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解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第二章

10
本节小结
简单的供给需求模型初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4个基本 命题 • 贸易原因 • 贸易模式 • 贸易利益
• 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11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一 、 绝对优势理论
• 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发表了其代 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 论。 • 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 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 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 各国应该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其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 用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 。 • 斯密的政策主张及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5
• 在图2-2b中,曲线Dm反映的是本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进 口需求
• 曲线Sx反映的是外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出口供给
• 在图2-2b中,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进口需求曲线Dm和出口供 给曲线Sx相交点Ew,决定了国际市场进出口交换均衡价格 Pwe。 • 均衡进口量和出口量Qwe,满足如下条件: • Qwe = Qc — Qp = Qfc — Qfp
18
•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RX/RY表示的是X产品的机会成本。 • 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每多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要放弃掉的Y 产品的产量,这一放弃掉的产量正好是RX/RY。 •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直线意味着机会成本不变,即在生产可能 曲线的每一点上,每多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放弃的Y产品产量 是相等的,原因是劳动这一单一要素在本国内是同质的且是 自由流动的。
16
机会成本不变的生产可能性*/RY* L/RY RX/RY:X产 品的机会成本 FM L/ RX 图2-4a

国际贸易中的相关利益及调整

国际贸易中的相关利益及调整

国际贸易中的相关利益及调整第一章介绍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不同资源和技术水平的合理分配,是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之一。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外汇收入、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市场规模等,但同时也可能面临贸易摩擦和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

本文将从利益相关方和调整方面分析国际贸易中的相关利益及调整。

第二章利益相关方分析2.1 国家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核心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

贸易活动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外汇收入,拓宽市场规模和扩大国际地位。

同时贸易也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保障自身利益。

2.2 企业企业是国际贸易的主体,通过贸易活动可以扩大市场、降低成本、开拓国际业务等。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国际贸易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可能面临国际市场准入、质量认证等问题。

2.3 消费者消费者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购买进口商品可以获得更多的选择和更低的价格。

在贸易活动中,消费者也需要关注商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2.4 环境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也需要考虑。

一些贸易活动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需要采取环保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章调整措施分析3.1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调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对于国际贸易的平衡影响较大。

可以通过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来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3.2 经济补贴的调整经济补贴是国家为了促进本国产业发展而给予的特定付款或税收减免,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以通过限制补贴、减少补贴和制定补贴规则等方式来避免补贴的滥用。

3.3 争端解决机制的调整当贸易争端出现时,需要通过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

可以通过加强多边机构的作用、制定更为透明的争端解决程序、完善仲裁规则等方式来提高争端解决的效率和公正性。

3.4 环境保护的调整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也需要重视。

可以通过制定环保标准、建立绿色通道、加强环境监督等方式来保护环境和资源。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基础与得益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基础与得益

上例中该国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 100 提高到 2010 年的 105 ,则该国的双项要素贸易
条件指数为:
D=(95/110)×(130/105)×100=106.92

如果劳动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产品的成本不 是由投入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也可以用机会 成本高低来说明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 为了清晰说明机会成本如何决定国际贸易和分

工,需要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进一步说明。
2.1.2 机会成本一定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与技
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
引入提供曲线说明相互需求和国际交换比率
的确定。
提供曲线表示在各种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

行的各种进出口的组合轨迹。它既是出口供应曲 线, 又是进口需求曲线。提供曲线反映了一国在不同
提供曲线的推导
Y
PW=1
Y
E
PW=1/2
提供曲线
PW=1

H

G C O F B
X
E
PW=1/2
H
PW=1/4
O
G
C
X
贸易下均衡相对价格的决定
来反映该国出口商品的实际购买能力。用
公式表示是:
I PX / PM Q x
上例中,该国的出口数量指数从 2000 年的 100提高到2010年的120,则该国2010年的收入贸 易条件指数为:
I=(95/110) ×120=103.63
③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从单位生产要 素的角度来考察贸易利益的变化。
思考:两国的福利水平都提高了,为什么?

国际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的利益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 成了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首 先使各国内部的劳动分工朝纵深发展,真正的社会化 大生产出现了。适应大工业发展的要求,行业之间的 分工日趋发达,区域之间的分工日益明显,社会分工
最终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形成了以世界市场为
布世界各地的545个供应商提供,这些供应商
在所属专业领域是最优秀的。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写了一 本书,名叫《美国下一条国界》,书中 这样写道:全球正在变成一个单一的市 场。哪里成本最低,就在哪里生产,根
本不考虑国界问题。
微型跨国企业的崛起
由于两个自由化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中小型跨国企业大大增加。比如总部在美 国的斯万眼镜公司,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分 散其生产和设计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别 国好的技术基地和成本结构。
白领工作会外包到境外,而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更相信该数字会达 到1400万。
• 顺应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中国积
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业双
向贸易和投资,促进了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升
级。
• 三次产业转移机遇: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先 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 分工细化使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中的每个 环节被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 • 国与国之间的优势也将更多体现为价值链上 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 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
• 根据《经济研究》杂志2007年第8期宋小川
的论文提供的资料,根据麦肯锡的分析,全
球范围内49%的软件工程,44%的信息技
术服务,25%和19%的金融业、保险业以
及13%的制药业职位可以转移到低工资国家。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解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解

的。空中客车是由法国、英国、德
国、西班牙联合生产,法国组装。
• 日本马自达最新的跑车MX-5,在美国加州 设计,在东京和纽约融资,样车来自英国 WORTHING,总装在美国的密歇根和新墨 西哥,电子部件在美国新泽西设计,在日本 制造。 • 90年代初,美国的日本本田汽车大量向日本 出口,本田在美国的产量超过日本本土的产 量。2002年,丰田也提出了美国化的战略。 • 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的60-70%的电子元器件 来源于日本公司。据五角大楼报告,美国21 个绝对要害的军事系统,整个依赖外国(主 要是日本)芯片厂商供应元器件。
• 实际上,现在应用很广的GDP即“国内生产总值” 指标,反映的就是在中国本土上各类企业的所创造 的增加值。也就是说,GDP这个指标已经解决了开 放条件下外商投资企业是否“中国产业”的“定义” 问题。
• 在墨西哥汽车工业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政府用国内增加值占销 售额的比率而非资本归属对企业的重要性作出评估, 这一做法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
• 2004年1月30日《华尔街日报》称,美国 经济受益于中国。中国工人的平均月收入只 有80美元左右,比美国工人2天的最低收入 还少。这造成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最 近12个月,廉价劳动力是中国对美国的美元 顺差达1230亿美元,是10年前的5倍。但 是中美贸易存在互补性。
• 以总部位于加州的罗技国际集团公司为例, 它在苏州有一个工厂,每年向美国出口2000 万只鼠标,在美国销售价40美元左右。其中 罗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发、零售商拿走15美 元,罗技的供应商(如摩托罗拉)拿走15美 元,中国只赚3美元,而这笔钱还要工资、能 源、运输和管理费用。罗技在加州的450个销 售人员的收入总额,远远高于苏州工厂内 4000名工人的工资。

国际经济学习题与答案2

国际经济学习题与答案2

国际经济学习题与答案2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习题(一)选择题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A 一国的资源配置问题B两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C地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D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2. 一个人在作出选择时,()A如果边际收益非常大,他或她就不用考虑机会成本B进行最小机会成本的选择C比较该选择活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D只有当总利益非常大时,他或她才会选择使用其稀缺的资源3.机会成本()A由自己支付,而与他人无关B对劳务而言是零,因为劳务不会持续太久;对物品而言是正的,因为物品具有长久性C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而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D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放弃的所有选择4.如果两个人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那么他们能够从专业化与交换中()A都受损B一人受益,一人受损C既不受益,也不受损D都能够受益5. 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下移动时,随着一种物品产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将()A保持不变B增加C减少D无法确定6 .一个国家(),能够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之外的点上进行消费。

A没有任何时候B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C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D所有生产要素全部投入生产的时候7.供给曲线除了表示不同的价格水平所提供的商品数量外,还可以被认为是()A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曲线B边际收益曲线C供给的最高价格曲线D供给的最低价格曲线8. 在封闭条件下,一国生产技术的改进降低了棉花的生产成本,那么棉花的价格(),棉花的生产数量()A上升;增加B上升;减少C下降;增加D下降;减少9 .对于两国贸易模型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A最低相对价格水平之下B最高相对价格水平之上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D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0 .经济学家作出这样的假设:作为一种目标,消费者总是在追求()A其效用最大化B其收入的最大化C其边际效用的最大化D以上选项均不对(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狭义和广义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2既然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存在着一致性,为什么还要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将国际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研究呢?3用相对价格概念解释经济行为主体是如何摆脱“货币幻觉”的影响的。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萌芽阶段:主要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

发展阶段:形成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国际分工形成阶段: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当代国际分工的特征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速发展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让位于“水平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产品部门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影响国际分工形成的主要因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有一定的影响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

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

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生产的发展,也取决于分工的发展水平。

同样,国际分工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在国际商品交换的背后,隐藏着各国商品生产着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

静态利益国际贸易的原因调剂商品余缺适应商品的自然流向获取支付手段或流通媒介物占领国际市场获取比较利益获取规模利益获取先进知识满足消费者的特殊消费需要一般均衡下的静态利益简单一般均衡模型假设两个国家(A国、B国),两种商品(衣服、粮食) 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条件不变生产可能性曲线衣服衣服100 C B 60 CA50 30 EAEBFA O 50 100粮食O 40FB 80粮食A国的生产可能性? ?B国的生产可能性? ?相对价格A国:1单位粮食=0.6单位衣服B国:1单位粮食=1.25单位衣服如果从A国商人运1单位粮食去B国,则可从B国运回1.25单位衣服,这笔业务对A 国商人意味着什么?相对价格的变动(1)1.4 1.2 1 0.8 0.6 0.4 0.2 0 1 2 3 4 5 A B相对价格的变动(2)1.4 1.2 1 0.8 0.6 0.40.2 0 1 2 3 4 5 6 系列1 系列2相对价格决定盈利水平(1)1单位粮食=0.6单位衣服A国:0 B国:0.65单位衣服(2) 1单位粮食=1单位衣服A国:0.4单位衣服B国:0.25单位衣服(3) 1单位粮食=1.25单位衣服A 国:? B国:?贸易利益R 80粮食40 O'60衣服CAEB 5030EA衣服F O 50粮食100贸易后两种商品交换比例和贸易利益的简单一般均衡模型的推广两种产品多个国家将各国的相对价格从小到大进行排列两个国家多种产品将两国多种商品的价格按照相对价格从小到大进行排列贸易利益的源泉贸易的利益主要来自于生产贸易利益的获得以国际贸易为条件局部均衡下的静态利益如果一国某种商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量的比重较小,其出口量的变化不能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则该国在该产品上属于出口小国。

国际贸易学: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学: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学: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国际贸易学: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的文案:咱们先来说说国际贸易这档子事儿啊。

您想啊,咱们生活在这个大大的地球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有的国家擅长种粮食,有的国家矿产丰富,还有的国家科技厉害,能造出超级棒的电子产品。

这就好像一个班级里,有的同学数学好,有的同学语文强,大家各有所长。

就拿我之前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有一回我去国外旅行,在当地的市场上看到了各种各样新奇的玩意儿。

有那种手工编织的精美地毯,图案复杂又漂亮,一看就是当地匠人的心血之作;还有特别精致的木雕,栩栩如生的,那手艺简直绝了。

我就在想,这些东西在咱们国内可不常见,如果能通过国际贸易,让更多的人欣赏和拥有它们,那该多好啊!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首先体现在经济方面。

比如说,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特别低,效率特别高,那它把这种商品卖到其他国家,就能赚不少钱。

这就好比一个学霸,他擅长的科目考了高分,为班级争了光,自己也有了成就感和奖励。

而且啊,国际贸易还能促进就业呢。

工厂要生产商品出口,那就得招人干活儿吧,这样一来,很多人就有了工作,能赚钱养家了。

我认识一个在服装厂工作的朋友,他们厂做的衣服大部分都出口到国外,订单多得忙不过来,他的工资也跟着涨了不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国际贸易也能让咱们消费者受益。

以前啊,有些外国的好东西咱们国内很难见到,就算有,价格也贵得吓人。

但现在有了国际贸易,咱们能轻松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

比如说,喜欢吃水果的朋友,可以品尝到国外新鲜又美味的水果;喜欢化妆的姑娘们,能用上各种国外的大牌化妆品。

这就像一个美食爱好者,以前只能吃家门口的那几样菜,现在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那得多幸福啊!另外,国际贸易还能推动技术的交流和创新。

不同国家的企业在竞争中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就像两个跑步的人,互相追赶,速度就越来越快。

咱们国家的一些企业就是在国际贸易中学习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然后不断发展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利益
开展贸易能增进贸易双方的利益。这种利益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静态利益,二是动态 利益。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 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 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前提下,
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所谓
动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对贸易双方的经
2、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
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
3、 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
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
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
(产品内分工)
• 产业间分工: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品差异化分工; 二是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 环节来进行,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 环节(耐克)
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罗切斯特市政府原
来打算购买一部日本产的铲雪机,后来为
了响应购买国货的号召,就改买美国制造
的铲雪机。但后来发现,原来想买的日本 产品是在美国伊利诺州制造的,而改买的 美国产品是在日本制造的。
<<华尔街日报>>想调查哪个品牌
的汽车最美国化,结果发现是日本 的本田汽车!再如美国的波音747飞 机,它是由8个国家的1600个大型 企业、1.5万个中小企业协作生产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 资本主义从自由
竞争向垄断过渡,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
加深和扩大了国际分工。
•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长,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得以最终形成。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新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
•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 不仅促进了西欧国家的个体手工业向工场手 工业过渡,而且为近代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 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与发展。 • 当时产业革命尚未发生,世界范围内仍是自 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开始出现的国际分工仍 主要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并具有 明显的地域局限性.非真正意义的国际分工。
• 产品内分工: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 序或零部件进行
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
• 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传统的国 际间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
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

• 分工细化使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中的每 个环节被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 点。 • 国与国之间的优势也将更多体现为价值链 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 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
日本第三 代世界制 造中心
1.采用技术吸收战略,利用世界第三次产 业革命成果,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先于世 界;2.国际社会提供大量的资本、技术援 助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3.政府对部分 重要产业实行战略性贸易发展政策,以 国家力量培育了战略性产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生产的国界变得
模糊起来,产品的国籍也不那么明显了。

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
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 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 前三代制造业中心的特点
产品的生产过程基本集中于一国之内,产 业转移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律进行 • 国际分工新特点与第四代制造中心的形成
(特点:环节分工)
• 中国可以成为新一代制造业中心
不同时代世界制造中心特征及形成条件比较表
世界制造 中心 英国第一 代世界制 造中心 特征 形成条件
1.以纺织、采矿、冶金等传统产业为支 柱产业;2.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和 销售于一国,是世界贸易、金融、科技 和制造中心;3.产品贸易是参与国际经 济分工的主要方式;4.工业制成品的生 产和出口占世界市场绝大份额。 1.以电力设备、钢铁、造船、化工、汽 车等新兴工业为支柱产业;2.集产品的 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国,融世界科技 中心与制造中心于一体;3.产品贸易是 国际经济分工主要方式;4.工业制成品 生产和出口占世界市场较大比重。 1.以半导体、电子信息产品、家用电器、 汽车等为支柱产业;2.部分产品的生产技 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但并不是世界科技 中心;3.以产品贸易和中间品加工贸易等 方式参与国际经济分工;4.产品生产和出 口占世界比重具有相对优势,但其产品 生产的绝对比重没有超过英国、美国世 界制造中心时期。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完成了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大工业首先使各国内部的劳动分工 朝纵深发展,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了。 适应大工业发展的要求,行业之间的分工日 趋发达,区域之间的分工日益明显,社会分 工最终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形成了以 世界市场为纽带的国际分工。 •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是少数发达国 家变为工业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农业国。
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
一、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
•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
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
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
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 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的。空中客车是由法国、英国、德
国、西班牙联合生产,法国组装。
• 日本马自达最新的跑车MX-5,在美国加州 设计,在东京和纽约融资,样车来自英国 WORTHING,总装在美国的密歇根和新墨 西哥,电子部件在美国新泽西设计,在日本 制造。 • 90年代初,美国的日本本田汽车大量向日本 出口,本田在美国的产量超过日本本土的产 量。2002年,丰田也提出了美国化的战略。 • 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的60-70%的电子元器件 来源于日本公司。据五角大楼报告,美国21 个绝对要害的军事系统,整个依赖外国(主 要是日本)芯片厂商供应元器件。
美国第二 代世界制 造中心
1.率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产品研 发、生产技术上居世界领先地位;2.以 武力和不平等贸易方式从殖民地国家掠 夺大量货币资本和工业原材料,并向殖 民地国家输出工业制成品;3.完全依靠 国内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制造业 发展。 1.率先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新兴产业 为标志的工业制造业领先于其他国家;2. 国内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同时又有大量国际间接投资资本输入;3. 具有原发性的领先世界的科技创新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