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教材《千字文》的生命教育理念初探

蒙学教材《千字文》的生命教育理念初探

《千字文》是一套中国古代印刷文学、经典文学、短小精悍的教学教材。它以

简要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千百古今之根源进行深化解读,并教导人们尊崇自然,尊重他人,勤劳孝老的优良传统文化。因此,它也是一本深具生命教养色彩的经典教材。

它以其波澜壮阔的精神风貌,和容易掌握的理念,将以天文、地理、社会等的

知识及其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然哲学及人性化的教育精髓。令人振奋的是,它更加强调有礼貌、宽容慈爱、知庆知足等品质,使得读者有更多的润泽处。

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社会学、历史学等,都能从中获得生命教育的宝贵精

神财富。它强调帮助老弱病残、传承礼仪文明,渗透着我们素质教育中“仁义礼智信”的完善理念,让读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触动,前往自然之路。

因此,《千字文》不仅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见识新的世界,更是一份

对时代文明的影响及其精巧的指引,可以帮助我们获取魔力,勇攀高峰,拓宽视野,学习和掌握文明的精髓,促进建立一个文明的社会秩序。它还能够引导孩子们拥抱社会,坚守真理,把握准备就绪,身先士卒,不断成长;因此,有必要大力推荐它作为重要的优良教材,作为一份经典藏书,传播其伟大的生命教育理念。

从《千字文》看语文教育人文理念的实现.

从《千字文》看语文教育人文理念的实现 关键词:《千字文》;伦理道德教育;语文教育;人文理念在今天这个传统与现代大碰撞的年代,探寻传统蒙学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将是教育学界一件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反顾古代蒙学教育,将其教育实践特点加以梳理研究,借鉴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经验,对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成书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作者为南朝梁时周兴嗣。作为最早的蒙学读物,千字文开创了蒙学教育传统的先河,初步形成了蒙学教育和蒙学读物编写的体系,为蒙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蒙学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后来的《三字经》、《弟子规》、《童蒙须知》等蒙学读物无疑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我们通过对《千字文》伦理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目的是为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人文理念的实现应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千字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字且没有重复的字眼,但它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天文、地理、哲学、伦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区区一千字中,编者能够把如此众多的内容囊括进去,并组合得如此完美,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其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特点,给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文理念的启示意义十分显著。 《千字文》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文化知识与其它知识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人伦关系在蒙学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学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讲的是孝亲;“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则谈夫妇人伦;“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说兄弟和睦;“交友投分,切磨箴规”是朋友之谊;“资父事君,曰严与敬”是忠孝之心。凡此种种,总是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想。 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说,人们从中接受吸取的则是礼的精神。中国人崇尚礼仪,讲求礼貌、礼让、礼节。所谓礼貌就是个体的修养,待人接物应有的品质,其实质就是不断超越自身,克制个体欲望,为人要宽厚博大、仁慈宽厚,“仁慈恻隐,造次弗离”。安贫乐道、养生自持也是重要的人生修养,“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可以说,《千字文》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人生修养规范。 语文教育人文性最重要的体现是从人类优秀的文化中吸收养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进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如果脱离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我们忽视文化的浸融,将塑造健全的人格用一种道德符号的形式强行灌输给学生,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甚至适得

蒙学教材中传达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以《三字经》和《千字文》为例

蒙学教材中传达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小学 教育教学的启示—以《三字经》和《千 字文》为例 [摘要] 传统蒙学教材中传达的教育理念既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与义务教育课标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对现今的语文教育教学来说也 有适用的地方和积极的启发。《三字经》和《千字文》也是传统蒙学教材中的 “佼佼者”,内容丰富,流传甚广。 全文从蒙学及蒙学教材的概念界定、《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内容简介、《三字经》和《千字文》的主要内容、共同点及比较以及《三字经》和《千字文》中的教育理念和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四个部分来论述。 [关键词] 蒙学教材《三字经》《千字文》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启示 《三字经》和《千字文》作为我国开蒙教育的“第一书”,内容丰富,流传 甚广,是一部高度浓缩的文字学史和中国文化史。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一、概念界定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 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1]这些都在蒙学教材中有所体现;同时,蒙 学教材中所传达的教育理念也有助于语文课程四条基本理念的实现。 (一)蒙学

“蒙”字有众多释义,但蒙学中的“蒙”字取蒙昧、启蒙的释义,指中国传 统的幼儿启蒙教育。古代殷实之家的儿童一般会在4岁左右开始读私塾,称之为“开蒙”。 蒙学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蒙学体现在《辞海》中对蒙学的定义: “蒙学也称‘蒙馆’,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作文及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2]广义的蒙学体现在徐梓在其《蒙学读物的 历史透视》一书中的定义:“把蒙学单纯地说成是学校,实在是偏狭了一些。其实,蒙学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包括教育的 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一教学旧时在书馆、乡学、 村学、家塾、冬学、义学、社学等名称不同的处所进行。”[3] 徐梓对蒙学的定义和阐释被学者广泛接受,笔者也认同他的这一定义,认为 蒙学是在特定场所,针对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普遍认为是4-12岁,即现在的 小学阶段),进行识字写字、名物常识、历史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启蒙的教育。 (二)蒙学教材 关于蒙学教材的解释,徐梓在他的《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一书中也有说明:“所谓的蒙学读物,就是为了实施这种教学(即蒙学,启蒙教育)而编成的读本。蒙学读物又称蒙书、蒙养书、古代儿童读物、蒙学教材、启蒙教材、蒙童课本、 语文教育教材等,各种名称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所指还是大体一致 的。”[4] 从古至今流传的蒙学教材有很多,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等,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流传最广、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明代政治家吕坤曾在他的《社学 要略》中说道:“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可见《三》《百》《千》在蒙学教材中的代 表地位以及人们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

《千字文》——华夏蒙学丛书系列之三

《千字文》——华夏蒙学丛书系列之三 《千字文》 作者:【南朝】周兴嗣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旁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盘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义密勿,多士实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诚。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千字文》的故事

《千字文》的故事 《千字文》的故事 “钟灵毓秀产英豪,学博才雄气象高。孝行堪追周闵仲,忠心不亚汉萧曹。革融相友惟崇信,楷隶偏工特宠褒。敬述数言书像后,有如麟阁书功劳。姑孰周兴嗣谨识。”近日,《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的一篇赞文在安徽省当涂县塘南镇的《姑孰王氏家谱》中被发现。 “《姑孰王氏家谱》里还有王安石、苏东坡等历代大家写的序文。这套家谱的真实性从两套家谱上得到印证:据《姑孰周氏宗谱》记载,周兴嗣的妻子姓王,周兴嗣的儿子由姑孰迁到了金陵曹村(今属江宁,地处江东横山北麓),当涂塘南周兴嗣后裔是元代周春(排行第八,又名‘胜八’)从江宁曹村迁来。为此我们专门到江宁曹村找到了明朝开国功臣陶安(当涂人)主修的《周氏家谱》,谱中记载着周兴嗣后裔从曹村(今南京江宁)迁到了‘螳螂阁’的事实,其中‘螳螂阁’就是‘塘南阁’, 只不过是发音问题。曹村,至今还居住着周氏和王氏后人。此外,我们在塘南看到了周兴嗣在《姑孰王氏家谱》中为王氏族人写的赞文。”当涂县文联主席施长斌对记者说。 周兴嗣,字思纂,南朝齐梁时姑孰(今安徽马鞍山当涂) 人。古书记载他“年十三,游学京师,积十余载,遂博通记传,善属文”。《梁书·周兴嗣传》记载“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可见其博闻强识。作为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千字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既是启蒙和儿童教育的最佳读物,也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直至1 500多年后的今天,仍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然而,关于周兴嗣和《千字文》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千字文》缘何可以流传1500年 本报记者陈佩珍 勾勒出梁武帝前的文化脉络 关于周兴嗣《千字文》的成书过程,史书少有记载。在唐人李绰的《尚书故实》中,曾提及:“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按指王羲之)书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 为了便于后人理解这个故事,当涂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千字文书院院长冯金城将这个有些传奇色彩的故事演绎成剧本:姑孰才子周兴嗣,才高八斗,恃才被贬,忘我徜徉于姑溪山水。一日接诏进殿,武帝命其编著童蒙之幼学。周兴嗣倨傲,武帝不悦。然武帝惜才,未有问罪,寻法治其高傲。遂命首辅大臣殷铁石拓书圣王羲之一千不同字,命周编纂成蒙学韵文,并下旨“三限”:一限字,一千字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二限人,只能是周兴嗣一人完成;三限时,必须在一夜之间编就…… “我们研究《千字文》能感受到周兴嗣写《千字文》殚精竭虑。一千个不同的汉字组成的《千字文》,从梁武帝那个时代划代,全面地勾勒出梁武帝以前的文化脉络,同时也预言了后世的文化现象。”冯金城说。 《千字文》用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以四字韵语连缀成文。《千字文》之后的蒙学读物,如北宋初年的《百家姓》、宋以后出现的《三字经》等都未能影响《千字文》的传播。宋人项安世所著《项氏家说》说:“古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说明《千字文》在宋代仍是普遍使用的蒙学教材。清人唐鉴为何桂珍新编《训蒙千字文》作序,极力贬斥周兴嗣原本《千字文》,然而序文也透露出它在清代广泛流传的情况:“如周氏

《千字文》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千字文》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学习 能力和人文素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也需要 从古代蒙学教材中汲取一些宝贵的教育价值,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包括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教材。这些教材以简练的文字、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 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和教育基础。通过这些教材,孩子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言, 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优秀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代蒙学教材强调了道德修养。在《三字经》中提到“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了人 性本善的观念。教材中还包括了许多关于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引 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种注重道德教育的传统教材,对于当今社会 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迷失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注重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千字文》中,“童蒙师,言必信;信必果,果必行;行必成,成必学;学必敬,敬必慎;慎必愼,愼必明;明必格,格必正。”这些 古代经典教材中充满了对学习的推崇和重视,强调了“学就是信、果、行、成、学、敬、慎、愼、明、格、正”的过程。这种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于培养当代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和学习动力,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学习《百家姓》,孩子们可 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和家族传统;通过学习《千字文》,孩子们可以认识到古代 的文化符号和社会习俗;通过学习《三字经》,孩子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观 念和道德伦理。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和传承,对于当代青少年 的身心健康、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道德修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在当今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学习能力的不足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成为了当代教育 的痛点和难题。我们需要从古代蒙学教材中获得启发,传承和弘扬其中蕴含的优秀教育价值,为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应当注重弘扬道德教育。古代蒙学教材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对于当今社会中道德 沦丧和价值迷失的问题具有深刻启示。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增 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行修养。 我们应当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古代蒙学教材中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于当代学生的 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和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书心得——探析《千字文》道德思想及当代价值

读书心得——探析《千字文》道德思想及 当代价值 引言 当今,人们的生活质量虽已得到了较大提高,而道德水平并没有相应提升,人际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人的心性浮躁,急功近利,使得“道德滑坡”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当下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千字文》作为古代蒙学教材,更重视道德教育。《千字文》中道德思想融入了如何做人的道德规范教育,而这些道德规范正是当下人们所缺失的道德品质。 一、关注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一)强调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孝、悌”属调节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道德品质,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千字文》十分重视“孝、悌”的道德教育。周兴嗣在《千字文》中说“恭维鞠养,岂敢毁伤”,这两句话出自《孝经》。从社会伦理角度来看,这两句话强调人应当学会自爱。认为人们必须小心谨慎地爱护自己的身体发肤,而不要轻易去毁伤它。古时,男子不可以随意削发、剃胡须。因此,在古代,自爱就是一种孝的表现。那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孝呢?对此,《千字文》中说“孝当竭力”。“夙兴温凊”。认为子女对待父母要尽心奉养和顺从,并且应当竭尽全力地孝顺。侍候父母,要早起晚睡,让他们感受到冬暖夏凉。可见,中国传统启蒙教材都把孝、悌作为最重要的美德,意在告诉儿童从小就要做一个孝亲敬长、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今天,由于“孝、悌”观念的淡化,“孝、悌”教育的弱化,人们的“孝、悌”道德出现滑坡现象。因此,《千字文》中强调“孝、悌”的道德教育,对提高现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强调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千字文》中说“信使可覆”,这句话原出自《论语·学而篇》,虽然这四个字看起来简洁短小,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意义。“信使可覆”强调做人要讲信用,人与人之间要诚实守信,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要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周兴嗣之所以把诚信放在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中,原因是诚信相当重要。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重要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而且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底线,是立身之命。 在当今社会,诚信方面相当混乱,出现了诸如电话、短信诈骗,假冒商品,食品不安全等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可见,诚实守信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千字文》中强调“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对促进当代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强调大器量、谦虚谨慎的为人态度 器量的大小是为人处事道德修养水平的表现。一般来说,人只有有大器量,才能成就大事业。那器量达到多大才好呢?对此,《千字文》中说“器欲难量”。一个人为人处事,心胸器量要足够大,大到让人难以估量才好。众所周知,《千字文》是一部用来供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周兴嗣在此提出“器欲难量”的用意,意在告诉儿童从小要做一个有大器量、有宽容之心的人。一个有大器量的人,在

从内容和编写特点方面看蒙学教材“三百千”

何雅婷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传统的蒙学教材,让儿童在识字过程中学到很多自然、生活、历史常识,语言整洁,为韵文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包含丰富的内容,同时富于教育意义,告诫蒙童们尊师重道、孝悌友爱,还通过一些励志故事勉励他们努力学习。本文主要探讨“三百千”的内容和编写特点。 [关键词]“三百千”;内容简介;编写特点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9-0112-01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1]明代思想家吕坤在《社学要略》里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三百千”将早期的识字教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常识以及儒家德育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在识字的同时对儿童进行道德熏陶,同时以韵文为主,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从时间上来说,《千字文》出现于六朝时期;《百家姓》则在北宋初期出现;《三字经》则到宋末才出现。 一、“三百千”内容简介 《三字经》相传为南宋王应麟编纂,三字一句,全书350句。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言为主,不易于幼儿诵读。而《三字经》三言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朗朗上口,以儿歌的形式迅速流传,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后来被称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分为教育篇、礼义篇、常识篇、历史篇、勤学篇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能独立成文,但合在一起又层层推进,一以贯之。教育篇主要讲述教育和学习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首先向家长和教师阐明教育的重要性,再向孩童们灌输刻苦学习的意识。礼义篇以传统美德故事告诫儿童们要尊师重道、孝悌友爱。常识篇主要介绍三纲、五常、五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古代生活的一些常识。历史篇是全书的重点,占了整个篇幅的一半,介绍了古代文化典籍以及朝代变迁的历史知识,语言精练,高度概括,内容丰富。勤学篇以苏洵、蔡文姬、刘晏等人刻苦学习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勉励儿童趁早发奋,努力学习。《三字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过一些修改,但其中的精华部分一直流传至今。 《百家姓》写于北宋初期,具体作者不详,相传为钱塘儒生所编。全书四字一句,是姓氏的汇编,没有实际的思想内容。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寻根意识。作者将单调枯燥的姓氏按一定的韵律组成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 《千字文》即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南朝时期,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由周兴嗣编纂成文。《千字文》被公认为世界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蒙学识字教材。既有优美的辞藻,也有贴近生活的口语化描述,堪称训蒙长诗。《千字文》为四言体,250句,收录1000个汉字,句句押韵,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2]开头从天地四时讲起,“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接着介绍自然界一些现象,再论述上古的历史和一些传说典故,“吊民伐罪,周发殷汤”。还有一些修身齐家的知识,“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其中还有优美的景色描写,“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最后以对学童未来道路的劝诫收尾,“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千字不重,一气呵成。 二、“三百千”编写特点 “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首先是为了让儿童识字。《三字经》全文去掉重复的字,大约由541个不同汉字组成。《百家姓》由568个字组成。《千字文》中有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除

浅析学习《千字文》对提升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促进作用

浅析学习《千字文》对提升小学生传统 文化素养的促进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流传近1500年的《千字文》就是经过时间筛选和历史沉淀的传统文化精品,代表了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 最高水平。它既是一篇四言长诗,又是一部袖珍版中华百科全书,蕴含了丰富的 传统文化内涵。6-12岁的小学生正是“童蒙养正”的关键时期,学习《千字文》 对提升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千字文;传统文化;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 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前我国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度地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走 进了语文课堂,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 《千字文》作为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蒙书,其全文内容包罗万象,它对古代 传统诗词文理的解析,天文历法的传播,文史典故的引用,行文作对、书法欣赏 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它对提升小学 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 1. 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 《千字文》字字珠玑,文采斐然,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传奇:南朝 才子周兴嗣,奉诏用一千个互不重复的单字,勾画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 本轮廓,将自然、生活、修养、道德、国家政事、理想抱负全都囊括其中。因此,每一个字眼都藏有乾坤,对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具有以下意义。

(一)积累词汇 《千字文》是历史上公认的最佳儿童启蒙书籍之一,尤其作为识字教材。不但能提供使用率很高的单字,而且其词汇也极为丰富,语言优美,词藻华丽,很多词形成了成语或被当做专用语广泛应用到戏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寒来暑往、知过必改、空谷传声、川流不息、夫唱妇随”等。甚至因为它四字一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几乎每句都可以作为成语来使用。既保证了启蒙读物应有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兼顾到语句的美感,值得学生积累运用。 (二)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字。《千字文》作品虽不长,却一字一智慧,字里有乾坤,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内涵。 如“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句子的“腾”和“结”二字,把云的气势和霜的冷峻表现得生动形象。再譬如“枇杷晚翠,梧桐早调”,把“翠”字活用为动词,不仅突出了枇杷的翠绿,而且显示了其欣欣向荣的活力。又如“临深履薄”则以“深”、“薄”指代深渊与薄冰,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底蕴。 因此,《千字文》不仅可增加孩子的识字量,还能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品味古诗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汉字不仅意蕴深厚,其字形充满了审美意味和想象空间。从书法教育的角度看,没有任何启蒙书能提供比《千字文》更丰富全面的书法范本了。 《千字文》集中了常用的一千个互不重复的汉字,加上行文优美典雅,是传统文化与书法的完美结合。此后成为了历代书法家最为青睐的书写对象,历代书法家均有《千字文》书法作品流传于世。如怀素、欧阳询、智永、宋徽宗、梁元帝、颜真卿、米芾、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赵孟頫、傅山、启功还有一大笔硬笔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都对《千字文》爱不释手,这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与传承起到的作用无法估量。

新时代蒙学教材“三百千”的校本化启示

新时代蒙学教材“三百千”的校本化启示 作者:董春华 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09期 摘要:“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为传统的蒙学教材,以独特的韵文化识字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的校园生活,培养和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笔者将以传统蒙学教材“三百千”为例探讨古代蒙学教材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新时代蒙学“三百千” 校本化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向传统语文教育中汲取经验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所重视。从古代开始就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众多蒙学教材中所包含的童蒙教学经验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教育智慧的结晶,值得新时代学校教育学习和借鉴。将古代蒙学教材中的智德审美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推广到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三百千”内容概述及德育视角 1.“三百千”的德育内涵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中国古代三种启蒙读物,俗称“三百千”。千百年来“三百千”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字经》1248字,《百家姓》472字,《千字文》1000字,去其重复,当有2000-3000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认识的字3000个,要求会写的字2500个。“三百千”恰恰符合新时代义务教育对识字量的基本要求。《三字经》三字一句,隔句有韵,《百家姓》《千字文》四字成句,都有韵脚,朗朗上口,容易背诵。这些虽非儒家正规经典,但包含了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三字经》开宗明义,即讲述了儒家的性善说和仁义孝道说等伦理学说,接着讲述了典籍、文化和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目录。《百家姓》简要系统的以韵文化的形式记录中国人的姓氏。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家族,而姓氏是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千字文》拮自王羲之书法中不相同的千字组成,使之成韵。首尾连贯,对仗工整,文采斐然,宛转有致,讲述了古人对历史文化、山川器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认知。 《三字经》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距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从明清时期一直流传至今的经典蒙学教材,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识字启蒙教材,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实用性强;在形式上,三字一句整齐押韵。《三

汉魏南北朝蒙书的汉字书写价值比较与变迁——以《急就篇》与《千字文》为例

汉魏南北朝蒙书的汉字书写价值比较与 变迁——以《急就篇》与《千字文》为 例 摘要: 我国的识字蒙学教材从先秦时期就有了。汉朝时期,最为著名和流传最广的是史游撰写的《急就篇》,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识字课本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其中《千字文》成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蒙学书籍。汉字书写作为语文学科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对儿童体会文字构造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与精神素养有重要意义。这两本书体现了汉魏南北朝蒙书的汉字书写价值的变迁与发展,对当代汉字书写也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蒙学教材急就篇千字文汉字书写 一、《急就篇》与《千字文》在汉字书写方面的相同之处 (一)注意把握汉字的规律和特点 (1)兼顾形义 《急就篇》分门别类的编撰方式是以汉字的规律和特点为根据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字形”出发按汉字部首进行分类编排,另一种是从“字义”出发按事物品类进行分类编排。《急就篇》已经开始涉及和体现部首分类的方法了。例如,第九章“絳緹絓紬絲絮綿”都是“绞丝旁”、“锻铸铅锡锭鐎”都是“金”字旁。但是部首法的运用并不成熟。《千字文》也是如此,它在编排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先让学生掌握好汉字的笔画笔顺之后,再教学生书写字形简单但构字能力较强的独体字。 (2)注重押韵

写字教材为了便于蒙童诵读和记忆,都非常重视用韵。例如《急就篇》,整 齐的同时却又不显呆板,充分利用了汉字的语音特点。短句是隔句押韵,七字句 是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如短句“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 史步昌”,这属于隔句押韵。 《千字文》全文以每两句为一组,共一百二十五组,每组最后一个字都押韵。如第一组“天地玄黄”到第二十五组“诗赞羔羊”,每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荒”、“藏”……“羊”,押的都是 ang 韵。 1.常用字比例高 作为字书,两者都集中了当时的日常用字。《急就篇》全书 2144 字,少 有重复。《千字文》使用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其中92个字在《急就篇》中也有,两者从文字重合度来讲,相似度约占60%。 1.具有文化启示作用 《急就篇》、《千字文》中有许多关于中国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记载。 根据学习对象,选择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写字教学,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 中国文化,体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另外,两本教材里都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中国人的风俗传统、道德标准,蕴含我国特有的物质文化现象。通过写字训练,能够帮助儿童学习生活常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4.重视书写能力的培养 汉代极其重视对学童书写能力的培养,《急就篇》载体为“觚”,“觚”是 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目的就是方便学童临摹书写。这种书写载体的优点是可以 自由活动,既可以平放又可以直立,方便携带,在为学童临摹书写提供便利的同 时又不失趣味性,符合基本学情。 《千字文》最初是由书圣王羲之书法遗迹汇集而成,后经周兴嗣编撰。因为 它文辞精美,形式整齐,字又都是常用的汉字,涵盖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因而在 书写上有较强的代表性,成为了历代书家竞相书写的好材料。另外,《千字文》

周兴嗣《千字文》

周兴嗣《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流行的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中成书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 《千字文》作者周兴嗣,字思纂,南朝齐梁时陈郡项入。“年十三,游学京师,积十余载,遂博通记传,善属文”,成了著名文章家。周在南齐做过桂阳郡丞。萧衍代齐为梁武帝,十分赏识他的文章。《梁书》周兴嗣传说:“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 传中所说《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即《千字文》。今所见《千字文》各种版本于题下皆署为周兴嗣“次韵”。 关于周兴嗣作《千字文》的缘起和《千字文》的流向社会,还有一段故事。见于唐人李倬《尚书故实》:“《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按指王羲之)书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这段故事,或谓传说不足为信。根据上引《梁书》所记梁武帝对周十分赏识,每嘱为文的情形来看,故事所言之事是有可能发生的。《梁书》还说,周在南梁官为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为梁武帝近臣,关系十分亲近。周病,“高祖抚其手,嗟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手疏治疽方以赐之。其见惜如此。” 另

《梁书》所说《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乃梁武帝“使”兴嗣为文,周作毕上奏的,亦与故事情节相合。即使抛开故事情节不论,《尚书故实》这段文字,至少也告诉我们,及至于唐,人们是相信周兴嗣作《千字文》的。他所次韵的是王羲之书,也是没有疑问的。 明清以来,关于《千字文》的作者及所次韵之书产生了争论。除周兴嗣撰之说,又有萧子范撰一说,还有说《千字文》本有周撰及萧撰两种的。关于所次韵之书,有据《梁书》说是王羲之的,也有根据《宋史》以为钟繇的。此外,日本存有一本李逻注的《千字文》,其序称:原有钟繇撰《千字文》,晋末播迁,载书遇雨,几至靡烂,《千字文》亦在其中。于是命王羲之重为编缀缮写。但是文理、音韵不顺,至梁武帝乃命周兴嗣重为次韵。该书无刊刻年号,李逻也不知何许人。其序文象是照顾争论各方意见,编了一个圆满周到的传奇故事。 关于《千字文》的作者,虽有过争论,但历来多以为是周兴嗣,几成定论。《梁书》乃正史,又是有关《千字文》最早的记录。它说周兴嗣撰《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又有距离南北朝不远的唐人记载以为佐证,是可以相信的。与周兴嗣作《千字文》同时,先后编出的千字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著录有五、六种。但是流行开来,流传千余年至今的《千字文》,乃周兴嗣所著,而他本《千字文》皆未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代文化的发 展和教育理念。其中,蒙学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基于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基础文字和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的教学。这种古代蒙学教材虽 然看似老旧无用,但对现代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蒙学教材的创新性 古代蒙学教材虽然有着很多限制和死板的教学理念,但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却起到了 创新性的作用。它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的文字和文学作品,也培养了学生的心灵和思维。特 别的是,它注重道德教育,以四书五经等为重要教材,以经书为基础,通过贯彻“天人合一”、“仁至于义”等思想,深入学生内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在陶冶情操,培 养好的家风和社会伦理观念。 古代蒙学教材的适用性很广泛。因为它着重教授基础的文字和文学作品,所以无论是 学前教育还是初中、高中都适用。这类基础教材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字和文学,培养语言表 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现代教育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文化的兴盛,学生们对文 字和文学的认知越来越弱。因此,让学生接触和学习古代蒙学教材,可能对学生的语文素 养和人文素养有所帮助。 蒙学教材的教育量是可观的。虽然古代蒙学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有限,但它的教学深入 浅出,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学生通 过不断重复和记忆基础知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扎实的知识基础,从而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古代蒙学教材在现代教育中依然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蒙学教材的道德教育 古代蒙学教材的道德教育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基于经典文化,蒙学注重道德的哲 学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传递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和价值观念。这种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的全人教育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现代教育中,也应通过蒙学教育来传递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 育培养。 综上所述,古代蒙学教材虽然历史上已经被淘汰,但在现代教育中仍有其重要的借鉴 意义。它的创新性、适用性、教育量和道德教育等方面,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都有很深刻 的启示作用。

《千字文》的概述(共2篇)

《千字文》的概述(共2篇) 第1篇: 《千字文》的概述 《千字文》是我国南北朝时南梁的周兴嗣编写的一部文化经典,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了。它是我国早期的儿童启蒙读物,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下面是关于《千字文》的概述的内容,欢迎阅读! 《千字文》原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戻,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奈,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徳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临深履薄,夙兴温清。川流不息,渊澄取映。笃初诚美,慎终宜令。学优登仕,摄职从政。乐殊贵贱,礼别尊卑。外受傅训,入奉母仪。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仁慈隐恻,造次弗离。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坚持雅操,好爵自縻。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图写禽兽,画彩仙灵。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杜稿钟隶,漆书壁经。户封八县,家给千兵。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盘溪伊尹,佐时阿衡。桓公匡合,济弱扶倾。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荣业所基,籍其无竟。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上和下睦,夫唱妇随。诸姑伯叔,犹子比儿。交友投分,切磨箴规。节义廉退,颠沛匪亏。守真志满,逐物意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宫殿盘郁,楼观飞惊。丙舍旁启,甲帐对楹。升阶纳陛,弁转疑星。既集坟典,亦聚群英。府罗将相,路侠槐卿。高冠陪辇,驱毂振缨。策功茂实,勒碑刻铭。奄宅曲阜,微旦孰营。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俊义密勿,多士实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千字文》对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千字文》对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千字文》成书的背景 这段话详细地叙述了《千字文》成书的前后经过。《千字文》成篇之后,很快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千字文》的内容 《千字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伦理、历史、农业、祭祀、饮食等。具体来讲,纵观《千字文》全文,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天地、宇宙的诞生和日月星辰讲起。而后谈到早期历史和商周武王时期盛世的表现。这一部分内容共有三十六句。《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道德修养准则。该内容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如《千字文》中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接着文中又深入阐述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内容。这部分内容共有六十六句。《千字文》第三部分首先谈到京城行胜、都邑华丽,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以及将相公卿们丰厚的待遇和富足的生活。而后列举一系列文臣武将策功茂实的事迹。这部分内容共有五十二句。《千字文》第四部分首先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其次谈到日常理家,最后讲到人生的价值在于有益社会。这部分内容共有九十六句。 三、《千字文》的体例特点 (一)句式简短整齐,讲究押韵对仗

《千字文》句式不仅短小精悍,结构整齐,通俗易懂,而且音律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如“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细读《千字文》,不难发现,其句式还注重对仗。有人做过统计,“《千字文》计一百二十五组,对偶句有八十五组,占百分之六十八,其中对仗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内两句自为对偶,如‘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另一种是两组互为对偶,如‘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1]同时,《千字文》的句式也讲究押韵。“《千字文》是每两句为一组,每组双句均押韵。如开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押韵。最后,‘布射僚丸,嵇琴阮啸……孤陋寡闻,愚蒙等诮’押韵”。[2] (二)在内容上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总的来说,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都注重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原则。毋庸置疑的是《千字文》作为古代蒙学教材之一,也具有该特点。熟读《千字文》,可以发现,该教材内容丰富,囊括了诸多方面的知识。首先,作者开篇讲天文气象的自然运作现象,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其次,讲人类早期的历史,如“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再次,介绍与古代统治相关的问题,如“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最后,介绍自然风景、农艺、饮食等文化常识。由此可见,该童蒙读本是一部汇集古代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此外《千字文》十分重视孩童的道德教育。在《千字文》中,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