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九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文库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大部分学者把无私的关心其他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并把他视为高级的亲社会行为,综合考虑了动机和行为后果两方面。
罗森汉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即动机是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另一类是常规性的亲社会行为,即期望得到对自身有利的好处。
柯莱波斯等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把亲社会行为视为是动机、环境线索因素、行为者对环境的认知、可供选择的行为反应等变量的函数,即亲社会行为决定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学派关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个体亲社会与否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制约。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超我概念,社会认知学派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直接动力。
不同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一样: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还处于萌芽状态,婴儿通过与母亲和抚养着的相互交谈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使用社会参照系,注意与他们自身安全有关的抚养者的情感反应,婴儿会通过自己变的忧虑,对他人的忧虑作出反应。
幼儿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还比较低,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区分自我—他人维度,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安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如给他人自己喜爱的玩具等。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太多表现出顺从,极少的亲社会行为是自发的,而且目前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也与周围环境有关。
学龄儿童指向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是带有服从、赞同和避免惩罚性质的,而同伴指向的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合作、互惠互利和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
这一阶段,亲社会行为的工具性特点逐渐减少,他人取向的行为动机逐渐占主导地位。
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一致性逐渐提高;从动机的角度看,小学阶段儿童对利他行为的自我归因主要是实用主义的、同情的自我取向和奖励取向。
成人期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也更高级,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更关注社会,更多地体现社会取向,动机系统也更复杂,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更为多样性,往往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规则来界定。
学前心理学 (1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课件

PPT学习交流
32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二)学前儿童攻击 性行为的特点
PPT学习交流
33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三)影响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
PPT学习交流
34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三)影响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2.大众传播媒介
PPT学习交流
35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四)减少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1.有选择性的让儿童观看影视录像
PPT学习交流
36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四)减少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2.家园联系,改变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3.焦虑―矛盾型依恋
PPT学习交流
9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亲子依恋概述
(一)亲子依恋的类型
4.混乱型依恋
PPT学习交流
10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亲子依恋概述
1.父母因素 (二)依恋的影响因素
PPT学习交流
11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亲子依恋概述
2.儿童自身的因素 (二)依恋的影响因素
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4岁之后就逐渐减 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儿童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 儿童。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 际冲突中表现得越来越多,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看, 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逐渐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亲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亲社会行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表现出的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和分享等积极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行为表现、影响因素以及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方面,他们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他们愿意与他人互动,关心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他们表现出合作和分享的行为。
例如,他们愿意与其他儿童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此外,他们还表现出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为。
他们会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困难,并提供帮助。
其次,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很多。
一方面,家庭环境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社会支持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有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儿童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自我认知是儿童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对自身特点、能力和情绪的认知。
社会认知是儿童对社会和他人的认识,包括对他人的感受、意图和需要的理解。
最后,为促进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采用。
一方面,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爱和关心,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也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他们可以通过引导、示范和奖励等方式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帮助他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其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表现在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和分享等积极行为上。
家庭环境、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等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和引导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名词解释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他人、捐赠、志愿服务等。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亲社会行为》,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社会行为》篇1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是自愿的、无私的,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或为社会做出贡献。
亲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类型,对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帮助他人、捐赠、志愿服务等。
帮助他人是指在他人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捐赠是指将自己的财物或时间奉献给社会或他人,为他人带来好处。
志愿服务是指主动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来自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道德观念、价值观、同情心等。
个体在进行亲社会行为时,会感到快乐和满足,这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同时,亲社会行为也有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亲社会行为对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亲社会行为》篇2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通常是出于一种内在的道德动机或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进行的。
亲社会行为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1. 帮助他人:比如提供帮助、支持、援助等。
2. 遵守规则:遵守社会规范、法律法规、道德标准等。
3. 关心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支持环境保护等。
4.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文化背景等。
5. 宽容包容:对不同文化的人持开放态度,尊重他人的信仰和价值观。
6. 公平正义:支持公平分配、正义平等、反对歧视等。
这些行为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等。
亲社会行为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个体而言,也可以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如增加自我价值感、提高自尊心、降低焦虑等。
亲社会行为

六:文化因素:什么文化提供助人更多
集体主义
个体的需求、欲望、 成就都必须服从于 他所属的群体或组 织的需求、欲望以 及目标。个体的大 部分行为的产取决 于该行为是否有利 于所属群体的整体 利益,更崇尚爱、 地位和贡献。
个人主义
人们更看重个体的 幸福和成就,团体 对成员个体的影响 较小,个体对与团 体的情感依恋不是 很多,更崇尚金钱 和财产。
85
不幸者)
3人(被试、 26
62
不幸者与其
他一人)
6人(被试、 13
31
不幸者与其
他4人)
曾有过 反应的百 分数
100 85
62
干预发出 的时间 (秒)
52 91
166
干预模式
拉坦内和达利认为,个人决定在紧急情况 下是否干预,需要经历五个认知阶段:
(1)“注意”(notice),旁观者个人必须“注意”到发 生的事件;
❖癫痫发作:一个开创性的经典研究
❖实验中,让被试坐在一个小房间内,告诉他将要 与在隔壁房间的其他人一起参加一次讨论。在讨 论过程中隔壁房间中的一个人说他感到身体不适 ,头昏,接着他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使人觉得 他激动不安。一会儿听到身体倒在地板上的声音 ,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好像是癫痫发作。
❖实际上,真正参加实验的被试只有一个,其他的 声音是利用录音带模拟出来的。
是辨别两种文化的 重要依据,影响亲
社会行为
更为互相依赖
的、群体定向 的自我观
可能根据社会关系来 定义自己,与他人有 更多的“连通感,更 乐于助人。在互依的 文 化内,与外成员相比 ,内成员的需求被认 为更重要,因此,比 个体主义的人更乐于
去帮助内群体成员。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利他行为

五、环境因素:
1、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 的反响,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 是不同的。由于他人的在场,个体会抑 制利他行为。 原因:责任扩散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2、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利他行为的典范能 促进利他行为。
3、噪音、气候、时间等的影响
2004年新年伊始,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 例?在北京全面实施,而一度被树立为“少 年英雄〞的赖宁,其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 被摘下,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学校各种活 动照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和伟人名人的照 片。赖宁照片被摘掉的消息传出来之后, 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议论 纷纷,有的说,应该让孩子们学习赖宁这 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有的表示反对,他们 认为赖宁这个孩子们见义勇为的典型已经 过时;还有的说,让孩子了解赖宁,并不 一定要让孩子去做。
以情境划分 非紧急情境 紧急情境源自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二、代价的权衡 三、求助者的特点 四、助人者的特点 五、环境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五个根本的步骤: 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 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 第三步:假设自己有责任帮助 第四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五步:决定去帮助
噪声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天气〔天气好的话,更愿意填写问卷,在 露天餐厅更愿付小费〕 社区大小,社区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时间充裕才易帮助:
第三节 利他行为理论分析
一、生物学根底
利他行为也许出自本能,许多动物的 利他行为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受本能驱使的,它 们无法意识到行为的动机和后果,而人类 那么不同。
二、代价的权衡
一次交通意外后,伤者躺在地上但肇事者却 逃逸了.多人围观但也是没人帮助.一位路过 的司机看不过去,连忙把伤者抬上车送到医 院。但是那些围观的人怎么指责他呢?家属 怎么说他呢?他们都说:"肯定是你撞的!!你 要负起全部责任!!不是你撞的你怎么这么好 心送伤者到医院去!!!"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儿童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 三大方面。
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包括对男女不同行为、外貌、能力和职业等方面的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限制儿童的发展潜力,导致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现象。
促进儿童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应树立性别平等观念,避免传递性 别刻板印象。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应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消除性别 歧视和偏见。
学校教育的作用
04
忽视型亲子关系
父母对子女缺乏关注和照顾, 较少给予关爱和支持。这种关 系下,儿童可能表现出孤独、 自卑、攻击性行为和学业困难
。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01
家庭励)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态
度和行为,而消极的家庭氛围(如冲突、冷漠、忽视)可能导致儿童出
现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1 2
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
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过程
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社会互动等方式逐渐形成 性别角色认同。
3
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阶段
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等阶段 。
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与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的定义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固定看法和预期。
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性、 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和自我中心 倾向;忽视型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孤独感和行为问题。
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从出生后便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中。
当他开始对母亲的爱抚报以微笑或动作时,社会性行为就表现出来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社会经验日益增多,其社会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它是在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受儿童自身的认知水平的制约。
1.生物因素首先是激素的作用。
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
男女儿童在攻击性上的性别差异。
其次是遗传基础。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
这些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再次是气质差异。
气质在个性的三个主要特征中,相对而言是与生物因素――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关最密切的。
儿童从其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们的特别的抚育方式,也决定着他们自己在交往中采用的具体的行为方式。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等。
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
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有的极端反对和抵制攻击性行为,有的则对攻击性行为比较宽容。
3.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
它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
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享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大部分学者把无私的关心其他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并把他视为高级的亲社会行为,综合考虑了动机和行为后果两方面。
罗森汉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即动机是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另一类是常规性的亲社会行为,即期望得到对自身有利的好处。
柯莱波斯等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把亲社会行为视为是动机、环境线索因素、行为者对环境的认知、可供选择的行为反应等变量的函数,即亲社会行为决定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学派关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个体亲社会与否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制约。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超我概念,社会认知学派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直接动力。
不同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一样: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还处于萌芽状态,婴儿通过与母亲和抚养着的相互交谈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使用社会参照系,注意与他们自身安全有关的抚养者的情感反应,婴儿会通过自己变的忧虑,对他人的忧虑作出反应。
幼儿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还比较低,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区分自我—他人维度,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安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如给他人自己喜爱的玩具等。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太多表现出顺从,极少的亲社会行为是自发的,而且目前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也与周围环境有关。
学龄儿童指向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是带有服从、赞同和避免惩罚性质的,而同伴指向的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合作、互惠互利和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
这一阶段,亲社会行为的工具性特点逐渐减少,他人取向的行为动机逐渐占主导地位。
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一致性逐渐提高;从动机的角度看,小学阶段儿童对利他行为的自我归因主要是实用主义的、同情的自我取向和奖励取向。
成人期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也更高级,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更关注社会,更多地体现社会取向,动机系统也更复杂,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更为多样性,往往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规则来界定。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
不考虑动机因素。
利他行为不仅强调结果上的利他,而且强调利他动机。
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既有可能是有利他主义引起的,也可能不是由利他主义引起的,而包含了一定的目的性,如为了获得社会赞许、避免惩罚等。
利他主义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①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②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③利他行为不期待任何形式的回报或奖励。
④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表现在时间、精力、物质上的付出。
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社会认知结构是指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解释社会事件,理解社会事件,理解人际关系以及解决人际关系。
这种认知结构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提供作出某种亲社会行为所必须的信息,二是导致情感和动机倾向的产生。
这两个认知和情感过程对亲社会行为起到中介作用。
主要是以三个步骤实现的:1、注意过程:包括注意他人的需要、对帮助时机的知觉。
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他人需要帮助的觉知。
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很重要。
对目标唤起的认知和解释会影响人们亲社会行为,若把唤起视为合理需求,怎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不利于亲社会行为发生。
2、评价过程:个体主要通过三类标准来评价可能采取的行为:代价和利益、道德准则、自我。
3、计划过程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的理论模型社会生物学观点:E.Wilson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因为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有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续生存下去,产生较多的后代。
他把这一演化原则用到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中,指出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
比如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体间更容易发生亲社会行为。
社会进化论:Campbell认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
因为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是遍布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在进化中也得到了提高并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社会责任规范(比如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互相规范,也叫互惠规范、社会公平规范(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亲社会行为的互惠理论,研究者们认为个体行为应该符合群体合作的规则和目的,互惠可以是亲社会行为发生后的一种现实回报,也可以是对回报的期待。
研究指出个体愿意帮助他人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得到他人同样的帮助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困境。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交换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在社会交换中获得较大的收益。
亲社会行为是帮助他人获得利益,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回报,比如他人的赞许,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内心的愉悦等。
当助人代价过高,助人行为会明显的减少,这种现象是社会交换理论中代价与收益进行权衡的结果。
人们只会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提供帮助,这也解释了代价小的帮助行为非常普遍,而代价巨大的帮助行为实施者较少的现象。
摩根和帕克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认为,人们决定是否作出助人行为时要考虑帮助他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当助人得到的报偿超过付出的代价时,助人行为最容易发生。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的获得是通过与其他行为的获得相同的机制来完成的,即通过直接教授和模仿过程而完成。
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是模仿对道德行为的获得起作用。
通过很多实验证明,榜样模仿、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在获得亲社会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艾森伯格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亲社会行为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分为三部分:①初始阶段,对他人的需要的注意阶段。
能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受个体因素和个体对情景的解释影响。
②亲社会行为的意图的确定阶段。
在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助人决策中起主要作用;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和人格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
③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
助人意图和亲社会行为的联系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所以并不总是一致的。
亲社会行为的实施本身会加强以后的亲社会行为。
艾森伯格还提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5个阶段: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阶段4:分为两个子阶段。
阶段4a为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阶段4b为过渡阶段,儿童选择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内化了的价值观等,但没有清晰地表达出这些思想。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
其他的理论模型舒瓦茨的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型认为,个人的行为受个人行为规范的支配,如果个体将利他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的规范并形成道德义务感,就会推动利他行为的发生,反之个体是不会表现出利他行为的。
拉但尼和达利提出了解释产生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的模型,模型认为,助人决策包括五个步骤:对紧急事态的注意;正确解释场景;对个人责任的确定;对恰当介入方式的确定;执行助人行为。
其他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干预的可能性。
他人在场情境的一个重要效应是责任分散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及发展本能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是一种为保护物种的生存而牺牲个体的内部机制。
亲社会行为是先天存在的,而不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后天逐步形成的。
但这种理论受到很大批评。
习得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形成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在他律阶段,儿童只有在权威者的要求下才会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由于缺乏移情能力,他们很难主动做出助人行为。
在自律阶段,儿童变得会关系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且移情能力增强,助人行为随之增多。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移情能力、道德推理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外部因素:1、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态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
由于他人在场,会抑制或激发个体的利他行为。
一般会造成责任分散减少助人行为,但对儿童的研究却表明有人在场时助人行为增加。
2、榜样示范作用。
3、情境的模糊性。
4、环境因素,如气温等。
5、时间压力因素,比如急着去上课时有人拦着你帮忙,可能助人行为要比你在校园闲来散步发生的概率小。
内部因素:1、认知因素的影响:观点采择能力和社会规范以及期望的调节都会影响亲社会行为。
霍根认为道德行为是由一个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五个独立因素决定的。
第一个是个体能意识到规则。
第二个是有进入角色的能力。
第三个是能认识到规则是可变的服从是必要的,但要从实际出发。
第四个是可以违背由别人强迫制定的标准。
第五个是按照各种道德模式办事,使道德决定建立在直觉的或个人的道德准则的基础上。
2、个体的心理状态,即心境的好坏。
3、个体的特质:助人者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强烈的社会动机、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同情理解他人,有责任感。
总的来说赞同的需要和公正世界的假设和利他行为有关。
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比如外貌因素,无论男女,漂亮的人会更容易受到帮助。
2、是否值得帮助,相比于躺在地上的醉汉人们可能更愿意帮助一个因生病而晕倒在地的人。
3、性别因素,女性通常会比男性容易受到帮助。
(1)内疚情绪能促进小学5 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难过情绪不能促进小学5 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
(2) 当儿童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对团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产生内疚情绪,但如果其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不良结果,则产生难过情绪无论阈上道德启动和阈下道德启动,道德启动方向对亲社会行为意向的主效应均显著,心理成本的主效应均显著,交互作用均不显著,阈下道德启动和心理成本对亲社会行为意向交互作用可达到边缘显著水平。
研究二无论阈上道德启动和阈下道德启动,道德启动方向对亲社会行为的主效应均显著,心理成本主效应均显著,交互作用显著。
.阈上道德启动方向和阈下道德启动方向都对亲社会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正向道德启动能引发亲社会行为意向上更高的捐助水平。
2.心理成本对亲社会行为意向上效应显著,被试在低心理成本条件下会做出更高的亲社会意向上的捐助水平,在高心理成木条件下则相对较少。
3.阈上道德启动与心理成本对亲社会行为意向交互作用不显著,阈下道德启动与心理成本对亲社会行为意向交互作用边缘显著。
4.阈上道德启动和阈下道德启动对亲社会行为都有显著影响,正向道德启动总是带来更高的金钱捐献。
5.心理成本对亲社会行为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在低心理成本下比高心理成本下捐赠更多的金钱。
6.真实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道德启动和心理成本交互作用显著。
当心理成本低时,正负道德启动引发的捐献差异比较小,当心理成本高时,正负道德启动引发的捐献差异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