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

真正的社会是怎样的?全世界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却只能通过一双眼睛来粗略地浏览,只能主观地产生出一种片面的想法。而我们正是需要像梁文道一样的时事评论家,去全面地共享资料、观点,去弥补我们稀缺的一个角度。就如这本书《常识》扉页上注明的:“如若觉得这些奇怪,可谓这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常识》,一针见血地谈及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现象,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是一位用思维贯穿文字的作家,他运用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高质量知识,去权衡这个社会的各种现象,大到地震,小到一句话。在字里行间,他没有回避当下热点的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实事求是是他给我最大的印象,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甚至之前的征兆,社会流行说法未及提到的,问题本质的透彻分析,没有避讳,也没有故弄玄虚,反映最真的思考。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一个叫作梁文道的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

这本称为“常识”的文集,仅这两个字的立意,不只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常识”寓意丰富,在梁文道的笔下,就蕴涵有三种层面:第一种意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谓的常识,在生活中基本存在却有不可缺失;还有一种就是作者所谓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

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的常识”,比如说“潜规则”;另外一种常识,可以说是人际关系,或者是公共情怀。

在《常识》的许多篇章里我们都会发现叛逆和辩证的痕迹。当世人对“范跑跑”群起而攻之时,梁文道却为之辩护,说明范只是不那么崇高,但绝不是邪恶;在全社会都在对地方官员公布电话拍手叫好的时候,梁文道却指出,这是对“民情不能顺利上达”的“最好的讽刺”。梁文道总是用不同于大众的眼光看现象,既看光亮的一面,又看背阴的那一面,叫一些人顿悟,也叫一些人咬牙。

梁文道善于分析推理,寻求现象之后的根源。《常识》谈到中国人面对国耻,总是一方面是努力地自我贬损(捏造侮辱中国人的事件),一方面是盲目地自我肯定(制造世界上最长的拉面,争取“世界第一”)。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其背后是一种集体怨恨。很多人思考国耻问题止于理性爱国这一层,梁文道总是继续深入下去,直指根源,教人慨叹。谈及“毒奶粉”事件后温总理提醒企业要尽社会责任,梁文道则把目光降低,说明企业尽社会责任不是此事的要害,真正的要害在于要有做人的道德底线,是公民的基础道德问题。抗战一篇中谈到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时,提到我们国家没有一个专门保存战死军人灵位与遗体的国家级墓园,更没有一个全面纪念抗战死难军民的国家级建设。说到矿难之后的感言,他列举了一个电视镜头,一位刚被救出来的矿工,眼睛还蒙着黑布条,对着镜头直喊:“感谢党中央!感谢国务院!感谢河南省政府!感谢全国人民!”不遗漏对象并且逻辑严密。梁分析了两种可能,一是在出镜前有所准备,二

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思维方式已经内化为语言习惯。无论是那一种,都违背了常理和人性。

《常识》文章谈及的无不是路人皆知的现象,是真常识,而我们对常识的认知却总是停留在原地,懒得去考虑“常识”的背后,“常识”的根源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常识”。我们习惯于一目十行地阅读网页,习惯于不辨是非地全盘接纳,习惯于心直口快地表达观点,可是,我们似乎忘记了,这是个缺乏思考的年代,每个人都是评论者和作家,但已无读者。

《经营者养成笔记》读后感5篇

《经营者养成笔记》读后感精 选5篇 电子产品的风靡,快餐文化的传播,已经很久没静下心来读 一本书。利用了几天的时间阅读完《经营者的养成笔记》,收益颇多。 虽然现在所在的岗位还没达到经营者的高度,却不可否认,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公司的进步,我们紧跟步伐,扩 展自己的能力。 公司的发展,一定不能一成不变,否则会应了那句,忙着一 事无成。 只有不断地给顾客提供惊喜,提供大众都能接受的产品,跟 随时代的潮流,创立自己的品牌,信奉公司是为顾客而存在的经 营理念,才能在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立足长久。 酣客,顾名思义为顾客提供酣畅痛快的产品。一切有标准, 一切用标准,一切高标准,严格要求供应商,跟进生产流程,获 得各个合作伙伴的全力以赴以及支持。 坚持做我们自己的品牌,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公司文化,饮酒 文化,在全国各地打下独有的粉丝基础。 任何一个企业的建立,都少不了团队的协作,个人的力量都 是弱小的。只有团结作战,才是公司的生存之道。

好的领导,为公司带来收益的前提,那便是拥有部下的信赖,对员工充满诚意,真心做到为手下着想得领导,才能得到人的支持。 成为个大家都拥护的领导,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 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要学着换位思考。放权部下,但是又能 掌握情况,张弛有度的管理才能创造最佳成绩。 当成为一家公司的员工,那势必得认可公司的使命感,为了 共同的目标,制定严格的要求,并为最终的目的而去奋斗。 一家公司的成长进程,反射在员工身上,如果只会机械性的 工作,对学习没有强烈的渴望,这样日复一日,终将被社会淘汰。 所以,平时要多问问自己,给自己一个标准,怎样才能做的 更好,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书中提到经营者是『取得成果的人』,我认为〖成果〗是对顾客(酣亲)的责任。 一个管理者的责任不是让员工喜欢,而是逼迫员工成长,让 员工获得更多的认可、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 一个员工的责任不是恭维领导,而是拿出你的实际行动来完 成目标,不需要让领导天天催着你、哄着你! 电商平台就像丛林法则,残酷无情、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如果要在丛林法则下生存、强大,必须一切以顾客为中心。 有了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后,让顾客感受到快乐,他们才会认

(完整版)《活法》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活法》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活法》读后感 学会快乐的工作 在人生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中,最重要的三十年是在工作、劳动中度过的。而我们该如何享受工作中的快乐呢?通过读《活法》,我有了如下感悟: 第一,要正确认识工作的意义。 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获得薪酬,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表面上,我们成就了事业,而实际上,工作成就了我们。 第二,要使内心强烈的热情与脚踏实地的努力相结合。 人在年轻的时候,常常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不能把握住成功的机会;人到中年,即使有了成功的基础,但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的热情而放弃努力,从而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因此,快乐工作需要我们“非常迫切地、努力地工作”。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用“今天”积累“未来”。 成功是每一个平凡的“今天”不断积累的结果,想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就必须把握好每一个“今天”。 第四,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凭着信心和勇气,与困难正面交锋,只要我们勇往直前,我们就可以展现出难以置信的力量。抱定这样的态度,即使境况再恶劣,也不会影响我们享受工作本身的快乐。 第五,要常怀感恩之心。 作为刚入职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对工作心存感激,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感谢老员工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成果,让我们有了更高的起点。只有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工作的满足感。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五点,请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快乐。 第二篇:活法的读后感 用三天的空闲时间读完了《活法》,感触颇深,更知我们的人生需要更多的“精神粮食”,我们的精神需要不断的糯养才得以升华。 此书,让我想起贾平凹在他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第一句是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是:“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 我们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决定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也决定我们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人原本就是一个平凡体,无论人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 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 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效率。 如果没有一定形式,任何一个事物也难以保存。 汉代班固上说“六艺之文,乐以精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规范只是形式而已,它不是文化精义所在, 倘若没有认识到规范的目的,规范则会变成累赘和负担,且会限制人们。 孔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忠孝仁义” 孔子并不像宋儒以及后世所刻画的那样死板。 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最好是能够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办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现代管理学之父:20世纪人类最伟大发明创造之一就是管理成为学科。 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确保人和物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出来。 1、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每一层管理者确定下一层所要明确做的事情。 2、管理作为科学史有规律可循的: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容易的质疑上司,质疑公司的规定,因为我们喜欢用对错来评价管理。 我们一开始就是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责任到人。遇到问题马上就去解决,这就是管理的思维。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日本公司的5s现场管理造就好的品质管理:整顿、整理、整洁、清扫、素养。海尔的星级服务:三个一(一双拖鞋、一块抹布、一张地毯)和一个服务效果追踪电话。 管理出问题的原因一般都在于管理者只关心人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界定应该做的事情。 4、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忠诚的衡量应该是 员工对于组织目标的贡献。需要不断的去关注人们的个人目标的变化,让组织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实现提升。 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资源并有权利使用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企业第一先解决计划管理的问题,之后解决流程管理,依次组织管理,然后战略管理,最后文化管理。 一、计划管理:回答资源和目标是否匹配的问题。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基准,目标管理实现需要三个条件:第一高层强有力的支持;第二目标要能够检验;第三使目标清晰。资源是计划管理的对象。目标与资源两者的匹配关系式计划管理的结果。 计划管理:目标一定是不合理的,目标只有必要性。不要和上司探讨目标的合理性问题,而是探讨资源问题,承接目标,不断寻找资源。 我们应当把目标放在一边,花费所有的时间来讨论、分析和总结实现目标的行为合理性、资源的安排以及时间控制。 计划最关键的是寻找解决差距的策略点,围绕策略点展开资源和行动,目标就会实现。 计划的步骤:1、计划先由财务部门确定预算,确定可以运用的资源有多少,之后再安排目标和资源的分解,计划最核心的部分是预算。2、同时安排激励政策,匹配责任。

他翻译了一长串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 翻译家力冈追忆

他翻译了一长串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翻译家力冈追忆 力冈(1926-1997) 梁文道老师在他的视频节目《一千零一夜》中称,力冈先生翻译的《生活与命运》是他做读书电视节目十多年来,最想推荐的一本书。熟悉俄罗斯文学的读者朋友,大概对力冈先生不陌生。《日瓦戈医生》《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琳娜》《生活与命运》(又译《风雨人生》)……一长串大家耳熟能详的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都有着力冈先生优美精湛的译本。可以说,力冈先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翻译事业。本文为力冈先生逝世十周年时(2007年),他的学生、浙江大学吴迪教授的纪念文章,回顾了力冈先生一生的主要翻译事业,以及背后秉持的理念,从中能够感受到老一辈翻译家的精神风范。诗越是写得出人意外,越能表现悲怆的境界翻译家力冈追忆文| 吴笛 总是觉得恩师力冈先生并没有离开人世,他说不定又为发现了艾特玛托夫式的新的俄罗斯作家的成名之作而欣喜不已,正在忙于新的翻译工作,所以好久没有来杭州了。 然而,最近在杭举行的“著名翻译家力冈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暨翻译艺术研讨会”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聆听着许多专家发自肺腑的感人的发言,我清醒地意识到,力冈先生实际上真的离开我们了,离开我们整整十个

年头了。十年前,力冈先生在追忆《悠悠儿时情》的童趣中,在《含泪的圆舞曲》的伴奏下,怀里揣着《猎人笔记》,乘上《白轮船》,载着他的同行《高尔基》和《别林斯基》,沿着风光旖旎的《静静的顿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风雨人生》,去会见在他笔下得以《复活》的《日瓦戈医生》,还有《安娜·卡列尼娜》、《查密莉雅》和《上尉的女儿》…… 力冈先生一生坎坷,磨难重重。但是正如他所翻译的帕斯捷尔纳克《二月》一诗中所述:“诗越是写得出人意外,/越能如实地表现悲怆的境界。”他的一生就是用出人意料的成就表现了悲怆的境界。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遭遇和不公,他并没有沉沦,也没有片面地记恨,而是在艰难的岁月中怀着对人性的憧憬,将厄运升华为创作的动力,在逆境中不忘呼唤人性和仁爱,将种种遭遇视为生命中的财富,在悲怆的境界中抒写诗意人生,毫不气馁地追求生命的意义,在自己所献身的俄罗斯文学翻译事业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力冈出生于贫苦家庭。由于家乡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他很早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6岁的时候,他和两个年龄相仿的伙伴一起逃离家乡,从此开始了长达6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1948年底,他的家乡解放后,22岁的他立即投奔解放区,入济南华东大学学习。 第二年,他被推荐到新华社山东总分社、《大众日报》社从事编辑工作。为了学习先进文化,1950年,他考入哈尔滨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现将从书中学到的一点小皮毛总结如下: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 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通过读书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培养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

如何阅读一本书 梁文道《我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从简式阅读到业余学者 身处一个喜欢发表意见多于听意见的年代,我常常惊讶地发现一些现象。以我为例,常常看到一些观众或读者在看完我介绍某本书的节目后,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去批判这本书,而文章的作者也很坦白,说自己其实没看过这本书,只是在我这儿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既然没有看过,只是听过关于那本书的介绍,如何能写出一整篇东西去批判呢? 说到读书的问题,给大家介绍一本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艾德勒,曾任《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五版总编辑。这本书里有一章叫“公正地评断一本书”,文中说:“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 我了解了。’”意思很简单,一本书你起码得看过,得懂它说什么,你才能够去评判我赞不赞同、同不同意、书写的好不好、是不是废话等等。 我我们好辩,而好辩时往往是为了胜利、为了赢而辩,忽略了辩论的根本出发点。这这本书引了亚里士多德《诗学》里提到的一段话:“其实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为了追求真理,要毁掉一些我们内心最亲近的事物,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哲学家或热爱智慧的人更要如此。因为宗师

双方是挚友,我们对真理的虔诚却是超越友谊的。”这句话跟亚里士多德另一句名言呼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给了我们一个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忠告,大家通常以为辩论是以赢为目标,却没想到辩论真正的目的是要学习真理。所以读书首先要有一种谦卑的态度,这个谦卑不是要放下自己,完全泯灭自己的意见,而是要重新想到什么叫读书,什么是学习。 这本书将读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你从阅读里面获得一些和原先熟知的事物相类似的的新资讯,这并不困难。一个人如果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他只要随便翻一些相关内容的书,对他来讲都很容易理解,只是增加了新的资料,那些资料并没有动摇原来理解事物的框架。 或许第二种阅读才是最重要的学习,以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为基础开始看书。“在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读者来的‘高杆’,写书时一定要用可读的形式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其次,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虽然不能说全盘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 我在香港教课的时候经常布置一些功课作业,我发现很多学生遇到一些看不懂的书或文章就会说作者太糟糕,很差劲,写的东西根本看不懂。他们从来不去怀疑到底是作者写的糟,还是自己的理解程度不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

读《做事的常识》有感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顺利把事情做出成绩?为什么有些人永远说的多做的少?通过阅读此书对于如何把事情做出成绩有了更深刻体会。 一句话说的好“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可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很重要,它关系着做事情的成功与否。而成功做成一件事关键在于:开始、坚持、重复。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实中往往有些人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不敢开始。人本来就有趋吉避凶的本能,对于未知或是看不见的事,总是非常恐惧,这样就无形中就把困难放大,压力自然跟着放大。这时心态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挫折或者困难都要正面思考,找到合适地缓解压力的方法,想着这样就会有好事发生。心态放平,对于后续工作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明确工作中一件事的最终目标,想想为了达到这个结果自身或是在团队的帮助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把大目标细分成小计划,找到着手点,让自己更快地进入到状态,然后开始执行。 事前有准备,通常能事半功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但是有许多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太过依靠经验,而常常被过去的经验束缚手脚,思维受到限制,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偏见,无法客观的对一件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准备工作就显得犹豫不决,无法顺利展开。我们可以事先列出一个计划,自身

有预估,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在团队的力量做出相应的改善。 (二)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无论是团队或是个人,想要完成梦想,交出漂亮的成绩单,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坚持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自发的积极工作,高效并脚踏实地地做成每件小事。 坚持需要我们拥有较强的意志力、要有拒绝诱惑的勇气和力量、要高效而完美的规划时间、要从思想上将试一试的态度转变成一种习惯的力量,更要学会克制急于求成的欲望,这样我们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成就,并一步步向梦想迈进。 坚持到最后,你就会成功。 (三)养成不怕重复的好习惯 很多人只要一听到重复,就会觉得很麻烦,不想继续下去。但重复真正的含义,并不是你一再重复相同的错误,而是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一直思考如何从旧的想法中找出更好的做法,并积极修正和调整,积累各种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使自己不断发展。 重复的过程关键是不放弃,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这时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包容自己,摆正心态,从小事做起,一次一次不断追求进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开始+坚持+重复=成功,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先下定决心挑战自己,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贵在坚持,最终在不断地重复中得到进步和升华。

《常识与通识》经典读后感10篇

《常识与通识》经典读后感10篇 《常识与通识》是一本由阿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一):没有对谈的对谈录 前半部分《收获》发表文章结集。谈“常识”,说了脑功能、生物学、遗传基因等,更像科普。有的篇目大段引用他文,比例远远超过自己的创作(《攻击与人性》)。后面几篇对谈。第一篇音乐,周勤如倒是说了不少,阿城的应和只是见缝插针说一两个自己晓得的知识点,和音乐无关,感觉两人根本没有“对谈”。和姜文更是搞笑,一个说电影创作,一个重复之前的脑功能,鸡同鸭讲。洪晃那篇最好玩,没有主题,纯家常,然而见出洪晃的真性情。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二):前面可以,对谈有些无聊 《常识与通识》是阿城文集之一,像他自己说的“常识”这个名字有几个人选此为题,一个是托马斯潘恩,还有一个梁文道,其它的我还真不知道。不过相较之下,阿城的常识也带有时代特点,而这些常识的背后是阿城对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文字的戏谑。不可否认的是阿城的知识储备,但是对谈阶段却没有什么更有深读的东西,很多都像是自说自话,因为阿城的引导确实不是很好,所以被谈对象的故事和话语内容就显得略杂乱而缺乏深读,更多的是看被谈人的想法和思路,而阿城更像是一个中间人,只是个过度。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三):常识也可以有趣 《常识与通识》是读过的第三本以“常识”的名义写的书。第一本是阿城也在书里提到的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讲的是人权,高扬宪法应取代国王成为“国王”,一本薄薄的册子奠定美国独立的观念基础。梁文道的《常识》是时评结集,通过对一个个事件的评论,来发表他对好政府、好社会等问题的看法。 相比于潘恩和梁文道“板着脸”讲道理,阿城的文字要有趣得多。通过他对明清鬼故事的介绍,第一次晓得古时读书人在圣贤经典之外,还在笔记里记录了这么多神叨叨的鬼故

(整理)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梁文道讲《路西法效应》.

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梁文道讲《路西法效应》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是三个月的时间死了将近100万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这个屠杀的发生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为什么呢?因为原来这两族人是混居在一起的,他们很多就是邻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老师跟学生,是医生跟病人,是这样一个关系,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一夜之间,政府告诉胡图族人说图西人是坏蛋,你们拿起武器,然后军人来了发武器给他们,去把他们统统杀光。 这忽然间在你隔壁的,就坐在你身旁的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拿起了刀砍向了你的头,然后他们会怎么砍法呢?他们会把一个家庭的父母都砍死,而砍死的这些凶手里面包括一些女人。这个其中有一位胡图族当年的凶手,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后来回忆她怎么样杀死一个邻居的小女孩。她说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但是她还记得那个小女孩被她的刀子砍下去劈她的头之前,那个惊讶的哀求的眼神。 在这场屠杀里面还有大量的轮暴事件,这些轮暴事件有时候是这样的,是一群凶手逼着一个家庭,要这个12岁的小孩当着全家人的面去强奸他自己的妈妈。然后跟着把刀交给这个小孩,叫他把他全家人都杀光,只剩下他这个妈妈,然后他妈妈再在这个小孩面前被这些凶手一个一个去轮暴。 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犯下这样的错误,当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图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至少我们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对不对。但是你想想看这场屠杀的教训就是原来非常平静,种族关系不算特别紧张,就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部这几年来相当受重视,非常重要的着作《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这位作者现在是全世界心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学家,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有名,是因为他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过一个实验,那个实验后来几乎没有人敢原样的重复再做的实验,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他去找了一帮志愿者都是一些学生,过来愿意做一个研究对象。这个实验基本上就是在学校的校园里面把一个教学楼改装成一个监狱,布置成一个监狱环境,然后这些来受实验的学生经历一个非常逼真的逮捕过程,还真的是有地方警察帮忙的一个逮捕过程,把这些志愿的这些学生抓进来。抓进来之后呢就会发现,这些被抓进来的学生就成了囚犯,而另一些学生是随机的被选择当这个狱警,然后就关两个礼拜。 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这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这些好孩子们这些年轻人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结果这个实验的结果非常骇人,乃至于这个实验根本还做不到一个礼拜,就要被迫终止。

梁文道经典句子

梁文道经典句子 【1】:有人说:幸福的人都沉默。百思不得其解,问一友人,对方淡然自若地答:因为幸福从不比较,若与人相比,只会觉得自己处境悲凉。 --梁文道《常识》 【2】: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悦己》 【3】: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梁文道《我读》 【4】:一个女人一定要有自己过好日子的能力,要有别人没法拿走的东西,这很重要。 --梁文道 【5】:任何一本书被一个读者拿起来的时候,他心底都有一种或许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欲望,就是我要改变自己,要提升自己,这是一个很伟大也很卑微的欲望。 --梁文道 【6】: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你不能主动,你不能做任何事,你只能等他心血来潮问候几句的时候平淡和缓地应答,你不该成为逼迫的力量,你是一株等待季节性阵雨的沙漠植物。 --梁文道《我执》 【7】:一个人去崇拜一个偶像,其实是在利用这个偶像的一些形象,来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按照法国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的说法,这代表了某种品味的选择。品味就是人赖以区分自己,并且试图在象征性领域战胜其他人的东西 --梁文道 【8】:每一段感情的发生与结束其实都是记忆的战争。受过伤害的,必将迟疑畏惧,因为他记得那么清楚,他害怕的不是眼前人,而是过去的人,他不只是和新认识的朋友交往,还同时和自己的记忆谈判、作战,对方可不知道,这样的关系何等艰难,因为与他角力的是过去的陌生人。 --梁文道《我执》 【9】:所以他是一个真正享受孤独的人,因为喜欢孤独的人必定也喜欢爱情;因为唯独在爱情中,才能最圆满深刻地体会孤独,而且这还得是不可成就不会成就的爱情。就这么闭户独居,你不会感到孤独;但是在一个人的怀抱与自己的小房间之中拉锯,且终于舍弃前者回到密室,你的孤独才是完美的。 --梁文道《我执》 【10】:要完全认识一个人,一定要认识他的恐惧。 --梁文道《我执》 【11】:怀疑是一种顽强的植物。当它被下在两人之间的土地上,即便只是一颗种子,迟早也会抽芽长大,终于扭曲一切,排挤开所有本来健康的花朵,使之枯萎。 --梁文道《我执》 【12】:哲学教懂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谦卑,因为你虽爱慕智慧,但你永远得不到智慧,他总在你的掌握之外。故此,哲学家是“爱智之人”(Philospher)而非“智者”(Sophist) --梁文道《我执》 【13】:如果一个人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性里面的阴暗、邪恶,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种欲望、那种动力,你就会明白人生很不简单、很复杂,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然后你有可能变成性格比较平和的人,至少你不会再犯傻。所以阅读是一种精神操练,阅读能够改变我们自己,读书不是让人变坏,而是让我们对人性有一个纵深的理解。当大家都在狂欢的时候,我却很平静。这是可怕的早衰迹象……-- --梁文道 【14】:正是记忆,不是别的,把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联系起来,使我历经时间的变幻还能统一,而不分裂。 --梁文道《我执》 【15】:财富,美貌,甚至才华,都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人身上无奈的限制与枷锁。你不能说一个有钱人除了财富之外还有一个完全与此无关的内在,也不能说一个美丽的女子除了美貌之外还有一个不受外在影响的本质,不,因为这些所谓外在的条件不只深刻地改变了穿戴它们的人,甚至还扭曲了他们的人格。就像一个面具戴得太久的人,他早就失去了原来的面孔。 --梁文道《我执》 【16】:擅于文字的,终将死在文字的手上。因为对方将从文字里发现,无论对待任何事物,这个作者都是冷静置度,且能掌握进退的分寸。于是感到危机的存在,如动物般本能地逃逸。 --梁文道《我执》 【17】:可是我们就是喜欢回首来时路,以为自己原该变成另一个人;不一定比现在好,也不一定比现在坏,但总之是个不一样的人。 --梁文道《我执》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它的各种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单位、或者个人,如果他想发展壮大,或者有所成就,都必须从细小的环节做起。只有每个环节,每个部位,每个点点都做的非常到位,才能使它正常运转,不断的发展壮大。 我们现实生活中,切实感到:细节确实决定成败.君不见不注重细节而酿成大祸的事件天天都在上演,矿难事故频频发生,井喷事件的不断涌现,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的事件屡禁不止等等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细节决定成败》也举了很多例子: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因脱下鞋子进入航天飞船而成为遨游太空第一人,一位应聘者因检起地上的纸团而成功应聘,这些事情无生动地不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从我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每一个细节。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因为细节往往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操守,直接关系到别人对自己以及自己管理团队的客观评价.而做好细节的功夫往往又都在平时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管理人员,更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小处着手,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做精益求真,不折不扣的执行者。《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就举了许多事例:“一个药厂的厂长因随地吐了一口痰,外商就终止了谈判,菲利用一把椅子问候,从此走上了让人梦寐以求的成功之路”。细节体现一个人的素质,细节更隐藏成功的机遇.古云:“泰山不拒

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西方有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就大事业。一个细节的忽略,往往可以铸成大错,而一个细节讲究,可以让企业咸鱼翻身,可以在谈判中挽狂澜于既倒。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次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如书中所说:“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 这是一个细节制胜的年代,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得靠每一个员工做好每一个细节。所以,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细做实。古人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周恩来总理就一贯提倡注重细节,他自己也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范。 我是一名护理工作人员,我深深知道,护理学是一门精、永无止

锵锵三人行节目分析

锵锵三人行节目分析 最初关注《锵锵三人行》是因为梁文道。 我平常喜欢看报纸,《南方周末》每期必看。看久了以后我就发现在评论板块里,有个人写的评论特别有意思。观点独到,极有见地,发他人所不敢想,说他人所不敢说。言语犀利,不留情面。后来我记住了他的名字: 梁文道。 实际上,梁文道不仅文章写的好,作为传媒人,他在电视节目策划以及谈话类脱口秀节目中的出色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锵锵三人行》和《开卷八分钟》。下面,我们就《锵锵三人行》做简要分析。 电视谈话节目,顾名思义,是将演播室内主持人、嘉宾(有的节目还包括观众)面对面的人际传播,通过电视转化为大众传播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电视谈话节目虽然依靠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得以扩大受众面,但其主要表现形态是面对面的人际谈话和交流,这既是它与其他电视节目类型相区别之处,也是它的先天优势。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谈话是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我个人认为《锵锵三人行》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国大众在社会转型期的这种渴望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的社会心理,应运而生,用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工具还原了传统社会中面对面人际传播的状态,充分展示出面对面进行人际交流的魅力。在处理谈话氛围时,《锵锵三人行》很少进行过多策划与包装,而对于每星期五次的节目播出量,对每一期谈话内容事前都进行周详的策划也不太可能。因此,用主持人窦文涛的话来说,这个节目“就是我们平常朋友聊天这一类,我们就是用本色,把生活中的聊天尽量本色地搬上电视”。“聊天往往是强调一个聊的过程,……大家都是性情中人,畅所欲言,享受的是这个……” 朋友之间的谈话主题大多宽泛、随意、跳跃。《锵锵三人行》聊天话题很广,可以谈谈政治,如台湾大选与陈水扁;也可以聊聊社会热点话题如华南虎照片事件;或是讲讲情感类话题婚姻与爱情;还可以“八卦”一下,评论一下娱乐界人物,如陈冠希的艳照门风波等等。

最新《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资料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 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应该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 例子:机修修机器、总装员工乱丢垃圾。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 就是让人没机会犯错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第一,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 科学划分工作元素 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 与员工经常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职责范围 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 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 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组织本身上,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效率才会得到。

当权力是职位的含义的时候,就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权力需要承担职责,没有职责的权力是不存在的。 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 第三,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 管理要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1、如何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2、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3、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 我要强调的观点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先有劳动效率的获得,再寻求组织效率,之后再发挥个人效率,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如何能管理有效 第一,时间管理; 第二,系统思考; 第三,培养人。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企业管理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触动心灵的经典句子摘抄

触动心灵的经典句子摘抄 1、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自我安慰只会减缓成长的速度。 2、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偌我,而是你不懂自己。 3、总是在安静的时候想太多,然后莫名其妙不开心。 4、两个人相爱着,最美好的莫过于一起努力,一起改变,一起梦想。 5、被自己所爱的人宠坏,是最幸福的一种坏。 6、不随大流的人,一定是有着自己的一些坚持,即便这些坚持在途中会被大流们嘲笑或者误解,甚至带来伤痛,但我依然觉得这是可以承受并值得的,因为从头到尾,你都听从自己的内心。 7、离开的就离开了,离开了就意味着就跟自己没关系了,不管TA现在多么精彩,又或者是多么落魄,都与己无关。所以不必总去张望或打探,TA现在到底怎么样,爱怎样怎样,过往不念,逝去不想。

8、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容易。 9我主动来找你,是因为我太喜欢你,我已经不主动找你,因为你每一句回复都敷衍得那么不走心,不是不喜欢你了,只是不敢再那样喜欢了。 10不知道是越来越独立,还是越来越心虚,走了这么久,发现唯一靠得住的还是自己。 11别为当初的誓言耿耿于怀了,承诺的时刻一定是真的,只是后来太多意外,谁都想不到会分开。 12不要向任何人诉苦,因为20%的人不关心,剩下的80%听了会很高兴。摆正心态,温柔自相随,人生就是哭给自己听,笑给别人看! 13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请你不要靠近我的尸体,因为我已经没力气伸出我的手帮你擦干眼泪。 14爱需要缘分和运气,愿你找到一个像太阳一样的人,为你晒掉所有不值一提的悲伤。 15每座城市,大概都因为有了个特别的人,才赋予了它不平凡的意义。

16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梁文道。 17现在越懒,以后要付出的就越多,现在爱拖,以后负担是就越多。 18愿今日之努力日后想起还能浅浅一笑,不愿今日之颓废用长长一生去悔恨--德卡先生的信箱。 19、要想人模人样地站在人前,背后要吃很多的苦,我想我正处于吃苦的阶段,以后未必能人模人样站在人前,但还是要努力不是么。要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努力做好任何事。 20、我开始学着接纳自己,不跟自己着急,不妒忌恨别人的出色。一旦我发现接纳了自己,那些生着的气一下子就没了,这就是人生的修炼,让我一点一点地学会了安静,学会了宽容与欣赏。 21、快乐,不仅仅是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更多的在于已经拥有的是否仍对你有吸引,是否让你幸挂和珍惜。人生就像一扇门,有人悲观于门内的黑暗,有人却乐观于门内的宁静,有人忧愁于门外的风雨,有人却快乐于门外的自由。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读后感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读后感(一) 读完了《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篇课文,我突然觉得人类好小好小。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类到底能算作什么?一粒沙?一滴水?还是一个分子?但有一样却是天地万物的主宰,那就是知识。 课文介绍了从前有一个,他每发现一种新事物,就越肯定他并没有找到所有新的事物。事实正是如些,他又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事物。很难想象,他将来会有多少诧异的时刻,因为知识永远也探索不尽。 作者在末提到,不知道慧星在成因应给予谅解,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因为暂时的不知道而停下了探索的脚步,那么到今天慧星的成因仍将是个谜。由此可见,真正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不去探索。 我们学过的知识只是皮毛,只是探索完的领域中的冰山一角。写以这儿,我不禁惭愧起来,生命已度过了十几个春秋,知识竟刚刚起步,晚矣,晚矣。 换个方面想,谁又有能力掌握永恒的真理呢?虽遥不可及,但脚步决不可停下,用有限的生命去碰撞永恒的知识,还真有些令人激动呢! 那就看看生命与知识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吧!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读后感(二)

刚翻到这篇文章时我的眼睛不由地转向它的作者——伽利略。这顿时使我肃然起敬,因为他是“近代物理学之父”。我猜想他写的文章一定很深奥,难懂,而标题又是《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不由得使我精力完全集中在一起,我竭尽全力,但愿可以读懂。 但是内容却出乎我的意料,这只是一个小故事,而且并不深奥,我很容易就读懂了。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是这故事不能不令我深思。当故事中的那个人认为屋子外面的声音一定是小鸟的叫声时,他却被“骗”了,那是一个牧童手中的笛子在发出小鸟般的叫声。而他经过一幢茅舍时听见了乌鸦的声音,他又认为是笛子,结果又被“骗”了。这说明什么?他在用他的经验来认定事理,这是很不好的习惯。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和他一样用经验判定事物,“据我多年的经验来看……”“这交给我吧,绝对是这里出了毛病,我有经验”之类的话也随处可以听见。当你被过去的经验所包围的时候,说明你可能被过去的事所骗了。 以经验来论事还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你依赖经验,根本没有认真思考,做事武断。如果凭经验做错了事,别人会笑你不懂装懂,一个博学的多识的人是不会这样的,因为他会从多方面思考。而且一个成功的人是不允许自己轻易犯错的,所以他们不会只凭经验做事。 假如你想做一名成功的人,就不要经验来经验去的,因为每天都是崭新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让人清醒的句子

让人清醒的句子 [标签:栏目] ,让人清醒的句子 1、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 2、你喜欢我,因为我是个不错的人,但你爱他,哪怕他是个错的人。 3、你若将过去抱的太紧,怎么能腾出手来拥抱现在? 4、如果不这么在乎,生活会简单得多。 5、面对别人不素的表白,耐心的倾听,不接受但尽量少的伤害别人。 6、凡事不要想的太复杂,手握的太紧,东西会碎,手会疼。 7、有多少人现在是在异乡的城市打拼,忍受着孤独,寂寞,一个人走完四季,冷暖自知。 8、总有一个人,一直住在心底,却消失在生活里。 9、人生中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最长久的拥有需懂得珍惜。 10、三个方法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接受,改变,放开。不能接受,那就改变,不能改变,那就放开。 11、真正的永恒,不是她时刻在你身边,而是她一直在你心里… 12、真正的矛盾,不是她不理解你,而是你不会宽容她; 13、一个缺点的背后,必然藏着一个优点。譬如说话不好听的人,性子必然直率。 14、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15、有时候,顺其自然,你才会知道那些事是否值得拥有。 16、爱一个人,就是在漫长的时光里和他一起成长,在人生最后的岁月一同凋零。 17、真正的关心,不是你认为好的就要求她改变,而是她的改变你是第一个发现的; 18、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19、孤单,是你心里面没有人。寂寞,是你心里有人却不在身边。

20、最远的旅行,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是从一个人的心到另一人的心。 21、一路走来,每一个季节都有残缺,每一个故事都有暗伤。 22、沟通心灵的桥是理解,链接心灵的路是信任。 23、做别人,做得再好也不过是“某人第二”;做自己,却永远是自己的第一。 24、一生中你唯一需要回头的时候,是为了看自己到底走了多远。 25、人生不是要按别人的想法去过,而是要跟随内心,做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26、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 27、有些事,你把它藏到心里,也许还更好,等时间长了,也就变成了故事。 28、真正的遗忘,不是把一切关于她的东西砸碎,而是心里真正放下她; 29、真的,理想的伴侣要补足对方的缺点,而不是互犯同一个缺点。 30、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大怒时睡觉。 31、如果我在等一个人回来,我会希望她看到我的时候,我是一个很值得他欣赏的人。 32、喜欢一个人是种感觉,不喜欢一个人却是事实。事实容易解释,感觉却难以言喻。 33、真正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 34、梁文道:一个女人一定要有自己过好日子的能力,要有别人没法拿走的东西,这很重要。 35、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 36、真正的可悲,不是你已不爱她,而是你不爱她却还骗着爱她; 37、有时候,你放弃了某个人,不是因为你不再在乎。而是因为你意识到ta不在乎了。 38、好朋友的定义是,你混的好,他打心眼里为你开心;你混的不好,他由衷的为你着急。 39、人生中会有数不清的遗憾,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魅力,十全十美的人生也许才是最乏味的人生!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 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应该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 例子:机修修机器、总装员工乱丢垃圾。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 就是让人没机会犯错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第一,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 科学划分工作元素 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 与员工经常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职责范围 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

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组织本身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效率才会得到。 当权力是职位的含义的时候,就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权力需要承担职责,没有职责的权力是不存在的。 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 第三,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 管理要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1、如何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2、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3、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 我要强调的观点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先有劳动效率的获得,再寻求组织效率,之后再发挥个人效率,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如何能管理有效 第一,时间管理; 第二,系统思考; 第三,培养人。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