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渔翁》阅读练习及答案
柳宗元《渔翁》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宗元《渔翁》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⑴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
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1、根据注释和你的理解,说说诗文大致的意思。
2、文中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作者自己,那么诗中反映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1、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2、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独来独往闲适生活的向往。
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愤。
背景: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赏析】:《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
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
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三章 古诗鉴赏 综合训练8 含答案

综合训练8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
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答案C解析“打破了山水的宁静”错误,这里是以动写静的手法;“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也是错误的,原诗没有体现这种感情变化,表现的依然是诗人内心的孤寂。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
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
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花(并叙)苏轼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
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缥缈形才具,扶疏①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 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柳宗元《渔翁》原文+赏析

柳宗元《渔翁》原文+赏析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欸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
“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习题1:渔翁

《渔翁》习题一、认真读读下列词语,然后把词语用正楷抄写在下列方格内。
缆绳打渔打鱼鸡卵纳税贩卖苍凉黑黝黝沧桑耸立迷惘写意协议徜徉渔舟鳜鱼蠢事二、诵读、默写(要求:用正楷按课文格式书写)。
柳宗元《渔翁》三、试一试,写一首小诗,表达“心灵净土”的意蕴。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茶马古道①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
“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②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名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③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
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
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共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④汉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
⑤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
【优质】陆游《鹊桥仙》柳宗元《渔翁》比较阅读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陆游《鹊桥仙》柳宗元《渔翁》比较阅读及答案
,
比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4分)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4.(8分)
(1)(4分)相同之处: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父或渔翁,实际上都是自己咏怀之作。
两个形象都远离世间红尘,追求高洁境界。
(4分。
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大意对即可得分)
(2)(4分)陆词该句是正面直接写渔父生活,而柳诗该句是从侧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间接表现渔翁生活;(2分)陆词该句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排比手法”也可),柳诗该句则是情景交融,将渔翁的高洁情怀跟一尘不染的山水景物浑然融合。
(2分)。
柳宗元的《渔翁》阅读答案

柳宗元的《渔翁》阅读答案解读柳宗元的渔翁形象[摘要]本文通过柳宗元的寒江渔翁、西岩渔翁与传说的渭滨渔父、屈原的江潭渔父分析比拟,结合柳宗元的经历,解读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形象,蠡测柳宗元的思想变化。
[关键词]柳宗元经历渔翁追慕老庄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先后写了两首描写渔翁的作品,其一是《江雪》,其二是《渔翁》。
一、少年得志,超取显美柳宗元,少有才学,虽有坎坷,但也少年得志。
贞元九年(793年)春,柳宗元年二十一岁,“得进士第”;贞元十二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三十三岁的柳宗元,“自御史裹行得礼部员外郎”。
“太子即位……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颇冯藉其势,多中伤士。
假设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 “荣辱进退,生于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
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
素与往还者,相次拨擢,至一日除数人。
”年轻的柳宗元“超取显美”。
二、被贬永州,旅途劳苦柳宗元“超取显美”之时,无疑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由于顺宗未即位就已中风,“不能听政,深居施幄坐”,再有宦官与藩镇节度史这些既得利益者内外勾结,更由于改革集团内部王叔文与韦执谊的关系破裂,于是好景不长,“永贞革新”历时仅仅半年便被迫落下帷幕。
革新集团的领袖或遭杀戮或遭贬斥。
贞元二十一年九月,风华正茂之年的柳宗元,贬韶州刺史。
半路上再被贬为解读柳宗元的渔翁形象河北衡水二中王俊玉摘要:渔父是我国传统文学中隐士形象的代表之一。
本文通过柳宗元的寒江渔翁、西岩渔翁与传说的渭滨渔父、屈原的江潭渔父分析比拟,结合柳宗元的经历,解读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形象,蠡测柳宗元的思想变化。
关键词:柳宗元;经历;渔翁;追慕老庄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先后写了两首描写渔翁的作品。
其一是《江雪》,其二是《渔翁》。
一、少年得志超取显美柳宗元,少有才学,虽有坎坷,但也少年得志。
绍兴市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2)诗人塑造出一位怎样的渔翁形象?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
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重阳①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②。
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③。
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④。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是据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一诗改写而成,另一版本题为“重阳括杜牧之诗”。
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外诗歌阅读

23.(2018·山东东营)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诗写于谪居永州期间。
②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③欸乃,摇橹声。
8.“渔翁”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2分)【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
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
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作用。
根据人物“汲”“燃”“欸乃”等动作描写以及“回看”“无心”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渔翁悠闲自得之情。
9.前人评价本诗“有奇趣”“内蕴活脱,曲尽其妙”,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2分)【答案】构思一,直中见曲,平静中见波澜。
以时间为序,完整呈现渔翁从夜宿到白天行舟江上的过程,行文流畅而又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构思二,发现独到,匠心独运。
截取渔翁生活的一个片断,将渔翁活动与自然景色的变幻和谐统一起来,突出表现渔翁于山水间的独得自乐、无忧无虑,寄寓诗人的情怀。
构思三,以诗人感受建立起渔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出神秘新奇的境界。
“烟销日出”,渔翁该与诗人见面了,却“不见人”,反常创造出了奇趣。
耳闻“欸乃一声”与目见“山水绿”之间本不相干,但诗人却使之建立起依存关系,仿佛“山水绿”为“欸乃一声”所致,让日光下山水顷刻变得青翠碧绿、赏心悦目。
可谓曲尽其妙。
写法一,以虚写实。
“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渔翁不以形现,而以声出,以虚写实,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为渔翁的形象笼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写法二,寄情于景。
诗人热切向往自由安适的生活,渴望摆脱内心的苦闷和抑郁,于是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寄托,平静淡雅的自然山水在诗人眼里骤然变得充满奇异色彩和神妙趣味,进而创造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
写法三,借写渔翁写自己。
诗人通过描写渔翁置身于山水天地之间,创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巧妙传达出诗人寄情山水、追慕隐者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4分)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诗写于谪居永州期间。
②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③欸乃,摇橹声。
8.“渔翁”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2分)
9.前人评价本诗“有奇趣”“内蕴活脱,曲尽其妙”,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2分)
8.答案:①贯穿诗歌内容。
渔翁作为核心形象,既贯穿起对
山水的描写,又与山水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渔翁
因这样的山水显出品行的高洁,山水因渔翁的活动
赋予了奇趣和魅力。
②以之自况。
渔翁是追慕高洁
志趣和超然物外、独得其乐生活的诗人的化身。
③
寄寓心志,表达心境。
渔翁是表情达意的凭借和载
体,借渔翁形象寄托诗人对自由安适生活的热切向
往,表现悲怆无奈、清冷凄苦的心境。
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
构思一,直中见曲,平静中见波澜。
以时间为序,完整呈现渔翁从夜宿到白天行舟江上的过程,行文流畅而又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构思二,发现独到,匠心独运。
截取渔翁生活的一个片断,将渔翁活动与自然景色的变幻和谐统一起来,突出表现渔翁于山水间的独得自乐、无忧无虑,寄寓诗人的
情怀。
构思三,以诗人感受建立起渔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出神秘新奇的境界。
“烟销日出”,渔翁该与诗人见面了,却“不见人”,反常创造出了奇趣。
耳闻“欸乃一声”与目见“山水绿”之间本不相干,但诗人却使之建立起依存关系,仿佛“山水绿”为“欸乃一声”所致,让日光下山水顷刻变得青翠碧绿、赏心悦目。
可谓曲尽其妙。
写法一,以虚写实。
“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渔翁不以形现,而以声出,以虚写实,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为渔翁的形象笼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写法二,寄情于景。
诗人热切向往自由安适的生活,渴望摆脱内心的苦闷和抑郁,于是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寄托,平静淡雅的自然山水在诗人眼里骤然变得充满奇异色彩和神妙趣味,进而创造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
写法三,借写渔翁写自己。
诗人通过描写渔翁置身于山水天地之间,创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巧妙传达出诗人寄情山水、追慕隐者的心态。
语言一,避俗出新。
“汲清湘燃楚竹”造语新奇,诗人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来借代,写出诗人超凡脱俗、孤高孑立的品性。
语言二,平中见奇。
“绿”字既化静为动,写出山水变幻的疾速,又创造出旷远清新、怡人心神的境界。
语言三,形象活脱。
“岩上无心云相逐”,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景物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怅惘。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从构思、写法、语言中任一方面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即可。
其
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