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实验
遗传实验03:果蝇综合大实验-

拓展果蝇在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
通过研究果蝇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进化机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的 基本规律和原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果蝇培养环境
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成分
制备果蝇培养基时,需要包含水、 琼脂、酵母粉、糖和其他营养成
分,以保证果蝇正常生长和繁殖。
制备流程
按照规定的比例混合各种成分,加 热溶解琼脂,再加入酵母粉和其他 营养物质,搅拌均匀后倒入培养瓶 中,等待凝固。
注意事项
培养基的pH值和温度需控制在一定 范围内,以保证果蝇的正常生长和 繁殖。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温度控制
果蝇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果蝇 的生长和繁殖。因此,需要使用恒温设备来维持培养环境的温 度。
湿度控制
果蝇需要一定的湿度环境,湿度过低会导致果蝇脱水死亡, 湿度过高则会导致果蝇滋生细菌。因此,需要保持适当的湿 度环境,通常湿度应控制在60%-70%。
结论与讨论
结论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总结出果蝇遗传特性的规律和特点。
讨论与展望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探讨果蝇遗传特性的机制和未来研究方向。
05 实验总结与展望
实验收获与体会
实验收获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果蝇的遗传特性和繁殖机制,掌握了果蝇杂交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和 技术,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04 结果分析与解读
数据记录与整理
实验数据
详细记录了果蝇在实验过程中的生长 情况、繁殖情况以及表型特征等数据 。
果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果蝇的遗传学特性。
2. 掌握果蝇的遗传实验方法。
3. 学习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 生命周期短,繁殖速度快,便于实验操作。
2. 基因连锁和交换现象明显,便于观察和研究遗传规律。
3. 基因数目相对较少,便于解析。
本实验主要观察果蝇的性别决定、染色体遗传、基因连锁和自由组合等现象,验证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果蝇、白蚁、酒精、生理盐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针、培养皿、酒精灯、剪刀等。
2. 试剂:醋酸、甘油、生理盐水、乳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果蝇的性别决定(1)观察果蝇的生殖器官,判断性别。
(2)记录性别比例。
2. 观察果蝇的染色体遗传(1)取果蝇幼虫,制作染色体涂片。
(2)观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判断染色体遗传。
(3)记录染色体遗传现象。
3. 观察果蝇的基因连锁(1)选取具有特定基因型的果蝇,进行杂交。
(2)观察F1代的表现型,判断基因连锁。
(3)记录基因连锁现象。
4. 观察果蝇的自由组合(1)选取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杂交。
(2)观察F2代的表现型,判断自由组合。
(3)记录自由组合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果蝇的性别决定:实验中,雌雄果蝇比例约为1:1,符合二倍体生物的性别比例。
2. 观察果蝇的染色体遗传:实验中,观察到果蝇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符合二倍体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3. 观察果蝇的基因连锁:实验中,观察到F1代的表现型为杂合子,符合基因连锁现象。
4. 观察果蝇的自由组合:实验中,观察到F2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果蝇的遗传学特性,掌握了果蝇的遗传实验方法,验证了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制作染色体涂片、观察染色体遗传、基因连锁和自由组合等现象,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果蝇实验报告

什么是果蝇实验报告引言果蝇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实验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
它以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果蝇的遗传特性和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来揭示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了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研究。
目的果蝇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果蝇的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和理解基因的作用机制,探索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
具体目标可以包括:1. 研究果蝇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2. 鉴定果蝇的性别和遗传特征;3. 分析果蝇的行为和食性;4. 探索果蝇的遗传突变和突变基因的功能。
实验步骤正常繁殖观察首先,收集一组健康的果蝇,将其置于一个透明的实验箱中。
实验箱需要有合适的通风孔和营养物质供果蝇食用。
观察果蝇的繁殖情况,记录果蝇的交配情况、产卵情况以及幼虫的孵化和成长过程。
性别鉴定实验将成虫果蝇分为雄性和雌性两组,通过性器官形态来鉴定。
观察果蝇的性别比例以及性别与基因特征之间的关系。
行为观察实验通过观察果蝇的行为活动,了解它们的飞行能力、觅食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等。
比如,可以测试果蝇对不同味道的反应,或者观察果蝇在清醒和麻醉状态下的行为差异。
遗传实验通过交叉配对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观察后代的表型变化,进一步推测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作用机制。
可以使用各种突变基因,例如眼色突变、翅膀形态突变等,来研究这些突变基因对果蝇的影响。
结果与讨论果蝇实验的结果将会有多个方面的数据和观察,需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比如,可以制作数据图表来展示果蝇的繁殖情况、性别比例以及行为活动等统计结果。
另外,还需要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讨论,以期深化对果蝇基因与表型关系的理解。
结论通过果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果蝇的生物特性、繁殖行为、行为习性以及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
果蝇实验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便捷、经济和高效的实验模型,推动了生物学研究的进步。
参考文献1. Ashburner, M. (1989). Drosophila: A Laboratory Handboo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2. Greenspan, R. J. (2004). Fly Push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rosophila Genetics.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果蝇实验报告

果蝇实验报告果蝇实验报告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因其短寿命、易于繁殖和基因组的简单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行为和遗传特征,探索其在遗传学和行为学领域的应用。
实验一:果蝇的繁殖与生命周期果蝇的繁殖能力强,每只雌蝇可产下数百个卵。
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对野生型果蝇,将其放置在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果蝇卵孵化后,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整个生命周期约为10天。
这一发现表明果蝇是一种适合进行短期实验的模式生物。
实验二:果蝇的觅食行为果蝇对于食物的敏感性极高,能够迅速定位到食物的存在。
在实验中,我们将果蝇放置在一个圆形培养皿中,将一块成熟的水果放置在圆心位置。
果蝇会通过触角和视觉来感知食物的存在,并迅速飞向食物。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果蝇在觅食行为中运用了多种感知方式。
实验三:果蝇的遗传特征果蝇的遗传特征是其成为模式生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交配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观察后代的表型变化。
例如,我们将一只长翅果蝇(Ww)与一只短翅果蝇(ww)交配,得到了一代杂合子(Ww)和纯合子(ww)的后代。
纯合子表现出短翅的特征,而杂合子表现出中等长度的翅膀。
这一实验结果展示了果蝇的遗传规律,即显性和隐性基因的表现。
实验四:果蝇的学习与记忆能力果蝇在学习和记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将一种特定的气味与电击刺激同时呈现给果蝇,经过多次重复后果蝇会形成条件反射,即当闻到该气味时会表现出避开的行为。
这一实验结果显示果蝇具有学习和记忆能力,为研究学习和记忆的机制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模型。
结论:通过对果蝇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果蝇是一种适用于遗传学和行为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
其短寿命、易于繁殖和遗传特征的简单性使得果蝇成为科学家们研究基因和行为的重要工具。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果蝇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2. 观察果蝇的生殖发育过程。
3.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 分析果蝇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材料1. 果蝇若干只2. 显微镜3. 显微镜载物台4. 显微镜物镜5. 显微镜目镜6. 滴管7. 玻片8. 载玻片9. 尼龙网10. 实验记录表三、实验方法1. 观察果蝇外部形态:使用放大镜观察果蝇的头部、胸部、腹部、触角、翅膀等部位的结构。
2. 观察果蝇内部结构:将果蝇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盖上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
3. 观察果蝇生殖发育过程:将果蝇置于尼龙网中,放入培养箱,观察其繁殖情况,记录孵化时间、幼虫发育阶段、蛹化时间、成虫羽化时间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果蝇外部形态:将果蝇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其头部、胸部、腹部、触角、翅膀等部位的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2. 观察果蝇内部结构:将果蝇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盖上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并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果蝇生殖发育过程:将果蝇置于尼龙网中,放入培养箱,观察其繁殖情况,记录孵化时间、幼虫发育阶段、蛹化时间、成虫羽化时间等,并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果蝇外部形态:果蝇头部较大,触角细长,胸部发达,腹部较细,翅膀薄膜状,有翅脉分布。
2. 观察果蝇内部结构:果蝇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生殖系统包括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
3. 观察果蝇生殖发育过程:果蝇的生殖发育过程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孵化时间约为12小时,幼虫发育阶段分为三个阶段,蛹化时间约为4天,成虫羽化时间约为2天。
六、实验结论1. 果蝇具有明显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触角、翅膀等器官。
2. 果蝇内部结构复杂,包括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
3. 果蝇的生殖发育过程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具有明显的变态发育特点。
七、实验讨论1. 果蝇作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其繁殖速度快、易于饲养,便于观察和研究。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果蝇的生命历程和遗传特征,了解果蝇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原理:果蝇是一种重要的实验生物,它具有生命周期短、培养容易、繁殖能力强等优点,因此成为遗传学的经典模型生物。
这里介绍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实验的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1、制作培养基:将50g玉米粉、25g酵母粉、75g糖和1.5g琼脂混合均匀后加入800ml蒸馏水中煮沸,煮沸后加入10g麦芽糖搅拌均匀,然后加入5ml5%酸性苏打溶液,再加入1.5ml甲基对羟基苯甲酸(表面活性剂),继续搅拌均匀后煮沸5min。
2、制作接种用液体:将20只成年果蝇挑选出来放入一个小玻璃瓶中,加入3ml20%甲醇溶液。
3、取出培养基,晾凉后将培养基先倒入瓶底1cm处,然后加入接种用液体,再用润滑油封瓶口。
4、将装有接种液的瓶子放入恒温器内,设定温度为25℃±1℃,相对湿度为60%~70%,24h-48h后开启显微镜。
实验结果:观察果蝇约经过2周的时间后,开始产卵。
果蝇的卵是白色小圆球状的,直径约0.8mm。
果蝇的卵在经过1-2天的时间孵化出小型幼虫。
小型幼虫经过3天左右的时间进入成长期,变成有脚的大幼虫。
成长期大约持续5天。
成长期结束后大幼虫停止进食,脱离食料后,挖掘地洞,变成蛹。
蛹的表面覆盖有一层硬壳,颜色为棕黄色。
蛹期持续6-7天。
成虫期发生在蛹孵化之后。
成虫首先从头部和胸部破壳而出,身体尚未展开,翅膀和颜色尚未发育。
成虫经过4-5天后颜色最浅,紫色的队形在翅膀中形成。
再过2-3天,成蝇翅膀干燥并膨胀到正常大小。
到第10天,成蝇已完全成熟,可以进行交配和产卵。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果蝇的生命周期。
我们还发现了果蝇的遗传特征,比如说果蝇红眼与白眼间的遗传规律是隐性缺失。
这意味着前代中有一个显性基因,因而两种不同染色体中都含有这种基因的果蝇就显示为红眼或白眼;否则,果蝇将拥有两个隐性基因,它就表现为白眼果蝇。
通过对果蝇这一模型生物的观察和遗传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比如说:果蝇的生命周期短,容易培养、繁殖等特点,使其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型生物之一;在果蝇遗传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基因的遗传规律,如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这些规律对了解遗传学的基本知识非常有帮助。
吸引果蝇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小型昆虫,因其繁殖速度快、易于饲养、遗传背景清楚等特点,在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在果蝇研究中,了解和掌握果蝇的习性对于实验设计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果蝇吸引力的作用,为后续实验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气味、颜色、声音等环境因素对果蝇吸引力的作用。
2. 分析果蝇对不同食物的偏好,为果蝇饲养提供依据。
3. 优化实验条件,提高果蝇实验的准确性。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果蝇、培养皿、不同气味的溶液、不同颜色的标签、播放器、食物等。
2. 实验方法:(1)气味实验:将培养皿分为若干组,分别滴入不同气味的溶液,观察果蝇对气味的反应。
(2)颜色实验:将培养皿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观察果蝇对颜色的反应。
(3)声音实验:播放不同声音,观察果蝇对声音的反应。
(4)食物实验:提供不同食物,观察果蝇对不同食物的偏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气味实验结果:果蝇对醋酸、乙醇、柠檬酸等气味有明显的吸引力,而对苯酚、氨水等气味则表现出排斥反应。
2. 颜色实验结果:果蝇对红色、蓝色、绿色等颜色有明显的吸引力,而对黑色、白色等颜色则表现出排斥反应。
3. 声音实验结果:果蝇对高频声音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而对低频声音则表现出吸引力。
4. 食物实验结果:果蝇对果糖、葡萄糖等甜味食物有明显的偏好,而对苦味、酸味食物则表现出排斥反应。
五、实验结论1. 气味、颜色、声音等环境因素对果蝇吸引力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醋酸、乙醇、柠檬酸等气味,红色、蓝色、绿色等颜色,低频声音对果蝇具有吸引力。
2. 果蝇对不同食物的偏好具有明显差异,甜味食物更受果蝇喜爱。
3. 优化实验条件,如调整气味、颜色、声音等环境因素,有助于提高果蝇实验的准确性。
六、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果蝇吸引力的作用机制,为果蝇饲养和实验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果蝇实验

培养基的配制
果蝇培养基成分 : 水 1L 玉米粉 82g 蔗糖 62g 琼脂 5g 丙酸 5mL 酵母粉 少许
• 量取1L水,将大约一半倒入一干净的锅中, 加入琼脂加热溶解;水开后,加入蔗糖, 搅拌均匀,将玉米粉加入剩余的水中,搅 拌均匀,再沿着锅边慢慢倒入,边倒边搅 拌(这样玉米粉不易结块)。继续煮10多 分钟,锅中的培养基成为一种糊状物时即 可离火。加入丙酸(用以防腐)及酵母粉, 搅拌均匀即可分装。每瓶培养基厚约2cm, 室温下干燥2~3天,待培养基完全凝固,表 面坚硬时再行接种,培养基太软会粘住果 蝇致其死亡。
果蝇的性别的鉴别
• (1)大小 雌体通常比雄体大些。 • (2)形态雄体腹部钝圆,而雌体腹部稍尖,向后突出; 雄体腹部相对窄小呈柱状,而雌体腹部较宽厚呈卵圆形。 • (3)条纹 雌体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黑色条纹,而 雄体腹部的背面只有三条,上部两条窄,最后一条宽而延 伸至腹部腹面,呈一明显黑斑。 • (4)性梳(sex comb)果蝇胸足的跗节共有5个亚节。 在雄蝇第一对雄足跗节的第一亚节基部有一个黑色鬃毛结 构,形似一个小梳,称为性梳。放大100倍左右可以清晰 地看到这一结构。雌蝇不具这一结构。性梳的有无是鉴别 雌雄蝇的可靠标志之一。
果蝇单因子杂交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
• 双翅目昆虫(摇蚊、果蝇等)幼虫期的唾腺细胞 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为唾腺染色体。这种染色 体比普通染色体大得多,宽约5um,长约400um, 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 大染色体 。唾腺染色体处于体细胞染色体联会配 对状态。并且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 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 拷贝,所以又称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经染色 后,出现深浅不同、密疏各别的横纹,这些横纹 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 的种的特征;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 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的生活周期
• 果蝇属完全变态的昆虫,一个完整生活周 期可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明显的时 期。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 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 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
• 在25℃下,成蝇一般在交配一两天后即开始 产卵。卵长约0.5mm,白色椭圆形,前端背 面有一对触丝使卵能附着在食物或瓶壁上。 受精卵在24小时内就可以孵化成幼虫,幼虫 经两次蜕皮成为三龄幼虫。三龄期幼虫生活 四天左右开始化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 食,爬到相对干燥的表面上(如培养瓶壁), 逐渐形成一个菱形的蛹。从蛹壳中羽化出来 的果蝇8~12小时即可交配,交配后精子可 在雌蝇的受精囊中贮存一段时间,然后逐渐 释放到输卵管中。
果蝇是遗传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动物
• 选用符合上述条件的实验材料,往往可以 将问题化难为简,做到事半功倍。所以在 遗传学研究中,我们通常选择果蝇 (Drosophila)、玉米(Zea)等而不选择 大象、加利福尼亚的巨杉。这个策略实际 上包含了一个逻辑假设:不同的生物中存 在着相同的生命运动规律。正如我们所看 到的,这个假设对大部分生物来说是成立 的。孟德尔在豌豆中发现的定律,在果蝇 中同样可以见到。
果蝇的性别的鉴别
• (1)大小 雌体通常比雄体大些。 • (2)形态 雄体腹部钝圆,而雌体腹部稍尖,向后突出; 雄体腹部相对窄小呈柱状,而雌体腹部较宽厚呈卵圆形。 • (3)条纹 雌体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黑色条纹,而 雄体腹部的背面只有三条,上部两条窄,最后一条宽而延 伸至腹部腹面,呈一明显黑斑。 • (4)性梳(sex comb)果蝇胸足的跗节共有5个亚节。 在雄蝇第一对雄足跗节的第一亚节基部有一个黑色鬃毛结 构,形似一个小梳,称为性梳。放大100倍左右可以清晰 地看到这一结构。雌蝇不具这一结构。性梳的有无是鉴别 雌雄蝇的可靠标志之一。
果蝇的培养
• 培养瓶的灭菌 : • 果蝇的培养基要装在经过灭菌处理的培养 瓶中。灭菌可防止真菌污染,也可以杀死 培养瓶中可能的幼虫或蛹,防止混杂。 • 灭菌的方法是:将带塞的培养瓶在160℃恒 温箱中干热灭菌1小时,或在高压灭菌锅中, 在1kg/cm2大气压、121℃条件下灭菌 15~20min。
突变性状的观察
• 已知的果蝇突变性状有400余种,这些突变性一 般明显而稳定。 野生型(wild type)果蝇,表型为: 黑檀体(ebony body,ee) 残翅(vestigial wing,vgvg。 突变体表型为: 小翅(vestigial wing,mm) 白眼(white eye,ww) 焦刚毛(singed bristle,sn3sn3)。 因小翅、白眼、焦刚毛三个突变性状均为隐性,简 称这种突变体为三隐性(smw)。
培养基的配制
果蝇培养基成分 : 水 1L 玉米粉 82g 蔗糖 62g 琼脂 5g 丙酸 5mL 酵母粉 少许
• 量取1L水,将大约一半倒入一干净的锅中, 加入琼脂加热溶解;水开后,加入蔗糖, 搅拌均匀,将玉米粉加入剩余的水中,搅 拌均匀,再沿着锅边慢慢倒入,边倒边搅 拌(这样玉米粉不易结块)。继续煮10多 分钟,锅中的培养基成为一种糊状物时即 可离火。加入丙酸(用以防腐)及酵母粉, 搅拌均匀即可分装。每瓶培养基厚约2cm, 室温下干燥2~3天,待培养基完全凝固,表 面坚硬时再行接种,培养基太软会粘住果 蝇致其死亡。
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 1. 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 以生长,繁殖。 • 2. 生长迅速。十二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 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 400 500 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 3. 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2n=8) 。 • 4. 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 察的好材料。 • 5. 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交配
• 将雌雄果蝇放在一起培养,雌蝇的生殖器 中有贮精囊,可保留交配所得的大量精子, 雌蝇一次交配所得的精子,足够它多次排 出的卵受精,因此在做杂交试验时,雌蝇 必须选用处女蝇(没有交配过的雌蝇)。 雌蝇孵出后12小时内不会交配,这个时间 内把果蝇全部倒出,分出雌雄蝇,单独饲 养,这时收集的雌蝇是处女蝇。
• 操作步骤:
1.把载破片置于双筒镜下,选择黑色背景。载玻片上滴加生理 盐水一滴,取三龄幼虫放在其中,操作者左手拿镊子夹住幼虫 后端1/3处,固定幼虫。右手拿一枚解剖针,按住幼虫头部的 黑色斑点(口器)稍后方,用力向两侧拉,把身体拉开,唾腺 随之而出。唾腺是一对透明的棒状腺体,像一对长茄子,上面 附有白色的脂肪条。 2.在载玻片上除去幼虫其他组织部分,还要把唾腺周围的白色脂 肪尽量剥离干净,再把唾腺周围的杂物用吸水纸清理干净。在 唾液腺滴上1mol/L HCL解离2-3min,以松软组织利于细胞破裂, 染色体散开。 3. 解离后的唾液腺用蒸馏水洗3-4次,水洗的方法是把蒸馏水滴 在唾腺上,再用吸水纸条吸走,反复几次。 4.水洗后的唾腺周围要用吸水纸条清理干净,然后在唾腺上滴上 一滴石碳酸品红,染色5min后盖上盖片,用吸水纸吸去盖片 周围溢出的染液,之后在材料部位用力压实。
果蝇麻醉及观察的方法
• 选择亲蝇进行杂交或观察果蝇的性状时。都要先将果蝇麻 醉。使之处于不活动状态。麻醉果蝇的操作步骤如下: • 1、准备好培养瓶、麻醉剂及乙醚。轻拍瓶壁,让果蝇震 落到培养基上。如瓶塞上附着果蝇,则稍稍晃动瓶塞,并 将它们拍落到培养基上。 • 2、拔去麻醉瓶与培养瓶塞,迅速将培养瓶口倒扣在麻醉 瓶口上。轻拍培养瓶让果蝇落入麻醉瓶中。当麻醉瓶中果 蝇的数量足够时,将两瓶迅速分开各自盖好。 • 3、把麻醉瓶中的果蝇拍落瓶底,拔出瓶塞,在塞子上滴 几滴乙醚,重新塞入麻醉瓶。麻醉约半分钟后果蝇便不再 活动,纷纷落入瓶底,麻醉即告完成,此时果蝇的翅膀是 收紧的。长时间麻醉可使果蝇死亡,麻醉而死的果蝇翅膀 外展,与身体垂直。 • 4、将麻醉的果蝇倾倒在一张干净的白纸板上, 用小毛笔 或解剖针轻轻地拨动观察 。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果蝇苏醒 过来,可用一培养皿罩住果蝇,再在一滤纸条上滴一滴乙 醚伸入培养皿中,形成一个临时麻醉小室再行麻醉。
果蝇
• 属于昆虫纲(Insecta) 双翅目(Diptera) 果蝇科(Drosophilidae) 果蝇属(Drosophila)。
果蝇(fruit )
• 果蝇属(Drosophila),希腊文中 droso 是 露水的意思,phila 是喜欢的意思,人们一 听便知,果蝇是喜欢潮湿环境的。一般到 山林里采集果蝇时,可在水边较湿润的地 方找到它,而它所吃的食物,也都是些腐 败的蔬菜水果,很显然地,它是一种健康 的全素食昆虫。
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应具备以下 几个特征:
• •所选物种最好是二倍体,染色体基数甚少。 • •具有较多可观察、测定的变异性状,相对性状之间差异 明显。 • •交配可以控制,可以按实验目的自由选择亲本进行杂交。 这对我们系统研究一种生物的遗传规律是很有利的。 • •世代周期短。这样我们获得实验结果的周期也短。 • •一次交配产生的子代个体多。突变性状产生的频率通常 较低,子代群体大则增加了获得这些突变体的机会。从一 个大群体中获得的结果也更准确、可靠。 • •易于管理。所选的生物应易于饲养、培养或种植,且管 理费用不高。
果蝇单因子杂交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
• 双翅目昆虫(摇蚊、果蝇等)幼虫期的唾腺细胞 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为唾腺染色体。这种染色 体比普通染色体大得多,宽约5um,长约400um, 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 大染色体 。唾腺染色体处于体细胞染色体联会配 对状态。并且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 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 拷贝,所以又称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经染色 后,出现深浅不同、密疏各别的横纹,这些横纹 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 的种的特征;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 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