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绘本阅读《书本里的蚂蚁》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书本里的蚂蚁亲子读后感

书本里的蚂蚁亲子读后感

书本里的蚂蚁亲子读后感一、孩子的视角。

我觉得那只小蚂蚁好神奇哦。

它本来可能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小蚂蚁,在地上爬来爬去,结果不小心被夹进了书本里,就像我们不小心掉进了一个超级特别的魔法世界一样。

它在书里走来走去,字就跟着动起来了,书里的故事也变得不一样了。

这就好像是我玩游戏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有了一种超能力,可以改变整个游戏的规则呢!我还特别喜欢书里那些会变化的字。

它们不再是那种呆呆地躺在那里的字了,而是像有了生命一样。

我想啊,如果我也能像那只小蚂蚁一样,走进我喜欢的故事书里,让里面的情节按照我想的发展,那该多酷呀。

比如说,让小红帽和大灰狼变成好朋友,然后一起去给奶奶送蛋糕,而不是像原来的故事那样有危险的情节。

这本书让我觉得读书就像一场大冒险,每一页都可能有惊喜在等着我呢。

二、家长的视角。

从教育意义上来说,它就像是一把打开孩子想象大门的钥匙。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都是在接受既定的知识和观念。

而这个故事鼓励孩子去打破常规,去想象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那只小小的蚂蚁,就是一个小小的变革者,它改变了书本里字的命运,也创造出了新的故事。

这就告诉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有能力去改变周围的世界,哪怕自己看起来是那么的渺小。

从文学性来讲,这个故事简洁又生动。

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构建出了一个奇幻的场景,让孩子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和接受。

而且,故事里字与蚂蚁的互动,充满了童真童趣。

就像孩子在小时候玩玩具,他们会赋予每个玩具独特的性格和能力一样。

这种充满幻想的描写方式,能够激发孩子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我发现孩子在读完这个故事后,就开始自己编一些类似的小故事了,什么小蝴蝶飞进了字典里,让字都变得五颜六色之类的,这真的很棒。

从亲子阅读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素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想象小蚂蚁的感受,去猜测字们下一次会组成什么样的新句子。

这种互动不仅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还让孩子在阅读中更加投入。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1今年寒假我读完了一本有趣的童话书,书名叫《书本里的蚂蚁》。

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人物,比如小白兔、小熊洛卡、还有胆小的卡巴镇居民。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胡萝卜先生,他是个近视眼,早上剃胡子的时候漏掉了一根胡须。

吃饭的时候胡萝卜先生把一些果酱蹭到了胡子上,对于一根小小的胡子来说,这些果酱是多好的营养啊!于是,胡子越长越长,越长越长,胡萝卜先生走多长的路,这根胡子就长的有多长。

胡萝卜先生经过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小男孩正在放风筝,风筝的线太短了刚飞过屋顶,小男孩看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高兴的大叫起来,他用剪刀剪下一段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用来放风筝。

经过鸟妈妈的巢穴时,鸟妈妈正在发愁没有绳子晾鸟宝宝的尿布呢,鸟妈妈看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高兴极了,拿来剪刀,剪了一段,成做了晾尿布的绳子。

胡萝卜先生来到了眼镜店买到了眼镜,店员把眼镜系在了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上。

大家都说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用处可真大。

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2读了《书本里的蚂蚁》这个故事,觉得书本里的那只小蚂蚁和那些小子很有趣。

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位小姑娘摘了一朵花夹进了一本旧书里,正好把花里的蚂蚁也夹进了书里,被夹的扁扁的,书里的字以为他也是一个字,它们学小蚂蚁的样子在书里到处走来走去,每天有不同的故事,小姑娘从此不要买书了。

《书本里的蚂蚁》,以奇异的故事激发我们的读书兴趣,让我们去认识和热爱这个世界。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3同学们你们肯定没读过书本里的蚂蚁这个故事吧,今天就来看看我的故事吧,书本里的蚂蚁。

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只小蚂蚁一天它顺着花腾爬在花芯里睡觉,一个特喜欢看书的小女孩正好路过随手摘下了这朵花做夹在书本里做书签。

小蚂蚁被这书本夹扁了,它在书本中窜来窜去,书本里的字见它这么自由快活,就问她也是个字吗它没有回答,书本中的字也跟着它窜来窜去,因此书本每天都有不同故事,小女孩发现了,看到小蚂蚁就问,你也是一个字吗是的,蚂蚁说。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5篇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1我们读了《书本里的蚂蚁》这个故事后,都觉得故事中的那只小蚂蚁和那些小小的字十分有趣,我也想和大家说说这个。

这次,我读了著名作家王一梅阿姨的童话《书本里的蚂蚁》,深有感触。

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位小姑娘摘了一朵花并夹进了一本旧书中,而花蕊中的一只蚂蚁也被夹进了书里,被夹得扁扁的。

书本中的那些字以为蚂蚁也是一个字,它们也学着小蚂蚁的样,在书本中走来走去。

于是,随着这些字的不同组合,每天都变成了一个新的故事,小姑娘也就不用再继续买别的书了。

一只普普通通的小蚂蚁,一到王一梅阿姨手中,就变得活灵活现了。

这个故事以蚂蚁为主人公,讲了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

这样一写,我觉得本来乏味枯燥的文字,顿时充满了活力,似乎它们都会像故事里的文字一样神奇地走动起来、跳动起来,引起了我读书的欲望。

书中的每一个小小的字,因为在夜间出来走动走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排列的次序,组合的方式,句子的长短不一样了,段落的详略也不同了,从而,一个一个新的故事也就诞生了。

正因为这一点,我有时也觉得这些小小的汉字,就是一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神奇的积木了!而汉字的神奇魅力还不止于此。

这个故事中提到,每天小姑娘能从这本书中读到不同的故事。

每当回想起这一个情景,我就会想起我们读书的情景,我觉得故事中小姑娘每天都能从同一本书中读到不同的故事,就好比是我们在读书时,刚开始你读一遍,或许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但当你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时,你也许会有一点新的发现,新的理解,你也许会觉得同一篇文章,今天读起来就仿佛是新的一个故事了。

《书本里的蚂蚁》,以奇异的故事情节激发我们的读书兴趣,指引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我想,这便是王一梅阿姨童话的魅力和独特之处了。

而我,也正是因此深深地喜欢上了王一梅阿姨的童话。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2你一定见过蚂蚁吧,墙上、地上、草丛里……到处都能看到它们渺小的身影。

幼儿园阅读《书本里的蚂蚁》教学反思

幼儿园阅读《书本里的蚂蚁》教学反思

幼儿园阅读《书本里的蚂蚁》教学反思
幼儿园阅读《书本里的蚂蚁》教学反思范文
今天的故事书封面就非常的引人注目,于是我就把孩子们的好奇带到了阅读这本故事书上。

《书本里的蚂蚁》这本故事书主要讲述了一段离奇的经历。

而这经历会带给孩子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于是就根据这内容来设计了一堂适合我们孩子的阅读活动,因为大班下学期,孩子的阅读兴趣会不断的加深和阅读也会不断的在积累,他们中有很多人开始关注身边常见的汉字,也有不少幼儿已经能够认识不少的汉字。

所以,我选择这内容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故事的.内容我把故事分段为四段以蚂蚁为线索而展开。

此活动的重点及难点是:知道字的位子变化会出现新的句子和新的意思。

介绍故事的名称和故事中的角色。

这一环节引导孩子猜猜故事中的内容,教师引导不够,因该具体少举点例子!
幼儿自由阅读第一幅至第三幅,由于书本只有一本,所以只能通过视频仪大家一起自由阅读。

但是在幼儿阅读前我没有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去阅读。

分段阅读第四幅至第七幅图书,引发质疑和讨论。

由于在第二环节落实的不好而导致”那小蚂蚁被夹进了书本后会看到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问题孩子答复不出来。

继续快速阅读第八至第十二幅图模仿蚂蚁跑50—200页,这一环节融合了数领域。

第五环节:重点阅读第十三至第十八幅图片,这一环节为重点环节,孩子答复下列问题积极,但是这里缺少了总结的
环节。

最后请从头到尾再阅读一次《书本里的蚂蚁》幼儿已有了根本的理解意识,所以集体讲述的时候还是比拟熟悉的。

大班蚂蚁教案反思

大班蚂蚁教案反思

大班蚂蚁教案反思【篇一:大班绘本阅读《书本里的蚂蚁》课后反思】大班绘本阅读《书本里的蚂蚁》课后反思大班绘本阅读《书本里的蚂蚁》课后反思《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精致浅显的童话故事,故事好懂有趣,很受孩子们的喜欢。

大班下学期,孩子的阅读兴趣不断的加深,阅读经验不断的积累,很多孩子开始关注身边常见的汉字,也有不少孩子已经能够认识不少的汉字,所以,选择这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段离奇的经历,这经历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根据我们孩子的能力设计了这次阅读活动。

活动开始,我指导孩子们对封面的阅读,提问:小蚂蚁怎么会到书本里?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入故事。

在教学中我有序地引领幼儿进行阅读,利用图书引导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页阅读,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逐幅重点阅读、两幅连阅和四幅连阅的方式,引导幼儿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阅读。

在学习第7—10页,幼儿交流后,提问:如果你是第100页、第50页、第200页的字,你想做什么字?幼儿你一个我一个说了很多字。

由此再问:这么多汉字,每天都住一个老地方,你感觉怎么样?突然间来了一个会走路的字,你感觉怎么样?这样一来,幼儿不禁也想做一个会走路的字,去串串门了。

这样的阅读方式让幼儿感受到了故事的情节变化。

在最后的环节,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时,幼儿都能自己讲述,更加激发了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

【篇二:大班教学反思案例】大班教学反思案例篇一:大班教学反思案例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把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放在首位,不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应该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案例背景:美术活动《狮子》选材于安徽省统编教材大班上学期,大狮子形象夸张、威猛,是小朋友们十分熟悉喜爱的一个动物。

因此,在本学期的园本教研同课导构活动中,我们大班艺术组的两位老师协商后选定了这一课。

为了将这一节课传授好,成立了以盛于兰、王春荣、汪渊老师和我四人的研讨小组,根据我班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年龄差异,共同对原教案进行了调整。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范文(2篇)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范文(2篇)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范文我读了一篇文章《书本里的蚂蚁》。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只黑黑的小蚂蚁静静地睡在了花蕊里。

路过的小姑娘采下这朵花,随手夹进了一本陈旧的书里面,小蚂蚁当然也进了书本,夹成了一只扁扁的蚂蚁。

小蚂蚁每天在书里跑来跑去,使得这本书发生了变化,她们每天编出一个个精彩有趣的故事。

小姑娘也惊喜地发现这本她看厌的旧书,写着她从来也没有看过的新故事,,她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从此,小姑娘每天都能读到不同的故事,她爱上了读书。

小姑娘的惊喜是小蚂蚁带来的,是蚂蚁一样的中国文字带来的。

这些文字排着各种各样的队伍,演绎着一段又一段精彩的故事。

中国文字实在是太奇妙了。

我也想放一只蚂蚁到书里,这样这些字就会走路了。

有了这么一本会天天变化的书,我每天都能看到新的故事,该多好啊!妈妈告诉我,世界上没有会变成字的蚂蚁,也没有会天天变化的书,只有认认真真,注意观察,一定会看到事情的另一面,然后发现许多以前没有发觉的乐趣。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范文(2)《书本里的蚂蚁》是一本令人深受启发的书籍。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蚂蚁这个微小生物的生活和社会结构,同时也让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和合作方式。

在这本书中,蚂蚁的社会被描绘得非常详细和栩栩如生。

蚂蚁是一个高度有组织和高度合作的社会。

它们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每只蚂蚁都各司其职,为整个家族的生活和繁衍贡献自己的力量。

蚂蚁之间会相互沟通和合作,协调行动,共同达到共同的目标。

这种对于集体和个体之间关系的描述让我深思。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想到人类社会和蚂蚁社会的相似之处。

虽然人类社会的规模比蚂蚁社会大得多,但我们也是一个高度有组织和高度合作的社会体系。

我们也需要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正如蚂蚁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而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除了社会结构的思考,这本书对于个体间的合作方式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蚂蚁通过释放信息素来进行相互沟通,协调行动。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反思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反思

书本里的蚂蚁教学反思反思一:书本里的蚂蚁教学反思今天,我给孩子们讲了书本里的蚂蚁,首先以提问的形式导入你们见过蚂蚁吗?请孩子们来说说蚂蚁的外形及生活习惯。

孩子们发言很积极,都说见过,说蚂蚁是黑色的,头上有两个触角,身体像个圆桶分成三节,蚂蚁喜欢吃的东西很多:小米粒、碎面包它们靠触角交流一下子就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

我紧接着将话题一转,神秘的对他们说:今天呀,有一本书中来了一只小蚂蚁,请孩子们一起阅读教师的大书书本里的蚂蚁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蚂蚁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我先讲三幅画面,接着由幼儿自主看图猜测、讲述书中内容,师生共同讲述故事,充分给幼儿空间,发展幼儿想象力,对故事有个初步印象。

在第二遍故事欣赏中,我有表情的完整的讲述,用不同的声音讲述蚂蚁和书的对话,引起幼儿极大兴趣,完全将幼儿带到故事中来,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设计还是很成功的,达到了预期想要的效果。

在授新课中,我将蚂蚁和字的对话提出来,将幼儿分成蚂蚁队和字队让孩子们来进行有趣的对话,孩子们学的是很有意思。

最后,我又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我来做朗诵者,把孩子们分成小女孩蚂蚁字三个角色,创设情景,我们边表演边讲故事。

总之,这堂课孩子们兴趣很高,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情景创设中,可能是孩子们太兴奋了,使得有些乱。

反思二:书本里的蚂蚁教学反思《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第精致浅显的童话故事,故事好懂有趣,学生喜欢,故本课教学主要采取朗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说、质疑问难、合作学习。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文字的魅力,课中我设计了文字串门游戏,让学生变换标点和文字顺序改变句子的意思。

学生对这个游戏尤为感兴趣,连平日里不怎么爱动脑的陈卓都举起了小手,很多同学在游戏结束了还意犹未尽。

我不由想到,如果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相应的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和语言活动,不是更能激发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与阅读的主动性吗?文字串门游戏从形式上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1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有一个小姑娘在经过一个古老的墙脚下时,看见了地上一朵红色的小花,她摘了下来,放进了自己一本陈旧的书里。

一只小蚂蚁正在这朵花的花蕊里睡觉,被夹成了一只扁扁的蚂蚁。

第一天,蚂蚁住在了书本的第100页,第二天,跑到了第50页,第三天,跑到了第200页,所有的字都感到很惊奇,蚂蚁也变成了一个会走路的字。

这本书也变得不再安安静静了。

有一天,这个小姑娘想起了那朵美丽的花。

她打开了这本自己看厌的书本,发现了新奇的故事,她一口气全读完了。

第二天,小姑娘忍不住又打开了这本书,发现了和昨天不一样的新故事。

这时,小姑娘发现了书本里有一只蚂蚁,蚂蚁告诉小姑娘它是一个会走路的字。

小姑娘明白了书本里的故事为什么变来变去。

第三天早晨,小姑娘发现书封面上有一个字。

原来是蚂蚁走的太远,不知道回家的路。

从此,这本书每天都会有新编的故事,小姑娘再也没有买过故事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同样一本书,我们每认真读一次,就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理解。

好词有:花蕊、陈旧、细碎、密密麻麻、看厌……好句有:“孤零零的开着一朵红色的小花在风里轻轻的唱着歌”、“书本里传来了很整齐的细碎的声音”……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2我读了《书本里的蚂蚁》我知道了小蚂蚁很小和字一样大。

有一天,一只小蚂蚁从花杆爬到了花心里,就在花心里睡着了。

这时来了一个小姑娘把小红花和小蚂蚁一起摘了,夹到了书里。

蚂蚁在书里跑来跑去,它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字,因为他被书压得扁了。

书本里的字也学着蚂蚁都走了起来,一本陈旧的书变成了一本新的书。

有一天,小姑娘把书再打开时,他看见书里的故事不一样了。

以后,每次打开书,书里的故事都不一样了。

原来是书里的字每天都在走来走去,小姑娘就每天都有新故事看了,她再也不用买书了。

我也很想有一本这样奇妙的书。

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3我读完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本书中《书本里的蚂蚁》里讲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小蚂蚁在花上睡着了,这朵花被一个小女孩采回家夹在了一本书里,小蚂蚁在书本里走来走去使别的字也动了起来,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最后小女孩很爱这本书,她天天看这本书,小女孩就不用再继续买别的新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绘本阅读《书本里的蚂蚁》课后反思
大班绘本阅读《书本里的蚂蚁》课后反思
《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精致浅显的童话故事,故事好懂有趣,很受孩子们的喜欢。

大班下学期,孩子的阅读兴趣不断的加深,阅读经验不断的积累,很多孩子开始关注身边常见的汉字,也有不少孩子已经能够认识不少的汉字,所以,选择这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段离奇的经历,这经历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根据我们孩子的能力设计了这次阅读活动。

活动开始,我指导孩子们对封面的阅读,提问:小蚂蚁怎么会到书本里?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入故事。

在教学中我有序地引领幼儿进行阅读,利用图书引导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页阅读,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逐幅重点阅读、两幅连阅和四幅连阅的方式,引导幼儿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阅读。

在学习第7—10页,幼儿交流后,提问:如果你是第100页、第50页、第200页的字,你想做什么字?幼儿你一个我一个说了很多字。

由此再问:这么多汉字,每天都住一个老地方,你感觉怎么样?突然间来了一个会走路的字,你感觉怎么样?这样一来,幼儿不禁也想做一个会走路的字,去串串门了。

这样的阅读方式让幼儿感受到了故事的情节变化。

在最后的环节,让幼儿完整欣赏故事时,幼儿都能自己讲述,更加激发了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