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利用评价分析

合集下载

XXX县医院药物利用度分析

XXX县医院药物利用度分析

XXX县医院2011年4月份各科药物利用分析XXX县医院药剂科抽取2011年3月26日~2011年4月25日全院各科室患者用药费用资料,对全院使用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药物及其使用频率(DDDs)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为临床合理、安全、经济、有效使用药物用药提供参考,详见表。

药物使用频率(DDDs)=药物使用总量/该药品的DDD值,DDD值为限定日剂量,参考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临床用药须知》及《新编药物学》(16版)及药品说明书设定。

DDDs越大说明用药人/次越多。

限定日费用(DDC)=药品对应的总金额/该药的DDDs,DDC可体现药品的价格,同一药品不同时期的日费用可反映药品价格的变化情况,也可表示每人每日使用该药品的费用。

统计药品销售金额排序(B)和DDDs排序(A),然后求其比值(B/A),该比值可客观地反映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次是否同步,接近1.0为同步性良好,说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

4月全院收入为……元,其中西药收入为124.10万元,西药比为…%。

4月份门诊销售药品30.94万元,其中国家基本药物为11.08万元。

住院部销售药品93.16万元,其中国家基本药物为30.36万元。

4月份全院销售国家基本药物为41.43万元,占总销售33.39%。

不符合国家卫生部的规定:县级医院所占基药销售金额比例35%。

金额排序前10位的药品中抗菌药物有4个品种,按“医疗质量万里行”规定不能超过3个品种。

应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合理使用。

薄芝糖肽对肌体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内2科使用较多,DDDs及金额排序均为第1位,全院金额排序为第1位,DDDs排序为第3位;多种微量元素金额排序为第6位,DDDs排序为第8位;这两个品种均不在基药范围内,应合理使用。

表1 全院(住院部)前10位药物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排序及日均费用统计表3月26日~2011年4月25日药名用药数量(支)规格DDDsDDDs排序(A)销售金额(元)金额排序(B)B/A DDC血塞通964 400mg 964 1 64726.82 1 1.00 67.14 薄芝糖肽1748 5mg 874.5 3 61664.20 2 0.67 70.51 血栓通950 250mg 950 2 54967.00 3 1.50 57.86 脑蛋白水解物919 60mg 459.5 7 48523.20 4 0.57 105.60 头孢米诺1099 0.5g 549.5 6 45333.75 5 0.83 82.50 多种微量元素1486 2ml 297.2 8 36615.04 6 0.75 123.20 环磷腺苷葡胺636 150mg 636 4 32461.44 7 1.75 51.04 头孢噻肟钠2343 1g 585.75 5 26030.73 8 1.60 44.44 氨曲南450 0.5g 225 9 24274.80 9 1.00 107.89 阿洛西林651 2g 217 10 20487.62 10 1.00 94.41表2 各科前10位药物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排序及日均费用统计表3月26日~2011年4月25日科室药名数量(支) 规格DDDsDDDs排序(A)销售金额(元)排序(B)B/A DDC儿科阿洛西林217 2g 217 2 6197.59 1 0.50 28.56 细辛脑332 8mg 332 1 3504.92 2 2.00 10.56 炎琥宁191 200mg 191 3 4586.16 3 1.00 24.01 薄芝糖肽89 5mg 89 4 3139.65 4 1.00 35.28 阿奇霉素77 0.25g 77 6 2000.61 5 0.83 25.98 果糖二磷酸钠45 5g 45 10 1732.50 6 0.60 38.5 核黄素65 5mg 65 7 1522.95 7 1.00 23.43 莪术油113 0.1g 56.5 9 1292.72 8 0.89 22.88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58 1.2g 58 8 1193.06 9 1.13 20.57肝素钠78 1.25万U78 5 995.28 10 2.00 12.76 妇产科克林霉素232 0.9g 232 2 6992.48 1 0.50 30.14宫血宁胶囊682粒0.13g 113.7 7 771.34 2 0.29 6.78氨甲环酸12 0.5g 12 10 687.52 3 0.3 57.29 甲硝唑203 0.5g 203 3 536.94 4 1.33 2.65 青霉素钠1380 80万U138 4 450.39 5 1.25 3.26云南白药胶囊336粒0.25g 56 9 445.54 6 0.67 7.96益母草颗粒265包15g 88.33 8 422.68 7 0.88 4.79维生素C 802 1g 401 1 405.81 8 8.00 1.01缩宫素134 10U134 5 73.97 9 1.80 0.55酚磺乙胺254 0.5g 127 6 70.10 10 1.67 0.55急诊氨曲南260 0.5g 130 2 14025.44 1 0.50 107.89 脑蛋白水解物202 60mg 101 5 10665.60 2 0.40 105.60 丹参酮492 10mg 123 3 9471 3 1.00 77.00 帕珠沙星383 0.3g 383 1 8720.91 4 4.00 22.77 多种微量元素341 2ml 68.2 8 8402.24 5 0.63 123.20 血塞通116 400mg 116 4 7788.70 6 1.50 67.14 泮托拉唑82 60mg 82 6 5313.44 7 1.17 64.80 复方甘草酸单胺S117 80mg 58.5 9 4283.14 8 0.89 73.22氨甲环酸74 0.5g 74 7 3972.32 9 1.29 53.68灯盏花素107 20mg 53.5 10 3015.47 10 1.00 56.36内1科血栓通948 250mg 948 1 54851.28 1 1.00 57.86 血塞通549 400mg 274.5 4 36862.60 2 0.50 134.29 环磷腺苷葡胺454 150mg 454 2 23172.16 3 1.50 51.04 脑蛋白水解物306 60mg 153 6 16156.80 4 0.67 105.60 小牛血704 0.2g 352 3 16030.08 5 1.67 45.54 头孢米诺283 0.5g 141.5 8 11673.75 6 0.75 82.50 氨曲南164 0.5g 82 10 8846.82 7 0.70 107.89 灯盏花素273 20mg 91 9 7693.69 8 0.89 84.55 头孢噻肟钠615 1g 153.75 5 6832.65 9 1.80 44.44 果糖二磷酸钠142 5g 142 7 5467.00 10 1.43 38.50内2科薄芝糖肽1521 5mg 960.5 1 53656.32 1 1.00 55.86 血塞通299 400mg 299 3 20076. 2 0.67 67.14 核黄素475 5mg 158.33 5 11129.25 3 0.60 7029脑蛋白水解物209 60mg 104.5 8 11035.20 4 0.50 105.60 利福霉素574 0.5g 287 4 10329.70 5 1.25 35.99 阿洛西林308 2ml 102.67 9 9693.07 6 0.67 94.41 复方甘草酸单227 150mg 113.5 6 8310.12 7 1.17 73.22 胺泮托拉唑113 1g 113 7 7322.17 8 1.14 64.70 多种微量288 0.5g 57.6 10 7096.32 9 0.90 123.2乳酸左氧氟沙514 0.2g 514 2 6502.10 10 5.00 12.65 星外1科头孢米诺804 0.5g 402 1 33165.00 1 1.0082.50脑蛋白水解物190 60mg 95 5 10032.00 2 0.40105.60头孢噻肟钠646 1g 161.50 3 7177.06 3 1.0044.44泮托拉唑98 60mg 98 4 6350.21 4 1.0064.80美洛西林261 1g 87 6 5150.57 5 0.8359.20尼莫地平260 2mg 65 7 5144.1 6 0.8679.14复方甘草单胺94 60mg 47 8 3441.15 7 0.8873.22核黄素87 5mg 43.5 9 2038.41 8 0.8946.86甲硝唑683 0.5g 341.5 2 1806.54 9 4.50 5.29多种微量元素67 2ml 13.4 10 1650.88 10 1.00 123.20 外2科头孢噻肟钠646 1g 161.50 3 7177.06 3 1.0044.44泮托拉唑98 60mg 98 4 6350.21 4 1.0064.80美洛西林261 1g 87 6 5150.57 5 0.8359.20尼莫地平260 2mg 65 7 5144.1 6 0.8679.14复方甘草单胺94 60mg 47 8 3441.15 7 0.8873.22核黄素87 5mg 43.5 9 2038.41 8 0.8946.86甲硝唑683 0.5g 341.5 2 1806.54 9 4.50 5.29多种微量元素67 2ml 13.4 10 1650.88 10 1.00 123.20 乳酸左氧氟沙星81 0.2g 81 5 1024.65 9 1.80 12.65果糖二磷酸钠22 5g 22 10 847.00 10 1.00 38.50 五官科头孢噻肟钠662 1g 165.5 4 7354.82 1 0.25 44.44 氨甲环酸50 0.5g 50 5 2684.00 2 0.40 53.68 氨曲南14 0.5g 7 9 755.22 3 0.33 107.89云南白药胶囊544粒0.25g 272 1 721.34 4 4.00 2.65甲硝唑252 0.5g 252 2 666.54 5 2.50 2.65 重组牛碱性纤维生长因子凝胶11支5g 11 8 469.48 6 0.75 42.68 克林霉素12 0.9g 12 7 361.68 7 1.00 30.14 阿洛西林15 2g 3 10 314.16 8 0.80 104.72 乳酸左氧氟沙星18 0.2g 18 6 230.18 9 1.50 12.79 维生素C 408 1g 204 3 206.45 10 3.33 1.01。

如何利用临床分析评估药物治疗效果

如何利用临床分析评估药物治疗效果

如何利用临床分析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在临床药物治疗方面,评估药物治疗效果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通过准确的临床分析评估,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临床分析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实用技巧。

一、确定评估目标和指标在评估药物治疗效果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评估的目标和指标。

不同的疾病和药物治疗可能有不同的目标,如疾病症状的缓解、生物标志物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估指标,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药物治疗效果。

二、建立评估基线在给患者开始药物治疗前,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评估基线,即获取患者在治疗前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根据评估目标和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临床观察、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方式收集基线数据。

三、记录和分析数据在评估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

这包括患者的病历信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观察结果、实验室检测数据等。

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四、采用常用评估工具临床分析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评估工具。

例如,40项生物媒介的评估表(BIOMED),可以用于评估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国际复发性卒中疼痛调查表(ICST)可以用于评估复发性卒中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

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并提供一些量化的指标。

五、结合临床判断在评估药物治疗效果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数据和评估工具的结果,还需要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判断。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听取患者主观感受、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等方式,综合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六、定期复评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定期进行复评。

定期复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治疗效果的动态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复评时,可以根据之前的评估目标和指标,继续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并与基线数据进行对比。

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评价

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评价

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评价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是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环节,它衡量了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药物剂型的选择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副作用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生物利用度的定义、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定义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和利用的比例。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剂型特点、给药途径、肠道吸收和肝脏代谢等。

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旨在评估药物剂型在体内的发挥作用的效果。

二、评价方法1. 绝对生物利用度评价绝对生物利用度评价是通过比较药物在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药物浓度来评估药物的吸收程度。

一般采用体内动力学参数(如消除速率常数、药物半衰期等)和药物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绝对生物利用度。

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药物在体内无肝脏首过消除的情况。

2. 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是通过比较不同剂型在相同给药途径下的生物利用度来评估药物剂型的差异。

一般采用药物曲线下面积(AUC)或最大药物浓度(Cmax)来评价相对生物利用度。

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药物在体内存在肝脏首过消除的情况。

3. in vitro评价除了临床试验中的体内评价方法外,还可以使用in vitro评价来预测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

常见的in vitro评价方法包括肠道模型、Caco-2细胞渗透实验和肝脏微粒体酶系统等。

三、应用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评价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1. 药物研发药物研发阶段需要评价不同剂型的生物利用度,以选择最佳的剂型。

通过评价不同剂型的生物利用度,可以优化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效果,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2. 临床应用在药物临床应用中,药物剂型的选择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评价剂型的生物利用度,可以选择最适合的给药途径和剂型,以增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效果,提高治疗效果。

四、总结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是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效评价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效评价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效评价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活性成分与辅助药材或基质相结合,通过适当的制备工艺制成的药品形式。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评价对于给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判至关重要。

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准确评价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对于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一、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血液循环并产生药效的程度和速率。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生物利用度的评价可以通过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来实现。

药动学研究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过程,通过测定药物在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曲线,计算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来揭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效学研究则通过观察和测定药物对目标生物体的效应来评价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本身的特性、给药途径、制剂性质以及个体差异等。

药物的化学性质、溶解度、脂溶性、稳定性等物理化学特性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和渗透,进而影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不同的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的生物利用度,例如经口给药途径的药物会经过胃肠道吸收,而经皮给药途径的药物经过皮肤渗透。

此外,制剂性质如制剂的pH值、粒径、溶解度等也会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产生影响。

个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代谢能力等因素,也会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产生影响。

二、药物制剂的药效评价药效评价(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是评价药物对目标生物体的治疗作用和效果。

药物制剂的药效评价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药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试验等。

药理学研究通过对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揭示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评价药物对目标生物体的治疗效果。

毒理学研究则评价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和安全性,以确定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适用性和风险。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药物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进入体内后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的程度,通常用来评估药物对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物动力学参数。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药物分析中的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

一、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定义和意义药物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给药途径或途径组合后,药物在人体内有效吸收并达到疗效所需的程度。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因此,准确测定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对于发展新药、优化药物剂型以及制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非常重要。

二、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1. 体内标记法体内标记法是通过给药药物加入标记物(如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测定。

利用体内标记法可以直接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但由于其特殊性和辐射安全性问题,应用较为有限。

2. 体外标记法体外标记法是通过体外实验测定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常见的体外标记法包括体外释放法、回归模型法、lumen中法等。

体外标记法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优点,适用于大规模筛选和初步评价药物生物利用度。

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通过大量样本的数据分析,获得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定量信息。

利用统计学方法可以对药物的体内行为进行描绘和预测,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直接比较、回归分析等。

三、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的实际应用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吸收特性和药物代谢产物,指导药物优化和制剂选择。

其次,在临床应用中,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可以提供药物的有效剂量和给药途径,指导合理的用药方案,保证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四、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挑战与前景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剂型、给药途径、体内环境等,因此研究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其次,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需要准确可靠,且与体内情况相符合。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及应用药物生物利用度是评估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并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是衡量药物口服后达到治疗效果的重要参数。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其相应的体内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药物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1. 体内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评价(1)药物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肠道进入血液的比例。

一般来说,血管内廓的药物将达到全身循环,而只经过肠粘膜的药物在肝脏通过代谢。

生物利用度的常见评价方法有药物浓度法、尿液排泄率法、粪便排泄率法和代表性牲畜法等。

(2)药物代谢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后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暴露在体内的时间段内代谢为活性物质的比例。

例如,口服药物被胃肠道吸收后,在首过效应和肝脏代谢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代谢反应,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生物利用度。

常见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包括血药浓度测定、药物酶活性测定和代谢物分析等。

2. 实际应用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生产和治疗等方面。

在药物研发阶段,药物吸收和代谢的生物利用度评价可用于筛选药物候选者并确定适当的剂型和剂量。

在药品生产中,分析药品的吸收和代谢生物利用度有助于检查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在临床方面,药物生物利用度评价可用于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并帮助医生实现个性化治疗。

3. 结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是药物研究和使用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药物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药物开发、药品生产和治疗方面,药物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

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

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口服固体制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药形式,它包括片剂、胶囊、颗粒等形式。

为了评价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程度和速度,有许多常用的评价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口服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

一、药物溶出度评价法药物溶出度是指在溶解体系中释放的药物总量,是衡量药物释放速度的重要指标。

药物溶出度评价适用于片剂、颗粒和胶囊等口服固体制剂。

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体外溶出仪来模拟胃肠道中的溶解过程,测定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的溶出度。

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药物的溶解性质和胃肠道的模拟环境,可以初步评估药物溶出速度和溶解性能。

二、体内药物吸收评价法体内药物吸收评价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过程的关键方法。

常见的评价方法有经典口服生物利用度评价法和人类药物生物等效性评价法。

1. 经典口服生物利用度评价法经典口服生物利用度评价法主要依靠比较药物在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生物利用度。

该方法需要在动物体内进行试验,比较两种给药方法的生物利用度差异,从而评估口服给药的有效性。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但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并具备较高的技术条件。

2. 人类药物生物等效性评价法人类药物生物等效性评价法是通过比较不同药物制剂在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变化,来评价不同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该方法更接近实际临床应用情况,尤其适用于常用的口服固体制剂。

通常采用单剂量交叉设计或多剂量设计,实验中测定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并计算药物的生物等效性。

三、体外转运模型评价法体外转运模型评价法是一种新兴的口服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它通过模拟胃肠道的转运过程和药物的渗透行为,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这种方法借助人工肠道模型和转运膜技术,研究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动力学过程。

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对动物实验的依赖性,但目前仍在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总结起来,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溶出度评价法、体内药物吸收评价法和体外转运模型评价法。

药物利用评价

药物利用评价

1
第九章 药物利用评价
一、药物利用评价的由来与发展
◈ DUR由来:药物利用评价(DUR)产生于美国
临 床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个人健康保险计划的实施;
药 1965《医疗照顾方案》和《医疗补助方案》的实施;


医疗保健管理机构对药物利用和医疗审计进行控制;
目的是保证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2
第九章 药物利用评价
布、处方及应用的情况,特别是由此引起的医疗、经

济决策”。可理解为药物由药厂到病人的全过程!实
际是药物利用的模式
8
第九章 药物利用评价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定义和意义
◈ 2、DUR的性质:
临 床
◈评价对象——药物使用模式(过程)

即处方医师针对特定的疾病状态,根据用药指征、药


疗种类、药物特点等用药的方法和过程。DUR通过评
临 床
◈评价的连续性——再评价、再改进

DUR的实施不仅是对用药模式的评价、分析和阐明,


而是将评价结果用于用药模式的改进上,然后进行再
评价、再改进,通过DUR的连续实施,最终达到改善
病人治疗质量的目的。
12
第九章 药物利用评价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定义和意义

3、目的和意义
临 床
目的:
药 ◈ 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性——合理处方
临 床
一是利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包括群体

研究和横断面研究


二是利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经济学评价,包括最小
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
析等方法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利用评价的方法
• 3.药物消耗量的统计分析
• 统计的主要指标有金额、消耗量、约定日剂量数 (DDDs)等 • 主要方法 • DDDs法 • 金额法
DDDs法
• 约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是某一特定药 物为治疗主要适应证而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 • WHO根据临床药物应用情况,人为制定每日用药剂量, 并建议用DDD作为测量药物利用的单位。 • 地西泮(安定)作为抗焦虑药使用,平均日剂量为10mg, 则地西泮的一个DDD就是10mg。 • 雷尼替丁平均日剂量为0.3g,则它的一个DDD就是0.3g。
DDDs法
DDD的局限性: ①适用范围专一; 只是在药物利用临床的实际剂量。
②存在地区差异;以北欧国家的用药水平为基础制定。 ③药物适应症单一;DDD只考虑具体药物的主要适应症,如果有多 种适应症(如阿斯匹林)、常用剂量范围很广(如抗生素)就很难确定 DDD值,(一般取中、上值) 。
药物利用研究的方法
1.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侧重于药物使用的数量,主要通过处方分析,
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获得药物利用的量化数据,得出
药品消耗量、金额、使用频度等信息,判定是否存 在药物滥用和过度使用 , 可以对消费结构及其社会、 经济效益作出评价, 反映一定范围的卫生保健总体 水平和变化、发展趋势
④群体特征明显,未考虑儿童用药。
金额法
• 通过药品的购药金额排序、分析、整理, 研究药品消耗金额大小、比例和分布
• 是通过购药金额排序分段比较、购药金额 增长率分析、购药金额前100位药品分析 等
药物利用评价的步骤
• 1、成立药物利用评价委员会 • 2、确定评价的范围 • 3、建立评价质量标准 • 4、收集资料 • 5、评价结果 • 6、改进用药方式
• 教育性措施包括针对医生、药师与病人的培训班、 宣传资料、评估结果书面反馈、评估结果电话反 馈、药物使用通讯以及专家咨询等
7、进行药物利用的再评价
• 在干预措施实施3-12个月后,需进 行再评价,即评价干预的效果。进 行干预措施前后比较
药物利用研究的产 生
• 始于20世纪60年代,闻名于世的沙利度胺事件是促使药 物利用研究兴起的根源。
沙利度胺事件
• 上世纪60年代前后,欧美至少15个国家的医 生都在使用这种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很多 人吃了药后的确就不吐了,恶心的症状得到 了明显的改善,于是它成了“孕妇的理想选 择”。 • 但随即而来的是,许多出生的婴儿都是短肢 畸形,形同海豹,被称为“海豹肢畸形”。 1961年,这种症状终于被证实是孕妇服用 “反应停”所导致的。于是,该药被禁用, 然而,受其影响的婴儿已多达1.2万名。 • 人们不应该忘记一句老话:凡药都有三分毒。 切忌对药物、尤其是化学药物的随意滥服。
药物利用评价
药物利用评价
概念:药物(品)评价和药物利用评价 ◈ 药物评价是评价药物本身属性,主要指标为安全性、有 效性、经济性、药品质量等。 • 包括上市前评价(研究)和上市后再评价
• ◈ 药物利用评价是评价药物使用过程(模式)的合理性, 主要指标为药物使用数量、使用质量。 • 评价方法有:药物流行病学评价和药物经济学评价
DDDs法
• DDD值可参阅药典或权威性药学书中规 定的治疗药物剂量,并与临床医师共同讨 论制定。 • 必须指出的是,DDD本身不是一种用药 剂量,而是一种技术性测量单位。使用 DDD时,必须符合两点基本假设,一是 病人接受药物治疗,有良好的依从性;二 是指用于主要适应证的日平均剂量。 • DDDs表示每千人使用药物的DDD量
5、评价结果
对收集的数据作分析整理后,与预 定标准比较,进行评价。评价重点 是揭示一定时期、一定卫生保健制 度下药物使用模式
6、改进用药方式
• 经过评价发现药物利用中存在问题,通常要提出并 实行干预措施,以使药物使用合理化
• 常用的干预措施可分成管理性措施与教育性措施。
• 管理性措施包括制定处方行为标准,经济奖惩与实 施咨询制度。
DDDs法
• 用药人日(DDDs) : 即药物总用量除以该药的DDD值所得数量,为用药治疗 一天的人数,计算公式为: DDDs=总用量÷DDD值 用以反映药品的使用量。有两种计算方法 • ⑴ DDDs=年消耗某药品量/ DDD值,即以约定日剂量为单 位的全年某药品用药次数
• ⑵ DDDs=(年消耗某药品量×1000)/( DDD值× 365× 居民数) ,即以约定日剂量为单位的每1000居民每天某 药品的消耗量
定性评价 -- 侧重于药物使用的质量,即安全
性与 有效性,通过先制定标准来判定
药物利用评价的方法
• 2.回顾性、现时性、前瞻性
• 回顾性评价——目前最主要的评价方法,目的在 于预防滥用和不合理用药再发生
• 现时性评价——监测正在执行的药物治疗消耗大 量人力、物力
• 前瞻性评价——根据药物已知信息评价处方合理 性
3、建立评价质量标准
• 药物利用评价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评价标准 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
• ◈制定标准应参考杂志及药厂等有关资料
• ◈制定标准可参考其它药物利用评价的结果
• ◈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应该清楚明了,便于操作
4、收集资料
• 药物利用数据是药物利用评价的基础,数 据应完整准确,包括处方医生的资料、病 人的资料、疾病的资料等
• DUR的实施不仅是对用药模式的评 价、分析和阐明,而是将评价结 果用于用药模式的改进上,然后 进行再评价、再改进,通过DUR的 连续实施,最终达到改善病人治 疗质量的目的。
药物利用研究的意义
目的:力求实现用药的合理化,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
了解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状况及实际消费。 了解药物应用的模式(给药方式、给药剂量、使用频率、使用成 本、治疗进展)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了解药物消费分布与疾病谱的关系,预测药品的需求量和需求 结构。 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人口素质和健康状况几社会、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 对某些药物的滥用进行监测。 为政府制定、调整卫生保健政策、法规提供研究资料。
• 7、进行药物利用的再评价
1、成立药物利用评价委员会
• 一般由临床医生、药师与医院及相关管理机构 (医疗保险公司)人员组成。 • 职能: •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改善处方行为的干预措施 对典型不合理用药事例提出调整建议
起草并向有关管理部门呈交评价报告
2、确定评价的范围
药物利用评价只能是部分药物,主 要从两个角度考虑。 ◈ 药理作用:易产生不良反应或可 带来有益影响,如:精神科药物、 心血管药物、抗生素类、抗肿瘤 类等。 ◈ 金额消耗:可降低医疗费用
药物利用研究的由来
• 药物利用评价(DUR)产生于美国
• • •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个人健康保险计划的实施; 1965《医疗照顾方案》和《医疗补助方案》的 实施; 医疗保健管理机构对药物利用和医疗审计进行 控制;
• 目的是保证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 药物利用评价已成为衡量医疗用药处置是否得当 的一种方法
药物利用研究的进展
• 表现在两个方面: • 1.应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对药物利用进行客观评 价:药物流行病学方法有助于说明一个医院或一 个地区的药物利用状况,也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 的结合上阐明药物利用状况的因果关系,对于医 疗卫生决策具有实际意义。 ; • 2.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药物利用的经济性进行 评价
药物利用研究的定义
• 药物利用研究:是对全社 会的药物市场、供给、处 方及其使用的研究,其研 究重点是药物利用所引起 的医药的、社会的和经济 的后果以及各种药物和非 药物的因素对药物利用的 影响。 • 具体地讲药物利用研究就 是对药物处方、调制及其 摄入的研究。
药物利用评价的性质
• 药物利用评价的连续性——再评 价、再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