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沈从文(沈从文的幸与不幸—诸培弘)素材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

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名人其事及运用沈从文说:“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因此他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湘西世界中,人们有着美好、健康的人性比如纯美的少女萧萧、三三;善良仗义的船总顺顺、天保摊送兄弟,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样澄澈而不染尘埃的。

沈从文从湘西走来,在《边城》中描绘了原始朴实而又具有生命张力的茶峒,而沈从文的性格也与那座小镇一脉相承。

他淡泊悠然,却又不失志士仁人的气度。

他既热爱自然山川的幽静深邃,也不惧领受尘世生活的凄风苦雨。

他爱独处沉思时光与大千世界,也爱融入普罗大众找寻生命的共鸣。

沈从文开始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但他坚持利用身边一切资源继续学习,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地充实自己,成为了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

毛主席曾说:“活到老学到老。

”沈从文的一生正是这句箴言的真实写照。

成就了沈从文的辉煌人生。

沈从文认为,是城市异化了人性,使人们失去了本真的善良和活力。

《八骏图》,讲述了八位被学院体制禁的大学教授的堕落生活。

在当下社会,沈从文对道德的坚守,值得我们尊敬。

沈从文是一个勇敢的人,凭借这份勇敢,他得到了他此生至关重要的财富:成为作家、收获了张兆和的爱情——“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事迹写作范例】1.适用主题:坚守道德与纯洁人性、独特个性气质验示例:然而,这些属于中国的关键词中也有些刺目的字眼,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向我们彰明了重申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我不禁想起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想起他“建一座希腊小庙”的呼告,在他的湘西世界中,有不染尘埃的三三,有助人渡河不收分文的爷爷,有慷慨义气的船总顺顺…….这世界,该多些道德的光芒,洒遍黑暗的角落。

高中语文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高中语文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从文自传》赏析毕树棠近来文人自传的书已经出了好几部,我却只于最近读了《从文自传》,这委实是一部很可爱的书。

书里自述的是作者20岁以前的生活,从家庭进学校到入伍都在湘西一带,退伍离乡到了北平,生活一大转变,书即于此结住,这只是他的自传的第一部。

书中关于年代的记载似乎没有正确的注意,他是湖南凤凰县人,生于庚子之役的第3年,总在光绪二十八九年上,6岁入私塾,中间经过辛亥革命,民四进新式小学,民六转高小兼入预备兵的技术班,时年13岁,14岁离家入伍,辗转于辰州怀化常德保靖及川东的龙滩等地,20岁到北平,约在民国11年左右,这段时期大约是1902到1922年。

他的家世是军人,好动冒险,不怕颠沛流离,是有遗传的习性。

他的家乡是湖南,好奇进取,遇见新机就转,是有地方的特性。

任情而善适应环境,所以不悲观,多感而不钟情,所以不颓废,行己而“无耻”,不学而有术,这都是个性的特异,硬炼就一副结实的人格。

我们知道沈君是一个成名的小说作家,而在这书里却找不出他的文学修养的所在,其实这二十年的生活情景便是他后来文学创作的根基,高尔基的少年浪荡,康拉德的海上漂泊,都是后来文章成功的种子,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此之谓也。

自传是一个人就他过去的生活作回忆的自述,是实事、真意和挚情的自由表露,是人格和环境相摩擦的活动写照,要紧处全在一个真字,不过写法则各有不同。

一个军人历经战场,一个政客饱尝世变,一个创业家一往努力,一个探险家遍临奇境……回头自述一番,都是动人的有趣文字。

他们都是一出戏文里的主角,以坚强的意志实现个别的成功,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人世的主宰创造的,事业的规模便是人格的表现,他们的自传是报告读者他这一出戏是怎样演的。

文人的自传则有些不同,他是艺术家,他是所有戏文的观客,以灵慧的眼光和亲切的感情看尽一切动相的真实,他对于人生的态度是观察的体验的,是玩世的,灵魂的寄托便是人格的纯全,他的自传是报告读者那些戏他是怎样看的。

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略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质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略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质公开课件











































:
















■电你是否有这样经历,当 你在做某一项工作 和学习的时候,脑 子里经常会蹦出各 种不同的需求。比 如你想安 心下来看2小时的书,大脑会 蹦出口渴想喝水, 然后喝水的时候自 然的打开电视。。 。。。。,一个小 时过去 了,可能书还没看2页。很多 时候甚至你自己都 没有意思到,你的 大脑不停地超控你 的注意力,你就这 么轻易 的被你的大脑所左右。你已 经不知不觉地变成 了大脑的奴隶。尽 管你在用它思考, 但是你要明白你不 应该隶属 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你拥 有你的大脑,并且 应该是你可以控制 你的大脑才对。一 切从你意识到你可 以控制你 的大脑的时候,会改变你的 很多东西。比如控 制你的情绪,无论 身处何种境地,都 要明白自己所
凡事 都 是多 棱 镜, 不 同的 角 度会
凡 事都 是 多棱 镜 ,不 同 的角 度 会看 到 不同 的 结果 。 若能 把 一些 事 看淡 了 ,就 会 有个 好 心境 , 若把 很 多事 看 开了 ,就 会 有个 好 心情 。 让聚 散 离合 犹 如月 缺 月圆 那 样寻 常 ,让 得 失利 弊 犹如 花 开花 谢 那样 自 然, 不 计较 , 也不 刻意 执 着; 让 生命 中 各种 的 喜怒 哀 乐, 就 像风 儿 一样 , 来了 , 不管 是 清风 拂 面, 还 是寒 风 凛冽 , 都报 以 自然 的微 笑 ,坦 然 的接 受 命运 的 馈赠 , 把是 非 曲折 , 都当 作 是人 生 的定

第七课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

第七课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羡慕沈从文我读沈从文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二十岁前就读过了那些他自称为“乡土抒情诗”的小说,四十岁后躺在凤凰古城的客栈里才开始读他散文中那些“生命的记录”,近几日又在无意间读到了他当年写下的情书。

回头看去,也许正是这样配合着年龄增长的渐进,于不经意间成就了我走近沈从文的最佳方式。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沈从文笔下的那座“化外之地”的《边城》于我只是一段亦真亦幻亦尘亦烟亦仙亦俗的故事,直到今岁的一个夏夜我在两岸斑斓的灯火中颇有几分小心翼翼地走过沱江上用红砂块石修砌的跳岩时,才真正领略了交织其中的“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也才猛然领悟到这样愁绪飘渺的人间情爱悲剧,只能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搬演。

踏着石板路上的氤氲走进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其时我已经在沈从文所生长的地方沉沉地睡过一夜了。

这四合院是沈从文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于同治五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

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

孩子时的沈从文就是在这座四合院里以自己坚守一生的率真彻底地伤了父亲的心。

沈从文读私塾的第二年便学会了逃学,为的是“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

七岁那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沈从文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当我又一次站在晨雾弥漫的沱江边,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对沈从文率性一生的由衷羡慕。

沈从文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我没有再去沱江边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拜谒,我更愿意在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吊脚楼边遥想沈从文的自由生活,更愿意仰望古城楼上不朽的沈从文。

这个始终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将率性而为贯彻自己的生命始终,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2. 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理解其对逆境的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传记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沈从文作品中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想的理解。

2. 对逆境的态度的探讨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沈从文的传记和相关文学作品。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沈从文的传记和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章:沈从文的生平背景1.1 介绍沈从文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

1.2 介绍沈从文的学习经历和文学创作起始。

1.3 引导学生关注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沈从文的文学成就2.1 介绍沈从文的主要文学作品和特点。

2.2 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3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沈从文的文学才华。

第三章: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3.1 引导学生关注沈从文作品中对逆境的描绘和表达。

3.2 分析沈从文对待逆境的态度和思想。

3.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逆境对个人成长和生活的意义。

第四章:沈从文的影响和启示4.1 分析沈从文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

4.2 引导学生思考沈从文作品对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启示。

4.3 总结沈从文的作品和人生经验对学生的启示。

第五章:综合活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沈从文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2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逆境的态度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沈从文作品对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启示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沈从文散文专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沈从文散文专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沈从文散文专练沈从文作品:《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箱子岩》《辰河小船上的水手》《虎雏再遇记》《云南看云》《桃源的小划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沈从文那条河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①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袴,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②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

(本段引自小说《边城》)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

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岩石黛黑。

水深而清,鱼大如人。

河岸两旁黛色庞大石头上,在晴朗冬天里,尚有野莺画眉鸟,从山谷中竹篁里飞出来,休息在石头上晒太阳,悠然自得啭唱悦耳的曲子,直到有船近身时,方从从容容一齐向林中飞去。

水边还有许多不知名水鸟,身小轻捷,活泼快乐,或颈膊极红,如缚上一条彩色带子,或尾如扇子,花纹奇丽,鸣声都异常清脆。

白日无事,平潭静寂,但见小渔船船舷船顶站满了沉默黑色鱼鹰,缓缓向上游划去。

傍山作屋,重重叠叠,如堆蒸糕,入目景象清而壮。

白河多滩,凤滩、茨滩、绕鸡笼、三门、驼碑五个滩最著名。

弄船人有两个口号:“凤滩茨滩不为凶,上面还有绕鸡笼。

”上行船到两大滩时,有时得用两条竹纤在两岸拉挽,船在河中小小容口破浪逆流上行。

绕鸡笼因多曲折石坎,下行船较麻烦,一不小心撞触河床中的大石,即成碎片,船上人必借船板浮沉到下游三五里方能得救。

三门附近山道名白鸡关,石壁插云,树身大如桌面,茅草高至二丈五尺以上。

山中出虎豹,大白天可听到虎吼。

由三门水行七十里,到保靖县。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沈从文(沈从文的幸与不幸—诸培弘)素材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沈从文(沈从文的幸与不幸—诸培弘)素材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沈从文(沈从文的幸与不幸—诸培弘)素材沈从文的幸与不幸诸培弘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文学,沈从文完全缺席。

此前他曾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二十多年时间,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

因为他“美化落后”、“诗化麻木”、因为他的作品曾被人斥为“反动文艺”,所以沈从文不得不放下了笔。

一个作家正当创作的盛年,却不得不嘎然中断自己钟情的文学事业,个中的幸酸和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

沈从文为此曾选择过死亡。

四十多年以后,当时的一切喧嚣都归于澹定,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曾有过这样平静的回忆:“一九四九年二月、三月,沈从文不开心,闹情绪,原因主要是郭沫若在香港发表的那篇《斥反动文艺》,北大学生重新抄在大字报上。

当时他压力很大,受刺激,心里紧张,觉得没有大希望。

他想用保险刀片自杀,割脖子上的血管……当时,我们觉得他落后,拖后腿,一家人乱糟糟的,现在想来不太理解他的痛苦心情……”(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从此,沈从文不得不从他热爱的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

起初的几年,沈从文感到孤独和无望,他在历史博物馆每天上班下班,做做讲解员之类的工作,有时还要去做冲女厕所等较苦累的活。

沈从文当时曾十分感慨:“关门时,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看着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明白我生命实完全单独……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沈从文一生坎坷。

他生于一九零二年,一九二二年来到北京。

这之前,他在家乡当了五年小兵。

那段时间,正是近代中国史上所说的最混乱、腐败的军阀时代。

后来他受五四新生活的感召,从家乡来到了北京,这个当时连标点符号都不知道的青年,却立志要把文学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但他几乎在自己编织的文学之梦中冻饿而死。

而正当他拼命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文学作品进入创作的盛年的时候,却被迫终止了创作,并受到强烈的批判。

为了不虚度生命,他又艰难地在文物研究领域探幽索微,但他工作的情景、工作条件却令人唏嘘。

已经是一九八零年了,他仍只有一张小桌,还要和夫人合用。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

许多真挚的朋友盼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实是在等着看笑话。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

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

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白脸女孩和弟弟,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而他将未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朴素洁白的期望,欲语还休的心动,用生命表达的纯粹,闪烁在字里行间。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

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

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

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

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

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

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的幸与不幸
诸培弘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文学,沈从文完全缺席。

此前他曾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二十多年时间,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

因为他“美化落后”、“诗化麻木”、因为他的作品曾被人斥为“反动文艺”,所以沈从文不得不放下了笔。

一个作家正当创作的盛年,却不得不嘎然中断自己钟情的文学事业,个中的幸酸和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

沈从文为此曾选择过死亡。

四十多年以后,当时的一切喧嚣都归于澹定,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曾有过这样平静的回忆:
“一九四九年二月、三月,沈从文不开心,闹情绪,原因主要是郭沫若在香港发表的那篇《斥反动文艺》,北大学生重新抄在大字报上。

当时他压力很大,受刺激,心里紧张,觉得没有大希望。

他想用保险刀片自杀,割脖子上的血管……
当时,我们觉得他落后,拖后腿,一家人乱糟糟的,现在想来不太理解他的痛苦心情……”(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从此,沈从文不得不从他热爱的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

起初的几年,沈从文感到孤独和无望,他在历史博物馆每天上班下班,做做讲解员之类的工作,有时还要去做冲女厕所等较苦累的活。

沈从文当时曾十分感慨:“关门时,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看着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明白我生命实完全单独……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沈从文一生坎坷。

他生于一九零二年,一九二二年来到北京。

这之前,他在家乡当了五年小兵。

那段时间,正是近代中国史上所说的最混乱、腐败的军阀时代。

后来他受五四新生活的感召,从家乡来到了北京,这个当时连标点符号都不知道的青年,却立志要把文学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但他几乎在自己编织的文学之梦中冻饿而死。

而正当他拼命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文学作品进入创作的盛年的时候,却被迫终止了创作,并受到强烈的批判。

为了不虚度生命,他又艰难地在文物研究领域探幽索微,但他工作的情景、工作条件却令人唏嘘。

已经是一九八零年了,他仍只有一张小桌,还要和夫人合用。

巴金先生在《怀念从文》一文中,曾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为赶校两份选集,上午沈从文夫人三点即起床,六点出门上街取牛奶,把桌子让给沈从文工作,下午沈从文小睡,桌子再让给夫人使用到下午六点,然后夫人做饭,再让沈从文使用书桌。

就在这所他自嘲为“窄而霉斋”的陋室里,他完成了《龙凤艺术》、《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填充研究空白的巨著。

在沈从文倾注了后半生全部心血的庞大学术专题中,除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由于周
恩来的关心得以出版外,其他专题研究和出版大都烟消云散,并随时随地会遭遇散失和湮没的可能。

直到临终前五年,沈从文的境遇才有较大的改善,分得一套宽大的房子,并且配备了一辆汽车和一个司机。

他的表侄,著名画家黄永玉对此曾十分感慨:
“遗憾的是太晚了。

他已没有能力放手地使用这套房子。

如果早十二年给他这个完美的工作环境,他是一定不会辜负这种待遇的。

眼前他只能坐在推车上。

熟人亲戚到来,说一点好朋友的近况,他听得见,却只能作出‘哇、哇、哇’的细微的声音和夺眶而出的眼泪的反应”。

(《那些忧郁的琐屑》)
这是沈从文的不幸。

他一生都生活在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里.。

有人曾把他和同时代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做过比较,如果没有那场政治风暴的影响,随着人生阅历的更加丰富,随着表现手法的更加完善,沈从文也一定能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来,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一样,令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文学国度不再因缺少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而深感遗憾。

其实,诺贝尔文学奖对于沈从文,对于中国曾经擦肩而过。

由于沈从文在文学上的独特创造,曾引起了海外中国文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的马悦然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马悦然先是把沈从文的小说译成了瑞典文,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也很快把他放在自己的第一视野之内。

到了1988年,他的条件已经成熟,据说,瑞典文学院已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他了。

遗憾的是,这一年的5月10日,沈从文不幸逝世。

按照文学奖章程的规定,死者是不可以作为获奖者的。

就这样沈从文失去了一个机会,中国亦去了一个机会。

然而,沈从文又是幸运的。

对于剧烈的时代变革,他觉得自已和“社会要求脱了节”,于是便选择了沉默,而且一直沉默到死。

因为沉默,使他从末糟蹋过自己的良心和作品。

不象那些被时代选中或紧跟时代的作家们那样,说了那么多违心的话,写了那么多违心的作品。

他的甘于寂寞,他的安贫乐道,他的忍辱负重,他的特立独行,他的随遇而安,令他的后半生显得更加从容和厚重。

他年轻时曾经说过“随波逐流容易见好,独立逆风需要魄力”。

他的这种“独立逆风”使他虽然蹒跚于现实人生的沉重和辛酸中,却清清白白地从山重水复走到了柳暗花明,并将使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得到巨大的回报。

沈从文曾经感叹:“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然而,令人们欣喜的是,沈从文的读者并没有局限于因他老去而老去的那一批。

一代又一代更加年轻的读者也喜欢上了他的文字,喜欢上了他所编织的富于诗意而令人着迷的文学世界。

他和他在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
散发着人性光芒人物形象,也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所淡忘,就象他自己所说,“两千年前的庄周,仿佛比当时多少人都落后一点。

那些善于辩论的策士,长于杀人的将帅,人早已死尽了,到如今,你和我读《秋水》、《马蹄》时,仿佛面前还站着那个落后的衣着敝旧,神气落拓,面貌平常的中年人”。

文学是苦难的创造和升华。

因为人生充满了苦难,所以我们才需要文学的慰藉;因为生活常常遇到不幸,所以我们才需要文学的抚慰。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此生我只惧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所有伟大的作家在咀嚼苦难的同时,亦战胜了苦难,并从苦难中提炼美好和理想,为人类带来憧憬和希望。

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此,托尔斯泰、鲁迅、雨果、司汤达、……以及沈从文们都是如此。

如果说苦难和幸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那么“幸”与“不幸”就是沈从文艰难而厚重的一生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正是有了如此的“不幸”才造就了一个既特立独行又充满了人格魅力的沈从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