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演示实验: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背着太阳的一面呢?。
在“地球”上贴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学生分组实验。
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课件

想想露和霜有什么不同之处?
• 形成条件不同。露水的形成是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 就可以,而霜的形成是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 下。
• 形态不同。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 小冰晶形态。
• 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
2024/9/15
探索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认真阅读课本“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段资料 ,初步了解白露、霜降的有关知识。
2024/9/15
学生活动手册
2024/9/Leabharlann 5记录人造雾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量筒中有线香燃烧的烟弥漫。
2024/9/15
观察到的现象: 量筒中有雾产生。
用冷水代替温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用冷水代替温水后,量筒里水蒸气很少,造雾效果不明 显。 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出大自然中云和雾的形成原因是: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 如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 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 如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
气,便于观察。
2024/9/15
想想在造雾的活动中,用冰袋的目的是什 么? 用冰袋的目的是为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 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形 成的条件之一。
2024/9/15
实验说明
造雾的时候,在量筒中 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 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 颗粒。
2024/9/15
实验现象: 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中有雾产 生。 实验结论: 雾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 成的。
2024/9/15
想想在造雾的活动中,为什么在量筒中倒入温 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
第4单元地球和地表(复习课件)-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核心考点集训(青岛版)

4.地幔厚约2870千米,温度为1000℃— 3000℃。 5.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径约为3470千米,温度约为
4700℃。 6.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7.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 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 制作材料 多种颜色的橡皮泥。 制作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包在黄色球形的外面,代表地幔。 3.用棕色的橡皮泥包裹住橘红色的橡皮泥,代表地壳。这样,
周围的度假村、木材场和居民住宅遭到破坏。 5.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坏了地下
的平衡时,岩浆受到挤压,向上运动,遇到薄弱的地壳,会喷出 地表,形成火山。
6.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 三脚架、铁盘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盘子里放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坑。 2.往坑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坑口,倒放在铁盘子里
第14课 地震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
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害。 2.我国产生的几次强烈地震
“7.28唐山地震”,“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 3.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 承受时,岩层就会产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 地震波传到地表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4.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带来严重损害。地震产生后,除了会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山崩地 裂、喷砂冒水等现象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 、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
5.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地震产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 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形成“地震”,使楼房倒塌。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1课时:温度与水的变化1.双手握住一杯热茶,手会慢慢地热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会变得越来越冷。
2.我们平时说得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
它很容易“跑来跑去”,也就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逐渐上升,升到100℃时水开始沸腾停止加热后,水的温度开始下降;静置一段时间后,再次给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对水的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00℃。
4.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的现象。
5.水的沸腾过程和温度的变化有关。
6.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时会结冰,水从液态变成固态。
7.水在100℃时会沸腾,变成水蒸气,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第2课时:水的蒸发和凝结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
2.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3.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从气态变成液态。
4.水蒸发的快慢和温度有关。
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的速度越快;水的温度越低,水蒸发的速度越慢。
5.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有小水珠附着,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6.自然界的云、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7.自然界的霜、雪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而成的。
第3课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将冷的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由凉变热。
热水的温度会下降。
2.将凉水和热水相互接触,凉水的温度会上升,热水的温度会下降。
最后温度会相同,都等于室温。
3.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把感温粉末加入水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温度的变化。
第4课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1.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是从加热点往两边传递的;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是从加热点开始往四周传递的。
2024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教案

2024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单机械》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认识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还需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并掌握简单机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能运用简单机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学习。
2.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3.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模型或图片,如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案。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简单机械。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如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杠杆的平衡、轮轴的转动、斜面的倾斜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04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第13课撬重物的窍门一、知识点梳理:1、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杠杆的三要素是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3、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如开罐头的螺丝刀、修剪花枝的剪刀、拔钉子的羊角锤、压水井等。
4、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这样的杠杆是费力杠杆,如扫帚、理发剪刀、镊子、筷子、食品夹子等。
费力杠杆虽然在使用时比较费力,但是能节省距离,更方便。
5、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不费力,这样的杠杆是一种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如天平、跷跷板等。
6、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根据被称物体的轻重,人可调节阻力点(秤砣)的位置使杆秤平衡,根据此刻阻力点(秤砣)的位置读出物重。
在称重时,杆秤实为一个省力杠杆。
7、不同的剪刀,被剪物体在剪刀的不同位置,所属杠杆的类型也不同。
8、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前人使用吊杆和撬棍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杠杆原理。
9、为了说明杠杆原理的威力,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二、教材中问题解答:1、下面两种抬起重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P38)图一图二答:图一这种方法很费力,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讲台。
图二这种方法很省力,只要一个同学就能撬动讲台。
2、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费力杠杆不省力,为什么还要用它?(P39)答:花剪、开罐头的螺丝刀是省力杠杆。
扫帚、理发剪刀、镊子是费力杠杆。
生活中的不省力杠杆,即费力杠杆,并非真正“费力”,用它是为了省距离、更方便。
3、成人坐在哪里,跷跷板另一端的小朋友才能翘起他?(P40)答:成人应尽可能往支点靠近,小朋友才能轻松翘起大人。
4、你知道小杆秤称重物的原理吗?(P40)答: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健康生活一、单元概述健康是人生存之本,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身体的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身体主要器官无疾病,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协调作用完善;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上面所说的身体健康指向我们常说的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等。
社会适应指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健康理念只关注身体(机体)是否有疾病,现代健康理念对于健康的关注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
其中社会适应取决于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
生理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生理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本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提升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状态的意识,在四年级学习人体的呼吸与消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组织了人体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内容,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认知,学习维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0.1.1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10.1.2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10.3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复习卷
.一.知识展示台
1.植物的生长除了需要水,还需要养分。
此外,阳光、空气、温度等也影响植物的生长。
2.黏土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较丰富,透气性差。
3.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人们发现,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如果阳光不够充足,植物的茎叶就会朝向阳光更充足的地方生长,这就是植物生长的向阳性。
4.动物要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就要不断地进食。
5.动物需要吃东西,根据动物的食性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二、选择大乐园
1.土壤浸制液蒸发后留下的白色痕迹是( A.矿物质)。
A.矿物质
B.杂质
C.土壤变色
2.动物越小,每日每克体重消耗的( A.热量)就越多。
A.热量
B.食物
C.蛋白质
3.一只老鼠每天需要10克左右的食物,却相当于其体( B.1/4 )。
A.1/3
B.1/4
C.1/5
4.“四大家鱼”中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是( C.鲢鱼)。
A.青鱼
B.草鱼
C.鲢鱼
三、对错审判厅
1.蒸馏水中没有矿物质。
( √)
2.黏土的透气性很好。
( ×)
3.温度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 ×)
四、巧妙筒答区
1.不同的土壤有哪那些特点?
答: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2.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
答: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如果阳光不够充足,植物的茎叶就会向阳光更充足的地方生长。
这就是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3.为什么人和动物一段时间不吃东西就会感到饥饿呢?
答:这是因为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①转化成身体生长需要的物质,②转化成提供运动的力量,③转化成维持体温需要的热量。
其他动物也是这样,它们要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就要不断地进食。
4.小动物的食量反而更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答:原来动物(恒温动物)越小,每日每克体重消耗的热量就越多,只有吃更多的食物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