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 第1框 感受生命的意义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感受生命的意义》赛课教学设计_0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包括:认识生命,生命的目的,生命中有许多值得珍惜值得追求,珍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认识到要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二、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中学生,不像小学生那么幼稚,但也不像大人那么成熟,他们开始思考人生,但是这些思考是不成熟,对于自我的认识也非常缺乏,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开始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如果不正确加以引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正确看待自己的生命,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现在很多孩子父母溺爱严重,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很弱,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在不断增强,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相对地漠视,不懂得人生的意义,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
如何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命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这一框题的重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生命的意义和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
懂得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驾驭自己的生活。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活动,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中所珍惜和所追求的。
通过对生命意义和独特性的认识,充分发掘并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态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懂得生命中所追求所珍惜的,感受生命的无穷奥秘。
体会到自我生命的独特性。
敢于直面困难、挫折,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
四、教学重点:感受生命的意义;五、教学难点: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之情,并由衷地创造和发现生命的意义。
六、学法指导本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为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活动,应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 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意义 教案

“五新研究”教学设计七年级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1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依据】1学情依据: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风华正茂,对生活充满热情,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也有一些人开始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教育应该是一项关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神圣事业,本课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寻,使初中学生健康成长并换发出生机与活力,帮助其平稳度过青春期,学会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生命质量。
2课程标准依据: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部分为“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晰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能力目标: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努力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学会发现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知识目标:了解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的原动力之一,知道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
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知道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学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难点: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探索生命的意义;能够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教学方法】故事、案例探究启发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分享《轮椅上的霍金》的故事。
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实现。
然而,他撰写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
他就是人称“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
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
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
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1框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1框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的第一框题感受生命的意义。
本框题旨在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人深思的问题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并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生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同时也可能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缺乏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更多地关注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对于生命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探索较少。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反思生命的意义,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命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五.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2.问题驱动法: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反思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反思生命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如新闻报道、故事、视频等。
2.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分组安排,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
4.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段关于生命的短视频或歌曲,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案例,如一个勇敢面对困境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等。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1课时感受生命的意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1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1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内容生命的追问;发现我的生命。
教学目标1.通过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体会、感受生命的价值。
2.如何“发现我的生命”?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生命的意义。
难点:学会探索生命的意义,发现我的生命。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材第111页,讨论:人为什么活着?回答设问问题。
【活动】历史上令人唾骂的人的故事。
(如秦桧、向忠发等人)播放视频:舍己救人的村支书刘善平遗体万人送别。
讨论,这几个人谁的生命更有价值?【活动】雷锋为什么受人敬仰?教材第112页。
雷锋是如何看待生命的?【讨论】教材第112页探究与分享。
【小结】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的?教材第112页。
【活动】教材第113页“探究与分享”,回答设问问题。
【提问】你怎样探索生命的意义呢?在“探究与分享”里,你填写了一些重要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你的生命有很大的意义,可见,你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与你的生活经历有关。
教材第113页。
【活动】阅读教材第113页“相关链接”。
【提问】每个人认为的生命的意义一样吗?教材第114页“探究与分享”,回答设问问题。
【小结】对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教材第114页。
【活动】教材第114页“拓展空间”。
总结梳理整合提高提问式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的?怎样探索生命的意义?)板书设计感受生命的意义⎩⎪⎨⎪⎧1.生命的追问2.发现我的生命→需要一点点建构、自己发现和创造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见学生用书相应练习题。
课后作业测评见学生用书相应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RJ上册精品教案 第4单元 第10课 绽放生命之花 第一框 感受生命的意义

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第一框 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重点: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教学难点:发现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
教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生命的意义》,思考:当黑夜来临是否感到孤单/独自一人是否你会彷徨/这世界有多少这样的你我/就让我们彼此关爱/爱你的家人爱你的朋友/用心去爱你的爱人/爱这个世界所有人们/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没有人愿做离群之雁/谁又愿靠向无人港湾/当这个世界越来越冷漠/就让我们相互关怀/爱你的家人爱你的朋友/用心去爱你的爱人/在这个世界彼此温暖/这就是存在的意义……思考:通过这首歌,你明白了什么?提示:爱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们,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教师过渡: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
你怎样理解生命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感受生命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探究一生命的追问1.阅读教材P111“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1)采访你生命中三个重要的人,请他们说说活着是为了什么。
(2)你的答案是什么呢?提示:(1)(示例)采访我的班主任老师,他说,活着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好文化知识,明确做人的道理,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采访我的同学,他说,活着就是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为他人带来快乐。
采访我的爸爸,他说,活着就是要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抚养他们长大成人,为社会作贡献。
(2)人活着就是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
2.展示材料:我国著名科学家南仁东先生用23年时间,只做一件事:建造中国人自己的“天眼”——500米口径球面的射电望远镜(FAST)。
为了中国“天眼”贡献了他一生最后的岁月,奉献了一生的智慧。
FAST最终建成了,他成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奠基石。
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会深深地影响我们、激励我们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特别是会影响更多年轻科学家的光荣梦想,助其飞向探索宇宙更宽远、更深邃的未来。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感受生命的意义》公开课教案_1

3、有人说:活出自己的精彩,让别人说去吧!
有人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可以以辩论的形式进行)
(一)通过胡适的这段文字进行生命的追问。说出你的真实感受,是说明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
(2)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说出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三)得出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社会这四个角度来阐述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交流,明确什么样的生命最有价值,才能发现自我生命的意义。
这部分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与奉献,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小结
板书
回顾本课内容,老师板书,提升情感。(图为绽放的荷花)
学生再次回顾本课内容。
对所学内容回顾总结,提升情感。
生命箴言
1、背景音乐
2、名人名言
(1)教师朗诵名言
(一)根据这段文字。
学生谈人为什么活着?
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看法。
(二)学生活动
给2分钟的思考时间,把真实想法写在一张纸上然后与大家分享。
(三)教师总结从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社会四个角度来感悟生命的意义。
(四)得出结论
人不仅要为自己而活,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还要为他人、为国家、为社会而活。
1、通过这段文字学生去感悟人问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第
三
环
节
生
命
延
伸
根据课本P114材料探究分享
(1)在这项职员服务中,几位志愿者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意义?
(2)这样的志愿活动对你会有怎样的意义?
导入第三部分生命延伸
(二)学生朗读
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三)学生根据诗回答
2022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

2022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旨在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生命的多样性,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并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自我认知和生命意义有浓厚的兴趣。
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多样性,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命的多样性2.生命的独特性3.生命的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生命的意义。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素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享和讨论。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引导语,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命的多样性,如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等。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激发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如残疾人身残志坚,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普通人在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这些案例的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
鼓励他们从点滴小事做起,如关爱身边的人、做好学业、锻炼身体等。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 第一框 感受生命的意义教案 新人教版

《感受生命的意义》教案课题感受生命的意义单元四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七年级上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生命的丰富和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
愿意去探索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
能力目标增强选择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能力知识目标懂得探索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懂得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明晰自己生命的意义。
重点怎样的一生值得过难点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学法体验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教法讲授法、启发示、谈话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PPT(1—5):呈现“感受生命的意义”的图片。
问题:她的行为你是如何认识的?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当时你有何感受?引导总结: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感受生命的意义”的学习。
思考交流引入课题讲授新课板块一:生命的追问出示PPT(6—14):“探索生命的意义是有必要的”图片。
问题:看看他们又是如何诠释“人为什么要活着”?雷锋活着是为了什么?引导总结:人为什么活着?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
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想因为自己的存在,给世界带来什么,让生命更有意义。
探索生命的意义是有必要的。
出示PPT(15—27):“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阅读感悟交流分享阅读思考观看视频交流分享回忆历程:每人发A4纸一张,照PPT上的图画一条河流代表自己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感受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意义不仅是为自己而活,也要为他人而活,为国家民族而活。
的”图片问题:谈谈你的思考,并和同学交流分享。
怎样一生是值得过的?引导总结: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要辩证地看待。
第一种观点强调每个人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不要浑浑噩噩,人云亦云,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正确的。
如果认为人只是为自己而活,只顾自己而不管别人的需要,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第二种观点,看到了人的生命是相互关联的,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这样的生命是值得的,也是有价值的;如果认为只有别人重要,自己只是为别人而活,也是错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生命的意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台湾大众银行网络发布广告短片《梦骑士》,短片由真实故事改编,用5个老人环岛旅行实现梦想的故事追问观众:人为什么活着?结尾打出一个字:梦
1.播放视频:《梦骑士》。
2.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是值得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感受生命的意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生命的追问
1.人为什么活着?
(1)在网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网友提供了多个答案,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为了自己而活;
2)为了亲人而活着;
3)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4)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
5)不知道,但是还是想活着(盲目);
6)为了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7)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有探讨必要)。
(2)你的观点是什么?你希望自己怎样活着?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对于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但是,人活在世上,我们都希望自己不成为他人和社会的负担,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并且担当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
2.怎样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1)利用《雷锋日记》进行过渡,并提问:自己的生命对社会(整个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伟人事例:(1)孙中山先生把他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
(2)毛泽东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3)邓小平同志把他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教师小结:(1)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
(为绽放生命价值而活是值得的)(2)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大小,自愿承担责任。
(为救助他人而活是值得的)(3)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
(为全社会或全人类而活更是值得的!)
目标导学二:发现我的生命
1.我的生命线(教材P113)
(1)回忆历程:可让学生准备好A4纸,把纸横过来,中间画一条河,说明这是我们自己的生命之河。
(2)让学生在左端开始的地方贴上出生时的照片(如果没有,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上去)在右端贴上最近照片(如果没有,可以给自己画个自画像)。
(3)学生回忆自己生命历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重要的事情,在河流的相应位置上标出时间点,画一朵浪花出来,在浪花里简要说明当时发生的事情,并用几个字表示这件事情对自己的意义。
(4)分享交流。
这些经历对你的生命有怎样的意义?在这些不同的生命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
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
2.“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1951年的夏天,已是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将继续。
考上大学,自然成为她的新目标。
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医学院药学系。
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
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
当1951年的夏季即将到尾声时,屠呦呦如愿以偿地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
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
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1)屠呦呦的人生意义在哪里?你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改如何创造我想要的生活?通过认真审查这些问题,我们会更加明确生命的意义。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追问,懂得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要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为学生成长进步,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火花。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启发学生的认
知情感,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畅所欲言,达到寓教于乐、欢乐教育的效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在探究中完善自我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