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陆游爱国词悲剧性比较
辛弃疾《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译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演讲致辞、祝福语、名言句子、感悟故事、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党团资料、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peeches, blessings, famous quotes, sentences, insight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nd rules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译文及赏析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译文及赏析《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宋代:辛弃疾九畹芳菲兰佩好。
陆游的爱国诗词与岳飞、辛弃疾的比较

陆游的爱国诗词与岳飞、辛弃疾的比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陆游、岳飞、辛弃疾,是宋代的三位著名爱国诗人,他们的诗作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陆游以其悲壮的爱国诗歌而著称,岳飞则写下了许多关于抗金的壮烈诗篇,而辛弃疾则以其豪迈的文字和深情的抒发感情著称。
下文将结合陆游、岳飞、辛弃疾的爱国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陆游的爱国诗歌说起。
陆游的诗作以“江南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三篙”等代表作为其爱国诗歌的代表。
他笔下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危在旦夕的国家。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三篙》中,表达出对自己深爱的祖国的担忧和痛心,描绘了一个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苦不堪言的国家形象。
他的诗作表现出对祖国的深情和热爱,让人感受到祖国的沧桑与苍凉。
而岳飞的爱国诗歌则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抗敌的决心和志向。
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潇潇雨歇》等诗作,表现了他对抗敌的决心和对祖国的忠诚。
岳飞在他的诗作中,将自己置身于危亡之中,主动投身国家大义,怒骂奸臣,呼吁全民团结抗敌,表现出他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诗歌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祖国沉痛的忧虑和对乱世飘零的感慨。
他的《青玉案·断鍼残线空垂泪》等作品,描绘了他对乱世下民不聊生的担忧和痛心。
辛弃疾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祖国兴亡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无奈,让人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限怀念和哀愁。
三位爱国诗人的诗作各有侧重,陆游更多地表达出对河山的深情和对国家的担忧;岳飞更多地表现出对抗敌的决心和对祖国的忠诚;而辛弃疾更多地描绘了对乱世的感慨和对祖国的哀痛。
他们的诗作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抒发了深深的爱国情怀,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陆游、岳飞、辛弃疾,三位宋代爱国诗人,他们的诗作各具特色,但无不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他们的诗歌激发了后人的爱国情怀,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道德风尚的典范。
辛弃疾与陆游的词风比较研究

辛弃疾与陆游的词风比较研究1. 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和陆游都是宋代重要的文人。
他们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而脍炙人口,成为了后世传世名家。
本文将对辛弃疾和陆游的词风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文学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2. 辛弃疾的词风2.1 文学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充满豪放、激情和壮志豪情。
他善于使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和挣扎。
此外,辛弃疾善于运用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其词作更加抒情、动人。
2.2 主题思想辛弃疾的词作常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和政治抱负。
他对南宋政权的衰落感到深深忧虑,并通过自己笔下的英雄形象表达不屈不挠的精神。
此外,他还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悲伤以及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3. 陆游的词风3.1 文学风格陆游的词作则以细腻、含蓄而著称。
他运用典故描写和象征手法使得他的词作富有深意,常常婉转、隽永。
此外,陆游在选材上注重细节,用心独特,给人以艺术享受。
3.2 主题思想陆游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
他通过词作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并倡导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此外,陆游也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4. 辛弃疾与陆游词风比较4.1 文学风格比较辛弃疾和陆游在文学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
辛弃疾的词作豪放奔放、激情四溢,常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陆游则更多地通过含蓄婉转、典故描写等手法来传递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4.2 主题思想比较辛弃疾和陆游在主题思想上也有一些异同。
辛弃疾关注社会政治现实,并表达对南宋政权衰落的忧虑,同时也倾诉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而陆游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关注国家命运,批判社会不公,并督促人们团结抵抗外敌。
5. 结论辛弃疾与陆游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他们在文学风格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各具特色。
辛弃疾豪放奔放、富于激情,关注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情感;而陆游则以含蓄细腻、典故描写为特点,注重爱国主义和社会正义。
辛弃疾和陆游:南宋时期两大抗金名将的诗文对比

辛弃疾和陆游:南宋时期两大抗金名将的诗文对比概述辛弃疾(1140年-1207年)和陆游(1125年-1210年)是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学家和抗金名将。
他们以其优秀的诗文作品,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对辛弃疾和陆游的诗文进行对比,并探讨他们在抗金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辛弃疾与陆游的背景1.辛弃疾:生于北宋末年,家族世代务农,有“宋传国玉龙”之称,为南宋文化繁荣时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2.陆游:出生于北宋末年,来自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父祖三代皆曾参与抵御金兵,并倡导复兴儒学。
艺术风格对比1.辛弃疾:•词章浑厚豪放、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才情横溢,能够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善于描绘自然风景,以及对家国沉浮的悲愤之情。
2.陆游:•诗歌作品以清新含蓄、自然朴素为特点,不拘一格。
•含有更多对生活琐事和个人感受的描写,展现出内心世界的细腻情感。
•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抗金斗争中的表现1.辛弃疾:•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别董大”等词作中表达了他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对时局动荡的关切。
•在辽东抗金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并用其激昂豪放的词章鼓舞士气。
2.陆游:•他身世底层,更能体察百姓苦难,倡导减轻赋税,为百姓谋福祉。
具有较强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理想。
影响与评价1.辛弃疾:–其词章雄奇豪放,影响了后世文人。
–辛弃疾对唐宋古风的承继和诗体形式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陆游:•其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展现了南宋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陆游的诗歌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深受后世文人推崇。
结论辛弃疾和陆游是南宋时期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抗金名将。
他们各自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抗金斗争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辛弃疾以其雄浑豪放、激情四溢的词章,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社会变迁的关切;而陆游则以其清新朴素、充满感染力的作品展现了对百姓苦难宏大关怀。
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忠心耿耿抵御外敌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陆游辛弃疾对比阅读读后感

陆游辛弃疾对比阅读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陆游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介绍三、陆游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四、辛弃疾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五、陆游与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异同比较六、对他们作品的读后感悟七、结尾正文:【引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浩瀚星空中,陆游与辛弃疾无疑是其中闪耀的两颗明星。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及主题,进而体会他们对人生、社会、国家的深沉思考。
【陆游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
他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动荡时期,因此他的作品既有豪放的爱国情怀,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
他在官场上几经波折,但始终坚守爱国立场。
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悲壮著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陆游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陆游的诗词作品具有浓厚的个性特点,他的诗歌创作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为特点。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
陆游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抒发爱国情怀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又有表达忧国忧民心情的《示儿》。
【辛弃疾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激昂、悲壮的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主题紧紧围绕国家命运、民族存亡,表达了他对国家沉沦的悲痛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如《青玉案·元夕》,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如《临江仙·夜登三峰》。
【陆游与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异同比较】陆游与辛弃疾的诗词创作在风格、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然而,陆游的诗词作品更注重对个人命运的抒发,而辛弃疾的诗词则更关注国家命运。
另外,陆游的诗词风格较为奔放、激情,而辛弃疾的诗词则显得悲壮、激昂。
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表现

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表现1. 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和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两位杰出诗人,同时也是重要的爱国志士。
他们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而闻名于世。
2. 陆游的爱国情怀与表现•反抗金朝统治:陆游深受北方民众被金朝统治所压迫的苦难影响,因此他一直以反抗金朝为己任。
他经历了多次战乱,亲眼目睹了金朝对中国士人的残酷镇压。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祖国失去领土、灭亡文化等问题的忧虑,并号召同胞奋起抵抗。
•乡土情怀:陆游热爱自己的家乡,尤其是江南地区。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故乡风景、民俗、风物和人情的深思和赞美之情。
这种乡土情怀并不仅仅是个人感情的表达,他认为爱自己的家乡是在爱国,因为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倡导改革:陆游对中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社会弊病感到极度忧虑。
他主张进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以重振中华民族的雄风。
3.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表现•仕宦生涯:辛弃疾曾在北方少陵节度使府任职,亲眼目睹了金朝割据南宋区域的情况。
他积极参与抵抗金朝入侵,并多次上书皇帝请求增兵救援。
他始终致力于恢复国家统一,保卫边疆。
•词作传唱:辛弃疾以其豪放洒脱、激昂曲折的词作闻名于世。
他通过抒发个人愤懣、忧国忧民的感受,引起广泛共鸣。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他直指时局不公和当时朝廷内外腐败现象,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集大成者:辛弃疾不仅本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爱国词作,还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其他爱国诗歌,如《宋江七斩赵全》等丰富多样的作品。
他通过这种方式向后世传递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表达,并为后代诗人树立了标杆。
4. 结论陆游和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爱国志士和文人,在个人创作中充分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他们反抗外敌、关心民生、倡导改革,并以自己深挚的文字感染着广大读者,激发了社会上更多人爱国、敢于抵抗侵略的动力。
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后世崇尚爱国精神的楷模。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而著称。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下面将就这三个方面对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进行总结。
首先,辛弃疾的诗歌中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亡与个人荣辱密切相关,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写道:“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深浅有余情。
欲知世事皆如此,到处腥风转雨声。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辛弃疾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民生问题的关心。
他追求公平正义、反对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抒发出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断肠处、请君入看看,岩上无心云相逐,空忆江南江北。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对困苦百姓的同情,展现出他对社会正义与人民福祉的关注。
最后,辛弃疾的诗歌还流露出他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矛盾心境。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描绘了自己矛盾纠结的心境。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光舞幻,人事如梦。
唯有徽州,在水一方。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矛盾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他以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才情横溢的笔触,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他以细腻的情感和矛盾的心态,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辛弃疾的诗歌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辛弃疾与陆游:南宋豪放词的对比

辛弃疾与陆游:南宋豪放词的对比1. 引言1.1 概述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才华横溢的文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辛弃疾和陆游。
他们都是南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以豪放、慷慨和挚爱国家为特点,对于南宋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析辛弃疾与陆游两位词人的背景、词作风格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探究两位词人的背景差异,从生平经历到社会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接着分析辛弃疾与陆游所代表的豪放词派在南宋文学中的特点,并通过对其具体作品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加以对比说明;最后总结得出对于辛弃疾与陆游豪放词风格的理解与评价,并探讨他们在南宋文坛地位上的差异。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辛弃疾与陆游这两位南宋豪放词派代表人物的对比研究,探讨他们在词作风格和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深入理解并评价他们的文学成就。
同时,通过对两位词人在南宋文坛地位的分析,展示南宋词人群体中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欣赏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作品及其文化背景。
2. 辛弃疾与陆游的背景对比2.1 辛弃疾的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辛弃疾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曾任官至江西提点刑狱,在这样的环境下,辛弃疾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政治上,辛弃疾经历了北宋灭亡、南渡以及南宋建立的历程。
当时中国正处于五代十国混乱战乱不堪的时期,直到终于北宋统一天下。
然而不久后,辽金之间的战争再次爆发,导致北方频临战火。
辛弃疾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抗金运动,并参与了多次征战。
在文学上,辛弃疾擅长词作和诗歌创作,并以其豪放洒脱、激情澎湃的词风而闻名。
他将自己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融入了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战争色彩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2 陆游的背景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牧斋,是南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将领。
陆游出身于一个文学世家,家族中有多位才子名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陆游爱国词悲剧性比较
【摘要】辛弃疾陆游这两位出色的爱国词人,虽然他们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爱国词作却呈现某些相似的生活情感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两位词人的创作进行剖析比较,并进一步探讨他们词作的悲剧价值。
【关键词】辛弃疾;陆游;爱国词;悲剧
辛弃疾陆游都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尽管他们爱国抗金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但他们谱写出的蕴含爱国主义情感的词章却有很多相似的感受和风格。
辛弃疾一生写词六百余首,代表他最高成就的则是充分反映民族斗争这一尖锐主题的爱国词;陆游为诗名所掩,词历来不够受重视,其实,陆词的成就也不容小觑,其中的爱国词同样表达爱国者的心声。
本文将对两位词人的爱国词作悲剧性进行剖析比较,以期从整体上对两位出色的爱国词人及词作有更清楚的解读和把握。
一、为国忧愁的凡人悲剧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千百年来,辛弃疾的爱国词拨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这当然和他那“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魄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词中那种“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①的思想感情浸染着人们。
满腔爱国激情被压抑的悲剧贯穿辛弃疾的一生。
所以我们读辛词,无不被他那悲壮的情绪所感染,豪气中总有悲从中来,愁满纸面。
这种深沉的悲剧色彩,无疑表现了那个时代整个民族的本质,反映了时代的痛苦。
辛弃疾用词抒写救国的抱负和受摧折的悲愤,他的恨和愁皆为时为世为君为国为民而发,形成融汇历史与现实,个人与时代雄浑悲壮的词风,而这种深沉的悲剧性正是南宋前中期特定时代的酝酿和现实的催生。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②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蕴含着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悲剧。
比辛弃疾稍早的陆游,反对投降,匡复中原,是他矢志不渝的理想。
陆游出生在北宋灭亡前夕,经历了“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耳闻目睹了金兵的烧杀掳掠的种种暴行,这在陆游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抗敌报国的种子。
时代的风云变幻激起了陆游满腔悲愤之鸣。
他挥动凌云健笔,写下了大量气壮山河的爱国诗词。
陆游采用各种手段来抒写自己对国家的忧愁,作为一个普通文人他更深的忧愁带来更大的悲剧。
辛弃疾和陆游都有着普通文人对国家的危困担忧和愤慨,但辛弃疾和陆游均因不被知遇,使他们不得不“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抒情主题自身的原因造成辛陆作为普通人的悲剧。
二、壮志难酬的英雄悲剧
青少年时期,辛弃疾就有“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的英雄气概,但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又功业无成,托时感事,悲慨横生,
因此他的词始终透出一股悲伤.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剧,是词人爱国情深的重要体现,也是英雄豪杰为苍生造福的博大胸怀的体现。
正是这种英雄的悲剧震撼了千百年来读者的心灵。
陆游基本上是一个文士,套用清代谭献的一句“衣冠伟人③”。
他念念不忘自己的“诗情将略”(《汉宫春·羽箭雕弓》),虽则他也感到风云突变,但是他绝不相信功业从此幻灭,兀自“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汉宫春·羽箭雕弓》)。
在《诉衷情》中: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词人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既然陆游是“衣冠伟人”,辛弃疾是疆场斗士,他们的词中所呈现的主题风格便因社会角色和主体意识的不同而各呈异彩。
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续集》有云“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④。
二人的作品各有自己不同的艺术风格,但由于思想基础相似,现实遭遇相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雄情结相似,因此抒情主调是一致的,辛陆二人用同样的抒情笔调在不同的词风下演绎相似的英雄悲剧。
三、时代悲剧
整个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苟安政策,所以朝中大臣以投降派为主,这些投降派,大多是奸佞之人,由于他们的种种伎俩,辛弃疾一直受到打击。
淳熙八年,御史王蔺弹劾他“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家田里”,面对奸佞当道的残酷现实,辛弃疾仍义无反顾,用他的笔来书写对统治者和当权的投降派的强烈批判和讽刺。
这其中最著名的有《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人一生忧国忧民,这里也是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辛幼安晚春词:‘更能消几番风雨’云云,词意殊怨。
‘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
闻寿皇(指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⑤。
可见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担忧怨望之情是何等强烈感人。
从淳熙五年以后,陆游因投降派诬加“所为多越于规矩”、“嘲咏风月”⑥等罪
名连续罢官,后来因为支持韩侂胄北伐,又大受投降派打击,连官俸都被克扣,最后官职也被罢免,他在闲散的同时仍然不忘国家。
辛陆二人为了自己的爱国理想,即使面对奸佞当道的严酷现实,也不放过一切同投降派进行斗争的机会。
他们的爱国之词表达的是时代的悲怆,悲凉与悲愤,或大声而高远,或小声而凄清,一种处于历史与现实相交汇之际的伟大孤独感,个体的高远意志情怀裹挟时代的风云与历史的忧患。
他们的爱国之词厚重深远的悲剧性包含着他们的担当精神、忧患意识及因受压抑而产生的对时代悲剧的悲慨。
四、悲剧价值及意义
英雄悲剧和时代悲剧在辛陆悲剧人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陆游一生,反对侵略反对迫害,渴望建立爱国功业,结果只落得“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忧愤以殁的悲剧。
辛词的悲壮雄浑,沉郁顿挫更多的是时代的产物,其词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也是他与时代相结合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对陆游、辛弃疾爱国词的悲剧性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对他们各自的艺术个性作出准确的认知,而且可以藉此窥见南宋前期词学思想以及稼轩派内部风格走向的多元性。
缪钺在《论辛稼轩词》中这样写道“自稼轩外,南宋作壮词者,如张元干、张孝祥、陆游等,最佳之作,亦具斯美,惟尚不能如稼轩造境之丰融”。
可见即时是同为豪放词派的陆游辛弃疾,他们在词的创作思想、表现内容和主题风格诸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蔡义江.陆游诗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缪钺.诗词散论[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08.
[4]叶嘉莹.南宋名家词讲录[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5]谢佩媛、李永田.国学经典[M]词[C].北京:北京书店出版社,2004.
注释: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17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③谭献《复堂词话》,《词话丛编》本。
④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⑤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 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三九五《陆游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20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