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接下来分享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赏析《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对孟子有说齐宣王的描述,详细地反映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知识创造未来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晋文公战齐桓公于长勺,大败之,获桓公之弟申公巫臣、骀,俘其
将士千余人。
使申公、骀以伐齐。
遂败之于黄棘之野。
公亲享其功,五月甲申,即用师于于皋。
齐桓公自微子杜之之臣为楚所围,舍之。
其守囚奔晋。
桓公讨之,杀之。
戊寅,杀子兰。
乙亥,公败楚於楚
丘而获子罕騞。
秋,晋贡成周公之细功庆,立于闾阎。
齐庄公来享,七月乙丑,齐庄公、魏献子盟于澁澦之陂。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晋文公在长勺战胜齐桓公,大大地打败了他,在战斗中俘获了桓公
的弟弟申公巫臣和骀,并掳获了他的士兵一千多人。
晋文公派遣申
公和骀去攻打齐国,在黄棘之野取得了胜利。
晋文公亲自享受了这
个胜利的果实,五月甲申(农历五月初三),即刻前往于皋再次启
动军队。
齐桓公自身被微子杜围困,最终被楚国所救,并留在楚国
避难。
齐国的守备囚犯逃亡到了晋国。
桓公指使他们追捕逃亡者,
并将其杀死。
戊寅(农历六月十七日),杀死了子兰。
乙亥(农历
七月初二日),晋公在楚丘战胜了楚国,俘获了子罕騞。
秋天,晋
国以周公的成功庆功为贡品,将其展览于闾阎之间。
齐庄公前来享受,七月乙丑(农历八月初四日),齐庄公和魏献子在澁澦之陂盟
誓友好。
1。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译文及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译文及赏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及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齐恒晋文之事译文

齐恒晋文之事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的译文如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迹,我能听您讲述一下吗?” 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具体事情,因此这些事迹在后世并未广泛流传,我也未曾听说过。
如果大王不一定要听那些历史事迹的话,那我们可以谈谈如何凭借德行来成就王道。
您问:‘具备怎样的德行才能成就王道呢?’我回答说:‘只有真正做到爱护人民,以民为本的君主,其王者之业是无人能够阻挡的。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做到爱护人民,实行王道吗?’孟子肯定地回答:‘可以。
’接着齐宣王追问依据何在,孟子便举了一个齐宣王不忍心杀牛衅钟的例子,以此说明齐宣王内心存在着仁慈与怜悯之心,具备推行仁政的基础。
”
这段对话中,孟子通过引导齐宣王关注施行仁政、保民而王的重要性,从而劝谏他放弃霸道,转而追求更为高尚和持久的王道治国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安定,安抚。莫,没有什么人。之,他。
御,抵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若,像。者,……的人。乎哉,语助词 曰:“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曰:“臣 闻之 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于)胡龁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动词,往。而,连词,顺承(修饰)。(把) 牛(牵)到哪里去? 对曰:“将以(之)衅钟。”王曰:“舍之!吾 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 。若,这样。就, 接近,走向。而,连词,转折。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 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与,通“欤(yú)”, 语气词,表疑问 。何可,哪能。以,用。易, 换。识,知道。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 知王之不忍也。”
是,这样的。以,认为。爱,吝啬,舍不得。 固,本来。之,主谓间。 忍,忍心。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然,对。诚,的确,确实。何,怎么。即,就是。 故,所以。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 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 羊何择焉?” 无异,意动,不要感到奇怪。于,介词,对于。 之,主谓间。小,大,都是形容词的名词用法。 恶,疑问代词,怎么。之,代词,文中指“您的 用意”。若,如果。隐,怜悯,痛惜。则,那么。 何择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 护不了。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古代的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 是什么原因呢?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为(wéi, 是)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 王(wáng)之不王(wàng),不为也,非不能 也。” 独何与,独,副词,究竟。与,通“欤”。之, 提宾标志。为不用明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 。不 为也,非不能也。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老,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第二个“老”,名词,长辈。幼,形容词作动词, 爱护。第二个“幼”,孩子。敬重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重别人家的老 人;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 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权,名词作动词,用秤称轻重。度,衡量长短。(度duó,推测,估计。揣
度,测度,度德量力 )甚,厉害,严重。
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的 思想感情)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抑,难道。副词,表反诘。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以后心里才
无伤,没有妨害。乃,是。君子,有道德的人。 是以,以是,因此。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王说(yuè),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cǔnduó)之。’─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说,通“悦”,高兴。乃,这样。先生您说的这 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 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复,禀告。明,名词,视力。则,那么。许,赞 同。……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 (我的)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 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是,这。诚,到底。而,因果关系。易之以羊, 就是“以羊易之”,状语后置。宜乎百姓之谓我 爱也,就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宜,应当, 理所当然。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 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刑,通“型”,典范,作动词, 做榜样。至于,推及到。(做 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做好榜 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 一家一国。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举,拿。斯,这,这样的。诸,兼词,相当于“之于”。而已,罢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得,能,可。闻,使动,使……听到 。乎,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对,回答。徒:门徒(类)。无道,没有称道。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无 以,则王(wàng)乎?” 。
以是,因此。 无以,不能不说。以,通 “已”,止。则,那么,就。王,动词,行王道 (仁政)以统一天下。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名词作动词,表现。以何异,宾语前置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具体表现上什么区别?”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 枝,通“肢”,肢体。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 天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 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