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 实验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1.实践教学大纲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
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包括部分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土壤部分)和环境教育的内容。
本实践实习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进而完成实习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
通过本实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
同时可以结合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将在实践实习中学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如生态市、生态乡镇的评价、规划与建设中)。
实践项目内容1: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
各单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生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地段,了解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趋势,加深对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规律的认识。
选择不同地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定,比较不同群落小气候的差异。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规律,学会一些常用小气候测定仪,具体基本内容如下:(1)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观、空气湿度的观测记录(辐射仪,照度计、通风干湿表等小型仪器观测使用)及小气候综合观测站。
(2)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测量、降雨观测记录(时间待定)、罗盘,海拔表、手持GPS的使用(不同群落土壤表层温度计,土壤深层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等安装方法及观测)。
实践项目内容2:生物取样技术通过本实验教学,让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个亲历感受,从植物、动物(包括水体动物、土壤动物)等方面了解生物野外调查常用的几种方法。
在植物群落的调查中,需要掌握最小样方面积,掌握乔、灌、草不同植物群落的样方、样线、无样方技术的调查操作和统计。
2空气温度及土壤温度测量

生态学基础实验
(二)观测和记录
1. 0、5、10、15、20cm地温表于每日02、08、 14、20时观测;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于每 日20时观测一次,并随即进行调整。
2. 观测时,要踏在踏板上,按0cm、最低、最 高和5、10、15、20cm地温的顺序读数。观 测地面温度时,应俯视读数,不准把地温表 取离地面。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并进行 器差订正。
实验二 空气温度及土壤温度测量
生态学基础实验
空气温度及土壤温度测量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仪器设备 四、操作步骤 五、结果计算 六、分析及讨论
生态学基础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土壤温度及空气温度的测定, 了解相关测量仪器的使用及安置
生态学基础实验
二、实验原理
温度表(见图)是根据水银(酒精)热胀冷缩的 特性制成的,分感应球部、毛细管、刻度磁板、外套 管四个部分。 地面温度表(又称0cm温度表)、 地面最高和最低 温度表的构造和原理,与测定空气温度用的温度表相 同。 5、10、15、20cm曲管地温表的结构和原理基 本同上,只是表身下部伸长、长度不一,并且在感应 部分上端弯折,与表身成135°夹角。
生态学基础实验
1. 最高温度表每天20时观测一次,读数记入观测簿相 应栏中,观测后进行调整。观测最高温度表时,应 注意温度表的水银柱有无上滑脱离窄道的现象。若 有上滑现象,应稍稍抬起温度表的顶端,使水银柱 回到正常的位置,然后再读数。
2. 各种温度表读数要准确到0.1℃。温度在0℃以下时, 应加负号(“-”)。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内,并 按所附检定证进行器差订正。如示度超过检定证范 围,则以该检定证所列的最高(或最低)温度值的 订正值进行订正。
生态学基础 实验

物种多样性调查
群落指数值计算
群落多样性各对生物群落组成与数量影 响、不同生态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多样 性指数、优势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等比较分析。 2.不同生态类型生物群落各项指数与生态环境 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比较,分析造成 物种多样性差异的原因、结论。
种……………………黄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七个分类等级:
高 界
门
等 级 高 低
上
纲
从 属 关 系
目
科 属 种
低
注:门以下单位有亚级单位
下
三、植物界的分类系统
孢子植物 能产生孢子,并且以孢子进行繁殖。 (隐花植物) 种子植物 能产生种子,并且以种子进行繁殖。 (显花植物) 低等植物(无胚植物) 高等植物(有胚植物)
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
(l)生态序列法选择其一种或数种环境因子逐渐变 化的地段作观察。 5)不同坡向的坡地(阴坡与阳坡):其光照和 水热条件的差异会引起其他生态条件的变化。可选 择一个坡地或山丘。绕行一周,注意观察其生境条 件和植物种类或生长状态随之相应变化的状况。 6)在森林或防护林分布茂密的地方;用野外风 速表、照度计测定林地内外各处的风速、光照强度 的变化,同时进行各处植物种类更替情况和生长状 况变化的观察比较.
(5)柏科:柏科的侧柏为常绿乔木。小技 扁平,分枝在一个平向上,鳞片状叶交互对 生,紧贴在小技上,具有腺点。球果卵圆球 形.每个果鳞顶端有一反卷尖钩,每个果鳞 含2粒种子,顶端一对果鳞无种子,种子无翅。 圆柏为常绿乔木。树冠呈尖塔形,具二形叶; 针叶与鳞叶,针叶为三叶轮生,有两条气孔 带;鳞叶交互对生。球果球形,紫黑色,具 白粉。
农业生态基础实验报告小结

农业生态基础实验报告小结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农业生态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农业生态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生态学为基础,结合土壤学、气象学、植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
本实验主要依据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演替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生态适应性原理等基本原理进行。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选择实验地块,收集相关资料,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实验设计:确定实验处理,设置对照组,规划实验操作流程。
3. 实验操作:进行土壤采样、植物调查、气象观测等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4. 数据整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5. 结果展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绘制图表,撰写实验报告。
四、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使用了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例如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生长的植物在生物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土壤和植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土壤pH和植物生长速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这些结果为我们后续的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农业生态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我们在数据分析中找到了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土壤pH与植物生长速度之间的关系等有趣的结果。
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六、结论总结本次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我们深入了解了农业生态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在数据分析中找到了有趣的结果。
这些结果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实验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未来我们计划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进行实验,探究更多的农业生态问题,以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生态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的若干细节问题

和相 对数 量调查方法 , 绝对数量调查方 法主要包括样方法 、 标记 重捕 法 、 除取样 法 , 去 而现 在多数高校 的实验课 仅开出标记重捕 法; 对相对 数量调查方法 的教学则更少 。
在 现 有 的实 验 教 材 中还 没 有 体现 。 6 对 策 与 建 议 61 强 化 实 验 教 材 建设 .
实验教学 任务包 括两方 面 内容 , 是加深对 理论 知识 的理 一
解; 而是掌握相关 的研究法与技术 。 目前各高校生态学专业 多
通过开设一 门课程 (生态学基础》 普通 生态学》 , 《 或《 )在一个 学期 内完成理论教学 。由于生态学实验中的部 分内容受 到气候 、 地理 等 因素 的限制 , 使生态 学理论 教学 与实验教 学在时 间上相互脱 节; 又由于现在要求实验部分 独立设课 、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 学的 教师不 同使得理论课 与实验课脱节更 为严重 。这样做 的后 果往 往是学生不知道所做 的实验与哪部分理论相对应 , 因是理论知 原 识可能已经学过很长时 间了或者可能是理论课 还没开讲 。 3 实验课 内容的通识性不强 生态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现的是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内容 , 目前 由于各高校所处 的地理位置 、 气候条件不 同 , 经济 发展 和地 方特色迥异 , 开设的生态学 实验内容也各有侧重 ; 往往是根 据 自
2 实 验 课 与 理论 课脱 节
重点高校 除外 )很多高精尖仪 器由于价格较高而令许 多较 为前 ,
沿 的实验 无法正常开展 , 即使建设专用或共 用实验平台 , 不可 也 能让一个 本科生去独立操作 ; 最终制约 了学 生利用新方法 、 新技 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 , 的研究方法的应 新 用也表现 出滞后性 , 如种群空间格局分析仍然停 留在一个空间尺 度分 析上 , 而对 于格 局纹理 、 强度等空间尺度 的研究方 法与技术
2024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_1290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转移流动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基础作为成人高考考试科目之一,是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下面是2024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转移流动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对象: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所在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4.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资源利用格局。
5.群落:群落是划分出的生态位在空间上相邻且相互依赖的各个物种所组成的集合。
6.地理生态区域:地理生态区域是根据气候、生物区系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划分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能量流动原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是光能,输出是热能,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净流量递减。
2.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中物质是通过环境中的元素的循环转化来完成的,主要有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等。
3.生态升级原理: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级别之间,生物的组成和生物的数量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
4.群落的动态平衡原理:群落内的物种存在一种平衡状态,即种群数量、生物体量和物种组成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物多样性原理: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总和。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环境现象来进行研究,其优点是真实性强、直观性好,但受制于时间和空间限制。
2.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人工创造特定的条件,观察生物对环境的反应,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
3.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法是通过野外采样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收集并分析生态样本数据,得出生态学结论。
4.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过程,以及物种种群动态的变化。
四、生态学的应用领域1.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技术

水面宽
垂线数
说明
≤50米
50-100米 >100米
一条(中泓) a)面上垂线的布设,应避开岸边的污染
带,对于有必要进行监测的污染带,可
在污染带内酌情增加垂线。
二条(左、右近
岸有明显水流处
)
b)对无排污河段或有充分数据证明断面
上水质均匀时,可只设一条中泓垂线。
三条(左、中、
右)
c)凡布设于河口,要计算污染物排放通
*生态学基础实验*
三、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1. 采样额数的确定原则 2. 水样的分类 3. 水样采集
*生态学基础实验*
1、采样额数的确定原则
①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数,取得 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
②充分考虑水体功能、影响范围 以及有关水文要素。
③既要满足反映水质状况的需要 ;又实际可行。
*生态学基础实验*
*生态学基础实验*
3监测断面设置方法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5)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3)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 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
(5)为取得水系或河流水质的背景值, 应设置背景断面。
①湖(库)区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出 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 ,按水体功能分别设置监测垂线。
②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分区,可用网 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
③监测垂线采样点的设置一般与河流的规 定相同。但对有可能出现温度分层现象者 ,应充作水温、溶解氧的探索性试验再定 。
*生态学基础实验*
余氯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实验七土壤水分测定——烘干法

二、实验原理
质量法 本方法适用于土壤含水量(土壤质量湿 度)的测定。
土壤样品(自然湿土)中的水分经保温105℃ 的烘箱中烘至恒定质量,计算样品中损失的质量 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比,即得土壤含水量的质量 百分率(质量湿度)。如果已测定了土壤容重, 把土壤含水量的质量百分率乘以土壤容重,即得 土壤含水量的容积百分率。
生态学基础实验
三、主要仪器
烘箱;铝盒;干燥器;天平(感量0.1g)
生态学基础实验
四、测定步骤
❖ 1.称取自然湿土样品20g(精确到0.01g),放入 已知质量的铝盒中,盖好盒盖,称量,即铝盒加 湿土的质量。
❖ 2.揭开盒盖,放入烘箱中,在105℃温度下烘 至恒定质量(约12h),含有机物质多的士样 (>8%)不宜在105℃以上烘烤过久;取出后放 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约20~30mi n)
生态学基础实验
实验十四 土壤水分测定
——烘干法
生态学基础实验
土壤水分测定 ——烘干法
❖ 一、意义:
❖ 二、实验原理
❖ 三、主要仪器 四、格中说,土壤含水量应称为土壤含水率,因 其所指的是相对于土壤一定质量或容积中的水 量分数或百分比,而不是土壤所含的绝对水量。 土壤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土壤的固,液, 气三相比,以及土壤的适耕性和作物的生长发 育,在农业生产中,需 要经常了解田间土壤含 水量,以便 适时灌溉或排 水,保证作物生长 对水分的需要,并利用耕作予以调控,达到高 产丰收的目的。
❖ 3.从干燥器内取出铝盒,盖好盒盖,称量,即 铝盒加烘干土的质量。
生态学基础实验
五、结果计算
质量湿度质量% m2 m
❖
m
❖ 式中: m——烘干土质量,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裸子植物的观察 ❖ 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被果皮所包被,常见
的裸子植物有:
❖ (1)苏铁科:苏铁科的苏铁又称铁树,为棕 榈状常绿乔木,茎不分枝,茎顶丛生大羽叶。
❖ (2)银杏科 ❖ (3)松科 ❖ (4)杉科
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
❖ (l)生态序列法选择其一种或数种环境因子逐渐变 化的地段作观察。
❖ 5)不同坡向的坡地(阴坡与阳坡):其光照和 水热条件的差异会引起其他生态条件的变化。可选 择一个坡地或山丘。绕行一周,注意观察其生境条 件和植物种类或生长状态随之相应变化的状况。
❖ 6)在森林或防护林分布茂密的地方;用野外风 速表、照度计测定林地内外各处的风速、光照强度 的变化,同时进行各处植物种类更替情况和生长状 况变化的观察比较.
实验一:高等植物类型与环境因子分 析
❖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 (1)通过对植物立地条件观察,进一步了 解植物。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
❖ (2)在阴生植物区观察,注意蕨类植物。 (3)在亚热带植物区观察,注意阳生植物与 阴生植物、湿生与旱生等植物的生长环境及 其适应特征。
❖ (二)方法
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
❖ (5)柏科:柏科的侧柏为常绿乔木。小技 扁平,分枝在一个平向上,鳞片状叶交互对
生,紧贴在小技上,具有腺点。球果卵圆球
形.每个果鳞顶端有一反卷尖钩,每个果鳞 含2粒种子,顶端一对果鳞无种子,种子无翅。 圆柏为常绿乔木。树冠呈尖塔形,具二形叶;
针叶与鳞叶,针叶为三叶轮生,有两条气孔
带;鳞叶交互对生。球果球形,紫黑色,具 白粉。
植物分类的单位
植物界
Regnum vegetabile
门……………………………… 被子植物门 Aneiospermae
纲…………………………双于叶植物纲 Dicotytednne
目 …………………………………毛茛目 Ranales
科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属 …………………………………………黄连属 Coptis
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
❖ (2)样线法 ❖ 沿生态序列中环境变化显著的方向拉开30-
50m 的皮尺或测绳(样线),详细记录绳尺 所通过植物的名称及植株生长的高度;以及 生境的特点。样线长度视环境的变化、种类、 密度等具体情况而定,但不宜过长,以能表 现出生态学到更替即可。
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
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
❖ (l)生态序列法选择其一种或数种环境因子逐渐变 化的地段作观察。
❖ 3)各种沙丘与丘间洼地地带:沙丘迎风坡和背 风坡、中间平坦低洼地带注意观察土地。水热条件、 化学性质的显著差异,导致植物种类和生态习性的 差异。注意观察比较各生适应应类型的特征差异。
❖ 4)较高的山地:自下而上水热条件、土层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粗骨性程度生境条件的明显 变化,导致植物群落、植物优势种的相应变化、注 镜观察比较其特征差异。
❖ (l)生态序列法选择其一种或数种环境因子逐渐变 化的地段作观察。
❖ l)诃流湖泊沿岸地带:这里是由岸边到陆上高地 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导致上壤及其理化性质渐变的 地带。注意观察植物由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 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逐渐变化的生态类型。
❖ 2)海滨或内陆封闭湖盆地区;注意观察土壤含 盐量的逐渐变化和地下水位的影响。盐生植物、湿 生植物、中生植物等生态类型的相应变化。
❖ 杉科的代表植物:杉木大常绿乔木,叶为线 状披针形,叶育具有两条白色气孔带,叶在 茎上呈螺旋状排列,在侧枝上常扭转为二列 状,叶绿有钢锯齿,顶端尖锐。球果有短柄, 略为卵圆形,果鳞革质,黄褐色,尖头卵形, 各果鳞有种子2或3粒;种子扁平,长圆形。 杉喜生于不太寒冷和不过热的地区,为我国 长江以南地区最重要的造林树种。
生态学基础 实验
植物界的分门
植物界的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
藻类植物 褐藻门等八个门
孢
( 隐
子花
植植
菌类植物 真菌门等三个门 地衣植物门
低等植物
(无胚植物)
植
物物
)
苔纲 苔藓植物门
藓纲
物
蕨类植物门
颈卵器植物
界
种
( 显
子花
植植
物物
)
高等植物
裸子植物门
(有胚植物)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维管植物
双子叶植物纲
低等植物(无胚植物) 高等植物(有胚植物)
形态上无根茎叶分化 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
构造上无组织分化
构造上有组织分化
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 合子发育时不离开母体
不形成胚
形成胚
实验一:高等植物类型与环境因子分析
一、 植物类群观察
1.孢子植物观察
(1)藻类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分布 于世界各地,为低等植物。如水绵,它没有真正的 根、茎叶的器官分化,但具有细胞核和叶绿素,能
❖ 3.被子植物的观察
❖ 被子植物的种子是被果皮所包围,可分为双子叶 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 (1)双子叶植物观察:豆科 ;樟科:取樟树或 阴香以作樟科的代表植物。首先取其枝条观察,注 意叶片的叶脉如何分布?是否三出脉?叶面有没有 腺体?它们的枝叶是否有芳香味?
❖ (2)单子叶植物观察:禾本科,取小麦花序及花 进行观察、其花小,而且与一般的花不同,
❖ (3)频度法 ❖ 1)选择观察地点和主要环境因子(土壤pH值、
盐度、水分、光照等)。 ❖ 2)选定若干待测的灌木。草本植物,尽量熟识
种……………………黄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七个分类等级:
高界
门
等
纲
级 高
目
低
科
属
低
注:门以下单位有亚级单位
上
从 属 关 系
种下
三、植物界的分类系统
孢子植物 (隐花植物) 能产生孢子,并且以孢子进行繁殖。
种子植物 (显花植物用制造有机物。
(2)真菌植物体只有少数原始种类是单细胞的, 大多数种类的营养体都发展成为分技或不分枝的丝 状体。每一根丝叫菌丝,组成一个植物体所有的菌 丝叫做菌丝体。真菌均为异养植物,营寄生或腐生 生活。如面包霉,是有细胞核并营异养生活的低等
植物。
❖ (3)苔藓植物是高等植物中脱离水生进人陆 地生活的原始类型。其植物 体都很矮小,通 常为叶状或有类似茎叶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