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种科学方法

17种科学方法
17种科学方法

一、科学方法(17种)

在教学与检测中,要求学生记住下面17种科学方法的名称、常见实例,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这些科学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内容。

1.控制变量法:

(1)定义:在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因素关系时,将一些因素固定不变,分别只研究该量与一个因素的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化。

(2)举例: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将电阻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将电压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转换法:

(1)定义: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2)举例:磁场看不见,我们撒上铁粉,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并进行研究。

3.放大法:

(1)定义:放大、扩大、变大或增加某些因素使问题更容易解决。许多情况下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转换法。

(2)举例:将带有细玻璃管的塞子插到装满水的瓶口,显示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4.换元法(替代法):

(1)定义:换元法就是运用替换或代换的方法去进行创造的方法。

(2)举例: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平面玻璃代替平面镜进行研究。研究透镜时,用冰块去代替玻璃制作简易的透镜。

5.等效法:

(1)定义:两种现象在效果上一样,因此可以进行相互替代。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替代法。

(2)举例: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6.分类法:

(1)定义:将许多东西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

(2)举例:将汽化现象分为蒸发、沸腾两类。

7.比较法:

(1)定义:找到两种东西(现象、物理量等)的相同点、不同点。

(2)举例: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8.类比法:

(1)定义:由两种东西的一部分相似之处,推测其他部分也可能相似。

(2)举例:研究功率时,想到功率表示做功快慢、速度表示运动快慢这一相似性,推测功率在定义、定义式、单位等方面也可能与速度相似。

9.拟人类比法:

(1)定义:拟人类比又称“亲身类比”或“角色扮演”。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设想自己变成了问题中的某些事物,从而去设身处地、亲临其境地感受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类比法。

(2)举例:在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可以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一个个的分子。

10.模型法:

(1)定义:将研究的问题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抽象,建立模型,运用模型去更方便地研究问题。

(2)举例:为研究光现象,引入“光线”这一模型。

11.等价变换法:

(1)定义:让学生把有关知识的数据、形象、动作、符号、公式、实例、文字叙述等各种信息自由地变换表示,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2)例如,在研究压强时,将压强定义式变换为定义的文字叙述,或相反。

12.逆向思考法:

(1)定义:对研究的问题从相反方向思考,从而受到启发或得出结论。

(2)举例:由“电能生磁”,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磁能否生电?”

13.缺点列举法:

(1)定义: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被研究的问题,找到它的缺点或不完美之处,然后针对这些缺点找到解决的方法。

(2)举例:在研究了“弹簧测力计”之后,就可以对弹簧测力计进行改进:

①首先,让学生找出普通弹簧测力计的缺点:

不能记忆数据(一旦指针回零,就不能再显示刚才的数据);不能在暗处读数;不能测压力。

②然后,让学生协作学习、分组讨论,就可能解决上述问题:

在针轨上加一塑料泡沫片;加一个小灯泡电路;将弹簧测力计顶部打开,接入一受力装置与指针和弹簧连接。

14.缺点利用法:

(1)定义:针对所研究内容中的缺点和不足,将错就错、变害为利、变废为宝,找到知识的应用途径。

(2)举例: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易使物体下落破碎是缺点,但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制成打桩机、重锤,悬挂物体等等。再如,导体中电流过大,产生大量热量而引起火灾是缺点,但正是据此制成了电热器来为我们服务。

15.组合法:

(1)定义:通过不同原理、不同技术、不同方法、不同现象、不同器材等组合,去设计创造、解决问题。

(2)举例:将电流表、电压表组合使用,去测量电阻。

16.逐渐逼近法:

(1)定义:是指在解决某些问题时,让学生设计逐渐逼近的实验及其过程,然后根据实验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走向,进行理想化推理,从而推出结论或规律。

(2)举例: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让学生设计阻力逐渐减小的三个斜面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阻力越小,速度变化越慢”,最终进行理想化推理,得到“当阻力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17.反证法:

(1)定义:是指在解决某些问题时,若直接证明该问题的存在有困难,可以让学生设计该问题不存在的情景,通过该情景不成立,从而推出原来问题的存在。

(2)举例: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直接证明二力平衡必须在同一物体上很困难,可以设计一个可以分为两半的物体,当将该物体分为两个物体后,发现二力不平衡了,从而说明了一对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二、人教版新《物理》教材各章节科学方法应用举例

如下是在人教版新《物理》教材各章节中,运用上述17种科学方法的例子,其中还包括“归纳法”、“演绎法”这两种基本方法,以及“假说——检验模式”和“猜想——反驳模式”这两种基本思维程序的举例,以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注意:

1.下面用“★”表示的是17种科学方法之外的参考内容;用“▲”表示的是17种科学方法中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实例。其余的17种方法的实例均要求学生掌握。

2.下面举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例子,是指中考前能够达到的要求,并非初二或初三第一学期对学生的要求,切忌开始时要求过多。

3.下面内容不涉及课内阅读内容、课外阅读内容。

科学之旅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

第四章光现象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十章浮力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二十章电与磁

专题1 科学探究

专题1科学探究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学了环节动物后,特意找了一些蚯蚓来研究其形态和运动,他研究蚯蚓的方法主要是(A) A.观察法B.实验法 C.调查法D.模拟法 2.有的生物学实验需要测量数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B) A.如果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相近,则说明这个实验结果排除了偶然因素的影响 B.如果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相近,取其中一组的数据即可代表实验结果 C.实验时用更多的同样材料同时进行实验,也是开展重复实验 D.重复实验需要保证同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 3.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B) A.为了了解黄冈市八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可以选用调查法 B.用观察法研究动物的行为,必须将动物圈养起来观察 C.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要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D.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视野中可见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 二、非选择题 4. 目前校园“低头族”现象十分普遍,某大学社团随机发放问卷两千份进行调査,统计结果如下: 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及健康危害情况统计表 (1)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属于__抽样调查法__(填“普查法”或“抽样调查法”)。 (2)表格中“轻度社交障碍”评价的是哪方面的健康状态?__C__(填字母)。 A. 身体 B. 心理 C. 社会适应 (3)从表格数据分析,使用时间为__6小时以上__的学生出现颈肩痛的比例最高。 (4)下图是健康危害情况占总人数百分比的柱状图,请你将图补充完整。

(5)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很多人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身边亲友,你想对身边的“低头族”说点什么?__您能放下手机和我一起走走吗?(合理即可)__。 5. 陈同学在参观养鸡场活动中,发现鸡舍内总是亮着灯。他对此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鸡的产蛋率与温度、光照时间、光照强度、饲料的种类、饲料的用量等有关,设计了如下实验: 10个3W,光线均匀 10个4W,光线均匀 10个4W,光线均匀,, 18小 时/天,85% 18小 时/天,91% 12小 时/天,81%(1)为保证实验结论的科学性,每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相同。上表的饲养的条件中__温度(合理即可)__等都要相同。(写一个即可) (2)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鸡的产蛋率与__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__等有关。 (3)陈同学进一步探究鸡卵(鸡蛋)的结构,他用放大镜观察到卵壳表面有很多小的凹陷,再将鸡卵浸没在50℃左右的温水中,发现卵壳上有很多小气泡出现,该实验证明__卵壳表面有很多气孔__。 (4)陈同学实验后联想到:与鸟一样,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卵壳的另一个动物类群是__爬行动物__。 6. 连江官坞是我国重要的海带生产地。海带的生长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某科研小组在实验室做了两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探究温度或二氧化碳对海带生长率(指实验前后,海带体内物质增加的比率)的影响。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中考科学专题训练科学方法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中考专题训练及答案-科学方法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1.控制变量法是探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下列探究过程中运用了这一方法的是() A.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 B.通过观察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C.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要保持电阻一定 D.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2.如图所示,在做“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时,选用质量较小 的卡片,目的是忽略小卡片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这种突出问 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科 学研究方法.以下四个实例中所用研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 A.选用质量相同的物体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B.选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C.选用轻绳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D.选用2Ω和8Ω两个电阻串联代替10Ω的电阻 3.在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采用“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和电压关系”的研究方法。以下探究没有运用该方法的是() A.探究燃烧的条件B.探究磁场的方向 C.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探究动能的大小跟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下列同一选项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同的是() A.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B.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研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C.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D.通过亮度来判断灯泡实际功率的大小通过吸引大头针的数目来判断磁性强弱 5.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如图6所示的实验中也应用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6.下列各种重要科学理论,不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B.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C.牛顿第一定律D.质量守恒定律 7.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③“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④“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上述实验中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8.某年某月某天,物理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课外观察月亮的活动,听听同学通过观察作了以下记录,其中通过直接观察不可能得出的记录是() A、月亮是一个球体 B、月亮象一个银色的盘子 C、月亮象一艘弯弯的小船 D、月亮悬挂在东方45°的天空中 9.在科学探究中,常把直接测量有困难的量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来研究.这种方法称之为转换法.例如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时,沙子和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便直接测量,可以通过测量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的多少.下述实验中采用了转换法的是()A.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动能大小的比较方法 B.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推理出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 C.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灯泡及改变电源电压,多次实验 D.在探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 10.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察,但变化时引起的其他量的变化却易直接观察,用易观察的量显示不易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下列测量仪器中不是利用这种思路制作的是() A.温度计B.压强计C.弹簧测力计 D.量筒 11.力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它,这是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面四个研究实例中,同样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A. 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先使电阻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让电 压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B. 温度的高低是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液体体积的变化去认识它 C. 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运动物体不受力将做匀速直 线运动 D. 在学习蒸发与沸腾时,通过比较得出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12.人们要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比较,引入相应的物理量。下列几幅图给出的比较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科学研究方法论

科学研究方法论报告 科学研究方法论就是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而理性认识怎样回到实践中去,并有效地指导实践,也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学习科学方法论,就是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 在科学研究中,方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非逻辑的思维如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结合实际、怎样将理论联系到实践,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开设这门课程,就是教会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怎样合理的利用方法,怎样合理的理论联系实践,然后不懈努力,做好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我们研究生的学习阶段,除了正常的上课学习之外,最多的时间都是我们自由支配。大学四年的本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大学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自学都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实践少之又少,实践水平也就很低,我们的认识高度,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当然,很好的实践水平,要建立在很高的理论基础上。 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导师的指导也是很关键的,所以选择好导师很重要。学习这个课程,我们知道该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好导师。然后利用导师的指导意见,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对于文献的搜索,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都应该知道一些,只是我们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应该将文献、知识,停留在国内水平,毕竟,国内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水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们要时刻了解并跟上国际潮流的步伐,这样,不至于最后我们会落下太多。 如何很好地做好科学研究,如何利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都是这个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知识。当然,个人的认知水平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会讲理论联系实际,那么,怎么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真正做好这点,我们就不难成功了。我们做研究或者实践,都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导师的指导、文献的查阅、方法的运用,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却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研究生,实践水平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水平、理论高度。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或者进一步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将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创新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程,从初入研究生阶段的选择,到最后的实践研究,我们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课程的内容要求,就是教会我们如何选择好导师、如何查询好的文献、如何做好研究,当然,这其中都关联着‘理论联系实际’。就像是盖一座大楼,筑好基础是很关键的,不然就是空中楼阁。课程的讲解,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到自己,发现自己,也可以督促我们更加的努力,晓得,一步落下,步步艰难。 课程中,也教给我们该如何写好自己的论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我们都有写过,那些内容和认识水平,都是有欠缺的,只是要毕业而已,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论文,我们都要给自己很严格的要求,要内容实际,要有创新,而且,研究生毕业前,都要有自己的EI检索,这也代表着你在研究生阶段的水平如何,是否成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够达到现今的国内要求。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图像法等,就是初中科学常用得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放】所谓控制变量法,就就是在研究与解决问题得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得因素与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得大小,而保证其它得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得问题、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得表格上得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得问题就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就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她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就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得方法,也就是中考出题最多得方法。 在初中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得有: 1、蒸发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滑动摩擦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液体压强得大小与哪些引速又关、 4、浮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压力得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滑轮组得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动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8、重力势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导体得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10、探究电流与电压得关系 11、探究电流与电阻得关系12、探究电流做功得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探究电流得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14、探究电磁铁得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典例探究1】小兰在观察提琴、吉她、二胡 等弦乐器得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 相同得条件下,发声得音调还可能与弦得粗 细、长短及弦得材料有关,于就是想通过实验 来探究一下自己得猜想就是否正确,上表就是 她在实验时控制得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得音调与弦得材料 得关系,您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 得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 D得出结论等,您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得全过程,所采用得合理顺序应该就是: 。(只填写数字代号)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得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请您再写出一个初中物理中用到这种方法得实验名称: 。 【典例探究2】为了研究物质得某种特性,某小组得同学先做了如下实验:她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得烧杯中分别放入100克与200克得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与计时器测量水得温度随时间得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1、表2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得热量相等) 表1 m1=100克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6 6 2 时间/min 0 2 4 12 14 20 24 28 32 3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8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7 8 8 两杯水所处环境得温度就是得。) (2)分析比较表1(或表2)中第一行与第三行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得初步结论就是: ,放出得热量与降低得温度成正比。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1-24T15:31:22.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冉隆友梁節向福辉付成文[导读] 目前外科手术在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方面取得极大进步。——管理思想比手术技巧更重要 冉隆友梁節向福辉付成文(重庆丰都县中医院重庆408200)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概念 指用系统论科学的理论及观点,把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以系统与要素,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达到最优化处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的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用整体观和全局观去考虑,以求优化的过程,达到最好效果的思维方式。 二、目前手术中,停工待料现状 目前外科手术在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方面取得极大进步。但因器械不熟、配合不协调,设备不全等原因,在术中常发生“停工待料”现象,据统计2~3小时的手术“停工待料”时间可达20分钟之多。导致不良结果,麻醉时间延长、出血增多、伤口暴露时间延长、感染机会增多、术者焦虑不利于团队战斗等,浪费卫生资源,对患者利益侵害。 造成原因:手术者对手术这项系统工程各要素未进行整体、全面的系统管理优化而作出统筹安排。 三、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手术实践的应用 1.手术过程是一项典型系统工程 手术就是由人、材、物(设备)等很多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工程。手术就是将以上各要素,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进行优化,达到手术快速精确、安全、标准的开展。 2.控制论指导手术 实践永远是第一位,手术者通过不断实践,考察手术系统中的每一要素(人、材、物),在不断的外科手术实践中控制协调利用每一要素,使之达到最佳优化状态。 3.善待手术中的每一人员 主刀是系统的决策者,第一执行者,有责任调动团队中的每一位助手,不可责备,让每一个人员都能尽其责、演好其角色,配合更默契。主刀者有责任对手术参与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4.优化问题,在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系统整体最优,不一定各要素都要最优,要素最优并不能保证系统整体最优(都是教授就一定行吗?),协调优化各个要素,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达到系统最优,从而达到系统工程的高效完成。 5.系统要素手术团队的队员,对手术器械、工具、步骤、细节均要熟悉,分工各司其责,同时要相互配合,术前常需演练。 6.有系统团队灵魂 系统工程的顺利完成,需要有系统灵魂,主刀者就是灵魂、是领导者、又是第一执行者,没有灵魂就是一盘散沙,就没有战斗力。 7.手术方法的选择也需要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 全局观、整体观思考,手术指征、手术禁忌症明确与否,全身情况耐受程度,麻醉方式对患者全身影响情况,骨折类型,医疗设备情况,患者家庭经济承担情况,家属文化程度(期望值、疾病认知度),手术者对手术入路的熟悉程度,手术方式的掌握情况等,要求全面整体去研究各个要素,最终决策一种手术方式,以求达到好的效果。 8.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危重病人的抢救 抢救病人是一门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有人员、科室、设施设备、物资等,组织者统一协调指挥。协调调动抢救人员、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落实抢救措施、家属沟通谈话、医嘱的执行,医疗文书的完善、抢救无效尸体的处理领导的汇报等。抢救是一门系统工程,从整体观、全局观去操作,协调优化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合资源,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纠纷,防止事故发生。 四、术前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场战争的胜负,2/3取决于战争前的决策,1/3的取决于战争中的应变,谋定而后动,决胜于千里之外,不可盲目出招,外科手术何等相似。术前决策正确,手中应变得当,均取决于术者的专业技能、素质(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修养(责任心、名利的追求等)、价值观(追求完美、适合等)等综合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去修炼,望各位同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训练,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去思考处理解决具体问题,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科研方法论的五种基本模式概要

科研方法论的五种基本模式 我总结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模式。 同时,我也认为,提出或发展一种方法论是科研成果的最高境界, 它比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它的适用性是可以跨领域、跨学科、跨时间来表现的。 而如何对方法论进行总结,却是一个问题。 这里用一堆排比句来说明科研的五类基本方法论。 一,渐久渐长 实际上,这类方法论的提出就是要把一段东西(知识进行延展延伸,使其可以向远处推广。 举个例子说,用生命周期划分来进行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科研方法论。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时,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去研究,那么此时,将其发生、发展、演化阶段作为分别的研究对象,按照生命周期的过程进行区分,就要容易一些。 我们说,统计学中的递推关系、时间序列等的方法都属于这类研究策略。 而管理学中、生物学中常用的“周期” 划分也是经典的“渐久渐长” 式研究方法论。 二,渐难渐繁 开始面对一个事物,我们总是可以根据表象去直接解释。比如,我可以提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落月”的陈式解释,那就是苹果离地球更近。 解释完毕! 可是,这一解释并没有揭示出根本规律。而大家都知道牛顿那里有根本规律,就是除了和距离有关,还和质量有关。是一种后来被称之为“万有引力”的东西。

而这一解释其实是很本质的, 而且它经过验证后,成为一个基本真实。 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一个方法论,方法论是一种可以延展的东西, 随后,这一解释就要能够解决人脱离地球乃至脱离任何星球、星系的问题,如果能够如此延伸下去,则当然是方法论,而不仅仅是一个解决策略。 大家都知道,牛顿的解释是做到的了。 从开始的地球中心说,到太阳中心说,再到把宇宙的每个星球都看做一个质点, 发展越来越困难, 越来越接近真相, 而理解它也越来越难。另外一个我愿意举的例子则是从人类认知世界的“线性”观点,到拟线性的,再到今天的直接发展非线性科学来解释复杂世界和现象,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理论也从容易到困难的过程。 三,渐细渐低 人类认知世界,一下子认识不到整体,怎么办呢? 答案是拆分,我们的方法论第一条说到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拆分, 只是从长从久这个角度,而更多的拆分角度则是从组成成分上进行拆分。 那就是逐渐加细以及降低层次和等级的拆分方式了。 最经典的是对人这个整体进行器官上的拆分,比如最简化拆分是头、颈、躯干、四肢。 而管理学上的有些拆分是“人、机、环、管”,或者“人、物、环” 的拆分。 项目管理里面的基本拆分是按照成分的,一般我们叫做“工作结构分 解”(WBS 。 这一方法论其实就是现代科学所以得以发展的最核心驱动力——还原论。 四,渐多渐全

实验评价题解题策略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一.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放】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引速又关. 4.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10.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1.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2.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14.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典例探究1】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先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入100克和200克的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1、表2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 (1)分析比较表1和表2中的数据可知,实验时,两杯水所处环境的温度是的。(填“相同”或“不相同”) (2)分析比较表1(或表2)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成正比。 (3)分析表1和表2中的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4和表5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是:。 二.等效替代法 【知识回放】用相等或容易测得的量代替不便直接求出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在研究合力时, 一个力和两个力使弹簧发生的形变是等效的,那么这个力就替代了两个力,所以叫等效替代法 2.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也用到了这种方法. 3.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因为我们 无法真 4.正的测量物与像的关系,所以我们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物体的大小. 【典例探究】探究物理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常运用到许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下列过程中运用了“等效替代”方法的是() A.测量一张白纸的厚度 B. 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C. 曹冲称象 D. 牛顿总结出惯性定律 三.转换法 【知识回放】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 2.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 3.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 4.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5.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6.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 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知识清单——专题1.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专题01】科学探究→ (苏教)第01单元第二章(1章)←知识清单 ★1.1科学探究——探索生命的方法 一、科学探究→重要概念(5个) 1、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2、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二、图示专题——知识梳理 实验(结论已知) (验证“定论”)(结论未知)(探究“新”问题) 发 现 问 题引起

三、归纳整合【考点00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变量的控制】→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以下5个步骤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科学探究中,始终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假设未必与事实相符,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作出的假设要有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 假设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其真假。 选择材料用具 制定计划设计方法步骤*计划要全面,能说明问题 实验是验证假设正确与否的基本途径,实验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预测实验结果 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包括:实验、观察、调查及搜集证据等方面(引子)实验就是制定计划后,进而实施计划: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进一步观察、调查或实验,如实地记录实验的现象与数据等事实和证据。 实施计划→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设置“对照组”(详见2)。 在科学探究中,要善于表达和呈现。 表达交流不只是最后的步骤,整个探究活动都需要“表达交流”,包括拟定实验题目等。 在科学探究中,始终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科学探究中,)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科学探究中,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变量的控制←科学探究设计方案必须处理好的2个关键:①设置对照实验②控制单一变量 ①实验变量→变量就是变化的因素,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是人为改变的因素,或“加”或“减”。(几乎所有生物实验都有变量)。 →变量一般描述为名词。如:温度、光照、水分等,不能表述为温度的高低、光照的有无、水分的多少等。 →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单一变量,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且适宜),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该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注意:其他因素要——相同且适宜) ②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就是控制变量、条件变量、干扰变量,即可能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各组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控制到一致且适宜就达成单一变量原则。 ③对照实验→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组+实验组)。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单一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实验。(由对照组和实验组组成) 对照组→是指不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即不“加”也不“减”),是已知实验结果的组,是与现实情况吻合的自然组或常态组。 →对照实验的组成+ 实验组→是指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或“加”或“减”),是未知实验结果的组,是最能反映实验目的的、与现实情况有偏离的特殊处理组。 →在对照实验中可有多个实验组,大多是每个实验组都分别与同一对照组组成一个对照实验。 →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且适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有且只能有一个变量,即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否者,就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对照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对实验的成败至关重要。 →设置对照实验的目的:通过设置对照实验,可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进而确定实验结果是由“实验变量”所致。 ④实验误差→减少实验误差的方法:①多次实验,即增加实验的重复次数,取平均值; ②实验时,选取的生物的数量要尽可能多(至少10个),如果太少,实验有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准确。 ③实验时,选取的生物的大下、形态、年龄等要尽可能一致或相同。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若A>B,则…… 3.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后)要预测实验结果←若A=B,则…… (A、B表示的是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若A<B,则……

(三)现代医学——系统时代的科学方法论

(三)现代医学——系统时代的科学方法论 19世纪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自然现象过程的辩证性质逐渐被揭示出来,于是开始了自然哲学向辩证法复归的过程。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缺陷和近代机械唯物论的弊病,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使医学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系统时代的辩证综合现代医学。 系统时代的医学,注重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辩证联系,注重整体联系和动态联系。无数事实说明,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相互作用中构成了整体联系,任何局部的变化一方面引起整体联系的变化,另一方面又以整体联系的变化为前提。所以,医学在向局部深入的过程中,日益形成对认识整体联系的要求,以深入把握局部变化的原因和结果。20世纪后,神经学说、内分泌学说、体液学说和免疫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这个历史要求。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神经内分泌学说、稳态学说、应激学说、受体学说等相继问世和免疫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从不同侧面进一步揭示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和集成功能,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细胞、分子等实物转向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运动、

人体与环境等种种关系上来,表明医学科学的分析时代即将过去,系统时代已经来临。 巴甫洛夫(Lvan Petrovich Pavlove,1849~1936,苏联生理学家)的慢性(假饲)实验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从整体动态联系中去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的本质属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巴甫洛夫创立的独特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成就,是其中的一个早期的杰出代表。在巴甫洛夫以前,在生理学研究中主要应用急性实验方法,即活体解剖法。这种实验方法,由于破坏了机体的完整性,破坏了机体各部分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难以获得对生理过程的真实认识。巴甫洛夫通过巧妙的设计,于1889年完成了闻名于世的“假饲”实验,以后又创建了涎腺瘘管、胰腺瘘管和“小胃”等慢性实验方法。比之急性实验的分析研究方法,慢性实验研究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对完整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细致的分析性研究,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完整机体的复杂功能进行动态综合研究,从而能够揭示各器官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巴甫洛夫的慢性实验法所依据的思维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慢性实验方法的出现,标志着医学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论的进步。进入20世纪后,巴甫洛夫开始探索人的大脑功能。在大脑的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着急性实验方法的割除法和刺激法,巴甫洛夫师承谢切诺夫的脑反射论,把条件反射作为

科学《认识水》教案

认识水教学内容: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水》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多余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兴趣,选择动手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设计来触发孩子们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因为探究而认真,因为科学而变得有素养。 教学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 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2、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是(水) 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智慧树知到《科研方法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科研方法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科学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继承性,二是() A:知识性 B:创新性 C:系统性 D:连续性 正确答案:创新性 2、从广义上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 A:思想 B:大脑 C:人类思维 D:行为 正确答案:人类思维 3、初学者做研究应采取的原则是“有限目标,()”。 A:量力而行 B:能够完成 C:实事求是 D:因地制宜 正确答案:量力而行 4、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由()三部分组成。 A:基础科学

B:技术科学 C:应用科学 D:实验科学 正确答案: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应用科学 5、科学是指人们对自身及其周围客体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具有()的特点。A:知识性 B:系统性 C:逻辑性 D:自洽性 正确答案:知识性 ,系统性,逻辑性 ,自洽性 6、科学是人们对自身及周围客体的一般性认识。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正确的科研方法对科研工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8、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属于社会科学。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9、科研方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创造学术价值 B:推动技术进步 C:促进社会发展 D:完善人类自身 正确答案:创造学术价值,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完善人类自身 10、如果希望在本科阶段进入课题组或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需要具备()条件。 A:掌握课题所在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B:课程学习无负担,不为考试过关或者挂科所累 C:有足够的时间到课题组或者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 D:有很强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自学能力和吸纳本领 正确答案:课程学习无负担,不为考试过关或者挂科所累,有足够的时间到课题组或者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有很强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自学能力和吸纳本领 第二章 1、根据课题属性,科研课题一般可分为理论性、实验性和()研究课题三大类。 A:基础性 B:前沿性 C:综合性 D:应用性 正确答案:综合性 2、在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新原理、()、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A:新概念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探究题专题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探究题专题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CO 2气体产生,设计的探究过程如下,请回答其中的有关问题。 (1)假设:绿色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有CO 2气体产生。 (2)设计方案:使绿色植物在避光的黑暗处发生呼吸作用,检验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3)操作步骤和现象解释: (4)结论与讨论: ① 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B 装置中的石灰水__________,D 装置中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_。 ② 如果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你从实验条件控制...... 上找出可能的两个原因: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55年,瑞典人设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现在用的火柴盒侧面一般涂上红磷和玻璃粉,火柴梗的头上由氯酸钾、二氧化锰(MnO 2)和三硫化二锑(Sb 2S 3)组成的引火药。划火柴时,火柴头蹭一下盒外侧,由于摩擦生热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产生的火星引燃三硫化二锑,使氯酸钾受热放出氧气,帮助火柴梗燃烧得更旺。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1)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填序号) _________。 A. 红磷、氯酸钾、三硫化二锑都是可燃物 B. 划火柴时的摩擦生热使三硫化二锑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C. 火柴梗的着火点高于三硫化二锑的着火点 D. 三硫化二锑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 (2)已知三硫化二锑燃烧后,生成一种Sb 2O 3和SO 2,氯酸钾加热会放出氧气,同时生成一种氯化物。写出划火柴时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b ) ; (c ) 3.蛋腐败时会产生一种无色、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H 2S )气体,它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点燃完全燃烧时,生成SO 2和水,把H 2S 通入浓硫酸中,发生的反应为:H 2S +H 2SO 4(浓)=SO 2+X +2H 2O 操作步骤 简答 ①将各装置按上图所示连接 好并装入化学试剂,C 中放入绿色植物 ① A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B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D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C 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往A 的导管口缓缓连续鼓入空气一段时间 ⑤ A 装置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澄清 澄清

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四章 第五章科学理论及其合理性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一.科学理论的结构 1.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要素 科学理论是由3个基本知识单元自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基本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专有的一些科学概念。例如,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等;力学中的力、质点、速度、加速度、质量、功、能等;化学中的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分解、价、健等。科学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石,一个新理论的建立,需要若干新的概念作为它的先导或逻辑出发点,藉以在逻辑上召开它的理论体系。否则,科学理论就会失去它独立存在的支撑点。 基本原理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在语言、结构上表现为判断的形式,一般用全称判断来表达。牛顿力学中的3个基本定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等等都是如此。 科学推理是科学理论中的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现的结论。它执行着理论解释和预见的功能。例如,狭义相对论中引伸出现的钟慢、尺缩效应,质能关系式等。 在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科学推断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中,各元素不是按照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贯的逻辑结构。 2.两类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爱因斯坦曾把物理学中的理论区分为两类: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构造性理论是“从比较简单的形式体系出发,并以此为材料,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象”。1气体分子运动论就是如此。 原理性理论“使用的是分析方法,而不是综合的方法。形成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元素,不是用假说构造出来的,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到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这些原理给出了各个过程或者它们的理论表述所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决”。2热力学和相对论就是如此。 爱因斯坦的这种区分虽然是针对物理学的,但对各门基础学科都有普遍意义。这两类理论的构造方法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在结构形式中却有共同性,即从若干基本概念(可以作描述性说明而无需定义)出发,通过揭示概念的关系而形成基本原理(可以来自假说也可以从经验中得到),再运用基本原理而推导出(或证明)各种定律,这些定律常常包括由基本概念经过定义而形成的派生概念。比较成熟的理论一般都具有这种结构。例如,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是如此。这显然是一种演绎结构。当然,在许多科学理论中,除了演绎结构之外,还可以看到归纳概括的成分,有些事实材料乃至经验定律并没有完全纳入演绎结构之中,而是作为理论的补充或例外。但是,随着理论的发展,这些归纳成分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09页 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1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