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情与文化课程论文

德国国情与文化课程论文
德国国情与文化课程论文

德国国情与文化课程论文

题目:论德国经济发展

姓名: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德国,一个神秘而又让人向往的国家,清新明快的巴洛克式建筑和庄重严谨的哥特式建筑充斥着生机勃勃的城市,到处矗立着历史悠久的古堡宫殿、令人神往的博物馆和及其惊险的休闲公园。白天可以畅游在音乐剧和歌舞杂技演出所营造的现代梦幻世界中去,亦或是享受天堂般的购物。而夜晚则可以到各种风味的迪斯科、酒吧、夜总会去感受令人激情洋溢的夜生活。是的,这就是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

德国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经历三度崛起的大喜大悲,尤其是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面临着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之后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

德国是世界第四经济大国。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品牌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保时捷都位于德国,著名汽车品牌欧宝也诞生在德

料技术创新上均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关系。德国产品以品质精良著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但成本较高。德国出口业素以质量高、服务周到、交货准时而

享誉世界。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化学品、通讯技术、供配电设备和医学及化学设备。主要进口产品有化学品、汽车、石油天然气、机械、通讯技术和钢铁产品。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其中进出口一半以上来自或销往欧盟国家。

领先的经济实力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市场。它占据了欧洲国内生产总值的20%,16%的欧盟国家人口都来自德国。德国的经济高度工业化的多元化。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也是欧洲的经济引擎。投资者不仅能从德国良好的经济成效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还可以由此顺利进入欧盟扩展后的大量成长型市场。

领先的国际地位

德国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曾连续六年成为出口冠军,目前仅次于中国。德国拥有4790亿欧元的外国投资。这表明德国具有强大的资金吸引力,是外国投资者首选的投资地之一。

德国制造的产品,特别是化学品、汽车、机械设备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需求量。德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洲各国,如: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其国际市场还包括美国、中国、俄国和日本。高生产率

德国在过去十年经历了生产力的大幅度上升——略高于各自劳动成本的增幅。这说明单位劳动成本下降了,尤其为制造业带来了真正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德国的高生产率是与其优秀员工和生产过程标准化紧密相连的。

德国能保持其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其拥有全球较高的生产率、德国质量,及其不断下降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在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和市场改革之后,德国进一步加深了其经济持续增长,使其成为一个欧洲最有成本效益的生产基地。

高素质的劳动力

德国有超过4000万的劳动人口,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储备。我们的世界级的教育体系保证了最高的标准。81%的德国人拥有高中毕业后可进入大学的证书或者获得被承认的职业培训资格。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世界经合组织的67%的平均值。此外,高技能和专业的员工是德国劳动力市场的一大关键特征,这一特征在未来也会继续保持。据经合组织统计,德国是拥有最高博士学位毕业率的国家之一,每100万居民中就有315个博士毕业生,在经合组织的国家中,德国名列第二。此外,德国提供了高素质和灵活的劳动力储备。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系统——将课堂教育与在职培训结合成两年到三年的模式——可以满足行业的需求。目前,双重教育体系提供350种职业的培训与教育。德国工商会(IHK)确保严格执行业内标准,保证德国所提供的培训质量。

强大的创新能力

在德国制造业公司的营业额中,27%以上是来源于创新产品。这些创新产品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市场来说都是新颖的。德国经济研究所(DIW)2010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没有哪个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导向型行业附加值比重比德国的更大。尖端技术产品的营业额中,7%以上用

于研发。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预算则在全部收入的2.5%到7%之间。通过快速实施最新的创新技术,公司能够迅速在各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德国的科技基础雄厚,是欧洲排名第一的研究地。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德国的研发依靠联邦政府每年划拨的约数十亿欧元的基金的支持,使其成为世界级的创新领袖。为了加快科技的发展,德国还特别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正是这个支持使德国成为欧洲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并成为全球的可再生能源领域领衔军。

一流的基础设施

德国地处欧洲的中心,是欧洲第一的物流市场。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网络:公路、铁路、海路、内航道和国内、国际机场。德国到国内外市场均有十分便捷的通道。无疑,德国是一个全球物流枢纽中心。

德国的物流基础设施不仅是世界最好的,而且德国物流企业也是全球领先的。其实,全球最大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就是一家德国公司——德国邮政国际集团(DPWN)。德国联邦铁路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运输和物流公司。汉莎货运航空公司是全球空运服务的佼佼者。

先进的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和一流的运输网络可以保证货物及时到达,为公司提供一条成功的快车道。

极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

德国向所有的投资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在投资进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具体的补助支持项目。支持的范围从对直接投资的现金补偿到员工和研发的补贴。研发项目可以相应地享受各种形式的财政支持。低利率贷款和特殊伙伴关系计划等都进一步完善了德国对研发项目的支持政策。

极具竞争力的税收政策

德国有一个颇具竞争性的税务体系,这为公司提供了诱人的税率。近年来,德国政府已实施了根源性的税制改革,从而使德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地点。德国税收制度允许不同城市有不同税率。平均而言,合股企业的整体税负不到30%。某些德国城市有明显较低的税率,甚至可以少8%的税率。因此总税收负担可以低至22.83%。这使德国公司的税务制度在重要工业化国家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德国大幅地削减了企业税收。一个意义深远的企业税收改革帮助了公司投资并保证了新的业务。联邦政府多项改革措施改进了税收的框架并间接使劳动成本价低,也为更多的投资者打开了机遇之门。安全的投资框架

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框架为您的投资业务提供必要的安全。德国有一个稳定而透明的法律环境。由于德国司法的独立性,世界经济论坛将德国列入全球133个重要国家之列。稳固的法典和有效的执法制度为投资商提供了一个安全完整的法律框架,并且使商家能够迅速行使各自权利。

在德国,知识产权受到高度保护。对于技术和商业上的创新,产权可以登记为专利、实用模型专利、商标和设计专利。当外国人在德国登记产权时,这些规定也同样适用。世界经济论坛将德国列入“知识产权”国家之一。

在德国成立公司的手续快捷、高效,只需几个简单的步骤即可完成。成立公司的费用并不高,更重要的是费用在一开始就可以确定。德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是德国使用最广泛的法律法人形式。它结合了高度的灵活性和相对较少的义务。

高品质的生活

德国是一个开放、宽容、卓有见识的国家。德国拥有非常高的生活标准并拥有先进的医疗和教育体系。德国美丽的风景向人们提供无数娱乐与运动的机会以及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有超过七百万外国人安居在德国的原因。

德国的“经济奇迹”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德国经济迅速站了起来,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找到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借鉴德国优秀的策略途径并结合我国国情,促进中国经济新一轮腾飞。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联系紧密。“地球村”已经不是梦想。但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之中,中西方之间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也引起了各路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国民对于中西文化优缺点,该发扬还是该摈弃的大讨论。本文主要从引用杜维明、季羡林、陈忠实、王蒙等名家的观点以及作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来阐释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儒家;科学;法制;民主;价值观;语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沟通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已成为一种现实的写照,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使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此的深入与紧密。 但是,在这种交流、合作的主旋律下,国家之间的摩擦和争执也越来越频繁,这当中,既有政治体制、经济利益的缘故,但更多的则是由于文化的异同导致的认识上的差异。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也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障碍,所以不断的做出各种类似于“中法文化交流年”、“中俄文化交流年”的举动以期望加强不同文化国家的交流,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以至于政治合作。在杜维明先生看来:“不同的文明当然有冲突的危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都可能有冲突。假若我们认为有这种危险,那么对话更是有必要。”①。一方面,“因为生态环保意识、女性主义和多元宗教的发展,逐渐使西方过分突出自由、理性、人权和个人主义倾向受到遏止,人们开始认识到其他的普世价值,包括公益、平等、同情、礼教、责任和群体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1】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多样性建构出一个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均质化的过程。因为至少融合(convergence)理念——即世界各处最终将归于单一模式发展——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不能解释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诚然,环境的恶化、疾病的传播、毒品的泛滥和犯罪率的上升等如同科学、技术、贸易、金融、旅游和移民等一样被彻底地国际化,并且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彼此联系和相互依存。”【1】 ①肖永明《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杜维明岳麓书院演讲笔录》

德语国家国情文化--论文

德语国家国情文化--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德语国家国情文化》课程论文我所认识的德国啤酒 班级:应用物理1301 学号:131005017 姓名:郝佳琪

德国在中国人眼中,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而让人向往的国家,德国吸引着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文化,还有德国人的品质。小时候我对德国的了解只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不仅仅是中国的痛,更是全世界的痛。虽说这个过错是希特勒这些纳粹人犯下的,但德国人敢于承认并且反思,令人感到这个民族经过浩劫之后更加成熟起来。而令我对德国人的印象发生改变却是因为德国的下跪总理勃兰特。1970年,在波兰,面对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这不仅体现的是他的气节,也是德国人的民族气节。这样的民族值得我去尊敬。 通过在这学期课堂上的学习了解,我对德国确实有了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德国的民族文化让我敬佩,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德国的啤酒,不得不说德国啤酒是纯正啤酒的代名词,在公元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的威廉四世大公颁布了“德国纯啤酒令”,规定了德国啤酒只能以大麦芽、啤酒花和水三种原料制作,所以德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是当之无愧的,其境内共有一千三百家啤酒厂,生产的啤酒种类高达五千多种,而根据官方统计每个德国人平均每年喝掉138公升的啤酒,世界上在也找不到比德国人更热爱啤酒的民族了!多年来经德国人培养形成的啤酒文化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例如啤酒节,更是全世界都参与了进去。 1810年的十月,为了庆祝巴伐利亚的路德维格王子和萨克森国的希尔斯公主的婚礼而举行德国啤酒节的盛大庆典。自那以后,十月啤酒节就作为巴伐利亚的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保留下来。每年从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人们倾巢而出,亲朋好友相伴,恋人情相依,欢聚在一起,喝着自制的鲜酿啤酒,吃着德国独有的各式各样的香肠和面包,其间乐队身着民族服装穿梭于人群之中,娴熟地演奏轻松欢快的乐曲。 由于德国人将喝酒视为每天的“必修课”,各种酒馆、酒屋、小客栈便多似天上的星星。仅人口100万的慕尼黑就有3000多个每天都座无虚席的啤酒馆。几乎每个踏进酒馆的人至少都点半升啤酒佐餐,但人们最常点的还是一升。所以“一升”在慕尼黑及整个巴伐利亚可说是个“计量单位”,当地还盛行一谚语“有节制地一天喝一升,健康赛神仙”。人们也不只是进餐时才喝酒,几乎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欧洲文化的论文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添些学校 《xxx》结课论文 题目:欧洲文化之哥特式建筑 姓名:黄文泽 性别:男 专业:xxx 班级:xxx 学号:xxx

欧洲文化之哥特式建筑 欧洲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无论是其人文艺术方面的发展还是其自然科学的严谨都吸引了广大的研究者和历史文化爱好者,经过本学期老师对欧州文化的讲解,我对本来就很感兴趣的欧洲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下面我从其起源、建筑特点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简述下我眼中的欧洲建筑的代表——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超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是地位。 其特点主要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的感觉.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线线条,宏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的空间, 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里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是基本的拉丁十字型,但是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建筑结构也十分多样,主要有尖肋拱顶,飞扶壁,花窗玻璃等,下面就各国建筑代表为例来介绍哥特式结构在建筑上的体现。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十二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型,只是把它当做是一种装饰风格,所以在意大利很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建筑.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很多的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认为是中世纪的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

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的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行的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德国的教堂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形制和风格,如德国的马尔堡的圣伊莉莎白教堂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德国教堂建筑的最早特点:屋顶平缓,陡坡屋面罩在拱顶上,高度相等的教堂中厅和侧厅,教堂内部采光是依靠端体墙上高窄普通的窗户,全然去除尖顶、高侧窗、飞扶壁等等之类的样式,可谓一大创新。 以挺拔、动感、飞扬而著称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在欧洲各地流行了近四个世纪之久,虽然走向了落寞,并曾经一度被文艺复兴时期的的艺术家们评为是野蛮的象征,但哥特式建筑艺术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巨大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那一座座哥特式教堂以及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绘画和雕塑便是最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探讨哥特式建筑建筑艺术不仅仅是对建筑,建筑艺术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其背后的宗教,历史,人文背景。对于我们更好的解读中世纪那段特殊的历史进程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由于哥特式建筑艺术本身就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存在语言方面的差距,再加上所学知识有限使得本文得出的结论具有局限性对于所取得的成就认识也较肤浅。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论证还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哥特式建筑艺术。

中美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 英语论文

淮阴工学院课程论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英语任课老师:余洪虹 姓名: 植云 班级: 艺术1093 学号: 1092202325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摘要: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以食表意,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而美国的饮食则是吃什么就是什么。在中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今天,美国文化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点也要继承,本文着重从中美饮食文化进行比较,从而用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中西方饮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饮食,美国饮食,文化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因此饮食文化也比较丰富,它也是祖国丰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都是以大杂居为主,远古时期以部落为单位,后来一直演变,直到现代社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团团圆圆一直是中国人的愿望,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家人都是吃一桌菜,并且大多数家庭是以圆桌为主,一家人围在一起,表示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中国人的饮食很讲究色、香、味原则,三者缺一不可,为使食物色美,通常是在青、绿、红、黄、白、黑、酱等色中取三至五色调配,也就是选用适当的荤素菜料,包括一种主料和二、三种不同颜色的配料,使用适当的烹法与调味,就能使得菜色美观。食物香喷,可以激发食欲,其方法即为加入适当的香料,如葱、姜、蒜、辣、酒、八角、桂皮、胡椒、麻油、香菇等,使烹煮的食物气味芬芳。烹调各种食物时,必须注重鲜味与原味的保留,尽量去除腥膻味;譬如烹调海鲜时,中国人则爱用葱姜。因此适量的使用如酱油、糖、醋、香料等各种调味品,可以使得嗜浓味者不觉其淡,嗜淡味者不嫌其浓,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人口稠密,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因为主食的单一性,所以,只有在菜上面花功夫,因此,中国的菜大都比较注重口味,

德意志论文

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点 院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号:U201114890 姓名:上官赢 摘要: 提起德国,世人往往思绪多端:褒贬毁誉、掺杂各种感情。的确,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德国独具一格,有许多他国没有的特色。最近两个多世纪,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顶尖人物,正面的、反面的比比皆是。它有不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雄踞世界前列,广泛造福于整个人类;同时,它又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挑动者,给人类造成了旷古未闻的浩劫。它屡屡大分大合,大起大落,兴风作浪而又为风浪所摧挫。但它败而不馁,衰而不朽,依旧是当今世界一个超群出众的强国。举世公认,德国曾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抹杀不掉的痕迹。当代德国作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作为欧洲联盟支柱成员和联合国重要成员之一,行为,动态仍然相当有力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德国人的性格,应该对此有着全方面,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性格形成,文化交汇,宗教改革,割据与集权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发生、发展的。德意志学者约翰·哥特弗里德·赫德尔说,“历史是置于特定地理中的运动”。人们只要看一看世界那些文明古国的今昔,看一看各个国家的状况,便知其言不假。 近代德意志民族是以古代日耳曼人的若干支系为基础,融合一些斯拉夫人及其他民族而逐步形成的。千余年来,德意志人的许多岁月都是在南征北战、左冲右突、内争外斗的急风暴雨中度过的。 公元4至5世纪,北匈奴西迁,强化了日耳曼人的大举南移。日耳曼人剽悍骁勇,所向披靡,在南欧、西欧、北非建立了一些蛮族王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促进了欧洲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八、九世纪,罗马贵族起事,将教皇利奥三世撵出罗马。教皇向查理求救。查理率部进入意大利,扶持教皇复位。利奥三世感恩不尽,给查理戴上皇冠,宣布他是“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于是,查理被称为大帝。查理帝国的领土扩及整个西欧。查理814年去世后,870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国,东法兰克王国大致包括今天的德国、瑞士、奥地利和荷兰,基本上通行德语,为近代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拿破仑的法国大军,横扫欧、亚、非,普、奥被肢解,莱茵河西岸的德意志地区并入法国版图,不少小邦国被强制合并。拿破仑军队的冲击教育了普鲁士人,他们开始改革;自1830年代起,普鲁士步英、法后尘,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实力渐增,其军国主义政策也变本加厉。普鲁士终于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在1871年实现了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民族国家”统一,建立了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普王担任帝国皇帝,普鲁士首相任帝国宰相。普鲁士军国主义精神浸透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德国连续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不是偶然的。德国人打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仍不服气,又打第二次,吃够了苦头儿,他们才在外国的帮助下幡然悔悟。在历史的磨难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显现了历史给与民族的巨大财富,人们说,苦难是最大的财富,这一点深深融入德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在动乱的年代,德国人体会到强大而统一的国家是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两次世界大战间,德国人由严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经历过失败后,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由此,德国人严谨而虔诚,并迅速崛起于西欧,称谓当今世界顶级。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中德幽默文化对比和相互接受 上外德国概况课论文

一只羽毛与两只羽毛之辩 ——————试探中德幽默文化相互接受的瓶颈所在 刘梦扬 摘要: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与社会发展、历史轨迹的迥异,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幽默感的形成,也同时影响着其表现幽默的具体形式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所有这些形成幽默的诸多因素,相反相成,也成为不同的文化之间互相接受对方幽默的关键因素与障碍所在。囊括中国电影市场华语片史上票房冠军以及观影人次第一名头衔的《泰囧》,在北美及欧洲遭遇滑铁卢,外国人纷纷抱怨“看不懂”。【1】同时,实际上善于搞笑,富具幽默细胞的德意志民族却往往被中国人和他国人认为是这个民族上最不懂幽默的民族。本文试图针对这些现象,研究中德幽默文化的相互接受的难题所在。 关键词:中德,幽默文化,相互接受,难题。 有个表现德国人冷幽默的经典笑话: 一次,记者问一个德国人:“你认为浪漫是什么?”他思考了一会回答说,“当一个男人体贴地用羽毛轻抚一个女人时,就是一种浪漫的表现。”记者接下来问“那怎么样才算是变态呢?”他回答道:“当这只羽毛还附在一只鸡的身上时。” 我们可以把这个笑话假借到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中。用一只羽毛来代表中国式幽默,另一根羽毛来代表德国式幽默,记者和读者的反应就代表对两种幽默文化之间的相互接受。如果我们能在表达自己的同时理解对方,那么其中的一只羽毛就可以去掉,两只羽毛不就可以换做只一只羽毛了吗?中德幽默的交流,乃至于文化的交流,或许最终希望能够达到的就是这种程度与境界。 一、接受美学与幽默的接受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1】https://www.360docs.net/doc/4b285204.html,/n/2013/0305/c172318-20675058.html人民网《泰囧,海外票房有点囧》

【开题报告】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关键字】开题报告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照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四、研究工作进度: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照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篇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浅析中西方姓氏文化的差异)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中西方姓氏文化的差异 二级学院:文新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XX级2班 学号:XX010240 学生姓名:黄通科 指导教师:曾祥云 20 14 年 6 月12 日 四川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

德国会展文化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德国会展文化研究 作者:张斌, ZHANG Bin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上海,200093 刊名: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英文刊名:LEGEND BIOGRAPHY LITERARY JOURNAL SELECTION 年,卷(期):2010(2) 参考文献(4条) 1.查看详情 2.陈泽炎会展文化概念辨析 2005(14) 3."会展策划与实务"岗位资格考试系列教材编委会会展运营管理 2007 4.许懋彦;张音玄;王晓欧德国大型会展中心选址模式及场馆规划[期刊论文]-国外规划研究 2003(09)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志华德国会展业给我国会展业的启迪[期刊论文]-北方经贸2007(2) 2.岑健.顾爱怡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10(26) 3.刘岩.刘聪德国会展产业之我鉴[期刊论文]-发展2004(2) 4.李蓓蕾.LI Bei-lei基于钻石模型的德国会展产业成功因素分析[期刊论文]-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 5.李映洲.管欣欣2001-2008年德国会展研究中文文献综述[期刊论文]-商业研究2010(5) 6.黄恺.徐一帆.Huang Kai.Xu Yifan德国会展业分析及其对入世后中国会展业的借鉴[期刊论文]-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5(7) 7.张燕德国会展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期刊论文]-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 8.杜一峰浅谈德国会展业发展[期刊论文]-商情2009(31) 9.杨斌浅析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科隆大学会展管理专业案例分析[会议论文]-2008 10.杨群.Yang Qun德国发展会展业的经验启示[期刊论文]-特区经济2007(12) 引用本文格式:张斌.ZHANG Bin德国会展文化研究[期刊论文]-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0(2)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图文稿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联系紧密。“地球村”已经不是梦想。但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之中,中西方之间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也引起了各路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国民对于中西文化优缺点,该发扬还是该摈弃的大讨论。本文主要从引用杜维明、季羡林、陈忠实、王蒙等名家的观点以及作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来阐释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儒家;科学;法制;民主;价值观;语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沟通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已成为一种现实的写照,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使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此的深入与紧密。 但是,在这种交流、合作的主旋律下,国家之间的摩擦和争执也越来越频繁,这当中,既有政治体制、经济利益的缘故,但更多的则是由于文化的异同导致的认识上的差异。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也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障碍,所以不断的做出各种类似于“中法文化交流年”、“中俄文化交流年”的举动以期望加强不同文化国家的交流,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以至于政治合作。在杜维明先生看来:“不同的文明当然有冲突的危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都可能有冲突。假若我

们认为有这种危险,那么对话更是有必要。”①。一方面,“因为生态环保意识、女性主义和多元宗教的发展,逐渐使西方过分突出自由、理性、人权和个人主义倾向受到遏止,人们开始认识到其他的普世价值,包括公益、平等、同情、礼教、责任和群体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1】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多样性建构出一个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均质化的过程。因为至少融合(convergence)理念——即世界各处最终将归于单一模式发展——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不能解释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诚然,环境的恶化、疾病的传播、毒品的泛滥和犯罪率的上升等如同科学、技术、贸易、金融、旅游和移民等一样被彻底地国际化,并且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彼此联系和相互依存。”【1】 我们这里要探讨的中西文化,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之所以拿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比,是因为我个人认为,中国截止目前还没有建立自己新的文化系统,我们现在的所谓中国文化,只不过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拼盘而已,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或者脱离原有的儒家文化体系。 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比较,来看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具体体现: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 ①肖永明《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杜维明岳麓书院演讲笔录》

德国文化崛起的启示

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启示 内容摘要:大国崛起有赖于综合国力的上升,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 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他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 交力、资源力。近代以来的德国,先后经历统一后的崛起与二战后的复兴与再统 一这两个历史转变过程.并崛起成为当今仅次于美、目的第三大强国。近代以来 的中国命运多舛,直到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才迅速提升。并成为当今世界第四 大强国。尽管中、德之间综合国力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 起过程中,中国要特别正视各方面实力方面与德国的巨大差距,借鉴德国成功崛 起的经验,尽快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关键词:德国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国防文教地理资源 引言 2008年8月美国发布的棉十次全球综合国力排名》显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超过德国,但综合国力依然不敌美、日、德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德国的发展尤为值得借鉴。德国在二战之后,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教、外交等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发展过程中不断努力创造经营的结果。当前的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美、日、德等工业化强国还有着很大差距,更何况单纯经济实力的增强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名,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德国作为一个世界级强国,自1871年以来,德意志民族不仅经历了统一一分裂一再统一的坎坷历史,而且还经历了早期崛起一沦为废墟一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对于近代德国的崛起历程,历史学家曾这样评述道:“德意志,一块盛产诗人和哲人的土地,一个崇尚思辨、拥有渊深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一度是世界历史的旁观者,却在短短百余年间以雷霆之势闯入历史舞台,将原属地理概念的德国,变为强大的民族实体、工业化强国,称雄世界。他的成长之路有诸多智慧值得借鉴,纵向比较德国崛起,有利于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且看德国给我们什么启示。 1德国历史 1.1简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

中西文化差异课程论文

广州商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课程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考查学期 2014 学年第 1 学期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黎文衷 学号 201306114330 专业商业软件工程 成绩 指导教师胡亚兰

语言文字之间的不同造成文化的不同,也造成说话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语言作为一种纵向的诱导或者暗示因素对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很多场合表现为制约因素。语音、语形、语义、语法的差别对文化产生一定作用,引发相关文化效应。中西方因为地域和地理环境及民族的不同,使得语言存在巨大差异,也就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人文环境、只是、科技、语言文字等都属文化因素,但就语言文字讲,其对语言文化有制约、暗示、引导等作用。 首先,文字的渊源、起因、发展造成语言文化的差异。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远古的文字起源都是一些国画形式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字。比如中国,国画文字到象形文字,从繁体到简体,现在依然可见诸多象形文字,包括已被多元转化来的象形字,属视觉转化、意向转化。而西方,从国画汉字到流线型文字,到符号化的文字,强调的是一种运行轨迹,是事物间的转化联系,文字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文字发展的不同势必造成语言的差异,中西语言文化不同的差异也就不可避免,甚至是有很大差异。就常见的中西方语言习惯来讲不尽相同。西方习惯称呼是把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写信时先写收件人,后写地址,可按中国的习惯是称呼时姓在名字前面,不可以颠倒,写信是地址为先,收件人置后。西方可直呼家长辈的名字,认为这样更切亲,而放在中国就是不懂礼,严重的就是大逆不道、不孝。可见,语言文化体现也制约了其价值观。 其次,具体到语言的语音、语形、语义、语法,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1.语音差异。语音分为语调、音调、音节。中国语调有感叹、疑问、陈述等。单从语调就可听出是问话还是感叹。音调包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读起来抑扬顿挫,响亮好听,有规则、音节,就是单音节、基本不存在什么闭音节,如“ha”加上“t”,就只能从英文中找位置了,成了“hat”,西方的语言文字是要讲究开音节、闭音节的,包括轻音节、重音节,并且有单音节、多音节。这些特征决定了根本上的差异。中国的诗与外国诗的差异最能体现语言差异带来的不同效果,讲究押韵,一韵到艺术效果会更好,感染力更强,易押韵,让诗文朗朗上口,意蕴无限,如:“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

德国社会与文化

德国社会与文化课题论文 课题:对德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探讨和启示班级:J统计1302 学号:4131157032 姓名:张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文化遗产的珍贵,地球上的东西是亿万年逐渐演变而来,保护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物质,非物质遗产等)都对人类对历史的了解与人类的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保护世界遗产,爱护生命,爱好和平,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才会转得更久……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留给我们的最美景观。只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才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文化遗产称号。其中有许多都位于德国。2000 年的历史在德国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迹。它们沉默而有力地证明了德国文化的伟大。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具有文化历史魅力的德国呢? 德国的联邦政治体制决定了它多元化的权力结构和多层次的法律体系,从而使得政府在制订新的文化政策和法规方面进度缓慢。而当代德国人在经历了种族主义对于文化遗产加以政治利用的历史之后,多把文化保护看成是社会性事务。因此,尽管德国传统上十分重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且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框架,但却迟迟没有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2年12月,在经过了漫长的筹备过程之后,德国议会终于批准政府加入该公约。 截止2012年7月7日,德国共计拥有35项文化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人类遗产名录,按时间顺序分别为:亚琛大教堂(1978),施佩耶尔大教堂(1981),维尔茨堡宫、宫廷花园和广场(1981),维斯教堂(1983),布吕尔的奥古斯塔斯堡古堡和法尔肯拉斯特古堡(1984),希尔德斯海姆的圣玛丽大教堂和圣米迦尔教堂(1985),特里尔的古罗马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和圣玛利亚教堂(1986),吕贝克的汉西梯克城(1987),波茨坦与柏林的宫殿与庭园(1990,1992,1999),洛尔施修道院(1991),上哈尔茨山的水资源管理系统(1992,2010),班贝格城(1993),莫尔布龙修道院(1993),奎德林堡神学院、城堡和古城(1994),弗尔克林根钢铁厂(1994),麦塞尔化石坑遗址(1995),埃斯莱本和维腾贝格的路德纪念馆建筑群(1996),科隆大教堂(1996),魏玛和德绍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遗址(1996),古典魏玛(1998),柏林的博物馆岛(1999),瓦尔特堡城堡(1999),德绍—沃尔利茨园林王国(2000),赖谢瑙修道院之岛(2000),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2001),施特拉尔松德与维斯马历史中心(2002),莱茵河中上游河谷(2002),不来梅市市场的市政厅和罗兰城(2004),穆斯考尔公园(2004),罗马帝国边界(2005),多瑙河畔“雷根斯堡旧城”(2006),柏林现代主义住宅区(2008),法古斯工厂(2011),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2011),拜罗伊特的侯爵歌剧院(2012)。其中1项与英国共有,1项与波兰共有,1项为6国共有。另外,德累斯顿易北河谷2004年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2009年被除名。 德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就拿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为例。在实施工业遗产保护与产业调整中,他们把让民间承担保护项目的过程都变成一种就业过程,开辟了新环保技术研发和升级的就业空间,同时也给当地产业转型带来契机。再如,德国在IEl城改造的过程中也很好地处理了遗产地与社区的关系,

中西文化差异优秀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文化差异却很大。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内涵,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做简单的的论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感性思维。而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 在西方人的眼里,自然也就从需要崇拜的对象,转变为需要去征服和加以改造的对象,目的当然是使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就不得不去研究身周的事物,去研究自然。因此,西方人一直秉持实用的原则去对待自然,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习惯于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具体的事物,而很少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世界。 二、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很内敛,喜欢“每日三省吾身”,把修心养性看得非常重要,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而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注重精神的自由,古时人们更是把自由看做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是在渴望能有好官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四、教育理念的异同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西方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而西方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五、礼仪文化的异同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走进德国结课论文

浅谈中德企业文化差异 中国企业与目前的世界级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等软件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企业的惟一应变对策就是变革,而文化变革又是一切变革的根本。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大量国际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公司内部会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公司的经营管理,如营销策略等也会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而不同。伴随着的企业跨文化冲突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企业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如何在借鉴欧美企业文化长处的基础上,形成国人企业自有的文化,制定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为企业带来效益,成为一个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德国企业文化 1.企业培训。德国企业培训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能力的培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探讨和实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给每个学员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参训学员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企业培训工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 2.牢固的质量意识。德国企业对产品质量一向是最重视的。他们认为没有物美价廉的产品,只有精品和次品。他们的许多产品都是以精取胜,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由此可见,技术不断进步,保持良好的质量,制造一流产品,是德国企业具有较强竟争力的重要原因。 3.注重独创性研究开发。德国研究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2.9%,居世界前列。德国人相信研究与开发决定企业未来,因而不论经济如何不景气,也不削减开发费用,并在研究中重视独创性和高度专业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创造潜力,这是德国研究与开发体制的长处。 二、中国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实践。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有些企业盲目的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热衷于搞文化活动,片面地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才逐步降温。不难看出,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因为没有完整的企业文化的理论指导而走入的几个误区:第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 第二,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分离。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