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案 4.11《包身工》(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导学案:4.11 包身工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导学案:4.11 包身工

《包身工》【目标择定】4、通过整体阅读,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对包身工这个群体的认识(明线主线);(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明确文章字面上的主要脉络。

)5、通过对包身工的生存现状的分析说明,认识包身工命运的根源即包身工制度(暗线副线);(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明线与暗线的有机结合,在前面明确了主线的基础上再深入挖掘暗线,作者的最终写作宗旨就会水落石出。

)6、通过主线副线的交织交汇作用,明确报告文学的基本写作特征;(本文的文体是报告文学,学习本文的基本目标还要对报告文学的写作特征有基本的了解。

)7、通过以上知识内容的认知、评析和感悟,让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同情心和责任感。

(本文的情感目标就是通过对包身工制度下包身工悲惨生活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本文题目是《包身工》,根据报告文学的特点,怎样理解文中涉及的包身工和包身工制度?1、包身工的生活是悲惨的,那么请问“芦柴棒”们不进工厂的命运是否会比进工厂的命运更好?2、请结合文中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对“包身工”下一个定义。

3、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与包身工制度的衍生发展是本文两大线索,二者感性与理性结合,虚实相生,共同升华了文章主题。

请根据你对以上两条线索的分析理解,结合本文写作概括出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4、包身工制度是吃人的制度,包身工是这种吃人制度下绝对的弱势群体,我们的新社会里还局部存在强权势力和弱势现象。

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现象,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并提出转化的有效措施。

【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课前或课后阅读《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夏衍)、《“包身工”余话》(夏衍)和《夏衍报告文学漫议》(张宝华)。

2、百度“新包身工”。

新包身工,中国近两成的公司对员工的网聊记录、电子邮件内容进行监控,而通过QQ、MSN在公司聊天的员工达到90%以上。

针对监控行为,员工和公司各执一词,但调查表明,九成员工因此没有了安全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4单元 11 包身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4单元 11 包身工

11 包身工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褴褛..(lán)(lǚ) 谄.媚(chǎn) 譬.如(pì)籼.米(xiān) 荤.腥(hūn) 搽.粉(chá) 账簿.(bù) 蹒跚..(pán)(shān) 骷髅..(kū)(lóu) 嘈.杂(cáo) 蓬.头(pén ɡ) 隶.属(lì) 锭.壳(dìn ɡ) 胆怯.(qiè) 莴.苣(wō) 虐.待(nüè)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扛⎩⎨⎧扛.原棉(kán ɡ)力能扛.鼎(ɡānɡ) (2)轧⎩⎨⎧轧.票(ɡá)轧.钢(zhá)倾轧.(yà) (3)哄⎩⎨⎧哄.笑(hōnɡ)哄.骗(hǒnɡ)一哄.而散(hòn ɡ) 2.语境辨析法(4)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二、写对字形(1)⎩⎨⎧niǔ(纽)扣ni ǔ(忸)怩ni ǔ(扭)打ni ǔ(狃)于习俗 (2)⎩⎨⎧kē(瞌)睡k ē(磕)头k è(嗑)瓜子k è(溘)然长逝(3)⎩⎨⎧铁dìn ɡ(锭)破zhàn (绽)di àn (淀)粉石dìn ɡ(碇)(4)⎩⎨⎧包身qì(契)qi è(锲)而不舍 提纲qiè(挈)领xi ē(楔)子 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权力·权利 “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权利”与“义务”相对,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权利”经常作“享受”“享有”等的宾语,“权力”经常作“行使”“使用”等的宾语,“权力”可构成“权力部门”“权力机关”等词组,“权利”不能。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交流达到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文学常识
二、走进文本,个性化阅读展示
1、文本探究,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文中用了哪些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这二者是如何有机地融化在一起的?
2)、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为了使人们对这一群体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选取了哪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请做出具体赏析。

3)、你认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文本做出具体分析。

4)、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使用大量数字的作用。

2、主题探究,教师引导共同探讨
1)、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2)、作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文学?作者到底想揭露什么?(体会主题)
3)、诵读结尾三段,分析这三段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
3、比较探究,资料拓展
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补充资料见后面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2.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要求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

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

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1.给加黑字注音:衍()汀()游说()辊()栅()趾()骷髅()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吆喝:生杀予夺:一听天命:契据是实: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1.要求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2.下面的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 4.11包身工1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1包身工1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11 《包身工》导学案(07版人教必修一)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帐簿.(bù)船舷.(xián)多舛.(chuǎn)生杀予.夺(yú)B.游说.(shuì)戏谑.(nuè)揩.油(kāi)衣衫褴褛.(lǚ)C.恐吓.(hè)呻.吟(shēn)水门汀.(dīng)否.(pǐ)极泰来D.饲.养(sì)嘈.杂(cāo)愤懑.(mèn)溯.(sù)流而上1. D解析:A,“予”应读“yǔ”;B,“谑”应读“x uè”;C,“汀”应读“tīng”。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也已经不存在了。

(2)对鲁迅,我们似乎知道的够多了。

不是吗?他留下的数以百万字计的著作,都有详尽的注解;他生平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

(3)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A.温情考订赢利B.温情考证营利C.热情考证营利D.热情考订赢利2. B解析: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

热情:热烈的感情;有热情。

考订:考据订正。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营利:谋求利润。

赢利:企业单位的利润;获得利润。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A.赫赫有名....的索马里海盗21日一天在亚丁湾海域先后劫持3艘外国船只,创下近年来一天之内船只遭劫的最高纪录。

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的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C.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D.助跑,起跳,翻腾,落地,一个个动作行云流水,翩若惊鸿....,她们瞬间的美丽值得们一生铭记!3. D解析:翩若惊鸿,形容女子体态轻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包身工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包身工 -含答案

第11课包身工夏衍精神激励着我夏衍,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

我不曾见过他。

但,他却离我很近,读他的文章,在他的世界里游走,我倾听着他的心声,那是一个崇高的爱国作家在用他的笔,让文字演绎他的感情。

走近夏衍,我为他的谦虚而感动。

夏衍作为一个大作家和中国戏剧电影艺术的奠基人,知名于世,但他自己却总是一笑掠过,说“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

的确,夏衍从1937年奉命办《救亡日报》开始,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

从写几千字的论文到几十个字的补白,他大约写了500万个字!而在他的创作人生中,他总共创作了三十多本书籍,其中包括传记、话剧、杂文、小说、电影剧本及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等等。

而所有创作的字数没法统计,就连他用过的笔名也有一千多!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夏衍那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他那独特的创作思维火花。

这就是夏衍,伫立于创作巅峰的夏衍!凝望夏衍,我为他写作的诚实与贴近民心而感动。

夏衍在他的《懒寻旧梦录》里就他写的两篇文章总结了两条,他写道:“一要讲真话,二要顺民心。

”我想这句话对现在的一些新闻记者来说,真是“字字箴言”啊。

在夏衍的回忆录里也曾提到,就是“写文章,一要讲真话,二要顺民心”。

这就是夏衍,对每一件事情都极力思考的夏衍!夏衍,伟大的爱国作家!光阴虽然带走了你,但你那深邃的目光,抑扬顿挫的话语与你那和蔼可亲的形象将留存在我的心中,你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奋发向前!一、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具体分析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作者连线电影艺术家——夏衍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在戏剧界发起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积极参与“左联”的筹建工作,成为我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包身工》学案(无答案)-精选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包身工》学案(无答案)-精选教学文档

《包身工》学案学习目标: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选择哪些场景描写“包身工”的什么样的生活?2、文章在叙述了包身工的新闻事实之后,又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二、课堂思考或动手:3、标出关键句,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4、第35段:“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请分析此段的表现手法。

5、第49段:“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请分析此段的表现手法。

6、分析本文最后一段的表现手法:“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三、反馈训练7、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

(不超过20个字)本次大会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昨天,朱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年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年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

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 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4.11包身工新(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4.11包身工新(1)

新人教版必修一《包身工》精品学案【学习过程】知识突破1.新课导入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a.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研讨突破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1)理清本文的线索。

文章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文章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

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

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明确:作者将包身工的生活凝结在一天中,可以让读者想到这一天的生活即是她们所有生活的缩影,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还能工作,就得过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

典型环境如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三个具体场面描写;典型人物主要有两种:一是包身工,如芦柴棒、小福子等,一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拿莫温等。

典型事件如芦柴棒医病、小福子挨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必修一《包身工》精品学案【学习过程】知识突破1.新课导入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a.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研讨突破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1)理清本文的线索。

文章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文章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

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

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明确:作者将包身工的生活凝结在一天中,可以让读者想到这一天的生活即是她们所有生活的缩影,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还能工作,就得过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

典型环境如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三个具体场面描写;典型人物主要有两种:一是包身工,如芦柴棒、小福子等,一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拿莫温等。

典型事件如芦柴棒医病、小福子挨打等。

作者所描写的这些,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是却能让读者深刻地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3)品味语言。

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文章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这一部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作者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从课文中直接去找有关的语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用的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样用等。

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直接从课文找到有关的好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明确:如“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是暗喻,用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包身工受到严格地控制,永远也没有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大家都知道罐装食品的特点也是优点就是食物与空气隔绝,可以安全地保藏,那么罐装的劳动力也没有了与外界接触的危险。

这样她们就成为丧失了和社会交往条件的人,丧失了人身自由的人,无从接受外面新的思想,对资本家来说,当然可以“安全”地使用,也不怕有危险了。

作者用的这个比喻耐人深思,既形象,又生动,可以更深刻地想象到包身工的悲惨的生活。

在文章中类似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分析。

)3.思路突破案例《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题目即“包身工”三个字入手去总体分析课文。

教师可以将熟悉课文的程序放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包身工作题目?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跟文章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在学生反复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明确以下结果: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突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控诉她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

本文的提法——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包”:立‘也身契”。

“奇妙”: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莫温),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

日本资本家称她们是“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是“包身工”。

通过解释包身工的含义,明确了主题之后,再去提纲挚领,让学生设想和揣摩怎样围绕主旨选材和谋篇布局,以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就可以有重点地去分析课文。

4.课外拓展突破可以让学生查找深圳作家文夕的小说《野兰花》的内容提要(见《文学报,文学大众》1997年第22期),要求学生模仿《包身工》的结构框架,充分发挥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这样,既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有助于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又能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

另外,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现代“包身工”和本文所描写的包身工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思路提示: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

①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去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本文的提法——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包”:立“包身契”。

“奇妙”: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莫温),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

日本资本家称她们是“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是“包身工”。

以“包身工”为题,点名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思路提示:主要选取了三个场景: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课文中都有明显的时间提示。

3.既然是一天的生活,为什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看课文,还有没有了?思路提示:还写了十二个小时劳动之后,黑夜里抄身的情景。

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

但前后两部分写法不一样,前面写的详细,后面写的简略:写抄身,没有写明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前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

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

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4.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删除可以吗?思路提示:还有一些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的来历,以及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

这样写,可以使包身工的生活与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相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5.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课文中有哪些提示?为什么要受这样深重的苦难?思路提示:可以从居住的条件看(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地空气里面……);紧张地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个小时……);残酷地惩罚(殴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猪狗不如的饭食(浆糊一般的薄粥……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还有其他的细节方面都能看出生活的悲惨。

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揭示出包身工所受苦难的原因:“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她们受双重压迫,是双重奴隶。

6.文章实际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

这两部分是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若将其分开可以吗?思路提示:作者写了包身工的起因,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会怎们想呢?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所以,接着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写她们的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自然会想到带工老板的残忍刻毒,于是插叙日本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写包身工上工,读者目睹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动的情景,自然会愤愤不平地想到,他们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于是,紧接着插叙日本纱厂诈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写包身工收工,读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会产生一种痛恨这种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感情。

文章通过议论,预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结局。

这两部分穿插进行,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有表现力,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因此这两部分不可能分开。

7.试了解一下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趋向等。

思路提示:这个问题即是文章另一条线索。

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去加以分析。

8.分析一下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思路提示:主要动词分别在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分别是“摔”“踢”“泼”,表现了“打杂的”的凶狠。

这一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

这三个动词,一个比一个凶。

“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示出芦柴棒遭遇的惨。

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令人发指。

这一描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牛刀小试知识储备(一)有关字词的音、形、义的识记和辨析1.识记衍(yǎn)汀(tīng)咳嗽(kēsou)褴褛(lánlǚ)籼米(xiàn)揩(kāi)锭(dìng)辊(gǔn)谄媚(chǎnmèi)虐待(nüè)噩梦(è)2.辨音说shuō说话shuì游说弄long 弄堂nòng弄鬼壳ké锭壳qiào地壳氓máng流氓méng愚氓3.解释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吆喝:大声叫喊。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