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和纸层析

合集下载

实验一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实验一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实验目的
1. 学习色谱法的原理 2. 掌握使用薄层色谱和纸色谱对化合物进 行分离和鉴定
色谱法的一般原理
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平衡常数 的差异进行分离。当带有样品的流动相流经固定相时, 由于固定相对各组分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使吸附
力较弱获溶解度较小的组分在固定相中移动速度较快,
5、要求在原始记录中画出板的真实展开情况并计算Rf值
TLC是有机化学实验室中使用的非常多实验操作,常常
用来检测反应和柱色谱前药品: 偶氮苯,苏丹红,混合物(自配),环己烷/乙酸乙酯 9:1
仪器: TLC板,毛细管,广口瓶,铅笔
1. 准备TLC板
0.5cm
0.5 cm
2. 展开
展开剂:环己烷/乙酸乙酯 9:1
经过多次反复平衡,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常用TLC表示,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方法。
一般是将固定相,如硅胶和三氧化铝,负载在一张薄层 板上,将样品置于固定相之后,流动相通过毛细管效应 从下往上流动而使样品分开。
的影响,产生分配现象,亲脂性强的流动相中分配的多,
移动速度快。
纸色谱实验药品和仪器
药品:
甘氨酸,亮氨酸,混合物(自配),展开剂(水/正丁
醇/醋酸 5:4:1,取上层液体)
仪器: 滤纸,大试管,带钩塞子,铅笔
实验操作类似于TLC
两张色谱滤纸,分别点上甘氨酸, 混合物,以及亮氨酸,混合物 使用茚三酮乙醇溶液进行显色 通过比较Rf值确定混合物中各 组分。
3. 干燥、显色
自身有颜色 有共轭体系的使用紫外灯 各种显色剂
4. 计算Rf值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

概念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

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

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薄层色谱是在被洗涤干净的玻板(10×3cm左右)上均匀的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待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点线上,凉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

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

薄层色谱原理一、基本原理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或和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份分开。

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方法。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此Rf值较小。

在给定的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板层厚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和展开剂移动的距离之比是一定的,即Rf值是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其大小只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根据Rf值鉴别化合物。

薄层层析及纸层析常用显色剂配制及显色方法

薄层层析及纸层析常用显色剂配制及显色方法

薄层层析及纸层析常用显色剂配制及显色方法通用试剂(1) 重络酸钾-硫酸:检查一般有机物.喷洒剂:5克重络酸钾溶于100毫升40%硫酸中.薄层检查:喷洒后加热到150℃至班点出现(2) 荧光素-溴:检查不饱和化合物喷洒剂:0.1克荧光素溶于100毫升乙醇中溴试剂:5%的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喷洒后处理:喷洒荧光素溶液后,放置存有溴溶液的缸内,可于紫外线分析灯下检查荧光,荧光素与溴化和成曙红(Eosin)(无萤光),而不饱和化合物则成溴加成物,保留了原有荧光;若点样较多,则呈黄色斑点,底板呈红色.(3) 碘:检查一般有机物.方法:a 层析谱放密闭缸内或瓷盘内,缸内预先放有碘结晶少许,大部分有机化合物呈棕色斑点。

B 层析谱放碘蒸气中5分钟(或喷5%碘的氯仿溶液)取出置空气中待过量的碘蒸气全部挥发后,喷1%淀粉的水溶液,斑点转成蓝色。

(4)硫酸:通用喷洒剂:5%的浓硫酸乙醇溶液,或15%浓硫酸正丁醇溶液,或浓硫酸-醋酸(1:1)喷洒后处理:空气中干燥15分钟,再热至110℃直至出现颜色或荧光。

(5)硝酸银-氢氧化铵(Tollen-Zaffaroni)试剂:检查还原性物质。

溶液I : 0.1%N硝酸银; 溶液II: 5N氢氧化铵喷洒剂: I和II以1:5混合(临用前混合)喷洒后处理: 105℃加热5~10分钟,至深黑色斑点出现.(6)磷钼酸或磷钨酸,硅钨酸:检查还原性物质,类脂体,生物碱,甾体喷洒剂: 5~10%磷钼酸或磷钨酸或硅钨酸乙醇溶液喷洒后处理: 120℃加热至斑点出现.沉淀试剂: 1克硅钨酸溶于20毫升水中,加10%盐酸至强碱性.生物碱(7)硫酸??=硫酸:检查生物碱及含碘化合物喷洒剂: 0.1克硫酸?混悬于4毫升水中,加入1克三氯醋酸,加热至沸,逐滴加入浓硫酸至澄清.喷洒后处理: 110℃加热数分钟至斑点出现.(8)碘化铋钾(Dragendorff)试剂:检查生物碱及其他含氟化合物.溶液I: 0.85克次硝酸铋溶于10毫升冰醋酸40毫升水中溶剂II: 8克碘化钾溶于20毫升水中.制备液I+II,等体积混合.可用于棕色瓶中保存较长时间,一般制备液可作沉淀试剂用.喷洒液: 制备液1毫升与2毫升醋酸,10毫升水混合即得(9).碘化汞钾(Mayer)试剂: 检查生物碱.制备液: 13.55克氯化汞和49.8克碘化钾各溶于20毫升水中,等体积混合并用水稀释至1000毫升.喷洒液: 制备液加1/10体积的17%盐酸.喷洒后处理: 观察斑点,并于紫外线荧光分析灯下检出.(10) ?酸纳-浓硫酸(Mandelin)试剂:检查生物碱.1%>酸纳的浓硫酸溶液.与多种生物碱呈不同颜色.(11)碘-碘化钾(Wagner)试剂:检查生物碱.1克碘及10克碘化钾,溶于50毫升水中,加热,加2毫升醋酸,再用水稀释至100毫升.可作纸层板显色剂,液可作沉淀试剂.酚类,鞣质(12)三氯化铁:检查酚类及??酸.喷洒剂:1~5%三氯化铁的水溶液或乙醇溶液.并加盐酸少许.??酸呈红色斑点,酚类称蓝色或绿色斑点.(13)铁氰化钾-三氯化钾:检查酚类,芳香胺类及还原性物质.喷洒剂: 1%铁氰化钾水溶液,2%三氯化铁水溶液.临用前等体积混合.喷洒后处理: 喷洒后酚性物质呈蓝色斑点.再喷2N盐酸,能使颜色加深,纸谱可用烯盐酸洗去喷洒液.(14) 4-胺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Emerson反应): 检查酚类.喷洒剂: I . 2%4-氨基安替比林乙醇溶液;II. 8%铁氰化钾水溶液.或用0.9%4-氨基安替比林和5.4%铁氰化钾水溶液方法: 先喷洒I,再喷洒II,即显色,或再放入密闭缸中,缸内放25%氢氧化铵,即产生橙色至深红色.(15) 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Pauly试剂): 检查酚类,芳香胺类及能偶合的杂环化合物.喷洒剂: 4.5克对氨基苯磺酸,加热溶于45毫升12N盐酸中,用水稀释至500毫升,取10毫升稀释液用冰冷却,加10毫升冷4.5%亚硝酸钠水溶液,0℃放15分钟(此试剂于0℃可保存3天),用前加等体积1%碳酸钠水溶液.一般重氮化试剂,也可用联苯胺,对硝基苯胺等.(16) 对甲苯磺酸: 检查甾体,黄酮,鞣质.喷洒剂: 20%对甲苯磺酸氯仿溶液.喷洒后处理: 100℃加热数分钟,紫外线分析灯下检查荧光斑点.含氧杂环及蒽醌类*(17) 三氯化铝: 检查黄酮体.喷洒1%三氯化铝乙醇液于紫外线荧光分析灯下检示,呈黄色荧光(18)碱式醋酸铅: 检查黄酮体.喷洒剂: 饱和碱式醋酸铅(或饱和醋酸铅)水溶液.于紫外线荧光分析灯下检查荧光斑点.(19)醋酸镁: 检查蒽醌甙,甙元及黄酮体喷洒剂: 0.5%醋酸镁甲醇溶液方法: 90℃加热5分钟,呈红色至紫色斑点.(20)氢氧化钾: 检查香豆素,蒽醌甙及甙元喷洒剂: 5~10%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于日光及紫外线荧光分析灯下检示斑点.萜类,甾体(21) 三氯化锑(Carr-Price试剂): 检查甾体,萜类,皂类.喷洒剂: 25克三氯化锑溶于75克氯仿中(亦可以用氯仿或四氯化碳的饱和溶液).喷洒后处理: 100℃加热5分钟,于紫外线荧光分析灯下检示荧光.(22) 五氯化锑: 检查甾体,萜类,皂甙.喷洒剂: 五氯化锑-氯仿或四氯化碳(1:4),用前新鲜配制.喷洒后处理: 120℃加热至斑点出现,并于紫外线荧光分析灯下检示.(23)香兰醛-硫酸: 检查高级醇类,酚类,甾体,萜类,芳香油.喷洒剂: 1克香兰素溶于100毫升浓硫酸,或0.5克香兰醛溶于100毫升硫酸-乙醇(4:1)中.喷洒后处理: 室温或120℃加热观察显色斑点.(24) 4-二甲氨基苯甲醛,醋酸,磷酸(E.P.试剂): 检查? Azulene 及?前体Proazulene.喷洒剂: 0.25克4-二甲氨基苯甲醛,溶于50毫升醋酸5克85%磷酸和20毫升水的混合液中(棕色瓶中保存数月)?:烃室温即成蓝紫色斑点,>前体于80℃加热10分钟出现蓝紫色斑点.(25) 氯胺T-三氯醋酸: 检查强心甙.喷洒剂: I. 3%氯仿T水溶液新鲜制备.II. 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能保存数天).10毫升I加40毫升II,用前混合.喷洒后处理: 110℃加热7分钟,紫外线荧光分析灯下检示呈蓝色或黄色荧光.(26) 亚硝酸基铁氰化钠-氢氧化钠(Legal试剂): 检查不饱和内酯;甲基酮或活性次甲基,常用于强心甙喷洒剂: 1克亚硝基铁氰化钠溶于100毫升2N氢氧化钠-乙醇(1:1)的水溶液.显红色或紫色斑点.(27) 3,5-二硝基苯甲酸(Legal试剂): 检查强心甙,α,β-不饱和内酯.喷洒剂: 1克3,5-二硝基苯甲酸溶于50毫升甲醇,加入1N氢氧化钾50毫升.强心甙呈紫红色斑点.糖类(28) 邻苯二甲基苯胺: 检查还原糖.喷洒剂: 0.93克苯氨,1.66克邻苯二甲酸溶于100毫升水饱和的正丁醇中.喷洒后处理: 105℃加热10分钟.(29)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检查还原糖及其他还原物质。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薄层色谱法
将固定相涂布在玻璃板或塑料 板上形成薄层,然后用合适的 溶剂展开,实现组分的分离和
分析。
纸色谱法
将固定相吸附在滤纸上,然后 用合适的溶剂展开,实现组分 的分离和分析。
气相色谱法
适用于气体和挥发性液体的分 析,通过气体流动相将样品带 入色谱柱进行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种高效、高分辨率的色谱方 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和
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会以不同
的速度在薄层板上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点样
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在薄层 板的起点处。
显色
在紫外灯下观察各组分的斑点, 或者用显色剂进行染色。
制备薄层板
将固定相涂布在玻璃板、塑料 板或铝箔上,形成一层均匀的 薄层。
展开
将薄层板放入展开槽中,用适 当的流动相展开。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目 录
• 色谱法简介 • 薄层色谱法 • 纸色谱法 •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比较 •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发展趋势
01 色谱法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混 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通过不同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 配平衡实现分离。
原理
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吸附 、溶解等分配平衡的差异,使不 同物质在色谱柱上移动速度不同 ,从而实现各组分的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分离效率高于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使用涂布在玻璃板或塑料板 上的固定相,能够快速、有效地分离复杂的混合物,而纸色谱法则需要较长的 时间进行分离。
分辨率
薄层色谱法的分辨率也更高,能够更好地分离出组分相近的物质,而纸色谱法 的分辨率相对较低。
操作难度的比较
操作简便性

纸层析、薄层层析

纸层析、薄层层析

3.平衡
点样以后展开以前先将滤纸与层析缸用配好的溶液
系统的蒸汽来饱和,这个过程称之为“平衡”。若不经 平衡,滤纸和层析缸未被溶剂蒸汽饱和,在层析过程中, 滤纸会从溶剂中吸收水分,溶剂也会从滤纸表面挥发, 从而改变溶剂系统的组成,严重时纸上会出现不同水平
的溶剂前沿,严重影响层析效果。平衡一般在密闭的层
5.温度
温度能影响物质在两相中的溶解度,即影响分配系数; 也影响滤纸纤维的水合作用,即影响固定相的体积;同时在 多元溶剂系统中,温度显著地影响溶剂系统的含水量,即影 响流动相的组分比例。所以温度的改变使Rf值变化很大,为 此,层析必须在恒温条件下进行。 某些对温度敏感的溶剂系统,最好不要配成饱和溶液。 如水饱和的酚溶液,可改成酚∶水= 4∶1或5∶1等。
析缸内进行。
4.展开
平衡结束后,将滤纸靠样品点的一端浸入溶剂中,溶剂液 面距原线距离约1cm,此时即开始展开。当溶剂前沿到达滤纸另 一端0.5-1cm处时,展开结束,取出滤纸,在溶剂前沿处做一标 记,晾干或用冷风吹干。 按溶剂在滤纸上流动的方向不同,展开有上行、下行和环 行三种方式。 (1) 上行法:将滤纸点样的一端向下浸入溶剂中,溶剂因 毛细管引力的作用从下向上流动。 上行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 是最常用的展开方法,但展开时间较长。 (2) 下行法:在层析缸上部有一盛展开剂的液槽,将滤纸 点样的一端朝上浸入槽中,溶剂主要靠重力作用自上而下流动。 下行法展开速度快,但Rf值的重现性较差,斑点易扩散。
4.pH值
溶剂和样品的pH值会影响物质的解离,从而影响物质的 极性和溶解度,使Rf值改变。溶剂的酸碱度增大则流动相的 含水量增高,使极性物质的Rf值增加;反之则降低。 为了避免或减少pH值对Rf值的影响,可将滤纸和溶剂用 缓冲溶液处理,使之保持一定的pH值,通过调节溶剂或样品 溶液的pH值,使pH值保持恒定。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标准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标准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标准研究工作中的应用湖北省药品检验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经历着逐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其中质量控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历次版本的中国药典(ChP)就包含着这一过程的例证。

一、薄层色谱在中药分析中的简单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薄层色谱取代纸色谱(纸层析)技术作为一种快速、简单、灵敏的鉴别手段应用于中药材及中成药的鉴别,薄层扫描用于许多中药及中成药的含量测定,并收载于中国药典以来,在控制中药质量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已为中药生产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所广泛认同。

在早期的中国药典的版本中,只有简单的化学颜色反应和显微鉴别,总灰分和含水量测量以及总浸出物测定,偶尔有总活性部位的含量测定,比如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皂苷等等。

薄层色谱法鉴别是在1985版中国药典〔一部〕被首次收载的,但由于受到当时可获得的化学对照品的缺乏故仅限于个别的专论中。

对照药材-一个始于中国药典1990版的突破实践表明化学对照品的缺乏阻碍了TLC鉴别在草药中应用的拓展。

甚至一些多数草药共同含有的化学对照品对于质量评价来说是不太重要的。

为了解决TLC鉴别中的瓶颈问题,对照药材(Reference Crude Drug; RCD)自1990版中国药典起被引入了TLC鉴别项当中。

众所周知,TLC的独一无二的优势是能够提供类似图画的成像使得草药中的成分组成能够整体地被可视化。

不同种属的草药产生的TLC图像具有各自的专属性。

二、薄层色谱在我国应用的现状我们在技术上则一直滞留在初始阶段的状态,逐渐与其他发达国家拉开了距离。

我国大多数实验室依然使用实验室自制薄层板,同时多半使用的是简陋的器材,操作粗放,长期处在“低水平,广覆盖”的状态。

三、薄层色谱在其他国家药典中的应用80年代后期虽然各国药典逐渐倾向于应用液相色谱技术,但在草药分析领域,薄层色谱仍然广泛地被应用,尤其是欧洲国家。

他们在器械、仪器、计算机化、自动化等方面都有快速的发展。

欧洲国家草药分析实验室已放弃了自制薄层板,均改用商品预制板,以避免因不同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质量不一致而结果互有差异。

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法

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法
20122012-3-2
二、操作技术
1.层析纸和层析板
特制的色层滤纸。按需要剪裁成长条形(或筒型)。层 析板是用专门的涂布器把浆状的吸附剂(硅胶或氧化铝 ,200~250目)均匀地涂在长条形玻璃板上(厚度0.15 ~0.5mm)。干燥后即可使用。
20122012-3-2
2.展开剂 2.展开剂
由一种或多种溶剂按一定比例组成。如用纸层析分离 氨基酸时,常用的展开剂组成和配比为:正丁醇:乙酸: 水=4:1:1。
20122012-3-2
三、特点及应用
• • 平板色谱简单、方便、及操作费用低, 平板色谱简单、方便、及操作费用低, 可以在一块层析板上同时展开多个试样及
将多条滤纸同时展开。 将多条滤纸同时展开。 • 采用方形薄层板还可以方便的进行二维展
即按一般方法展开后, 开 , 即按一般方法展开后 , 改变方向和展开 剂再次展开,进一步改善分离效果。 剂再次展开,进一步改善分离效果。 • • 试样一般不需要经过预处理即可分离。 试样一般不需要经过预处理即可分离。
20122012-3-2
3. 点样
用微量注射器或玻璃毛细管吸取 一定量试样点在原点上。试样点的直 径一般应小于5mm。可并排点多个试 样同时展开。
20122012-3-2
4.显色、 4.显色、检测 显色
有些组份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可在紫外灯下 用铅笔将组份斑点描绘出来。常用的显色方法有喷洒显 色剂、碘蒸气熏或氨水熏等。
第七章 色谱分析法
第十节 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法
一、纸层析和薄层层 析分离过程 二、操作技术 三、特点及应用
20122012-3-2
一、纸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过程
纸层析和薄层层析也属于色谱分析法。但与其它色谱 方法不同的是在分离过程中一般不使用动力源。 纸层析和薄层层析 流动相的移动是依靠毛 细作用。 将试样点在色谱滤纸 或层析板的一端,并将 该端浸在作为流动相的 溶剂(常称之为展开剂 )中,随着溶剂向上的 移动,经过试样点时, 带动试样向上运动。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
1 目测法 样品经色谱分离后,直接观察所得斑点的大小
和颜色的深浅,并与标准品在相同条件下展开所得 到的一系列已知不同浓度的标准斑点相比较,而近 似地判断样品中所测成分的含量。 2 测面积法
展开后色谱上的斑点面积与化合物含量间,符 合一定的线性关系。 3 仪器测定法
38
3 仪器测定法
用光密度计或称薄层扫描仪(TLC Scanner)扫描定量, 该方法已成为薄层定量的主要方法。 1.吸收测定法
相对比移值,即相对于某一物质x的Rf值,用Rx 表示。 其定义为:Rx=组分的Rf值/物质x的Rf值 组分A相对于物质B的“相对比移值” RB =a/b
6
三.薄层色谱的操作
吸附剂的选择 薄层板的制作 展开剂的选择 点样 展开 定位与显色 薄层层析的定量测定
7
(一) 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
常用的薄层层析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纤 维素、聚酰胺等。
吸附剂的选择:首先决定于样品成分的性质, 即它们的溶解性、酸碱性、极性以及是否与 吸附剂起化学反应等;
其次要考虑吸附剂、载体是否容易得到及其 价格等。
8
9
(二) 薄层板的制作
层析板是用专门的涂布器把浆状的吸附剂(纸浆、纤维素、硅胶、 中性氧化物、聚酰胺、多孔性玻璃粉,硅烷化键合硅胶等)均匀 地涂在在薄层板(玻璃板、金属板或弹性塑料板)上,干燥 (110℃活化)后即可使用。
2.点样量
点样量的多少与薄层的性能、厚薄及显色剂的 灵敏度有关。一般来说,样品量最小为几ng,常用 量为几至几十µg,制备型的分离可以点样到mg量。 总之点样量随分离目的而定。
3.点样方式 最好是直径3—5mm的圆点。
常用的点样方式
a 一般点样 b 径向点样 c 条状点样 d 线形小孔点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快 统速
柱 色 谱 柱 层 析
精选
7
影响分离的主要因素
• 固定相 • 载体 • 流动相
精选
8
一、固定相 a.固定相:有机萃取剂,或者有机分子以化学键与 硅胶表面的硅羟基反反应所形成的化学键合固定相。
b.固定相的萃取剂的条件: 能被载体牢固吸附,在流动相中不溶解。
精选
9
c.如何选择萃取剂? 有机萃取剂种类很多,根据分离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 选择萃取剂的几个要点: 1、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远大于在原溶剂中 的溶解度。 2、萃取剂不能与原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反应。 3、萃取剂要与原溶剂密度不同。 4、萃取剂要不与原溶剂互溶
1906年在一篇论文中将这种方法正式命名为色谱法, 色谱法由此得名。
精选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选
3
基本概念:
色谱分离法,简称色谱法也称层析法和色层法。
两相:
固定相和流动相 色谱法就是基于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别进 行分离,是一种多级分离技术。
精选
4
基本原理:
当固定相和流动相作相对移动时,被测物质在两相之间进 行反复多次的分配,使原来微小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从而 使各组分分离。
对于确定的色谱体系,K值在低浓度和一定温度下是个常数,它的大小 取决于的溶质的溶解、吸附、离子交换等性质。
在色谱分离过程中,K值大的溶质,在固定相的停留时间长,移动速度 慢。两个化合物之间的K值相差越大,越容易分离。
精选
17
薄层色谱和纸层析
精选
18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按固 定相分类都属于平面色谱, 按两相状态分类均为液相色 谱法
b.常用:
硝酸、盐酸、硫酸及这些酸与无机盐的混 合溶液。
由于流动相为水溶液,可以改变流动相的 酸度和加入络合剂提高分离效果。特别是 含有某些络合物的流动相,会使一些组分 被反萃取而实现分离。
萃取色谱法多用于无机分析。
精选
12
操作步骤:
a.用浸渍法制备固定相并平衡 将有机萃取剂溶于挥发性溶剂中,配成适当浓度 的溶液,将适当粒度的载体加入并搅拌或振荡一 段时间,让溶剂挥发,制得固定相。然后用5~10 倍于载体体积的流动相流过色谱进行平衡。 装柱要求:装填均匀、致密、无气泡。
b.进样 将试样液调至萃取所需的最佳条件, 上柱,并控制一定流速流经色谱柱。
精选
13
c.洗涤
用同样的流速和与试液相似的水溶 液洗涤柱床,以洗去柱内未被萃取 的其他成分。
d.洗脱分离
控制一定的温度和适合的流速,用流 动相洗脱被分离组分。根据分离组分 的性质选择最佳的流动相组成,使各 组分完全分离,多采用分步洗脱方法。
薄层色谱法是以铺在平面上支持 物体(如玻璃片)上的吸附剂薄层为 固定相的一中液相色谱法;纸色谱法 的载体多为滤纸,固定相是滤纸上吸 着的水分。
精选
19
纸色谱
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 PC)是一类以滤纸 为载体的色谱法。它具有简单、分离效能较高、所需仪器 设备价廉、应用范围广泛等特点,因而在有机化学、分析 化学、生物化学等方面得到应用。
11.6 色谱分离法
一、色谱分离法的历史 二、基本概念 三、萃取色谱分离法 四、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五、色谱分离法的应用
第七小组制作
精选
1
色谱分离法的历史
1901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将植物色素提取液加 到装有碳酸钙微粒的玻璃柱子上部,继而以石油醚淋 洗柱子,结果使不同的色素在在柱中得到分离而形成 不同颜色的谱带。混合色素通过碳酸钙微粒被分离成 不同色带的现象,像一束光线通过棱镜时被分离成不 同色带的光谱现象一样。
● 不同组分在两相中进行成千上万次 的质量交换(分配)是色谱分离的充分条件
为什么说色谱法是高效分离方法?
沉淀、萃取单级分离相比,色谱是连 续多级分离过程。物质间的分离特性差异 在色谱过程被"放大"了,因此说色谱法是 高效分离方法。
精选
16
色谱分配系数
在色谱分离时,溶质随着流动相向前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它既能进 入固定相,又能进入流动相,即在两相之间进行分配。分配系数定义为
毛细管现象
精选
21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法是应用非常广泛的色谱方法,这种色谱 方法将固定相图布在金属或玻璃薄板上形成薄层,用 毛细管、钢笔或者 其他工具将样品点染于薄板一端, 之后将点样端浸入流动相中,依靠毛细作用令流动相 溶剂沿薄板上行展开样品。薄层色谱法成本低廉操作 简单,被用于对样品的粗 测、对有机合成反应进程的 检测等用途。
精选
10
二、载体
a.固定相载体的要求: 惰性、多孔和孔径分布均匀、比 表面大,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 定性。
b.常用的载体材料: 硅藻土、硅胶、聚四氟乙烯及聚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泡沫塑 料、活性炭纤维等。
精选
11
三、流动相
a.通常,以无机酸作为流动相,所用无机酸 的种类和浓度对分离因数影响较大,有时 加入无机盐以改变分离效果。
精选
22
一、方法原理
薄层色谱固定相为吸附剂 (例如硅胶、活性氧化铝、纤 维素等),一般将其均匀的涂 在玻璃板上制成薄层板。
优点:
分离效率高,能将各种极性相似的物质进行分离。
精选
5
萃取色谱分离法
方法原理:
萃取色谱是将溶剂萃取与色谱分离技术相结合的 液相分配色谱,一般在柱上进行,为柱色谱。
固定相:
涂渍或吸留于多孔、疏水的惰性载体的有机萃取 剂
流动相: 含有合适的无机化合物的水溶液
精选
6
分离过程:
把含有待测组分的试液置于色谱柱上层, 加入流动相,被分离组分从柱顶随着流动 相逐渐向下移动的同时,它们不断的在两 相之间进行萃取和反萃取多次分配。
精选
14
e.色谱柱的再生
一般有两种分离方法:
1、讲附有固定相的载体取出用有机溶剂洗 去萃取剂,加热干燥除去残留有机溶剂, 重新用固定相浸渍载体。
2、在柱顶部加入萃取剂的有机溶剂溶 液,缓慢流过色谱柱,柱上浸渍补充载 体附着的固定相,再用水洗去柱内的过 量有机相。
精选
15
色谱分离原理小结
● 不同组分性质上的微小差别是色谱 分离的必要条件
纸色谱实验方法
精选
20
纸色谱原理
滤纸由纤维素组成,通常它可以吸附20 %的水,其中约6 %的水是 与纤维素结合成复合物,构成纸色谱的固定相。而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 的有机溶剂。这样的纸色谱法属于分配色谱。在纸色谱分离过程中,由 于滤纸纤维素的毛细管现象,使溶剂在纸上渗透展开 (development), 这样样品组分在两相中作反复多次分配达到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