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产前筛查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前筛查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前筛查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产前筛查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在女性怀孕初期对胎儿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以评估胎儿是否患有一些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或遗传疾病。

产前筛查的目的是帮助孕妇了解自己胎儿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干预。

本文将探讨产前筛查的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产前筛查的历史产前筛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通过一些常规检查手段如超声波、血液检测等对孕妇进行筛查,但由于技术限制,筛查结果不够准确。

随着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产前筛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69年,美国遗传学家史建南首次提出了产前筛查的概念,他通过检测孕妇尿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来评估胎儿是否有唐氏综合征。

1983年,戈德博士发表了关于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的血清学指标的研究,这是血清学指标用于产前筛查的重要突破。

二、国内产前筛查的研究现状1. 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引起智力发育迟缓和身体畸形。

国内研究表明,采用超声波和血清标志物的联合筛查可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此外,通过对胎儿DNA进行非侵入性产前筛查,也为准确诊断和评估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手段。

2. 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神经管缺陷是胎儿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类严重的遗传疾病。

国内研究发现,通过测定孕妇血液中的血清蛋白或草酸浓度,以及超声波检查,可以提高对神经管缺陷的筛查准确率。

同时,孕妇摄入叶酸等营养素的补充也被认为是预防神经管缺陷的重要措施。

三、国外产前筛查的研究现状1. DNA基因检测的产前筛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国外研究者将此技术应用于产前筛查中。

通过对孕妇血液中胎儿DNA进行测序,可以获取大量遗传信息,从而快速高效地进行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筛查。

这种方法准确率较高,已被广泛用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筛查。

2. 羊水穿刺的产前筛查羊水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产前诊断方法,通过直接获取羊水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能够对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进行准确确诊。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1. 引言1.1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产前诊断检测技术在医学领域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染色体分析等手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遗传疾病、染色体异常等情况,为孕妇和胎儿提供及时的诊断和干预,有助于降低胎儿患病的风险,保障胎儿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前诊断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产前诊断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为胎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从非侵入性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到人工智能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再到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运用,产前诊断技术正向着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这些新进展为孕妇提供了更好的选择,为胎儿的健康提供了更多保障。

2. 正文2.1 非侵入性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非侵入性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通过母体血液样本进行胎儿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病风险评估的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产前诊断方式,如羊水穿刺和绒毛膜取材术,非侵入性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无需侵入性操作,减少了对胎儿和孕妇的伤害,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项技术主要通过检测母体血液中的游离胎儿DNA(cffDNA)来获取相关信息。

cffDNA是由胎盘细胞分解释放出来的,其中含有胎儿的遗传信息。

通过对cffDNA进行分析,可以筛查胎儿患有的遗传病风险,如唐氏综合征、三体综合征等。

非侵入性产前基因检测技术也可以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帮助家庭了解胎儿的性别。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非侵入性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其并不能取代传统的产前诊断方法。

对于高风险孕妇或需要确诊的情况,仍需进行传统的产前诊断检测。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非侵入性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将在产前诊断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胎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2.2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多样化发展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多样化发展是当前医学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产前诊断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对胎儿健康状况的全面检测需求。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色体变异的检测。
高分辨率
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的特点,能 够检测到较小的染色体变异,包
括微缺失、微重复等。
自动化程度高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实现了自 动化操作,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
确性。
技术优势
检测范围广
该技术能够检测多种类型的染色 体变异,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
常等。
准确度高
与传统的核型分析相比,染色体微 阵列分析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 灵敏度,能够检测到更小的染色体 变异。
采集时间
孕妇外周血样本应在孕12周后进行采集,以确保胎儿DNA在母 血中达到一定浓度。
采集方法
采用无菌技术抽取孕妇静脉血,避免溶血和污染。
样本制备
将抽取的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提取血浆中的游离DNA,并 进行纯化和浓缩处理。
芯片杂交与扫描
芯片选择
选择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染色体微 阵列芯片。
临床应用前景
早期筛查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有望应用于孕早期筛查,实现对染色体异常的 早期发现和干预。
精准诊断
该技术能够对染色体微小变异进行精准检测,有助于实现精准诊断 和个性化治疗。
遗传咨询
通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可以为孕妇提供更准确的遗传咨询,帮助 她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挑战与问题讨论
技术成本
目前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成本较高 ,可能限制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杂交过程
将制备好的DNA样本与芯片进行杂交,确保杂交过程 充分且均匀。
扫描成像
使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对杂交后的芯片进行扫描,获取 高质量的荧光信号图像。
数据分析与解读
01
数据预处理
对扫描得到的荧光信号图像进行 预处理,包括背景校正、信号归 一化等。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产前诊断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胎儿的健康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发展让孕妇们能够更早地了解胎儿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可能出现的风险,为胎儿的健康和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本文将针对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1. 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基因检测技术在产前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准确地检测出胎儿在遗传学上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羊水穿刺或绒毛膜活检等方式获取胎儿DNA进行检测,能够更准确地发现可能存在的遗传疾病。

随着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技术的成熟,更多种类的基因异常可以被检测出来,为胎儿的健康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2. 无创产前DNA检测技术的普及无创产前DNA检测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产前诊断技术之一。

这项技术通过采集母体血浆中的游离DNA片段,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中的胎儿DNA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的诊断。

相比传统的羊水穿刺和绒毛膜活检等检测手段,无创产前DNA检测技术操作简便,无创伤,同时也能在更早的孕期进行检测,大大提高了产前诊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的超声设备已经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胎儿的各项生理指标,如心脏功能、脑部结构等。

产前超声检查能够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结构性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脑部畸形等,为孕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干预时机。

近年来3D、4D超声技术的应用,使得产前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可视化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孕妇提供了更直观、更全面的胎儿检测结果。

4. 胎儿基因组学的研究随着基因组学领域的发展,胎儿基因组学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推进。

通过对胎儿基因组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胎儿的遗传信息,预测可能存在的遗传疾病,并且为未来的治疗和干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孕妇获取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胎儿健康信息,帮助医生及时检测并治疗各种孕期疾病,从而降低母婴健康风险。

本文将介绍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1.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传统的产前诊断检测技术如羊水穿刺和脐带穿刺等,需要取得胎儿体内的细胞样本进行检测。

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则无需进行取样,采用母亲血液中的胎儿游离DNA进行检测,具有无创、高安全性、高准确性等优势。

该技术能够检测孕妇血液中相关遗传物质的含量,预测胎儿是否存在某种基因缺陷、染色体异常、性别等问题。

当前,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已经可以对某些常见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进行检测,如唐氏综合症、Patau综合症、爱德华综合症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胎儿遗传疾病筛查方面将得到广泛应用。

2.胎儿心脏筛查技术胎儿心脏畸形是产前检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传统的产前诊断方法,如超声、MRI,能够发现部分胎儿心脏异常,但精确率较低。

而近年来,高分辨率彩超技术及其衍生技术,如三维/四维彩超、电子脑断层扫描(Electronic 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为产前胎儿心脏筛查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方法。

尤其是三维/四维彩超技术,能够实现在一个心脏节拍内记录多次不同角度的心脏图像,提高了心脏畸形诊断的准确性。

胎儿脑部畸形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胎儿先天性畸形,会给胎儿和母亲带来极大的健康威胁。

传统的产前脑部筛查方法有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

超声检查在此方面已经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其诊断精度较低,难以发现细微的病理变化。

而目前一些新兴技术,如三维/四维彩超、高分辨率彩超、胎儿脑部磁共振成像(MRI)等,已经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胎儿脑部畸形。

另外,近年来,胎儿脑电图(EEG)和胎儿磁图(EMG)等技术也在逐渐发展,为胎儿脑部异常筛查提供了新的选择。

基于核型分析和CMA的产前诊断中胎儿染色体疾病的早期预测方法研究

基于核型分析和CMA的产前诊断中胎儿染色体疾病的早期预测方法研究

基于核型分析和CMA的产前诊断中胎儿染色体疾病的早期预测方法研究黄少云【期刊名称】《智慧健康》【年(卷),期】2024(10)6【摘要】目的研究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在产科产前诊断中对胎儿染色体疾病的早期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本院产科行产前检查,并接受羊水穿刺术的孕妇431例,对其核型及CMA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研究的431例孕妇均穿刺成功并完成细胞培养,成功率100%。

术后对孕妇随访,有39例孕妇因电话自动拦截、拒绝、停机、号码错误而失访,1例孕妇术后见发烧,1例孕妇完成检查后当日见阴道出血,于本院住院后无碍,1例孕妇术后3日见红,不良事件发生率0.77%。

本次研究中未见流产病例。

431例检查结果中,有38例提示染色体异常,检出率8.82%;其中数目异常9例,占23.68%;结构异常29例,占76.32%。

进一步分析可知,异常主要集中于12、13、14、15、18、21号染色体及X、Y染色体上。

异常类型包括标准型(21-三体型)、易位型、微结构异常型等。

夫妻一方染色体异常共4例,检测出胎儿染色体异常1例,异常检出率25%。

本次研究中年龄≥35岁的孕妇72人,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1例,检出率1.39%。

结论核型分析联合CMA技术能提升异常检出率,明确致病片段来源,为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安全可靠。

【总页数】5页(P56-59)【作者】黄少云【作者单位】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相关文献】1.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CMA在孕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分析2.联合CMA 和核型分析研究NT增厚胎儿的产前诊断3.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MA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4.染色体核型联合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序贯全外显子组测序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4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黄桂芳(百色市妇幼保健院生殖遗传科,广西百色 533000)【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下一代测序(NGS)技术的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CNV-seq)联合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1086例行产前诊断的孕妇,抽取羊水进行CNV-seq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观察其检测结果。

结果 1086例羊水样本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异常89例,阳性检出率为8.20%,CNV-seq检出拷贝数变异201例,阳性检出率为18.51%。

CNV-seq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48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

CNV-seq检出PCNVs17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染色体缺失重复10例,CNV-seq额外检出7例PCNVs。

CNV-seq漏诊4例染色体平衡易位,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NV-seq联合检出9例嵌合体。

结论 CNV-seq弥补核型分析分辨率低的不足,但不能检出平衡易位、倒位染色体结构异常,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染色体畸变检出率,相互验证,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关键词】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产前诊断;拷贝数变异;嵌合体出生缺陷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作用所致,其中染色体畸变约占遗传因素出生缺陷的80%以上[1]。

多年来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产前诊断的一线方法,320-400条带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检出10 Mb的染色体缺失/重复。

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CNV-seq)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产前诊断领域,CNV-seq可以检出大于100 Kb的基因拷贝数变异,按照CNV-seq专家共识,可以将CNV-seq作为一线的产前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2]。

本研究联合CNV-seq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应用于产前诊断临床,进一步探讨CNV-seq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百色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进行产前诊断的108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

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染色体病是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产前诊断是防止染色体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

为了快速、准确的诊断染色体病,一系列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F-PCR)、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等被广泛应用于产前诊断。

本文主要对这些技术在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189-02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是指在遗传咨询、诊断基础上,对高风险和严重危害性的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对可识别的遗传性疾病进行检测,最大限度减少遗传病的出现,做出准确诊断[1]。

产前诊断的范畴包括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以及各种环境致畸因子所致的先天畸形。

其中染色体病是由于染色体异常所引起的一类遗传性疾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约占0.5%。

传统的产前诊断方法是对羊膜腔穿刺获得羊水细胞或是绒毛抽吸获得的绒毛细胞进行培养,对染色体有丝分裂期的核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从而准确地诊断各种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

但是常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存在细胞培养时间长、易受培养条件限制、技术难度大等局限性。

随着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快速、高效的分子产前诊断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临床。

本文就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量荧光PCR技术(QF-PCR)、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等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FISH 技术是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1992年Klinger等[1]首次研究报道使用FISH技术对未培养的羊水间期细胞进行了染色体非整倍性异常检测,将产前诊断时间缩短到24~28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10-09T15:14:10.21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2期作者:程丹丹姚伟红[导读] 本文主要对这些技术在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3453【摘要】染色体病是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产前诊断是防止染色体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

为了快速、准确的诊断染色体病,一系列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F-PCR)、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等被广泛应用于产前诊断。

本文主要对这些技术在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189-02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是指在遗传咨询、诊断基础上,对高风险和严重危害性的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对可识别的遗传性疾病进行检测,最大限度减少遗传病的出现,做出准确诊断[1]。

产前诊断的范畴包括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以及各种环境致畸因子所致的先天畸形。

其中染色体病是由于染色体异常所引起的一类遗传性疾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约占0.5%。

传统的产前诊断方法是对羊膜腔穿刺获得羊水细胞或是绒毛抽吸获得的绒毛细胞进行培养,对染色体有丝分裂期的核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从而准确地诊断各种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

但是常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存在细胞培养时间长、易受培养条件限制、技术难度大等局限性。

随着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快速、高效的分子产前诊断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临床。

本文就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量荧光PCR 技术(QF-PCR)、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等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FISH 技术是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1992年Klinger等[1]首次研究报道使用FISH技术对未培养的羊水间期细胞进行了染色体非整倍性异常检测,将产前诊断时间缩短到24~28h。

FISH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特殊荧光标记的DNA序列探针与样本DNA杂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杂交信号来检测样本的数目和结构异常。

FISH技术与传统的核型分析方法相比,被检测的样本并不局限于羊水细胞和绒毛细胞,还可以是胎儿有核红细胞或单个卵裂球细胞等[2-5]。

检测的样本无需进行细胞培养,间期细胞也可以用于杂交分析,并且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在获取样本1~2d后即可出结果,比核型分析所需的10~14d时间明显缩短。

大量的研究证明,FISH商品化试剂盒用于间期核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6]。

但FISH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受特异性探针的限制,只能检测已知的染色体异常,仅仅能提供有限的染色体信息,目前该技术在临床主要用于检测13、18、21、X和Y等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由于一种探针往往只能检测出一种异常,对同时存在多种异常染色体需采用多个探针进行检测,将增加检测成本;FISH对相互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异常无法检出,这是由于断裂点的不可预见性很难制备适宜的探针;FISH还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嵌合体及母体细胞污染等问题也无有效的解决方法[7]。

因此,FISH技术不可能完全代替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当FISH结果不确定时,还需要与经典的核型分析相结合对染色体病进行产前诊断。

2. 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sction,QF-PCR)QF-PCR是将荧光能量传递技术应用于PCR中,利用荧光引物对染色体上特异的短串联重复序列进行扩增,不同的染色体上STR位点的序列因碱基重复数不同导致扩增片段长短不同,经毛细管电泳即可进行判断。

QF-PCR不需要细胞培养,操作相对简便,省时省力,24h即可出结果,消除了95%夫妇等待核型分析结果所造成的焦虑[8],并且在产前诊断中具有敏感性、准确性高的优点。

通过扩增非多态的Amelogenin基因(AMXY),该位点可在X、Y染色体上扩增出长度不一的特异性片段,可检测胎儿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如47,XXY;47,XYY;48,XXXY)[9-10]。

QF-PCR产前诊断的成本较低,可同时检测大批标本,已在很多产前诊断中心常规应用,特别是在欧洲地区。

但是QF-PCR也存在自身局限性,如只能检测多个拷贝的基因位点的有无,而无法检测具体的拷贝数的改变,而且需要找到多个位点进行复合扩增,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即使检测结果正常也不能排除染色体畸形的风险,如染色体嵌合型和易位型。

因此,QF-PCR仍不能完全替代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

3. 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Amplification,MLPA)MLPA是一种基于PCR的非整倍体检测方法,于2002年首次报道。

MLPA的基本原理是将被扩增且定量化的探针加入样本中,利用杂交、连接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实现在一个反应管里同时检测50种不同基因组DNA或RNA序列的异常拷贝数变化[11],是一种多重PCR。

MLPA结合了PCR扩增和DNA探针杂交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高效性,一次反应可以检测50个核苷酸序列的拷贝数变化;②快速性,一次检测可以在24h内完成;③特异性,可以针对单一位点进行点突变检测;④简便性,多采用试剂盒进行检测,操作简便容易掌握。

目前MLPA用于检测非整倍体常用的试剂盒是SALSA P095,在13、18、21、X染色体上各有8个探针,Y染色体有4个探针,通过检测待测样本与对照样本探针各位点对比,根据比值判断被检测样本的染色体数目。

Van Opstal等[12]、Boormans等[13]应用P095试剂盒对收集的羊水样本和绒毛样本进行产前诊断的结果表明,MLPA可以准确的判断非嵌合样本的13、18、21、X和Y染色体的拷贝数,部分嵌合体也能检测出来。

基于MLPA的可靠性,一些产前诊断中心已单纯根据MLPA结论终止妊娠而不用进行核型分析进一步验证。

但是MLPA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用于单个细胞的检测,只能检测已知的基因缺失或重复,不能检测未知的畸变,也不能检测染色体平衡易位,因而不能对染色体结构异常进行检测。

4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aCGH是在FISH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够检测全基因组染色体拷贝数不平衡改变的一种技术。

aCGH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在支持物上与待测样本分子进行杂交,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软件对两种信号的荧光强度比率进行分析,确定待测样本全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

aCGH检测不需要进行羊水或绒毛细胞培养,且对冰冻组织、陈旧组织等储存样本也能检测,解决了临床上自然流产组织样本培养失败率高和不能及时检测的问题。

aCGH具有高通量、高分辨率、高准确率、高灵敏度、高自动化及快速的优点。

aCGH可在一张芯片上实现全基因组检测,在染色体微结构畸变、追溯标记染色体来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几乎可以检测出除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平衡易位以外的基因组失衡[14]。

但aCGH也有其局限性,不能检测染色体平衡易位及多倍体,并且检测的费用高,数据分析较难,对数据分析者要求高,因此临床上多采用联合传统的核型分析技术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新技术各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

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新技术,建立完善的遗传学诊断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前诊断技术方法,是目前需要广大产前诊断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信随着分子细胞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产前诊断新技术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高分辨率、高特异性、低成本、快速的检测方法,为防止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1] Klinger K, Landes G, Shook Dn, et al. Rapid detection of chromosome aneuploidies in uncultured amniocytes by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J]. Am J Med Genet, 1992, 51(1):55-65.[2] Moatter T, Khilji Z, Murad F, et al. Analysis of amniotic fluid specimens for common chromosome disorders using 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hybridization[J]. J Pak Med Assoc, 2007, 57(4):189-192.[3] Lau KT, Leung YT, Fung YT, et al. Outcome of 1355 consecutive transabdominal corionic villus samplings in 1351 patients[J]. Chin Med J, 2005, 20(1):1-4.[4] Krabchi K, Gadij M, Samassekou O,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fetal nucleated cells inmaterna lblood of pregnant women with amale trisomy 21 fetus using molecular cytogenetic techniques[J]. Prenatdiagn, 2006, 26(1):28-34.[5] Chong SS, Gore-Langton RE, Hughes MR, e tal. Single-cell DNA and FISH analysis for application to preimplanta- tion genetic diagnosis[J]. Curr Protoc Hum Genet, 2010, 9:9-10.[6] Shaffer LG, Bui TH. Molecular cytogenetic and rapid aneuploidy detection methods in prenatal diagnosis[J]. Am J Med Genet C Semin Med Genet, 2007, 145C(1):87-98.[7] 刘鸿春, 桂俊豪.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非整倍体产前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 19(6):5-6.[8] Faas BH, Cirigliano V, Bui TH. Rapid methods for targeted prenatal diagnosis of common chromosome aneuploidies[J]. Semin Fetal Neonatal Med, 2011, 16(2):81-87.[9] Cirigliano V, Voglino G, Canadas MP, et al. Rapid prenatal diagnosis of common chromosome aneuploidies by QF- PCR.Assessment on 18,000 consecutive clinical samples[J]. Mol Hum Reprod, 2004, 10(11):839-846.[10] Cirigliano V, Voglino G, Adinolfi M. Non-invasive screening and rapid QF-PCR assay can greatly reduce the need for conventional cytogenetic analyses in prenatal diagnosis[J]. Reprod Biomed Online, 2005, 11(6):671-673.[11] Schouten JP, Mcelgunn C J, Waaijer R, et al. Relative quantification of 40 nucleic acid sequences by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J]. Nucleic Acids Res, 2002, 30(12):e57.[12] Van Opstal D, Boter M, de Jong D, et al. Rapid aneuploidy detection with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a prospective study of 4000 amniotic fluid samples[J]. Eur J Hum Genet, 2009, 17(1):112-121.[13] Boormans EM, Birnie E, Oepkes D, et al. Comparison of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and karyotyping in prenatal diagnosis[J]. Obstet Gynecol, 2010, 115(2 Pt 1):297-303.[14] 钱欣, 王建莉. 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方法及其进展[J].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4, 6(3):49-53.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12525004), 作者简介:程丹丹;性别:女出生年月:1983年4月文化程度:硕士现有职称:讲师就业单位:大庆医学高等科学校,研究方向:医学遗传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