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重点文言知识与重点句子翻译PPT课件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
齐桓公的经济政策使国家实现了 持续的经济繁荣。
军队革新
他进行了军事改革,使齐国的军 队更加强大和现代化。
贸易发展
他积极促进贸易发展,加强了齐 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结论与总结
1 历史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领导才能
齐桓公的领导才能在这段历史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政治和军事上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目标。
社会制度和政治变革
1 土地改革
齐桓公进行了土地改革, 调整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分配。
2 官员选拔
他采用了新的官员选拔制 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 治人才。
3 政府机构
齐桓公进行了政府机构改 革,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 率。
经济发展与军事改革
经济繁荣
3 政策措施
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齐国在这段历史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文献记载
在古代文献中广泛记载着《齐桓 晋文之事》,为我们了解历史提 供了重要依据。
主要人物登场
齐桓公
作为齐,他和齐桓公之间的关系对整个时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重要人物
除了齐桓公和晋文公,还有一些其他人物对这段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指导思想和政策
仁政
在这段历史中,仁政是齐桓公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 政政策。
军事策略
为了加强国力,齐桓公采取了一系列军事策略,不 断巩固自己的地位。
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关系
1
友好合作
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关系,共同促进了两国的发展。
2
政治联盟
两人达成了政治联盟,共同对抗外部势力,维护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3
相互支持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 件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课堂PPT)
明:视力 明察秋毫
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认可
•曰:“否。”
26
❖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 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 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 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 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 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27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子
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
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
“仁”的学说, 44岁时开始周游列
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
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
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
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
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
21
❖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 之于禽兽也
伤:妨碍 乃:表判断,就是
之:助词,无义
❖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22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 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 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 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 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 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 君子远离厨房。”
老:形容词作 老:形容词活用 幼:形容词 幼:形容词
动词,尊敬。 作名词,长辈。 作动词,爱 作名词,孩
抚。
童。
天下可运于掌。” 30
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 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
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 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长辈弯腰作揖, 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 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 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 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长辈弯腰作 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 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 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 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1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孟子》生活 时 代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 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 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 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 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 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 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 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重点实词:舍
• 1、舍南舍北皆春水 •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3、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 4、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房屋 建房
放下 停止
重点实词:与
• 1、然则废衅钟与 •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3、孰与君少长 • 4、蹇叔之子与师 •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同“欤”,吗 给予 和 参与 交好
朗读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 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2、转移话题: 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
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 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朗读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ɡ)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文本翻译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高考语文总复习《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高考语文总复习《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⑼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动词,揣度,估计
⑽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动词,考虑
⑾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动词,创作
翻译下列句子,总结句式特点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难道您要发动战争,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受到危害,和诸侯结下
深仇大恨,这样以后才快活吗?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牛,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

《说文》:(形声字。
本义:计量物体长短的标准及器具。)
<dù>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计算长短的标准或尺度。名词,尺码
(《韩非子》“削足适履”: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名词,限度
(贾谊《论积贮疏》:生产东西需要时间,用起来却没有限度,那么财物和人力 都必然用尽。)
(《赤壁之战》)
三、有的状语后置因为省略了介词而较难作出判断,翻译时需先补
出省略的介词。
例如:1.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四、“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导的状语后置。
例如: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2.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
作状语的介宾短语前出现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才能构成状语后置句。
您不愿广施恩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
——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文言知识与重点句子翻译 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文言知识与重点句子翻译  ppt课件

止。则,那么,就。王,动词,行王道(仁政)
以统 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如,如何,怎么样。则,才。矣,呢。
曰:“保民而文王言,否莫定之句能中御代也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保,安定,安抚。莫,没有什么人。之,他。御,
抵御。
ppt课件
2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若,像。者,……的人。乎哉,语助词
曰:“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曰:“臣
闻之
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于)胡龁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动词,往。而,连词,顺承(修饰)。(把)
牛(牵)到哪里去?
对曰:“将以(之)衅钟。”王曰:“舍之!吾
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天下(使天下安 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
ppt课件
12
•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 而已矣。
• 古代的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 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何与?
5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是,这。诚,到底。哉,呢。而,因果关系。易
之以羊,就是“以羊易之”,状语后置。宜乎百
姓之谓我爱也,就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宜,应当,理所当然。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
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说,通“悦”,高兴。乃,这样。先生您说的这 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 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 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 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 子)说:“(假如)有人禀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 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尖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 火。’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介绍——视频播放
《孟子》是记录_孟__子__言__行_的著作,一 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 人共同编著的,现存七篇。内容涉及孟 子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 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致意。《孟 子》属于以为_记__言_主的对话体_散__文_,其 编纂沿袭了《论语》的体裁,其主要特 点是多_比__喻__论__证_,气势磅礴,逻__辑__性__强__, 既尖锐机智,又从容舒缓,对后世的散 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 《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两卷,共十四卷。
忖度:揣测,估量
复:禀告
生的细毛
乃:这样
钧:30斤为一钧
舆薪:整车的柴
戚戚:有所领悟
而:表转折
则:那么
所以....者: ...的原因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许:赞同,认可
第二部分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 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 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第一部分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告诉,名作动
20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
挟着(夹在腋下) 相当于“而”,表修饰
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这类
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轻暖的衣服
抑:还是
采:通“彩”
声音:指音乐 便嬖:左右的宠臣
2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8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主谓倒装句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
其 没有妨碍 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吃,动 因此 远:远离,形作动 ;厨房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 孟

桓 晋 文 之 事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一义多词、文化常识。 2、理解本篇孟子的政治思想。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 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 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因为汉武帝下命令而他不能推辞。李陵家被族灭,还可以嫁 祸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连续作战九日,这也要
1把奴3罪就.责没把推有文给其中李他画绪可横吗信?之线如人的果了句说吗子李?翻陵假译是如成受李现到陵代匈有奴两汉单面语于讨。的好(的控8心制分思,)不,得那不么奉单命于追又击怎汉么军能、信四任处李转陵战而,委难 以重道兵匈
李文陵言之文阅降读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 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 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 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 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 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 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 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明显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节军选奋自战没王有夫后之援《,可读是通率鉴领论五》千步卷兵三出)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 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庖厨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为( wé i,是)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 焉。故王(wá ng)之不王(wà ng),不为也, 非不能也。” 独何与,独,副词,究竟。与,通“欤”。之, 提宾标志。为不用明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 。不 为也,非不能也。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无伤,没有妨害。乃,是。见牛未见羊也,(原 因在于您)看到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而没看到羊。君子,有道德 的人。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以, 以是,因此,所以。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王说(yuè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cǔnduó)之。’─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 以羊易之也。” 然,对。诚,的确,确实。何,怎么。即,就是 。 故,所以。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 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无,通“毋”,不要。异,意动,感到奇怪。于 ,表示动作的对象,介词,对。之,主谓间。小 ,大,都是形容词的名词用法。恶,疑问代词, 怎么。之,代词,文中指“您的用意”。若,如 果。隐,怜悯,痛惜。则,那么。何择焉,有什
何如,如何文,言怎否么定样句。中则代,词才作。宾矣语,,呢宾。语前置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安定,安抚。莫,没有什么人。之,他。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 若,像。者,……的人。乎哉,语助词 曰:“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曰:“臣 闻之 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于)胡龁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动词,往。而,连词,顺承(修饰)。(把 )牛(牵)到哪里去? 对曰:“将以(之)衅钟。”王曰:“舍之!吾 不忍其觳觫(hú sù ),若无罪而就死地。”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 。若,如此。就 ,接近,走向。而,连词,转折。
形,名词作动词,表现。以何异,宾语前置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具体表现上什么区别?” 曰:“挟(xié )太山以超北海,语(yù )人曰: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 :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 枝,通“肢”,肢体。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 天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 也。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 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与,通“欤(yú)”, 语气词,表疑问 。何可,哪能。以,用。易, 换。识,知道。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 知王之不忍也。”
是,这样的。以,认为。王矣。爱,吝啬( lìnsè),舍不得。固,本来。之,主谓间。 忍,忍心。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得,能,可。闻,使动,使……听到 。乎,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对,回答。徒:门徒(类)。 无道,没有称道
。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无 以,则王(wà ng)乎?” 。
以是,因此。 无以,不得已。以,通“已 ”,止。则,那么,就。王,动词,行王道(仁 政)以统 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说,通“悦”,高兴。乃,这样。先生您说的这 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 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复,禀告。明,名词,视力。则,那么。许,赞 同。……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 (我的)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是,这。诚,到底。哉,呢。而,因果关系。易 之以羊,就是“以羊易之”,状语后置。宜乎百 姓之谓我爱也,就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宜,应当,理所当然。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 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老,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教参),敬重。第二个“老
通”,名词,长辈。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第二个“幼”,孩 子。敬重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重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 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 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