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和应用

合集下载

区域成矿预测6陆陆碰撞与陆内隆起成矿区域

区域成矿预测6陆陆碰撞与陆内隆起成矿区域

大兴安岭 地区中生 代火山岩 浆侵入活 跃,广泛 分布中生 代岩浆岩。
⑷、中国中东部地区广泛的燕山期岩浆 活动,主要在陆陆碰撞带图和3 陆北内山隆地起区带地 广质简图 泛分布的岩浆岩。
中国大陆是多地块复合体,块体之间构造活跃,陆壳活化是中国大地构造的 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大陆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在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普遍经历 了强烈的活化,表现为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热活动、局部断陷等多种表 现形式。
中生代岩浆岩为特征。 ⑵、形成复杂褶皱变形和断裂构造。
⑶、有底劈构造 和变质核杂岩。 ⑷、成矿作用具 有多期性。 ⑸、以变质和岩 浆热液成矿为特 征。
3、主要陆陆碰撞带与陆内隆起带的成矿特征
⑴、西秦岭隆起带—金矿
Yangshan
⑵、东秦岭成矿带
小秦岭地区太华群金矿地质图
⑶、胶东隆起
这两个巨大走滑断层系自中生代以来有显著活动,水平位移量均 在400一500km,对区域的岩石圈结构和物质运动均有重大影响。
Fig. 1.17
/seismo/hayward/wus_fault.gif
San Andreas Fault
John Sheldon
中国地质剖面具有典型三元结构: 基底:太古界—早元古界深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陆内隆
起带。 盖层:中元古界—晚古生界,主要分布造山带边缘。 活化层:中新生代,以陆内隆起带的火山岩浆岩广泛分
布及加型 点式分布型
2、陆陆碰撞带与陆内隆起带地质特征 ⑴、地质特征,以古变质岩出露和分布大量晚古生代与
类似的情况有中国川、藏交界带的玉龙斑岩铜矿 带及北北西—南南东向的走滑断层系统,以及西 北地区的阿尔金走滑断层系。

典型矿床分析
——铜镍及铂族元素矿产

大地构造与成矿(陆陆碰撞带)资料

大地构造与成矿(陆陆碰撞带)资料

2021/2/11
29
Tectonic setting
残余盆地
association 黑色页岩
仰冲的蛇绿岩
genesis
生物化学-化学沉 积 海底喷气沉积
缝合带
仰冲的蛇绿岩
Magmatic
内陆边缘
变质的
区域变质作用,伟 晶岩或霓灰正长岩
变质岩浆 metasomatic
前陆冲断带
构造就位的大陆架 岩石
• 在陆 陆碰撞的最后阶段,两盘地块岩石组成接 近,强度相近,因而在平面上或剖面上发育共 轭剪切断裂,易形成对冲型逆掩断层系
• 不可能在每一个地段都表现为对冲,某些地段 以某一种倾向的逆掩断层为主的
• 与对冲型的逆掩断层系相伴随,层状地层就容 易构成扇状褶皱系。当然可以包括正的或倒的 扇状褶皱
2021/2/11
造山带金矿理论对全球造山带型金矿形
成分布时空规律的解释
•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 ca. 2.8–2.55 and 2.1– 1.8 Ga, 与新生大陆壳的形成时间相一致l
• 前寒武纪造山带型金矿与显生宙造山带型 金矿的地质特点基本一致,有人提出是与安 第斯型俯冲作用有关.
• 但是, 650 Ma以前造山带型金矿的形成是幕 式的,说明总体构造环境在650 Ma 前后是不 同的.
2021/2/11
25
• 1)造山作用的主要动力是机械能,同时因碰撞摩 擦生热,使陆壳熔融产生“S”型花岗岩类并伴 有专属性的成矿作用,如某些含锡花岗岩。
• 2)在高加索造山带分布有钨-钼-钼-铜-钼-汞-锑 和火山-沉积锰矿床及古特提斯板块洋壳残余断 块上的石油和天然气矿床
• 3)沿西藏的亚欧大陆与次大陆之间的缝合线, 有构造侵位的蛇绿岩套和铬铁矿、自然铜等矿 床。

陈衍景-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及应用-2010长春

陈衍景-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及应用-2010长春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研究及应用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yjchen@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gigyjchen@
汇报内容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创建碰撞成矿理论
• 验证碰撞成矿理论
• 找矿应用和评价
我国地质 纲要、需 要和特色
• • •
拥有全球最大的两条碰撞造山带 找矿勘查需要——碰撞成矿理论 碰撞成矿研究的世界最佳实验室
早阶段矿物遭受构造变形
中阶段硫化物沿剪切裂隙充填 晚阶段脉体梳状, 张性裂隙
玲 珑 金 矿 地 质
早阶段石英脉 被构造破碎 中阶段硫化物 充填裂隙或空 隙 晚阶段碳酸盐 脉具梳状构造 穿切早、中阶 段矿物组合 成矿发生在挤 压向伸展转变 期,造山型!
煌斑岩成矿后 侵入
4、排他性的同位素证据 铁炉坪银矿 蒿坪沟银矿 康山金银矿
1、矿田或地体尺度的CMF模式
新认识
• • • • • • • • 极性分带 3阶段特点 中阶段最强 挤压变伸展 物质侧向源 流体由深源 变为浅源 模式变异 1/5~25万
陈衍景,1990,1991,1996,1998;Chen YJ et al., 1992, 1998, 2000, 2004, 2005, 2007, 2008
矿石铅同位素显 示,成矿物质来 自熊耳地体以南 UC 的官道口群 --—排他性证据
207


口 群
15
17 206 204 Pb/ Pb
19
21et al. 2009 Chen YJ Ore Geology Review
天山 望峰-萨日达拉金矿带
流体D ~ 18O:变质雨水
Sample stage
16.0
Tieluping ores

大陆碰撞成矿作用:Ⅰ.冈底斯新生代斑岩成矿系统

大陆碰撞成矿作用:Ⅰ.冈底斯新生代斑岩成矿系统

( 如角闪榴辉岩 )早期卷入新生下地壳 的幔源物质及 硫化物 的重熔 为斑岩 岩浆提供 了部分金 属 c 、 u和 s 含 Mo , uA ; 岩浆来 自古老 的西 藏镁铁质 下地 壳( 如角闪岩 ) 的部分熔融 , 金属 Mo主要 来 自古老地壳物质的贡献。冈底斯含矿斑
岩均含有不 同成分 的微粒镁铁质包体 ( 伍 )并显示典 型 的长英 质与镁 铁质岩浆 混合 特征。 以 MME为 代表 的含 M , C 富 H 0幔源岩浆 , u 2 或底 侵于冈底 斯地壳底 部 , 为下 地壳熔 融提供 了热和 H 0, 2 或注入 长英质岩浆 房 , 为斑岩 系统 提供 了部分金 属 c u和 S 并提升 了岩浆 氧逸度 。冈底斯 斑岩岩浆 一 , 热液一 成矿系统受控于斑岩就位的地壳环境 。在斑
成明则式斑岩 Mo 矿和努 日式斑岩一 矽卡岩型 MoW—u矿床 , - C 在后碰撞期 (5 3Ma产 生驱龙式斑岩 C — 矿 床。 2 ~1 ) uMo 这些 矿床构成了 3条规模 不等的成矿带 , 分别发育在 冈底斯 的北带 ( 中拉萨地体 )南带 ( 当弧地体 ) 、 泽 和中带( 南拉萨
po ph r - o s s e s i b t r y y Cu M y t m n Ti e
HOU e g a HENG a Ch a Z n Qin ,Z Yu n u n ,YANG hMig n Z i n a d YANG h S n Z ue2
关键词
地质学 ; 斑岩矿 床 ; 围岩建造 ; 深部 过程 ; 成矿作用 ; 大陆碰撞造 山 ; 青藏高原
文 献标 志码 : A
中图 分 类 号 : 6 1 P 1
M ealg n s fc n i e t l ol in st n :P r 工.Ga g eeC n z i tl e ei o o t n a l so et g a t o s n c i i n d s e o oc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研究摘要:碰撞造山带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壳构造带之一,其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碰撞造山带中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了解碰撞造山带形成机制和矿产资源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矿产资源;分布规律1. 引言碰撞造山带是指两个大陆板块或大陆与岛弧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形成的山脉带。

在地球历史长期演化过程中,碰撞造山带发挥着重要的地质作用,不仅对地壳和岩石圈结构进化起到促进作用,还聚集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成岩过程,探索矿产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前碰撞阶段、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三个阶段。

前碰撞阶段主要是两个板块接近过程中,通过挤压、剪切和扩张等活动形成的造山前构造,其特征是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的发育。

碰撞阶段是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后的构造过程,特征是发育强烈的逆冲断层和侵入性岩浆活动,造成地壳厚度的增加和变形的加剧。

后碰撞阶段是碰撞造山带经历了碰撞过程后的构造演化过程,特征是地壳的伸展和变薄以及火山活动的衰减。

3. 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3.1 碰撞造山带中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碰撞造山带是金属矿床的重要富集地带,其形成与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

首先,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活动促进了岩浆的侵入和矿质的析出,使得金属矿床得以形成。

其次,板块碰撞过程中的应力和温度变化导致了岩石中的矿物相变,进而形成了金属矿床。

最后,碰撞造山带的盆地沉积物中富含金属元素,经过热液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形成了金属矿床。

3.2 碰撞造山带中非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除了金属矿床外,碰撞造山带中还聚集了大量的非金属矿床。

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经典优秀资料

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经典优秀资料

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经典优秀资料导语: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是地质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雄厚的资料为基础,系统论述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的内在关系及其经典理论。

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认为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互相移动的“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现象。

它包括板块的相互碰撞与分离、板块的滑动和互推、板块之间的剪切与扭转等。

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地震、火山、地热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二、成矿作用的基本概念成矿作用是指地壳中元素和矿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形成矿石的过程。

它是地壳中固体物质资源形成和再分布的重要方式。

成矿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和沉积作用等。

岩浆活动是指地壳中岩浆的生成和运动过程;热液活动是指在热水或热气体作用下,地壳中的元素和矿物质发生重新组合形成矿石的过程;沉积作用是指地壳中物质通过沉积过程形成矿床的过程。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板块构造运动通过构造活动改变地球的物理环境,进而影响成矿作用的发生与发展。

板块构造运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地壳的断裂、抬升、下沉等现象,从而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例如,板块的相互碰撞会形成造山带和地下深部岩浆活动,进而促使成矿物质的形成。

板块的分离和滑动会导致裂隙和断层的形成,为矿物组分的运移提供通道。

同时,成矿作用也对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当岩浆活动或热液活动发生在板块边缘或板块交界处时,其能量和作用力会受到板块构造运动的制约和调控。

例如,板块构造运动的剪切和扭转会形成断裂带和拉张带,有利于岩浆的侵入和矿化作用的扩展。

四、经典理论1. 岛弧成矿理论岛弧成矿理论是由美国地质学家里特·S·格林希(S. R. Ghentsch)和美国地质学家D·毕晓普(D. M. Bipolos)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本文聚焦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旨在深入解析这一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

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系统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理解板块碰撞、成矿作用以及资源分布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大陆碰撞、板块俯冲、地壳增厚等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成矿作用作为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机制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青藏高原及类似地区的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推动地质学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同时也是地球科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地区。

它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交汇带,这里发生了复杂的板块碰撞和陆陆碰撞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

这一区域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相关的成矿作用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包括早期的洋盆关闭、陆陆碰撞、陆内变形以及后期的隆升和剥蚀等过程。

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格局,也控制了其内部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成矿作用的特点。

特别是主碰撞造山期,是青藏高原成矿作用的关键时期,其内在的地质条件和动力学背景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控制因素。

主碰撞造山期,随着印度板块向北俯冲,青藏高原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

这些岩浆活动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而且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热源和动力。

同时,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断裂和褶皱也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华北克拉通南缘后大陆碰撞背景下的岩石圈演化及金、钼成矿规律探讨

华北克拉通南缘后大陆碰撞背景下的岩石圈演化及金、钼成矿规律探讨

华北克拉通南缘后大陆碰撞背景下的岩石圈演化及金、钼成矿规律探讨张灯堂;冯建之;李磊;孟宪锋;何进;刘宗彦;徐文超【摘要】Many studies show that the ore mineraliz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Yanshanian magmatism. After the collision and amalgamation between the Yangtze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Late Triassic,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evolved into post-collisional regime in Jurassic to Cretaceou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in Jurassic to Cretaceous may also have affected the East Qinling orogen, the western Henan province in particular. The resulted lithosphere thinning in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is coincident with the extensive magmatism in the East Qinling orogen. The Yanshanian granit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likely derived from remelting of the thickened lower crust with input of juvenile mantle. It is evidenced that the granites are the decisive factor controlling the ore mineralization. We argue that the pooling and ascending of the granitic magmas might have also created the channel ways for the uprising ore fluids; moreover, the granitic intrusions may provide heat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onvection of hydrothermal fluids.%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大量的岩浆岩和矿床研究表明,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岩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豫西矿集区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圈剧烈演化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和应用
候选单位:1,北京大学;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候选人:陈衍景、陈斌、韩宝福、熊小林
项目简介:
项目属于矿产资源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

基于成矿理论的多元信息综合预测、评价是最佳找矿途径,科学而实用的成矿理论是找矿成败的关键,是矿床研究的核心。

我国大陆碰撞造山带丰富,找矿勘查需要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支撑。

然而,传统观点和多数学者认为碰撞不成矿,相关研究薄弱,长期缺乏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本项目瞄准学科空白和找矿需求,持续研究碰撞成矿30年,创新点及意义是:
1、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创建。

基于大量矿床解剖研究,根据碰撞造山带P-T-t 轨迹和构造几何学特点,分析A 型俯冲过程的物质迁移规律,建立了成矿省、矿田和矿床尺度的大陆碰撞成矿(CMF)模式,阐明了大陆碰撞体制的优势成矿类型,为碰撞造山带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套成矿模型和主攻目标。

2、碰撞造山带成矿规律揭示。

运用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研究中央、中亚等造山带成矿规律,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①发现矿床集中在主边界逆冲断裂与反向边界逆冲断裂之间,呈现极性分带规律;成矿高峰为挤压向伸展转变期。

②提出
包裹体,识别了了甄别矿床类型的流体包裹体标识体系,发现了含多子晶富CO
2
多种金属造山型矿床的存在及勘查潜力。

③查明了强增生弱碰撞与弱增生强碰撞大陆造山带之成矿类型和岩浆岩特征的差异性,厘定古亚洲洋闭合于石炭纪末至三叠纪初。

④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证明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埃达克质岩浆起源深度大于50km。

3、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应用。

用于成矿预测,推动了矿床发现;国际矿床权威称为“陈氏CMF 模式”编入矿床教材,改变了国际矿床教材无中国人所建成矿模型的历史;作为科学依据,支撑了地质勘查和科技计划的制订。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填补了学科空白点,具原创性;产-学-研应用效果突出,具科学性和实用性;20篇论著被SCI他引2344次,平均117次/篇,8篇代表作被SCI 他引1343次,平均168次/篇,显示了学术价值和地位。

阶段性成果已获教育部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