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实验报告(完整版)
工程材料基础实验报告

工程材料基础实验报告第一篇:工程材料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二碳钢和铸铁的平衡组织和非平衡组织的观察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观察和分析碳纲和白口铸铁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2.分析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的影响,加深理解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3.熟悉灰口铸铁中的石墨形态和基体组织的特征,了解浇铸及处理条件对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分析石墨形态对铸铁性能的影响。
4.识别淬火组织特征,并分析其性能特点,掌握平衡组织和非平衡组织的形成条件和组织性能特点。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1.观察表2—1中的金相样品.2.几种基本组织的概念与特征见表2—2 3.XJB—1型、4X型、XJP—3A型和MG型金相显微镜数台4.多媒体设备一套 5.金相组织照片两套三、实验内容1.实验前应复习课本中有关部分,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
2.熟悉金相样品的制备方法与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
3.认真聆听指导教师对实验内容、注意事项等的讲解。
4.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表2—1中各金相样品的显微组织。
5.观察过程中,学会分析相、组织组成物及分析不同碳量的铁碳合金的凝固过程、室温组织及形貌特点。
四、实验问题分析2.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碳钢和铸铁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1)亚共析钢含碳量在(0.0218—0.77)%之间的铁碳合金,室温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铁素体的数量逐渐减少,而珠光体的数量则相应的增加,显微组织中铁素体呈白色,珠光体呈暗黑色或层片状。
(2)过共析钢含碳量在(0.77—2.11)%之间,室温组织为珠光体和网状二次渗碳体,含碳量越高,渗碳体网愈多、愈完整。
当含碳量小于1.2%时,二次渗碳体呈不连续网状,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降低,当含碳量大于或等于1.2%时,二次渗碳体呈连续网状,使强度、塑性、韧性显著降低,过共析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3—1.4)%,二次渗碳体网用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呈白色,若用苦味酸钠溶液热腐蚀后,呈暗黑色。
长安大学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长安大学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材料学院热加工实验室
实验一:硬度实验
简述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
实验数据:
实验材料热处理压头载荷(公斤) 硬度值(HRC) 45钢正火
45钢淬火
T12钢正火
T12钢淬火
分析与思考
1:钢的化学成分与洛氏硬度值的关系
2、钢的化学成分相同,热处理方法不同,硬度值如何变化?
3、简述HRA, HRB, HRC的压头类型,载荷重量,应用范围。
符号压头类型载荷(公斤) 硬度有效范围使用范围HRA 大于70
HRB 25~100
HRC 20~67
实验二:金相常识与铁碳平衡组织观察与分析简述实验仪器与实验过程
实验数据与绘图
分析与思考:
1:随着化学成分的变化,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分别有什么变化?
2:正常情况下,铁素体的形状、颜色及硬度范围? 珠光体的形状、颜色及硬度范围? 渗碳体的形状、颜色及硬度范围?
实验三:钢的非平衡组织和铸铁组织的观察和分析简述实验仪器与实验过程
实验数据与绘图
分析与思考
1:亚共析钢正火组织形态特征是什么?
2:45钢和T12淬火组织硬度范围和组织形态有那些差别? 3:简述灰铸铁和球墨铸铁的石墨形态和基体组织形态。
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实验报告(一)
实验名称:
实验记录:
本组金属试样尺寸记录:材料:
直径(mm) 标距(mm)
拉抻前d0= L0= 拉伸后d1= L1=
本组非金属试样尺寸记录:材料:
厚度宽度截面积
= b =
拉抻试样 d
= b =
冲击试样 d
载荷:
F S= K N F b = K N
A k = J
实验结果汇总
20 45 塑料夹布胶木
σs MPa
强度
σb, MPa
δ %
塑性
Ψ %
硬度 HRB
冲击韧性a k J/cm2
结果分析
1、HRB、HRC在测量时所用的压头、载荷和读数方法有什么区别,各适用于测量什么材料。
标度压头类型载荷读数方式(内圈/外圈)适用材料HRB
HRC
2、分析含碳量对碳钢机械性能的影响。
3、分析合金元素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4、分析为什么铝含金在航空领域应用广泛。
5、比较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三大类材料性能特点。
实验报告(二)
实验名称:
实验记录:
将观察到的各种钢的显微组织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画出,并指明各组成部分名称。
工业纯铁20#钢45#钢
T8钢T12钢
预习报告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及说明:
实验报告(三)实验表格设计及数据记录:
实验结果分析:。
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工程材料实验报告院系:机械工程学院班级:10届机电一班组员:魏仕宏 1000407008崔继文 1000407010丁元辉 1000407021郑鹏涛 10004070实验项目名称:金相试样的制备及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与分析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通过观察和分析,熟悉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熟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2.了解铁碳合金中的相及组织组成物的本质、形态及分布特征;3.分析并掌握平衡状态下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 概述碳钢和铸铁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金属材料,它们的性能与组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熟悉掌握它们的组织,对于合理使用钢铁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⑴碳钢和白口铸铁的平衡组织平衡组织一般是指合金在极为缓慢冷却的条件下(如退火状态)所得到的组织。
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可以根据Fe—Fe3C相图来分析。
从相图可知,所有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室温时的显微组织均由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所组成。
但是,由于碳含量的不同,结晶条件的差别,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数量、形态,分布和混合情况均不一样,因而呈现各种不同特征的组织组成物。
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见表1。
a)工业纯铁——室温时的平衡组织为铁素体(F),F为白色块状(如图1所示);b)亚共析钢——室温时的平衡组织为铁素体(F)+珠光体(P),F呈白色块状,P呈层片状,放大倍数不高时呈黑色块状(如图2所示)。
碳质量分数大于0.6%的亚共析钢,室温平衡组织中的F呈白色网状包围在P周围(如图3所示);c)共析钢——室温时的平衡组织是珠光体(P),其组成相是F和Fe3C(如图4、5所示);d)过共析钢——室温时的平衡组织为Fe3CⅡ+P。
在显微镜下,Fe3CⅡ呈网状分布在层片状P周围(如图6所示);e)亚共晶白口铸铁——室温时的平衡组织为P+Fe3CⅡ+ Ld'。
Fe3CⅡ网状分布在粗大块状的P的周围,Ld'则由条状或粒状P和Fe3C基体组成(如图7所示);f)共晶白口铸铁——室温时的平衡组织为Ld',由黑色条状或粒状P和白色Fe3C基体组成(如图8所示);g)过共晶白口铸铁——室温时的平衡组织为Fe3CⅠ+ Ld', Fe3CⅠ呈长条状,Ld'则由条状或粒状P 和Fe3C基体组成(如图9所示)。
大专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工程材料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熟悉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冲击试验等基本试验方法。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特点。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测试材料的拉伸、压缩和冲击性能。
以下是各测试方法的原理:1. 拉伸试验:通过拉伸试样,记录试样断裂时的最大负荷和断后标距长度,从而计算材料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
2. 压缩试验:通过压缩试样,记录试样断裂时的最大负荷和压缩变形量,从而计算材料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
3. 冲击试验:通过冲击试验机对试样进行冲击,记录试样断裂时的能量损失,从而计算材料的冲击韧性。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碳素钢、铝合金、塑料等。
2. 实验设备: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拉伸试验机、游标卡尺、量角器等。
四、实验步骤1. 拉伸试验:- 将试样固定在拉伸试验机上。
- 按照试验规程进行拉伸试验。
- 记录试样断裂时的最大负荷和断后标距长度。
2. 压缩试验:- 将试样固定在压缩试验机上。
- 按照试验规程进行压缩试验。
- 记录试样断裂时的最大负荷和压缩变形量。
3. 冲击试验:- 将试样固定在冲击试验机上。
- 按照试验规程进行冲击试验。
- 记录试样断裂时的能量损失。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1. 拉伸试验数据:- 碳素钢:抗拉强度 = 580 MPa,弹性模量 = 200 GPa。
- 铝合金:抗拉强度 = 280 MPa,弹性模量 = 70 GPa。
- 塑料:抗拉强度 = 40 MPa,弹性模量 = 3 GPa。
2. 压缩试验数据:- 碳素钢:抗压强度 = 600 MPa,弹性模量 = 200 GPa。
- 铝合金:抗压强度 = 400 MPa,弹性模量 = 70 GPa。
- 塑料:抗压强度 = 60 MPa,弹性模量 = 3 GPa。
3. 冲击试验数据:- 碳素钢:冲击韧性= 80 J/cm²。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和特点,通过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适用范围。
实验器材和材料
•金属试样
•金属压力机
•电子测力计
•金相显微镜
实验步骤
第一步:试样准备
1.从不同供应商处获得不同材料的金属试样。
2.根据实验要求,将试样切割成特定尺寸。
第二步:压力试验
1.将试样放入金属压力机中夹紧。
2.设置压力机的加载速度和加载方式。
3.使用电子测力计测量试样在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
第三步:数据记录
1.在加载试验期间,及时记录试样的应力-应变数据。
2.确保数据记录准确无误,并注明试样的材料和尺寸。
第四步:金相分析
1.从试样中切割出适当的金相试样。
2.制备金相样品,并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试样的微观结构。
3.分析试样的晶粒大小、相含量和相分布情况。
第五步:实验结果分析
1.分析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确定材料的线性区域和屈服强度。
2.比较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抗拉强度、延伸率和断裂韧性。
3.结合金相分析结果,探讨试样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压力试验和金相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差异。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优化设计和制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的结果是基于所使用的试样和实验条件。
为了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和分析。
工程材料硬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硬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硬度试验方法的应用范围。
2. 掌握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等硬度试验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3. 分析不同材料硬度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4. 提高对工程材料性能评价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另一较硬物体压入表面抵抗塑性变形的一种能力,是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之一。
硬度试验方法主要有布氏硬度试验、洛氏硬度试验、维氏硬度试验等。
1. 布氏硬度试验:在规定的载荷下,将直径为D的钢球或直径为D/10的金刚石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定时间后卸载,测量压痕直径d,根据压痕直径和载荷F计算硬度值。
2. 洛氏硬度试验:在规定的载荷下,将金刚石圆锥或淬火钢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定时间后卸载,测量压痕深度h,根据压痕深度和压头类型计算硬度值。
3. 维氏硬度试验:在规定的载荷下,将金刚石正四棱锥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定时间后卸载,测量压痕对角线长度d,根据对角线长度和载荷F计算硬度值。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布氏硬度试验机2. 洛氏硬度试验机3. 维氏硬度试验机4. 读数放大镜5. 标准硬度块6. 试样(如钢、铸铁、有色金属等)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布氏硬度试验(1)将试样放置在布氏硬度试验机上,调整压头与试样表面垂直。
(2)选择合适的载荷和钢球直径,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试验。
(3)保持一定时间后卸载,用读数放大镜测量压痕直径d。
(4)根据公式HB = 2F/d^2(F为载荷,d为压痕直径)计算布氏硬度值。
2. 洛氏硬度试验(1)将试样放置在洛氏硬度试验机上,调整压头与试样表面垂直。
(2)选择合适的压头和载荷,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试验。
(3)保持一定时间后卸载,用读数放大镜测量压痕深度h。
(4)根据公式HRC = 100(K - h/d)(K为常数,h为压痕深度,d为压痕直径)计算洛氏硬度值。
3. 维氏硬度试验(1)将试样放置在维氏硬度试验机上,调整压头与试样表面垂直。
(2)选择合适的载荷,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试验。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报告1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材料表观密度与吸水率实验一、实验名称:材料表观密度与吸水率实验二、实验目的要求通过试验来掌握材料表观密度和吸水率的测量方法。
材料的表观密度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利用材料的表观密度可以估计材料的强度、吸水性、保温性等,同时可用来计算材料的自然体积或结构质量;吸水率是指材料与水接触吸收水分的性质,当材料饱和吸水时,其含水率为吸水率。
三、试验条件室温℃相对湿度 % 水温℃四、仪器设备游标卡尺、天平、鼓风烘箱、干燥器、温度计、直尺等。
五、试验方法与步骤A.表观密度实验步骤:1、将待测材料的试样放入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2、用游标卡尺两处试样尺寸,计算出体积V3、用天平称量出试样的质量m。
4、实验结果计算。
B.表观密度实验步骤:1、将试件置于烘箱中,以100±5℃的温度烘干至恒重。
在干燥器中(g),精确至0.01g。
冷却至室温后以天平称其质量m12、将试件放在盛水容器中,将水自由进入。
3、加水至试件高度的41处,6小时后将水加至高出试件顶面20mm 以上,在放置48小时让其自由吸水。
4、取出试件,用湿纱布擦去表面水分,立即称其质量m 2(g )。
5、实验结果计算。
六、试验结果与计算材料的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00V m =ρ= 吸水率按照下式计算:%100112⨯-=m m m W x =砂筛分析实验一、实验名称:砂筛分析实验二、实验目的要求通过试验获得砂的细度模数和级配曲线,并掌握砂颗粒粗细程度和颗粒搭配间的关系,掌握砂质量好坏的判定依据,为拌制混凝土时选用原材料作准备。
三、试验条件室温℃相对湿度 % 水温℃四、仪器设备摇筛机、标准筛、天平、浅盘、毛刷和容器等。
五、试验方法与步骤1、按要求称取四分后的干燥试样500g;2、将标准筛按孔径由大到小顺序叠放,加底盘后,将试样倒到最上层4.75mm筛内,加盖后,手工摇筛5分钟;3、按孔径大小,逐个用手于洁净的盘上进行筛分,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内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材料实验报告(完整版)报告文档·借鉴学习2工程材料实验报告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0--11姓名:郑杰,学号:10041127姓名:周邵巍,学号:10041128姓名:李欣欣,学号:10041129姓名:谢强,学号:10041118报告文档·借鉴学习3工程材料综合实验●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碳钢热处理操作、组织观察和硬度测定一、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现有的实验设备,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达到进一步深化课堂内容,加强对《工程材料》课程理论系统认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做这个实验,使学生们可以充分了解以下知识,并学会操作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1、分别研究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2、分析含碳量对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加深理解成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3、了解碳钢的热处理操作;4、研究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5、观察热处理后钢的组织及其变化;6、了解常用硬度计的原理,初步掌握硬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11、、显微镜、浴磨机、抛光机、热处理炉、硬度计、砂轮机等;22、、金像砂纸、水砂纸、抛光布、研磨膏等;33、、三个形状尺寸基本相同的碳钢试样(低碳钢20#、中碳钢45#、高碳钢T10)三、实验内容三个尺寸形状基本相同的试样分别是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均为退火状态,不慎混在一起,请用硬度法和金相法区分开。
1、设计实验方案:三种碳钢的热处理工艺(加热温度、保温和冷却时间)。
样品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20#880℃20min空冷45#880℃高温回火600℃20min高温回火30min水冷T101100℃20min水冷2、做实验前完成。
选定硬度测试参数,一般用洛氏硬度。
样品20#45#T10硬度HRB50HRC20HRC633、热处理前后的金相组织观察、硬度测试。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44、分析碳钢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样品成分组织性能20#马氏体F+P冲压性与焊接性良好45#马氏体F+P经热处理后可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T10马氏体+奥氏体P+Fe3CII硬度高,韧性适中5、四、实验步骤:1、观察平衡组织并测量硬度:(1)制备金相试样(包括磨制、抛光和腐蚀);(2)观察并绘制显微组织;(3)测试硬度。
2、进行热处理。
3、观察热处理后的组织并测硬度(1)制备金相试样(磨制、抛光和腐蚀);(2)观察并绘制显微组织。
五、实验报告1、每种材料在热处理前后显微组织和性能(硬度)的异同;样品显微组织性能(硬度)20#热处理前F+PHRB72热处理后回火M+A’HRB5045#热处理前F+PHRC7.5热处理后回火SHRC20T10热处理前P+Fe3CⅡHRC6.5热处理后回火M+A’HRC632、总结出碳钢成分—组织—性能—应用之间的关系。
样品成分组织性能应用20#W(C)=0.20%F+P冲压性与焊接性良好冲压件及焊接件,经过热处理(如渗碳)也可以制造轴,销等零件。
45#W(C)=0.45%F+P经热处理后可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齿轮,轴类,套筒等T10W(C)=1.0%P+Fe3CⅡ优质钢,硬度高,韧性适中钻头,刨刀,丝锥,手锯条等刃具及冷作模具等。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533、Fe—CFe3C合金平衡相图44、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图图1工业纯铁图图2工业纯铁铁素体报告文档·借鉴学习6图图3亚共析钢图图420钢正火处理(加热至900后空冷)铁素体珠光体珠光体铁素体报告文档·借鉴学习7图图5共析钢调质处理图图6过共析钢珠光体铁素体珠光体报告文档·借鉴学习8图图7亚共晶白口铸铁图图8共晶白口铸铁珠光体Fe3CⅡ珠光体Fe3CⅡLe’报告文档·借鉴学习9图图9过共晶白口铸铁图图1020#钢(加热到880℃+空冷)Fe3CⅠLe’低温莱氏体报告文档·借鉴学习10图图1145#钢(调质处理)图图1245#钢(未处理)珠光体铁素体铁素体索氏体报告文档·借鉴学习11图图013T10钢(加热1100℃+淬火)一、20#钢实验处理(李欣欣)铁素体珠光体回火马氏残余奥氏报告文档·借鉴学习121、20#钢概述20#钢:碳质量分数为0.20%的优质碳素结构钢。
含碳量为0.20%为亚共析钢,加热到880℃后,达到Ac3线以上,铁素体转化为奥氏体,再经过空冷后,20#钢的组织组成物为P(珠光体)+F(铁素体)。
2、性能与应用在热处理前后显微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
硬度较高。
20#钢冷冲压性与焊接性能良好,可用作冲压件及焊接件,经过热处理(如渗碳)也可以制造轴,销等零件。
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及一般机械制造业中建造不太重要的中小型渗碳碳氮共渗等零件,如汽车上的手刹蹄片、杠杆轴、变速箱速叉、传动被动齿轮及拖拉机上凸轮轴、悬挂均衡器轴、均衡器内外衬套等;在热轧或正火状态下用于制造受力不大,而要求韧性高的各种机械零件;在重、中型机械制造业中,如锻制或压制的拉杆、钩环、杠杆、套筒、夹具等。
在汽轮机和锅炉制造业中多用于压力≤6N/平方,温度≤450℃的非腐化介质中工作的管子、法兰、联箱及各种紧固件;在铁路、机车车辆上用于制造十字头、活塞等铸件。
3、热处理方式加热至880℃,保温20分钟左右后,正火处理。
得到的显微组织:P(珠光体)+F(铁素体)。
其中图中层片状的是P(S)珠光体;白色块状的是F(铁素体)。
正火后,组织细化晶粒,使组织均匀化,提高了钢的强度,硬度与韧性。
正火提高其硬度,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
珠光体按层间距珠光体组织习惯上分为珠光体P,索氏体S、屈氏体T。
他们的大致形成温度及性能见表。
组织名称表示符号温度范围/℃硬度能分辨其片层的放大倍数珠光体铁素体报告文档·借鉴学习13过冷奥氏体高温转变产物的形成温度及性能4、实验现象分析从上面图片可以看出,P(珠光体,为黑色块状)较明显的可以看出;而F(铁素体,为白色块状)颜色有点暗,呈灰色。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抛光后的过度腐蚀或使用稀硝酸腐蚀不均匀导致,晶面受损,致使不能观察到易损的珠光体组织,并且亮度有点暗,不十分清晰;手工磨制不够精细,还有可能是由于加热温度不够所致。
5、实验心得已经在课本上学会了铁碳相图的各种不同碳含量是的组织组成物,并掌握了它们不能结构所具有的不同性能,这次试验就是把我们所学的理论切实的应用到实习中,通过这次自己的操作加深了对钢的热处理的理解,及其主要功能与用途,以及对钢带来的影响,获益匪浅。
实验者::李欣欣二、0T10钢实验处理(周邵巍)珠光体PA1~650170~200HB〈500X索氏体S650~60025~35HRC〉1000X屈氏体T600~55035~40HRC〉2000X报告文档·借鉴学习14(0T10钢黑色条纹为针状马氏体)1、现象及分析:在光学显微镜下,针状马氏体呈竹叶状或凸透镜状,在空间形同铁饼,一般在碳质量分数大于 1.0%时,则形成的大多数为针状马氏体和部分残余奥氏体。
2、T10钢的热处理过程:(淬火)先将事先准备的T10钢坯放进1100℃的高温中加热,20分钟后取出进行低温回火,在经过打磨、抛光、用硝酸酒精腐蚀,最终做成能够在显微镜下能够成像式样。
33、热处理前后钢的组成:T10钢在热处理之前组织组成物主要为铁素体(F)和珠光体(P),热处理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就是以上图显示的针状马氏体和部分残余奥氏体。
44、0T10钢的物理特性:T10是最常见的一种碳素工具钢,韧度适中,生产成本低,经热处理后硬度能达到60HRC以上,但是,此钢淬透性低,且耐热性差(250℃),在淬火加热时不易过热,仍保持细晶粒。
韧性尚可,强度及耐磨性均较T7-T9高些,但热硬性低,淬透性仍然不高,且淬火变形大,晶粒细,在淬火加热时不易过热,仍能保持细晶粒组织;淬火后钢中有未溶的过剩碳化物,所以耐磨性高,用于制造具有锋利刀口和有少许韧性的工具。
适于制造切削条件较差、耐磨性要求较高且不受突然和剧烈冲击振动而需要一定的韧性及具有锋利刃口的各种工具,也可用作不受较大冲击的耐磨零件。
55、0T10钢的工业用途:这种钢应用较广,适于制造切削条件较差、耐磨性要求较高且不受突然和剧序号123平均值处理后硬度51525251.7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报告文档·借鉴学习15烈冲击振动而需要一定的韧性及具有锋利刃口的各种工具,如车刀、刨刀、钻头、丝锥、扩孔刀具、螺丝板牙、铣刀手锯锯条、还可以制作冷镦模、冲模、拉丝模、铝合金用冷挤压凹模、纸品下料模、塑料成型模具、小尺寸冷切边模及冲孔模,低精度而形状简单的量具(如卡板等),也可用作不受较大冲击的耐磨零件。
6、、淬火简介::淬火是指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
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1、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
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2、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
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广泛用于各种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如齿轮、轧辊、渗碳零件等)。
77、0T10钢的淬火与低温回火工艺参数制定11、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淬火时的具体加热温度主要取决于钢的含碳量,可根据Fe-Fe3C相图确定(如右图所示)。
对于T10钢(过共析钢),AC1为730℃,其加热温度为AC1+30~50℃,即770℃,780℃,7900℃。
若加热温度不足(低于AC1),则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而造成强度及硬度的降低。
22、保温时间的确定淬火加热时间是将试样加热到淬火温度所需的时间及在淬火温度停留保温所需时间的总和。
加热时间与钢的成分、工件的形状尺寸、所需的加热介质及加热方法等因素有关,一般可按照经验公式来估算。
保温时间的经验公式为:t=αKD(分钟),其中:D是工件有效厚度,单位为mm;K是加热系数,一般K=1.5~2.0分钟/mm。
T10淬火处理:770-790,淬火介质盐水、碱水,硬度36-65HC,回火140-160,保温时间1-2小时,硬度62-64HC,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摄氏度.88、实验心得:通过切身操作整个实验过程,从钢的热处理到打磨、抛光,再到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组成物,我更加深了对钢的内部结构的理解,以及对于热处理对钢的各种性能的影响有了更透彻的掌握,在正确的操作下能够得到较好的组织组成物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