点P44P44;象征符(;象征符(;象征符(symbol symbol 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P51;象征行为的特点;象征行为的特点P51P51;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P53P5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 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韦弗数学模式(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人内传播的定义:P73 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P78,主我客我的关系,主我客我的关系P79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度化)P83-84P83-84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 群体的概念:概念P89P89;群体的两个特征;群体的两个特征P90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 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P92;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的形成P92(二)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中的作用((对内、对外对内、对外)P93 )P93(三)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P94;信息压力的概念;信息压力的概念P95P95;趋同心理的概念;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 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二) 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P103;三个特点;三个特点P103-104(三)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第七章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P111(倒数第(倒数第9行)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P114;施拉姆的概括;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P117;电影的出现;电影的出现P118P118;广播的出现;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的肯定态度“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布莱士、(布莱士、塔尔德、塔尔德、塔尔德、库利的观点)库利的观点)P121-122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P123;对两种观点;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禾逵刖 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 种饕 绞絇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P136;主要原理原则;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 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P138;主要原理原则;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 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P139;主要观点;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P141;列宁主要观点;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 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 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 “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P150;局限;局限P149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 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 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 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P164;新闻报道宣;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曼海姆观点)P179P179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 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 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 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P181;收听肥;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二)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 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现代性:厘清·反思·重构--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思考

现代性:厘清·反思·重构--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思考

现代性:厘清反思重构--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思考
万建兰
【期刊名称】《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现代性是我们时代的焦点话题之一。

有关现代性概念的界定,纷繁复杂,涵盖了艺术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并且在不同领域有着独特的理论见解。

现代性作为一个叙事范式,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社会的解剖工具和解释范型。

20世纪西方理论学家对现代社会产生的科学霸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工
具理性等现代性问题的深刻批判和反思,揭示出了现代性内在的局限性。

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既不能简单拒斥现代性,也不能消极地承受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负面效应,而应该借助后发优势,有效规避西方现代性的弊端,建构一套适合中国自身的现代性模式和发展道路。

【总页数】5页(P1-5)
【作者】万建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的启示 [J], 张恒
2.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J], 林爽
3.现代性问题图景下的理性结构历史演变--兼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J], 宋晓丹
4.现代性:规范、反思、建构--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思考 [J], 张琳
5.哲学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反思的哲学意义 [J], 杨国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大众传媒是现在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提供者,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

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主要指的是它们作为社会公众了解沟通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是为整个社会所共有的,不仅新闻工作者具有使用参与大众传播的权利,社会公众也具有使用大众传媒行使监督、批评、情愿等权利,即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同时又因为其强大的影响力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再则,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它们的公益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大众传媒,为了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等,肆意炒作,运用一些低俗的手段来哗众取宠,博眼球。

把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责“公益性”、“公共性”丢弃,错误地引导了受众的经济、政治甚至是文化道德观念。

媒体研究人李幸说:“2010年,肯定是中国电视的相亲交友年。

”在2010年年初,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开启了“全国热恋”的浪潮。

一些年长的女性,更是从周一到周日,坐在电视机前评论1号女嘉宾学历太高、2号男嘉宾收入过低。

把剩女剩男、价值观、金钱观等问题越吹越大。

逼得一些20岁出头的女性,还没真正尝得爱情的滋味,就要用“有房、有车、有钱”的标准来物色对象。

固然,他们展现了婚恋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但电视作为公共平台,不应该放大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

媒体常常在《有话大家说》等节目,谈论“剩女剩男”、“拜金女”等现象,然而,这些现象不正是你们所引起的吗?大众传媒本来应该是给受众提供正确、有价值的信息,可是现在却成了社会问题的源头。

10年4月20日,网友黑刀发表了一遍日志,关于他参加《非诚勿扰》的经过:23号女嘉宾竟是节目组找来的托。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相关推荐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有两个要素a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B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

3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即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为能量,物质,信息。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传播基本类型)-自我人际组织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a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的趋势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b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C传播是经济与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6学习传播学意义:一般意义a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b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探索大众媒介的运作规律,指导推进实际工作。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7广告学学习传播学的意义A广告传播理论是广告活动全面性的理论指导B有助于广告人面对环境的挑战C为制定广告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符号★★★1、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传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传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传播学2007-2013年真题名词解释及答案传播学理论部分:2007年真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传播学的中国化(16页)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通过科学创新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传播体制,理顺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2•信息社会(28页)答: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 5W”模式(50 页)答:这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也称为“拉斯韦尔模式”。

“5W” 是指Who (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4、拟态环境(113页)答:这是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 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5、传播制度(139页)答: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大众传播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社会规范体系。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6、怀特的把关模式(131页)答:传播学者怀特将库尔特•卢因“把关人”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 ng)模式。

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我国公民社会的“公共性”与大众传媒“保护伞”

我国公民社会的“公共性”与大众传媒“保护伞”
标 准 ,进而在 我 国公 民建 设过程 中营造 了一种 全新
于 “ 共性 ” 公 民社 会 的设 计 , 西 方社 会 和我 国 公 在 在
都有过不同的历史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性设计 也催 生 了不 同的社会 形态 。面对 这种 多元形 态下 的 “ 公共性” L我们该如何把握其精髓。 面孑 , 笔者认为用 历史叙事法 ,可以为我们理解这一命题提供一种思 维模式 。
在西方历 史上 ,公 民社会 本是 一个 古老 的政 治
的价值系统,这种价值系统在于对内部制度的安排 和外部介质的促进。

言说。公 民社会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其 内涵在不断发 生着变化 。在亚里士多德时期 ,古希腊城邦的本质 “
特征在于其独特的社会政治结构,尤其在于其公 民
的身份 、 地位和作用” 按照余玉花教授的理解 , 。[]
自 愿结合而形成 , 以保护和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
从逻 辑 意义 上我 们 可 以说 公 民社会 是 基 于 自由 、 民
因为古希腊的公民仅是一小部分人 ,整个社会 的本 质还是 奴隶 经济基 础上 的奴 隶制社会 ,不具 有公 民 社会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 因此 , 古希腊只有关于公 民政治乃至公民道德的论述 ,但没有公民社会的理 论 。”2 r] 因此 , 古希腊 “ 公共 性 ” 缺乏 的 , 是 只是 “ 同 共
有把脉 引导作 用等。 [ 关键词 ] 公 民社会 ; 公共性 ; 大众传媒 [ 中图分类号 ]O [ c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 9 10 (0 0 0 — 17 0 10 — 2 3 2 1 )1 00 — 3
现代公 民社会 的到来是一种总体性 的转变 , 这 种转变与传统相 比, 在于对“ 、私” 公”“ 价值关系呈现 出良 的张力。 性 具体来讲 , 就是“ 公共性” 空间不断扩 大, 而这种扩大是在保证“ 私人空间” 不被侵犯的条 件下进行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各 种制度政策打破了我 国传统文化中重“ ” 私 的观念 , 这种观念的位移 ,为我们现代人置换 了传统的评价

大众传媒与公共精神:关联、互动及超越困境

大众传媒与公共精神:关联、互动及超越困境

和政治价值层面 ,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 报 纸 )、广播媒体 ( 电视 和电台 )、数 得到教 育。当大众传媒所传递 的 内容能 包括互 联网 、手机 和其他使用 够反 映社会 主流价值观念 的时候 ,现代 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 的一种价值取 向, 它 字媒 体 ( 包含 对民主 、平等 、 自由 、秩序 、公共 计 算 机 技术 的媒 介 )和娱 乐 媒体 的总 社会 的民主价值观念 和公共精 神才能在 利益和责任等 一系列最基本 的价值 目 标 和” 。 随着 现代 信息 技术 的发展 ,大 潜移 默化的过程 中转变 为现代 公 民的行
【 关键词 】 大众传媒 ;公共精神;社会生活
随着 现 代信 息技 术 的 发展 ,大 众 的认可与追求 。”
共精神的存在是基 众传媒最大程度 地超越时 间和空 间的限 制 ,掌握着 丰富的信息来源 , 日益 显现
传媒 已经走进 了人 们的社会生 活 ,成为 于人 们对公共利益 和公共价值 的认 同 ,
公 民之独立人 格 、理性精神 、公 胸怀 ,才能发挥 自己的才智”, 才有可 在培 育公 共精神方 面的功能及不 足 ,对 包含 “ 于提 升我 国公 民的公共精神 ,促 进社会 德 意识 、社会责任 、政治认 同、参 与行 能参与 到某 种互惠的辩论 中去 ,并 且加
文 明进步具有 重要 的意义。
公共精神既包括平等也包括参 与 , 反映 础 ,也是实现 国家富强 、民族 振兴 、人 进人物 的精 神 。另一方 面 ,大众传媒通
出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所具备的 精神品质 ,
体现在公 民参与社会事务的实践 中。袁祖 社认为,公共精神是 “ 孕育于现代市场经
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过对社会 上不文 明、不公 正的行为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