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导学案范文

合集下载

《黄土深厚_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黄土深厚_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黄土深厚_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大家知道中国有一个地方被称为“黄土高原”吗?它是中国的一大地形区,拥有奇特的地貌和丰富的资源。

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一下黄土高原的形成、特点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二、进修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掌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了解黄土高原的资源分布和对人类的影响。

三、进修过程1. 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横跨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西、河北等省份。

它的地形呈现出升沉不平的特点,有着千沟万壑的地貌,被称为“黄土深厚”。

2. 形成原因和特点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地质构造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这里曾是一个古老的海域,后来陆地上升,海水退去,形成了这片干燥的高原。

黄土高原的土壤主要由黄土组成,质地精致,富含矿物质,适合种植作物。

3. 资源分布和影响黄土高原的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铝土矿等矿产资源,还有大量的农业土地。

由于地形升沉,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同时,黄土高原的气候干旱,缺乏水资源,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困难。

四、教室练习1. 请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诠释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3. 你认为黄土高原的资源分布对当地居民有何影响?五、拓展延伸1. 请设计一份旅游路线,介绍黄土高原的风景和人文景点。

2. 你认为应该如何珍爱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六、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资源分布和对人类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自然资源,珍爱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故里。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掌握重点知识。

谢谢大家!。

《黄土高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

《黄土高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

《黄土高原》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被誉为中国的“胸襟”和“灵魂”的地方,那就是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古老、最闻名的地貌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地之一。

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一起探索黄土高原的奇迹和魅力,了解它的地理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进修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条件;2. 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3. 探讨黄土高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三、进修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2. 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3. 黄土高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4. 黄土高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四、进修过程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请同砚们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并用地图标注出来;- 请同砚们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包括黄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

2. 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请同砚们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包括气候类型、降水情况等;- 请同砚们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3. 黄土高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请同砚们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包括黄土高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请同砚们探讨黄土高原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

4. 黄土高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请同砚们分析黄土高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农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请同砚们总结黄土高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五、进修拓展1. 请同砚们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2. 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的钻研报告,包括对黄土高原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全面分析和总结;3. 请同砚们组织一次关于黄土高原的主题活动,包括展览、讲座等形式。

六、进修评判1. 请同砚们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关于黄土高原的小测验;2. 请同砚们就黄土高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方面展开讨论,并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的感想和思考。

《黄土高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

《黄土高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

《黄土高原》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资源分布。

2. 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3. 了解黄土高原的珍爱与治理措施。

导学内容: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1. 位于中国中部,横贯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六省区,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

2. 地形升沉较大,山地、丘陵、台地、盆地等地貌类型交错分布。

3. 土壤以黄土为主,贫瘠干旱,水土流失严重。

二、黄土高原的资源分布1. 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

2. 农业资源主要以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为主。

3. 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开采过度。

三、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1. 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2. 沙尘暴频发,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

3. 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匮乏等问题。

四、黄土高原的珍爱与治理措施1.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植被恢复工作。

2. 推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3. 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进生态经济发展。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资源分布,并对其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并讨论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感受其干旱贫瘠的地貌特征。

4. 钻研案例:让学生钻研黄土高原的珍爱与治理措施的案例,分析其效果和可持续性。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资源分布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珍爱与治理的重要性。

希望学生能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生态珍爱工作,共同建设美丽故里。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1.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1.2 黄土高原的面积和人口1.3 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1.4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第二章: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变2.1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2.2 黄土高原的演变过程2.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2.4 黄土高原的保护措施第三章: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3.1 黄土高原的土地资源3.2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3.3 黄土高原的植被资源3.4 黄土高原的矿产资源第四章:黄土高原的社会经济发展4.1 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4.2 黄土高原的工业发展4.3 黄土高原的旅游业发展4.4 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五章:黄土高原的文化与民俗5.2 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5.3 黄土高原的特色美食5.4 黄土高原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第六章: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6.1 黄土高原的历史概述6.2 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6.3 黄土高原的历史事件6.4 黄土高原的历史遗迹第七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7.1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7.2 黄土高原的沙漠化问题7.3 黄土高原的环境污染问题7.4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与成效第八章:黄土高原的教育与发展8.1 黄土高原的教育现状8.2 黄土高原的教育资源8.3 黄土高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8.4 黄土高原的教育扶贫政策第九章:黄土高原的特色产业与发展战略9.1 黄土高原的特色农业9.2 黄土高原的畜牧业9.4 黄土高原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第十章:黄土高原的未来展望10.1 黄土高原的发展机遇10.2 黄土高原的挑战与机遇10.3 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10.4 黄土高原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补充说明:地形地貌特征包括高原的平均海拔、主要山脉和盆地分布;气候特点要强调季风影响和干旱问题。

二、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变补充说明:形成原因要涉及风成说、水成说等多种科学理论;演变过程要描述从古至今的地貌变化。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导学案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导学案

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 北方地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我的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和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和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貌形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并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理解黄土高原文化的多方面的表现以及他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的重点:1.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受其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黄土高原。

2.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的原因,这需要从自然环境的人为因素两方面去把握。

我的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Ⅰ、课前预习,找出重点难点。

1.读“黄土高原地区略图”,完成下列要求:(1)、黄土高原东起B__________,西至C_________,北抵H___________,南至A_______。

(2)、黄土高原地区所跨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G_________等省区。

(3)、流经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是_________。

(4)、黄土高原地表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它是由于严重的______________造成的。

3. 黄土高原海拔多在_________米以上,无数的_________,把这里的地面割裂得支离破碎。

4.黄土高原冬季_________,夏季_________。

黄土土质_________,便于开垦,使得这里很早成为我国_________发达的地区。

5.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这里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_________文化,从_________到_________,处处烙上了黄土地的深深印记。

6. _________是流行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成。

7. _________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安塞腰鼓具有_________多年的历史。

8. _________当地人们利用天然土质,在地坑壁面上挖成的洞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黄土深厚_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导学案》

《黄土深厚_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导学案》

《黄土深厚_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 掌握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

4. 了解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珍爱。

导学内容: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北起黄河,南至秦岭,东至太行山,西抵榆林,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

其地形为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北部为黄土高原核心区,南部为陕甘宁边缘区。

二、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是在冰川时代末期,受到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地貌。

黄土高原地层受到侵蚀和风化的影响,土壤贫瘠,土层厚度在数米至数十米之间,呈现出典型的黄土地貌。

三、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冬寒夏热,降水少,蒸发大,气候特点为干旱半干旱气候。

植被以草原为主,草原覆盖率较高,植被类型多样,包括草原、灌木林、荒漠等。

四、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珍爱黄土高原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同时也是农业重要产区。

但受到人类开发和环境破坏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因此,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珍爱,推动可持续发展。

导学问题: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是什么?2. 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有哪些?3. 什么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4.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5. 黄土高原的植被分布情况如何?6. 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珍爱存在什么问题?拓展练习:1. 请描述一下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

2. 你认为如何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珍爱?3. 你知道黄土高原上有哪些特色的植物吗?导学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掌握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了解了其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情况,同时也认识到了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珍爱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关注生态环境珍爱,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导学案(2)

《黄土高原》导学案(2)

新授课:第三节黄土高原(导学案)奋斗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起点!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位置的过渡性。

2.利用图文资料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

3.观察实验示意图,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学习过程】目标1 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位置的过渡性。

目标2 利用图文资料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

自主学习1、读课本P18-20,完成以下任务:(1)在图6-3-1上圈画出太行山、秦岭、乌鞘岭、长城,并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高原地处(河流)中上游地区,位于以西,以东,以南,以北。

海拔1000~2000米,位于我国地势第阶梯。

(2)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自西向东):省、自治区、省、省。

(3)读图分析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地处区向区(干湿区)过渡的地带,也是区向区(农业类型)过渡的地带。

2、阅读课本P19“阅读”,总结: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是“”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它们分别是、、、。

牛刀小试3、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阴山以南,秦岭以北B.黄土高原地表平坦开阔,一望无际C.黄土高原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D.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黄土高原因此而得名评价标准(1分)得分考查位置、地貌目标3观察实验示意图,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P20-22图文内容,完成以下内容:(1)黄土高原地表特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2)观察课本P20“活动”,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降水、坡度之间的关系。

对比试验一:坡度相同,降水量相同,植被越,水土流失越严重;对比实验二:坡度相同,植被量相同,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对比试验三:植被量相同,降水量相同,坡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

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板书:一、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2.地形:高原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1 课时【自主阅读预习】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的范围一般是指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以东、_________以南、________以北的广大区域。

(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表现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特殊的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渡、__________________过渡、_________________过渡、_________________过渡。

②土壤:土质疏松,极易受到_____________的侵蚀。

③降水:季节分配__________,且集中于____________,多暴雨。

④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_________、泥石流。

(2)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多采取____________的粗放耕作方式,广种薄收。

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例如,___________、无计划的建设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

②破坏植被:农业___________的不断扩大,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___________等破坏植被。

【构建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知识点,尝试写出知识体系)【小组讨论探究】1.黄土高原的成因:黄土高原上数百万亿吨的黄土从哪里来,不同学派的地质学家曾提出过20多种黄土成因假说,其中多数已被否定,现在影响较大的还有水成说、残积说、风成说及多成因说4种。

水成说认为,黄土主要是由流水作用从离高原不远的周边地区携带来堆积而成;残积说认为,黄土是高原基岩在千万年的风化作用下就地成土的结果。

中外多数学者主张风成说。

他们从分析黄土物质的基本特点入手,认为黄土物质的物源与我国西部大面积的沙漠有关,黄土物质的搬运主要依靠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高压气流。

它的形成,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质综合作用,通过物源的形成、搬运、分选及堆积成土这样三个前后相因的历史阶段。

在长期的争论中,风成说最具说服力,但又不足以完全否定水成说、残积说。

尤其是近几年来多成因说异军突起,构成了对风成说的有力挑战。

孰是孰非,尚未定论。

2.黄土质地的特殊性: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也是地壳上部岩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

黄土高原土质松散,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容易溶解。

黄土质地疏松,富含氮磷钾等养分,自然肥力高,适于耕作,我国黄河中游地区所孕育的古代文明,大概就得益于此,因为它为当时生产力落后的社会提供了理想的基本生产资料。

黄土的又一个特点是垂直节理发达,直立性很强,这又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凿窑洞而居的便利条件。

不过,黄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对流水的抵抗力弱,易受侵蚀,一旦土面天然植被遭受破坏和大面积土地被开垦,土壤侵蚀现象就会迅速漫延发展,使原来平坦而连片的土地变成为一个个孤立的源、垛,出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面。

3.滑坡、塌陷和泥石流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与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4.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方式:农业上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浅耕粗作,用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来提高产品问题(跟‘集约’相对)。

这种经营方式叫做粗放经营。

集约经营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

采用集约经营方式以发展农业,称“农业集约化”。

【习题巩固检测】【基础训练】1.黄河中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①凌汛②地上河决口③水土流失④干旱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介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山脉是()A.秦岭B.太行山C.巫山D.泰山3.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黄河的中游是“地上河”;②黄河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③黄河上正在建设的小浪底枢纽工程的功能之一是防洪减淤;④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是下游修建黄河大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黄土高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土地的次生盐碱化B.水土流失严重C.土地沙化严重D.酸雨危害严重5.造成黄土高原原有森林破坏最为严重和彻底的人类活动是()A.农民修建住宅B.营造宫殿C.樵采D.毁林开荒【能力提升】1.读黄河流域图及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资料记载,数百年前,图示 A 地区为一片茂密的森林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往日的优美环境已面目全非。

材料二:会断流。

黄河下游河段近几年来每到冬春季节常出现断流现象,有的年份、有的河段甚至夏季也会出现断流现象。

(1)近几年来,造成黄河时常断流的最主要原因()(单选)A .沿岸工农业发展,任意截留、储水现象严重B .黄河流域早情严重C .中上游地区大量植树种草,大量降水下渗成为地下水D .下游没有大的河流汇入(2)下列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B .“地上河”指的是黄河中上游河段C .黄河的水能资源集中在中上游河段D .黄河泥沙堆积成为黄土高原,冲积成了华北平原(3)A 区域的地形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其地表形态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____。

【小结学习目标】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你来试试!)第1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2 课时【自主阅读预习】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要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结合,逐步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农田;扩大__________________,改善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大力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治理中的“三结合”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包括___________措施、_______________措施、_________措施。

4.黄土高原上____________的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

5.工程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农业技术工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轮作套种、选育良种和发展地膜和滴灌喷灌技术。

7.生物措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制粒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1)在不宜耕种地区,必须要坚持_________________,以恢复____________;(2)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结合,以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并增加对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

8.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积极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构建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知识点,尝试写出知识体系)【小组讨论探究】1.黄土高原地貌类型: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

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

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

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

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

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

2.乔灌草: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

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

其往往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

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四级。

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草本,具有木质部不甚发达的草质或肉质的茎,而其地上部分大都于当年枯萎的植物体。

【习题巩固检测】【基础训练】1.陕西省六道沟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A.保水、保土、保肥B.防洪治涝、降低地下水位C.保塬、护坡、固沟D.开沟引水、扩大灌溉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读图回答2~3题。

2.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甲地打坝淤地②乙处整修梯田③丙处修建水库④丁处平整土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A.a B.bC.1 020米等高线D.1 010米等高线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图完成12~13题。

4.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5.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能力提升】1.读影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