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添加标题
内容:故事中,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君退兵,充分表现了他的智勇之略和口才。此故 事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口才的典范。
添加标题
内容:此外,烛之武退秦师还涉及了很多历史大事和人物,如晋文公、秦穆公等等,这些历史人 物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为我们供给了更宽阔的历史视野。
爱国情怀: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01 导 入 新 课 03 深 入 研 读 05 课 堂 小 结
02 整 体 感 知 04 拓 展 延 长
导入新课
秦晋围郑,兵临城 下
秦晋历史恩怨
秦晋联军攻打郑国 的缘由和背景
了解《左传》及古代叙事散文的 根本特点。
体会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和技 巧。
感受烛之武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性 格。
结合时代背景,生疏烛之武退秦 师的历史价值。
整体感知
烛之武临危受命,出访秦师。
秦晋冲突重重,勾心斗角。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
晋师撤退,秦国转而攻打郑 国。
烛之武:有勇有谋,大义凛然 秦穆公:贪欲狡诈,目光短浅 晋文公:明辨是非,从善如流 郑文公:擅长听取,知错能改
秦晋围郑,危在 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 出城退秦师
思考探究:通过思 考和探究来深入理 解所学内容,提高 自己的思维力气和 解决问题的力气。
烛之武是如何成功说服秦伯 退军的?
秦晋为何攻打郑国?
秦晋联盟为何会瓦解?
郑国是如何利用秦晋之间的 冲突解除危机的?
汇报人:
士气和才智:烛之武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士气,成功地解决了国家危机,呈现了聪明才智和应对危 机的力气。
责任和担当: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
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师:进入高中阶段的我们,特别需要提升史传文阅读的素养。
这堂课我们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学习阅读史传文的路径和方法。
对任何一种文类的文章的阅读,我们一般都要依循“写了什么一怎么写的一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来读懂、读好文章,对应史传文就是要从叙事内容、叙事艺术、叙事意图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一、叙事内容1.叙事特点。
师:《左传》叙事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内容。
课前我们按自己的理解,将文本叙述的事件用曲线画在预学单上,大家都用高点与低点画出了文章叙事的四个“张弛起伏”的节点。
投影:师: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后面三个点的叙事内容。
生:点2,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商议应对之策;点3,烛之武孤身入秦国军营,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师;点4,秦晋撤军,郑国化险为夷。
师:细看文章,事件的发生发展,其实还可以画得更细致一点。
生:在2和4两个点上,还可出画微小的波浪线,因为烛之武并不是满口答应,而是“辞”;晋军也不是立马撤军,而有“子犯请击之”的小波澜。
师(总结):我们可以归纳为文本叙事内容起伏曲折、张弛有度,这是《左传》叙事的典型特点之一。
(板书“叙事曲折”。
)2.写人特色。
(1)片言写三人。
师:我们再来看如何写人。
大家说说下面人物对话中填一个什么样的体现人物情态或心理的词能恰当地表达人物彼时的心境,展示人物的性格。
(烛之武) 1 辞日:“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
”(郑文)公 2 乱日:“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3 鱼许之。
(展示学生填词,略。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同学们在①处填写的词语有“蹙眉”“不满”“色难”“躬身”“委婉”。
生:我觉得“蹙眉”“色难”特别吻合语境,写出了烛之武长时间以来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无奈。
生:“躬身”也好,突出了君臣的身份,虽有满腔不平之气,但君臣之礼仍在。
生:“不满”也对,但没有转换成文言表达。
师:转换成文言可以用哪个词?生:“愤”。
师:烛之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愤”的词义重,感情可能太过强烈,可以试着换个词语比较看看。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如“夜缒而出”、“辞曰”等,这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举例:讲解“缒”字的含义和用法,联系现代汉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亮点。例如,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到位,能够准确把握烛之武、晋文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文学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文本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知识点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如“退”、“师”、“夜缒而出”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之”、“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智慧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学生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深度。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是郑国的大夫,由于郑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未能支持晋国, 导致晋国对郑国产生不满。此时,秦穆公派兵驻扎在函陵,对郑 国构成威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左传》的文学风格和历史价值,掌 握《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言辞,培养其逻辑思考 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其合作学习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PT展示
教师使用PPT展示文章背景、人 物关系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
立直观印象。
视频资料
教师播放与《烛之武退秦师》相 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片段,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环境。
音频资料
教师提供《左传》中其他篇章的 音频资料,让学生通过听读方式 加深对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理解
。
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
讲解方式
逐句讲解
教师对文章进行逐句讲解,重点 解释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
生理解文章内容。
对比讲解
教师将《左传》中其他相关篇章与 《烛之武退秦师》进行对比讲解, 加深学生对该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学 风格的理解。
互动讲解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针对问 题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理 解能力。
多媒体应用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改进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式,帮助学生理解 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
学生参与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范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范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板书课题)一提起《左传》来,你会想起初中学过的哪篇文章?生:(齐)《曹刿论战》师:那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非常著名,“夫战……”生:(齐接背诵)“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师:背诵得很流利。
那谁能给大家来介绍一下《左传》?生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叙事为主的编年体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240年间的史实,包括政治、外交等方面。
作者是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师:“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好,请坐!师:请同学们记下这些重要的文学常识。
《左传》当中记载了很多战争事件和外交事件。
和平时期杰出的外交可以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战争时期出色的外交辞令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奇效。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师:我们先来一起看题目。
烛之武是谁呀?生(齐):郑国的大夫。
师:看来同学们是注意到了注解中对人物身份的介绍。
我们再来看“秦师”中的“师”是什么意思?生(齐):军队师:好!谁来给大家解一下题目?生2: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师:解释得很准确。
那么一个人怎么能使强大的军队撤退呢?我们现在就来读课文。
二、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什么好办法呀?生(多数学生):多读。
师:多读,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我们放声地来读课文。
在读书时,拿起笔来,把你认为读得不准的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字圈出来,把要注意断句的句子划下来。
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生3:“秦军氾南”的“氾”,还有“佚之狐”的“佚”,“夜缒而出”的“缒”,还有“越国以鄙远”的“鄙”,“焉用亡郑以陪邻”的“陪”,“君之薄也”的“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舍”,“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朝”,“杞子、逄孙”的“逄”,“微夫人之力”的“夫”,“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学生观看视频2、切入: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3、解题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4、提问(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翻译..教师补充背景..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下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佚之狐向郑国的国君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2)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a.认真思考;分小组用五分钟讨论该问题..万里学生回答先坦言知亡;以退为进;避其锋芒再晓以利害;灭郑对晋有利;于秦有害;唯有存郑;才于秦有利接着援引历史;指出晋侯乃是忘恩负义之人;不可轻信;更不可结交..最后预测未来;假如晋国灭郑;下一步必然侵害秦国;贻害无穷..B.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讲究语言艺术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利用矛盾展现出一的位机智善辩的外交家光辉形象(3)烛之武的游说结果如何学生回答: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效果不仅如此;晋国也不敢轻取妄动;只能乖乖撤兵..烛之武一番言论禁不住让人赞叹;真可谓是“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除了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辩士;他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同桌之间讨论三分钟;然后抢答a.追问:烛之武先辞后许;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回答烛之武;是晋国三朝的老臣;不得升官;被召见时已经年逾七十;须发皆白;步履蹒跚..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不避艰险;临危受命;尽显出一位以国家利益晨媛b.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b.追问:“夜缒而出”;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回答勇入秦营;知难而上..烛之武还是无所畏惧、知难而上的勇士..6、课堂小结;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并且分析了烛之武的形象;请同学们学以致用;用话剧的表现形式;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吧..。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中国古代故事。
请大家仔细听讲,同时用心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深意。
教师开始讲述故事:教师: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烛之武的将军。
他曾经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战功,被赞誉为威震敌国的猛将。
然而,他并不快乐。
在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深埋已久的梦想,一个他一直期待着实现的愿望。
教师:一天,烛之武向秦始皇提出了请求,希望能够退休,去追寻他内心深处的那个梦想。
这个梦想就是,到巴蜀之地修建一条连接长江和咸阳的运河,以便更好地发展交通运输。
然而,秦始皇并不同意,他认为烛之武是他手下最得力的将军,不愿意让他离开。
学生1:老师,为什么秦始皇不同意烛之武的请求呢?教师:很好的问题。
秦始皇当时认为,烛之武在战场上的表现出色,他离开可能会影响秦朝的稳定。
此外,秦始皇还觉得修建运河不是烛之武应该去做的事情。
教师:然而,烛之武对他的梦想充满了执着和坚持。
不管秦始皇如何劝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心。
最终,秦始皇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给予了他足够的财力和劳力支持他修建运河。
学生2:老师,为什么秦始皇最终同意了烛之武的请求呢?教师:好问题!其实,在烛之武坚持不懈的坚持下,秦始皇逐渐认识到了烛之武的梦想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他明白烛之武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远见,他可以通过修建运河来提升国家的经济和交通运输水平。
因此,秦始皇最终决定支持他的梦想。
教师:烛之武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八年辛勤努力,终于修建完成了这条连接长江和咸阳的运河。
这条运河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就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内心深处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对你们和社会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去努力实现它呢?学生1:老师,我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同课异构,讲《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
这两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听课的感受和想法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古文观止》里也选了这一篇。
我拿到篇目后仔细看了看,读了之后深有感触。
经典就是经典,无论过多长的岁月,只要我们重新拿起书来再读上一遍,内心仍然充满感动与温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温情,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读上几句都会油然而生。
就这篇文章,我先谈一谈理解问题。
这篇文章,我们一般把它作为说话的艺术来看待,从文章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从大局入手,因为它是“传”——《春秋左氏传》,要讲讲“经”与“传”的关系。
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积累了不少知识,但对中国的古代典籍,也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四书五经”。
就这篇文章而言,下面我从“纪”“传”的关系入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讲呢?目的是为了揭示出左丘明文学功底的深厚和他的文学想象力的丰富。
在《春秋》里,对“烛之武退秦师”只有六个字——“晋人秦人围郑”。
左丘明根据当时的史料以及他了解的故事演绎成了这样一篇文字,当然,我们文章选的这一部分前后也有删节。
实际上,这篇文章就是对“晋人秦人围郑”这六个字的诠释,这也是《春秋左氏传》的最大特点。
《春秋》有三传,《春秋左氏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故事,善于用人物原型来演绎历史,所以《左传》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讲这一点,是为了让学生将来再读到《左传》时对它有起码的认知,对它的写作风格有了解,便于理解文本。
这是从一个大的角度看“经”与“传”的关系。
就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强调论辩艺术,说话艺术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易经》里说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是什么让一个世界生动运转起来,充满矛盾斗争,生机勃勃的发展?是语言的推动。
在春秋战国时代,谋士、外交家主要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诸侯,推动历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
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
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
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
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
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
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
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
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
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
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
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
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泛读文本,整体把握故事梗概。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
阙秦以利晋
晋师撤离
五、精读文本。
串讲文本,具体见课件。
六、分析艺术特色。
游说艺术:
善于利用矛盾。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揣摩心理。
讲究语言艺术。
艺术形象:
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
艺术特点:
1.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
2.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3.善于剪裁,详略得当。
4.写人以记言记行为主,文字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
七、词语解释。
实词: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别)
不辞劳苦(推脱)
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杂说)
是说也,人常疑之(说法)
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
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言语粗鄙(粗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作动词)先帝不以臣卑鄙(浅薄)
微:
人微言轻(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虚词
若: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表假设)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秦军)
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君将哀而生之乎?(人称代词,自己)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厚,雄厚;薄,薄弱)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
名词,远地)
⑤行李之往来(名词作意动词,使者的意思)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朝,早上;夕,晚上)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补充: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