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发酵的小奥秘

合集下载

馒头制作原理实验报告

馒头制作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馒头制作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酵母发酵在馒头制作中的作用。

3. 探究碳酸氢钠对馒头松软度的影响。

4. 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二、实验原理1. 酵母发酵: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能够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和果糖等单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使面团膨胀,形成多孔结构。

2. 碳酸氢钠作用:碳酸氢钠(小苏打)在加热过程中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使馒头更加松软。

3.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导致馒头变甜。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面粉- 温水- 干酵母- 碳酸氢钠- 唾液- 碘酒- 面包模具- 烤箱- 微波炉- 试管- 量筒- 烧杯- 碘酒滴管2. 实验仪器:四、实验步骤1. 酵母发酵实验- 称取100克面粉,加入50毫升温水,溶解干酵母。

- 将面粉和酵母水混合,揉成面团。

- 将面团放入面包模具中,盖上湿布,放置在温暖处发酵。

- 发酵至面团体积膨胀一倍左右。

2. 碳酸氢钠实验- 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

- 将面团揉匀,使其充分吸收碳酸氢钠。

- 将面团放入烤箱中,以180℃的温度烘烤15分钟。

3.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 取两块馒头,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

-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唾液,另一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

- 将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浸泡10分钟。

- 分别向两个试管中加入几滴碘酒,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酵母发酵实验:发酵后的面团体积明显膨胀,说明酵母发酵在馒头制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 碳酸氢钠实验:烘烤后的馒头变得松软,说明碳酸氢钠在馒头制作中起到了增加松软度的作用。

3.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加入唾液的试管中,馒头颜色未变蓝,而加入水的试管中,馒头颜色变蓝,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分解,导致馒头变甜。

六、实验结论1. 酵母发酵是馒头制作的关键步骤,它使面团膨胀,形成多孔结构。

馒头发酵过程作文450字

馒头发酵过程作文450字

作文一<<馒头发酵的奇妙之旅>>馒头,这普普通通却又让人倍感亲切的食物,它的美味离不开发酵这一关键步骤。

要想让馒头松软可口,发酵可是个技术活。

首先得准备好面粉、酵母、温水和适量的白糖。

把酵母和白糖放进温水中搅拌均匀,让它们充分融合。

然后把这混合好的水慢慢倒入面粉里,同时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变成絮状。

接下来就是揉面啦!这可得费点力气,要把面团揉得光滑有弹性。

揉好后,用湿布或者保鲜膜把面团盖起来,放在温暖的地方让它发酵。

在发酵的过程中,面团就像有了生命一样。

刚开始,它还是个安静的“小团子”,慢慢地,它开始膨胀,体积变得越来越大。

面团里出现了许多小小的气孔,就像一个个小泡泡,这都是酵母在“努力工作”的结果。

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面团发酵好了。

这时候的面团体积差不多是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轻轻按下去,面团会慢慢地回弹。

闻一闻,还有一股淡淡的酵母香味。

发酵好的面团还需要再次揉一揉,排出里面的气泡,然后就可以做成馒头的形状,放进蒸笼里蒸熟啦。

经过发酵的馒头,吃起来口感松软,香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作文二<<探索馒头发酵的奥秘>>馒头,那可是咱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食。

而要做出好吃的馒头,发酵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记得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了妈妈做馒头的全过程,尤其是发酵的过程,让我印象深刻。

妈妈先把面粉放进一个大盆里,然后把酵母用温水化开,缓缓倒入面粉中,同时用手不停地搅拌。

不一会儿,面粉就变成了絮状,妈妈开始用力地揉面。

揉面可真是个体力活,妈妈的额头都冒出了汗珠。

揉好的面团被妈妈用湿布盖好,放在了阳光充足的窗台上。

我好奇地盯着面团,期待着它的变化。

没过多久,我就发现面团开始慢慢变大,就像一个正在吹气的气球。

我忍不住用手指戳了戳面团,感觉软软的,还有点弹性。

妈妈说这是因为酵母在面团里产生了二氧化碳,让面团膨胀起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面团已经发酵得差不多了,体积比原来大了足足两倍。

酵母菌发面原理

酵母菌发面原理

酵母菌发面原理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的原理,包括发酵产气、面团膨胀、面团变软、改善风味和提升营养价值等方面。

发酵产气酵母菌通过将糖分解成二氧化碳气体和酒精来发酵产气。

在发面过程中,酵母菌将面粉中的糖分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这些气体被困在面团中,使得面团逐渐变得松软和轻盈。

观察气泡数量和大小是判断酵母菌繁殖情况的一种方法。

一般情况下,发酵时间越长,气体产生越多,面团也会变得更加松软。

面团膨胀在发面过程中,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得面团膨胀。

面团中的气体会在面团表面形成气泡,使得面团变得更加松软。

控制面团膨胀程度的关键在于调节发酵时间和温度。

发酵时间越长,温度越高,面团膨胀程度越大。

为了保持面团弹性,可以在搅拌时逐渐加入干粉,以便在面团中形成坚韧的网络结构。

面团变软面团变软是由于酵母菌发酵产气和面筋蛋白的相互作用。

随着面团的膨胀,面筋蛋白逐渐变得松散,使得面团变得更加柔软。

为了保持面团弹性,可以在搅拌时控制面筋的扩展程度,或者添加一些乳化剂和氧化剂等辅助剂。

改善风味酵母菌发面可以改善面制品的风味。

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会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可以促进面制品中的麦香味释放。

此外,酵母菌发酵还会产生酒精和有机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赋予面制品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例如,馒头在酵母菌发面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酸味,这种酸味与麦香味结合在一起,会形成独特的馒头风味。

提升营养价值酵母菌发面还可以提升面制品的营养价值。

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在发面过程中,部分酵母菌会被杀死并释放出其内部的营养成分。

这些营养成分可以被人类消化吸收,增强面制品的营养价值。

此外,酵母菌发面也可以增加面制品的消化吸收率,使得人们在食用时更加容易消化。

总之,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的原理,可以更好地掌握制作面制品的技巧和要点,从而提高面制品的质量和风味。

简述发酵面团的发酵原理

简述发酵面团的发酵原理

简述发酵面团的发酵原理
发酵面团是指面粉、水和发酵剂(如酵母)混合在一起,然后通过发酵过程使其膨胀、产生气孔、变得松软和蓬松。

发酵面团的原理涉及到酵母、面粉和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反应。

以下是发酵面团的发酵原理:
1.酵母作用:酵母是一种微生物,通常用于发酵面团。

它通过
代谢过程将面团中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CO2)和乙醇(酒精)。

这个过程称为酵母发酵。

2.气泡形成:当酵母发酵时,它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这些气
体在面团中被困住,导致面团体积膨胀。

气泡形成并充满面团,使面团变得松软、蓬松,并具有空气孔结构。

3.面粉结构:面粉中含有蛋白质,特别是面筋。

面筋在水中发
生水合反应,形成面团的结构。

酵母的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推动了面团中的面筋网的膨胀,从而增加了面团的体积和弹性。

4.发酵条件:发酵过程需要适当的条件,包括温度和湿度。

通常,酵母在较温暖(通常在80°F至95°F之间)和湿润的
环境中表现最好。

这些条件有助于酵母的生长和发酵效率。

5.时间:发酵面团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在数小时到数天之间,取决于面团的成分、发酵剂和温度。

酵母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发酵,使面团膨胀和变得蓬松。

总之,发酵面团的原理涉及酵母的生物化学作用,通过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气体和酒精来推动面团的膨胀。

这个过程还受到面粉和水的结构支持,以及适当的发酵条件和时间。

这种发酵
过程是制备面包、面点和其他面食的关键步骤,产生了松软、有弹性和美味的面食产品。

面团的发酵原理

面团的发酵原理

面团发酵的原理、作用及影响因素面团发酵,实际上是生成了生物膨松面团。

采用生物膨松法,就是引入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使酵母菌生长繁殖产生气体,从而使面团膨松柔软,这种面团称为生物膨松面团。

生物膨松面团又称为发酵面团,简称酵面。

以下是面团发酵的原理、作用及影响因素。

(1)面团发酵原理在面团中引入了酵母后,产生气体,并同时产生酒精、水和热。

气体被面团中的面筋网络包住不能逸出,从而使面团出现蜂窝组织,膨大、松软。

当面团内温度达到33℃时,在酵母菌繁殖的同时醋酸菌也大量繁殖,并分泌氧化酶,产生的酸味也越浓。

在发酵过程中主要是酵母菌在起作用,所用的酵母有两类,一类是纯酵母,亦称鲜酵母,一般常用的鲜酵母有液体鲜酵母、压榨鲜酵母和活性干酵母三种。

液体鲜酵母即是将酵母的培养溶液除去废渣后的乳状酵母,含水量在90%左右,发酵力较均匀。

由于它含水量较多,适于随用。

压榨鲜酵母是将酵母菌培植成酵母液后,再用离心机将其浓缩,较后经冷冻压榨而成均匀。

活性干酵母是将压榨鲜酵母经过低温干燥法脱去一部分水分而制成的粒状酵母,其色淡黄,含水量在10%左右,具有清香气味和鲜美滋味,便于携带、保藏,但发酵力较弱。

另一类是杂菌酵母,如老酵(又称面肥、引子、老面等),它是利用己经发透的面团,留作催发新酵面,无论是鲜酵母还是老酵母,它们都含有酵母菌,所不同的是老酵母中除酵母菌外还含有杂菌(主要是醋酸菌),而鲜酵母中是纯酵母菌。

不过它们的发酵原理则是相同的。

(2)发酵的主要作用♦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水解。

面粉掺水调制成面团后,淀粉中的淀粉酶在适当的条件下活性显著增加,并将面粉中部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继续水解为葡萄糖,为酵母的繁殖和分泌酶提供养分。

这个过程就是吃水和面的过程。

♦酵母菌的繁殖、分泌酶和二氧化碳气体、酒香味、热量的产生。

酵母菌的繁殖和发酵作用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

因面团内气体的成分和含量的变化,生化变化也就不同。

一种是酵母菌在有氧气参与下进行呼吸作用(即面团刚刚和好,由于和面时不断翻拌,面团内吸收了大量氧气),利用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进行繁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并放出热量。

酵母发面原理

酵母发面原理

酵母发面原理酵母发面是制作面包、馒头等面食时常用的一种发酵方法,它能够使面团蓬松、口感柔软,增加食品的口感和营养。

那么,酵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酵母发面的原理。

首先,酵母是一种真菌类微生物,它在发酵过程中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二氧化碳和醇类物质。

在面团中,酵母会分解面粉中的淀粉和糖类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气孔,使得面团膨胀发酵。

同时,酵母还会产生醇类物质,为面团增添香味和口感。

其次,酵母的发酵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一般来说,酵母在温度在25-30摄氏度,湿度在60-70%的环境下能够发挥最佳的发酵效果。

在这样的条件下,酵母能够快速繁殖,加速面团的发酵过程。

此外,酵母的发酵过程还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

面团中的糖类物质是酵母发酵的主要营养来源,而面团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也能够为酵母提供一定的营养。

因此,在制作面食时,需要保证面团中含有足够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以促进酵母的发酵作用。

最后,酵母的发酵过程还受到氧气和盐类物质的影响。

适量的氧气有助于促进酵母的生长和发酵,而过多或者过少的氧气都会影响酵母的发酵效果。

此外,适量的盐类物质能够调节酵母的生长环境,促进发酵过程,但过多的盐会抑制酵母的生长。

综上所述,酵母发面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酵母分解面团中的淀粉和糖类物质,产生二氧化碳和醇类物质,使面团膨胀发酵。

同时,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以及适量的氧气和盐类物质也是酵母发酵的关键因素。

了解酵母发面的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面食制作的技巧,制作出口感更佳的美味食品。

蒸馒头的原理

蒸馒头的原理

蒸馒头的原理
蒸馒头的原理是利用蒸汽的热能使面粉发酵膨胀,从而产生松软的蒸馒头。

首先,制作蒸馒头的面粉中加入了酵母。

酵母是一种微生物,它能够分解面粉中的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乙醇。

当面粉与水混合后,酵母开始进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然后,通过将面粉制成馅料后,放入发酵的环境中。

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酵母会加速发酵,并且二氧化碳气体会逐渐产生并向上升膨胀馒头。

这也是为什么蒸馒头需要发酵一段时间,以使面团中的酵母充分激活。

最后,将发酵好的面团放入蒸锅中,在水的加热下,水中的液体水变成蒸汽。

蒸汽的温度高于100摄氏度,在蒸锅内的压力作用下,面团中的水分快速蒸发,产生膨胀的效果。

同时,酵母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也会膨胀,使面团中的空气孔隙扩大,馒头变得松软。

因此,蒸馒头的原理是通过酵母的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利用蒸汽的热能使馒头膨胀,形成松软的口感。

面团发酵的原理

面团发酵的原理

面团发酵的原理
面团发酵是制作面包、酒类和发酵面食的重要过程,它是通过酵母菌在面团中的作用产生的。

面团发酵的原理主要包括酵母菌的作用、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以及发酵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等方面。

首先,酵母菌是面团发酵的关键。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它在面团中通过对淀粉和糖类等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乙醇,从而使面团膨胀,产生气孔,使面团变得松软。

此外,酵母菌还能产生一些有机酸和酶类物质,使面团的风味和口感得到改善。

其次,温度和时间对面团发酵也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酵母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加快发酵速度。

通常情况下,面团发酵的最适温度在28-32摄氏度之间,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会影响酵母菌的活性。

此外,发酵的时间也很重要,过短的时间会导致面团发酵不充分,过长的时间则可能使面团产生过度发酵而影响口感。

最后,发酵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也是面团发酵的原理之一。

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通过发酵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面团膨胀,形成气孔,这些气孔使得面团变得松软。

同时,酵母菌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和酶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改善面团的风味和口感,使面包更加美味可口。

总的来说,面团发酵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它涉及到酵母菌的作用、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以及发酵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等多个方面。

只有充分理解这些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面团发酵的技巧,制作出更加美味的面包和面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馒头发酵的小奥秘——酵母学情分析:发酵食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特别是学生接触最多面包、馒头,因此学生对发酵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能够作出一些简单的解释。

但是馒头发酵中对酵母的使用情况,应该还不够详细、全面。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馒头发酵过程使用酵母;能说出温度是影响馒头发酵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能区分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知道酵母发酵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观看视频,知道温度会影响馒头发酵的快慢;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馒头发酵的原理,知道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资料分析,知道酵母发酵的好处和发酵粉的缺点。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课堂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建构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利用酵母的发酵形成科学与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温度是影响馒头发酵快慢的因素”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馒头发酵变松软的原理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合作讨论。

教学年级:八年级。

实验准备:蒸好的馒头两个(一个加酵母、一个不加酵母)、玻璃瓶、气球、尖嘴、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碗(盖中央挖空)、小试管、酵母、蔗糖、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知识回顾:教师:七年级上下册,我们学习了酵母菌相关知识,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PPT出示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图、生殖和用途。

教师:酵母菌简称酵母,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馒头中与酵母有关的一些知识。

【情境一】寻找馒头松软的原因出示两种馒头实物,请同学观察。

(一种加酵母,一种不加酵母)问:你能说出哪种馒头是加了酵母学生:左边的馒头。

[板]酵母问: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左边的馒头大点,所以应该是加了酵母。

按压实物馒头:两位学生用手指按压,说出感受。

学生:馒头变得有弹性。

学生:馒头变得松软。

教师:加了酵母后,馒头变大变松软是因为酵母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总结:酵母发酵。

PPT出示问题:加了酵母后,什么因素会影响馒头发酵的快慢学生:温度。

PPT出示: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加个链接,具体看学生回答情况,再决定是否需要介绍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概念)(先让学生讲,再让其他学生补充、评价,再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先制作馒头,再进行发酵,观察馒头的体积大小。

学生:将制作好的馒头放在三个不同温度下,让馒头发酵,最后观察馒头体积的大小。

学生:先用水、酵母和面粉制作馒头。

……教师:温度是这个实验中的什么量(若学生说不出来,提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自变量:也叫实验变量,是指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由实验者掌握在性质或数量上可以人为改变的因素(包括可以操作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自变量被看作是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

因变量:是实验中的反应变量(可以显示或表明实验结果的),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是指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但是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

)问: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三个不同的温度问:实验中为什么要相同质量的馒头问:为什么要在相同时间内观察问:馒头发酵快慢如何来判断播放视频:制作馒头1问:面团制作完成后,接下来如何研究与温度的关系学生:将面团分成三块或做三份质量大小一样的面团,放在不同的环境下发酵。

问:具体怎么操作学生:将面团一个放室温,一个放温度高点的地方,一个放温度低点的地方。

PPT大胆猜想:假如馒头发酵的快慢与温度有关,会出现什么现象假如馒头发酵的快慢与温度无关,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温度高的馒头最大,温度低的馒头最小。

播放视频:制作馒头2(将面团一个放室温,一个放冰箱冷藏室,一个放发酵箱)PPT出示发酵前后馒头体积的变化图。

问:根据现象,你能归纳出结论吗学生:温度越高,面团体积越大,馒头发酵越快。

问:馒头发酵时,温度能否过高或过低PPT出示小贴士:高于47℃的温度下,酵母细胞一般不能生长,55—56℃酵母细胞几分钟就被杀死。

-30℃,酵母细胞中的水分结冰,会涨破酵母细胞;-20℃,酵母细胞只能保持休眠状态,并没有失去活性。

酵母在面团发酵过程中要求有一定的温度范围,一般控制在25—30℃。

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影响发酵速度。

温度过高,虽然可以缩短发酵时间,但会给杂菌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而影响产品质量。

例如,醋酸菌最适温度35℃,乳酸菌最适温度是37℃,这两种菌生长繁殖快了会提高面包酸度,降低产品质量。

所以,面团发酵时温度最好控制在25—28℃,高于30℃或工艺条件掌握不好,都容易出质量事故。

【情境二】揭秘发酵的馒头松软的原理切开馒头,PPT出示图片。

问:比较两种馒头切开后的内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左边馒头里面有很多小孔。

问:对此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小组讨论:将问题写在白纸上,展示学生的问题。

学生:这些小孔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形成小孔可能是哪些物质导致学生:如何收集这些气体学生:可以怎样检验这些气体……教师:仔细看问题,说说你的小组能解决哪几个问题请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酵母发酵产生气体。

学生:酵母发酵分解物质,产生二氧化碳。

学生:用气球收集气体。

学生:石灰水来检验气体。

教师:酵母发酵进行无氧呼吸,分解糖类物质,产生气体,有关无氧呼吸知识,我们在九年级会讲,不再展开了。

PPT出示酵母发酵进行无氧呼吸,分解糖类物质,产生气体。

PPT出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教师:实验室的收集装置,我们在八年级下册再去学习,今天我们就用气球来收集气体。

面团发酵后,膨胀、蓬松,产生蜂窝状的组织结构,此时的气体都被锁在面团里面,收集气体不太方便。

PPT出示如果不加面粉,你认为要实现酵母发酵必须加什么物质学生:糖类物质。

教师:根据提供的器材,说说酵母发酵的装置及操作步骤。

器材:玻璃瓶、一次性筷子、酵母、蔗糖、温水;师生评价后出示装置图。

问: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观察什么学生:气球形状的变化。

学生:液面表面的变化。

问:今天气温不高,实验时,玻璃瓶内水温会逐渐下降,影响酵母的发酵,你有什么办法能维持水温学生:将玻璃瓶放在温水里。

教师:请看具体的操作步骤,看完的小组请举手。

任务一:酵母的发酵操作步骤:①向玻璃瓶中倒入温水,加入蔗糖,用筷子搅拌,再加入酵母,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将气球挤扁后套在瓶口,如图所示,静置观察。

②室温下3分钟后,观察玻璃瓶内液体表面变化情况和气球的形状变化。

③再过3分钟后,再观察玻璃瓶内液体表面变化情况和气球的形状变化。

注意:实验时间10分钟,音乐响起时请大家停止实验。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瓶内液体表面浮起一层泡沫。

学生等待气球鼓起来的时候,放下资料。

[板]酵母发酵的好处问:里面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气体小贴士: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是否存在二氧化碳气体。

问:怎样操作学生:将收集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仪器,小试管和装有澄清石灰水的塑料瓶。

问:怎样把气球取下,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呢操作中要注意什么温馨提示:从玻璃瓶上取气球时,要就气球颈部稍微扭转几圈,手按住扭转位置,使其不容易漏气。

任务二: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注意:实验时间5分钟,音乐响起时请大家停止实验。

教师:面团在酵母作用下,糖类物质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也产生酒精。

因此使得面团具有特殊的香味。

[板]酵母发酵的好处【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练习】探究练习:小明同学听了《馒头发酵的小奥秘》的课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吗1.小明设立实验进行探究,他在一杯温水中加入一勺糖和酵母菌,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扁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一个温暖的环境(约28摄氏度)中,一段时间后,瓶内冒出气泡,气球膨胀(如图所示)问题(1)你推测,瓶内的气体会是什么,用什么检验(2)小明设计的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3)请你完善他的实验步骤:2.小明完成实验后,他想,糖和酵母菌放在水中一起搅拌后,要过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大量气泡,气球才慢慢膨胀;小明猜测酵母菌数量增长快慢可能影响气泡数量的多少;于是他又想探究糖溶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于是他用5%的葡萄糖溶液加新鲜的酵母菌做实验,接着他又按下表完成了自己的探究实验,记录下来的相关实验数据:无菌水(ml)新鲜酵母菌(g)温度(摄氏度)设置编号5%的葡萄糖培养液(ml)A 20 10 1 28B 20 10 1 5C 0 10 1 28C组实验作用是什么(2)如乙图所示,三只试管中,不同时间酵母菌种数量的动态变化图,请你预测一下试管A种6天后,酵母菌种数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作业】课外查找有关酵母的知识,了解更多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酵母 影响馒头发酵快慢的因素 酵母发酵的好处 发酵的馒头松软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