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攻玉:美国直升机救援经验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兴评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兴评述
正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意为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来攻克自己的难题。
这句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龟玉毁矣,无石可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句话通过比喻,表达了借助外力来解决问题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智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提醒我们要虚心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
别人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而别人的失败经验则可以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在学习和工作中,他山之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有助于我们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然而,借助他山之石也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技巧。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应该加以思考和筛选。
每个人的情况和问题都是不同的,别人的解决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运用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是深刻而实用的。
在面对问题和
挑战时,我们应该虚心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在借鉴他人的经验时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一句意味深远的成语。
意思是:可以从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借鉴和得到启示,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比喻来源于古代采石的经验。
采石者在石料中发现一个形如雕刻好的石头,即便不知道这石头的价值,也会感到非常惊艳;但如果采石者只固守自己的观点,排斥别人提供的经验,那么可能错过更好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运用这句话。
在学习和生活中,这句话也同样适用。
只有持续思考、学习、借鉴与领悟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并超越自我。
人类的文化创造是累积而来的,任何一个伟大的发明和创新都有经验和教训的基础,没有哪个人是孤独的前行者。
相反,人们应该尝试从别人成功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长得更快。
知识是在不断累积的过程中得到的。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光辉的篇章,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创新和成就。
例如,伽利略通过观测天体,发现地球自转的事实,成为了现代科学的基石;爱迪生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发明了许多变革人类生活的产品,例如电灯、电话等;如今,我们常常成为各种领域的精英,因为他们利用了其他人之前已经积累的技术和知识。
对于新生的企业来说,“他山之石”也可以帮助他们加速发展。
当企业遭遇瓶颈时,可以利用在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启发他们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在个人生活中,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如何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有许多人喜欢将自己的剧烈情绪暴露给朋友,但有时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能够减少让朋友感到困惑的机会。
在面对学习困难的时候,可以考虑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借鉴他们的成功秘方。
此外,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可以通过尊重和借鉴彼此的经验,更加和谐地交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一句克服挑战和解决问题的精髓。
只要我们保持谦逊的心态,向其他人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澄清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技能。
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同时,也应该避免照抄照搬,以免到达一个尷尬的境地。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典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典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则汉语成语,拼音是tāshān zhīshí,k ěyǐgōng yù,最早出自于《诗经·小雅·鹤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1]通常独立成句。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诸,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后人由此引出成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典故:成语故事姚枢自幼勤奋读书,被认为有辅佐君王的能力。
1250年,应忽必烈征召,姚枢走出百泉,远赴漠北。
在蒙古国的大舞台,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一次次让忽必烈避开灾难,最终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
刚刚到漠北的时候,姚枢常常被忽必烈召去谈论国事,姚枢借机上书忽必烈,建议用汉法治理汉地。
姚枢首先谈形而上的,为学之本、为治之序和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分成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八种;然后谈形而下的,谈论改革时弊的要务,多达三十条,包括立省部、举逸遗、慎栓选、汰职员、班俸禄、重农桑、修学校等,各种建议都论及具体实施的方略。
忽必烈看到姚枢如此有才,又惊又喜。
一次,姚枢再次上书忽必烈,分析了1235年征宋以来蒙古军队的种种失误,指出在历年征战中,专事掳掠的军事行动根本无法安邦定国,反而造成了南宋人民誓死抵抗的情形。
他建议忽必烈在蒙宋交界地段屯垦戍边,以守为主,亦战亦耕,等到边备充实,才可以开拓更加辽阔的大帝国。
后来,在一次军中宴会上,姚枢讲了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将曹彬攻占南唐后不杀一人,市不易肆的故事,委婉地劝谏忽必烈征讨大理时不要滥杀无辜。
忽必烈当时没有说话,第二天出发时,忽必烈将“屠城令”改为了“止杀令”。
1273年,忽必烈拜姚枢为昭文馆大学士,更加重用他。
这一年,元军攻下襄阳,姚枢推荐安童、伯颜为南下统帅,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元军很快就打垮了南宋的抵抗势力,统一了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句古语源自《论语·卫灵公》,“居敬此说,Andrice他山之石,所以攻玉”说明了对于他人的意见和见解,也许可以成为我们自身思考的启示和借鉴。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借鉴和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他山之石,是指别处的石头,攻玉,是指拿它来磨玉。
这个典故正是告诉我们,从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中吸取营养,增长见识,提高修养。
本文将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进行深入探讨。
一、他山之石的意义“他山之石”首先无疑是外在的体验。
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就是对这种观念的肯定。
在广阔的地域或历史上,关系着千百万人的活动和创造过程,每个个体所具有的总能量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了解和明白自己的经验本身便是非常有限的。
而对外在邻友及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漏解体验则为这些有限制度的我们们开拓了向更多方面深入发展的可行机会。
每一种已经使人们公认了的外来的经验或历史事件如我国古代文明、近代社会的意识革命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国际社会的观念创造等,都使我们有可能获得那么多有价值的内容,而对于可能使得自己增长知识与明理的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再有,“他山之石”也是其他人的个别经验的同质体。
任何一个人所独有的真实感觉,所价值的生观,所明白的事理和行为,其实都是属于整体社会的。
通过与具有其独自的判定体系的别人对话,与其相互转换有关信息,察言观色,交流思想,让人看见更多从别人身上可领会的形态和不同的视角,使我们的知识体系及价值取向得到了代入性的发展。
二、从别人的优点中吸取滋养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在面对别人的优点时,我们要坦诚接纳,并且善于吸取。
正如《论语》所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常思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取长补短。
当我们在和他人交往时,要善于积累交流,心存敬意,不断吸收和借鉴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他山之石可攻玉:美国直升机救援经验谈

他山之石可攻玉:美国直升机救援经验谈作者:来源:《航空世界》2013年第06期受访人:军事评论员朱江明采访人:《航空世界》记者雅安地震中的直升机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直升机产业和直升机救援体系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们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直升机产业相关救援体系的必要之路。
近日,带着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安全专家、军事评论员朱江明先生。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此次雅安地震中,直升机的功能和作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为什么直升机在救援中这么引人注目?朱江明(以下简称“朱”):从历史上看,直升机大规模装备于部队,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于战场的侦察、搜索、救援和伤员后送,而这些功能要求直升机必然具备更强的“深入虎穴”的能力,以及对超气象条件和复杂地形更好的适应性。
这些都使得直升机格外适合于救援。
而且,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常常引发道路阻断,灾区成为“孤岛”,直升机的机动和灵活性也更加适用。
可以说,直升机是最适合于应用于救援的飞行工具。
记:您认为,此次雅安震后救援在直升机的使用上存在哪些问题?朱:从汶川、雅安两次地震来看,最突出的有两点:数量少,出动率低。
比如汶川地震时期全军装备的直升机数量估计不超过500架,到2012年,增长了一倍,但也仅有约1000架左右。
而美军仅101空降师装备的各类直升机就超过470架,陆军航空兵拥有超过5000架的直升机,美国4个军种(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全部直升机数量预计超过6300架。
汶川地震时期,解放军直升机出动总架次只有1000多架:雅安地震中出动率和反应速度都有所提高,但依然远低于英美部队的平均水平。
此外,从此次雅安地震来看,我军陆航飞行员在夜间和恶劣气候下飞行、着陆的能力依然存在不足:用于侦察、搜索的轻型直升机和用于运送大型机械装备的重型运输机依然数量偏少:相关的指挥、救援配套设施也依然很不完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美国航空工业在二战后起飞的经历对中国的启示

三、技术主导和战术主导
“只要方向对头”是实干结硕果的一个前提,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技术方向当然是战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但在不同时期,技术方向常常有不同的重点。在和平时期,常常是技术引导战术,技术发展作为技术方向的主要动力;在战争时期,常常是战术引导技术,战术要求上升为技术方向的主要动力。在战后到50年代末,冷战打得如火如荼,但大规模战争没有爆发。这一时期,航空技术以动力、电子、气动、材料为引导,追求速度、高度、爬升率等硬指标。60年代后,美国深深卷入越南战争,战争实际指明了单存追求速度、高度、爬升率的做法的局限性,航空技术除以涡扇为代表进一步发展动力外,转向以航电、武器系统综合的方向,追求机动性、多用性等实战性能。进入70年代以后,技术再次引导,隐身、超音速巡航成为主要追战争,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为兵力部署捉襟见肘而焦头烂额,但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相对处于比较被动的战场支援地位。一方面,在地面的步兵分队尚且不能挖出无孔不入的游击队,远在万米高空的战斗机又如何能做到?在另一方面,要求作战飞机更加适合战场需要,把重点从隐身突破和远程打击转移到战场监视和近距火力支援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明确要求美国空军加强发展长航时无人作战飞机,这有可能给美国战术飞机的采购和发展带来一个引人注意的转折。说不定越南战争后战斗机设计中战术引导技术的现象会重演。
战后美国航空技术获得爆发性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众多的型号研制,包括大量的纯科研性质的X飞机。X飞机是美国的独创,在此之前,飞机设计都是围绕着型号和眼前的需要进行的。X飞机超越了一时一机的具体需要,在1945年到1995年之间,美国共研制、投产了223种飞机,包括军用、民用和实验型飞机,另有341种主要变型。这些项目中包括战斗机106种,主要战斗机变形171种。1945年到1960年的美国航空技术起飞期包括了所有战后军用飞机项目的过半和近70%的战斗机项目(包括和战斗机有关的X飞机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美国航空技术从60年代开始,居于世界航空技术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中国在航空技术上是后来者,这种实干出来的积累是中国航空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意思是从别人的经验和优点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之处。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学习他人的长处和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自我提高,达到更好的目标。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力不从心,陷入困境。
与此我们身边可能有一些优秀的人,他们在同样的困境下能够轻松应对,获得成功。
这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自己的做法。
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但也都会有一些相对薄弱的地方。
通过学习和与别人交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一个销售人员可能在与客户沟通方面不够熟练,正好有一个同事在这方面表现出色。
那么他就可以向这位同事请教,学习他的方法和技巧,改进自己的销售技能。
在学习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有些人可能喜欢阅读,有些人则更喜欢听讲座或者观看视频。
但无论何种方式,我们都可以从他人的学习经验中受益。
一个同学在某一科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可以向他请教学习方法和技巧。
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也可以从他山之石中寻找到自己的潜在优势和特长。
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人可能在某个特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并找到自己的潜在能力。
如果我们对绘画感兴趣,可以向一位画家请教,学习他的技巧和绘画方法。
除了借鉴他山之石可以在个人层面上提升自己外,这个原则也可以应用到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中。
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通过互相协作和交流,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成果都将得到提高。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也可以从他人的成功经验和观点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句非常富有智慧的谚语。
通过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和优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意思是通过借鉴他人的优点和经验,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句话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比喻通过借鉴优秀的外界力量,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的背后蕴含了一种谦虚和开放的态度。
它告诉我们,身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应该孤芳自赏,而是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他山之石是指别人的优点和成功经验,而自己则是未磨玉,表示自己还有待提升和改进。
当我们遇到比自己更强的人或事物时,应该坦然面对,勇于吸取对方的优点和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各个领域,这个谚语的实践意义都非常重大。
在学术研究领域,学者们常常会借鉴前辈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而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职场上,聪明的人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做事的方法,学习和吸取他们的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领导才能。
在生活中,人们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品德和行为,汲取他们的优点来塑造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
他山之石的优点还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合作和共赢的机会。
当我们虚心向他人学习时,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在集体工作中,借鉴他山之石可以让团队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共同创造出更出色的成果。
通过分享和交流,我们能够汲取他山之石的智慧,凝聚集体智慧,共同攀登成功的高峰。
我们也要注意在借鉴他山之石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他山之石可以用来攻玉,但并不代表我们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和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所以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吸取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方面。
借鉴他山之石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己,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成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句非常有智慧的谚语,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虚心去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山之石可攻玉:美国直升机救援经验谈
作者:
来源:《航空世界》2013年第06期
受访人:军事评论员朱江明
采访人:《航空世界》记者
雅安地震中的直升机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直升机产业和直升机救援体系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们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直升机产业相关救援体系的必要之路。
近日,带着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安全专家、军事评论员朱江明先生。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此次雅安地震中,直升机的功能和作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为什么直升机在救援中这么引人注目?
朱江明(以下简称“朱”):从历史上看,直升机大规模装备于部队,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于战场的侦察、搜索、救援和伤员后送,而这些功能要求直升机必然具备更强的“深入虎穴”的能力,以及对超气象条件和复杂地形更好的适应性。
这些都使得直升机格外适合于救援。
而且,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常常引发道路阻断,灾区成为“孤岛”,直升机的机动和灵活性也更加适用。
可以说,直升机是最适合于应用于救援的飞行工具。
记:您认为,此次雅安震后救援在直升机的使用上存在哪些问题?
朱:从汶川、雅安两次地震来看,最突出的有两点:数量少,出动率低。
比如汶川地震时期全军装备的直升机数量估计不超过500架,到2012年,增长了一倍,但也仅有约1000架左右。
而美军仅101空降师装备的各类直升机就超过470架,陆军航空兵拥有超过5000架的直升机,美国4个军种(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全部直升机数量预计超过6300架。
汶川地震时期,解放军直升机出动总架次只有1000多架:雅安地震中出动率和反应速度都有所提高,但依然远低于英美部队的平均水平。
此外,从此次雅安地震来看,我军陆航飞行员在夜间和恶劣气候下飞行、着陆的能力依然存在不足:用于侦察、搜索的轻型直升机和用于运送大型机械装备的重型运输机依然数量偏少:相关的指挥、救援配套设施也依然很不完备。
总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们的直升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记:在您看来,西方发达国家在直升机救援领域,有哪些先进经验值得借鉴?
朱:以美国为例,灾区的直升机救援,主要是一个出动率的问题。
影响直升机出动率的因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直升机本身的问题,以及相关的体系配套问题。
美国也是在这两个问题上下功夫。
先说直升机本身,救援用的直升机和普通的直升机是不太一样的。
比如为方便搜救伤者、吊装物资,常常需要在直升机上加装吊篮、绞盘等装备:在灾区进行侦察搜索,有时需要在直升机上加装液压剪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电线:解决夜间搜索问题,则要在直升机上加装探照灯……这些措施,都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完全可以拿来直接为我所用。
以美军装备的OH-58观察直升机为例,该机型主要任务是战场侦察,并且具有一定的火力突击能力。
在作战中,OH-58主要负责引导协助AH-64型攻击直升机,飞行员全部受过红外夜视仪训练:并且在机头加装了专用的破障绞剪,在低空飞行时,可以用来剪断电线或者树枝等障碍物。
此类具备侦察及超低空飞行能力的专用直升机,在陌生战区执行任务时,飞行轻便灵活。
OH-58型观察直升机作为先导,可以为后续直升机开路,攻击直升机或运输直升机跟随在后。
一旦遇到如电线一类的障碍,先导机可以及时发现并且提醒后方注意。
同时,由于救援直升机的要求和武装直升机不同,美国救灾往往不是依靠军队,而是更多依赖于专业的消防员、警察、国民警卫队以及一些民间救援组织,军队只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这些组织拥有丰富的经验,配备有专业用于救援的直升机,效率比军队更高。
比如在“卡特里娜”飓风灾难救援中,在军队介入前一天内,民间就出动了上千架次的直升机参与救灾,仅洛杉矶地区警方就出动了60多架各型号的直升机。
在汶川地震中,来自交通部的专业直升机救援团队和香港的志愿者团队,表现也非常出色。
目前,美军也在积极研发专用的救援直升机。
例如,美国空军就正在积极推进战斗救援直升机(CRH)的项目,在“黑鹰”直升机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个专门用于战斗救援的改进型。
记:目前舆论对雅安地震中的直升机有两点争议,一是认为出动率偏低,
二是认为发挥的作用不够充分。
特别是宝安机场直升机两次无法降落,更引发了舆论的关注。
美国有没有类似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朱:这就是我们要谈的救援体系配套的问题。
影响飞行着陆的因素很多,但飞行员的技术依然是重要的问题。
美国的救援飞行员大多是军队出身,各军种在直升机飞行员的培养上都比较严格,飞行员的技术比较过硬。
比如我们在新闻上常常能看到的美军直升机单轮悬停着陆“特技”,就是美国飞行员的绝活之一。
这要靠平时高强度的训练和经验积累才能做出来。
另外,即使以美军直升机的装备和飞行员的技术,也依然会面对无法降落的问题。
这就需要寻找替代方式。
比如精确空投技术。
美国空军现在的技术,可以准确测量风速、风向,加上卫星导航和操纵性更好的降落伞,可以使空投物资落入0.02平方千米以内。
2011年美英联军在阿富汗有43个前沿作战基地完全依靠空投补给。
此外,向灾区运送医护人员时也会遭遇无法降落的情况。
为预防这类现象发生,美军还在军中培养了一部分有伞降和垂降能力的军医。
恶劣着陆条件下,直升机的降落需要进行人工引导,但在救援现场,往往找不到引导人员,而外来救援人员又常常被堵在路上难以在直升机到达之前先进入灾区。
美军针对类似情况,是训练特种部队的地面引导能力,派遣特种部队乘直升机赶到灾区垂降后,在地面引导大型直升机降落。
记:在此次救援中,有一种声音,认为直升机救援需要的经济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普及,有必要采取某些措施,向直升机救援的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
这一点美国是怎么做的?
朱:在美国,大多数情况下,针对自然灾害出动直升机进行的救援都是免费的,普通突发事件的直升机救援则分不同的条件。
比如在国家公园内,游客遭遇突发事件出动直升机是免费的。
有一些州,比如加利福尼亚,颁布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在某些条件下(游客是由于主观的失误、或故意违反相关管理规定导致深陷险境等)在出动直升机救援后要收取费用。
此外,不同的单位也不一样。
比如隶属于国民警卫队的海岸警卫队,在进行海上直升机搜救时,无论造成险情的责任在谁,都是免费的。
只有在被救助人谎报险情的情况下,造成的经济损失才要由被救助人承担。
总之,美国直升机救援的发达,主要依赖于直升机产业的发展,及配套体系的完善,而这一切不可能依靠收费来解决。
受访者简介:朱江明,安全专家,军事评论员,在《南方人物周刊》等国内多家一流媒体长期开设军事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