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中国社会生活史》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庄华峰等人撰著的有关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和知识的作品,它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项,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伦理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林永匡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具体分析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的13种因素与背景内涵;也提出了先秦到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发展、演变与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礼仪政策与制度,以及民间的生活习尚观念与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互动关系。

而作者也在导论中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列举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方法,阐明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

这些都为我们精读著作和理解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

在每一章开头都会按照本章主题附上一幅插图,插图下书写标题,并用一小段文字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这个主题,通读本章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也加深了我们的理解。

第一章的主题是饮食生活。

它先是归纳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及其演变,再分别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方式,酒文化,茶文化,饮食器具的各种类别和功用以及饮食思想与饮食养生理念。

第二章的主题是服饰风俗,主要讲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渊源,形制类别,历代的服饰流变,最后总结了服饰的社会性。

第三章的主题是建筑与居住生活,主要讲了构木为巢对人类建造居住场所的启示、城市和宫殿、官衙和住宅、张设和家具的建造状况,最后归纳了居住、用具的社会性。

第四章的主题是行旅交通生活,主要讲了古代的道路设施和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旅习俗,最后总结了一下行旅生活的功能与价值取向。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1
内容简介
第一章清代传 2
统社会生活流 变
3 第二章开口通
商与社会生活 初变(1840— 1894)
4 第三章西潮冲
击下的社会生 活(1895— 1911)
5 第四章文化新
潮中的日常生 活(1912— 1923)
第五章现代都市崛起 与社会生活的剧变 (1924—1936)
第六章战争洗礼中的 社会生活嬗变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生活
现代
社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领域
征引
生活
洗礼
生活史
中国
变迁 社会
战争
社会
都市
剧变
新潮
日常生活
文化
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室研究室集体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2004-2008) 的最终成果(课题主持人为李长莉)。六位撰写者均为研究员,在相关研究领域有多年学术积累,并有前期研究成 果,如曾出版编年本末体三卷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本书定位为学术精 品书,为近代社会生活史领域的权威之作、精品之作。内容概要:记述自明末、晚清至1949年间,伴随中国社会 的近代化变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风俗习尚、文化娱乐等诸方面的变迁轨迹,既考察近代百余年间社 会生活的总体变迁轨迹,又重点考察各个时段突出的社会生活现象,并加以文化分析,夹叙夹议,论述结合,揭 示中国社会近代转型过程中,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文化意义。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书评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书评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书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是一部详尽记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著作。

该书篇章丰富,涉及了从清朝末年到建国初期的各个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深刻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观念以及他们面对的困境与希望,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该书在描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时所采用的多维度视角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全面还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面貌。

例如,在政治方面,书中详细讲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演变以及文化政治运动对社会的影响;在经济方面,揭示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伏以及工商业的崛起;在文化方面,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等。

这样全面的视角使读者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时代转型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变迁与矛盾冲突,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其次,该书在描述社会生活方面注重个体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的总体变迁之间的联系。

通过详细描述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各个时期面临的问题与变化,作者把读者带入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例如,书中描述了晚清妇女地位的变迁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女性解放的影响,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况,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关注个体的生活经历,该书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当代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性别、人权、社会正义等方面。

同时,该书还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解读。

例如,除了对传统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等进行论述外,该书还特别关注了新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大众娱乐、新兴中产阶级的出现等,这些描写不仅对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具有帮助,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线索。

然而,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读《中国社会发展简史》有感

读《中国社会发展简史》有感

读《中国社会发展简史》有感
《中国社会发展简史》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

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个人感想。

首先,我被书中所描述的中国社会的变革所震撼。

书中提到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以及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这让我意识到社会的变迁是必然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形态。

同时,我也对中国社会为了实现发展而做出的艰辛努力表示钦佩。

其次,书中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作者指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我认为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

这让我更加重视各个领域之间的互动和平衡,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另外,书中也探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的变化。

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发展源于人民的创造力和工作精神。

然而,随着
时间的推移,这些动力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这让我明白,要想实
现社会发展,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同时注重人民的
力量和参与。

总的来说,读《中国社会发展简史》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
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也意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
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社会能够继续繁荣发展,为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古代社会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社会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社会史读后感在阅读中国古代社会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复杂。

这部作品详实而深入地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兴衰变迁,使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首先,中国古代社会史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先秦时期的大门。

作品中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期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结构。

我更加了解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如孔子、老子等众多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与交锋。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引用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风貌。

而对于秦汉时期,作者通过对汉朝的详尽描述,使我对汉文化的繁荣与辉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而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中,作者详细解析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通过对汉朝治理能力的赞赏和对农耕文化的丰富描绘,使我对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中国古代社会史还详细涵盖了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社会历史。

这些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变迁,都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宋朝的科技进步、元朝的多元文化、明朝的海外探险、清朝的政治风云,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价值。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细致考证,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些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

阅读中国古代社会史,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宽广。

每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是历史的缩影。

通过对这些历史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与智慧。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史是一部极富价值的历史巨著。

通过对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全面展示,使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与复杂。

这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社会与时代。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始终保持对历史的敏感与理解,在不断总结过往的经验基础上,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学习心得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学习心得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学习心得文传学院广告五班王任斯2010531032中国古代生活不是单一的,枯燥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有声有色的。

“社会生活”是一个意义丰富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生活是指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狭义的社会生活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和社会一般情趣的方面。

中国自古就有注重社会生活的传统心态,都包含有个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素材。

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种重要学术现象,在原有材料,或新出土的材料基础上,尝试复原古代社会生活,特别是人民大众社会生活的原貌,,生化了人民对于历史的认识。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

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

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

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

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

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是其基本原则之一,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给以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夫一妻制”原则极遭到破坏,实际上“一夫一妻多妾制”却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常态。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

古代社会生活史读后感

古代社会生活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读后感》《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书。

全书以“衣”、“食”、“住”、“行”四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为纲领,统摄具体的条目,如将衣分为“头衣”、“体衣”、“足衣”、“佩饰”四大类,连类而及古人的衣服材料以及不同的衣服所带有的文化内涵等;在“食”下分为“主食”、“肉食”、“烹调”、“酒”、“食器和饮食习惯”,在“住”下列“宫室”、“陈设和起居”、“观阙园林”,“行”下介绍车马、礼俗、车的种类、兵车、步行、道路之类,仿佛一部文化的小百科。

值得注意的是,此书不仅仅介绍名物,更关注了名物以外的整个文化语境,将具体的衣食住行置于历史、文化之中,读着书,仿佛进入了古人谨严有度的日常起居之中了。

我是一个女生,对于女生而言,喜欢关注的东西自然就是衣服了,下面我就来讲一下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关于中国古代衣服的一些知识。

1、当衣与裳并举时,衣指上衣。

短上衣叫襦......贴身穿的上衣又称为“亵衣”......亵衣也就是中衣。

2、古代的罩衣叫隰。

《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绡衣以裼之......犬羊之裘不裼。

”3、古文最常见的冬服是裘。

裘是皮衣,毛向外。

贵族穿裘,在行礼或待客时腰罩上裼衣以增加服饰的文采。

这是因为售毛外露,通体一个颜色不好看。

4、狐裘的价值也不一,狐腋下之毛最为轻暖,因而是最高级的。

狐腋纯白,所以又称为狐白裘。

古书中提到这种裘的地方很多,都反应了服之者的高贵身份。

5、狐、貂、貉所制的裘既然名贵,所以在古代作品就拿来做富有的象征......因为这些皮料又轻又暖,所以又统称轻裘、轻暖。

6、古代的衣领又两种。

最常见的是交领,即衣领直连左右衣襟,衣襟在胸前相交,领子也随着相交。

另一种是直领,即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直垂下来,也就是古装戏里的女子服装或官员、员外等在家时穿的那种衣服。

7、衣襟是与领相应的。

交领的衣襟向右掩,在右腋下用两根细带相系。

中 国社 会史读后感

中 国社 会史读后感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中国社会史读后感》读罢中国社会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在那泛黄的书页间,我看到了岁月的痕迹,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更触摸到了无数普通人生活的温度。

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历史事件和生硬的年代数字上,而是以细腻且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画卷。

从古老的先秦时期,到风云变幻的近现代,每一个阶段都像是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充满了戏剧性和故事性。

其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古代农民生活的细致刻画。

在封建社会,农民们是社会的基石,他们的辛勤劳作支撑着整个国家的运转。

然而,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想象一下,在一个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村子里就已经弥漫着袅袅炊烟。

农民老张一家早早地起了床,老张睡眼惺忪地走向牛棚,准备牵出老牛去耕地。

他的妻子则在厨房里忙碌着,为一家人准备简单的早饭——那可能只是一些粗陋的粥和咸菜。

老张的孩子们也不能闲着,稍大一点的儿子要跟着父亲去地里帮忙,小一点的女儿则要在家里帮忙做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打扫院子、喂养家禽。

到了地里,老张和儿子吃力地拉着犁,老牛在前面喘着粗气。

太阳渐渐升高,温度也越来越高,老张的额头布满了汗珠,汗水浸湿了他破旧的衣衫。

但他不敢停歇,因为这几亩薄田是全家的生计所在。

中午时分,老张的妻子会带着简单的午饭来到田间。

一家人就坐在田埂上,匆匆吃完继续劳作。

直到太阳西斜,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可这还没完,晚上回到家,老张还要趁着月色修理农具,为第二天的劳作做准备。

妻子则在微弱的油灯下缝补衣物。

孩子们早已累得倒头就睡。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老张一家从未有过抱怨。

他们期盼着风调雨顺,能有个好收成,让一家人不至于挨饿。

然而,沉重的赋税和时不时的天灾,常常让他们的希望破灭。

但即便如此,农民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土地,因为那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希望。

再看看如今的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让农民们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更是让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庄华峰等人撰著的有关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和知识的作品,它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项,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伦理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林永匡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具体分析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的13种因素与背景内涵;也提出了先秦到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发展、演变与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礼仪政策与制度,以及民间的生活习尚观念与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互动关系。

而作者也在导论中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列举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方法,阐明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

这些都为我们精读著作和理解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

在每一章开头都会按照本章主题附上一幅插图,插图下书写标题,并用一小段文字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这个主题,通读本章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也加深了我们的理解。

第一章的主题是饮食生活。

它先是归纳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及其演变,再分别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方式,酒文化,茶文化,饮食器具的各种类别和功用以及饮食思想与饮食养生理念。

第二章的主题是服饰风俗,主要讲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渊源,形制类别,历代的服饰流变,最后总结了服饰的社会性。

第三章的主题是建筑与居住生活,主要讲了构木为巢对人类建造居住场所的启示、城市和宫殿、官衙和住宅、张设和家具的建造状况,最后归纳了居住、用具的社会性。

第四章的主题是行旅交通生活,主要讲了古代的道路设施和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旅习俗,最后总结了一下行旅生活的功能与价值取向。

第五章的主题是婚姻生活。

它先是总的介绍了婚姻的起源与进化,然后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婚龄、婚嫁的仪式与程序、离婚与再嫁、婚姻禁忌、最后从不同的方面对婚姻观念进行了透视。

第六章是生老礼俗,分别讲了生日礼俗、成年礼俗、敬老养老、民
间敬老养老礼俗,最后总结了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第七章的主题是卫生保健习尚。

这章分别介绍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养生与养性。

第八章的主题是丧葬习俗,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各地的葬俗和葬仪,还有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九章的主题是生产与行业生活,主要概括讲了古代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生产风俗和行业风俗。

第八章的主题是社交与节庆风尚,主要讲了中国古代各地的社会交往情况和岁时节日文化。

第十一章的主题是娱乐生活风尚,这一章主要讲了百戏艺术、益智赛巧、休闲雅趣、儿童游艺,最后综述了娱乐生活的特点与价值取向。

第十二章的主题是信仰习俗,分别介绍了佛教信仰、道教信仰、民间信仰,最后总结了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

全书以专题作纵向式表述,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各个方面。

每一章的体式大致相同,结尾部分以总结所论述的主题的特点、功能、价值取向和观念透视为主,让读者的思维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引导。

在这些内容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章饮食生活中的“茶文化”这一节和婚姻生活这一章。

中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唐代陆羽因为著成《茶经》一书,而成为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茶经》也标志这中国茶道文化的正式形成。

这些都让我想到我与茶的不解之缘。

我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我们学校有一个校本课程《茶文化》,主要介绍了茶的基本知识和我的家乡城湾的种茶制茶的情况。

我的奶奶也正好是采茶女,她大概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在茶园里采摘茶叶。

奶奶和其他采茶女在采摘下来的茶叶中选取上等的嫩叶,制成碧螺春,余下的茶叶制成一般的炒青。

茶叶都要放在锅里用手直接翻炒。

两种不同品质的茶叶以不同的价格出售,碧螺春会包装得很精致,既可以自己品尝,又可以作为礼品送人,一般炒青则作为周边居民的日常饮品。

茶叶的功能很多,父亲因为奶奶的关系从小就喜欢喝茶,有时还会吃茶叶,所以他的身体非常健康,面色也很红润,即使在繁重的工作中也还能坚持。

本书根据茶叶制造方法与品质上的差异分出了绿茶、红茶等7类茶叶,对于各地的名茶只是点了一下名,我觉得作者可以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名茶,或者推荐一些书目供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

除了古代的茶习俗之外,我觉得作者还应该提一提中国茶道,即泡茶时的礼仪。

现在提到茶道,很多人都会
想到日本茶道,但是其实所谓日本茶道也是由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去并继承和发扬的,所以对于这种本属于中国的文化我们应该要重视起来。

还有近年来市场上特别流行的“抹茶”,也是源于中国隋朝,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的制茶工艺。

但是由于明代开始流行冲泡饮茶,抹茶渐渐被国人遗忘。

对于这些断了代的文化和工艺,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回顾。

在第五章婚姻生活中,人类婚姻经历了由乱婚到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最后到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婚姻方式。

这一部分其实和人类学的某些研究与发现相吻合,可以算是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的部分。

在婚姻形式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婚姻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

冥婚是中国古代婚姻嫁娶的一种特殊形式,冥婚之俗主要受灵魂不死的宗教思想的影响,即认为人死之后,离开了阳世,可仍生存于冥界、阴间。

我第一次接触到冥婚,是读了王鲁彦的小说《菊英的出嫁》,写的是一个只有8岁阳寿的女孩菊英,在她病逝十年之后,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到婚龄,于是顺理成章地为她订了一门阴亲并倾其所能预备了丰厚的嫁妆,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轿子抬到男方家。

那铺排的煞有介事的程式在令人咋舌之余难免显得荒唐可笑。

但是小说通过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的意识之流缓缓叙述出这一件事情的始末,浸盈着浓厚的无依无托的母爱,把对落后意识与习俗的批判与讽意淡化成一个母亲对早夭女儿彻骨的哀思之情。

可见冥婚之俗虽然透现出愚昧落后的原始信仰,但是也表现出了人们对夭亡儿女的怀念,并体现了对死者灵魂的慰藉。

但是唐宋之后这种习俗的朴素变为防止死者鬼魂作怪的盲目迷信,直到清代有记载的“抱主成亲”,即活着的未婚妻抱着已死亡的未婚夫的神牌完成结婚大礼,守寡一世,则转而体现了贞洁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与残害。

连作者也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感叹:“一个年轻女子在遇到这样的命运石何等悲惨!”
不过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婚姻常常是以家庭、家族利益和统治者维护伦理纲常的需要为基准的,当事人的感情状况和利益往往被忽视,在封建包办婚姻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男女的结合丝毫没有感情基础。

所以我们也能在很多古装剧里看到大户人家结亲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家公子或者小姐有了意中人,往往是要被父母无情驳回的。

因此产生的悲剧如我们所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样的传说故事往往让我们扼腕感叹。

而像童养婚和买卖婚这样的婚姻形式则更是表现了对女子的歧视和不尊重。

另外让我觉得惊讶的是,古代妇女改嫁的现象并不少见,至少直到宋明理学之时,寡妇再嫁的现象也并不为人所耻。

在唐代以前不以改嫁为非礼,真正把改嫁视作无礼,乃至罪孽,那是宋代以后的事。

原先我以为在古代,寡妇都是不好改嫁的,看来只是看多了鲁迅,就没有留心先前的历史了。

除了以上这两节外,服饰风俗和娱乐生活与风尚这两节讲的东西也很有趣。

但是我觉得,中国古代生产力不高,大多数人民都处在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再加上不时的战乱,大多数人民就算很多机会享受多样的社会风俗,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应该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掌握比较多的生产资料,享受到比较高水平的娱乐生活和风俗礼仪。

总的来说这本书广泛地搜集和引用了文献资料,还充分运用了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

但是文言文的引用比较多,虽然有的有解释,但是大多数没有注释,对阅读者的阅读能力比较高。

所以我觉得作者可以在每一章的最后附加一页参考书目,让读者可以在阅读次书的基础上再去阅读其他书目,也能使读者查之有据。

除此之外,作者在行文上则简洁流畅,深入浅出,读书如同听“讲历史”,让人能有兴趣读下来而不会厌倦。

我觉得大学生都应该读一读,多了解一些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