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作业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作业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辅相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他却又是一把双刃剑,问题在于人们如何去认识、去把握。

近2个多世纪以来,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与精神问题。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特有的人性、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

人性的开发,主要靠人文教育;灵性的开发,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

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是求真,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失败。

然而,科学文化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正确。

能造福于人,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与终极关怀,是求善,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

然而,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

换言之: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教育,首先是教人如何做人,人文教育占有基础地位。

人文文化至少严重关系到如下六个方面:第一,民族的存亡。

民族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而非“基因”的概念。

中华民族文化蕴含有深刻的哲理,以这个文化作为民族脊梁骨的民族精神是无穷活力的源泉,以这个精神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国家的强弱。

国家强弱取决于综合国力。

主要包含三点: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凝聚力,其核心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第三,社会的进退。

社会的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

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野蛮、落后;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人文文化的发展,就是卑鄙、下流;但是,如果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而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就是大灾难!第四,人格的高低。

人格是度量人性的尺子。

一个人的品质或素质,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人格,中层是法纪观念,顶层是政治方向。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两种文化的提出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1905-1980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方是科学家,并犹以物理学家最有代表性;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属于这种文化的科学家们彼此之间尽管也有许多互不理解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约束力甚至比宗教、政治和阶级的模式更强;科学文化可比喻为日神阿波罗文化,人文文化又称为酒神文化;人文文化“人文”一词的英文humanity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性、教养,有这样一些含义: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人道指对人和人类福利的关心;博爱指对人和人类的广泛的爱;人本主义指与神本主义相对立,主张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文文化是以人道、博爱和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与科学文化追求真实理性至上不同,追求首先是美与善;并对理性之外的意志、信仰、情感和潜意识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两种文化的对立从历史上讲,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立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反对至高无上的神权;与神学不同,这两种文化都推崇人,认为人和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性;理性是人的本质;要冲破神学的束缚就要唤醒人的理性;显然近代科学是在人文主义的帮助下诞生的;只是在科学主义把理性推崇至极,而人文主义对非理性或反理性顶礼膜拜时,两种文化的鸿沟才越来越深;斯诺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最主要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的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我们总是希望一个人能很快地在某个领域达到深入的境界,而且认为专业化教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捷径;我们也是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我们现存的社会模式永久不变,力图使它固定下来,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而这却是一种保守僵化的倾向;”近代科学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和每门科学内部的独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特点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把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的运动形式;“科学的兴起把人推入一条专门化训练的隧道;人越在知识方面有所进展,就越看不清整体世界,也看不清自己,于是就进一步陷入了…存在的遗忘;”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唯一崇尚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同其它一切知识对立起来,主张从科学中清除价值,拒斥世界观,认为不能证实的知识都是无意义的;理性脱离了人文,丧失了人类的终极价值,沦为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在哲学界里,叔本华和尼采等人通过强调意识、意志与理性主义抗衡,存在主义把人的生存问题置于哲学的中心位置,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等人则试图建立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历史科学、文化科学和精神科学等等;认为研究精神和价值应有与研究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两种文化的交融趋势两种文化的交融各自双方;2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科学内部涌现了一批交叉科学和综合科学如:系统科学、生态学、技术经济学等;另外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1922-1994认为一切科学发现中都包含非理性因素;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接受某一理论的影响,费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则认为科学并没有独特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他提倡多元方法论原则;两种文化的交融也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发现科学不是万能的,任何科学技术的出现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使人在思考,科学技术能确保人类的幸福吗为什么有人享受着物质文明却并不感到幸福为什么物质财富如此丰富的今天还没有消除贫困和不公正人是不是会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是否终将失控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确实,研究科学技术本身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需要考虑人文、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已成了一种包括大量人员、巨额资金、昂贵设备和复杂组织在内的大科学、大技术,成为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何况产业;科技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而成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业;因而出现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学科,以及专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科学技术和社会STS;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延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以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不仅从历史、经济、哲学、文化与社会学等角度研究科学技术,而且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目前STS的研究和教育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已建制化;这将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沟通和融合;。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

技术一般属于物质文化。

科学器物、工具等也属物质文化之列。

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知识成果,才属于精神文化。

科学技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于人类文化的整体之中,构成一个有机体。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不能不把它和其他文化区分开来,这便要找出它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自然界,并通过自然界实现自我的外化,这便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自然,或现在一般说的“人工自然”、“第二自然”。

这是人创造的,属于人的,属于人类的自然,这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及其成果。

二、科学技术文化的自然性。

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断地作用于自然,也就是人的价值目标外化,通过自然界这个载体,实现人的目的性和人的存在价值。

然而,自然界并非俯首听命,任人摆布,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不断地作用于人。

在这种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铸造了人类文化,其主体是科学技术文化。

自然科学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的质料和运动,科学技术文化既没有内容,也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内容上说,它具有自然性。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客观实在性。

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营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一个可直观的外在世界,成为人面临的客观世界的一个实在的部分,并成为人再次对象化的对象世界。

四、科学技术文化具有理性。

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智能,也就是人的理性的批判能力。

无论是经验理性,还是近现代的实验理性,都是科学技术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

科学理论、科学思辨纯粹是在理性世界中游弋,即使科学技术物质成果,也是人类的心智的结晶。

情感的东西,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已被生产实践所清洗,部分地被分化到宗教中去了,正是在这里,科学和宗教发生分野。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关系
西方科学的源头是由宗教出来的,宗教为什么与科学发生关系 呢?实用的东西很难上升到理论,因为科学理论在原创时是没 有什么用处的,严格证明几何定理根本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没 有人会去做这个事情,一定要有强大的动力,最聪明的人才会 用一生的功夫去研究,这就需要宗教。 • 西方科学的发展,最早是在埃及的巴比伦,影响了希腊周边的 殖民地,产生了最早的自然哲学,也就是科学。后来传到了雅 典,是因为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缘故,然后又传到了亚历山 大,就是托勒密王国,它通过阿拉伯翻译运动,阿拉伯人将所 有古希腊的科学典籍、哲学典籍全部从希腊文或叙利亚文翻译 成阿拉伯文,古希腊科学就传到了中东,就成为伊斯兰科学。 伊斯兰科学又经过拉丁翻译运动,出现了欧洲中古和近代科学。
• 李约瑟说西方的封建体制是一个所谓的军事贵族封建体
制,比较脆弱,资本主义一起来就把它打倒了,所以资 本主义破茧而出,而中国是官僚封建体制,牢固不倒, 虽然资本主义萌芽了,但是没有办法在中国兴起,由于 没有资本主义的兴起,所以中国就没有试验科学,因此 也没有现代科学。
科学与宗教——西方人文对整体 社会的影响
西方科学的革命性转折
古代中国有科学,古代印度有科学,古代巴比伦、古代埃 及都有科学,可是这些科学从出现开始就是实用性的,而 且这个实用性从来没有在基本上改变过。 西方宗教对科学都有一种看法,认为科学可以为基督教所 用,无论是从传教的角度、神学的角度,都跟科学分不开 了。认为科学可以为基督教所用,不要完全排斥。这个世 界人能够生存,鱼能够在水里游,鸟会在天上飞,要解释 这些东西,才能显示出上帝的大能。这样当然就要使用到 科学,要用到自然哲学了。 因此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促进了理论科学、实证的发展。
数为万物之本
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
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

内容摘要
在当今时代,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汇与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首先, 科技创新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而人文文化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 法。同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文 化和社会问题,这需要人文文化的引导和干预。此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 合也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类的文化素质。
Hale Waihona Puke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定义 和关系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定义和关系
科学文化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探索的成果,它涵盖了数学、物 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也包括工程、技术等应用科学领域。科学文化 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定义和关系
内容摘要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都源于古代,但在近现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 科技的发展,两个文化领域的相互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科学领域,人文精神 的引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促进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文领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推动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1、打破文化界限:为了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首先需要打破彼此之间的界限。 这可能涉及到推动学科交叉、鼓励跨领域研究和消除学术地位不平衡等现象。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2、兼容并蓄:在打破界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实现两种文化的兼容并 蓄。这意味着科学家需要人文精神,而人文主义者也需要了解科学知识。这种跨 文化的视野将有助于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发展演进脉络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发展演进脉络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发展演进脉络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科学文化是指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强调理性思维、实证研究和创新精神。

而人文文化则关注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文关怀。

这两者的发展演进脉络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文化的发展始于古代,古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逐渐形成了简单的科学知识体系。

例如,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象,推算出了一些周期性的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这些观测和推算的成果,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天文现象的好奇心,也为农业生产和航海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同时,古代希腊哲学家们也建立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

这些理论的建立,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文化逐渐发展壮大。

在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对自然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如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等。

这些科学发现和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与科学文化相对应的是人文文化的发展。

人文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在古代,人们通过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古希腊的戏剧家们通过戏剧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如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尤里庇得斯的《受难的女人》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也传递了一定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文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潮兴起,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

人文主义者们通过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式表达对人类的关怀和思考。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和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等,都展示了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人类尊严的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人文文化的经典之作,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自然辩证法作业——浅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我国着名的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过,“从表面上看,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人文是求善,解决的是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但从两者内在的关系来看,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不可分割;”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左膀右臂,两者在浩瀚的文明发展史上相爱相杀,纠葛不止;可以说世界范围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文文化的发展状况要远比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繁荣;在那个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里,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受到了歧视和打压,被视作一种与固有人文、宗教精神格格不入的“异者”,是一种可怕的需要打压的冲突,是荒谬而又可笑的“外乡人”;15世纪至17世纪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发现和发展了“日心说”,这个本可以让人类对宇宙星空的认识进一个大步的新发现,却因为与天主教所遵从的“地心说”相悖而得到罗马教廷的封杀和禁锢;以至于,在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极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寥寥无几;在中国古代,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一步步成为统治思想;朝廷里一些迂腐的儒士片面理解儒家典籍中孔子对待技术的思想,将科学技术视为“艺成而下”的“小道”;头脑灵光的年轻人都秉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鲜有人涉足民用工具或军事器械的革新创造;有发明被采纳,无非也是因为辅助了人文文化的发展而得已延存,如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等;从文艺复兴开始,科学技术逐渐赶上人文文化的发展步伐,两者开始有了一些新鲜而有趣的交融;达芬奇的着名素描维特鲁威人就是一部科学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达芬奇将生物学基础形体和比例和几何学知识方形和圆形都运用到这幅人体素描之中,使维特鲁威人在他的妙笔下既展现出精妙的比例又有了艺术的美感;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号召下,各级政府、大中专院校、研究所都将推动各自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定为最重要的工作;一大批知识青年投身于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曾被长期冷落的科学技术终于在知识体系中翻身,成为先进和富强的代名词;国家对科技的重视造就了科学技术文化的繁荣,也成就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此时,已没有人再说科技使无关紧要的东西,更没有人用排斥的眼光看待它;科技一跃成为了无比重要的一个工具,甚至一度超越“人文”在人们内心中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发展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国际社会接轨;除了获得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一好处外,我们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竞争,而文化竞争就是一方面;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群众的实惠就是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这不能不说是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强国战略的硕果;然而,这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文文化发展的滞后;广大群众普遍拥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但却没有相对丰富的精神生活;于是,外国的文化产品趁着国内市场的空缺而迅速涌入;进口的文化产品带来的是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造成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和人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这两者的后果就是国人道德观念的沦丧与一系列有悖社会公德的违法活动的出现;如食品生产中“毒豆芽”、“地沟油”、“激素奶”等有毒食品的层出不穷以及拐卖妇女儿童、建造“豆腐渣”工程、在景区乱写乱画等违法行为的屡禁不止;面对如此多棘手的社会矛盾,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意识到,人文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一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两者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看似是两面对立的墙,一为理性,一为感性;无论是历史偏向感性导致的错误,抑或当代人注重理性忽略感性而带来的困扰,都使我们明白,两者固然不同,我们也该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自此,人文文化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应的人力物力也投入到了人文文化建设事业中来;借此契机,人文文化如春天的桃花一般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恣意绽放,吐露芬芳,为科技的进步增添了许多灵动的元素;同时,科技的创新也为人文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媒介;举个简单例子,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繁衍而变得丰富多彩,从图画符号开始,逐渐衍生出篆、隶、楷、行、草等形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书法不仅作为汉字的载体而促进了知识传承和文化传播,它还作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个瑰宝在各国文明交流中独放异彩;但是,科技让我们拥有了许多不需要纸笔就可以编辑和传送信息的工具,再加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无暇领略书法的刚柔之美,只得以呆板僵硬的印刷字体来承载我对于万千世界的种种想法;此时书法在与印刷字的较量中因为书写速度的劣势而败下阵来;但渐渐地,“千人一体”的印刷字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极度枯燥、乏味,我们迫切地想要找到曾经书法艺术带给我们的惊喜和舒畅的感觉;于是,书法再一次回归到我们的创作过程中,它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呈现出“和”的简约;也出现在上海世博会的会徽上,展示出“世”的活泼;书法本身所具有的曼妙、生动的特性为科技创新注入了鲜活的血液,让科技发明具有了生命力;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予书法以更多展示空间;回过头来我们才发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任何一个时期出现过科学技术文化或人文文化独立存在的情况,有的只是因为当权者偏袒而造成的一种文化相比于另一种文化更具优势的发展状况;一个文明能够经久不息、源远流长,除了有科学技术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冲突,必然少不了两者的协调;我们正在竭力地让人文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完美而富有个性地交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重现的活字印刷术表演、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数字化清明上河图,都是智慧的现代中国人将科技融入人文而创造出的伟大艺术;我们只有辩证看待科技与人文的关系,让两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科学技术展现人文艺术之柔美,用人文艺术装点科学技术之高深,而非完全割裂、只重一方,才能创造长远留存且精彩纷呈的人类遗产;。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发展演化脉络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发展演化脉络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发展演化脉络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交织、影响着人类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深厚文化基础。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都有着较为独立的发展脉络。

古代文明始于人类最初的文化探索,形成了以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和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文化体系。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认知局限较大,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本质的理解基本停留在朴素的层面,科学文化还未被形成。

然而,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下,人类开始逐渐探索自然界的真实面貌,并发展了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在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中,强调对客观规律的深入探索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大陆上的发展带来了对人文文化的新理解和诠释,特别是在哲学、文学、美术等领域有了重要的发展。

然而,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当时的科学文化局限很大,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推移和突破。

到了近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这一时期,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更加密切,相互交织、互动增强。

比如,启蒙运动的发展在哲学、文学、政治等领域对人文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现代科学逐渐成型,如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兴起,对人类认识自己和自然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的交互作用日益紧密。

科技进步无疑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对传统的人文文化和深层次的人类精神产生了挑战。

这时,人文理念和科学发展逐渐趋于不平衡地发展,需要在多方面寻求平衡点,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传承,在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两种文化的提出
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1905-1980)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

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方是科学家,并犹以物理学家最有代表性。

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属于这种文化的科学家们彼此之间尽管也有许多互不理解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约束力甚至比宗教、政治和阶级的模式更强。

科学文化可比喻为日神阿波罗文化,人文文化又称为酒神文化。

人文文化
“人文”一词的英文humanity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性、教养),有这样一些含义: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

人道指对人和人类福利的关心;博爱指对人和人类的广泛的爱;人本主义指与神本主义相对立,主张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人文文化是以人道、博爱和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与科学文化追求真实理性至上不同,追求首先是美与善。

并对理性之外的意志、信仰、情感和潜意识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两种文化的对立
从历史上讲,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立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反对至高无上的神权。

与神学不同,这两种文化都推崇人,认为人和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性。

理性是人的本质。

要冲破神学的束缚就要唤醒人的理性。

显然近代科学是在人文主义的帮助下诞生的。

只是在科学主义把理性推崇至极,而人文主义对非理性或反理性顶礼膜拜时,两种文化的鸿沟才越来越深。

斯诺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最主要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的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

我们总是希望一个人能很快地在某个领域达到深入的境界,而且认为专业化教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捷径。

我们也是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我们现存的社会模式永久不变,力图使它固定下来,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而这却是一种保守僵化的倾向。


近代科学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和每门科学内部的独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其特点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把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的运动形式。

“科学的兴起把人推入一条专门化训练的隧道。

人越在知识方面有所进展,就越看不清整体世界,也看不清自己,于是就进一步陷入了…存在的遗忘。


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唯一崇尚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同其它一切知识对立起来,主张从科学中清除价值,拒斥世界观,认为不能证实的知识都是无意义的。

理性脱离了人文,丧失了人类的终极价值,沦为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

在哲学界里,叔本华和尼采等人通过强调意识、意志与理性主义抗衡,存在主义把人的生存问题置于哲学的中心位置,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等人则试图建立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历史科学、文化科学和精神科学等等。

认为研究精神和价值应有与研究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

两种文化的交融趋势
两种文化的交融各自双方。

2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科学内部涌现了一批交叉科学和综合科学(如:系统科学、生态学、技术经济学等)。

另外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1922-1994)认为一切科学发现中都包含非理性因素。

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接受某一理论的影响,费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则认为科学并没有独特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

他提倡多元方法论原则。

两种文化的交融也是时代的要求。

现代社会,人们发现科学不是万能的,任何科学技术的出现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这使人在思考,科学技术能确保人类的幸福吗?为什么有人享受着物质文明却并不感到幸福?为什么物质财富如此丰富的今天还没有消除贫困和不公正?人是不是会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是否终将失控?
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

”确实,研究科学技术本身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需要考虑人文、社会因素。

科学技术已成了一种包括大量人员、巨额资金、昂贵设备和复杂组织在内的大科学、大技术,成为对社会发展有重
大影响的何况产业。

科技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而成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业。

因而出现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学科,以及专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科学技术和社会(STS)。

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延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以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不仅从历史、经济、哲学、文化与社会学等角度研究科学技术,而且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的科学技术化。

目前STS的研究和教育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已建制化。

这将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沟通和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