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的历程学生学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 导学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难点(1)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2)通过对不同生物类群的比较,理解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三、学习过程(一)引入在地球上,生命从最初的简单形式逐渐演变出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种类。
那么,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比如,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越新的地层中,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
2、比较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也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一种方法。
例如,通过比较人和黑猩猩的骨骼结构、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序列等,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从而推断出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三)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1、植物的进化历程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藻类植物,它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渐进化出了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有了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有了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环境的能力更强。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对种子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适应性更强,成为了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植物类群。
2、动物的进化历程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脊椎动物的出现相对较晚,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两栖类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学案1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学案1苏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归纳总结生物进化的整体趋势。
(2)论述了解生物进化的要紧历程。
二、能力目标:(1)归纳总结、初步熟悉生物进化的大体规律。
(2)通过度析资料的探讨进程,把握对照的研究方式。
(3)自制“生物进化图”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生命观的教育,自觉抗击非科学的观点。
(2)形成生物进化的大体观点,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熟悉生物学研究的经常使用方式——比较法。
二、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要紧历程。
3、形成生物进化的大体观点。
三、教学难点:、熟悉生物学研究的经常使用方式——比较法。
二、形成生物进化的大体观点。
四、教学用具:视频、生物化石、生物进化历程示用意、自制“生物进化图”五、教学方式: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六、前预备: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的材料七、教学进程:《一》、导入新:教师播放视频(丰硕多彩的生物世界)咱们前面学习到原始生命是简单的,那么原始生命又是如何进展为今天丰硕多彩的生物世界的呢?这一节,咱们来学习相关的问题。
《二》、学习进程、咱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动植物类群的相关知识,大致了解了它们的要紧特点,有的类群结构简单,有的结构复杂。
通过比较,能够间接地归纳诞生物进化的趋势。
(1)观看四种植物类群的图片和要紧特点,尝试总结植物的进化趋势。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生一起总结。
)教师列表类群生活环境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疏导组织藻类植物水无无无无无无无苔藓植物阴湿处无有有无无无无蕨类植物背阴处有有无无无很简单裸子植物陆生有有有无无有发达被子植物陆生有有有有有发达(导管、筛管)(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生一起总结。
)(2)观看五种脊椎动物心脏结构的比较,推测它们的进化趋势。
鱼类————两栖类(二房一室)———爬行类(二房一室,心室里有不完全的膈膜)————鸟类和哺乳类(二房二室)(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后自己总结。
教案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优秀7篇】

教案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教案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教案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篇一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结构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总结细胞概念→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生物生长的奥秘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不断深入地认识细胞,从中总结出细胞的概念,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并认识生物体生长的奥秘。
2.教学过程说明(1)通过学生们复习、回忆、观察——细胞结构简图,引出教学主题。
首先展示上节课由学生完成的细胞结构简图,引发学生思考: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区别吗?这些结构都叫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细胞结构的兴趣。
(2)教师适时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细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
首先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
在介绍过程中渗透研究结构的方法——由外向内,同时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
在讲到细胞膜的时候,应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谁看到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讲清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讲到液泡时,由于学生容易将它与细胞质看成是两个并列结构,所以教师要强调液泡是细胞质的一部分。
然后介绍动物细胞的结构。
这时也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先找出动植物细胞的相同之处,即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再找出不同之处,即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质里没有液泡。
实施对比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物进化的历程历程教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历程教案教案标题: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目标:1. 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3. 理解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和适应性演化。
4. 能够分析和解释生物进化的关键概念和实例。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2. 提问:你认为为什么地球上有如此多的不同物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知识讲解(15分钟):1. 解释生物进化的概念:生物进化是指物种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2. 介绍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3. 解释自然选择的概念:适应性更好的个体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传递其有利特征给后代的过程。
4. 探讨进化的驱动因素:包括环境变化、遗传变异和随机事件。
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几个具体的生物进化案例,例如达尔文的雀鸟研究和鳄鱼的进化。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进化过程、自然选择和适应性演化的证据。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讨论,以加深对生物进化的理解。
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特定物种进行研究。
2. 要求每个小组收集关于该物种的进化证据,并解释其进化历程。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
总结与评估(10分钟):1. 总结生物进化的关键概念和证据。
2. 提问:你认为生物进化对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有何重要意义?3. 给学生一个评估任务,要求他们写下自己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生物多样性。
2. 生物进化案例研究材料。
3. 小组活动材料和展示设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生物进化案例,并与全班分享。
2.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和进化证据。
3.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写作,撰写关于生物进化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教学反思:1. 在引入活动中,确保引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生物进化的历程》课教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化石和现代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演化的?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1.2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认识生物进化的证据,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3 教学内容1.3.1 生物进化的概念解释生物进化的定义,强调生物进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等机制实现的。
1.3.2 生物进化的证据介绍化石、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进化的证据,并展示相关实例。
1.3.3 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介绍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并通过图表和实例进行说明。
第二章:化石与生物进化2.1 教学目标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化石作为生物进化证据的重要性,认识一些重要的化石。
2.2 教学内容2.2.1 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解释化石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化石分布的规律性,认识到地层是化石的“书页”。
2.2.2 化石作为生物进化证据的重要性强调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化石记录与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
2.2.3 重要的化石介绍一些代表性的化石,如始祖鸟、恐龙、哺乳动物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化石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
第三章:比较解剖学与生物进化3.1 教学目标了解比较解剖学的基本方法,掌握比较解剖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认识一些具有进化意义的解剖结构。
3.2 教学内容3.2.1 比较解剖学的基本方法介绍比较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强调比较解剖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3.2.2 比较解剖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分析比较解剖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如脊椎动物的心脏、四肢等结构的比较。
3.2.3 具有进化意义的解剖结构介绍一些具有进化意义的解剖结构,如脊椎动物的脊椎、哺乳动物的齿等,并分析这些结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第四章:分子生物学与生物进化4.1 教学目标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掌握分子生物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认识一些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分子标记。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理解生物进化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生物进化的定义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进化的定义、意义和证据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进化的意义和证据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
1.4.2 讲解生物进化的定义: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逐渐发生的基因频率的变化。
1.4.3 讲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等。
1.4.4 讲解生物进化的意义: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
1.4.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进化的意义和证据,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化石与生物进化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种类,理解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2 教学内容:化石的形成和种类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化石的形成和种类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化石案例,展示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展示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2.4.2 讲解化石的形成和种类: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讲解不同种类的化石。
2.4.3 讲解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具体化石案例,展示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4.4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具体化石案例,探讨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比较解剖学与生物进化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比较解剖学的概念,理解比较解剖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2 教学内容:比较解剖学的定义比较解剖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较解剖学的定义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比较解剖学案例,展示比较解剖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展示比较解剖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解剖学的形成和作用。
生物进化的历程学案

课题:第二十三章第2节《生物进化的历程》课型:新授执笔:吴红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7-31页,完成下列问题:1、化石是生物的、或,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等,结构越,据此可以判断生物进化的顺序。
2、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到;由到;由到。
3、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古代的鱼类进化成古代的,之后又出现了爬行类,古代爬行类的一支进化成被覆羽毛的,另一支进化成胎生哺乳的。
三、合作探究1.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什么?间接证据又是什么?2、植物进化的历程?3、动物进化的历程?四、当堂测评1、始祖鸟的身体结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 ()A.爬行动物 B.古代的爬行动物 C.两栖动物 D.古代的两栖动物2、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A.鸟类和哺乳类 B.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C.鱼类和两栖类 D.古代爬行动物和鸟类3、始祖鸟与爬行动物相同之处是()A.被覆羽毛 B.前肢形成翅膀C.口腔中具有牙齿 D.嘴的外形像鸟喙4、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的藻类和原始的的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A、运动方式不同B、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同C、细胞结构不同D、营养方式不同5 、考古工作者发现,最古老的生物化石均为水生生物,并且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陆生生物的化石越多。
这一事实说明了生物的进化方向是()A、由低等到高等B、由小型到大型C、由简单到复杂D、由水生到陆生五、教(学)后记:。
《生物进化的历程》课教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生物进化历程的图像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
1.3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进化的定义、意义以及进化的基本观点。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讲解生物进化的重要性和基本观点。
第二章: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程,认识重要进化论者及其贡献。
2.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包括林耐、达尔文、赫胥黎等重要进化论者的观点和贡献。
2.3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法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了解进化理论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转变。
第三章:化石与生物进化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认识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现象。
3.3 教学方法:结合实物或图片,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遗传与变异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认识它们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定义、类型以及它们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4.3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法和实验演示,生动形象地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五章: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认识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核心作用。
5.2 教学内容:讲解自然选择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5.3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法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第六章:生物进化的证据——比较解剖学6.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比较解剖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比较解剖学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进化的历程(辅助案)
课堂流程:
环节一:观察课本13-14页:植物类群的有关特征填写学案表格
环节二:观察课本14页:脊椎动物心脏结构
环节四:总结
纵观生物进化的历史,其总体趋势是:
形态结构上是从到;
生活环境上是从到;
进化地位上是从到。
环节五:
讨论有关进化树的以下问题:
1.进化树中没有的生物种类是:、。
2.古老的物种都灭绝了吗?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最早的陆生脊椎动物是谁?
4.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课堂检测:
A类: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到、从到、从到。
2.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原始的→原始的种子植物。
3.动物的进化历程: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海洋中的,逐渐进化成原始的,后来又出现了古代的鱼类→原始的两栖类→原始的→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
B类:
1.下列植物类群中,受精作用已经完全脱离水的限制的是(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2. 下列植物中,生活在原始海洋中的是( )。
A.原始的苔藓植物
B.原始的藻类植物
C.原始的蕨类植物
D.原始的裸子植物
3.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从水生的无脊椎动物发展到了原始的节肢动物,可以充分说明动物的进化( )。
A.从简单到复杂B.从低等到高等C.从水生到陆生D.从少数到多数
4.地球上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是( )。
A.古代的鱼类
B.古代的两栖类
C.原始的节肢动物
D.古代爬行类
5.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开始的,这一点能说明高等动物( )。
A.起源于水生脊椎动物B.起源于原始的无脊椎动物
C.起源于原始的单细胞动物D.起源于陆生的无脊椎动物
6.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进化系统树)来看,地球上现存的动、植物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依次是( )。
A.爬行动物和种子植物B.鸟类和被子植物
C.哺乳动物和裸子植物D.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C类:
1、右图为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
(1)原始生命形成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
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具有的
的A。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 和C ,但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
后来,部分C进化成原始的,包括D 和E 。
D和E的生殖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2、下图的进化树显示了目前科学家对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小熊猫与熊中,大熊猫与的亲缘关系最近。
(2)在小熊猫与大熊猫中,浣熊与的亲缘关系最远。
(3)上图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